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支人才队伍的概念和范围

六支人才队伍的概念和范围

六支人才队伍的概念和范围
六支人才队伍的概念和范围

六支人才队伍的概念和

范围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六支人才队伍的概念和范围

一、党政人才

(一)概念:指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从事行政管理或事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得到群众认可的公务员。

(二)范围:全县各级行政机关、群团组织,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中的公务员。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一)概念:指在依法纳税、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中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为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管理人员。

(二)范围:

1、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规模以上企业的总部领导层人员、下属公司正副职;中型企业的总部领导层人员;国有企业科级干部。

2、中级及其以下管理人员:具有经营管理专业类中专学历或经营管理初级职称以上,并从事经营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小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三、专业技术人才

(一)概念:是指经过专业培养或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大生产专业分工中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范围:

1、经人社部门评审并出具职称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

2、通过国家行政部门依照国家法律(条例)组织的各类考试(考核)获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并由人社部门出具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

3、其他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技术研发等较高层次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具有相当于初级以上技术职称水平,但没有进行职称(执业资格)申报评定的技术人员。

四、高技能人才

(一)概念: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

(二)范围:

1、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或具备相应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的劳动者。

2、其他未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在生产、运输或服务一线技能劳动者中,具有相当于国家职业资格3级及以上(高级工)职业技能水平的人员。

五、农村实用人才

(一)概念: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或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者。

(二)范围:

1、种养能手:种养能手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模5~10倍以上;或者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受益或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其他农户平均水平3倍以上。

2、养殖能手:养殖能手是本村劳动力平均种植规摸5~10倍以上;或者同等土地条件和物质投入条件下,单产超过本村平均水平20﹪以上;或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的受益高于其他农户平均水平3倍以上。本户年人均纯收入是本村人均年收入的3倍以上。

3、林农:林本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农户。

4、农民企业管理人才:是主要投资者或经营业主,非一般参与者;解决了5个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己开业3年以上;本户的收入是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属本地常住人口;在各类农民专业组织中担任主要负责人或从事技术交流、技术指导等工作的技术权威。

6、农村经纪人:专门从事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引进实用技术、传播科技信息等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益的各种中介服务活动负责人或经营业主,非一般参与者;户年人均纯收入是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以上。

7、技能带动型人才:拥有一门以上的特长和技能,并以此为生;带动10人以上进入该行业;或向其他农民传授本人所掌握的技术;本户的年人均纯收入是本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以上。主要指在制造业、加工业、建筑业等方面具有较高技能或特长,能带动其他农民掌握该技术或进入该行业,自身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

8、文体类人才:主要指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并能代表当地最高水准的民间艺术家、手工艺人,从事民间体育活动的人才。

9、乡村管理人员:主要指农村干部。

六、社会工作人才

(一)概念: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理论研究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员。

(二)范围:

1、社会福利领域:指各级政府和民间所属的各类福利院,带社会福利性质的各类康复、服务中心和基金会,以及其服务和管理部门的人员。

2、社会救助领域:指各类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救助保护中心以及其它带救助性质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3、收养服务领域:指各类收养机构、团体及其服务和管理部门的人员。

4、社会建设领域:指社区、农村村委会以及社会服务机构、基金会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人员。

5、优抚安置领域:指各类军队老干部休养所和复退军人疗养(康复)院,以及带优抚安置性质的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6、慈善事业领域:指各类社会捐赠中心、慈善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慈善服务和管理部门的人员。

7、减灾救灾领域:指各类减灾救灾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人员。

8、家庭生活服务领域:指从事婚姻登记、婚介服务、家庭教育、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和相关的基金会等单位、团体,以及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9、教育辅导领域:指各类学校学生行为、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机构,少年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以及与之相关的基金会、民间团体和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10、社会安全领域:指公安部门监所管理机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机构,乡镇区公安部门、以及社会治安保卫机构的人员。

11、司法矫正领域:指各类看守所、少管所、戒毒所、劳教所、监狱及乡镇区负责社会司法矫正、人民调解和安置帮教部门,以及相关的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人员。

12、就业服务领域:指各类就业服务、指导、培训和咨询机构、乡镇区劳动保障机构,就业服务类民办机构,以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人员。

13、医疗卫生领域: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医政管理机构,医疗卫生类社会团体、基金会,以及相关的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14、计划生育领域:指各类计划生育指导站、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15、职工权益维护领域:指各类工会、职工权益维护类各种组织、团体、基金会,以及相关的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16、青少年事务领域:指负责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机构、部门、基金会、民间团体,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以及相关的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17、妇女权益维护领域:指负责妇女权益维护的机构、部门、基金会、民间团体,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机构,以及相关的服务管理机构的人员。

18、残疾人权益维护领域:残联及维权部、康复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民间残疾人维权机构的人员。

19、老龄工作领域:指老龄工作部门、老龄协会和老龄权益部门的人员。

20、信访工作领域:各级信访机构的人员。

21、扶贫工作领域:各级扶贫机构以及扶贫基金会等相关组织的人员。

22、其它领域:指以上领域中未包括的其它从事社会工作的机构、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人员(如各级红十字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工作人员)。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这种人才又可分为三类: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统计、牙技师、导游、空勤人员、农业生产经营者等。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要求,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由于他们大都是在生产现场工作,因而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相关专业知识面要更宽广,如工艺人员除需要工艺知识外,尚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是这类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四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技术工人不属于这类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把上述各种人才类型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①在国外,同样存在这两种教育,分别为vocational education和technical education。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够培养技术型人才又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中可见,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仅有分工二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同时,不可否认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二作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其交叉重叠之处确实在加宽。尽管如此,两者仍然不可等同。

人才的含义

人才的含义 1 教育最终是要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所以,对人才的认识,直接决定教育的方针政策,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人才的概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认识。 比如在81年时,我们认为人才就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所以提出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的教育方针。86时推行义务教育,认为人才应该是建设型的,因此,在义务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教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把人才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到02年十六大报告,则提出了创新型人才的概念。 2 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从政治角度来认识人才不同,社会对人才的认识比较具体。一般认为,人才就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或者“是人群中先进的精华部分” 等等,通俗地说就是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若干本质特征的人。 “人才学”是一门以“人”和“人才”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人才的开发、培训、管理、使用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其在人才发展实践中的应用。人才学这样定义人才的概念:“人才就是以其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这个定义则重于人的创造性,与十六大报告中的创新型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按人才学的定义,人才就是指具有“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的人。有创造性的人,就是人才,没有创造性的人,就不能称为人才。 3 从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到,创造性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引擎一样,有力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政治、科学、艺术、经济,无一不是在人类创造力的成就。 远的不说,就看现代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当时英国产生了像牛顿、麦克斯韦、法拉第、洛克、亚当·斯密等一大批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做出许多新发明、新发现。他们的贡献不有力地支撑了当时英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的面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吸收世界各地大批优秀人才移居美国。象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的科学泰斗,也都移居美国,使美国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也随着大量创造性人才的到来,而从英国移向美国。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改革,我们引进了大量的外来技术和外来资金,中国经济有了巨大发展。然而,在我们取大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丝隐忧,那就是创造性人才不足。虽然我们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但由于在许多方面没有原创的核心技术,使企业的发展不得不受制于人。DVD行业以及彩电行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方案 为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全面加强我**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我**立项建设工作情况,结合今后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事业发展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方针,紧紧围绕我**立项建设和事业发展工作主题,以建设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为我**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二)发展目标 人才是推进文化体育广播**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未来几年,是我**立项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科学规划,重点推进,不断开创我**人才工作的新**面。 我**人才队伍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未来几年,培养和造

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人才队伍。使人才在我**立项建设工作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发挥,对我**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人才队伍素质大幅提升。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重点提高管理人才领导水平和管理能力,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人才竞争力,在总量适度增长、满足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2.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与我**事业发展更趋协调,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专业层次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分布更加科学合理。业务工作急需紧缺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不断加强,中青年干部人才培养数量逐步增加。 3.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满活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服务的制度方面取得进展,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人才制度。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形成更加科学、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一流人才的特点

★一:忠诚 单位可能开除有能力的员工,但对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不会有领导愿意让他走,他会成为单位这个铁打营盘中最长久的战士,而且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员工。 1、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2、与上级分享你的想法; 3、时刻维护公司的利益; 4、琢磨为公司赚钱; 5、在外界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 ★二:敬业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知识背景越来越趋同。学历、文凭已不再是公司挑选员工的首要条件。很多公司考察员工的第一条件就是敬业,其次才是专业水平。 1、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 2、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与努力; 3、乐意为工作作出个人牺牲; 4、模糊上下班概念,完成工作再谈休息; 5、重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三:积极 不要事事等人交代,一个人只要能自动自发地做好一切,哪怕起点比别人低,也会有很大的发展,自发的人永远受老板欢迎。 1、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2、主动分担一些“分外”事; 3、先做后说,给上司惊喜; 4、学会毛遂自荐; 5、高标准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6、拿捏好主动的尺度,不要急于表现、出风头甚至抢别人的工作。 ★四: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工作能力可以比别人差,但是一定不能缺乏责任感,凡事推三阻四、找客观原因,而不反思自己,一定会失去上级的信任。 1、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 2、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 3、言必信,行必果; 4、错就是错,绝对不要找借口; 5、让问题的皮球至于你; 6、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五:效率 高效的工作习惯是每个可望成功的人所必备的,也是每个单位都非常看重的。 1、跟穷忙瞎忙说“再见”; 2、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3、量化、细化每天的工作; 4、拖延是最狠毒的职业杀手; 5、牢记优先,要事第一; 6、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六:结果 “无论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无论苦干、巧干,出成绩的员工才会受到众人的肯定。企业重视的是你有多少“功”,而不是有多少“苦”。 1、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 2、办法永远要比问题多; 3、聪明地工作而不仅仅是努力工作; 4、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 5、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七:沟通 不好沟通者,即便自己再有才,也只是一个人的才干,既不能传承,又无法进步;好沟通者,

关于人才类型的定义

人才类型 按照国际上的分法,普遍认为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四类。 按照级别来分,可分为初级人才、中级人才、高级人才等。 按照年龄段来分,可分为中老年人才、离退休人才、中青年人才等。 人才标准 1、具备良好的人品 2、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 3、效率高,讲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 较高的情商社会学家分析,21世纪第一层次的职业当属于高智力集团。因此,近几年,国内企业不惜以年薪50万、100万招聘高级知识人才,组成企业高智力集团。新的职业结构对高级人才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未来的高级知识人才既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也不是精通领导艺术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胜任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还要有力地领导自己的团队在同心协力完成既定目标的同时,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但是,“高级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能力优于知识 企业要求的人才不是应试人才,而是做事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系于一端,那就是人才的能力。近几年,发达国家大企业不惜以年薪10万、20万美元物色一名高级知识人才。他们有远见和新意,同时又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懂得扬长避短,他们的能力应当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 ――技术与业务能力。入世后社会将更加需要计算机开发与应用、产品营销、管道工程、电子工程等方面的人才。没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或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必然会被市场竞争淘汰。 ――组织与规划能力。如今许多被认为是少数领导人士才具备的组织能力在入世后会成为选择职员的重点。比如说设置工作流程、制定市场营销方针、统一调拨财力物力,协调分配任务等都需要高标准的组织规划能力。人的能动性要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局限于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

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辨析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由职业教育来培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技术型人才也称工艺型、执行型、中间型人才,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 这种人才又可分为三类: 生产类,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农艺师、畜牧师、植保技术员等;管理类,如车间主任、作业长、工段长、设备科长、护士长、护理部主任以及行政机关中的中高级职员;职业类,如会计、统计、牙技师、导游、空勤人员、农业生产经营者等。 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必达到工程型人才要求,而更应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由于他们大都是在生产现场工作,因而与工程型人才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相关专业知识面要更宽广,如工艺人员除需要工艺知识外,尚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特别要具备解决现场社会性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由于生产现场的劳动常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因此,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是这类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四是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专业知识。 他们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主要依靠操作技能进行工作。

技术工人不属于这类人才,一些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虽有操作任务,但不能简单地归入技能型人才,尚须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寡,才能决定其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 把上述各种人才类型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可称之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称之为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 ①在国外,同样存在这两种教育,分别为vocationaleducation和technical education。 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够培养技术型人才又能够培养技能型人才。 从中可见,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不仅有分工二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 同时,不可否认两者有交叉重叠之处。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含量在许多工二作中都占一定的比例,其交叉重叠之处确实在加宽。 尽管如此,两者仍然不可等同。

人才的定义(精)

关于人才的定义 张世高 人才问题在世界各国都是一个实际问题,在中国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并已经被列入学科分类的二级学科。 但是,何谓人才?人才定义怎样?这个问题已经讨论十多年了,仍然意见不一,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既然人才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那它就理所当然的要有一个科学定义。学科的形成,定义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专心研究了这个问题,意在抛砖引玉,促其统一。 “人才”一辞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此诗是用生长茂盛的植物来比喻人才的茁壮成长,希望人才能够成为天下人民喜爱的有华采的人中精华,《诗经》是谈人才最早的一部著作。此后几千年,谈人才问题的著作很多,但对人才未下定义。直到1979年11月,在中国首届人才学术讨论会上,研究人才学的专家学者,对什么是人才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十种。一、谁能解决问题谁就是人才;二、人才是指有潜在能力的人;三、人才是指出类拔萃的人;四、人才是指有特殊才能的人;五、人才是指有超群才能的人;六、人才是人中优秀者;七、人才是指对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八、人才是指智能较高,

可能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九、人才是指智能较高,有义务感等素质的人;十、人才是指智能较高,创造力较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以上是人们对人才定义的最初探讨的情况。 1986年6月,中国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在他的《宏观人才学》一书中对人才概念或人才定义是这样讲的:“社会上一般将德才兼备的人或有一定专长学问的人叫做人才”;“教育学上将经过学校教育,在德智体诸方面具备了一定素质,基本上可以适应某种工作的人叫作人才,实际指获得了中专、大专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人才预测学中讲的人才是指有中专以上学历和技术员以上业务职称的人”;“人才学讲的人才是指:以其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1991年4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朱钧侃在他的《最新人才学》一书中,也就人才定义问题,从人才教育部门、人才预测部门和人才研究部门的不同提法作了与王通讯相类似的概括。 此外,还有其他人才研究者们就人才定义提出了与王通讯相类似的提法。 这说明,中国的人才专家们对人才定义的研究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批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一定水平,这是应该肯定的。 对人才定义的地表述,应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人才定义的要素构成分析;二是人才定义的要素比重分析;三是人才定义的思想特色分

关于优化我队人才队伍结构的思考

关于优化我队人才队伍结构的思考 417队方思伟 近年来,我队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结构调整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仍与快速持续发展的地勘经济不相适应。 一、人才队伍结构现状 1、队伍庞大,人才总量不足 我队共有职工953人,在职职工411人,从业人员249人,下岗及退养人员162人,离退休人员542人,队伍庞大,经济负担重。全队已聘任的,具有初级职务以上技术人才149名,占在职人员总数的36.25%,人才的总量不能适应地勘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且现有人才大部分只能从事一般性的专业技术工作,不具备高新创造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紧缺。 2、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 全队168名专业技术人员当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26名,占在职人员总量的6.3%,拥有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55名,占在职人员总量的13.38%,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偏低,且年龄普遍偏高,45岁以下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44名, 3、人才学历不高 全队职工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没有,大学本科48名,仅占

在职人员总数的11.68%,大学专科学历108人,且相当一部分是党校、函授、成人院校毕业的,高学历的人才达不到与地勘经济发展同步的需要。 4、高级技工在技工中的比例偏低 全队技工人员合计231人,本科2人,专科25人,技师3人,高级工133人,技师和高级工总量不足,我队急需的钻探类技工人员不足,钻探类技师仅有1人。 5、人才产业分布不合理 大队管理费开支人员(机关工作人员)42人,占在职人员总数10%,三大主要产业:工勘部门人数98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24%;多种经营业人数为72人,占在职人员总数的18%;地质勘查部门37人,仅占在职人员总数的9%。下岗及退养人员162人,占39%。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相关对策 (一)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我们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人才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人才队伍。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我们一是要积极引进原五大院校地勘类人才。近几年,我们通过招聘方式引进了不少人员,仅2009年就引进了12名,但绝大多数为大专或二、三类本科,不能满足野外队工作需要,如果自主到各大院校招聘,效果不太好,因此建议以省局的

如何定义关键人才

如何定义关键人才 定义关键人才 定义“合适”主要基于两个主要原则: “合适”二字根植于企业土壤,它并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唯一定义,在一个企业中的杰出人才可能无法在其他企业中发挥才干; 结合企业战略,而不是按照教科书和别人的模板定义“合适”人才。基于企业战略的胜任力模型基于企业战略的胜任力模型,结合了全球通用的胜任能力准则和各企业特定的战略要求下的能力要求。 近几年,已被很多国际和国内的企业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中, 通过定义出组织内优秀绩效员工的优秀行为标准,来有效指导和规范组织内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相关的胜任能力评价方法,有效落实到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发展等各个环节中去; 发展为一套适合自己组织特征的衡量方法和手段,以实现个人行为特质与组织能力目标要求相一致; 促进组织人才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人才管理之道从广义上来说,人才管理是指对企业内部人才流动的战略管理。人才管理的目的是确保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体系可以保证合适的员工、合适的工作以及基于企业战略的业务目标在合适的时间内实现稳定的平衡,得到匹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才管理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人力资源的过程。它是一种思维,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慢慢变成企业文化的思想和行为。人才管理不仅仅是做事,它更是一种做事的方式,并保证在这种方式下员工和企业能够在短期和长期内获得成功。它基于以下理念:人才区分企业文化,人才孕育竞争优势。此外,人才思维不仅仅是一种人力资源潮流。它是根植于整个企业之中的---由领导者倡导,由管理人员打造,由业务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发展。21 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则是:如何才能招募到关键人才,并让人才茁壮成长?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怎样有效地保留这些关键人才,并避免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 1 人才管理的核心是致力于发展少数人:将企业内部少量的关键人才发展成为领导者和其他员工的榜样。除了明确发展范围,人才管理同样应该明确不适宜进行发展的人员范围。人才管理基于全球的还是本土的?是管理通才还是专才?是否只针对未来的董事会成员?所需要的是一些能够改变企业业务运营状态的人吗?这个人才库的进入门槛高吗? 人才的有效期是一年还是永久?你是在寻找最好的还是最合适的人才?你能有效地管理绩效不佳的员工吗?这些问题并没有确定的正确答案。你需要做出合理的决策,并使其符合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建立体系化的人才管理流程正确的人才管理流程是由一些关键的领导胜任力和管理能力共同支持的。胜任力的训练过程在本质上是帮助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执行任务---更好,更快,更有效。当企业在构造人力资源

公司人才队伍队伍建设规划

“十一五”期间公司三支队伍 建设目标及其配套体系建设构想 摘要 人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因素之一,是改革之基、发展之本。留住有用的人就是留住知识。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中,拥有最多知识财富的人的集合,就有了最好的竞争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高质量的团队将成为企业经济价值的源泉。 本文首先阐述建立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性和目的,同时对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将目前的现状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十一五”目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然后根据公司“十一五”发展战略和集团公司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我公司三支队伍建设目标。在人员总量、素质和结构上,要与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协调一致,实现人才增长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进行。 为实现目标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配套体系,具体包括:战略规划体系、招聘配置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薪酬激励体系和培训开发体系。提出基础体系全面建设、每年一个侧重突破、分层分类分步实施的新思路,以此培育和建设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聚合效应大的三支人才队伍,使公司在人才的吸引、使用、激励、提高、留人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进而实现公司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支队伍建设;目标;考评;激励;开发;职业生涯

目录 摘要 0 1.1本质和核心 (2) 1.2根本目的 (2) 第2章公司三支队伍现状分析 (3) 2.1人员结构现状及目标 (3) 2.2存在的差距 (3) 2.3原因分析 (3) 第3章“十一五”末期公司三支队伍建设目标 (5) 3.1总体目标 (5) 3.1.1人员结构 (5) 3.1.2专业结构 (5) 3.1.3学历结构 (6) 3.2员工素质建设目标 (7) 3.3创新考评激励机制 (7) 第4章实现“十一五”末期目标建立的配套体系 (8) 4.1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9) 4.2招聘配置体系 (10) 4.2.1公开招聘制度 (10) 4.2.2岗位管理制度 (11) 4.2.3岗位合同管理 (11) 4.3绩效考评体系 (12) 4.3.1绩效考评的目的 (12) 4.3.2三支人才队伍绩效考评内容 (12) 4.3.3三支人才队伍绩效考评指标设定 (13) 4.3.4绩效考评结果应用 (13) 4.3.5绩效面谈和改进 (13) 4.4薪酬激励体系 (13) 4.4.1工资管理 (14) 4.4.2福利管理 (14) 4.5培训开发体系 (15) 4.5.1培训方式 (15) 4.5.2培训内容 (15) 4.5.3职业生涯设计 (16) 4.5.4创新团队建设 (17) 1 / 20

人才的定义

论人才的含义 李子纯2012级思政三班学号222012332011137 何谓人才? “人才”一词源于《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诗曰:“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 “人才”古代含义为相貌端庄,学问,见识,能力的意思。在教育学领域,人才是指中专以上的毕业生。而在统计学领域中,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 在当代,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学关于“人才”含义的考察有3种定义。 定义一 人才,就是指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相比以前关于人才的定义,它的进步在于,第一,揭示了创造性劳动与模仿性劳动、重复性劳动的区别;第二,揭示了人才具有社会贡献方面的相对优势;第三,揭示了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定义二 20世纪90年代对人才的定义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对社会或社会某方面的发展,作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进步在于:注意到并强调了人才受特定的社会历史限制。 但是,定义一和定义二都有其缺陷,第一,强调人才是以创造性劳动来为社会作贡献的。这种强调方向是对的,但不准确。人才对社会作贡献的是他的劳动成果而不仅仅是创造性劳动。第二,这两个定义都忽视了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内在依据。第三,“一定的社会条件”,这一提法抽象得不够。人才劳动不仅需要社会条件,同时还需要自然条件。 定义三 21世纪对人才的定义是人才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积极影响的人。 而定义三在通俗定义里面来看,人才,人才,就是先成人后成才。成人的意思就是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神涵光曾说过,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成人之后再成才,“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成才之路必然是伴随着艰辛和挫折的,成才的重要性就是具有创造性,创造出前人所创造不出来的劳动成果,并且对人类自身都益处的影响的劳动成果。德才兼备,才叫做人才。 人才的定义有四点实质,一是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这是判断人才的内在标准;二是人才必须取得创造性劳动成果,这是判断人才的外在依据。三是外部条件是人才进行劳动的必要因素。四是人才取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必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才是在当代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必不可少的资源。人才的出现使得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古往今来,人们对人才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了一个创造性。拥有知识与才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抓住时机,创造应有的价值,这样,才能成就一个平凡的人变成人才。

人才的意义分类和概念

人才的意义分类和概念 什么是人才?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队伍的分类和具体概念是什么? ①党政人才:指在乡镇(街道)及乡镇以上党政、群团、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人民团体等工作的公务员。 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指在经营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一般指在车间、科室以上工作的管理人员。 ③专业技术人才:指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工作或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④高技能人才: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他们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https://www.doczj.com/doc/dd15734690.html, ⑤农村实用人才:指活跃在农村,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

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乡村劳动者。 ⑥社会工作人才: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通常简称“社工”。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社区专职工作者是指专门从事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传统人才概念与现代人才概念的区别是什么? 传统人才概念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而现代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创造一定价值和作出贡献的人。传统人才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学历和职称,而现代人才概念主要强调的是实际作用和贡献。 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综合国力竞争,突出了人才强国的战略地位;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创新能力建设提出了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急需人才强国战略与之相配套;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建议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和对策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从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哪个国家智力开发好,哪一个国家就富强”。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也如此。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为蒲江县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增强在大成都区域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坚持“人才兴县”的发展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挖掘、使用、管理好党政人才资源,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一、蒲江县县党政人才队伍的现状及其特点 我县辖8镇4乡,109个行政村,23个社区,总人口26.1万,共有干部总数4959人,其中公务员989人,拟参工人员102人,事业管理人员3928人。近年来,我县按照《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及中央、省、市有关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坚持把“人才强县”战略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开发人才资源,营造公平的人才环境,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全县党政人才队伍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随着一批批新进公务员源源不断地充实进机关队伍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党政 干部打破了“四平八稳过日子,旱涝保收领工资”等传统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 他们纷纷参加自学、函授等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丰富了自身政治理论、科技文化和经济管理知识,使全县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大专以上文化(含研究生)呈倒金字塔结构,党政人才不断向高文化结构发展。进几年来新进入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队伍的,全部为省市统招录取人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而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呈金字塔结构,低学历层次逐年下降。党政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向高层次较快递增,知识化建设取得明显效果;二是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党政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专业、工程技术等类专业人才都的比例有所上升。 (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通过采取公开选拔、公推直选、民主推荐、实践了解、培育选调生和到龄离岗等措施,我县切实加大了年轻党政领导人才的选拔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党政人才中,县级以上领导干部39人,局乡级干部456人。其中,30岁以下 4 人,占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人才分类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人才分类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人才分类”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人才分类 亦称“人才类型”。 指运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人才划分后而形成不同类别。 目前,我国人才学研究者将人才的类型做出如下划分:①根据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分为:“准人才”,指基本上具备人才要素(德、识、才、学、体),能基本适应某项工作者。 “潜人才”,指已做出创造性成果,但还未被社会公认的人才。 “显人才”,指创造性劳动成果已被社会公认,并正在发展的人才。 ②根据人才的才能高低和贡献大小分为:“一般人才”,指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杰出人才”,指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伟大人才”,指对社会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才。 ③根据职业(专业)分为:政治、外交、道德、经济、军事、管理、科学、技术、教育、卫生、文学、艺术、体育等类型人才。 ④根据人才的才能表现分为:“早熟型”,指人才的才能显露得比较早的一类人才。

“多才型”,指人才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有多方面贡献的人才。 “多产型”,指有大量创造发明的人才。 “晚器型”,指大器晚成的人才。 ⑤根据人才的思维特征分为:艺术型人才,指主要通过形象思维取得创造成果的人才,如艺术人才等;逻辑型人才,指主要通过抽象思维取得创造性成果,如哲学人才等。 关于对人才类型的研究,国外也有一些成果。 如苏联的巴甫洛夫学派按两种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把人才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者为艺术型人才,其特征是:知觉记忆形象,直接印象鲜明,想象力丰富。 第二信号系统占优势者为思维型人才,其特征是:思维比较抽象、概括。 第一、第二信号系统比较平衡者为中间型(混合型)人才。 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依据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将科学家分为两大类:古典派,指在自己学科内造诣很深,但深入另一领域颇为不宜的科学家;浪漫派,指有多种领域内的知识,从一领域转入另一领域比较自由的科学家,随着人才学研究的深入,还有更多的人才的类型出现。

关于人才定义的理论思考

关于人才定义的理论思考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吸收西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丰富营养。通过分析人才创造性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因以及创造性及其与杰出性的关系。把握人才外在特征与内在根据的本质联系,对(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的人才概念作出了独创性的理论解释。 关键词:人才定义;理论;思考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概念界定是人才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回顾总结人才定义的发展过程,认识原有人才定义的理论缺陷,准确把握(规划纲要)中人才概念界定的科学内涵,在理论层面对新的人才概念进行思考,无论是对于深入开展人才学研究,还是从理论上指导人才队伍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才定义的发展回顾 自20世纪70年代人才学创立,到本世纪初科学人才观提出之前,人才概念的定义不断发生变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2年。这一阶段人才学刚刚提出,关于人才的定义多种多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在众多的人才定义中,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关于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的人”C,I的阐释,为多数人才学研究者所接受。从王通讯对人才定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王通讯所说的创造性劳动,特指原创性劳动,同时对原创性劳动提出了较高要求,人才概念的定义域较窄,主要涵盖少数杰出的政治家、革命英雄、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这一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杰出人才历史作用的再认识。在这一阶段,国内学术界对人才的定义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 第二阶段:1982-1987年。这一阶段,学术界对人才定义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说法,这种说法以王通讯和叶忠海为代表。叶忠海等认为。“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较高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对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的人””;王通讯在(人才学通论}中进一步发展了关于人才的定义,他认为。“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

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

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 [摘要] 创业型人才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行业中,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新知识、新价值和新财富,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不能拘泥于学校的知识传授或一般性的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创业体验,应该构建基于学校—社会、专业—能力、个人—集体、技术—人文四个维度的综合培养模式,同时从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实践锻炼、活跃第二课堂等多方面加强创业型人才培养措施。 [关键词] 创业型人才;创业精神;培养维度;培养机制 一、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创业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企业家才能,善于发现机会并通过创办企业、动员和组织生产要素的生产性努力,以抓住利益机会实现自己理想和追求的人员[1]。这一定义认为:企业家才能是创业型人才的潜质,不懈的创业行为是创业型人才的表征,而成功的创业型人才则成为企业家。有学者认为,创业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就业型人才,需要具备强烈的创业动机、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为的复合型人才[2]。 以上关于创业型人才的界定主要是将狭义创业者等同于创业型人才,显然有一定的片面性。创业型人才的定义,源于对创业的认识和理解。创业有狭义、次广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概念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次广义的创业概念是“通过企业创造事业的过程”,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即创建新企业和企业内部创业。广义的创业概念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即所有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都是创业,既包括营利性组织,也包括非营利性组织;既包括官方设置的部门和机构,也不排斥非政府组织;既包括大型的事业,也包括小规模的事业甚至“家业”。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更看重人才培养的广度,因此,笔者认为,创业型人才的界定应该建立在广义的创业概念之上,只要能够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创造事业新业绩、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都是创业型人才,既包括企业创办者,也包括企业内部创业者和岗位创业者。 二、创业型人才的特征 与一般的人才相比较,创业型人才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相应的技术、社交、管理技能,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行业中,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新知识、新价值和新财富,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创业型人才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创业型人才首先应该具有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即创业精神。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毅力,有强健的

核心人才被定义的三种类型

核心人才被定义的三种类型 华恒智信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即以知识进行生产为主导的“知识社会”,使得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提高绩效,关键在于人才的合格。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二八原则认为20%的人创造80%的价值,同样地,在比尔盖茨看来“如果把微软最优秀的二十人拿走,公司将变得一文不值”,可见核心人才的流失是企业不可忽视的重大损失。因此合格人才的留住、保持及激励、开发将是企业的核心命题,而如何留住企业核心人才,做到未雨绸缪,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难题。 对于集团公司如何建设人才库,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人才的概念。所谓的核心人才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其高超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操守,为企业做出或者正在做出卓越贡献的员工,或者说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弥补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空缺或者不足的员工。一般而言,处于企业重要岗位的人员,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处于重要岗位的人员不一定就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核心人才被定义为三种类型,即多元复合型、稀缺型、颠覆型,多元复合型为既能胜任财务的工作也可以胜任销售的工作的员工,稀缺型为掌握一项比较顶尖的核心技术的员工,而颠覆型,则为敢于打破常规,为企业注入新鲜生命的员工,著名的典型为苹果公司的前任CEO乔布斯,他的创造力开拓了一个行业的创新。核心人才通常控制着企业的关键资源并具有重要的工作能力,比起企业的一般员工,核心人才本身具有更快速地学习、适应与创新的能力;比起忠实于企业而言,他们更忠实于工作本身。因此,核心人才固有的这些特点也是造成核心人才的流动比较频繁,流失率高的原因。 那么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该如何留住核心人才,留住我们优秀的员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招聘和选拔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不论是立足现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还是放眼长远,实现集团公司第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打造“四强四优”的一流能源企业,加强人才队伍这个第一资源建设,都是各级企业管理者必须优先考虑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森林计划,旨在打造与集团公司发展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生产技能和党群工作四大人才林,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为科学发展上水平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人才队伍培训和建设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 思路一:人才来源要遵循优选化。即要坚持以自主培训和好中选优为主,以适时、适当引进成熟性人才为辅的原则,在原有行之有效的人才培训形式基础上,以发展的视角,不断进行方法、途径和形式的创新,把着重点放在员工素质提升上,并引入竞争机制,结合“112人才”工程计划的实施,营造公正、公平、公开,尽职、尽责、尽才的氛围,坚持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使得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考核、竞争上岗的方式,达到“使用一个人,激励一群人,培养一批人”的效果。 思路二:人才培养要深度专业化。发电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各环节技术要求较严,专业分工较细,企业整体现代化程度较高,人才岗位深度专业化是其鲜明的特点,必须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因此,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在关键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技术管理人员,承担起技术带头人重担,言传身教,培养新人,并激励他们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创造,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技术资源与岗位专业需要的最佳配置。 思路三:人才储备要突出前瞻化。随着集团公司调整“四大结构”,发展“七大板块”,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专业化、高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生产技能人才,更需要懂管理、善策划、会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和人才引进上具有超前意识,立足企业实际,按照专业相近、能力适合的原则,把有开发潜力的人员安置到相应岗位,通过实践锻炼、专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岗位需要,并保持岗位工作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思路四:人才评价要标准效益化。电力生产属于分工精细、岗位关联紧密的行业,员工只有分工差异,没有贵贱之别,不论从事何种具体职业,只要员工尽职尽责,完成好本岗位工作任务,都能成才,都是企业需要的人才。为此,在识才上,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能力。在用人上,倡导“德为前提,能为本位,竞争上岗,绩效评优”,打造人尽其才的企业环境,努力做到吸引人才,淘汰庸才,用活人才。人才评价标准的效益化,一方面要准确、客观地评价人才,避免人才评价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积极努力工作,以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对策一:进一步确立人才工作优先发展理念。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及作用,决定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必须把人才优先发展切实体现到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重要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工程和具体工作部署中,努力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企业的决策层要合理规划各相关部门在人才工作方面的职责、权限和任务,积极研究、协调和指导人才培养、引进、流动、评价、激励等相关工作,注重调动和发挥相关部门积极性,沟通不同的意见,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矛盾,组织协调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持续加大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使人才工作在体制机制建设上有新进展,在人才效能发挥上有新突破,在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