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紫金山风景林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

1.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 1、景观生态学原理、现代空间理论、行为心理学以及设计艺术思潮等领域得探索与研究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研究得基石。 2、通过将空间、行为、生态及人文精神得有机结合,综合提升土地得使用价值与效率,以可持续得方式、方法促进人居环境得发展。 3、促进现代景观设计变革得主要因素: ①20世纪急剧变化得世界格局导致景观设计领域国际化加剧; ②哲学与美学及艺术思潮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景观设计得理念; ③相关科学技术得发展改变景观设计得架构; ④随着学科高速发展,景观专业知识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得趋势; 4、以生态学、“3S”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改变学科发展态势,改变专业价值观念。 5、景观设计在经历了古典主义得唯美论、工业时代得人本论后,在后工业时代迎来了景观设计得多元论。 6、美国景观设计师丘奇代表作唐纳花园得设计特色“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得花园设计之一”。受立体主义思想得影响,丘奇认为花园每处景观应可以同时从若干个角度来观赏,并且一个花园应该没有起点与终点得限制,景观空间就是复始得。线条之间得对抗、形式之间得对立,使整个形体具有强烈得约束感,不仅具有自身独立得特点,同时也符合场地得得需求。 7、丹·凯利得米勒花园:占地1、86ha得长条形米勒花园平面沿着长轴方向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花园、草地与林地,她用树篱、林荫道与墙垣围合形成矩形空间,在庭院区与草坪之间就是一条两边种植着美洲皂荚得林荫道,道路得尽头摆放着亨利摩尔得雕塑。(2013已考) 8、美国劳伦斯·哈普林得罗斯福纪念公园。以一系列花岗岩墙体、喷泉、跌水、植物等营造了四个空间,分别代表了罗斯福得四个时期及她所宣扬得“四种自由”,以雕塑表现四个时期得重要事件,用岩石与水得变化来烘托各时期得社会气氟,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开放得,引人参与得纪念园得空间特色、景观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浅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议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在居住区地产开发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景观到底谁说了算呢?是开发商,还是景观设计师呢?在两者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矛盾和妥协中,如今景观的意义已不仅是对人文的崇拜,对野趣融合的要求,更是对地域性及居住理念的尊重,因而,景观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是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那么,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看下下面怎么讲: 园林景观设计—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园林景观设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园林景观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 欧洲深厚的园林文化传统和现代工业文明蕴育了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诞生,它的发展经历了各种风格形式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在全球化进程急速推进的今天,欧洲当代景观规划设计仍然以其对传统和地方性的尊重,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对各种艺术观念与形式的借鉴而在当代世界景观舞台上独树一帜,引领潮流。 1、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萌芽 随着欧洲工业城市的出现和现代民主社会的形成,欧洲传统园林的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开始向现代景观空间转化。英国设计师莱普顿(H.Repton)被认为是欧洲传统园林设计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承上启下的人物,他最早从理论角度思考规划设计工作,将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对自然与非对称趣味的追求和自由浪漫的精神纳入符合现代人使用的理性功能秩序,他的设计注重空间关系和外部联系,对后来欧洲城市公园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英国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许多城市环境恶化,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政府划出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公园和注重环境的新居住区。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些艺术家针对工业化带来的大量机械工业产品对传统手工艺造成的威胁,发起"工艺美术运动",他们推崇自然主义,提倡简单朴实的艺术化手工产品,在他们影响下,许多景观设计师抛弃华而不实的维多利亚风格转而追求更简洁、浪漫、高雅的自然风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西方艺术思潮的转折时期,发源于比利时、法国的"新艺术运动"进一步脱离古典主义风格,为现代主义风格做准备,一些建筑师的景观设计作品从自然界的贝壳、水漩涡、花草枝叶获得灵感,采用几何图案和富有动感的曲线划分庭园空间,组合色彩,装饰细部。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诞生 "新艺术运动"引发了欧洲艺术的现代主义浪潮,到1920年代初,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在一些小规模的庭园中尝试新风格,通过直线、矩形和平坦地面强化透视效果,或直接将野兽派与立体主义绘画的图案、线型转换为景观构图元素。 1925年巴黎的现代工艺美术展览会是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随后,更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将新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环境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于设计的别墅以底层架空和屋顶花园将建筑嵌入自然;英国现代景观设计奠基人唐纳德(C.Tunnard)则在理论上指出现代景观设计的3个方面:功能、移情、美学。 193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和英国唐纳德等人将欧洲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引入美国,在他们鼓励、引导下,哈佛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等人发起"哈佛革命,宣告了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诞生。 3、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发展 二战结束后,欧洲在一片瓦砾堆中开始重建,许多城市的新规划将公园绿地作为重要内容。。以瑞典为代表的"斯德哥尔摩学派"进一步影响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许多城市将公园连成网络系统,为市民提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资料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 专业景观学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10122723姓名郑子寒开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任课教师方田红成绩_________ 论文题目: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论文要求: 一、从以下范围中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 1. 1840年以来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演化 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思想(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 2. 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教育 3.中外近现代景观设计对比分析 4.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对比分析 5. 日本(或其他课堂上没讲到的国家)近现代景观设计史 可分阶段地论述设计理念的演变、代表性设计师、代表性作品 二、字数不少于3000字,字体宋,小四号,A4纸打印; 三、文后注明参考文献; 四、严禁从网上直接拷贝、粘贴。 评分标准: 1. 90-100分——选题得当,结构严谨,论述充分。 2. 80-90分——选题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较充分。 3. 70-8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严谨,论述基本充分。 4. 60-70分——选题较得当,结构较松散,论述不充分。 5. 60分以下——选题不当,或结构混乱,论述较浅。

目录: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2.2受西方影响的日本景观设计 3.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 二: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品 1.二十世纪初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二战后初期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2.1发展背景 2.2社会思潮 2.3代表人物及作品 2.3.1野口勇 2.3.2罗伯特·穆拉色 3.现代日本景观设计的发展 3.1社会背景 3.2理论发展 3.3代表人物及作品 3.3.1户田芳树 3.3.2三谷徹 三:启示及借鉴

景观动态变化word版

第三章景观动态变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景观稳定性的要素,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掌握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及相关问题;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景观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难点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 从远古时期亚马逊河流域大片森林的焚烧到现代社会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从迅猛的洪水顷刻间淹没了农田到落荒地逐渐演变成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顶极群落,从大面积草原荒漠化到濒危物种的消亡,我们周围的景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景观变化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自然环境,而且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甚至文化思想。 谈到景观的变化,首先涉及到同景观变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景观稳定性。 第一节景观稳定性 景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绝对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景观稳定性只是相对于一定时段和空间的稳定性;景观有是由不同组分组成的,这些组分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着景观整体的稳定性;景观要素的空间组合也影响着景观的稳定性,不同的空间配置影响着景观功能的发挥,人们总试图寻找一种最优的景观格局,从中获益最大并保证景观的稳定与发展;事实上人类本身就是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景观组分中最复杂,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同时,稳定性的最大威胁恰恰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因而人类同自然的有机结合是保证景观稳定性的决定因素。 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1、景观参数的变化曲线 ?若不考虑时间尺度,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特点可以由3个独立参数来描述:?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景观变化的12条变化曲线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既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缺乏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另外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归纳为以下几点[5]: (1)“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的就是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2)“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风景园林设计的宗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3)“巧于因借”的园林整体: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形成整体。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4)“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广袤的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手法颇有启示。 (5)“舒适宜人”的环境营造: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6)“循序渐进”的空间格局: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中国传统园林多建造在人工性的城市环境之中,需要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系列过渡性空间,并以庭园或园中园的方式来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园林空间因此而划分成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序列主题的庭园空间,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由此可见,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趋势是:以国家风景名胜遗产的保护管理为切入点,建立风景名胜区体系,保护人类文化、自然遗产及其所处的环境,优化国土景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优化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参与论证社会经济发展,并把风景园林学科领域扩大到地球上更大的地域。借助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和本土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

六章:景观的动态变化

第五章景观动态变化

一、景观稳定性 (一)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景观的稳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种是从景观变化的趋势看景观的稳定性, 另一种是从景观对干扰的反应来认识景观的稳定性。 **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恒定性(constancy):指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群落的生活型或环境的物理特征等参数不发生变化。这是一种绝对稳定的概念,在自然界几乎不存在。 持久性(persistence):指生态系统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态的历时长度。这是一种相对稳定概念,且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稳定水平也不同。 惯性(inertia):生态系统在风、火、病虫害以及食草动物数量剧增等扰动因子出现时保持恒定或持久的能力。

弹性(resilience):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保持在一定并阈界之内的能力。 恢复性(elasticity):与弹性同义。 抗性(resistance):描述系统在外界干扰后产生变化的大小,即衡量其对干扰的敏感性。 变异性(variability):描述系统在给予搅动后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变幅(amplitude):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抗性:是指系统在环境变化或潜在干扰下抗变化的能力;阻抗值可用系统偏离其初始轨迹的偏差量的倒数来量度。偏离较大就意味着抗性较低。 恢复性(或弹性):是指系统发生变化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恢复性可用系统回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来度量。

景观稳定性特征类型图

(二)景观要素的稳定性 景观要素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和土壤、植被、水文构成的。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 胡剑东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胡剑东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基础上能够得到保障,对建筑景观建 设有了更高的要求,精神追求也在提升。然而,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导致景观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简要分析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总结了当前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指出了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现状,并提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思考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不 断提高。因此,城市景观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城市风貌环境建设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在营造城市景观的同时,也要注意城市景观的塑造。景观将充分发挥 自身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景观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城市景观是景观学的一 个分支,它着重于城市发展中景观的演变过程。 一、景观园林设计 1.1 古典园林 园林景观的意境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 性的艺术作品,主要由建筑、山水、花木等构成,追求诗意如画、异国情调的意 境和生活。古典园林并不局限于园林范畴。他们借用一些景观来扩大空间的视觉 边界,将城市景观、园林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创造出动态的或静态的整体 景观,它能让人们看到美丽的风景。中国传统园林分为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官僚 文人园林和富商私家园林。主要由水文地质、地貌、乡土植物等自然要素组成。 1.2 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是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不同。它们采用与现代建 筑相适应的对称几何形状,注重科学合理的分析,以现代城市道路、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等现代建筑为服务对象,注重体力劳动,园林理论与实践的转变。随着 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住宅建筑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表面简洁、现代。它们借鉴了欧式民居建筑,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完全不同。然而,在现代住 宅建筑中,传统的园林技术仍然被恰当地运用,使得居住区的景观有了新的意境 实施与推广,园林的意境可以通过建筑、植物、山水、岩石、道路等形式体现出来,其中园林植物是意境创造的主要材料。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它的设计风格不受其他风格的影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园林植物 美丽、多彩、芬芳,还因为园林植物具有活跃的生命力,而且是一种人们的情感。信任。 二、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遭到了或多或少的破坏,但人们的环保意识却逐渐 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师提出了人与 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部门和各行各业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都看到了园林的重要性。景观设 计的主要理念是展示园林建筑的生命力和生命力。因此,一些相关部门加大了投 资力度。结合生态建设和区域人文气候差异,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特点如下:(1)引进先进的园林施工技术。目前,许多城市都在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创新。仿生学、电子产品、音乐喷泉等新技术融入园林建设,为园林景观增添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园林景观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做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建设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一直在不断提高,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们享受自然、放松心情,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虽然在不断进步,但是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现状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的结合 我国部分城市把生态环境问题列为城市发展的第一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体现很明显,通过科学的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将园林景观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二)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逐步完善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些城市将管理和创新结合的较好,通过仔细分析本地的历史文化、城市发展、自然风景等实际情况,对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科学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同时,促使环境规划更好的实现。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忽视园林景观建设的地域性 我国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盲目的拿来主义,很多园林景观大同小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考虑城市自身的历史文化、发展特点以及当地气候等因素,不仅增大园林景观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难度,还不能满足当地城市的实际需求,失去园林景观应有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缺乏个性 部门城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追求更快的建造速度、更高的经济效益,将园林景观批量化生产,并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园林建设像工厂的定型开发,如此标准化批量生产是导致很多景观“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园林景观设计属于艺术的一种体现,硬性将其标准化,会严重损害其应有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特征。 (三)选择的植物品种不合理 一些城市在进行园林规划时,对植物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景观设计-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汤逸冰 摘要:针对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景观设计建设的发展趋势,认为园林景观发展应回归到健康发展道路上:在合理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加强竖向设计、强调地域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势、遵循生态原则为园林发展方向。 关键词:景观设计;地域性;竖向设计;生态化 当代中国正处于重构乡村和城市景观的重要历史时期。全球化,城市化,以及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识觉醒,给景观设计从事人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挑战。但是在过去十几年园林景观设计飞速发展的阶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与总结过去的经验,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走在健康理性的发展道路上,促进其不断发展完善。 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主席玛莎.法加多(Martha Fajardo)说:“景观设计师是未来的职业。”未来的光明在于景观设计学作为对景观这一媒介的设计和调控的特殊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属于有准备的人们。 1 现代景观设计现状 1.1 当前存在的问题 1.1.1 盲目抄袭,忽视文化与地域性 园林景观项目盲目照抄和照搬国外园林景观设计的现在,无论是在城市公共景观还是地产景观领域都普遍存在。很多园林景观建设不加以分析与消化吸收,而是采用盲目的拿来主义,使得目前我们看到很多园林景观环境雷同。上古地质变动,千年风雨,才使得我们所在的土地具有如此丰富的美感。但现在无论是在磅礴的北方还是秀丽的南方,我们见到的很多是一样的西洋化小品,接受的是雷同的布局规划。同时植物配置不考虑当地气候,没有自己的地域风格和特点,

地产景观在这方面尤为突出。导致成本增加,环境养护和维护成本加大,但同时又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1.1.2 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使园林景观产品失去个性化 日本建筑师泷光夫在《建筑与绿化》中从建筑师的角度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上比较了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差异。建筑往往先想到的是功能与内容,然后再让形式去附和它。而园林景观往往先想到的是景观的形式与优美,而赋予它必要的功能与内容。园林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门艺术,产品的标准生产会损害其个性和应有的艺术特色。地产行业的景观建设,在许多公司中已经制定了产品批量化的标准,就是为了减少从业人员的数量,追求高额利润,追求高速出产方式,使园林建设像工厂的定型开发,如此标准化批量生产是导致很多景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多样性不足,如国外公园中常用的观赏植物种类近千种,而我国即使植物应用种类较多的城市如广州、上海也只有几百种,贫乏的植物材料造成单调乏味的植物景观,北方城市应用植物种类更为有限,有些地区仍以杨,柳,槐,榆,椿老五样为主,习惯于引栽现成的种类,未能重视就地取材,失去地区个性化。 1.1.3 刻意造景,一味强调视觉效果 “桃花源”是中国的一个古老典故,诗人陶渊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渔夫穿溪沿舟,两岸桃花落英缤纷,不知路之远近,水尽而山出,穿过一个山洞,眼前豁然开朗,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环绕,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农耕景观和自然美感和谐交映,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些美丽的乡村景观是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耕先辈们与各种自然灾害,经过无数次的适应、尝试、失败和胜利的经验产物。这是一种纯粹的生存的艺术,却成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直所追求的“桃花源”。 遗憾的是,我们的上层文化并没有珍惜这种源于生存艺术的,真实的桃花源,而是收尽天下之奇花异石、竭尽小桥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是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园等于生存相关的良田美池,大造虚假、空洞的桃花源。刻意造景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上,方案追求平面图案效果,热衷于人工修剪,忽略了植物景观自然美的最根本原则。

浅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述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简析现代景观设计现状 1、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相互交融的当今社会环境中,现在景观设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文化之间的碰撞使得全世界不同地域文化的隔阂逐渐消除,为景观设计者们带来了许多新奇的设计理念,为景观设计带来一个更多可以参考的案例和宽阔的视野。然而,与之相反的,设计者们对于设计古典园林的问题上,多数因为缺乏传统园林相关技法的了解,以及古典园林与现代生活环境之间的有效转换问题上遇到困难,在景观设计作品中对古典园林的释义上更像是外行人的生搬硬套,生硬且不协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多的设计师们自然而然的选择摒弃一些传统园林的造园方式或者直接放弃设计古典园林转而选择更具适应性的现代景观设计方式方法。在面对大量景观设计思潮的冲击,设计师大多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去钻研更加容易表现,更容易被接受的设计理念,而在无意识中疏离了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素养和景观设计理念。然而外来的文化毕竟在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许多景观设计作品的形式比较尬尴,既无法完全照搬外来文化,失去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无法与环境产生关系,达到功能上的预期。 大量的工程建设对景观设计的需求使得景观设计领域变得空前繁荣,市场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的影响变得不可忽视,然而其中具体的影响却是利弊参半。 信息的全球化流通使社会上对各种文化的需求变得更加开放,许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均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传统的园林设计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的优势上,富有地方性的特征和悠久传统,使其可以在繁荣的市场环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另外,全球意识的成长使得公众变得积极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评价与分析,公众的价值观和对设计评判标准有所提高,公众变得积极参与对社会事务的评价与分析,而且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也必将反过来提升其对景观设计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评判水平。这一切都会大大促进景观设计者创作能力的提升,进而设计出具有更高水平的景观环境设计作品,使得现代景观设计朝着更具人性化,更具多样性,更具地方特色的趋势积极发展。 然而有利也有弊,市场的扩大必定招来大量人才的涌入,设计者们因为更多的设计空间变得积极,作品也更加充满活力。虽然如此,但是市场繁荣必定伴随着利益的负面影响,因此难免有一些设计师们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抛弃原则,急功近利的去做更加迎合大众口味而缺乏实际文化内涵的景观作品,即使这样并不利于设计者设计理念,思想上的进步,缺无法

第十五章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在现代城市中,人口、工厂、机关、商店等并不是杂乱地分布的,而是依据一定的空间位置有条理地组织起来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地分布而形成的格局。 重要概念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地分布而形成的格局。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模式,社会学家很早就力图建立 图l5—2扇形模型 程中,会形成许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次中心都可能但也未必一定按照“同心环带”或“扇形”模型提出的方式向外扩展。这个模型不承认城市的发展是从单一中心区向外辐射的,相反,它指出应有许多小型商业区或核心。波士顿便是该模型的一个范例(见图l5—3)。 图l5—3多核心模型 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上述三个古典模型分别是以某个或某些美国城市为样板建立起来的,虽然一个比一个进步,但总的来看,都不具有普遍意义。实际上,任何城市的空间结构都各有特点,试图提出某种普遍适用的理想模型是难以做到的。不过也应承认,这些古典模型在分析现实的城市空间结构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这些古典模型的某些特征。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 现代城市一般由市区及毗邻的郊区两大部分构成。以下分别作出分析。 (一)市区

一般而言,市区处于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但也有不少例外。例如,沿海城市的空间布局就决定了市区不一定位于城市的中央。在一个城市中,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市区易于趋向的部位,而这样的地带并不一定在城市的中央部位。 城市的大小主要是由市区的规模决定的。一般说来,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市的规模成正比。从社区的角度看,尤其如此。但是,如果从行政区的角度看,一个城市的大小则并不完全受市区规模的影响,我国“市管县”体制下的城市便是如此。不过,这种从纯行政角度划分的城市不属于我们分析的对象,我们在此要分析的是作为社区的市区的空问结构。 对市区空间结构的划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政治或行政上的划分,如北京市被划分为西城区、东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等,这种划分一般是为了管理的方便,带有主观性。另一种划分是按功能分区,即按城市空间的用途将市区分成各种区域,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化区等。功能分区属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早期城市(前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因城市规模较小及产业分化程度低而表现得比较简单。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大大限制了城市居民的活动范围,生产地点和生活地点的混杂比较普遍。使城市内部结构真正产生划时代变革的,是工业革命及其所引起的工业化过程。工业化不但给现代城市创造了相对集中、规模庞大的二业区,而且创造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游览区等各种功能区。 关于现代城市的功能分区,有几点应当注意:(1)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并非只是各有一个,而是数量不等,这和城市规模、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2)不同功能区的边界常常不是很明显,相互交错的情形很多。(3)完全单一的功能区是不存在的。即使像居住区、行政区这些比较单一的功能区,其内部一般也都副设一定的商业、饮食、服务、邮电、俱乐部等公共设施与场所。 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商业区和行政区常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重要位置;市中心的外围常常围绕着轻工业区、居民区;重工业区大多分布在城市外围,甚至更远的卫星城;空间开阔的游览区以及需要安静环境的文化区也多设在城市边缘地带;等等。 (二)郊区 郊区是围绕在市区四周的环状地带。虽然从社区的角度看郊区属于城市,但如从传统的景观特征看,它更像乡村。与建筑密集的市区相比,郊区显得开阔、空旷,到处是怡人的田园风光。 一个城市的郊区在空间上往往是具有连续性的,以至围绕市区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环形地带。市区面积越大,环形地带的宽度也越大。当市区人口、面积达到一定规模时,环形地带由里层向外层产生一定的分化现象,出现近郊区和远郊区。一些市民住宅小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将在近郊区发展起来。而远郊区将接收市区原有的一部分工业,特别是不适宜继续留在市区的污染性工业;或者建立新兴工业区,成为市区的卫星城。 郊区曾以某种形式出现在历史上的许多城市的四周,但只是到了20世纪郊区才迅速发展起来。郊区是市区飞速发展的产物。而且,正是由于交通工具尤其是汽车和公共交通系统的进步以及通信的发达,郊区的存在和发展才成为可能。 从更直接的意义上可以说,郊区是在解决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的市区人口过度集中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由于市区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拥挤不堪,住房严重短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商业网点和政府办公楼急速扩展,占用了更多的空间,使得住宅区显得更加拥挤。在几乎所有的城市中,解决这一恶性循环的办法都是不停地扩展城市,在它的边缘建立新的住宅区。这样,既可保持城市化的经济优势,又缓和了市区人口过密产生的问题。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城市空间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尤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