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作原则中英文

合作原则中英文

合作原则中英文
合作原则中英文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时率先提出的理论,它是“会话含义”的推导依据,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

格赖斯认为,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遵守着一条基本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根据你参与交谈的目的或方向的改变而提供适切的话语”[1](P101),这便是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这条原则的统领下,格赖斯又建立了四条准则,准则又下分几条次原则:

第一,量原则(Maxim of quantity)

(1)所说之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

(2)所说之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第二,质原则(Maxim of Quality)

(1)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

(2)不要说证据不足的话。

第三,关系原则(Maxim of Relation):要有关联,要切合题旨。

第四,方式原则(Maxim of Manner):要明白清楚。

(1)避免晦涩。

(2)避免歧义。

(3)简明扼要井井有条。

对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周礼全先生认为,首先,格赖斯合作原则对“美学的、社会的或者是道德的”内容阐述不够科学清晰。其次,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只重视直陈话语而忽略了考虑命令话语和疑问话语的情况。鉴于上述的看法,周先生对合作原则做出了新的诠释:(I)真诚准则(相当于质准则)

(I.1)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了一句直陈话语“U(├A)”时,S必须相信命题态度“├A”所断定的事态是存在的,这就是说,S必须相信命题A所表达的事态是存在的或命题A是真的。

(I.2)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了一句命令话语“U(!A)”时,S必须相信命题态度!A所要求的行动是H能够完成的或是能实现的。

(I.3)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了一句疑问话语“U(?A)”时,S必须相信命题态度?A所提出的问题是H能回答的。

(II)充分准则(相当于量准则)

(II.1)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了一句直陈话语“U(├A)”时,S必须相信命题态度├A所断定的事态是S所能提供的最大量事态。

(II.2)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了一句命令话语“U(!A)”时,命题态度!A所要求的行动必须是S要求H做出的最大程度的行动。

(II.3)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S对听话者H说出了一句疑问话语“U(?A)”时,命题态度?A所要求的回答必须是S要求H做出的最大程度的回答。

(III)相关准则(相当于关系准则)

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有助于实现谈话目的的,这也就是说,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和谈话目的相关的。

(IV)表达准则(相当于方式准则)

(IV.1)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不含混的。

(IV.2)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无歧义的。

(IV.3)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不冗长的。

(IV.4)在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有秩序的。

(V)态度准则

一个交际语境C中,说话者说出的话语必须是有礼貌的。

In social science generally and linguistics specificall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describes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As phrased by Paul Grice, who introduced it, it states, "Make your contribution such as it i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Though phrased as a prescriptive command, the principle is intended as a description of how people normally behave in conversation.

Put more simply, people who obe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in their language use will make sure that what they say in a conversation furthers the purpose of that conversation. Obviously,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nversations will be different.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axims, called the Gricean maxims, describing specific rational principles observed by people who obey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se principles enabl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goes both ways: speakers (generally) observe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listeners (generally) assume that speakers are observing it. This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implicatures, which are meanings that are not explicitly conveyed in what is said, but that can nonetheless be inferred. For example, if Alice points out that Bill is not present, and Carol replies that Bill has a cold, then there is an implicature that the cold is the reason, or at least a possible reason, for Bill's absence; this is because Carol's comment is not cooperative —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conversation — unless her point is that Bill's cold is or might be the reason for his absence. (This is covered specifically by the Maxim of Relation; see Gricean maxims).

语言学概论 中 合作原则一节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us far we have known that an utterance may allow two interpretations in some situations: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the non-literal meaning.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such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Grice in 1967 found that tacit agreement exists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in all linguistic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They follow a set of principles in order to achieve 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goals. Thus, Grice proposed the term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According to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the participants in a conversation normally communicate in a maximally efficient, rational and cooperative way. They should speak sincerely, relevantly and clearly, while providing sufficient information. Make your contribution such as is required, at the stage at which it occurs, by the accepted purpose or direction of the talk exchange in which you are engaged. (1)The maxim of quality Try to make your contribution one that is true, especially(i) do not say what you believe to be false and (ii) do not say that for which you lack adequate evidence. (2)The maxim of quantity (i) Make your contribution as informative as is required for the current purposes of the exchange, and (ii) do not make your contribution mire informative than is required. (3)The maxim of relevance Make your contribution relevance. (3)The maxim of manner (4)Be perspicuous, and specifically: (i) Avoi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ii) Avoid ambiguity;(iii) Be brief (avoid unnecessary prolixity) and (iv) Be orderly. But in real communication, the participants often flout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In such case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rise. The term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fers to the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 standar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particulat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Standar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lso called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fers to the inference that arises from observ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refers to the implicature that arise from flout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its maxims. In contrast, 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 specific word is referred to in linguistics as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An utterance may be interpreted as either observing or flout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by attributing to different contexts. Take for example B’s utterance in the following dialogue: A: May we know your age, please? B: I’m nineteen years old. We may interpret the utterance as the result of observing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thus infer that B is only nineteen years old. If we know that B is, say, fourteen years old, he or she is flouting the quality maxi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说明书的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说明书的翻译技巧与翻译原则 说明书(又称使用手册是“介绍物品性能、规格、使用方法的实用应用性文 体”。按其用途可分为家用电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化妆品说明书、食品类说明 书、机械装备说明书、仪器器械说明书、书籍说明书等。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以 及对外开放步伐日益加快,国内各品牌产品纷纷抢滩国际市场。这一过程中,说明书的翻译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广大翻译研究者对说明书的英译似乎认识 不足,说明书的翻译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译文不够精准,译语不够地道等问题时有发生。有鉴于此,通过汉语说明书英译准则研究,希望对说明书翻译实践有所裨益。 一、说明书的文体特征与翻译目标 从遣词造句方面来看,说明书频繁使用祈使句、无人称句,十分讲究逻辑性。从语气上看,说明书的语气通常较为正式,用语严谨规范、客观公允。从修辞角度来说,说明书文风一般比较质朴,避免铺叙婉曲,特别是很少使用不必要的修辞格。不过说 明书与纯粹的科技类文章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例如,说明书“较少使用复合性扩展句, 刘宓庆,1998:443,句子结构也简单得多。更为重要的是,为而代之以宽展的简单句”( 了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某些说明书(如化妆品说明书有时大量使用华丽语言,富于修辞手段和艺术特色。 由于说明书在产品营销过程中主要起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指导消费者顺利实现消费行为之功用,因此,译者在翻译说明书时主要不是原封不动地 移植原文信息,而是实现纽马克(2002所说的祈使功能(vocative function,即通过译文的激励,使读者(潜在消费者采取消费行动,进而促使厂商获得所追求的利润。鉴于说 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标,我们以为好的说明书译文不仅要准确、客观,还必须保证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并激发他们的购买行为。这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说明书时至 少要坚持“忠实、准确”与“可读性”  这两项基本原则。 二、“忠实、准确”原则

英语翻译十大原则(下)

Test Bible 考试手册 T e s t B i b l e 考试手考考试试册 Ne N e w Or r O ie e nt t n al a l E g ng li i sh h s 51◎ 文 / 张驰新 在前两期(分别参见2010年7~8月合刊与10月号)的内容中,笔者与大家探讨了英译 汉的三大原则以及汉译英的三大原则,本期笔者将为大家呈现英汉互译中的其他四个原 则,希望能给喜爱翻译的读者朋友带来一定的启示。 时态原则 时态绝对不仅仅表示时间概念,有时还可以体现出感情因素,因而译者需根据时态体会出原文的感情,并将之适当地体现在译文当中。下面笔者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英译汉和汉译英的例子,供大家细细品味。 1. She would spend hours dressing herself in ? ne clothes, and brushing her black hair. Then she would stand by the mirror and admire herself. 她总是要花好几个小时打扮:穿上漂亮的衣服,梳理乌黑的头发。之后,她还常常站在镜子前自我欣赏一番。 解析:这个例句利用过去将来时(would spend和would stand)来强调“she”所特有的行为,同时包含着作者的不耐烦情绪,因而翻译时,加上了副词“总是”和“常常”来表达这一情绪。 2. As a result we were going to be living in a fundamentally unmanaged economic system. 因此,我们可能要生活在一个根本无法掌控的经济体制中。 解析:该例句也使用了过去将来进行时(were going to be living),不过此处并不表示“总是”的意味,而是表示一种“发生几率很小的可能”,因而翻译时增译了“可能”。 3.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自由与和平。 The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cherishing freedom and peace. 解析:这个例句如果翻译成一般现在时,即“The Chinese people always cherish freedom and peace.”便失去了对“中华民族爱好自由与和平”的赞美之意,而如果使用现在进行时,则能够体现出原句的“ 精气神”,突出“中华民族爱好自由与和平”这一传统的源远流长。 4. 中国人民更加珍惜自由与和平。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cherished freedom and peace than ever . 解析:此句将“更加”译成“现在完成时+than ever”的句型,不仅加强了语气,而且表达了对自由与和平会“一直珍惜”的强烈情感。 5. a. 届时,请您着正装。 At that time, you will be wearing formal attire. Learning Corner 学习频道New Oriental English . 15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语言学

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 & Levinson的“面子论”及Leech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rown&Levin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但Brown&Levinson 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对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n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 enjoy going out for coffee,but I imagine you are very 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做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 谈到翻译,同学们常提的问题是“翻译有哪些标准?”其实,最常见的翻译标准就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个标准。 自严复提出翻译中的三件难事“信”、“达”、“雅”起,“信”、“达”、“雅”就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翻译标准。什么是“信”、“达”和“雅”呢? 1 “信” “信”主要是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本质上讲,“信”要求译者首先要完全读懂原文。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完全读懂原文呢?下面我们介绍看懂原文的三个原则。 (1) 读取实义信息 这条原则的意思是,学生要从原句中尽可能多地摘出表达实际内容的信息。具体地讲,就是读取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义词。拥有了这些信息,原句大意就基本明白了。 【例】Symposium talks will cover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overfishing to physical a 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species. 【译文】座谈会的话题涉及面会很广泛,包括过度捕捞鱼类问题以及影响不同物种数量的自然知环境因素等问题。 【分析】cover是关键动词,即谓语,译作“涉及”;另外,注意准确翻译出“overfishing”和“species”等名词的意思。 (2)参考上下文 翻译的句子往往出现在一整段文章中。句子中很可能包含一些代词。我们很难判断这些代词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因此,参考前文是十分必要的。在段落中要搞清划线的句子和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弄清代词it, they, them, this,that, these,those,other所指代的词或词组。这些词和词组有时在划线的部分就能找到,有时则要到前面有关的句子中去找,这样的例子在历年的试题中都是很多的。 (3)难句自主补遗 在翻译中,为了拔高,出题人经常设计一些难懂的句子。有些句子甚至违背英语的语法原则。因此,同学们在把握了句子的大意,基本翻译成中文后,应该抛开英文原句,按照中文的逻辑,添入一些欠缺的内容,以使句子完整。 2 “达” 在做到了“信”这一步之后,更高的要求是什么呢?这就是——“达”。 “达”主要是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拗口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译文不通顺,问题往往出在语言逻辑转换上。换句话说,英语句子结构和中文句子结构是不同的。举例来说,一个单词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可以导致句子意思大相径庭。 3 “雅”

科技英语翻译的原则_方法及技巧.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里已经表达出来的事物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流畅地进行重新表达的过程。与其他题材的文章相比,科技专业文章在内容、表达形式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别,具有科技性强、专业性强、逻辑严密、表达要求简练的特点,在翻译上力求准确全面、严谨明确和通顺简练。 1科技英语翻译遵循的基本原则 从科技文章的特点来看,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述说事理、逻辑性强、结构严密、术语繁多,语言严谨、数据精确。这就要求译文必须概念清楚、条理分明、逻辑正确、数据无误,尤其对定义、定律、公式、图表、结论等更应特别注意。科技英语作为特殊英语的一个分支,在词汇构成、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语法结构不十分严密、语言习惯和汉语也有不少差别、词汇量大、词语繁多,因此科技英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另外,科技文章比较重视叙事逻辑上的连贯及表达上的明晰与畅达; 避免行文晦涩,避免表露个人感情,避免论证上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科技英语翻译力求少用或不用描述性形容词以及具有抒情作用的副词、感叹词及疑问词,而是大量使用科技词汇、专业技术用语,译者应尊重客观事实,不能随意改动数据、回避不易翻译的文字,更不能加进自己的主观想象,进行自由翻译。 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准则一直为不少翻译工作者所接受。 “信”指的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指的是译文的用词修辞。三准则体现了译文和原文信息等值这一基本要领。 “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各种英语文体的翻译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是衡量一篇译文好坏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科技文献的翻译。由于科技文章特有的文体特征,与其他类文章相比,其“达”和“雅”的内涵不同,它要求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加简洁明快,流畅通顺。2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 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有关于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有关于商务英语翻译原则 商务英语 1.准确严谨 由于国际商务合同的专业性和兼容性越来越强,因此,合同的内容也就日趋精确和完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把“准确严谨” 作为首要标准,尤其是合同中的法律术语和关键词语的翻译更应予 以特别重视,仅仅忠实原文远远不够,而应严格贴近合同所涉及的 专业性内容。以“offer”一词为例,将它翻译为“提供、提议”是 正确的,但在国际商务合同种,offer一般只能译为“要约、报盘”。此外,为了避免产生歧义,有些词语的翻译必须保持同一种 译法,尤其是合同中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语都有着严格的法律涵义,翻译时一定要透彻理解原文的内容要求,准确完整地传达合同文件 的精神实质。以“exclusive”为例,exclusiveterritory应译为“独占区域”,表示许可方不得再把同样内容的技术许可协议授予 该地域内的任何第三方。但是,exclusivecontract则译为“专销 合同”,表示制造商与转卖商之间签订的专销协议,规定转卖商不 得同时经销竞争对手的产品。 2.规范通顺 所谓“规范通顺”,就是把理解了的东西,用规范通顺的、合乎合同语言要求的文字(中文)表达出来。因此,要使合同语言“规范 通顺”,译者就要特别注意合同的词语运用规范,符合合同文体中 约定俗成的含义。例如,将“documentarybillatsight”译为“即 期付有单据的票据”,虽然表达的意思符合原文要求,但概念并不 清晰,因为“票据”本身的涵义是广义的,在国际商务合同中的票 据主要指汇票,因此,应译为“跟单汇票”。此外,国际商务合同 的译文不仅要符合合同语言的要求和规律,还应做到通顺,着重体 现在条理清晰上。国际商务合同的条款往往比较繁复,翻译时应首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16962439.html, 浅谈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作者:蔡诗萌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4期 摘要: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Leech (1983)在其《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用以解释在语言使用中合作原则难以解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礼貌原则;六大准则;面子原则 1 引言 礼貌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和谐相处的信念和行为。礼貌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也制约着语言活动。然而,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有其独特的内涵。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的。他指出,在交流过程中,人们应该关心彼此的感情,并以含蓄的方式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伤害对方的感情。同时,他提到了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因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正文部分分析了利奇的礼貌原则、六条准则以及对礼貌原则的评论,最后一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 2 利奇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一个总括性术语,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因素和影响语言互动形式和功能的语言选择。在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利奇之前,没有人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过言语交际,他开创了这个领域。他指出,一般语用学包含两大修辞原则,人际修辞和话语修辞,礼貌原则在人际修辞中起着重要作用( Leech,1983 : 15-17 )。具体来说,有六条准则,每一个都包含另外两个标准。 2.1策略准则 (1)让他人的损失最小化 例如,在西方公共场所,不难发现这样的标志“请勿在这里吸烟,谢谢”。与“严禁吸烟,违者将被罚款人民币200元”的标志相比,前者减少了对他人的伤害,并慷慨地尊重他人,体现了策略准则中尽量减少对他人伤害的原则。 (2)尽量加大他人的利益

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三章翻译原则及技巧 第一节六级翻译样题介绍及评分解读 一六级翻译样题介绍 【样题】 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也被称为春节。新年的庆祝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延续到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即从农历(lunar calendar)最后一个月的最后一天至新年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各地欢度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有很大差异,但通常每个家庭都会在除夕夜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为驱厄运、迎好运,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人们还会在门上粘贴红色的对联(couplets),对联的主题为健康、发财和好运。其他的活动还有放鞭炮、发红包和探亲访友等。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2上作答。【参考译文】 Chinese New Year i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In China, it is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New Year celebrations run from Chinese

New Year’s Eve, the last day of the la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to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Customs and traditions concerning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vary widely from place to place. However, New Year’s Eve is usually an occasion for Chinese families to gather for the annual reunion dinner. It is also traditional for every family to thoroughly clean the house in order to sweep away ill fortune and to bring in good luck. And doors will be decorated with red couplets with themes of health, wealth and good luck. Other activities include lighting firecrackers, giving money in red envelopes, and visiti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二六级翻译评分解读 本题满分为15 分,成绩分为六个档次: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浅谈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摘要合作原则能够使人们的言语交际顺利地进行,礼貌原则能够很好的解释人们为什么在说话的时候有意的违背合作原则。本文简单介绍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合作原则内部的联系、礼貌原则内部的联系以及两者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关系。 关键词语用学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交际 Abstract Cooperation principle can make people's verbal communication smoothly, while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 can explain wh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speaking against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Highlighted links within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politeness and the internal links between the two princip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communications. Key Words Pragmatics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Verbal communication 前言 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着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语用学(pragmatics)是研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何得体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语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提出的,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才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独立的学科。[1]在此期间,美国哲学家格莱斯(H. Paul Grice)系统的阐发了会话含义,为了确保会话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的理论,以达到谈话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提出,引起了不少人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就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有益的补充。[2] 一、合作原则 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

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1) 现在虽然还没有整本的研究翻译原则的专书,可是论到翻译的短篇论文倒也不少,从这些论文里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的主张,有的以“信、达、雅”为标准,有的以“形似、意似、神似”为标准,有的主张直译,有的主张意译,有的以为“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有的以为“不妨采用欧化句法”。各种主张,很不一致。其中有些说法并不是根本主张的差别,只定义和解释的不同罢了。例如直译和意译,除各种走极端的呆译和曲译外,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可是我们见了许多主张和说法,反倒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就大胆地拟出几条原则供同志们作个参考。 其实,我们不过把翻译界各人的主张收集起来(仅仅到1941年为止,以后的材料可参看人民出版社的《翻译通报》),经过一番讨论,把我们认为不大妥当的说法批判一下列为一组,把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说法另立一组,总称为翻译的原则。 一、消极方面 (一)不分裂翻译的标准 从严几道提出“信达雅”的翻译口号以来,好多研究翻译的人以为翻译有三个标准。照严先生的说法,“信”是“达旨”,就是说明愿文;“达”是“前后引衬,以显其意”;“雅”是“尔雅”,据他老人家的说法,最好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有些人认为这种说法太旧了,就另外提出三个标准来,就是:“忠实”、“通顺”和“美”。但又怕老派人反对,于是再下个注释说,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美就是雅。这么说来,名词是更通俗了,意义完全是一样的。陈西滢又提出翻译的“三似论”,就是:“形似、意似、神似”。“形似”的翻译就是“直译”,“意似”的翻译就是“要超过形似的直译”,“神似”的翻译“独能抓住原文的神韵”。 不论是“信、达、雅”,不论是“忠实、通顺、美”,不论是“形似、意似、神似”,说法虽有不同,把翻译的标准分裂为三,可是一样的,为什么把翻译的标准分做三个呢?也许是因为现代的人承袭了严几道的说法,而严先生的话又是从孔老夫子那儿引申出来的。严先生提出“信达雅”三个字,据他自己说,是有所本的。他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孔夫子虽然也编过书,可没念过a b c d 。现在我们研究英文翻译,把他的话东抄一句,西抄一段,作为翻译的标准和模范,这遣淮笸椎钡摹? “信”、“忠诚”或“形似”在翻译上自然有它的地位,可不能算是标准。“达”、“通顺”、“意似”或“雅”、“美”、“神似”,更算不得是翻译的标准,那是中文的语法问题。不懂得中文的语法根本就不能翻译外国语文。我们认为翻译要说有标准,只有一个,就是:译文必须正确。所谓通顺、意似、美、雅等,那是中文的语法和修辞问题。 (二)不分裂直译和意译 在翻译界中随着信达雅而起的争论,要算直译和意译的问题了。可是真正主张直译的人所反对的,其实并不是意译,而是胡译或曲译。同样,真正主张意译的人所反对的也不是直译,而是呆译或死译。我们认为正确的翻译就是直译,也就是意译;而胡译、曲译、呆译或死译都是错误的翻译。这一点可以从艾伟用答案求法的研究中《译学问题商榷》看出来。正确的翻译或称为直译或称为意译,并不是翻译的不同,而是界说的不同罢了。例如主张意译的人反对直译说: “直译即是拘泥愿文字句之构造,并不计及汉文之通顺或自然与否。”(孙贵定语) “一般人所谓直译,不但逐句译,简直呆照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结果使人不懂,或者读者异常吃力。”(邹恩润语) “直译者初意欲使不失原意,故字句对照以此就彼,往往失之机械,不可卒读。”(余上沅语) 这是主张意译者替直译所下的定义或解说,可是主张直译的人并不承认这些话。他们认为所谓“拘泥原文字句之构造”,所谓“简直呆照原有之clause或phrase之次序呆译”,所谓“不可卒读”,这种翻译只可称为“呆译”或“死译”,不配称为“直译”。 主张直译的人反对意说: 意译界说:“注重大意,可删节之字句,则删节之。”(刘宣阁语) “直译才是翻译,意译是述意而已。”(董任坚语)

英语翻译三大原则

英语翻译三大原则 英语与汉语在表达习惯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就使得英语学习者在英汉互译时容易犯搭配不当、结构不当等错误。由此,笔者总结出了翻译的十大原则,来帮助大家纠正在英汉互译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本期,笔者首先与大家探讨一下英译汉的三大原则。 一、动宾连接原则 在英译汉时,有许多翻译错误来源于动宾短语的翻译不当。许多人在翻译时常常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左到右来确定动宾短语的翻译,即先确定动词的含义和翻译,再确定宾语的含义和翻译。但事实上,这种译法很容易造成译文的动宾短语搭配不当。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1. We must avoid these stupid, short-sighted traps and constantly strive for an op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 objective information. 我们必须打破这些愚蠢而又短视的禁锢,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开的沟通系统,确保信息客观真实。 解析:在这个例句中,“avoid”和“traps”构成了一组动宾短语,很多考生将“avoid”翻译成“避免”,将“traps”翻

译成“陷阱”,这样译文就变成了“避免陷阱”,这显然不符合汉语习惯。那我们该如何翻译这个动宾短语呢?可以试着先确定宾语“traps”的含义,然后根据原文意思选择合适的动词与之搭配。考生如果将宾语“traps”译为“陷阱”,可以把动词“avoid”译为“绕开”;如果将宾语“traps”译成“禁锢”,动词“avoid”可以译为“打破”或“冲破”。 由此可知,在翻译动宾短语时,考生应该首先根据上下文确定宾语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原文的意思选择适当的动词与 之搭配——这就是笔者总结的“动宾连接原则”。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则,下面再举一例: 2. The power of markets and new technology, once unleashed, would address most of the world’s ills. 市场和新技术的能量一旦得到释放,将能够解决世界上 的大多数问题。 解析:这个例句中的“address”和“ills”构成动宾短语。首先,我们来确定宾语“ills”的含义:它表示“烦恼,不幸”, 此处可译为“问题”。然后,我们再来翻译动词“address”:“address”有“对付,处理”的含义,为了与宾语“问题”搭配得当,可将“address”译为“解决”。试想一下,如果我们首先去确定动词“address”的含义,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address”的含义很多,而且其作“对付,处理”解的用法在

语言学, 语言的应用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语言学导论》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合作原则———语言的调剂 学生姓名秦则喜 专业年级2013级英语师范一班 班级13级英师一班 学号20134033085 2014 年12 月28 日

前言 语言作为一个我们熟悉却有无法说自己说百分之百掌握的东西,经过前人一遍又一遍的总结归纳,我们对语言才一步一步地更加理解。语言法则的建立使我们的交流有据可循,使良好的人际交往不再是神秘而不可及的事。本篇文章主要围绕推销自我和推销产品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尽力做到使读者能明白合作原则在交流中的作用,重要性和意义。愿读者能度有所获。 合作原则——语言的调剂虽然人类的文明长河不曾停滞,社会气象日新月异,为什么我们人类的语言可以沿用至今而且很有可能一直流传下去呢? 在人类的日常语言交流中,每天似乎都是那些高频词语的简单的重复,人类的生活是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是大致相同。改变的只是人类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随之而引入的科技单词,和人类生活中“创造”的潮流新词。语言的合作原则对我们语言的活跃生动性以及人际的交往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的。Grice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认为人们在谈话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要求

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和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要求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要求说话要有关联。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说话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涩,避免歧义; 简炼明了,井井有条。下面将着重在商品销售和自我销售方面对语言中的合作原则进行阐述: 在促销时需要销售人员的一系列语言宣传活动,语言不当不但不会说服客户反而会损坏商家形象,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样的,在你促销自己时,得体从容的问答过程就会是你脱颖而出。 首先是关于量的准则的具体介绍。假设当你在国外学习,参加朋友的宴会时,拿上一杯酒,作自我介绍时,也许你会非常自然的地回答“I’m Liu from China, a teacher of English.”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但是个你回答“I’m Liu from China, a teacher of English, with a wonderful salary, unmarried.”我是来自中国的刘,英语教师,收入颇丰,未婚。 那么我们一起分析一下这两个回答的优劣。第一个回答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恰当的进行了介绍,而在第二个介绍中有太多多余成分,对方会认为你别有用心。同样在人员促销中要特别注意量的准则,如果信息不足,消费者不能充分了解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如果介绍过于冗长,信息过多,消费者就会产生腻烦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用演示教学

语言学合作原则的运 用

合作原则、会话含义及礼貌原则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一套假想的原则,合作原则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 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Grice 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在此之后,Leech 又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 认为在日常会话中,人们往往因为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实际上,人们并不总是因为礼貌才违反合作原则的。 关键词:合作原则;会话含义;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和它的四个准则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是Grice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合作原则是一切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的基础,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有参加交谈的人在他们进行交谈活动时采取的是合作的态度。 首先让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合作原则。它是一套设想的准则,如果在交谈过程中交谈双方都希望更好的理解对方的话语意思,就得遵循合作原则,Grice把它具体化为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他适合做这个工作吗? B:当然了,完全适合。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