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19155802.html,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者:杨蕊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当前课改的主流。事实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我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一、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相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性学习有三个主要品质:主动性、独立性、内省性。

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是指带有一种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我们可以和传统教学做个比较。

独立性是“不依傍其他事物而独自成立的性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有独立自由学习的能力。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情,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内省性是指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学生学习的内省性表现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

(二)在教学中如何来开展自主学习呢?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已成为主体教育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要使由教师“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认识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的特征,就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运动”,主动获取知识。

新课标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

我们做教育工作首先要理解教育。课程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教育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就目前我们的教学看,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最看重的。我们今天主要是研究这三种学习方法及其相互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 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很多,如:自我调节学习、主动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教学、自我计划的学习、自律的学习、自我定向的学习,等等。但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 这个意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称为“自觉自动的学习”。对于“自主学习”,国外教育家齐莫曼认为,应该从学习的动机、内容、方法、时间、过程和结果等六个维度来加以界定。 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或者是自我激发的,学习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者是经过练习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同时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的环境,最终能够对学习的结果作出自我总结和评价,那么,我们认为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当然,这个程度要求是很高的。 我们判断是否自主学习的标准(这里是就内容而言),主要是看学习内容的拓展。比如,学生学习了李白的几首诗以后,能够主动去找李白的其他的诗歌进行自我研究,找写诗的背景进行研究。这就是达到了自主学习。或者是教师还没有讲授,学生能够提前进行预习,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这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 概括地说,自主学习要求一是多学,二是超前进行学习。 而目前我们的情况如何呢?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法的指导,据世界的统计,只占实际教学的3%(这是世界平均水平)。 我们提倡做一个完美的自主学习者,要求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心中有数,机动灵活。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在初中的学号很靠前,到了高中则下滑。原先认为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反而到了前面。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不善于进行自我反思来主动调节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初中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认为在高中也会管用。实际上条件发生了变化,在高中已经不能用了,但自己总是不能否定过去,因而也就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商达到120,只要刻苦点就可以学好,而在高中一般是不可以了。研究表明,在高一成绩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善于改变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勤奋,再加上学习方法的优化,找是很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个现象:学生参加高考复习,结果两年的考试成绩差不多:第一年是588,复习一年后才589。因为他始终抱着他自己认为成功的学习方法不放。其实他的学习方法并不是成功的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干得红红火火,但到了另一个单位却不能干了,处处碰到困难。为什么?其中工作方法的因素很大。 我们今天的课改的基本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我们的教育领导对这样的理论并不是接受,曾经批判之,什么“建构”“构建”,学习还是要吃苦耐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课改是无益的。 建构主义强调对人的感情、想法和创意的充分尊重,特别是对人的情感世界给以最深切的关注。 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作为高中生应该心中有数。而多数学生开始学习的决心很大,也做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表,但第二天就坚持不下去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会学,二是受不了。是学法的问题和自我监控能力的问题。优秀生学习不一定要熬半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如果是自主的,他在有效的时间里,会心无旁骛,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学习上,自觉地控制外部对他的诱惑。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每学完一个阶段要做一个总结。初中新教材的每个章节学完都有一个“我的进步”的栏目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很好的自主学习建设。 我国的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其实质是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其根本的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是否得到确立。 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控、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等重要特征。 教育可以改革但更多的是改良,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成了一瓶酒,今天用这个瓶子装,明天用那个瓶子装,浪费了不少钱,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一个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少不可能完全自主的,也不可能少完全不自主的。 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并不是排斥合作学习与他人指导。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个体自觉主动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和能力。 我们应该用以上描述去帮助学生剖析自己的学习,分析成败的原因。 我们目前的教学是老师让我怎么学就怎么学,学生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成绩也很好,可以考上大学,但进了大学就完蛋,感到很迷惘,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很多优秀生还是死用功,特立独行,曲高和寡,独而不群,走到社会上也成不了大器。 当今的时代,合作是竞争的前提,把别人作为自己成长的工具和基石,否则你是走不远的。如it业,30岁以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19155802.html,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作者:杨蕊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3期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当前课改的主流。事实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我极力倡导以下一些学习方式: 一、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相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性学习有三个主要品质:主动性、独立性、内省性。 主动性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由衷的喜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是指带有一种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个人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我们可以和传统教学做个比较。 独立性是“不依傍其他事物而独自成立的性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有独立自由学习的能力。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情,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内省性是指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学生学习的内省性表现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 (二)在教学中如何来开展自主学习呢?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已成为主体教育的核心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要使由教师“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认识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的特征,就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运动”,主动获取知识。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 程改革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 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 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 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 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新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 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体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倡 导的学习理念。伴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 式也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从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向主动的、自主的学习 方式转变,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相对独 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 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 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1]。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建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自我参与有关实践而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发现者,成为自己主动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的构建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建构而成的。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建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而是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习上自己做主。学生的自学过程即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是伴随学生自学意识、自学精神的启动而发展的[2]。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根据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1]: 1.主动性 主动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学校要求我们运用杜郎口课堂模式进行上课,也即“三三六”模式。 由于我们都是采用旧模式教学的,一下子要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虽说我们初二级组的数学老师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个多月,但至今我们也还是懵懂的,也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谅解。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的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如果我们要进行课堂自主学习第一、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第二、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第三、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杜郎口课堂的特色就是展示课,展示课的原则:在预习过程,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遇到困难比较大的、一题多解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才是展示课的对象。例如今天中午陈美清老师上的《有理数复习》那堂展示课,从她那堂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有理数的概念撑握得很好,她把课堂都交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她这堂课能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她把所有的内容都展示出来了,有些背离我们展示课的原则。例如知识回顾中的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我们就不必浪费时间展示了,可以把它放在预习课上解决,如遇到问题再提出来,在展示课上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要突破以往教改中着重从教师教的方式转变为学生学的方式。因此,我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肤浅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过程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教师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活动及习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真正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在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谈一下见解。 一、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的意义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实施新课程之前我国义务教育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3.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对学习结果具有决定作用。在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下,一些学生成绩虽然很好,但并不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让我们感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 二、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多种活动,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活动才是有效的。”不管采用哪一种教学媒体和方法,一定要确保学生直接与被传送的新信息发生相互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促进师生间情感、信息交流,让他们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活泼地发展,在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时,设计了一项争获“自理奖章”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钉纽扣、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比赛,让学生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鼓励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学会做。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得到情感体验,人人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不仅强化、巩固了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亲自体验、主动探究过程中树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如何促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思维为主题,以理解过程为主体;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样,必将会促使学生的全面成长,促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来说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生命的灵性,实现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涵。 我在教《航天飞机》这个课时,有这样的一个片段: 生:老师,我学习了这个课,懂得了一些相关航天飞机的知识。可我觉得理解得太少,我还想问问:航天飞机除了课文上说的,它还有哪些用途?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你们都想多知道一些航天飞机的相关知识吗? 生:(齐答)想! 师:那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航天飞机,明天大家一起交流。好不好? 生:好!(全班欢呼雀跃) 第二天,同学们有的上网搜集我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的相关报道,有的在课外书里寻找航天飞机的一些资料,还有的制作了精美的手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在交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讲得有声有色,在更深刻理解航天领域知识的同时,增强各自的爱国情谊。 又例如:在即将学习完《三袋麦子》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待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各不相同,你们欣赏谁的做法呢? 生:我欣赏小猴子的做法,因为小猴子很聪明,能将一袋麦子变成一堆麦子。 生:我可不是这么看,小猴子把一袋麦子都种下地,自己一年都没有吃到。我喜欢小牛的做法,吃掉一半,剩下半袋,他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给自己留有余地。 生:我反对!我倒喜欢小猪的做法!(引起一片轰动)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小猪象我一样会享受,平常我有什么好吃的,都全部把它吃光光!(笑声) …… 学生的个性爱好因人而异,他们对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大家的肯定,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水平。要促动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气氛。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来说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合作学习是协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如在执教《西门豹》时,我让学生合作选择西门豹破除迷信这个内容表演课文剧。学生们自己分工合作,还借来衣服、道具,把课文里的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在合作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提升了语文的综合素养。又如,在一次口语交际中,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重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培养目的,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重在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转变其学习方式 ,即重在 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注重转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一、促进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模式。学生只要真正投入并欣赏到它的价值,享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上物理而不是害怕它。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所为,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合作学习细节的落实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踊跃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个性健全进展等优势,愈来愈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采纳这一方式。可是,咱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觉,真正要将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合作学习要紧表此刻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方面,引导学生之间彼此提问、指导、检查、启发、鼓舞、监督,帮忙教师在某些环节上实施“兵教兵、兵练兵”的作用,展开和谐竞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师生的教学相长。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合作的目的是更高一层的自主。而学生合作学习要紧体此刻小组合作学习,咱们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做些什么呢? 一、转变观念第一是教师的观念更新问题,完全改变以教学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咱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学校同意教育,若是他们成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不能发表自已的观点,那么其中的大部份不得意者过的将是如何的人一辈子。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必需根植于咱们每一名教师的心中的。

第二是学生的观念更新问题,树立正确踊跃客观的人一辈子观、集体观、学习观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教师们能够通过班会课或是学科教学时,在学生中树立以下几个核心理念:咱们都是一家人;人人参与、机遇均等;聆听他人的发言;不懂就问,学会求助;帮忙他人不意味着代替他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展现自我);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学会自我批评与批评(客观评判) 二、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 一、全班合理分组 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后的问题小组:一样来讲,依照全班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不同进行合理搭配组建小组,都采纳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平稳”的分组方式,各班级在班主任引领下,结合各学科教师的意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一样是四到六人为最正确。能够是四人小组(最有利于交流学习),也能够是六人小组(最有利用培育集体主义观念)。也能够将两个四人小组结合成一个大组用于某些时候的考评。 二、小组分工 在每一个小组中,各成员都应承担必然的学习任务,其分工要明确。 第一是确信一个组长。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学习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盲目行动,或迟疑不动,全然无合作可言。组长一样由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来担任。组长负责本小组所有学习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就体会到“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但数学应用意识的失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课堂上不讲数学的实际来源和具体应用,“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仍旧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方式和方法。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首先,目前学生单一、被动的陈旧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一大障碍。如果学生不能够主动地学和富有个性地学,不能够采用发挥自己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具有个性特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很不现实的。 其次,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从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目前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不少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以及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都亟待改进和提高。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以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的固有影响,对新课程理念运用不到位,部分教师依然留恋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传统教法和现代教法完全独立,或是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或是教师观念难转变,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此,要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1.从改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被动化倾向开始,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力求让教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其实,在自主学习中主体是学生,教师对于指导问题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予以及时有效的指导。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学习的情境,建立学习的氛围,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发挥最直接的参与或引导。 2.以转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雷同化倾向为抓手,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学习的雷同化主要表现在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大同小异,甚至千篇一律,未能在总体上呈现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作为最具实践价值的三种学习方式,在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而设计。不论是学生在自读自学的基础上,小范围的组内合作探究,还是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形式,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人人谈看法、说问题,个个讲理由、做评议,提出更多的设想和假设,都要给予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特别要注意参与意识较低的学生,适当提高他们的学习权利意识,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主学习内容。 如果教师的教是一种手段,努力使学生学会知识就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案的编制已经为课堂教学的操作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教师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基本是以“自学—讨论—点拨——检测”的四段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 1、自学:学案设计有自学指导和自学检测,学生可以按学案要求阅读教材。学生的预习自学一定会产生困惑和疑难,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就会产生讨论交流的欲望。而在自学检测中,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也有了讨论解疑的需求,于是进入第二个环节。 2、讨论:优化组合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团队。组长一定是优秀的学生,有能力解疑解难,帮扶差生,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由老师辅导点拨引深,进入第三环节。 3、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在课间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组给予随机的指点帮助。另一方面就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知识的应用拓展,作指导性点拨引深。这样,教师的辅导帮助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帮到学生的需要的地方。课堂上教师的辅导讲解不超过十分钟。 4、检测:一节课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认知,不断的进行练题实践,一节课学生自学、自练的效果如何。教师要组织题例加以检测,一方面可以摸清学生学习的实底。另一方面可以暴露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对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解决,做到了心中有数。 反观学案式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的是学生的学和练,体现的是教师的导和帮,学生的学是主旋律,教师的帮是画龙点睛,学生的“学”与老师“帮”协调互补,相得益彰,学习过程规范有序而有实效。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付金芝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状况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认真倾听、欣赏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了。新课程,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特征,其内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在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有的教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表明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但是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而从实质上看,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价值,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人的学习也就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点,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闹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诚然,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课堂也就活起来。但是,这种活跃绝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活动,而是体现出活而不乱。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调控技巧。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角色意识。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几乎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者合作学习与他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通常情况下,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与教育者对学生的角色定位有关。 二、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会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亟需改革。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 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新世纪,学习将成为人们实现自我的途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学会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2.变革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热爱学习是人的生命本性。每个人通过学习,认识事物、掌握本领,就能跨越时空去追溯远古、遐想未来,由此可体验到人生的自由境界,何等美妙而快乐。 人类处于生物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行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既要传承文明又要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和一个特殊阶段,他们的学习不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 四、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 目前,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1.探究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精选文档】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世纪是一个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世纪.在新的时代精神的关照下,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的人才,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些要求都明确说明,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什么是学习方式?它和我们常说的学习方法是不是一回事?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来现实,这一系列的问题给新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

(三)、改变我校教学现状的要求。 从课题提出之初《学生学习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看,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导,而且这种接受学习在很多方面已经变为机械学习,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学习理念。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了发现与探究的价值,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纯粹的被动和机械记忆。大大禁锢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和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没有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探究能力。要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必须转变现有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有意义的探究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探导教育规律的需要。 十八里铺镇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莘县、聊城,甚至山东省、全国乡镇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因此,我们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发现其普遍的规律,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方式的实际操作模式,为基础教育的课改提供成功的范例。 二、课题的界定 (一)、什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二)、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基础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