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14-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14-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14-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主备:秦丽课型:新授课审核:文小敏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及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重点难点】

重点: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难点: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课堂学习】

导入:(自主备课)

新授:

一、身边的规则

活动一:“七嘴八舌”

我们身边的规则有。

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特殊(一):制定程序上

你知道: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吗?播放视频:《法律的出台》

阅读书本P39,了解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1)国家制定法律(含义?我国的立法机关是?)

法律是由制定或认可的,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

特殊(二):适用范围或对象上

1.出示部门法和群体法等一组图片,思考:每一画面上的要求包括什么?是对谁提出的要求?

2.热点追击:高官落马事件、高晓松酒驾事件等

思考:(1)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

(2)他们在犯罪之后也要接受法律的惩处,这说明了什么?

法律是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掌握其两层含义)

特殊(三):依靠力量上

法治在线——阅读教材第42页的教学案例,讨论下列问题:

1.陈建明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人民法院是依据什么对陈建明进行审判的?人民法院是一个什么机构?

法律是以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法律 的特征。 思考:(1)什么是国家强制力?

(2)法律的实施为什么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小结:

【知识网络】

法律是一种特殊..

的行为规范,这种特殊性体现在: 1.制定修改程序上:法律是由 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效力上:法律是对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3.依靠力量上:法律是靠国家 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最主要...的特征)。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在国家权利管辖的范围内对 具有普遍约束力。( )

A .全体社会成员 B.统治阶级 C.具有违法行为的人 D.工人阶级

2.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 )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具有普遍约束力

D.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 贪污受贿数百万的原中国建行行长王雪冰,偷逃巨大数额税款的电影明星刘晓庆,伤害北京动物园狗熊的大学生刘海洋等依法受到我国司法机关的查处。这表明我国法律 ( )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对职务高、影响力大的人有更高要求

二、简答题

法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课后记】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作为法律起始课,力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实践、未来发展“三个起点”出发,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四个统一”原则,贯穿促使学生养成终生学法、用法的素养“一条主线”,师生共同推开法律神圣的大门。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讲法律的含义,一从横向维度,即法律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中的一种与社会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等的区别;二从纵向维度,即通过探究起源和演变,理解法律的本质(特别是我国法律的本质)。 理论性强,概念多,知识点散,科学性要求高,难度大。 学生情况 注:我校为市重点学校,学生基础好,综合素质较高。 a(生活实际)在媒体、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零散的法律条文,有一些感性认识和简单思考。 b(认知实际)学生具备一定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处理信息、探索研究的能力。本节属于法理范畴,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史的知识,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c(发展需求)学生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强烈渴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对法律特别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兴趣浓厚,求知欲强。 教学方式 总体为讲授课方式,包含:小组合作式、探究式等 前期教学状况分析及对本节的影响 在此之前思想品德课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法律教育作为“成长中的我”需要的一部分,虽与前面有内在联系,但它从全新的角度去探索社会行为规则,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法律是一门有趣、有用、好学的科目。 教学硬件要求 多媒体设备 安装有:PPT播放软件、FLASH软件播放器、媒体播放器 3、教学目标及内容框架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的公民意识 过程与方法(能力) a培养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究思考的能力 b培养加工整理、归纳总结社会信息,逻辑推理的能力 c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d培养从纵、横两个维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力 知识与技能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的特殊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和难点 a“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b“我国法律的本质”是难点 内容框架设计 (也可作为板书)

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

第三章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 本章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1、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法规、政策及解读 2、国际相关重要法规及文献解读 一、特殊教育相关法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82年12月4日通过。 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抚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二)教育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颁发 第10条: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38条:国家、社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通过,第2、6、11、19、31、43、57条有相应规定。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第三十一条: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第四十三条: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

第五十七条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通过 第9条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招收。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5月15日通过,第7条、15条、32条规定。 第7条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扶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15条规定:残疾人职业教育除由残疾人教育机构实施外,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接纳残疾学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12月28日通过。P38重要法律,划下 6.《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4月3日通过,第18条、38条规定。 7.《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通过。第10、28、70条规定。 (三)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由国务院起草制定。 1.《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8月23日由国务院颁布。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

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论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区别 【摘要】在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历史转型期,在各种思潮的影响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各种新型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在这种大环境下,法律不再单纯归结为规则,原则也是法律不可缺少的要素,法律原则往往在疑难案件当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中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指出:“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虽然法律原则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更没有规定确定的法律后果,但是,它指导和协调着全部社会关系或某一领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 【关键词】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的定义及特点 (一)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作为法学上一个重要的概念,国内学者一般是如此定义的:“法律原则是指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者原理,为其他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则”。【1】 1、非实定的法律原则。从法哲学的角度来看,法律原则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学传统,所谓“非实定的法律原则”,是指不是通过现行的实在法明文规定的法律原则,由于其处在自我存在的状态,也可以称为“自存的法律原则”,如那些没有被法律明确规定的“自然法原则”。 2、实定的法律原则。法官在长时间的司法实践中对判例传统的总结、对理论学说的粹取以及自身经验等要素进行整合,所谓“实定的法律原则”,就是那些通过法律明文规定下来的法律原则。实定的法律原则是非实定法律原则的变迁,是后者的法律化,是上升为法律规定的法律原则。 (二)法律规则 关于法律规则的看法,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在由吴斌、杨磊主编的法理学的书中写道“所谓法律规则,又称法的规则、法律规范,是通过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规定以赋予某种事实以法律后果和法律意义的准则和标准,旨在建立和维护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习题

第一课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习题 一、单选题 1 在我国,国家的立法机关是( )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务院 C 国家最高人民法院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 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准则 B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C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 A 爱国主义情感 B 集体主义精神 C 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D 为人民服务 4 法律的性质是( ) A 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准则 B 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工具 C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5 一般说来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赞扬的行为。这段话说明了我国的法律和道德( ) A 具有一致性 B 由相同的机关制定 C 是互相对立的 D 都具有强制性 6 2000年3月,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利用职务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恶劣,严重触犯刑法。经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其死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胡长清已被执行枪决。这个案例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法律( ) A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点 B 以规定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特点 C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点 D 是一种特殊行为规则的特点 7 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共同点说法不对的是( ) A 两者的阶级本质相同 B 两者的创制形式相同 C 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D 两者的任务和目标相同 8 根据法律的创制形式,国家的立法机关,依照一定立法程序( ) A 直接创制法律 B 确认某些道德规则为法律 C 认可某些风俗、习惯为法律 D 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9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本质是( ) A 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 B 国家领导人意志的体现 C 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D 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 10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的指导思想相同都是( ) A 马列主义 B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 邓小平理论 D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多选题 1 法律是( ) A 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B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 C 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2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是( ) A 都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阶级本质相同 C 指导思想相同 D 任务和目标相同 3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是( )

常用法律名词解释

常用法律名词解释 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人格权国体 绑架罪报复陷害罪概串通投标罪单位犯罪辩护权逮捕缓刑量刑权拘役减刑假释取保候审单位受贿罪犯罪放火罪犯罪中止非法经营罪非法搜查罪妨害作证罪过失杀人罪按份共有不可抗力保障安全权承诺 从权利处置权承揽合同担保 代理权动产质押恶意占有复代理法定代理表演权播放权电影权发行权发明权改编权公平竞争权软件保护权软件发表权软件继承权商标权劳动法劳动争议劳动就业权失业救济休息权退休权职业培训劳动权案件受理费撤诉第二审程序对人管辖权二审判决法院调解公开审判权回避原则简易程序开庭审理民间证明合议原则夫权代位继承法定继承婚姻法继承结婚继承权可撤消婚姻事实婚姻无效婚姻遗产税遗产诉讼权

涉外票据最密切联系原则准据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会计概念定义偶然所得税税法税收征收 1 国体 国体:指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我国的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格权 人格权:公民和法人作为权利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一种权利,人身权的部分,这种为权利主体所固有而非法律所赋予和承认,权利主体根据出生的事实即可取得人格权,权利的享有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或消灭,为公民终生享有或法人存续期间享有,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权利,(1)、生命健康权;(2)、姓名权;(3)、名称权,(4)、肖像权;(5)、名誉权;(6)、通信自由权;(7)、隐私权、任何人不得侵犯或妨碍其权利或权利的行使否则应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大辞典》总主编邹瑜,顾明中国政法大出版社。 3 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文件所构成的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4 不成文宪法 不成文宪法: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它的特征在于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5 报复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

14-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框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主备:秦丽课型:新授课审核:文小敏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及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 2.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重点难点】 重点: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难点: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课堂学习】 导入:(自主备课) 新授: 一、身边的规则 活动一:“七嘴八舌” 我们身边的规则有。 二、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特殊(一):制定程序上 你知道:法律是如何产生的吗?播放视频:《法律的出台》 阅读书本P39,了解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1)国家制定法律(含义?我国的立法机关是?) 法律是由制定或认可的,所以我们又常常把法律称为“”。 特殊(二):适用范围或对象上 1.出示部门法和群体法等一组图片,思考:每一画面上的要求包括什么?是对谁提出的要求? 2.热点追击:高官落马事件、高晓松酒驾事件等 思考:(1)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 (2)他们在犯罪之后也要接受法律的惩处,这说明了什么? 法律是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掌握其两层含义) 特殊(三):依靠力量上 法治在线——阅读教材第42页的教学案例,讨论下列问题: 1.陈建明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人民法院是依据什么对陈建明进行审判的?人民法院是一个什么机构?

法律是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法律的特征。 思考:(1)什么是国家强制力? (2)法律的实施为什么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小结: 【知识网络】 法律是一种特殊 ..的行为规范,这种特殊性体现在: 1.制定修改程序上:法律是由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2.效力上:法律是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3.依靠力量上:法律是靠国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最主要 ...的特征)。【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法律在国家权利管辖的范围内对具有普遍约束力。() A.全体社会成员 B.统治阶级 C.具有违法行为的人 D.工人阶级 2.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其最主要的特征是() A.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具有普遍约束力 D.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 贪污受贿数百万的原中国建行行长王雪冰,偷逃巨大数额税款的电影明星刘晓庆, 伤害北京动物园狗熊的大学生刘海洋等依法受到我国司法机关的查处。这表明我国法律() A.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对职务高、影响力大的人有更高要求 二、简答题 法律的三个特征是什么?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课后记】

浅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论文 浅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之间的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在对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分析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再次,通过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紧密的联系总结与归纳出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之间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可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即明确相对稳定的法律原则;正确权衡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冲突和恰如其分地处理法律原则与规则的关系,寻求最佳结合点三,这对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指导性意义。 论文关键词:法律规则、法律原则、自由裁量权 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及其之间的关系中,存在法律规则中心主义和法律原则中心主义两种理论,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现有法律规则很难跟上社会日益的变化,如过分依赖规则而一味地限制原则适用难以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因而,寻求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合理结合之路,才是解决当前诸多法律问题的较好方法。 一、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批示、规定。法律规则具有三大特点:(1)微观的指导性,即在规则所覆盖的相对有限的事实范围内,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2)可操作性较

强。只要一个具体案件符合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可直接适用该规则,一般公民也能较容易地依据规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3)确定性程度较高。 (二)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是指法律的基础性真理或原理,为其规则提供基础性或本源的综合性规则或原理,是法律行为、法律程序、法律决定的决定性规则。原则是规则的灵魂,是规则的根本出发点,它为规则规定了适用的目的和方向以及应考虑的相关因素;而规则就是原则的具体化、形式化和外在化。 (三)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区别 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同为法律规范,但它们在内容的明确性、适用范围、适用逻辑、适用方式以及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1、在内容上的差异。法律规则的规定是明确具体的,它着眼于主体行为及各种条件情况的共性;其明确具体的目的是削弱或防止法律适用上的“自由裁量”。与此相比,法律原则的要求比较笼统、模糊,它不预先设定明确的、具体的假定条件,更没有设定明确的法律后果。它只对行为或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但并不直接告诉指明应当如何去实现或满足这些要求或标准,故在适用时具有较大的余地供法官选择和灵活应用。 2、在适用范围上差异。法律规则由于内容具体明确,

(2019部编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9.2 法律保障生活 课时训练 (1)

法律保障生活课堂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行为规范就是行为规则和行为标准。下列属于行为规范的是() ①法律②道德③纪律④章程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边漫画《闯红灯》告诉我们() A.法律与人如影随形B.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C.法律具有规范作用D.法律具有预测作用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受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滥用职权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令计划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据此完成3--4题。 3、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这说明()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这启示我们应该()

①认真学法②自觉守法③勇于护法④严格执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对于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体现了法律() A.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纠纷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B.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生命权最有效的方法 C.通过制裁违法行为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D.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6、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商标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商标法已施行,这也是商标法自1982年制定以来第三次修改。新商标法的颁布() A.杜绝了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1世 B.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C.说明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D.说明法律是日常生活的“卫士” 7、右边漫画表明()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③法律只制裁行贿受贿行为 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8、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强,有各级官员甚至包括四川省政协主席李春城在内的多位高官落马,被依法判处刑罚。这表明()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 B.法律是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C.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D.对于高官违法,国家会加重处罚 9、内有“打虎”,外有“猎狐”。境外不是法外,违法犯罪分子即使逃到天涯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刑罚的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一)主刑 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 (二)附加刑 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 4.驱逐出境 法律文书还有法律特有的要求 法律文书除了语言较为流畅,用词基本准确,表达方式较为得当,无明显语义模糊外,还有法律特有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表现为三个方面: 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3.我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文书对于一个法律工作者而言是基本素质要求 法律文书这门课程的考核要求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全面检验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重点考察学生实际制作具体法律文书的能力和水平。 明朝为什么会产生宦官专权? 明朝的皇帝重用宦官,长此以往,宦官专权是必然的。 法学基础知识这门课程的重点是每一个部门法的基础理论和制度,难点是如何把握掌握学习的范围、尺度、深度。 法理学的期末复习依据 法理学的期末复习依据是文字教材、教学大纲。其他一切辅助资源是用来帮助学习、理解、加深记忆的,不能作为复习依据。教学大纲所列的知识点都在考试范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在每一个大的知识点里可能包含若干小的知识点,在复习时一定要细致。 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法的基本特征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冲突适用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冲突适用 【摘要】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要素,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德沃金、阿列克西、哈特等学者的研究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本文就试图对这两个要素的冲突适用做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冲突适用 一、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内涵 (一)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法律规则具有三大特点:(1)微观的指导性,即在规则所覆盖的相对有限的事实范围内,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2)可操作性较强,只要一个具体案件符合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可直接适用该规则,一般公民也能较容易地依据规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3)确定性程度较高,与原则相比,法律规则的确定性程度要高得多,这个确定性包括它的内容相对明确与恒定,它的效力也较为清楚明确。[1] (二)法律原则 《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法律原则的含义为:“用来证立、整合及说明众多具体规则与法律适用活动的普遍性规范,它

是高层次法律推论的权威性出发点”。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 础性真理、原理,或是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基础性或本源的 综合性或出发点。[2]哈特认为法律原则有三大特性。一是广泛性,这是指它的不具体;二是原则是一种值得追求、坚持的事物,它不仅为具体的规则说明理由,而且在证立规则上也 发挥“些许作用”;三是“非决断性”,即原则不是如规则那样“全有或全无”的适用,它的适用并不“确保”一个决定,只是“指向或有利于某种决定”,或者导出某种可以“被凌 驾的理由,这个理由可以被法院纳入考虑以使其倾向某个方向”。[3] (三)二者不同: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同属法律要素,但是作为两个不同 的要素,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地差异: 1、确定性程度: 法律规则具有确定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和标准, 相比之下法律原则的确定化程度就明显较低,既没有权利义 务内容,也没有行为的法律后果。 2、变化速度:较之法律规则,法律原则的稳定性更强,因为其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利益和法律价值追求息息相关,随着法的本质的变化而变化。

什么是法律规范

什么是法律规范?其结构如何? 法学1202 1121040207 甘春芳法律规范是法律制度的“基本粒子”。法律规范的概念是法学一般理论的关键概念。必须弄清楚法律规范的概念与结构。而法是由法律规范组成,法律规范则是由语句组成的。由此没有法律条文就没有法。法条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语句,是法律规范的正规表达。因此,正确的与法律规范打交道首先必须以认识和区分各种语句和规范为前提。 一、规范语句和规范的语义学分析 (一)规范语句 语句分为描述语句、分析语句、评价语句、规范语句。前三种语句类型顾名思义,很好理解,我相信以往的学习中都系统的了解过,考虑论文目的,在此不作赘述,着重介绍规范语句。 规范语句是规范的主要表达形式。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应当关系,即某些事情应当发生,尤其是某些人应当采取某些行为。规范语句与评价语句存在密切的联系。规范语句所表达的禁止、许可或命令某种行为,总是基于特定的价值判断做出的。这些价值判断构成了规范语句的正当化理由。但二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评价语句表达的是“什么是好的”,规范语句只表达“什么是应该做的”,而不直接表达为何这样做的理由(价值)。其实规范的效力依赖于其背后的价值的有效性。有些规范语句所表述的行为与其价值之间确是不透明的,但它依然是有效的或有约束力的。法律就是这种类型的规范。 规范语句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规范主体、规范特质、规范内容和适用条件。规范主体是被要求以某种方式行动的人。规范特质包括三种、;应当性、禁止性和许可性,规范特质一般可以通过应然助词来表达,而包含了应然助词的语句模式一般称为应然模式语句,这是典型的规范语句模式。规范内容是指规范所命令、禁止或许可的特定的行为。适用条件是指规范所规定的行为应被实施的条件。 应然模式是规范语句的典型结构。它由两个描述性语句和一个应然助词构成。第一个描述句说明规范使用的条件。第二个描述语句说明规范所命令、禁止、许可的行为或某种规范后果。应然助词表达的是一种规范性命令,即一旦前一个描述语句所描述的适用条件的得到满足,就应该发生后一个语句所描述的后果。

第八课 法律是特殊的规则

第八课 法律是特殊的规则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其他显著特征,懂得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维护个人生活正常进行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形成对法律规则与其他行为规则的辨别能力;进一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能力;初步形成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自身行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初步形成对社会现象及个人行为进行法律评价的意识,同时在了解法律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法律规则的特点及其在维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方面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两个问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法律规则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方面的作用。 2.如何使学生理解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为与其它行为规则相比较,法律规则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但国家强制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将人们违反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认识这个问题。 课时安排 二课时,每站一课时。 本课知识网络 法律和道德是最重要的社会规则 认识法律规则 遵守法律规则 法 律 是 特 殊 的 规 则 法律的作用 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规则组成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 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则 违反法律会依法受到强制矫正 法律是各类规则中的最低准则 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 法律的作用 法律是唯一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律的目的在于关怀和保障 法律的特点 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常见法律名词解释1

常见法律名词解释1

常用法律名词解释 不成文宪 法 成文宪法人格权国体 绑架罪报复陷害罪 概 串通投 标罪 单位犯罪 辩护权逮捕缓刑量刑权拘役减刑假释取保候审单位受贿 罪 犯罪放火罪犯罪中止 非法经营罪非法搜查罪 妨害作 证罪 过失杀人罪 按份共有不可抗力保障安 全权 承诺 从权利处置权承揽合 同 担保 代理权动产质押恶意占 有 复代理 法定代理表演权播放权电影权 发行权发明权改编权公平竞争权软件保护软件发表权软件继商标权

权承权 劳动法劳动争议劳动就 业权 失业救济 休息权退休权职业培 训 劳动权 案件受理费撤诉 第二审 程序 对人管辖权 二审判决法院调解公开审 判权 回避原则 简易程序开庭审理民间证 明 合议原则 夫权代位继承法定继 承 婚姻法 继承结婚继承权可撤消婚姻事实婚姻无效婚姻遗产税遗产诉讼权 涉外票据最密切联系 原则 准据法 中外合作经营 企业 会计概念 定义 偶然所得税税法税收征收 1 国体 国体:指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我国的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人格权 人格权:公民和法人作为权利主体所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一种权利,人身权的部分,这种为权利主体所固有而非法律所赋予和承认,权利主体根据出生的事实即可取得人格权,权利的享有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或消灭,为公民终生享有或法人存续期间享有,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权利,(1)、生命健康权;(2)、姓名权;(3)、名称权,(4)、肖像权;(5)、名誉权;(6)、通信自由权;(7)、隐私权、任何人不得侵犯或妨碍其权利或权利的行使否则应承担法律责任。《法律大辞典》总主编邹瑜,顾明中国政法大出版社。 3 成文宪法 成文宪法:是由一个或者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文件所构成的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 4 不成文宪法 不成文宪法:不具有统一法典形式的宪法,指在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是通过一系列被视为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文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加以体现的,它的特征在于各种法律文件并未冠以宪法之名,却发挥着宪法的作用。 5 报复陷害罪 报复陷害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行为。 6 绑架罪 绑架罪:指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者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 7 串通投标罪 串通投标罪:指投标者相互串通投标报价,损害招标人或者其他投标人利益,或者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投标,损害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 8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团体等社会组织牟取非法利益,或者为了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或者单位负责人决定,而故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9辩护权 辩护权:指被告人针对控诉进行申辩,说明自己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的情节,并提出相应的证据材料,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 10量刑权 量刑权:审判机关、公诉机关和受害人的刑罚请求权而决定对犯罪人是否科刑与科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权力,是刑罚权的一项重要内容,量刑权包括是否科刑与科什么样的刑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否科刑又包括对被告人应否科与是否实际的科处刑法,应否科刑是指在确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决定他应否受刑罚惩罚。是否实际科处刑罚是指在确定对被告人应科处刑罚的前提下,在进一步决定被告人能否免除刑罚,如果被告人的行为显已构成犯罪、但可不其实际的科处刑罚,如正当防卫过当行为,相反,如果被告人的行为不仅构成犯罪,而且非处刑不可,那么就应该对其实际科处刑罚,而且非处刑不可,那么就应该的性质,犯罪后果,犯

试论法律规范的正当性(一)

试论法律规范的正当性(一) 摘要]法律规范具有正当性须既有合法性又有合宪性,合宪性是正当性的根基。本文论述了法律规范正当性的概念、法理基础、生成机制以及法律规范冲突解决办法等问题。 关键词]正当性,合宪性,正当立法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下位法律规范①]违反上位法律规范的现象屡屡发生,下面是几则典型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规范之间相冲突的几种情况。 1.规章和规章之间的冲突。据新华社报道:2004年4月5日晚,哈尔滨市急救中心救护人员出诊急救时,在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因是否应交纳30元过路费与收费人员争执不下,患者最终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收费站依据的是黑龙江省交通厅和省物价局下发的《哈尔滨机场专用高速公路机动车辆通行费征收管理办法》,《办法》在征收范围中明确规定“除执行任务的军警车辆外一律征收通行费”。而急救中心依据的是该省物价局、交通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对“120”急救车辆免征车辆通行费的通知》,这两个规章之间规定不一致。 2.规章和行政法规及法律相抵触。1999年8月31日沈阳市颁布了《沈阳市行人与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规定由违章行为引发的交通事故,违章者承担全部责任。但按照国务院1992年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4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应当分担对方百分之十的经济损失。《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亦即本条确立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规章和行政法规、法律相冲突。 3.地方性法规与法律相抵触。2001年5月,河南汝阳县种子公司(下称汝阳公司)与伊川县种子公司(下称伊川公司)签订合同,约定由伊川公司为其代繁玉米种子。按合同约定,汝阳公司接收种子的价格为基地收购价加代繁费,基地种子收购价的确定按收购种子时当地市场商品玉米单价的2.2—2.5倍计算。后伊川公司未能履约,汝阳公司便将伊川公司诉至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汝阳公司认为依据《种子法》,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应按市场价格定,伊川公司将赔偿损失70余万元。而伊川公司认为,赔偿应当依据《河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规定的政府指导价来确定赔偿数额,按此计算,伊川公司只需赔偿2万元左右。在这里地方性法规与法律发生了冲突。 ……… 上述列举的只是最近几年在社会上被公开的几则法律规范之间以及下位法和上位法相抵触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下位法和上位法相抵触、不具有正当性但依然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不在少数。这些法律规范因为能对公民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因而既侵犯了公民的权利,又破坏了国家法制的统一。在呼唤法治、倡导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我们不能回避这种法律规范冲突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而如何理性地看待法律规范的正当性并从源头上防止不具有正当性的法律规范的出台也就成了今天必须着手加以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二、法律规范正当性的法理基础 (一)正当性的含义 “正当性”一词在英文中为legitimacy,从辞源学的意义上讲,“正当性”具有合法性的含义。因此,一般情况下正当性就等同于合法性。判断下位法律规范是不是具有正当性首先应看它是不是具有合法性,只有在具备合法性的条件下才能说该法具有正当性。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具备合法性的法律规范也未必具有正当性,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纳粹党在执政后不久(1935年)就通过它控制的议会制订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该法为维护日尔曼的血统和

法律是一钟特殊的行为规范

第1课法律是一钟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1)识记目标 ①法律的含义。 ②我国制定法律的主要方式。 ③)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2)理解目标 ①)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重要的特征 ②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 ⑶运用目标 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对此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等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培养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思想觉悟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3.思想觉悟目标 ⑴认识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⑵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密切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 教学重点: 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初中二年级思想政治课中,我们将学习法律常识。从国家角度讲,要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每一个公民来讲,要做——个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而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知道“什么是法律”。那么,什么是法律呢?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法律(板书) 提问:观看教学课件——法律的词源和词义,回答法律是什么。 (展示教学课件——法律的词源和词义) 教学课件: ①背景是一个“?”,“?”上面是“法律”二字,先“法”和“律”分开,后“法”和“律” 合并。 (画外音:什么是法律呢?让我们先从法律的词源和词义中来了解。在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以后发展为复合词,便称为“法律”) ②“法”字,占全屏。法的古体字“灋之”,先占全屏,后缩小到1庀屏,并出示文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东汉《说文解字》。 ③出现“一碗水”,水在碗中漾来漾去,但最终归于水平的样子。 ④再出现“廌”的样子,及“廌”用头上的角去触罪犯的情景。 (画外音:什么是法呢?据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书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记载:“法”的古体是“灋”。“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可以看出,在古代,法和刑二字是通用的。“平之如水,从水”,意味法代表公平。“廌”据说是古代的一种神兽,在审判时被廌触者被认为是有罪的人,所以“去之,从去”。这是神明裁判的一种形式) ⑤“律”字,先占全屏,后缩小到1/2屏,并出示文字:“律,均布也。”——《说文解字》;“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画外音:什么是律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律,均布也。”什么又是“均布”呢?在清代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中有这样的记载:“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的意思是说,应该一致遵循的格式、准则) ⑥出示文字:“法,常也;律,常也。”——《尔雅·释诂》 (画外音:据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书《尔雅·释诂》篇记载:“法,常也;律,常也。,’由此町见,早在秦汉时,“法”和“律”二字已经同义。在秦汉日寸,已将“法”和“律”二字合为“法律”一同) (说明: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上述方法进行教学,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投影,并结合教材提供的文字和图片,让学生阅读了解即可)

试述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试述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规则指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命令、允许和禁止的一种规范。著名法学家张文显的解释是:“……是指具体规定权利义务以及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或者说是对一个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具体后果的各种指示和规定”;法律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体系中作为法律规则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源的综合的、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无禁止即权利等。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两者间即有联系又相互区别。 两者间的联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都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二是法律规则和法律规则都需要法律概念进行表述。三是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都是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规则可以反映出法律原则,法律原则可以弥补法律规则在适用过程中的不足和漏洞。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根源的综合性、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律诉讼、法律程序和法律裁决的确认规范。 两者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在来源上,法律规则在国家法上只能出自立法者之手,这在成文法国家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法律原则的来源刚较为广泛。

二是在内容上:法律规则是明确、具体的;法律原则是笼统、模糊的; 三是在适用范围上: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行为,其无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能贯穿于任何法律事实之中。因此,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宽于规则。一条规则只能对一种类型的行为加以调整,而一条原则却调整较为宽阔的领域,甚至涉及大部分社会关系的协调和指引。 四是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法律原则不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不同强度的原则甚至冲突的原则都可能存在于一部法律当中。 五是适用条件上: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相比具有优先适用性,法律规则在针对具体案例时可以具体有针对性的应用,切实做到一对一的针对性适用;法律原则只有在以下方面方可适用:在穷尽法律规则时,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 六是从表现形式上看;任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而法律原则一般情况下无固定的表现构成形式。 七是从功能上看:法律规则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们行为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习题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题2分,共56分) ( ) 1.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引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它对于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起着重要韵作用。道德规范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在社会生活小逐渐形成的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的 ()2.下列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中,属于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是 A.政党规范 B.宗教规范 C.法律规范 D.学生守则 ( )3.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A.统治阶级制定或认可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或认可 C.国家制定或认可 D.劳动人民制定或认可 ( )4.在各种行为规则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行为规则是 A.法律 B.道德 C.风俗.习惯 D.法律.道德 ( )5.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是 A.法律 B.道德 C.风俗 D.习惯 ( )6.法律之所以被称为“国法”,是因为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在我国拥有立法权的机关是 A.最高人民法院 B.全国各族人民 C.党中央和国务院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7.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一般不会去故意违法犯罪;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往往会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以身试法。这表明 A.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会触犯法律 B.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就可以实现依法治国 C.对公民必须先进行道德教育,然后才可进行法制教育。 D.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公民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 ( )8.在社会生活中,法津和道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他们就像一对兄弟.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但法律和道德又是不同的,法律别于道德的本质特征是 A. 国家制定或认可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 D.由社会舆论监督施行 ( )9.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A.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B.规定人们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C.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 )10.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中的“社会成员”是指 A.国家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B.社会上的各种违法犯罪分子 C.除统治阶级以外的各阶层.集团.分子 D.世界上全体社会成员 ( )11.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特征。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B.胡长清因授受索取巨额贿赂被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C.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乱扔废旧电池,以保护环境 D.教育部宣布放宽高校报考条件 ( )12.在我国,任何公民和个人都要在_______的范围内活动。 A.道德和法律 B.道德和纪律 C.法律和道德 D.宪法和法律 ( )1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A.依党制国 B.以权治国 C.以人治国 D.以宪治国 ( )14.下列属于法律的有 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人法》 ③《中学生守则》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