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代小说

20年代小说

20年代小说
20年代小说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二十年代小说的总体面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与浪漫抒情小说相互对峙、互为补充。

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20年代的小说创作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做出成绩的主要是在鲁迅影响下的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他们师承文学革命的传统,从各种角度触及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从总体上看,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中坚的现实主义小说,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痼弊,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们的艺术倾向基本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于沉着厚实中流露出深沉、峻烈的情怀,同时又呈现了各个作家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先后形成两种小说创作现象与潮流:

1.问题小说:冰心、叶绍钧、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

2.乡土小说: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废名等。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1.问题小说的概念及出现原因:

文学研究会成立后,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把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了高潮,形成了一股问题小说的题材热。主要作家有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等。

①五四精神在文学上的体现,五四启蒙的产物;

②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人生严肃思考的结果;

③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俄国以及易卜生、泰戈尔的作品的直接影响。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问题小说的特征:

A.时代气息和针对性强(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涉及民众疾苦、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

B.哲理性强;

C.对问题的探索肤浅,通常“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D.社会功利化追求导致观念化和抽象化倾向。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2.冰心的小说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

受基督教的泛爱思想和西方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把人生理解为爱,宣传“爱的哲学”:歌颂母爱、儿童爱和自然爱。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怀和女性意识。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开始,主要是探究人生的意义,如《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庄鸿的姊姊》等,后来小说的题材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创作去改良人生,具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如《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等,宣扬爱的哲学。

《超人》(1921年):何彬(?°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禄儿的母亲使他悟到?°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艺术特点:

不事情节铺排,重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宣扬爱的哲学,以女性的温婉之心来观照生活;

风格清新、飘逸、感伤;

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诗情洋溢,形成了冰心体,提倡?°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小说形象苍白、说教太重,损害了艺术感染力。

冰心具有?°不偏不激的中庸思想?±,?°极端派的思想,她是不喜欢的?±,其人物是一些?°软脊骨的人?±。(茅盾《论冰心》)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3.“乡土小说”的概念

指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1923年前后,?°问题小说?±逐渐衰落,乡土写实小说陆续出现,并在1926年前后达到高潮。鲁迅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蹇先艾叙述过的贵州,裴文中关心的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文学这一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乡土艺术?±,张扬?°风土的力?±,主张?°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周作人《地方与文艺》)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乡土小说” 的基本特点:

a.对故乡衰败景象的慨叹和人民苦难命运的同情;

b.描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并强烈而理性地对愚昧、野蛮、落后的习俗予以批判;

c.注重对人物心理和场景氛围的渲染与营造。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4.“乡土小说”代表作品:

《菊英的出嫁》(王鲁彦1902-1944):浙东旧俗?°冥婚?±。母亲为阴间女儿的幸福,物色女婿,置办嫁妆,举行体面而排场的婚礼。农村的愚昧与慈母的爱心。

《赌徒吉顺》(许杰1901—1993):县城的赌场、乡村中的陋室,揭示了受金钱魅力和都市罪恶所影响的乡民心灵的变态与堕落。?°我还是疗救自己吧?a?a至少自己是可以安适的,快乐的过去?±,赌光之后典妻(出卖妻子替人生子)。另有作品《惨雾》等。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鼻涕阿二》(许钦文1897-1984 ):二胎女菊花受一切人的歧视。在家中如同奴婢;在女校,因恋爱被鄙视为?°贱小娘?±;种田的丈夫死后,被卖给钱师爷做妾,争宠而得宠,成为风雨人物?a?a又被新相好所排挤,死后一切希望(在师爷的牌位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落空。

?°松村底习惯上明明有着这一条:有力的就是有道理的?±,?°大家都因为她是??鼻涕阿二?ˉ,所以她有供人差遣的义务的?±,?°是鼻涕阿二么?她怎么会好呢??±宗法制导致农村妇女:?°歧视?a?a畸形?a?a毁灭?±悲剧。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五四乡土小说的意义:

1.突破了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拓展了五四小说的题材领域;

2.改变了?°问题小说?±创作上的流弊,在人物、场面、细节描写上强化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

3.标志着新文学作家关注目光的转向:转向社会、转向农民、转向客观写实,加强和巩固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二、浪漫抒情小说

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对峙的,是前期创造社和与之相近的其他社团的一些小说家。他们不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而是力主忠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标举自我情绪的审美表现(郭沫若所谓?°主情主义?±),开拓了现代小说的新的园地: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是浪漫

抒情小说的代表。1945年日本投降

后,被日本宪兵杀害。1921年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她是

一个弱女子》《迷羊》。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沉沦》: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和追求真挚的友谊与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拖累,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手淫、窥浴、狎妓,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连,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对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小说强烈地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想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得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论郁达夫》)

?°郁达夫的作品又喜欢尽量地表现自身的丑恶,又给了颓废淫猥的中国人一个初次在镜子里窥见自己容颜的惊喜。?±(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作品》)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郁达夫的小说充满“苦闷”:

“生的苦闷”、“性的苦闷”、“社会的苦闷”。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1.表现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2.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郁达夫的小说以青年人生为题材,大胆袒露灵魂深处的隐秘,表现人生的苦闷和灵肉冲突,塑造了“零余者”的形象,流露出一种感伤美与病态美。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1.?°生?±的苦闷:

主人公大多或求学、或失业,流浪漂泊,生活困顿,处于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境地,靠卖文、卖书或典当度日。

《银灰色的死》典卖亡妻的戒指和旧书,倒毙街头;

《茑萝行》失业、无力养家,妻子投河自杀(未遂);

《春风沉醉的晚上》昼伏夜出,因为只有一件破棉袍;

《零余者》?°袋里没钱,心头多恨?±。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2. ?°性?±的苦闷:

?°性欲和死,是人生的两个根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爱价值比一般其他作品更大。?±(郁达夫《敝帚集?¤文艺鉴赏上的偏爱价值》)

性是郁达夫小说不可缺少的筋骨,小说通过性的沉沦,写出了人的沉沦、人性的沉沦。人的合理要求和本能欲望被压抑,而导致性病态、自戕自虐甚至是自杀。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3. ?°社会?±的苦闷(“多少带有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 )

表现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春风沉醉的晚上》的烟厂女工生活:?°早晨七点钟起,晚上六点钟止,中午休息一个钟头,每天一共要作十个钟头,少作一点钟就要扣钱的。?±

《薄奠》中人力车夫的贫苦与早衰:

?°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五十多岁的光景,但他自己说今年只有四十二岁。?±?°他说洋车价涨了一个两个铜子,而煤米油盐,都要涨一倍。洋车出租的东家,真会挑剔?-?-?±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4.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

?°在我的一辈子里面,我老是发觉我的位置给人家占去了?±,?°我就像轮子里面的松鼠那样打转。?±

?a?a屠格涅夫《零余者日记》

?°在许许多多的古今大小的外国作家里,我觉得最可爱,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得最久而不会生厌的,便是屠格涅夫。?±

?a?a郁达夫《屠格涅夫的<罗亭>问世以前》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郁达夫作品里的主人公大都有一个灰白色脸庞,高高颧骨和深深下陷的眼窝,而且眼窝外必带一层黑圈;又必终日无缘无故自悲自欢,见了晓林薄雾,眼里会涌出两行清泪;对着平原秋色,又会无端哭了起来,回答日本下女自己是支那人时,又感触至全身发抖,而滚下眼泪……

(苏雪林《郁达夫及其作品》)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妻子我不去娶,别人会去娶;儿子我不去生,别人会去生;国家我不去救,别人会去救。于家庭;于社会;于祖国,我便是一个十足的零余者?±(《零余者》);

?°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天性卑怯,从小害着自卑狂,在这样的社会上,谅来也没有我的位置了?±(《茑萝行》)。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分析:

身份(低下):弱国子民的留学生、畸形都市的落魄文人、生活在水平线以下的清苦教

师、沦落到贫民窟中的失业者、流浪者。

性格(对立矛盾与灵肉冲突):慷慨激昂又软弱无能,热爱生活又逃避生活,积极向上又消极隐退,愤世嫉俗又随波逐流,追求美好的爱情却又渴望满足一时的性欲,自负多才又自轻自贱。

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到社会现实的挤压而无力把我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而用畸形变态的方式来对抗社会。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5.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浪漫抒情小说特征:

①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ˉ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起初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我觉得作者的生活,应该和作者的艺术,紧抱在一块,作品里的自我主义是决不能丧失的。?±(《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

第四章二十年代的小说

②着重宣泄情感,具有感伤的抒情格调;

为了抒情的需要,作家忽略了小说人物的刻画,情节、结构完整,按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来展开叙事。结构的散文化、诗化。

③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的技巧。

潜意识、性心理、变态心理;自由联想,时空跳跃、倒错、交叉。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2、参与者北京大学、蔡元培、《新青年》、陈独秀胡适、周氏兄弟等 3、提倡 抨击旧文化(传统文化)输入新文明(西方文明)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 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思想文化,打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传统思想文化采取猛烈攻击的态度, 在批判封建旧文化的同时,新文化运动广泛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特别是西方人权,平等,自由,“人道主义”“,科学民主”的思想。 4、历史评价 中国的文艺复兴、价值重估、中国现代化助推器全盘西化、传统断裂、激进主义等 二、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1916年底,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至北京。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立下首倡之功,成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之急先锋”。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打出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 4、钱玄同、刘半农(双簧戏) 刘半农:提出打破对旧文体的迷信,破旧韵造新韵,运用新式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成为五四时期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5、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一文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的“人的文学”的观念。 6、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 1919年1月创办了《新潮》月刊,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同时也翻译介绍西方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 7、1918年初,《新青年》编辑部扩大,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鲁迅,刘半农民先后参加了编辑工作,1918年底,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扩大了文学革命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新文学阵营。影响遍及全国。

外国文学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浅谈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中的乡愁 1601魏雪丽 乡土小说是以故乡农村和小市镇的生活为题材,着力于风土人情的描绘,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乡土小说的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他早年的《故乡》,《社戏》、《祝福》、《孔乙己》都是取材于故乡,描绘了一副浙江水乡特色的风俗画面。对故乡的怀念对故乡的日益衰败的慨叹,也即是鲁迅所说的隐现的乡愁构成了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乡土小说的作家的童年,少年时代大都是在故乡的农村和小市镇上度过的。后来或为新思潮所鼓励,或为生活所逼迫从家乡漂泊到大城市去了。但是喧嚣繁华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反而心里愈加凄凉。现代城市的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故乡的山水,风俗,小人物的命运便常常成为他们书写的对象这些作家远离家乡多年,有一种思乡情。由于厌恶城市环境的污浊,作家有意无意的美化故乡,将它作为精神上的寄托。但是当作家踏上故土时看到的不是记忆中的故乡而是破败不堪、满目凄凉。这便是他们悲愤,伤感、感到物是人非的辛酸,凄楚的情绪。鲁迅先生的《故乡》最明显。故乡萧条了,家庭破败了,熟悉的人也发生了变化了,这一切都不是记忆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破灭了。正是这种深沉的人生感叹,使《故乡》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其他的乡土小说作家延续了《故乡》的主题。如蹇先艾的《到家的晚上》中的主人公离家十年,终于在一个凄清的夜晚回到故乡。故乡的一切都变了,父母双亡,家人离散,仆人也由壮小伙变得老态龙钟,庭院更是荒凉了,触景生情,主人公不由得悲声大哭。后来大多数乡土小说家都直接或间接受鲁迅的影响走上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道路。 乡土小说家们关注的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故乡人民的深重苦难。这些人物大多是小人物的悲剧,是一个十分悲惨而又司空见惯的悲剧。如许钦文的《疯妇》中的双喜妻勤快温存,同出外做工的丈夫感情很好,可就是的不到婆婆的欢心。婆婆长期对她施加精神虐待,终于使她绷得过紧而断裂了。她疯了,不久就死了。这表面只是婆媳关系,实质上是封建家长制度的迫害而造成的悲剧。这些事例在乡土作家的心中,是一种苦闷的宣泄。他们终究不是城市中人,只能是一个城市的边缘人。然而,他们的路在何方,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写的对象都不是健全的人,都是有缺陷的人物,而正是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才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教学目标:1、把握整个20年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2、掌握重要作家如周作人、朱自清等人的创作。 3、把握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重点:1、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 2、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3、鲁迅《野草》的创作特色。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2课时) 教学重点:周作人的“闲话体”艺术散文风格。

一、20年代散文概况: 鲁迅在30年代曾经这样回顾:到了“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之上。朱自清则评价说: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这时期产生了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现代散文四大家以及鲁迅、林语堂、徐志摩、梁遇春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到了三十年代则出现了何其芳的《画梦录》,四十年代又出现了张爱玲的《流言》,是现代散文家的队伍不断扩大。 二、简介五四前期的《新青年》“随感录”散文。 (1)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2)《新青年》随感录特点:a、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此外还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b:“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周作人曾列举自己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它只是顽强地主张自己的意见,至多说得理圆,却没有什么余情”。 (3)《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指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 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二十年代的冰心小说

二十年代的冰心小说 内容提要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从年轻时代开始便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进行新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以二十年代的“问题小说”尤为引人注目。她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感染了几代读者,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仅就冰心女士二十年代写作“问题小说”的基本情况及创作成果作一简单的评述,希望能对今天的文学创作有所启示。 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而且,有的像春花,几番风雨,匆匆凋零;有的似彗星,才华初露,却瞬间即逝。而冰心却从19岁成名,度过了60多个创作春秋。她的作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并翻译出版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笔清新,意蕴隽永,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她二十年代创作的一系列“问题小说”。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00年出生于山东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里。冰心的童年“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思想、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1这样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为她今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12年,她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接受了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1918年,她考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后来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为她进行新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作为北京协和女子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冰心在“学生自治会里被选为文书,参加文字宣传”,进行“鼓动罢课、罢市和对市民宣传”的工作。她们“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宣传,沿门沿户地进入商店,对着怀疑而又热情的脸,讲着人民必须一致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反对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的大道理。

二十年代小说

第三章二十年代小说 本章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 要求掌握本期小说发展的三种类型或潮流。 1.第一类是“问题小说”和为人生的小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等作家为代表。 2.第二类是乡土小说,理解回忆、乡愁、风土、写实的基本特色。 3.第三类是浪漫抒情小说,重点把握郁达夫创作的鲜明个性,进而掌握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 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及其原因: 1、问题小说的出现 ◆《新潮》作家群的作品初露端倪。◆冰心《两个家庭》等小说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将问题小说创作引向高潮。 2、问题小说形成创作朝流的主要原因 (1)是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2)是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3)是新文学理论家着力提倡、创作主体积极响应的结果。 二、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 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 (1)劳动者的命运问题。(2)妇女地位问题。冰心的《庄鸿的姊姊》。 (3)青年恋爱婚姻问题。(4)教育问题。(5)探索人生意义问题。 3.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三、冰心——“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1.创作概述:冰心(1900.10.--1999. 2.)文学研究会成员。问题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身名门。幼年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冰心的文学活动始于“五四”运动,处女作《两个家庭》(1919年9月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初用冰心笔名,便崭露头角。1923年赴美留学,主要创作通讯。1926年回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学院。抗日战争时期,以“男士”笔名,发表了一组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小说。抗战胜利随丈夫吴文藻赴日本,供职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两类: (1)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夫妻问题父子(女)问题青年问题 (2)反对军阀混战,描写下层官兵生活。 2、爱的哲学 ◆“五四”高潮后,冰心的问题小说转向爱的哲学。 ◆“爱的哲学”是冰心“问题小说”治疗青年精神危机的“备急千金药方”。 ◆《超人》、《烦闷》和《悟》是这种哲学的集中体现。 《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主人公何彬,一冷心肠青年,沉溺于尼采哲学,认为“爱和怜悯都是恶”,遗弃人间,遗弃爱,成了孤独的“超人”。但其潜意识中仍有爱的因子。 《超人》要求人们撤出“尊卑有序,长幼有礼”的等级藩篱,以平等的态度相亲相爱,具有人本主义色彩。《悟》宣扬爱的哲学“神圣无边”。 冰心的“心理问题小说”,以慰藉五四退潮后青年人的心灵烦闷为出发点,以“爱的哲学”的系统化为终结点。《超人》的倾向是反“超人” 3、创作的分水岭 ?1931年8月创作的《分》,是冰心创作道路上的分水岭。 ?《分》通过生于教授家庭和生于屠户家庭的婴儿对话,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批评,对劳苦大众的深挚同情与尊重。 ?冰心从《分》开始转向现实主义,26年回国后的小说集《冬儿姑娘》,抗战期间创作的关于妇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总 (2)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革命文学争论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大革命失败之后,日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式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经过整顿了的创造社和由蒋光慈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评》《太阳月刊》等各自的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暴露了很多幼稚的,片面的,绝对化的错误的观点。鲁迅与其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争论。1929年国民党开始扼杀“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党组织调解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争论,以便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以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为发端的左翼文学运动走上了健全发展的道路。在“左联”的旗帜下,左翼文艺阵线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为现代革命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团结、组织左翼作家,大力开展革命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后,陆续出版了《拓荒者》《萌芽》《巴尔底山》等刊物,在北平和日本东京两地设有“左联”分盟,在广州、天津等地成立小组。许多左联作家同时又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活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到1936年春解散,其前后活动的6年时间,对30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介绍,注重文学批评。 左联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作为主要任务。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 (三)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设立文艺大众研究会,并明确规定“文学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作家们还进行三次大讨论,并作过部分创作试验。 30年代小说三大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主要是以蒋光慈为代表的。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安徽霍丘县人。他是我国普罗小说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其作品亦是中国普罗小说的最典型的代表。1927年《短裤党》是蒋光慈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现实斗争的密切关注和用文学书写革命史的巨大热情。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也最早为文学提供了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人的形象和先进工人形象。大革命失败之后,又写了《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迅速反应了青年只是分子的分化,企图指出他们应走的道路。由于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蒋光慈的作品就具有了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有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艺术追求力,但由于缺乏对生活从容的观察思考与充分的形象化,而流于浮面。因此《丽莎的哀怨》发表后,受到了左翼文艺界的批评。最后写成的《咆哮了的土地》(后改名为《田野的风》)是他的代表作。小说形象地反映了土地革命所经历的重要历史阶段,写出了“其势如暴风骤雨”的农运场面,在反映革命本质方面较前面的作品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相对成熟的作品,也是整个普罗小说发展

20年代文学社团

开拓期(1917—1927).所谓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文学社团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 “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封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激烈交锋。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与启蒙主义觉悟。 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直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 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壮大,国内政治力量发生有利于新文化生长的变化。 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吴虞、李大钊、鲁迅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胡适、周作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理论倡导。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 二、文学革命及其发展。 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1916年间已在《新青年》、《晨钟报》上公开酝酿。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步触及到了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文学上根本问题”。《刍议》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自觉地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小说的充分肯定,表明“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含义并非全盘否定古典文学,锋芒仅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又认为“文学之为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这是对梁启超“工具”论倾向的反驳。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最高点。 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 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 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400种之多。到1920年,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 三、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 文学革命的前进道路并非风平浪静。斗争的对象也发生着变化。 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引介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但他不懂外文,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及小说《妖梦》、《荆生》所表现的反对、仇视新文学的立场。刘师培、黄侃等人与《国故》月刊的相似倾向。蔡元培和新文学阵营对守旧派的反击。 新人文主义思潮与“学衡派”的出现。《学衡》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但他们也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某些弱点和要害,如白话诗创作的简单化倾向,以及过多否定传统戏曲等的偏激情绪。与《学衡》相呼应的《甲寅》上的复古论调。 鲁迅的《估〈学衡〉》和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邓中夏等对守旧复古思潮的反击。 四、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 1921年后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其原因及发展轨迹。 文学研究会和“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改革《小说月报》;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及一概否定。稍后出现的语丝社、未名社等与文研会倾向接近的社团。 创造社始末。初期表现“内心要求”的文学主张和后来的变化。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等与创作社倾向大致相近的社团简介。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20年代各小说流派作家及代表作品 1.文学研究会:也称人生派,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了《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介绍研究世界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代表人物: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丐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余人 周作人:人的文学 《小河》(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谈酒》《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吃茶》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带泪的笑” 主要作品:《青年突击队》、《戏剧集》、《女店员》、《全家福》、《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柳树井》、《母鸡》、《四世同堂》 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焦菊隐、夏淳导演,于是之、郑榕、蓝天野、英若诚、黄宗洛等人主演,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解放前,北京龙须沟是条臭水沟,沟旁住满了各式各样卖力气、耍手艺的下层劳动人民。这些居民经常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生活凄惨。为人耿直正派的老艺人程宝庆,原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被其爪牙打伤,逃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程宝庆满怀忧愤,但人们不理解他,都叫他疯子。只有程娘子忍辱负重,希望丈夫能等到再出头的日子。小恶霸冯狗子抢了程娘子的烟。同院的三轮车工人丁四也受到恶霸欺凌。正直的泥瓦匠赵老头为他们打抱不平,无济于事。不久,丁四的女儿小妞子掉进了脏臭的龙须沟,被淹死了。解放后,龙须沟同北京一起获得了新生。人民政府法办了恶霸流氓黑旋风与冯狗子,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人民过上了幸福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现代文学的特点: 1. 运用现代白话文写作。 2. 借鉴西方文学,创造新的文学形 式。 3. 吸收民族、民间文学传统,使文 学形式具有民族化、群众化。 一、现代文学的发生期(1917-1920) 二、现代文学的发展期(1921-1949) (1)发展第一期(1921-1927) (2)发展第二期(1928-1937) (3)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一、现代文学发生期 (一)议论性散文 1.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太上政府》 2.陈独秀: 《随感录》 3.鲁迅: 《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路》(二)白话诗 代表作家: 胡适、刘半农、沈尹默、 俞平伯、刘大白等。 人力车夫 胡适“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蝴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一笑 胡适十几年前, 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 我当时不懂得什么, 只觉得他笑的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 只是他那一笑还在: 我不但忘不了它, 还觉得它越久越可爱。 我借它做了许多情诗,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有的人读了伤心, 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 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 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三弦 沈尹默 中午时候, 火一样的太阳,

第二节 30年代文学

第二节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概述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1928年,创造社除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外,又新增加了刚从日本回来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文学青年,继续出版《创造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1928年1月,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2.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 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拉弓。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判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第二节茅盾 1932年到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1933年,茅盾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作品一深入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该时期他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合《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 第三节巴金 巴金最早的创作始于发表在1922年7月至11月《文学月刊》和1923年10月《妇女杂志》上的一些新诗和散文。《灭亡》的出世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1929年到1949年底,他一共创作了18部中长篇小说,12本短篇小说集,16部散文随笔录,还有大量翻译的作品。在这当中,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第四节老舍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老舍执教于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同时创作了长篇小说,即《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老舍的主要作品有《火葬》,《四世同堂》,《鼓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 * 现代文学的特点: 1. 运用现代白话文写作。 2. 借鉴西方文学,创造新的文学形式。 3. 吸收民族、民间文学传统,使文学形式具有民族化、群众化。 * 现代文学的分期: 一、现代文学的发生期(1917-1920) 二、现代文学的发展期(1921-1949) (1)发展第一期(1921-1927) (2)发展第二期(1928-1937) (3)发展第三期(1937-1949) 一、现代文学发生期 (一)议论性散文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太上政府》 2.陈独秀:《随感录》 3.鲁迅:《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路》(二)白话诗 代表作家: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刘大白等。 代表作品: 人力车夫胡适“车子!车子!”车来如飞。 客看车夫,忽然心中酸悲。 客问车夫:“今年几岁?拉车拉了多少时?” 车夫答客:“今年十六,拉过三年车了,你老别多疑。” 客告车夫:“你年纪太小,我不能坐你车,我坐你车,我心中惨凄。” 车夫告客:“我半日没有生意,又寒又饥, 你老的好心肠,饱不了我的饿肚皮, 我年纪小拉车,警察还不管,你老又是谁?” 客人点头上车,说:“拉到内务部西。” 蝴蝶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一笑胡适 十几年前, 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当时不懂得什么, 只觉得他笑的很好。 那个人后来不知怎样了,只是他那一笑还在: 我不但忘不了它, 还觉得它越久越可爱。我借它做了许多情诗, 我替他想出种种境地: 有的人读了伤心, 有的人读了欢喜。 欢喜也罢,伤心也罢, 其实只是那一笑。 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但我很感谢他笑的真好。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第二章20年代小说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20年代小说:文学研究会→写实主义:“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小说, 如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创造社→浪漫主义:浪漫抒情派小说,如自叙传小说 五四小说的根本精神——对人的多元思考 五四小说文化价值大于审美价值 (一)“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小说 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中坚,执着于五四个性主义与人文精神; 传承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与儒家人本主义思想; 立足社会现实,探寻现实的人生意义; 凝聚为“为人生”的文学观; 基本倾向:趋于客观写实,强调对外在世界的精密观察与真实再现,沉着厚实,有着深沉峻烈的情怀。 1、问题小说 ①定义:滥觞于1918年—1920年,作者主要是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会员,“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 “只问病源、不开药方”,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追求一些哲理色彩,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不足。 ②题材:家庭、婚姻、女子的地位、教育、劳工、儿童、青年、妇女、社会习俗等问题。 ③代表作家: (1)冰心——原名谢婉莹,以问题小说写作起步 揭露“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从家庭角度审查社会问题,如《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针对问题开出药方,即“爱的哲学”(受基督教博爱思想、泰戈尔宗教哲学的影响),如“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 叙述风格: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委婉有致 (2)庐隐——原名黄英,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 主调是“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如《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风格特点:感伤、悲戚。多用日记体、书信体和第一人称叙述,着力描绘男女情爱心理,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如《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庐隐自传》 (3)王统照 探究社会问题,多用象征手法,追求“爱”与“美”,如《沉思》 后转向乡土文学,如长篇《山雨》 2、乡土小说 ①定义: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沪等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依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创作的小说。

外国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是指除中国文学以外的世界各国文学。世界文学源远流长,绚丽多姿。早在几千年以前,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就已经孕育出了人类最初的文学瑰宝。在而后的岁月里,东西方许多民族都出现过杰出的文学大师和众多的名家名著。人们热爱和珍视这些作家及其作品,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显示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并给世世代代的人们以审美的愉悦。 本章主要摘选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外国文学中诗歌、小说和散文的经典名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期,现实主义文学主要发端于法国、英国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四五十年代迅速遍及整个欧洲,并传到美洲,成为十九世纪中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流。资产阶级文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发展,至此,出现了空前光辉壮阔的场面。 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背景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支配整个社会,金钱主宰一切,“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本主义制度故有矛盾的暴露,粉碎了启蒙思想家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的预言,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从更现实的角度去寻求改善人的生存处境的方法。于是,讲究务实,追求客观冷静地分析和解剖现实的社会心理和风气随之形成。写实性和批判性很强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剖析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揭露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 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欧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重大成就,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文主义文学启蒙文学,文学反映现实人生,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倾向性等。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如表现历史题材时注意风俗画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等,也大大丰富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力。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凭主观幻想进行创作,而是基本上以唯物主义反映论为依据,冷静地观察和剖析社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题材并加以提炼,力求真实地准确地反映各阶层的人物和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包括城市、乡村、豪华的上层社会、阴暗的贫民窟以及政府、法院,银行、监狱、学校等等;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资产阶级由上升至衰落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描绘的真实的社会生活图画,表现了一些国家各自不同的特色。果戈里的俄国农奴庄园,巴尔扎克巴黎下层社会,狄更斯的煤烟滚滚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很重视细节描写,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生活图景更精确逼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细节描写的丰富性、准确性、生动性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作家,并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超过了前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新阶段。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写的作品也并非百分之百的真实。宗教启发解决矛盾,对劳动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往往存在偏见,劳动人民和工人形象遭到歪曲。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要求描写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环境,并从人物与环境的联系中塑造典型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与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地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恩格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贵族、资产阶级中的反面人物被写成天生的恶人,正面人物是道德说教的传声筒,劳动人民形象不被重视,甚至被歪曲和丑化。

20年代文学概括

20年代文学概括 二十年代文学也即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大致时间为1917年至1927年。其中包括了“五四”时期的文学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深远,通常称该十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也称作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在晚清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出现时期,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其直接动力。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有关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在内容上反对封建主义文学旧的文学观念,要求文学应是表达个人感情的。文学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年代影响最大的社团有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其余还有语丝社.新月社.湖畔诗社等。 “文学革命”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观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科学为启蒙思想主题;以新的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在文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语言获得了解放,形式全面革新。在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上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形成了开放性的现代文学。但五四新文学的部分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对某些传统事物、传统文化缺少具体分析,以致简单否定。 总体上五四时期文学具有理性精神的张扬,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创作方法的多元化探索的特征。体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 新旧文学论争 一、和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一)和林纾等(1919),老牌守旧分子极力反对白话文,写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二)和“学衡派”(1922),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们,多从海外归来,创办《学衡》杂志。总体上趋向保守,主张“昌明国粹”,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但也道出了新文学倡导者的弱点:过多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戏曲等的偏激情绪。 (三)和“甲寅派”(1925)1925年《甲寅》(周刊)复刊,章士钊在其上发表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文章 二、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同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实际上是在要不要彻底反帝反封建这个根本问题上的分裂。

20年代文学复习方案

20年代文学复习方案 一.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分) 2.单向选择(15分) 3.简答题(25分) 4.论述题“二选一”(20分) 5.作品鉴赏题“散文或诗歌分层次不少350字”(25分) 二.复习重点 1.《新青年》 2.新旧文学论争 3.五四运动历史意义 4.鲁迅及《狂人日记》 5.郁达夫及其艺术人物形象特点 6.诗歌及潮流与派别 7.冯至诗歌及其特点 8.散文的兴盛原因,社团及重要作家 9.戏剧常识,爱美剧,小剧场影响及田汉 10.名作鉴赏 11.二十年代文学总体评价 三.复习内容 1.新青年 最早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评论刊物,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后提倡文学革命,初步宣扬了文学革命的理论基础,还广泛介绍了俄国等外国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文艺思潮。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在于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 2.“五四”文学革命 (1)内容 A.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得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B.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的观念。 C.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D.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2)实绩 A.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B.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C.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