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行招聘考试之货币银行学讲义

银行招聘考试之货币银行学讲义

银行招聘考试之货币银行学讲义
银行招聘考试之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一章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

1.简单的价值形式:1头牛=2只羊 1只兔子=2把石斧(物物交换)

2.一般的价值形式: 0.5头牛=1只羊

4把石斧=1只羊

2只兔子=1只羊

羊:一般等价物

3.货币价值形式: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如金、银。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产生的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的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经了以下几种形态:

1.实物货币: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货币形式。如谷物、布帛、贝壳等。

2.金属货币:以金、银、铜等贵金属作为材料的货币。

3.代用货币:是货币本身所含的价值低于它的票面价值。主要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如银行券。

4.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其本身已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价值符号。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

5.电子货币:电子计算机自动转账系统进行支付的信用货币。是目前最先进形式的货币。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指货币用于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2.流通手段: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以上两个职能是货币最早、最基本的职能。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时执行该职能。

4.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是发挥的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当货币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是执行的世界货币职能。

三、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

(二)货币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构成要素:

1.货币材料的确定。

货币材料也称币材,就是国家规定哪种材料作为货币,是一个国家建立货币制度的首要步骤。货币材料的不同也是区别不同货币制度的主要标志。

2.货币单位的确定。

一是货币单位的名称;

二是货币单位的值,即包含多少货币金属。

英国在1816年规定:1镑=7.97克黄金

美国在1934年规定:1元=0.888671克黄金

1914年中国的《国币条例》规定:1圆=23.977克白银

3.货币种类的确定

法律规定的货币种类有本位币和辅币两种。

本位币:

在金属铸币时期,本位币指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场铸成的铸币。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本位币表示一个国家流通中标准的基本的通货。

辅币:

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货币则称为辅币,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找零之用。当商品或劳务的价格低于一个货币单位时就要用到辅币了。

4.货币铸造的规定

金属货币的铸造有可自由铸造和不可自由铸造之分。

本位币就是可自由铸造货币,自由铸造也是保证本位币是足值货币的重要手段。

辅币是不可自由铸造的,辅币的铸造只能由国家垄断,以保证铸造辅币的收益归国家所有。

5.货币支付能力的规定

无限法偿:是指货币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管每次支付金额如何大,也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支付,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有限法偿:是有限的偿付能力,即一次支付超出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接受,但在法定限额内拒绝不受法律保护。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1.1997年7月1日以前,实行人民币制度

(1)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没有法定含金量,也不能自由兑换黄金。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

(3)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发行、计划发行和经济发行相结合的原则。

(4)我国建立黄金和外汇储备制度,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

2.1997年7月后,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二种货币、二种货币制度并行。

(1)港币发行权发球香港特区政府,目前,已授权中国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发行银行。

(2)实行与美元联系的汇率制度。7.8港元兑换1美元。

3.1999年12月20日之后,实行一个主权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三种货币、三种货币制度并行。

目前,澳门元“钉住”港元的固定汇价为每103澳门元兑100港元。一般公众和商业银行只能与中国银行和澳门大西洋银行两家发钞银行进行兑换,也只有两家发钞行才可与澳门货币暨汇兑监理署直接发生业务往来。

澳门元固定汇率制的主要内容是:

(1)澳门元与港元保持100港元兑103澳门元的固定水平。澳门政府吸取历史上澳门元与港元

平价兑换失败的教训,维持略低于港元的币值。澳门政府有关官员多次表示维系这个汇率制度,从行政层面上保证了固定汇率制的实施。虽然澳门政府之后仍采取种种措施强化澳门元,但都没有再轻率改变过100港元兑103澳门元的汇率。

(2)澳门元通过与港元间接与美元维持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澳门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二章信用

一、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信用的定义

信用的定义:所谓信用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分析和理解信用的概念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信用的产生

一般认为,当商品交换出现延期支付、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就产生了。信用的产生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

首先,信用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其次,信用只有在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二、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

1.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主要形式有:赊销方式、预付货款、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

2.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商品的经营者;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具有连锁效应。

(二)银行信用

1.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2.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

(三)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两种。

2.国家信用的特点:

(1)国家信用是以政府为债务人的借贷关系。

(2)国家信用一般与生产流通没有直接关系。

(3)国家信用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工具。

(4)国家信用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四)消费信用

1.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2.消费信用的形式:

(1)赊销:分期付款和信用卡。

(2)消费贷款:信用方式或者抵押方式。

3.消费信用的作用:

(1)扩大需求,刺激消费,刺激经济发展

(2)是有利的促销手段

(五)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国际间一个国家官方(主要指政府)和非官方(如商业银行、进出口银行、其他经济主体)向另外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提供的信用,属国际间的借贷行为。

1.国际商业信用是由出口商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有来料加工和补偿贸易等形式。

2.国际银行信用是进出口双方银行所提供的信用,可分为出口信贷和进口信贷。

3.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三、信用工具

(一)信用工具的含义及其特征

具有一定格式,并可载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叫做信用工具,也称作金融工具。

信用工具一般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1.偿还性,这是指信用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按期归还全部本金和利息的特性;

2.流动性,这是指信用工具可以迅速变现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收益性,这是指信用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其持有人带来一定的收入;

4.风险性,这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有否遭受损失的风险,本金受损的风险有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

(二)信用工具的种类

1.信用工具的种类

(1)从发行者的地位来划分,可分为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直接信用工具:是指那些不需金融机构作中介,由企业、个人、或政府所发行和签发的融资工具,以此来实现资金的转移,如商业票据、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这些信用工具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进行借贷和交易的工具。

间接信用工具:是指由金融机构所发行的银行券、存单、人寿保险单、各种借据和银行票据,借贷双方借助于这些信用工具实现资金的转移。

(2)按融资的时间划分,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长期信用工具:也称为资本市场信用工具,一般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工具。如银行中、长期贷款工具以及债券等。

短期信用工具:也称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一般指1年以内的各种借贷和融通资金的工具。如国库券、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票据、回购协议等。

2.信用工具的形式:

(1)短期信用工具:

a.票据:汇票、本票和支票。

b.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c.短期债券:国库券和短期公司债券。

(2)长期信用工具:

a.债券:债券是用来表明债权债务关系,证明债权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债权凭证。

b.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其投资者,证明其所投入的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普通股和优先股

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

A股、B股、H股、N股、S股。

c.证券投资基金

1.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划分,可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是依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基金,其活动属于代理投资行为。我国的基金均为契约型。

公司型基金:是依公司法成立,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

2.按基金的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划分,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基金。

开放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发行的基金单位总份数不固定,基金总额亦不封顶,可视经营策略和实际需要连续发行。投资者可随时购买和转卖给基金管理公司。

封闭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的发行数额,在初次发行达到了预定的发行计划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追加发行新的基金单位。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及其计算

(一)利息的含义

利息是使用借贷资金的报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凭借对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向这部分资金使用者

索取的报酬。

利息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二)利息的计算

1.单利:就是不管贷款期限的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当期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不计入下期本金计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本金×利率×期限

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限)

期限一般以年为单位。

2.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期本金一并计息的计算方法。

本利和=本金×(1+利率)n

利息=本利和-本金

二、利率及其种类

(一)利率的含义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借贷期内利息额对本金的比率。

公式:利率=利息额/借贷资金额× 100%

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分别用百分数、千分数和万分数来表示。

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二)利率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利率有多种划分方法。

1.市场利率、官方利率与公定利率。它是按利率的决定主体不同来划分的。

市场利率是指由资金供求关系和风险收益等因素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是指由货币管理当局确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机构或行业公会、协会(如银行公会等)按协商的办法所确定的利率。

2.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它是按资金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是否变动来划分的。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关系存续期内,利率水平可随市场变化而定期变动的利率。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它是按利率水平是否剔除通货膨胀因素来划分的。

名义利率,是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三)决定和影响利率因素的一般分析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3.预期通货膨胀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5.国际收支状况。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外,决定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因素还有:借贷期限长短、借贷风险大小、国际利率水平高低、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银行成本、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周期等,都会对一国国内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三、利率管理与利率自由化

(一)利率管理体制的概念与类型

利率管理体制是一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它规定了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的利率管理权限、范围和程度。

各国采取的利率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国家集中管理;(2)市场自由决定;(3)国家管理与市场决定相结合。

(二)中国的利率管理体制及其变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利率体制属高度管制型: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做出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将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以同业拆借利率为中介目标利率,各种市场利率围绕其波动的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我国的利率市场化

阅读材料: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1993 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确定为: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1.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含300万)以上美元或等额其他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2004年11月,人民银行在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同时,决定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大的外币利率决定权。

2.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

1987年1月,人民银行首次进行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在《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国家规定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1996年5月,为减轻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缩小为10%,下浮10%不变,浮动范围仅限于流动资金贷款。1998年10月31日起将金融机构(不含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4月1日起,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再次扩大,县以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最高可上浮30%。9月1日起,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为30%,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仍为10%,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为10%。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政策保持不变。

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但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但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

3.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

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尝试。2002年2月和12月,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11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至此,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

第四章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市场,通常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金融市场包括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部分。金融市场从其包容的范围看,有广义、狭义之分。

金融市场的组成机构包括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参加者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及广大居民个人。市场管理者一般是中央银行或专设的市场监管机构。

(二)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根据资本借贷及有价证券期限分类,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货币市场:属于短期资金市场,一般指1年以下期限的资金借贷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如银行短期贷款(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及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可转让存单市场等。

资本市场:属于中长期资金市场,一般指1年以上期限的资金借贷及有价证券的交易市场。如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及国家公债、公司债券、股票、抵押契约等交易市场。

2.根据交易交割方式分类,分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

二、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1年以下期限的短期金融市场。这个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随时转换成现实的货币。

(一)货币市场资金供求者

1.政府

2.企业

3.商业银行

4.其他金融机构

5.证券公司

6.居民家庭或个人。

7.中央银行

(二)货币市场结构及其内容

1.同业拆借市场。它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间为解决短期资金的余缺而相互调剂融通的市场。

2.票据市场。票据市场是指商业票的承兑、抵押、贴现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

商业票据的承兑是一种付款承诺行为。其中银行承兑汇票是货币市场上的重要金融工具。

贴现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经银行承兑后的汇票可以在货币市场上以贴现方式获得现款。

3.国库券市场。国库券市场是指国库券的发行、转让、贴现及偿还等所形成的市场

4.大额存单市场。是指大面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发行、转让等所形成的市场。

三、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一般可将资本市场视同或侧重在证券市场。

所谓证券市场,是指按照市场法则从事法律认可的有价证券的发行、转让等活动所形成的市场。按照证券交易的性质和特点,证券市场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有价证券的初始发行市场,也称初级市场或原始市场。二级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转让交易市场,也称流通市场或次级市场。

(一)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是指那些能够为其持有者定期带来收益,并能转让流通的资本所有权或债权证书。通常所说的有价证券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债券及股票,它是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的基本形式。

1.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筹集资本时所发行的一种法律认可的代表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它是资本股份的证券形式。

我们通常所见的股票,一般是记名的、有票面金额的普通股和优先股。

(1)普通股。普通股是具有一般股东权益的股票。

(2)优先股。优先股是在股东权益方面具有某些优先权的股票。

2.债券。债券是投资者凭以定期获得利息、到期取还本金的债权证书。根据发行主体不同主要:(1)中长期政府债券。包括国家公债及其他中长期政府债券。

(2)公司债券。公司债券是企业按法定程序向社会发行的债务凭证。

(3)金融债券。金融债券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筹集信贷资金而向社会发行的债务凭证。

(二)证券交易系统

1.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证券交易所是集中进行证券交易的场所。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有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

2.非交易所交易系统。非交易所交易系统亦即场外市场、店头市场、柜台市场或电话市场。现在有所谓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实际上都属于非交易所交易系统。

(三)证券交易方式

1.现货交易。亦称现款交易,即以现款买卖有价证券。一般要求买卖成交后立即交割(券款结算)。

2.信用交易。又称保证金信用交易,是指证券商对投资者贷款或贷券,使投资者得以完成证券交易的方式。

3.期货交易。现货交易的对称。它是指证券买卖成交后,按双方契约规定的价格,在约定的时间(30天、60天、90天)进行交割的证券买卖活动。

4.期权交易。也称为选择权,实际上是一种与专门交易商签订的契约,规定持有者(购买者)有权在一定期限内按交易双方商订的“协定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证券。

5.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中买卖的不是股票,而是股价指数,故称之为“没有股票的股票交易”。

四、基金市场

(一)基金与基金市场的概念

1.基金即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收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融资活动,同时也是指从事这类活动的金融中介机构。基金市场。指各类基金的发行、赎回及转让所形成的市场。

2.投资基金的特征:

(1)经营成本低。

(2)分散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

(3)专家管理增加了投资收益机会。

(4)服务专业化。

(5)投资者按投资比例享受投资收益。

(二)基金的种类

1.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划分,可分为契约型和公司型基金。

契约型基金:是依据一定的信托契约原理而组织起来的基金,其活动属于代理投资行为。我国的基金均为契约型。

公司型基金:是依公司法成立,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将集中起来的资金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

2.按基金的受益凭证是否可赎回划分,可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基金。

开放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发行的基金单位总份数不固定,基金总额亦不封顶,可视经营策略和实际需要连续发行。投资者可随时购买和转卖给基金管理公司。

封闭型基金:指基金管理公司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的发行数额,在初次发行达到了预定的发行计划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再追加发行新的基金单位。

第五章金融机构体系

一、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1.中国人民银行:核心地位

总行—九大分行—中心支行制度,总行之下设九大分行和两个银行管理部:

九大分行分别是天津、沈阳、西安、济南、上海、南京、广州、成都、武汉,

两个银行管理部是:北京,重庆,

各城市设中心支行。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由政府通过直接出资或担保等形式创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具有专业银行的特征。

1994年,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解决了专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建立政策性银行,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也将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保证国家重点产业和重点部门的发展。

3.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体地位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4.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

5.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或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农村及城市信用合作社、投资基金、邮政储蓄银行等等。

6.中国证监会、保监会与银监会

中国证监会成立于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全国保险市场。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成立于2003年4月29日。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总部设立于北京,各地设分支机构,称为银监局或分局。

二、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成立的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明确了该组织的宗旨是:①为会员国提供一个常设的国际货币机构,促进国际货币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以维持和提高就业水平和实际收入,发展各国的生产能力。③促进汇率的稳定和维持各国有秩序的外汇安排,以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④协助建立各国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设法消除妨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⑤在临时性基础上和具有充分保障的条件下,为会员国融通资金,使之在无需采取有损于本国及国际经济繁荣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⑥努力缩短和减轻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持续时间及程度。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活动:

(1)汇率监督。

(2)磋商与协商。

(3)国际储备创造。

(4)金融贷款。

(二)世界银行集团

1.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全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也是布雷森林体系的产物。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12月。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①与其他国际机构合作,为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并鼓励不发达国家开发生产与资源。②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③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发会员国生产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④在提供借贷款保证时,应同其他方面的贷款相配合。

2.国际开发协会。通常所讲的世界银行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国际开发协会的总称。国际开发协会成立于1960年9月24日,主要是对更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作为世界银行贷款的补充,以促进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

国际开发协会的资金来源包括:①会员国认缴的股本。②“补充资金”。根据协会规定,会员国在一定时期内还须认缴一部分资金作为补充,以保证协会的资金来源。③世界银行拨款。④协会自身的经营利润。

国际开发协会的信贷只给予政府,信贷一般针对特定项目,比较集中在农业开发项目上,其次用于较长时期才能见效或难以用收入效益表示的项目,如教育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3.国际金融公司。国际金融公司于1956年7月24日正式成立。公司宗旨是:专门对会员国私人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等项目提供资金,促进不发达国家中私营经济的增长及其市场的发展。

国际金融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会员国认缴的股本。公司的主要活动是对会员国私人企业贷款,公司还可以对企业直接投资入股,投资对象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的私营企业。

(三)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1.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是一家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开发性国际金融机构,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于1966年11月24日成立。亚行的主要任务是:①促进为开发目的而在本地区进行的公私资本投资。②利用亚行拥的资金,为本地区的发展中成员国提供资金支持。其中特别考虑本地区较小或较不发达成员国的需要。③帮助本地区成员国协调其发展政策和计划,并为拟订、资助和执行发展项目和计划提供技术援助。④以适当方式同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以及参加本地区开发基金投资的国际公共组织、其他国际机构和各国公司进行合作。

2.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国家创办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成立于1964年9月。非行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协助非洲大陆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协调各国的发展计划,以便逐步实现“非洲经济一体化”。

3.泛美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是以美国和拉美国家为主,联合一些西方国家和前南斯拉夫合办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1960年正式营业。泛行的宗旨是动员美洲内外资金,为拉美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项目贷款和技术援助,以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和“泛美体制”的实现。

(四)国际清算银行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国际清算银行于1930年5月在瑞士的巴塞尔正式营业,是国际上唯一办理中央银行业务的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并为国际金融的运营提供便利。

国际清算银行的专门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74年9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十国集团和瑞士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瑞士的巴塞尔开会,首次讨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督与管理问题,1975年2月成立了常设机构——银行管理和监督行动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1975年9月26日,委员会第一个契约型文件——《对银行的外国机构的监督》(简称《巴塞尔协议——

BasleConcordat》)出台,标志着国际银行业协调监管的开始。可以这样说,以国际银行业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体系,正在促成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框架的形成。

1987年12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了包括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瑞典(“十国集团”)以及卢森堡和瑞士在内的12 个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建议》,简称巴塞尔协议,该协议对银行的资本比率、资本结构、各类资产的风险权数等方面作了统一规定。

巴塞尔协议中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相关规定:

资本的定义。巴塞尔委员会将资本分为两层:一层为“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的准备金,这部分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另一层为:“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准备金、资产重估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或呆帐准备金,带有股本性质的债券和次级债券。

资本比率的标准。巴塞尔协议规定,到1992年底,所有签约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其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至少为4%。过渡期和实施安排。巴塞尔协议规定,从1987年底到1992年底为实施过渡期,1992年底必须达到8%的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目标。

第六章商业银行

一、商业银行概述

1.商业银行的性质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其次,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

第三,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2.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具有以下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3)信用创造职能

(4)金融服务职能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主要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在商业银行的全部资金来源中90%以上来自于负债。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由存款、借入款和其他负债组成。

1.存款负债:是最主要的负债业务。

(1)活期存款

(2)定期存款

(3)储蓄存款:遵守“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2.借入负债:

(1)同业拆借。

(2)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贷款和再贴现。

(3)发行金融债券。

(二)资产业务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亦称“授信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内不得经营下列业务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1.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2.不得从事股票业务。3.不得投资于非自用的不动产。4.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5.不得向普通企业投资。

1.现金资产

(1)库存现金

(2)在中央银行存款

(3)存放同业

2.贷款业务

(1)按贷款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2)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分类,可分为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

(3)按贷款质量分类,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等五类。

a正常贷款:贷款处于正常借款期限内(含展期,下同),各方面情况正常,银行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认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

b关注贷款: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或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存在一些潜在的缺陷,继续存在下去可能对贷款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c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第一还款来源)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第二还款来源),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d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即贷款已经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只是因为存在借款人重组、改制以及抵押物处理和未决诉讼等待定因素,损失金额还不能确定。

e损失贷款: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仍然无法收回贷款本息,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从2004年起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

3.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运用其资金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商业银行投资的有价证券主要是国库券、中长期国债、政府机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及公司债券。

4.票据贴现业务:实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贷款。

(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

(1)结算业务:最主要的中间业务。

(2)代理业务。

(3)保管业务。

(4)咨询业务。

(5)银行卡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所谓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尽可能地避免损失,保证资金安全。这是首要原则,原因是:

1.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经受不住较大风险的冲击。

2.商业银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货币。

3.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涉及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其经营风险损失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影响巨

大。

(二)盈利性原则

所谓盈利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过程中获得利润的能力。这是银行经营的总目标,原因是:

1.增加盈利是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渠道。

2.较高的盈利水平能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

3.较高的盈利水平有利于银行吸引精明强干的经营人才。

(三)流动性原则

所谓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的流动性:即是指银行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二是负债的流动性:即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四)总结:三性原则之间的关系。

三大原则之间既存在着矛盾又存在着统一:

1.安全性与流动性是成正比的。

2.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存在着矛盾。

3.商业银行应在业务经营中追求三性原则的一种均衡。

第七章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中央银行的性质一般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是特殊的金融机构主要表现在:

(1)从经营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

(2)从服务对象来看:以政府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服务对象。

(3)从经营内容来看:独占货币发行权、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接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存款和政府财政性存款。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1.“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二是指中央银行必须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

2.“银行的银行”。

所谓“银行的银行”,其一,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其二,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存、贷、汇”业务的特征;其三,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对其进行管理。

3.“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指:一方面代表国家制定并执行有关金融法规、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和干预各项有关经济和金融活动,另一方面还为国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二、中央银行的业务

1.负债业务

(1)货币发行业务

(2)经理国库业务

(3)存款准备金业务

(4)国际金融机构负债业务

2.资产业务

(1)再贷款业务

(2)再贴现业务

(3)有价证券买卖业务

(4)黄金外汇储备业务

3.中间业务

(1)集中办理票据交换:办理金融机构之间的票据交换业务。

(2)结清交换差额:往来账户的票据交换后的差额的结清。

(3)办理异地资金转移:全国范围内的资金清算。

第八章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概述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

所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就是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一段时期内,社会能够被利用的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一般都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来衡量。

(3)经济增长。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以剔除价格因素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中央银行通过观测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体的指标来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才能间接地达到其最终目标。这些能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和观测的指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或中间目标。中介目标位于货币政策工具和最终目标之间。

各国央行经常采用的中介目标主要有:

(1)利率。利率是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

(2)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就是通过政策工具来调节、监控货币供给量水平,以使货币供给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要求相适应。

二、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对金融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运用的各种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

用调节工具。属于这类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及优惠利率等。

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2.不动产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控制不动产贷款的信用量,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的政策措施。

3.消费者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所规定的信用规模和期限等的限制性措施。

4.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

定较低的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生产,调动它们的积极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其它政策工具

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又可分为直接信用控制工具和间接信用控制工具。

1.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给、流动性资产比率、信贷规模控制等。

2.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和窗口指导的方式对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三、货币政策的运用

1.紧缩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膨胀阶段,公众受物价上涨的压力日趋沉重,社会逐渐形成了相当强烈的抵制通货膨胀的共同愿望,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以对付通货膨胀。在经济膨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在抑制物价上涨率方面,而对物价水平产生直接作用的就是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卖出有价证券,从而收回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经济过热。

2.扩张性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萧条阶段或通货紧缩时期,一般政府会采取强有力的扩张政策,以增加消费、刺激投资,以期把经济带出困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降低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业务: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入有价证券,从而增加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

补充一点:货币层次的划分

1.货币层次及其划分的原则。即按照不同形式货币的流动性。

2.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现阶段我国的货币层次有以下几个: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第九章会计与出纳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考核和检查,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以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为依据。

3.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综合、完整的核算和监督。

三、会计的职能

1.核算职能

2.监督职能

四、六大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五、会计基本等式

1.资产负债表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利润表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六、复式记账法

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

七、借贷记账法

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记账原则:凡是涉及到资产及费用成本增加,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收入的减少、转销,都应该记入各娄账户的借方;凡是涉及到资产及费用成本的减少、转销,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收入的增加,都应该记入各类账户的贷方。

八、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体系

1、会计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中权威性最高、最具法律效力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各层次会计法律规范的依据,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

2、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是根据会计法律制定,是会计法律的补充和具体化。

3、会计部门规章:是由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行政部门——财政部及其他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方面的法律规范。会计法律中将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部门规章称为“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九、出纳工作

(一)出纳和出纳工作的定义

出纳,作为会计名词,运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涵义。主要包括:出纳工作和出纳人员。

1、出纳工作。顾名思义,出即支出,纳即收入。出纳工作是管理货币资金、票据、有价证券进进出出的一项工作。具体地讲,只要是票据、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的收付、保管、核算、就都属于出纳工作。

2、出纳人员,主要是办理货币资金和各种票据的收入,保证自己经手的货币资金和票据的安全与完整;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直接参与货币打交道,除了要有过硬的出纳业务以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财经法纪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二)出纳工作的特点

1、社会性。

出纳工作担负着一个单位货币资金的收付、存取任务,而这些任务的完成是置身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大环境之中的,是和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相联系的。只要这个单位发生经济活动,就必然要求出纳员与之发生经济关系。例如出纳人员要掌握相关财会政策法规,要经常跑银行等。因此,出纳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2、专业性。

出纳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岗位,有着专门的操作技术和工作规则。凭证如何填,日记帐怎样记都很有学问,就连保险柜的使用与管理也是很讲究的。因此要做好出纳工作,不仅要掌握其工作要领,而且要熟练使用现代化办公工具。

3、政策性。

《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都把出纳工作并入会计工作中,并对出纳工作提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4、时间性。出纳工作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何时发放职工工资,何时核对银行对帐单等,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一天都不能延误。

(三)出纳工作的职能

1.收付职能。

2.反映职能。

3.监督职能。

4.管理职能。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货币银行学知识框架及复习重点 一、货币银行学框架 货币银行学这门学科按字面的意思分为货币和银行两部分。现代的经济是货币经济,也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必须依靠货币来进行。货币是基于人们对货币发行当局的信任而存在的,货币的出现为复杂的资源分配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机制,即价格机制,通过价格决定每个人应该得到什么,应该生产什么,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这样一来经济的运行便对货币产生了依赖,货币不断的发展进化产生了金融市场,货币从一种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工具转变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价值运动形式,有自己的市场,有自己的交易规则,甚至反过来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例如,社会中有足够的资源供厂商进行投资,但是如果货币的供给量不足,由于缺乏支付的媒介,这些资源就不能被厂商用来投资。尽管从实体经济方面看投资是有利可图的,但货币市场却限制了这一行为。正如麦金农所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研究货币理论,讨论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研究货币理论,必须了解货币市场中最重要的两种机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者和货币政策制定者,为经济体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通过其转账结算制度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创造存款,发放贷款,引导资金流动,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流动。 二、货币银行学复习重点 把握好货币的本质是学好货币银行学的关键,要明确货币运动的背后是社会资源所有权的转移,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而进行的。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按照上述思路思考,也许会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货币银行学的重点是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其中货币供给乘数模型是历年命计算题的重点,请读者熟练掌握其中各个参数的意义。货币需求与货币政策一般会结合当年经济实事命论述题,请读者记住各个学派的观点,复习时多联系实际。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货币收入:工人、公务人员、文艺卫生体育工作者或有货币工资收入,奖金、酬金、津贴收入和各种创作的货币收入;农民有农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个体经营者通过推销产品、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享受社会保障者有离休金、退休金和各种福利金、救济金的货币收入,等等。这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的,需要用货币去购买;需要旁人提供服务的,则要用货币去支付。过去的农民,有相当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产品满足,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现在,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已日益缩小。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内容简介 80年代末,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用于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货币银行学是其中的一本。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教研室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承接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各章初

货币银行学讲义(4)

第二节 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 ,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将来利率将进一步上升,那么利率会怎样变化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可贷资金的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从可贷资金的供给来看: 可贷资金的供给者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扣除物价因素后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当人们认为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在下降,因此供给者愿意提供的可贷资金就会减少,所以可贷资金的供给曲线就会左移。 其次,从可贷资金的需求来看: 借贷方在筹资的时候考虑的是借贷的实际成本,同样他们所关心的也是实际利率。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就意味着每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所对应的实际利率在下降,因此在给定的名义利率下人们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就会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导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 利率随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作“费雪效应”。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的现象,而不是断言通货膨胀率上升就会导致名义利率上升。 注意:费雪效应指的是预期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的名义利率的上升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2009-04-19 23:03:04)标签:杂谈 货币银行学重点难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指货币在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应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6、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7、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的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 8、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9、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10、原始存款—一般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它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 11、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12、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13、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14、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若干单位的本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5、间接标价法—是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的汇率表示方法。 16、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17、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18、货币乘数——是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19、金融工具——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债权债务或所有权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 20、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21、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

货币银行学重点名词解释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并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3、货币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分为金属货币制度与信用货币制度。 4、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5、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6、平行本位制: 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这两种货币的交换比例不加限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7、格雷欣法则: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小的货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货币给驱逐出去,又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8、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汇兑平价体系、固定汇率、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并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的体系。 9、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非货币化,国际储备多元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相互补充的体系。 第二章 1、信用: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的借贷行为。 2、利息:利息是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使用贷款的代价。 利息的作用:①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经济建设; ②有利于促进企业节约资金; ③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⑤有利于银行本身企业化经营与金融事业的发展。 3、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4、基准利率: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5、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也不愿持有其他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的心理。 6、可贷资金理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7、期限结构理论: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来表示。第三章 1、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指通过吸收各种存款而获得可利用资金,并将之贷给需要资金的各经济主体及投资于证券等以获取收益的金融机构。 2、契约型金融机构:指与投资者签订契约,并根据契约进行风险和利润分配的金融机构。 3、投资型金融机构:是在直接金融领域内为投资活动提供中介服务或直接参与投资活动的金融机构。 第四章 1、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在金融市场向盈余单位或资金供给者出售有价证券,直接向后者进行融资的方式。 2、间接融资:是指赤字单位或资金需求者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获得英语单位或资金供应者多余资金的融资方式。

最新 货币银行学 重点总结 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与特征。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表现,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就在于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它们的盈余或赤字需要通过信用方式来调剂。现代信用活动有以下特征:首先信用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对社会各个经济主体来说,盈余和赤字交替出现,债权和债务并存。其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匹配。要想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就要承受比较大的风险,相反,风险小,收益就低。第三,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适应不同融资需要,更大限度发挥信用的资金调剂作用。第四,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以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融资效率。 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目前对市场支付结算服务一般都是由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其中商业银行仍是最基本的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单位。 2、融通资金。融通多次是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性资金转化。这是所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融通资金。 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使得。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能够使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提供金融使得功能是指金融机构为各融资部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4.发送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从而有得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节约信息处理成本。5.风险转移与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国际储备及其主要内容。国际储备是一国货币当局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作为储备资产必须同时具备:a,可得性,即它是否能随时地、方便地被一国当局持有。b流动性,即该种资产是否容易变现。c普遍接受性,即它是否能在外汇市场上或在政府间清算国际收支差额时被普遍接受。一国所拥有的国际储备主要包括:a黄金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持有的黄金。b外汇储备,指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c储备头寸,是一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d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给各成员国用于归还基金组织的贷款及会员国政府间偿付国际收支赤字的一种账面资产。 通货紧缩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从通货紧缩的本质特征看,直接原因是货币供给不足,然而造成这一现金的深层原因却极为复杂,一般可以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结构问题和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四个方面。对通货紧缩的治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扩大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努力扩张需求就成为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直接而有效的措施。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资需求的增加有两条主要途径:一个是增加政府投资需求。国一个是启动民间投资需求。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应刺激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如通过加强税收征管来缩小居民收差距;通过提高就业水平和增加失业补助标准刺激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等。b调整和改善供给结构。同扩大有效需求双管齐下,形成有效供给扩张和有效需求增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采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反对垄断、鼓励并放开竞争、扶持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发展、降低税负等措施。c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民间投资,增加社会总需求。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对总支出水平施加重要影响。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水平,扩大贷款规模,在增加货币供给量和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收入政策也是治理通货紧缩的一项措施。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特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含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特征主要体现为:货币化程度低下;金融发展带呈现二元结构即现代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金融市场落后尤其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全;政府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管制等。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发展新趋势答:(1)、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2)、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和的一个有效手段(3)、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不断创新(4)、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更大,技术含量更高(5)、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金融业出现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创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动作效率,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大为增加。与此相适应,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在业务上不断创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兼并重组成为现代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的一个有效手段;金融机构的创造性更强、风险性更大、技术含量更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频繁创新。 11、我国利率的决定及影响因素一个国家利率水平的高低要受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决定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有:a利润率的平均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息仍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由平均利润率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改革实践,这种制约作用可以概括为:利率的总水平要适应大多数企业的负担能力。也就是说,利率总水平不能太高,太高了大多数企业承受不了;相反利率总水平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不能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b资金的供求状况。c物价变动的幅度。d 国际经济的环境e政策性因素。在讨论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时,应当注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简单地套用哪一种本文理论,而应该以马克思的理论为指导,借鉴本文理论中的合理成分,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来研究问题,从而正确地把握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2、货币制度及其主要内容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换: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13、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现代信用体系是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系、社会征信系统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的。信用机构又包括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

货币银行学讲义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 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一种是假定货币仅仅是作为一种交易媒介而存在的,从而讨论要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多少货币来支撑的问题。例如: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 另一种是从微观的个人出发,把货币视为一种资产。 说明:我们讲的货币需求,是指在财富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在财富总额中有多少愿意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两种形式:现金交易数量说和现金余额数量说 1、交易数量说

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1

C.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 D.改善信息不对称 陕西师范大学货币银行学模拟试题(1) 共團475人浏览[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 1. 货币流通 2.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定律) 3. 信用 4. 直接融资 5. 基准利率 6. 贴现 7. 利率管制 8. 外汇 9. 汇兑心理说 10.金融市场 二、选择题 1.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A.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 A. 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现金 3. 商业信用是企业在购销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融资方式。商业信用的特点有 ( A. 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大额融资需求 B. 商业信用融资期限一般较短 C. 商业信用周期较长,在银行信用出现后,企业就较少使用这种融资方式 D. 商业信用融资规模无局限性 4. 利息是()的价格。 A. 货币资本 B.借贷资本 C.外来资本 D.银行资本 A.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B.融通资金 发布日期:2010-07-29 11:05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狭义货币量包括( )。 )。 5.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功能描述为( )。

6. 世界银行集团包括( )。 A.IMF B.国际开发协会 C.国际清算银行 D.国际金融公司 7. 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对其特点可概括为( A.发行的银行 B.国家的银行 C.存款货币银行 D.银行的银行 8. 衍生金融工具有( )。 A.远期合约 B.期货合约 C.互换合约 D.期权 A.不稳定 B.不确定性 C.相对稳定 D.相对不稳定 10.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 )环节构成。 D.货币乘数 A.银行活期存款 B.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C.居民储蓄存款 D.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 1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理论表明( )。 A.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产物 B.货币是先哲为解决交换困难而创造的 C.货币是为了保存财富而创造的 D.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4. 根据融资活动中所产生的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和法律地位的不同,融资方式可以分为( A.债权融资 B.股权融资 C. 直接融资 D.间接融资 15.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机构是( A.社会性公律组织 B.行业协会 C.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 D. 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 )。 9.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 )的特点。 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11.信用是( )。 A.买卖行为 B. 赠予行为 C.救济行为 D.各种借贷关系的总和 12.在我国货币层次中准货币是指( )。 )。 )。

(完整版)货币银行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 1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2)双本位制 是指国家用法律规定金银两种本位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随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的货币制度。其缺点是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相矛盾,于是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固定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被人们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2信用、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石、银行信用-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消费信用 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以偿还为前提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一种形式 本质特征: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即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先决条件。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或运动。 信用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一)信用产生的原因 ?首先,信用产生的前提是私有制的出现。 ?其次,信用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换言之,信用产生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即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 ?最后,信用产生的现实根源在于商品或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 ?☆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 ?☆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 ?☆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 ?☆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信用的作用 ?积极作用: ?1、信用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2、信用的存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快资本周转 ?3、信用可以调节居民的消费和社会消费品的供求 ?4、信用可以调节经济,替代国家的行政干预手段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 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货币银行学讲义30-35

————————————————————————————————作者:————————————————————————————————日期: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

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最新货币银行学原理(郑道平版本)重点知识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发展过程: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和铸币→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不兑换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和信用货币。主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三个过程。 实物货币称量货币 商品货币金属货币(铜、银、金) 铸币 货纸币、银行券(现金) 币信用货币存款货币 电子 2.职能与作用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与经济的关系):货币使用方便了交易,扩大了市场,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促进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深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 3.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包含四个要素:规定货币币材;确定货币单位;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建立准备制度。 货币制度的发展:金属本位币制度{(银本位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度(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特点: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货币由现钞和银行存款构成;货币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发行;货币供应在客观上要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供应过多势必危及国民经济正常运行;货币供应量不受贵金属量的制约,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通过货币供应管理,可以使货币流通数量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4..货币的发行与区域货币 国家对货币制度和货币发行的管基于两个方面的利益考虑:货币作为公共事业所带来的间接利益。随着铸币的产生,国家可以依靠发行不足值的铸币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能够为发行者带来直接的铸币税收入 区域货币也称地区货币,它是由一定区域的经济特征和政治制度联系的紧密性做决定的。譬如我们国家的“一国多币”(人民币港元澳元台币)和多国一币(欧盟集中发行的欧元。罗伯特A.蒙代尔是“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首创者,因倡议和设计了世界第一个区域货币,被称为“欧元之父”。还有西非货币联盟和西非货币区。) 附带理解 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 从货币的起源和逻辑分析的角度来把握本质是最重要的: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理解: ●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具有与其他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利率的变动

第二节利率的变动 一、影响利率的因素:一般性的描述 1、从货币的供求看 1)收入。 从流动性偏好角度看,收入的增加意味着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因而会引起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移。因此,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上升。 从可贷资金的角度看,收入的提高意味着储蓄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又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大可贷资金的需求,因此导致收入对利率的影响难以最终确定。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的上升意味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情况下,人们要完成相应的交易量所需持有的名义货币量就会增加,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因此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 2、从可贷资金的供求看 1)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上升意味着在人们的总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将会减少,从而可贷资金供给减少,结果使均衡利率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2)投资的预期报酬率。 投资预期报酬率的上升会使投资需求增加,从而使可贷资金需求曲线右移,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3)政府的预算赤字。 预算赤字往往是用发行政府债券向公众借贷的方式加以弥补,这种政府的借贷造成可贷资金需求增大,从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 4)预期利率。 当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会使当前的利率上升。相反,当人们预期利率将下降时,将使当前利率下降。 预期利率就像是一种能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利率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其实,这一有趣的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非常普遍的。 5)预期通货膨胀率。 说明:在前面曾经讲过,如果价格水平上升那么利率也会上升。但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与价格水平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前者是与人们预计的未来价格水平波动相联系的,后者则是指已经发生的价格水平变动。

货币银行学重要理论考试重点总结

五、重要理论 1、掌握本一门学科的内在联系。 2、树立信用,流动性和风险意识。 3、为什么说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价值尺度指货币作为尺度用以表现和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货币执 行价格尺度职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是当货币在商品交 换中起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 是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商品价值 要表现出来,需要一个共同的、一般的价值尺度;商品要实际转化 为与自己价值相等的另一种商品,则需要有一个社会所公认的媒介。 当两个要求由某种商品来满足时,该商品就取得货币的资格。所以, 马克思说“价值手段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4、人民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币是我国唯一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单位是角 和分,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不与黄金兑换,国家对货 币流通进行管理,国家建立金银和外汇储备制度。 5、为什么要建立货币制度? 目的是: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的发挥各种职 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6、以消费信用为例,说明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负债观? 负债消费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负债消费的方式包括信用卡透 支、贷款消费、借支等 7、列举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区别。 商业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借贷的客体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但它有规模和使用方向的局限性; 而银行信用借方是企业,贷方是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的客体是货币,且规模和使用方向超出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8、什么是收益资本化,举例说明收益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 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资本化 以土地为例。土地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无价值,从而本身也无决定

西农货币银行学复习题

第一章货币 一、填空题 1.私有制和之间的矛盾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2.最具危机性的货币职能是。 3.在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4.一般等价物能并同一切商品相交换。 5.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一国货币必须具有性。6.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8.使金属货币可由货币符号代替的货币职能是。 10.在各种金本位制中,本位制是最典型的。 11.“十足的货币”在金属货币条件下是指货币的达到法定标准;在信用货币条件下的含义是。 12.货币价值尺度职能必须通过来完成。 13.必须由“十足”的货币来执行的货币职能是和。15.金属货币只要褪去民族的外衣,就可以自动取得的职能。 16.区别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的根本标准是看能否执行职能。17.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及时转化为的能力。 19.金银复合本位制阶段出现的金贵银贱现象导致本位制向双本位制转化。 20.本位制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 二、判断改错题

1.在价值形式变迁过程中,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出现是质的飞跃。 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3.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是贵金属的金属铸币制。 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最基本的货币职能,都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5.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所以不管什么形式的货币都可以自动取得国际货币职能。6.狭义货币量与广义货币量区别的根本标准是能否直接购买。 7.在货币层次控制重点确定原则中,可控性是可测性的前提。 8.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中,币材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9.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的主币和辅币都是无限法偿的货币。 三、单项选择题 1.体现价值形式发展质的飞跃的是()。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的价值形式 D.货币形式 2.货币促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作用体现在()。

货币银行学常考知识点3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概念 1、金融市场是实现金融资产交易和服务的市场 2、金融市场涵盖各类金融交易活动和交易关系 3、金融市场不必是有形的场所 金融市场主体 ?交易者 ?中介机构 ?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工具基本特征 1、收益性 2、流动性 3、风险性 4、偿还性 金融市场的分类 (一)按期限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二)按融资方式分:债权市场和股权市场 (三)按初次还是再次出售证券分: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流通市场分交易所和场外市场 (四)按交割期限分: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五)按交易对象分:借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六)按地域分:地方性、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最早起源于英国外汇市场。 ?货币经纪是为金融机构提供交易信息、促进交易成功的金融中介服务。货币经纪公司专指在金融市场上专门从事促进批发市场上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外汇交易、债券交易、衍生品交易和提供金融产品交易信息等经纪服务,并从中收取佣金的专业性中介机构。 ?货币经纪公司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降低了交易风险和成本,通过其中介作用,使得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理想价位的所需资金。 ?作为交易的中介机构,货币经纪商的首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促成交易达成,而不是成为交易方或做自营。货币经纪人不会给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的风险,任何一家货币经纪商的倒闭都不可能危及银行系统和整个金

融系统的安全。 ?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8月颁布《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经营范围主要从事的货币经纪业务,包括境内外外汇市场交易、境内外货币市场交易、境内外债券市场交易和境内外衍生产品交易。 ?要在境内进行外汇衍生产品的交易,还需要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批准。而仅获得银监会批准并不具备外汇局批准的资格。 ?首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05-12-20在沪开业(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和全球最大货币经纪公司之一的英国国惠集团公司(Collins Stewart Tullett Plc); ?第二家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际货币经纪有限公司2007年9月13日在沪开业(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与全球最大的货币经纪公司毅联汇业(ICAP)集团共同发起设立) ?第三家货币经纪公司---平安利顺国际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 2008-01-29,中国平安(601398.SH)宣布已获中国银监会批准。 货币经纪公司 ?平安利顺国际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筹)是由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全球第三大货币经纪公司利顺金融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全国第三家货币经纪公司。合资公司将为境内外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及衍生产品等市场提供经纪服务 货币经纪公司 ?该合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人民币5000万元。其中:平安信托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总额为人民币3350万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67%;利顺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出资总额为相当于人民币1650万元的美元,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3%。 货币经纪公司 ?目前两家货币经纪公司开展的业务已基本覆盖目前银行间市场所有的业务品种,包括人民币拆借、债券买卖和回购、外汇拆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以及人民币外汇掉期和远期等衍生品业务。 ?货币经纪公司的报价主要是在场外进行,通过声讯电话、路透Messenger、路透交易机和MSN等方式来进行。 货币经纪公司 货币经纪公司起到了润滑市场的作用,促进了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提高。而目前在货币经纪公司停止报价后,外汇掉期市场的成交量和流动性也有所下降。 货币市场: ?一、银行短期存贷市场 ?二、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2007年7月3日,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3号),自2007年8月6日实施。《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全面调整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管理、期限管理、限额管理、备案管理、透明度管理、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金融保险)货币银行学讲义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四节基础货币的决定 二、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贷款 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或其他政权的业务。 例:假定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上购入1000元的证券,那么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如何呢?通过前面对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一眼看出中央银行若买入1000元的证券,基础货币也会增加相同的数额。但若要了解详细的转化过程还需要通过下述分析: 从上述几种情形中可以看到,中央银行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向银行或公众购入一定数额的证券,都会使基础货币增加相应的金额;反之同样成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来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 2、贴现贷款 贴现贷款增加1000元时,基础货币也同样增加1000元。T形账户表示为: 反之、中央银行若收回先前发放的贴现贷款,也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贴现贷款来影响基础货币。 三、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 1、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 首先、在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萎缩时,中央银行尽管可以通过降低贴现率来刺激这种需求,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经济前景悲观,所以中央银行可能出现有钱无处贷放的现象。 其次、当银行面临资金困难时,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又很难坐视不救。因为它必须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政府预算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1)增加税收; 2)发行债券,向公众融资; 3)发行货币。 首先、政府如果只依靠增加税收的方式来弥补赤字,基础货币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其次、政府可以向公众放行国债、这也不会对基础货币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债券的发行影响到了利率水平、从而使得中央银行必须干预时,财政赤字就会影响到基础货币。第三种方式就是增发货币,也就是债务的货币化。这种方式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 3、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 中央银行的稳定汇率目标也可能与控制基础货币的目标相互冲突。 不一致的三位一体: 资本自由流动、汇率固定、灵活的货币政策。 专栏10.1祥见教材《货币银行学》327页。 除上面提到的三方面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到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例如:在途资金、财政部存款等。 第十章要点回顾 重点:教材329页图10.2 第十章作业题: 教材《货币银行学》331页 1、2、3、5、10、11、12、15题。 第11章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的两种研究角度:

《货币银行学》考试重点

货币银行学资料整理 (感谢各位组长及参与组员的付出!)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支付/储藏手段)。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货币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所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 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制度。 平行本位制平行本位制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比率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金和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双本位制为了克服平行本位制的缺陷,法律规定了金、银币比价,金、银仍同时作为本位货币,这就是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二、思考题 1.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以美元充当国际货币,确立黄金和美元并列的储备体系。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双挂钩”兑换评价体系,即美元和黄金挂 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实行固定汇率。实际上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3)实行多渠道的国际收支调节。逆差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取得贷款来逆步逆差,也可以通过汇率的调整,来纠正国际 收支的不平衡。 4)建立一个长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货币事项进行磋商,维护汇兑评价体系。 2.什么是货币制度?它包含哪些内容? 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法律形式所确定的有关货币流通的系列规定。 它的内容是指: 1)确定本位货币,规定制作本位币和辅币的材料。 2)确定本位货币的名称和货币单位。 3)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规定银行券的发行准备。 3.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答:即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如果在同一地区同时流通两种货币,则价值相对低的劣币会把价值相对高的两笔排挤出流通。 4.信用货币制度有哪些特点? 1)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2)纸币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的。 3)纸币本位制下,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 4)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信用、利息与利率 市场利率:随供求规律等市场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就是市场利率。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主要观点:凯恩斯认为利率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利率与实质因素、节欲和生产率无关,利率不是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而是由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的变动是货币的供给和货币的需求变动的结果。 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货币需求则是一个内生变量,由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决定。 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既然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则考察利率的决定就应该着眼于可用于贷放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该理论认为,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并非一定完全来自于投资,还可能来自于窖藏。 利率的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它可以用债券的收益曲线(即利率曲线)来表示。债券的收益曲线是指把期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