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高血压的中西医诊疗规范(风眩)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因不明者,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病范畴。

【诊断标准】

一、西医诊断标准

(一)缓进型高血压病。约半数病人无明显症状,致使在体格检查或因其它疾病就医时才发现有高血压,少数病人则在发生心、脑、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时才明确高血压病的诊断。

(二)急进型高血压。其表现基本上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症状如头痛等明显,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很快衰竭等特点。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尿毒症。并常有视力模糊或失明,,最后多因尿毒症而死亡,但也可死于脑血管意外或心力衰竭。(三)高血压危重症

1、高血压危象。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眩晕,亦可有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急、视力模糊、

腹痛、尿频、尿少、排尿困难等。有的伴随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如发热、口干、出汗、兴奋、皮肤潮红或面色苍白、手足发抖等;严重者,尤其在伴有靶器官病变时,可出现心绞痛、肺水肿、肾功能衰弱、高血压脑病等。发作一般历时短暂,控制血压后,病情可迅速缓解。

2、高血压脑病。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脉搏多慢而有力,可有呼吸困难或减慢、视

力障碍、黑蒙、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

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中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分型,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尚有利于治疗时正确选择

药物。血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电解质(尤其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应作为本病病人的常规检查。

2、推荐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监测(ABPM)、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C反应蛋白、

微量白蛋白尿。

3、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者,应查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

(五)1、高血压分级: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5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II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90

患者血压在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

2、高血压分组

1.低危组:男性年龄小于55岁,女性年龄小于65岁,高血压1级,无其它危险因素者,属低危组。典型情况下,10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小于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尤低。

2.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危险因素。病人应否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方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牛肉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3.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典型情况下,他们随后10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

4.很高危组: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TOD,或高血压1~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

二、中医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阳”等病证的范畴。病症见: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急躁易

怒、肢体麻木,甚则出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三、辨证论治

1.肝火上炎型

症侯: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苦、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 柴胡12g 泽泻12g 车前子9g 生地黄9g 当归3g 栀子9g 黄芩9g 甘草6g

中成药:1、当归龙荟丸口服 20丸一日一次 2、泻青丸口服 1丸一日一次

2.阴虚阳亢型

症侯:以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为主症,兼见头重脚轻、口燥咽干、两目干涩等症,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风熄火。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9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黄芩9g 桑寄生9g 牛膝12g 杜仲9g 栀子9g 益母草9g 夜交藤9g 茯神12g

中成药:1、清脑降压片,口服,4-6片,一日三次。2、脑立清胶囊,口服,3粒。一日两次。

3.气血两虚型

症侯:眩晕时作,头痛,耳鸣,心悸,气短乏力,口干心烦,失眠,多梦,面色淡白、自汗或盗汗,纳呆腹胀等。舌淡或红,苔少,脉细。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9g 白术9g 黄芪12g 当归9g 茯神9g 远志6g 酸枣仁12g 龙眼肉12g 大枣10g

4.痰湿内阻型

症侯:眩晕,头痛,头重如裹,心烦,胸闷,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

治法:祛痰化湿,和胃降浊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陈皮10g 茯苓10g 白术15g 天麻10g 钩藤15g 甘草6g 珍珠母30g 郁金10g

中成药:眩晕宁片,口服,4-6片,一日三次

【治疗】

西医治疗

1.非药物治疗

①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20~24。

②合理膳食:减少钠盐,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和水果。

③戒烟、限酒

④增加体力活动

⑤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

2.药物治疗

(1)利尿剂适应证: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禁忌证:痛风。非适应证:糖尿病、高脂血症。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① 双氢氯噻嗪:12.5mg,每日1~2次;不良反应有低血钾、高血钙、高胆固醇、高血糖;

② 吲哒帕胺:1.25~2.5mg,每日1次;不良反应有低血钾。③ 呋塞米:仅用于并发肾功能衰竭。40~240mg,每日2~

3次。不良反应为低血钾。④ 螺内脂:25~100mg,每日1次,不良反应有高血钾,男性乳房发育。

(2)β-阻滞剂:适应证:轻中度高血压,伴劳力性心绞痛、心肌梗塞、快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禁忌证: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周围血管病、II—III度心脑传导阻滞、周围血管病。非适应证:高甘油三酯血症、I型糖尿病、体力劳动者。用法用量:① 美托洛尔,50mg,每日1~2次;② 阿替洛尔25mg,每日1~2次;③ 比索洛尔2.5~5mg,每日1次;④ 倍他洛尔5~10mg,每日1次。

(3)钙拮抗剂:适应证:各种程度高血压,尤其是心绞痛、周围血管病、老年高血压、收缩期高血压、糖耐量减低。禁忌证:妊娠。心脏传导阻滞和心衰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

钙拮抗剂。用法用量:① 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每日1次;② 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每日1次;③ 氨氯地平5~10mg,每日1次;④ 拉西地平4~6mg,每日1次;⑤ 维拉帕米缓释片120~240mG,每日1次。不良反应:① 二氢吡啶类有水肿、头痛、潮红;② 非二氢吡啶类有心脏传导阻滞,心功抑制。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适应证:高血压伴糖尿病,或心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左心室肥厚,心肌梗塞后。禁忌证:妊娠、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大于265μol/L或3mg/dl)、高血钾。用法用量:① 卡托普剂,

12.5~25mg,每日2~3次;② 依那普利10~20mg,每日1~2次;③ 培哚普利4~8mg,每日1次;④ 西拉普利2.5~

5mg,每日1次;⑤ 苯那普利10~20mg,每日1次;⑥ 雷米普利2.5~5mg,每日1次;⑦ 赖诺普利20~40mg,每日1次。不良反应:咳嗽、高血钾、血管性水肿。

(5)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适应证:同ACE—I禁忌证:同ACE—I用法用量:① 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② 缬沙坦80~160mg,每日1次。

3.联合应用:比较合理的配伍为:① 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与利尿剂;② 钙拮抗剂与β-阻滞剂;③ ACE—I 与钙拮抗剂;④ 利尿剂与β-阻滞剂;⑤ α-阻滞剂与β-阻滞剂。

4.高血压急症的治疗:硝普钠0.25~10μg/kg/min IV,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肌颤、出汗。硝酸甘油5~100mg/h IV。

酚妥拉明5~15mg IV,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头痛、潮红。利血平0.5~1mg 肌注,IV。硝苯地平10mg,口服。必要时60分钟后重复应用。

三、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标准

(1)症状消失

(2)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得到控制

2.好转标准:

(1)症状基本消失

(2)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基本得到控制

3.无效标准

(1)症状不能控制

(2)出现并发症

4、治愈:血压稳定,症状得到长期有效控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四、疗效评定:

治愈率:60%;

好转率:40%;

中医治疗率:20%;

中药参与治疗率89%。

平均住院天数:10天;

平均医疗费:1600元。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评价

我院住院病例曰150例,通过治疗行疗效评价:1.危险性分层决定用药;2.以分级决定合理小剂量西药个体化优化用药方案;3.中医辨证分型个体化治疗;4.提供中西医结合养生调护方案;5.方案应用方便,易于推广,药物价格低廉,主要药物均为属医保目录药物等特点。同时,提高了病人的依从性,明显减少了西药副作用,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了高血压治疗的效果,为有效降低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提供方便有效的手段与方法。

脑梗死(中风病)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和脑栓塞等类型。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范畴

1 诊断依据:

1.1临床表现:发病形式:通常在安静状态下血流缓慢时发病,症状可进展数小时甚至数日达到高峰。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如短暂的肢体麻木、无力等。体征取决于梗死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认知功能障碍、颅神经麻痹、共济失调等,部分可出现全脑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昏迷和生命体征异常等。

1.2辅助检查:血液分析、凝血功能、血生化、血糖等

1.2.1 颅脑CT扫描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但在发病24小时内脑组织软化程度较轻,或病灶过小、位于脑干、

小脑时CT扫描常无阳性发现。在发病后48-72小时作CT扫描则可提高阳性率。

1.2.2 磁共振成像病灶区显示异常信号。T1加权相呈低信号,T2加权相呈高信号。与CT相比,磁共振具有显示病灶早,清晰显示小病灶和后颅窝梗死灶,MRI弥散加权像(DWI)和灌注加权像(PWI)可于缺血早

期20-30分钟发现病变,对溶栓有指导意义。

1.2.3血管造影:DSA或MRA可发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可显示动脉炎、动脉崎形等。

1.2.4 多普勒超声检查颅内、外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时可显示动脉管腔狭窄、血流速度增快,可为脑梗死提供依据。

1.3诊断标准:1.3.1可能有前驱症状。安静时发病较多,常在晨间睡醒后发生。症状常在几小时或较长时间内逐渐加重,呈恶化型卒中。意识常保持清醒,而偏瘫失语等方面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比较明显。发病年龄较高。常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器官的动脉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1.3.2颅脑CT扫描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但在发病24小时内脑组织软化程度较轻,或病灶过小、位于脑干、小脑时CT扫描常无阳性发现。在发病后48-72小时作CT扫描则可提高阳性率。1.3.3磁共振成像病灶区显示异常信号。T1加权相呈低信号,T2加权相呈高信号。

2 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本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而发病。多数病位较浅,属于中医“中经络”,少数起病即见神志障碍,病位较深,属于中医“中脏腑”,病情重,预后差。

1、中经络

2.1.1 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头晕头痛,或耳鸣目眩,或腰膝酸软,突然一侧肢体偏瘫,麻木,口眼歪斜,可以伴随语言謇涩,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平肝熄风,滋养肝肾。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天冬15克,生龙牡各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10克,怀牛膝15克,茵陈10克,甘草10克。

2.1.2痰热腑实: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便秘,或头晕,或痰多,语言謇涩,舌

红,苔黄脉弦滑。多见于急性期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胆南星6克,全瓜蒌30克,生大黄9克,芒硝9克,丹参15克

2.1.3 风痰阻络: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謇涩,或头晕,舌暗,苔白腻,脉滑或弦。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化痰通络汤加减: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12克,丹参15克,香附克,胆南星6克,酒大黄6克,三七粉3克

2.1.4 气虚血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伴有肢体肿胀,畏寒,肢体或屈伸不利,或瘫软,舌淡暗或暗紫,苔腻,脉沉细。多见于恢复期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30克,当归9克,川穹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赤芍15克。

2.1.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言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急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治法:育阴息风,活血通络

方药:育阴通络汤加减

生地黄15克山茱萸9克钩藤15克天麻9克丹参15克白芍15克

2.2. 中脏腑

1、痰热内痹:突然昏倒、不醒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清心宣窍汤加减,配以安宫牛黄丸。

黄连9克;栀子9克;丹参15克;天麻9克;钩藤15克;石菖蒲9克;丹皮9克;羚羊角粉0.6克。

2、痰蒙清窍:突然神昏迷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用涤痰汤加减。用温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苏合香丸

法半夏9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竹茹6克;石菖蒲9克;胆南星6克;枳实9克;丹参15克;甘草9克天麻9克钩藤15克。

(4)元气衰败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孔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药:立即用大参附汤合生脉散

人参15克附片9克(先煎)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黄花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山

萸肉10克

3 治疗

3.1.1针灸治疗

中经络者取穴一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中脏腑脱证者,选用任脉穴为主。用大艾柱灸治疗,痹症者取水沟、十二井穴为主。

中经络者,上肢取肩、臂臑、曲池、外关、合谷、内关等。下肢取穴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阳陵泉、太冲等。吞咽障碍者,加风池、完骨、天柱、天容。语言不利者,加廉泉、金津、玉液、亚门。手持握固者,加八邪、后溪。足内翻者,加丘墟、照海。

4、推拿

半身不遂者,常用学为天宗、肝俞、胆俞、膈腧、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膝眼、解膝、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等。手法采用按、揉、搓、擦等。

肩手综合症者,取穴为合谷、曲池、缺盆、肩、肩贞、肩井、天宗。手法采用一指禅推、点、按、拿、扳、拔伸、摇、抖、搓。

5、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监测和控制体温、血压、血气和血糖对减轻缺血性脑损害有重要作用。调整血压:血压高于200/120mmHg或可能损害心功能时,应谨慎采用容易控制药量的降压方法,应避免过速降压加重脑缺血。控制血糖:高血糖将加重脑梗死,应积极处理高血糖,当血糖大于9.0mmol/L时,可在补液时加适量胰岛素。病情进展期,以卧床为主。预防并发症:对肢瘫或昏迷病人,应按时翻身,尽早开展康复活动,以预防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褥疮、肌肉痉挛及关节强直等,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

2、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血管治疗:梗死灶小,无明显脑水肿可用,红色梗塞或低血压禁

用。 3、脱水降颅压:对大面积梗死灶应及时应用脱水剂或外科手术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4、脑保护治疗:常用有钙通道拮抗剂、胞二磷胆碱等。

5、尽早进行规范、全面、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语言、认知、心理等方面。

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

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自理。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六、疗效评定:

治愈率:40%

好转率:59%

病死率:1%

中药参与治疗率90%

平均住院天数:15天

平均医疗费:2000元

疗程 1-数月不等。

高血压诊疗常规

老年病/高血压科常见疾病规范化诊疗 高血压 一、详细询问病史 性别、年龄、病程、既往史、家族史、心理社会因素、生活方式、特殊药物史二、实验室检查与体格检查 常规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 血生化:空腹血糖,血脂分析,肝肾功,血钾,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器械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股动脉超声,胸片,眼底检查 进一步检查: 化验:餐后血糖;甲状腺功能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质醇;血和尿儿茶酚胺; 器械检查: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肾和肾上腺超声;CT;头颅磁共振成像;动脉造影;多导睡眠呼吸监测; 继发性高血压体征: Cushing综合征面容 甲亢:触诊甲状腺大小,突眼,下肢胫前水肿 嗜铬细胞瘤:可见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 多囊肾:触诊肾脏增大 肾血管性高血压:腹部闻及血管杂音 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病:主动脉听诊区或胸部杂音,股动脉搏动消失或下肢动脉压降低 器官损害体征: 脑:颈动脉杂音;运动或感觉功能缺失; 眼底:视网膜动脉病变2级~4级 心脏:心尖搏动位置及性质;心律失常;心室奔马律;肺部啰音;重力性水肿 外周血管:肢体动脉搏动减弱、消失、不对称;肢端发凉;皮肤缺血性改变 三、评估 I 高血压分级及心血管危险因素 II 判断高血压原因(原发还是继发) III 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状况 IV 进行危险分层,决定是否给予药物治疗,评估10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老年病/高血压科常见疾病规范化诊疗 表1. 血压水平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和/或80~89 高血压:(未用药,3次非同日)≥140 和/或≥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和/或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 表2. 影响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的损害(TOD)相关临床情况(ACC)·高血压(1~3级)·左心室肥厚·脑血管病 ·男性>55;女性>65 心电图缺血性卒中 ·吸烟超声心动图:LVMI 脑出血 ·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异常男≥125,女≥120 g/m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脂异常:·颈动脉超声IMT≥0.9mm·心脏疾病TC ≥ 5.7mmol/L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肌梗死史 或LDL-C>3.3mmol/L ·脉搏波速度(颈-股)≥12 m/s 心绞痛 或HDL-C<1.0mmol/L ·踝/臂指数<0.9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血清肌酐轻度升高慢性心力衰竭 (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男性115~133μmol/L ·肾脏疾病 ·腹型肥胖或肥胖女性107~124μmol/L 糖尿病肾病腰围:男性≥90 cm;·估算GFR 降低肾功能受损(血肌酐)女性≥85cm;<60ml /min /1.73 m2男性>133μmol/L 肥胖:BMI ≥ 28kg/m2·微量白蛋白尿:女性>124μmol/L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尿白蛋白30~300mg/24h 蛋白尿(>300mg/24h)≥ 10μmol/L白蛋白/肌酐比:≥30mg/g ·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 视乳头水肿 ·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血糖≥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6.5%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

高血压病诊治规范标准

高血压病诊治规范 从危险因素到心血管事件链 中国高血压患病率(1995) 1999年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 抽样调查报告:知晓率/治疗情况 年龄组知晓率治疗率规律服药率治疗控制率人群控制率 35-44 61 48 41 38 18 45-54 76 65 53 38 25 55-64 81 75 60 35 26 >= 65 80 74 59 27 20 合计77 70 56 33 23 高血压患病率和血压控制率 高血压和靶器官损害 高血压与冠心病危险性 ?血压水平与主要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呈持续正相关 ?其相关的强度约为与中风相关强度的三分之二 ?未发现当血压低于某水平时,冠心病事件的危险性不再继续下降 CHD and usual DBP 高血压与脑卒中危险性 ?SBP和DBP均与卒中的危险性呈持续正相关 ?DBP降低5mmHg, 可使卒中的危险性降低35 -40%。 ?未发现当血压低于某水平时,卒中的危险性不再继续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卒中发生率急剧升高 ?血压水平与脑出血的相关更明显 Stroke and Usual DBP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 ?心力衰竭及肾脏疾病的危险性与血压水平有关 ?与没有高血压者相比,高血压患者心力衰竭危险性至少增加6倍 ?舒张压每降低5 mmHg, 终末期肾病的危险性至少降低25% 高血压防治指南 ?JNC - VII: 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

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 ?2003 ESH-ISH 高血压治疗指南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Vol 21;No.6; 2003; 1011-105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年) ?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2002年)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评估流程 共分六步: 1. 临床评估资料采集 2.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3. 明确患者血压水平分级 4. 明确有无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5. 明确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相关疾病 6. 确定危险分层及相应的处理原则 非药物治疗的原则 ?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应终身进行 ?进行具体化、个体化的治疗 ?全方位生活方式干预,逐步落实 ?持之以恒,习惯使然 合理膳食 1. 限盐:减少食盐摄入(<6克/d); 2. 限制饮酒:最好不饮酒,或每日白酒少于1两; 3.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日新鲜蔬菜8两-1斤, 水果2-4两; 4. 增加膳食钙摄入:鲜奶、豆制品,绿色蔬菜、海带、木耳等; 5. 减少膳食脂肪,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选择鱼类、禽类、瘦肉等;控制体重 BMI:18.5~23.9kg/m2 = 正常体重 24~27.9 kg/m2 = 超重 ≥28 kg/m2 = 肥胖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试行) 第一部分服务要求 一、开展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高血压中医保健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 三、按照社区有关高血压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在高血压慢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1次。 四、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程序 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和1次有中医内容的,主要内容为: 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二、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三、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

予转诊建议; 四、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第三部分 高血压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有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 (一)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痠软。 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 进行中医四诊合参辨识高血压证型并个体化指导,2周后随访 血压控制良好者 血压控制不稳定者 规范治疗配合中医健康指导或中医辨证分型 随访、评 估。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 法指导及 宣教四季养生概要 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法指导 四季养生概要、需要转诊情况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mmHg≥90mmHg。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Et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1992年的12.9g和2002年的12.0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三、病理生理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一)遗传的影响 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估计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变异影响占30%~50%,但血压终究是一种表型,是环境与多种遗传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有关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联性的候选基因多直接或间接与控制肾脏钠的重吸收有关,如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α-内收蛋白基因等。 (二)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在高血压发病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心率增加也是高动力循环的表现,促进心输出量增加;其次是通过促进心输出量增加而致循环血量增加。一旦高血压呈持续状态,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心输出量不再增高或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促进外周阻力增高,为血压持续升高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钠摄入的影响 钠摄入增多引起血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输出量增加。高钠摄入可激活加压机制,包括细胞内钙增加、胰岛素抵抗、心房利钠肽的矛盾升高,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上调。钠敏感性增高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 (四)水钠潴留 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过程中的肾脏本身的排钠异常起到重要作用。高血压人群中存在肾单位异质性,存在排钠降低的肾单位和已适应高滤过、高利尿钠的肾单位;肾素在前者分泌增高,在后者分泌降低;不适当的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削弱钠排泄;随年龄增高,肾单位数目降低,缺血也削弱钠排泄。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

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因不明者,称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占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在不足5%的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有明确而独立的病因,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时发时止,或头重脚轻,耳鸣心悸,血压升高。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畴。 1诊断依据 1.1临床表现 1.1.1缓进型高血压:多数患者无症状,有些伴有头痛头晕、头胀耳鸣、眼花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闷、心悸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若血压长期高,则可出现脑、心、肾、眼底等器质性损害和功能障碍,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甚至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 1.1.2急进型高血压:其表现基本上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症状明显,如头痛剧烈病情严重,发展迅速,视网膜病变和肾功能很快衰竭,血压迅速升高,常于数月至l一2年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发生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尿毒症;并常有视力模糊和失明,最后因尿毒症而死亡,也可死于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 1.1.3高血压危重症 高血压危象: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心悸、气急易怒、视力模糊、腹痛腹胀、尿频尿少、排尿困难等,有的伴随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症状,如发热口干、出汗兴奋、皮肤潮红或面色苍白、手足发抖等;严重者,在伴有靶器官病变时,可出现心绞痛、肺水肿、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脑病等。一般历时短暂,控制血压后病情迅速缓解。 高血压脑病: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可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黑嚎,抽搐,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也可出现短暂性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 1.2理化检查 1.2.1常规检查项目: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应每年至少查一次尿蛋白。 1.2.2推荐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或110mg/dl时测量)、C反应蛋白(高敏感)、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若纤维素试纸检查为阳性者检查此项目)、眼底检查和胸片、睡眠呼吸监测(怀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 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者,根据需要分别进行以下检查:血浆肾素活性、血及尿醛固酮、血及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或MRI。 1.3诊断要点 以静息、非药物状态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重复血压测定

高血压病最新防治指南

高血压病防治指南 (一)高血压的标准是什么?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压力超过正常值的异常现象,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我国曾先后5次修改高血压诊断标准)我国目前最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是1999年制定的,与WHO/ISH(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的诊断标准是一致的,即指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上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下压)≥90mmHg 高血压分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指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90%以上,目前尚难根治,但能被控制。平时所说的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指血压升高有明确的病因,占5~10%这种高血压病可能是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原因所致,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指原发性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分类是什么? (三)如果得了高血压,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同时又是引起脑中风、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膳食调查结果,全国目前有1.6亿的高血压患者。我国每年由高血压导致的脑中风病人将近150万,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我国人民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严重不足,造成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同时存在“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 另外,有研究表明,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对高血压的早期和规律治疗,又可使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再减少50%,也就是说75%的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据调查,60%以上的脑中风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高血压。 (四)哪些原因可以得高血压? 国际上已经研究确定的有:⑴体重超重和肥胖;⑵饮酒,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表明,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40% ;⑶摄入过量食盐。所以平时饮食不要过咸,每人每日平均食盐控制在6g以下(1小平勺盐)。另外,遗传、年龄、吸烟、缺乏运动、精神紧张等也容易得高血压。 (五)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得了高血压? 最简单的方法:到医院去测一下血压,而且应该在不同时间至少测三次血压。 另外,如果发现自己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或胸闷、心慌、四肢麻木等。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测血压、[特别注意点]有很多高血压病人没人任何不适,直到出现脑中风、冠心病、血尿、浮肿等,才检查发现高血压,所以建议各位朋友,应找各种机会,到医院就诊或体检、测血压,以便及时发现高血压。再次强调,高血压的诊断治疗依据是血压水平,而不是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六)血压控制不稳定怎么办? 血压波动大,俗称不稳定,不仅引起病人一系列症状,而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急症发作。血压不稳可表现为:清晨、下午、晚上或夜间血压高,或血压波动大。造成血压不稳定的原因,要同时考虑两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一、概述 (一)定义 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SBP≥140 mmHg和DBP<90 mmHg 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 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4]。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2]。 三、病理生理机制[6,7]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当前,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 亿,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工作。《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制定,可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该指南涵盖概述,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急诊处置以及疾病管理等内容,本文仅就指南的要点部分进行阐述。 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措施包括: (1)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 g,增加钾摄入。 (2)合理膳食。 (3)控制体重,BMI<24 kg/m2;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4)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不饮或限制饮酒。 (6)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 min。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睡眠。 降压药应用的基本原则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药物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有效治疗剂量。根据需要,可逐渐增加剂量。 ?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 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对SBP≥160 mmHg和/或DBP≥100 mmHg、SBP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 和/或DBP高于目标血压值10 mmHg或高危及以上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对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 特殊人群的降压治疗方案: 老年高血压 ? 65~79岁的普通老年人,SBP≥150 mmHg和/或DBP≥90 mmHg时推荐开始药物治疗,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时可考虑药物治疗;≥80岁的老年人,SBP≥160 mmHg时开始药物治疗。 ? 65~79岁的老年人,首先应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150/90 mmHg。 高血压合并卒中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标准

中医特色诊疗规范 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 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 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 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

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 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 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 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 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 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 ②皮肤破损 四、穴位注射 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3.选穴:足三里 4.治疗方法:消渴肠病腹痛:654-2穴位注射,以解痉止痛。消渴痹症:甲钴胺、维生素B1穴位注射以营养神经。 5.禁忌症: ①有晕针史者; ②精神障碍者; ③有出血性疾病者;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在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ISH 2018)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备注:当SBP和DBP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中医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高血压中医诊疗规范 风眩【定义】风眩指因肝肾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 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 【病因病机】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但其因常与肝肾阴虚阳亢有关。 素体阳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 【诊断要点】 1.以中老年发病为多,起病一般较缓慢,可有家族史。 2.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头重脚轻感,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 3.面赤,血压增高,成人高于 140/90mmhg。 4.能除外症状性高血压,如风水、肾水、厥头痛等所致血压增高者。 【类病鉴别】 l、厥头痛: 突出剧烈头痛,面白汗出,恶心呕吐,血压显著升高等,其症状较风眩严重而凶险。 2、虚眩: 1 / 12

以眩晕、疲乏,脉弱等为主症,血压不高反低。 3、耳眩晕: 多为突发剧烈眩晕,有恶心呕吐,耳鸣,水平性眼球震颤,血压多在正常范围。 【辨证分型】 1.肝阳上亢证候: 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耳赤,急躁易怒,口苦。 脉象: 舌红,苔黄。 脉象: 弦数。 治法: 平肝潜阳方药: 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后下)、右决明(先煎)、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 针灸: 主穴太冲、曲池、合谷、太阳,泻法。 耳针: 降压沟、肾上腺、耳尖、降压点、交感、神门、心、肝。 中药穴位敷贴: 降压膏(吴茱萸、附子)敷神阙、双涌泉。 2 风痰上扰证候: 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舌象: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2版)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2版) (一)妊 娠期高血压:妊娠期出现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于产后12周恢复 正常。尿蛋白(一),产后方可确诊。少数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 (二)子痫前期: 轻度:妊娠20周后出现收缩压》140mmHg 和(或) 舒张压》90mmHg 伴蛋白尿》0.3g/24h。 重度:血压和尿蛋白持续升高,发生母体脏器功能不全 或胎儿并发症。 子痫前期患者出现下述任一不良情况可诊断为重度子 痫前期:①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16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 ;②蛋白尿》2.0g/24h 或随机蛋白尿》 (++ );③持续性头痛或视觉障碍或其它脑神经症状;④持 续性上腹部疼痛,肝包膜下血肿或肝破裂症状;⑤肝脏功能 异常:肝酶ALT或AST水平升高;⑥肾脏功能异常:少尿 (24h尿量<400ml或每小时尿量<17ml )或血肌酐>106卩mol/L :⑦低蛋白血症伴胸水或腹水;⑧血液系统异常:血 小板呈持续性下降并低于100 X109/L ;血管内溶血、贫血、黄疸或血LDH升高;⑨心力衰竭、肺水肿;⑩胎儿生长受限或羊水过

少;(11)孕34周以前发病(II-2B)。 (三)子痫: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不能用其它原因解释的抽搐。 (四)妊娠合并慢性高血 压:妊娠20周前收缩压》 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妊娠20 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到产后12 周以后。 (五)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孕妇妊娠 前无蛋白尿,妊娠后出现蛋白尿》0.3g/24h ;或妊娠前有蛋白尿,妊娠后尿蛋白明显增加或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出现血小板减少<100 X109/L。 二诊断 (一)病史:注意询问妊娠前有无高血压、肾病、糖尿 病、抗磷脂综合征等病史,了解此次妊娠后高血压、蛋白尿等征象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家族史。 (二)高血压的诊断血压的测量: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 息5 分钟。取坐位 或卧位,注意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通常测右上肢血压, 袖带应与心脏处同一水平(II-2A)。 妊娠期高血压定义:同一手臂至少2次测量的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血压较基础血压升高 30/15mmHg ,但低于140/90mmHg 时,不作为诊断依据,但须

高血压病诊疗指南

高血压病诊疗指南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结构或功能损坏的临床综合症,根据病因不同又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诊断】 (-).血压定义: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不同时间,两次静息血压〉140/90mmHg,无其他继发因素者可诊断为高血压病。正常血压值120/80niiiiHg 正常高值120-139/80-89nmiHg 高血压1 级(轻度)140-159/90-99nmiHg 2级(中度)160-179/100-109nmiHg 3级(重度)>180/110nmiHg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SBP> 140nmiHg,DBP<90nimHg.根据血压水 平又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分为3期. 高血压的危险性不仅决定于血压:高血压危险度分层.(二)?水平,更决定于所并存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其它临床情况.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便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指导治疗.

(三)?临床类型 1.恶性高血压 临床征彖:主要为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 13 OnmiHg;眼底出血渗岀和乳头水肿(IV级);肾功能不全,可有心,脑功能障碍等.如有上述表现,但眼底无乳头水肿(III级)时,则称为急进型性高血压. 2.高血压危彖 临床征象:指高血压患者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可高达260nmiHg,舒张压达12 OnmiHg,并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 3?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的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 临床征彖:有严重头痛,呕吐和神志改变,较轻者仅有烦躁,昏迷等。,癫痫样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意识模糊 4.老年人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 140nmiHg,DBP < 90nmiHg.脉压差增大,靶器官损害常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四).辅助检查 1.家族史和临床表现 重点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卒中及肾病历史,

高血压治疗指南

高血压治疗指南 (1)血压水平分类和高血压定义:规定正常血压为<130/85mmHg(1毫米汞柱=0.133千帕);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收缩≥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分1、2、3级,相当于轻、中、重型高血压;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5-89 mmHg 定义为正常高值范围。 (3)治疗策略:制定治疗计划。所有患者都应该改善生活行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实施降压药物治疗。中危患者3-6个月内或低危患者6-12个月内血压未获控制,也应实施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目标值:在中、青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小于130/85 mmHg,甚至小于120/80 mmHg;在老年患者,小于140/90 mmHg。 (4)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控制体重指数(BMI)小于或等于24;合理的膳食结构(每日食盐摄入小于6克,脂肪占总热量25%以下,蔬菜、水果、鲜奶补充钾和钙);限制饮酒(乙醇量每日小于20-30克)和戒烟;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 (5)降压药物治疗原则:开始时使用小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采用合理的药物联合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初始治疗方案无效或不能耐受,改用另一种不同类型降压药;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改善治疗依从性和减低血压变异性。目前用作一线治疗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6)长期治疗和随访:高血压患者应该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并保持对治疗的依从性。5.1 治疗目标 治疗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 心血管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血压降得越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HOT研究中随机分入降压达舒张压≤90、85或80mmHg,三组间心血管病危险的降低虽未见明显差异,但分入该组的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病危险明显降低。故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人降压至理想或正常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常高值(140/90mmHg)最妥。自测血压日间收缩压较门诊低10-15mmHg,舒张压低5-10mmHg。 5.4.1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降低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脑卒中、冠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

高血压病诊疗指南

高血压病诊疗指南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 脑肾血管等靶器官结构或功能损坏的临床综合症,根据病因 不同又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诊断】 (一).血压定义: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不同时间,两次静息血压〉140/90mmHg,无其他继发因素者可诊断为高血压病。正常血压值120/80mmHg 正常高值120-139/80-89mmHg 高血压1级(轻度)140-159/90-99mmHg 2级(中度)160-179/100-109mmHg 3级(重度)>180/110mmHg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SBP>140mmHg,DBP<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又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分为3期. 高血压的危险性不仅决定于血压: 高血压危险度分层.(二).水平,更决定于所并存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伤 及其它临床情况.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便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指导治疗.

(三).临床类型 1.恶性高血压 临床征象:主要为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130mmHg;眼底出血渗出和乳头水肿(IV级);肾功能不全,可有心,脑功能障碍等.如有上述表现,但眼底无乳头水肿(III级)时,则称为急进型性高血压. 2.高血压危象 临床征象:指高血压患者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可高达260mmHg,舒张压达120mmHg,并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 3.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的同时,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征象. 临床征象:有严重头痛,呕吐和神志改变,较轻者仅有烦躁, 昏迷等。,癫痫样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意识模糊 4.老年人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SBP> 140mmHg,DB P<90mmHg.脉压差增大,靶器官损害常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四).辅助检查 1.家族史和临床表现 重点了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冠心病,卒中及肾病历史,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 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就是增长态势, 每 5 个成人中 2 人患高血压; 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 2 亿; 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较低。 ★ 高血压就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心脏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 我国就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就是脑卒中, 控制高血压就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 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总危险。 ★ 高血压就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需根据心血管总危险度, 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 1000 万人, 对正常高值血压等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 mmHg 以下; 高危患者血压目标就是 130/80 mmHg 以下。 在可耐受前提下, 逐步降压达标。

★ 我国常用的钙拮抗剂、 ACEI、 ARB、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及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 高血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限盐限酒, 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与控制高血压。 ★ 关注少儿高血压, 预防关口前移; 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 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化管理与合理用药, 就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的根本。 高血压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新指南修订组织单位包括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卫生部疾控局的加入, 体现了政府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的重视, 表明了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 部分省市调查目前成人患病率达 25%, 全国至少有 2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就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70%脑卒中与 50%心肌梗死的发病与高血压相关。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中, 已将高血压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 表明了政府对控制高血压的决心与具体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