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新闻 政治的幻象》读书笔记

14《新闻 政治的幻象》读书笔记

《新闻政治的幻象》读书笔记

一、概述综述核心内容:本书关于“政治传播”作了详尽了阐释与分析。通过大量详尽的案例而非哲学推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向读者阐释了新闻与政治互动的复杂、混乱与矛盾性。作为一个国家的信息体系的核心,新闻如何发挥好为民主服务的功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审视:政治人物是如何设法让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成为新闻的?新闻媒体又是如何报道新闻的?

本书总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总述了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第二章和第三章从公民的角度论述了公民应该如何从媒体获取有效信息。根据“建构理论”和“拟态理论”,新闻是被加工和建构出来的,不存在“完全的真实”,然后,公众却大多只是“乌合之众”,容易被这些表面信息所迷惑,会轻易相信媒体构建出来的拟态真实。和官方舆论场相比,公众舆论场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第四章论述了政治人物如何把控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如何施加影响。政治人物通过所拥有的政治权力,对新闻生产者施加影响和控制,利用新闻工具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党派观点。第五、六、七章主要从媒体的组织角色以及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述了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第八章是对全书的总结。探讨了公众、媒体和政府要如何配合才能真正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何确保信息质量。比如公众应该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在公共领域发表见解,理性参与,同时要对政治家对媒介的隐形控制加以警惕和约束。媒体则应该在报道中注重提升专业主义素养。二、分析总结

新闻之所以成为“政治的幻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新闻报道是多方面因素

影响的结果,如政治家对公众的表演、媒介的经济压力、受众对戏剧性事件的兴

趣等。媒体在新闻报道时有四种重要的倾向性,分别是个人化、戏剧化、片段化和权威-无序模式。

个人化指的是新闻倾向于聚焦“个人故事”,并且对“个人”进行价值判断和道德审查,因而也忽略了个人所处的巨大的社会背景,使得事实真相趋于片面夏

日之阳

新闻传播广告考研

化。比如对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报道,克林顿个人的形象被放大,而忽略整个美国政治运行背后的细节。

戏剧化、片段化是指新闻报道的碎片化,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媒体会对事件迅速做出判断和解读,从而忽略了新闻的整体真实。美国媒体偏好“社会失序的新闻”,尤其在其黄色新闻兴盛期间,更是将轰动性和戏剧化新闻演绎到极致。新闻往往停留在了较为肤浅的表面。“权威-无序”模式的倾向性可以从“权威”和“无序”两个层次理解,第一个层次:“权威”首先体现在媒体对“权威”的关注上——“权威”是指媒体选择消息来源时往往倾向于权威人物,比如政府官员等。媒体也更倾向于揭露和挑战权威人士。其次反映在新闻上,就是媒体乐于反映政府部门的危机处理或者政府对重大议题的态度。并且倾向于权威人士、政治人物的负面新闻。第二个层次:“无序”则指的是媒体仍然将“社会失序”作为主要的新闻价值选择,倾向于报道权威人物的负面消息、丑闻等等。媒体为获取更多来自权威的信源,媒体就需要与“权威”合作,间接成为政治的工具。也正是对“权威”的关注,使得新闻沦为了政治的工具。“权威”和“无序”往往

是同时出现的。

公众、媒体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个人化、戏剧化和权威-无序化三个维度理解: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追求时效性,新闻呈现个人化、碎片化;同时倾向于选择戏剧化的新闻和构建方式,在消息源选择时倾向于“权威-无序化”,综上,将使得信息更加片面化,“后真相时代”无法避免。而在后真相时代中,公民对政府和权威的信任度也会相应下降,同时对媒体的依赖也会相应减弱。为了争取受众,媒体之间竞争加剧,专业主义不再被捧上神坛,加剧了新闻的个人化、戏剧化和“权威-无序”倾向。再次加剧公众对媒体的不信任,由

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媒体无法脱离原本被政府隐形操纵的轨道,使得新闻

愈发成为“政治的幻象”。

三、反思借鉴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政治操纵已经发展成了一种艺术,随着民主的发展和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政治需要有更多的包装。新闻,变成了政治包装的手段之一。夏

日之阳新闻传播

广告考研

书中引用了白宫前传播顾问David Gergen 的一句话:“要成功执政,政府必须确定议程,而不能让媒体来确定议程”如果按照这样的执政要求,新闻便不再是纯粹的新闻,被赋予了工具性,新闻附属于政治。理解什么是新闻的第一步就是“审视政治角色是如何利用新闻服务于他们的政治利益的”,此外,还要考虑新闻机构所面临的经济利益。在自由主义下的新闻竞争,不可避免要被商业利益所裹挟。为了抓住受众,媒体生产的新闻趋向于戏剧化、轰动等,新闻缺乏深度和理性。在5G 即将到来,新媒体时代即将跨入全媒体时代之际,如何理解新闻,需要用更加宏观和具体的视角。目前看来,新闻生产将面临更多机遇,同时也是更多挑战。新闻的全息化、全景化将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地位,但是公众的媒介素养却没有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一同提升,“公民新闻”因为缺乏权威的消息源仍然是碎片化的、不专业的。媒体依然无法摆脱商业利益的桎梏和政治的束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公民、媒体和政府之间,如何取得新的平衡点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语境中,新闻机构是受制于政治的特殊机构,国家通过组织、话语和财政三重手段对新闻业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进行管理。政治新闻受到的关注有限,公众注意力逐渐被娱乐新闻瓜分。在当前的信息系统中,媒体应该努力探寻一种更加合理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新闻的专业性和大众性间寻求平衡。如何无法摆脱政治的影响,那么就要转换角度,确保“权威的真实性”。构建“内容的完整性”,同时引导公众提升媒介素养,才能打破这种“幻象”,使新闻不要沦为政治的工具,而是政治的“体温计”。

夏日

之阳新闻传播广告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