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评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

鸥》评课

11月25日我听了李春丽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是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这课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老人与海鸥》讲述了昆明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在教学中李春丽老师挖掘文本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解读来理解文本,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升华情感,进而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生成。

一、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结构

教者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了单元主题的整体教学,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单元全局,使学生有的放矢。首先,李老师从整个单元入手,组织教学环节指名同学读单元导读,引导其他学生说说提示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本单元主题——人与动物,接着又简单介绍了一个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本单元要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样就使学生对单元有了整体地把握。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利用好信息技术教学,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节约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李老师恰当的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吴庆恒老人与孩子们的距离,让鲜活的人物出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增添了事件的真实感,使文章瞬间增加了说服力。根据教学内容,李老师播放音乐,悠扬婉转,如泣如诉,把孩子们的情感世界与文本内容慢慢融合在一起,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课件中小诗的出现,给了孩子们感情宣泄的出口,孩子们读的入情入景。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李老师让学生在用心感悟之后又声情并茂地朗读,很自然地理解了课文,体验了情感。三、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策略

李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析疑、评价、研讨、感悟,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全课当中。在阅读教学中,李老师首先让

学生自由地读一读,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通过朗读,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这时,李老师引导大家联系生活运用,这样就教给了学生积累词语的方法。在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中,李老师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重点词语观察和比较,然后反复品读指导,让学生读中悟,学生学得较轻松。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在这节课上,李春丽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还有引读等等,读的形式在不断变化着,借助读这一有效的形式,使学生品出了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1.DOC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课文讲述了“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 教学方 法独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 课文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天上课, 怀特森老师给我们讲授“ 猫猬兽”这种动物, 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 原来怀特森老师讲的关 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编造的, 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 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判断, 具有怀疑的能力. 这篇课文的结构清晰简洁, 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堂科学课的经过, 概括简略地描写了此后的科 学课成了一种“冒险”, 最后描写了“我”对怀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赞扬.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能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精神的另一个侧面 ──独立思考和科 学的怀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一事一议, 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 的写法. 蒋老师执教的这堂课有以下亮点: 一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的线索进行教学。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于是,在这堂课上就抓住了“这 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 ”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

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 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 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 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中,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 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 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尤其是最后的拓展训练,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载体,事实上也 是学生们对怀疑主义这一价值观是否真实有效建立的一个检验和展示。从这个意义上说,拓的 是课文的意蕴,展的是课文的内涵。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围绕这“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 较为明显,《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 ,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读得充分: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有自读、 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

老人与海鸥 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的内容是《老人与海鸥》,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一位普通的老人每天到翠湖之畔喂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预设教学目标为: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塑料、饼干、节奏、乐谱、吉祥、期盼、急速、抑扬顿挫、相依相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感情;教学难点确定为: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

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四、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始终起引导作用。阅读教学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基于此,我采用“引导法”、“品读感悟法”。 五、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讨论法,勾画圈点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着重理清课文的脉络。下面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预设以下五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鼓励学生谈谈: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和小动物亲密接触的经历。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引导: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生活,去感受他们之间那感人的真情。 这样设计意在用聊天的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开门见山,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进入课文。 (二)梳理结构,初谈体会。 我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小学语文学科简报第5期

激发智慧火花分享教学成果 白沙县小学教研第四片区活动简报 主编:梁青荣 责编:符妹香符惠云麦秀玲出版时间:2011-3-8 为了搭建片区内校际教师之间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落实并有效实施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教研实施方案,我们第四片区于11月30日、12月1日(两天)在片区内举行了授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由邦溪镇中心学校牵头,蔡亲兴校长带队。这次活动得到教研室孙定志主任和符小兰、符秀珍、张忠旺、陈林教研员的重视和支持,他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随我们开展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邦溪镇中心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赵振尧、专职教研员符妹香、符海东以及送课教师符慧云、刘万红、张飞丹。 第四片区共有6所学校组成,分别是邦溪中心校、金波中心校、金波实验学校、大岭学校、芙蓉田学校、荣邦中心校。由于时间关系,本次活动只在大岭学校、芙蓉田学校、荣邦中心校开展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钟海英校长、蔡海华校长、符元冲校长以及各兄弟学校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活动开展顺利,收到预期效果。每所学校活动时间为半天,活动程序为:首先送课老师

上课,接着符小兰教研员作《如何观课、评课》专题讲座,授课教师分别简要说课,然后听课教师互动交流评课,最后由孙定志主任作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均获益匪浅。一方面,为授课教师提供展示自我风格、自我成长的平台,既得到经验的积累,又磨合个人能力,为今后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议课、评课的交流互动,老师们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课堂教学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真正获得了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智慧共生、成果共享、共同提高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今后我片区的教研工作以及课堂教学实效会不断走向进步,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活动方案观课评课网上研讨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精彩点评 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1、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推动我片区教研工作。 2、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3、让教研深入人心,让教研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二、活动内容及要求 1、邦溪中心学校展示三堂观摩课: 语文:符惠云《老人与海鸥》; 数学:刘万红《观察物体》; 英语:张飞丹《My Friends》。 2、邦溪中心校蔡亲兴校长主持交流研讨会。 3、县教研室符小兰老师做关于“如何观课评课”主题讲座。 4、以课为平台,集中观课教师交流点评,各抒已见。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刚刚我们聆听了姜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姜老师能把握教学中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能以学生为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下面我就谈谈听了这堂课的几点疏浅体会: 一、追求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在姜老师的课里,我们充分地体验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时,她利用时间让学生感悟老人与海鸥如亲人般的爱以外,重视了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如:“亲昵”等词,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明确词义,到最后的人文感悟,词语理解可谓是循序渐进。“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出示了拓展图片进行提升,突破孩子认识和情感的难点,学生通过理解和品味语言,课文中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生动,鲜活起来,达到了形象、语言、精神的水乳交融。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琅琅的课堂 我们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对读、齐读、选择读、师生共读、配乐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特别是在文中最感人的15_17自然段,姜老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进入到海鸥那声声悲鸣、呼唤亲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情境之中。 三、紧抓重点,读悟结合 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姜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我们听课的每一位教师。整堂课都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老人喂海鸥的句子以及海鸥爱老人的句子,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做批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到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课开始,姜老师出示《枝头:》这首诗,让学生配乐诵读,并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在整体感知之前,姜老师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并且要求学生至少在一处圈画的词句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课文文本的理解,姜老师先让学生品读文章中最感人的段落15_17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然后回过头来,姜老师再引导学生品读1_13自然段,学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从补充故事中,让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 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 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皎皎明月”,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调 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说出这种形式的词语,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 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 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 读书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 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 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 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 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 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三个主要环节: 1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 . 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3 . 回顾全文,揣摩写法。 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设计思路: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问题设计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时,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用较为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组尚喜莲 这学期,吴老师的课听了好几节,每一节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感觉吴老师的课越上越精彩。《老人与海鸥》这一课,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与海鸥》是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动物间的深爱与眷恋,展示了人与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课堂上,吴老师以她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地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整堂课,听课教师神情专注,仿佛在谛听一首自然流淌的美的赞歌。吴老师在上课时,能以生为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她能遵循画园的规律,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展开这样的设计流程:先找到一个支点,再拉出一条线,最后画成一个圆。点是圆心,中心,轴心,吴老师围绕一个“点”——“体会人鸥深情”,分成四个层次展开教学流程,第一是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老人关爱海鸥,海鸥依恋老人,找到了中心点;二是自主学习,研读文本,体会老人关爱海鸥;三是走进文本,品词析句,感受海鸥依恋老人;四是读写迁移,升华情感,抒写感受倾吐真情。把这个点拉成了一条不枝不蔓的“主线”,而这条主线的四个环节又体现了起承转合的诗意之美,起——先声夺人,“未成曲调先有情”;承——过程流畅,“行云流水悦耳声”;转——掀起高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合——编箩收筐,“能探风雅无穷意”。四个环节既是拉线的过程,又是展开教学的过程,做到了流畅性、层次性、延伸性相结合,最后是“画圆”。整堂课的结构相互融通,首尾呼应,是一个开放的“圆”,形成了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这样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在很多方面值得我去借鉴和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明确,抓住关键词句,突出课文重点。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吴老师从“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从“轮流”一词就可见一斑。当时在教学时重点落在了“瞻仰”一词中。当海鸥们看到老人的遗像它们惊惶失措,四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的遗像前瞻仰他,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为自己的亲人守灵。当我们不得不把遗像拿开时,海鸥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么近,形成一个白色的漩涡。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二、教学过程清晰,体现“以人为本”,激发学习兴趣。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读、思、议”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了解,营造了自主化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之中,进行了思维到具体化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展开想象,发散思维,让课堂“美”起来,朗读是桥梁。 三、朗读形式多样,课堂书声琅琅,受到情感熏陶。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反动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思路清晰,设计合理。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较高,篇幅较长,生活背景久远,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主要训练点。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师先带大家一起认识了李大钊,又从生字词入手检查了孩子们的在预习中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重点句,以时间这条线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以时间段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教给孩子们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帮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品味课文让同学们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说出体会成了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二、抓重点字词感悟句子,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情感。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师重点把握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词句意思,交流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准确的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抓住重难点词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了重点词句再回到整体,再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首尾呼应这一写作特点。 三、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最后王老师通过一个小片段升华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对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建议王老师能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在学习方法上能加以指导,能鼓励一部分

2021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说课稿范文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 ___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___实、写具体的。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 ___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 3、回顾全文,揣摩写法。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设计思路: 教学时, ___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用较为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与学习伙伴亲密接触,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___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虽然本课时重点教学15-17自然段,品味海鸥对老人超乎寻常的深情。但海鸥对老人的“情”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须结合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提示中强调“……

“六环三步”会后心得体会

“六环三步”会后心得体会 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调兵山市“六环三步”教学模式研讨会,听了两位老师上了四节精彩课,聆听了教研员刘春艳评课,盛校长、赵局长的重要讲话,我受益匪浅,真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四节课是32节汇报课选出的四节“六环三步”典型课,可以说让我们听课者大饱眼福,心悦诚服,从这四节课上可以看出“六环三步”的可操作性,证明了“六环三步”教学模式也是我们调兵山市教学改革的一次成功飞跃。我自己也对“六环三步”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四节课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下面我从五方面来谈一谈。 一、值得学习的地方:(一)这四节课共性之一就是情境导入恰到好处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抓住了课题的切入点,恰如其分地导入,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进入了文本。 这两篇中《搭石》一课,李老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上自己优美的话语,动听的音乐,让我们走进《搭石》感受到了“搭石”平凡而美丽;吸引孩子们求知欲望。学生会对“搭石”平凡而美丽进行遐想,走进文本,这样处理真是锦上添花。 教师语言精练、流畅,有启发性。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链,导入自然、新颖,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让我们感到导入非常轻松和谐。 (二)共性之二单元训练重点,强调得到位这两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在单元课文里起到了抛砖引喻的作用,教者能让学生领会单元训练重点,归纳单元训练重点,有利于本单元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单元训练重点是①速读②体会情感③揣摩方法。钟老师能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反复读、速读那些重点句子,教师语言流畅巧妙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情感。教师采用了引导、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子,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三)问题链设计的好,能贯穿全文教师自己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老人与海鸥》一课,老人与海鸥之间浓厚之情,课文是怎样体现的呢?分析理解文本始终围绕主题链展开一环套一环。《搭石》一课,教师设计问题链。《搭石》构成了一道风景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走在搭石上的人们心里更美,贯穿全文。 (四)解决问题时品词析句落实得到位理解中感悟,交流中感悟,充分体现了语文

老人与海鸥_说课稿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二、说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三、说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四、说教法学法 情景交融,以读促情,以情入境的方法,让学生融于情中,融于爱中,感受老人与海鸥间深情的爱,并由此学会关爱动物,关爱他人。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1.入境,感受海鸥老人;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4.表达,祝福海鸥老人。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一)入境,感受海鸥老人

首先,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照片上的老人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然后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描写老人外貌的部分,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是怎样描写老人外貌的。 接着教师总结“这位老人就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名叫吴庆恒。吴庆恒老人被昆明市民亲切地称为“海鸥老人”,他和海鸥之间地故事在各大媒体报道之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吴庆恒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1-11小节,主要围绕一个“读”字,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来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教师提问“在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哪几幅画,画中有些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可以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首先,教师范读,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扫”这几个词。接着提问1.从老人喂海鸥这几个动作的细节描写中你看出了什么?(可以看出老人动作的娴熟,老人与海鸥配合默契和谐)2.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的歌”、“自由的歌”、“飞翔的歌”等等。然后,再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图画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画面二:老人给海鸥起名字。“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飞翔着那么多海鸥,他都能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画的语句,感受一下海鸥老人的亲昵和他对海鸥的爱。”(学生齐读课文,亲昵的语气)。相机教学“抑扬顿挫”把“抑”与“仰”、“柳”等形近字进行区分,并让学生知道“抑”的意思是“低”,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同时,让学生用“抑扬顿挫”造句。教师总结“刚才老人喂海鸥时起起落落的节奏谱出了一篇和谐的乐谱,现在老人亲昵地呼唤着海鸥的名字,又好像抑扬顿挫的和谐歌唱,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就好像交响乐,正一章一章地演奏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接下来他们又在唱些什么,说些什么了。”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和海鸥亲昵地讲话。我们好像听到一阵阵亲切喃呢的和谐交流。静下心来听一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老人与海鸥之间可能会有的对话。如:老人说:“独角、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快来吃食啊!”海鸥说:“谢谢你,老爷爷。谢谢你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来给我们送餐,和我们做伴。”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评课稿 星期五听了南飞的雁的教研课,已作简单交流,感觉意犹未尽。后又仔细看她的教案及两位老师的评课,课堂教学的场景仿佛又在眼前。 显然,南飞的雁准备这一堂颇费心思,因此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主要就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体会扫路人的精神。围绕这一目标,整堂课分两大板块:“走近天游峰”、“走近老人”。每个板块的教学活动都采用“自学提示——合作学习——交流点拨”的方式展开。这样的设计体现了“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他们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自学时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天游峰高大险峻的特点”以及“老人自强不息、豁达开朗等性格特征”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学生的朗读基本做到了声情并茂,发言显得轻松自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自学前的“提示”和自学后的“点拨”。比如在体会“天游峰的特点”时,教师两次运用了投影图片把山路如“银丝”抛下以及“层层叠叠的石阶”的镜头呈现在学 生的眼前,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也就更动情了。再如对“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和“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两处句末标点的推敲,还有对“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和“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的点拨,都能够引发学生透过文本进行深度思考。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较为圆满地实现了课前预定的目标。 听课以后,有几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中: 一、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 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学生抓住了一个比喻句“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体会到天游峰的“高”、“险”。为什么把“石梯”比作“银丝”呢?“飘飘悠悠”、“风一吹就断掉”该如何理解呢?这个比喻句很妙,值得琢磨。教师着重抓住“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大约相当于30层楼梯的高度,引导学生体会山之高。用意没错,可是这样的体验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好像没有多少真切的体验。(写完以上文字特意到教学楼的楼梯上走了一遭,教学楼每层楼梯约20个台阶,天游峰“一上一下”,相当于爬了一幢90层的楼房。一般农村的学生最多爬二、三层楼,恐怕没有多少“累”的体验。)课堂上教师两次用了图片,效果也不错,但我觉得同“图片”相比,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语文老师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语文老师工作总结在数九的寒冬中,一学期结束了。一学期以来,我们在学习中成长,在忙碌中收获,在收获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这样的日子,充实而快乐。再现本学期的工作经历,积淀了些许所谓的经验。一、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首先,我认为成功的教学方法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课后反馈和复习以外,课前的预习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这学期比较注重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平时,常亲自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其次,我强调上课专心听讲,每人必须准备一本课堂笔记本,课堂上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做好自身体验和知识的记录。再者,重视指导学生一天学习的回顾。如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因此,我要求小组长每天检查同学的上述“工作”情况。二、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

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情感基础上,我组织学生读课文的 第二部分,并且用小黑板出示好的句子和段落,尤其是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生动传神,又十分感人。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感。在阅读的同时,还让学生积累了佳句。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篇:语文老师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 转眼之间,一个学期已悄然结束。蓦然回首,几个月来所发生的事仍如同昨日刚发生似的,历历在目,令人不胜感叹。但一个总沉湎于过去的人是永远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更需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审察与总结,以促进自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 我做了下面的工作: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子学习资料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评课稿子

《汤姆索亚历险记》评课稿 说教材: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 课例分析: 侯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处亮点: 一、出示名言,营造读书的氛围(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名言,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幻灯出示阅读题,师生共同完成。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从哪知道的?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问自答,这一环节加深学生阅读的印象。 四、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有没有不喜欢的角色?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五、你又和他一样的经历吗?为什么(联系现实) 六、完成自我评价表。 七、好书推荐会。 听课中的一点建议:尽量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以免让人觉得啰嗦。一上课先交代清楚比赛的规则,有规则比赛才公平,公正。对读书的落脚点把握不够准,“冒险”和“勇敢”有什么区别,不同的国情、才有不同的感悟。 总之:汤姆索亚不仅仅是为儿童所作的一个多面性人物,更是为使所有人回忆童年,梦想童年所刻画出来的一个小精灵。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创造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梦幻天地。

语文S版新五级下册老人与海鸥说课稿

语文S版新五级下册老人 与海鸥说课稿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老人与海鸥》说课稿沈阳大学新民师范附属小学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老人与海鸥》。 一、说教材。 《老人与海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九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的是一位老人与海鸥之间充满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情感。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并将“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体会课文是怎样真实、具体地表达出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悟读交汇”的教学方法,以增强语文能力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入境,感受海鸥老人。 开课伊始,我这样创设:同学们,还记得这首歌吗还记得那个为救受伤的丹顶鹤而滑入沼泽的女孩吗她的故事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海鸥老人”—吴庆恒,他和海鸥之间的故事也令无数人为之动容。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老人,去感受他和海鸥之间的深情厚意。此时我板书课题。 着名教育家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以上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走进故事营造的意境中来,深切地感受到海鸥老人独特的魅力,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理解课文第一部分,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精品文档 《老人与海鸥》评课稿 刚刚我们聆听了姜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新颖,姜老师能把握教学中各个环节,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能以学生为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下面我就谈谈听了这堂课的几点疏浅体会: 一、追求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在姜老师的课里,我们充分地体验到语文教 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时,她利用时间让学生感悟老人与海鸥如亲人般的爱以外,重视了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如: “亲昵”等词,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明确词义,到最后的人文感悟,词语理解可谓是循序渐进。“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出示了拓展图片进行提升,突破孩子认识和情感的难点,学生通过理解和品味语言,课文中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逐渐高大,生动,鲜活起来,达到了形象、语言、精神的水乳交融。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了书声琅琅的课堂我们清楚地体会到,这堂课的朗读形式多样,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对读、齐读、选择读、师生共读、配乐读交织在一起,整堂课书声琅琅。在读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特别是在文中最感人的 15_17自然段,姜老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进入到海鸥那声声悲鸣、呼唤亲人、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情境之中。 三、紧抓重点,读悟结合整堂课真正体现了和谐的主题,师生间的默契合作,姜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言感染着我们听课的每一位教师。整堂课都是以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老师要求学生找出老人喂海鸥的句子以及海鸥爱老人的句子,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做批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到句子蕴含的感情,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文本处理,新颖独特 课开始,姜老师出示《枝头 : 》这首诗,让学生配乐诵读,并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在整体感知之前,姜老师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并且要求学生至少在一处圈画的词句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课文文本的理解,姜老师先让学生品读文章中最感人的段落 15_17 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到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然后回过头来,姜老师再引导学生品读 1_13 自然段,学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从补充故事中,让 精品文档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评课稿

《伯牙绝弦》评课稿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皎皎明月”,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说出这种形式的词语,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注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

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四、课外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为升华“知音难觅”以及伯牙珍惜“知音”的情感,在教学末尾进行了拓展。教师饱含热情地介绍了伯牙与钟子期相识相知的始末,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相识的难得,以及更深刻地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再在结尾处引出的伯牙祭奠钟子期的词“忆昔去年春,江边鲁会君。……”对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难舍知音”的感情再不能抑制。 整堂课,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让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真正达到了突显语文教学实效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