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化与赵树理小说

民间文化与赵树理小说

民间文化与赵树理小说
民间文化与赵树理小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10756678.html,

民间文化与赵树理小说

作者:霍彩芳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3期

摘要:在历史的沉淀与人类的文明中,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朴素而丰富的精神财富存在并

传承着。赵树理的创作理念和作品风格正是在对民族化、大众化的追求中立足于民间立场,无论是他所倾心注目的农村社会及乡民,还是他所展现的民风、习俗,亦或是所持有的民间艺

术形式,都达到了亲切可感的效果和蕴藉深远的内涵。

关键词:民间文化;赵树理;文化;语言

赵树理自称是农民中的圣人,知识分子中的傻瓜,他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民间代言人。在

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具有民间立场一位。他自始至终的站在民间的

立场上,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向外传递民间的声音。他的价值立场是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本

位的,他的文化选择也是以民间文化为主轴的,他对自己担负的文化使命有着相当强烈的责

任感。由于独特的民间文化立场,赵树理的小说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作品如赵树理的小说这样,能直接融入广大普通农民的文化生活之中。”①这种独特的文化立场是他对文艺为谁服务问题进行着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周作人等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文学大众化”、“文学平民化”观点,要求文学要为平民服务,要为大众服务。在此其间有许多文学创作者都创作了一些关于农民生活和命运的作品,但是由于文学环境和文学身份的制约,他们并没有挖掘出农民生活与命运的本质问题,往往只流于表面。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去反映农民的所遭遇的问题,并没有切合到农民的内心世界去,于是也就没有造就出一些为人称道的真正反映民间需求的作品来。而赵树理以农民的代言人的身份,用朴实无华、贴近农民的语言准确把握并再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内心世界,创作了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使文学最终在农民心中产生了效应。

民间文化的创作立场,使得赵树理在小说创作的选材上,不得不深入到农民中去。他自己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因为它能够深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能够体会到农民的所思所想,并把社会变革中涌现出来的丑恶现象揭露出来。赵树理完全是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他认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就会使农民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并且伤害到新变革的顺利进行。他既看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了,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得到了想象不到的彻底解放,但也发现了在这期间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小二黑结婚》既赞

颂了社会变革的进步性,也指出了农村政权并不是尽善尽美的。《李有才板话》即写到了农

民在变革中得到了实惠,但也毫不掩饰的指出了政策与农民群众相脱离的社会现实。从赵树理提出的这些问题看,说明他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但要说到源泉,还是要归结到他的民间立场上来。从表现手法上看,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深入人心,和他们丰富形象的绰号是大有关联的。他善于抓住人物的外部形象特征,给予人物相应的绰号。例如《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和“吃不饱”,就形象地揭示了这二人偷奸耍滑、自私自利、不热爱集体劳动的特征。赵树理抽取人物的外在表现而冠以名号,让读者一目了然,但在描写中又必定结合其内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