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交通碳排放清单及减碳策略研究

广州市交通碳排放清单及减碳策略研究

广州市交通碳排放清单及减碳策略研究
广州市交通碳排放清单及减碳策略研究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千呼万唤始出来! 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 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 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 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 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

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 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第三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共23处。 第四层级: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约80处。大美珠江 滨江绿化带面积增加40%,控制沿江建筑高度与开敞空间。实现主城区珠江两岸60公里滨江漫步道、骑行道、无障碍通道三类通道全线贯通。

城市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规划研究——以广州南站为例

城市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规划研究——以广州南站为例 发表时间:2019-07-30T10:57:00.37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沈子茜[导读] 城市交通枢纽片区是城市第一印象的直接对象,是向世界展现城市总体风貌的门户和窗口。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510060 摘要:城市交通枢纽片区是城市第一印象的直接对象,是向世界展现城市总体风貌的门户和窗口。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上半场”的追求效率、追求建设速度,转向“下半场”的追求城市环境、追求精细品质的发展。针对交通枢纽片区品质建设的研究,基于各类城市空间组织梳理,结合区域环境特色,通过精细化品质化设计,为访客打造更加安全、舒适、愉悦的出行体验,构建出更加和谐优美的城市景观风貌。本文以广州南站为例,提出建立共享开放的公共空间,打造尺度宜人的街区和慢行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集聚优质公共服务及文化设施等品质提升的方向和措施,从根本上打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吸引力。 关键词:交通枢纽、品质建设、门户、景观 一、引言 广州南站是广州市交通网络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站周边地区是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和形成多点支撑、联动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功能区。随着高铁网络日益完善,南站地区出行量愈发增长,有必要对南站本体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品质进行梳理规划与建设研究。同时,南站周边地区作为轨道交通站点重要功能区,需尽快明确发展定位和建设方向,充分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的潜力。 二、现状问题 现状南站片区建设品质相对欠缺,主要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细化、人性化方面无法达到门户形象和民众使用的要求。如区域市政设施老旧,标识系统引导性弱,慢行系统缺失,配套服务不足,交叉路口过街不合理,盲道和无障碍系统不完善,南站本体与公交、的士、长途客运站及私家车的交通接驳复杂等。同时,片区内受轨道、道路及地块施工影响较大,施工围闭设施粗糙简陋,整体景观品质及空间体验不足,对标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枢纽地区尚有差距。 三、规划原则 以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南站片区品质规划建设,构建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提升广州城市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品质建设规划原则具体表现为: 1、体现地域特色。通过深入研究南站地区的总体风貌,进一步提炼和发掘本土的景观要素和文化符号,注重岭南水乡肌理、水乡特色和山水景观的保留。对南站地区整体风貌形象进行规划设计,梳理品质化规划要素,对南站枢纽提出使用合理性评估,在标识系统、出入口、道路、建筑风貌、公共空间、慢行系统、基础设施、绿化、水系、城市家具等方面植入展示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与乡土植被。创造结构明晰、功能合理、点线面结合的特色空间。 2、提升品质功能。结合人性化理念营造舒适幸福的活力开放街区,将市政道路变成城市交往空间,构建开放紧凑、有归属感的交往空间体系,打造高层级度、细腻度和品质度的街道空间。通过绿地空间和滨水空间的品质提升,丰富山体公园-滨水公园-街心公园的功能层级。 3、指引品质工艺。以人为核心进行整体环境升级,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整体提升南站地区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通过对滨水空间、文化乡村、市政道路、慢行系统、建筑风貌、进站广场、桥下空间、建筑风貌等方面提出品质化指引,强化品质化工艺,指导南站地区品质化、精细化建设。 四、总体策略 充分发挥南站片区枢纽门户、新型产业集聚区、宜居新城的主导功能,依托山水田园、岭南水乡本底特色,通过品质规划将南站片区打造成为集合国际品质门户、生态岭南新城、活力开放街区为一体的广州城市形象风貌区。 1、以蓝绿项链织补生态空间,从破碎失衡的生境到生态海绵城 片区生态网络体系依托山水根基,以各大水系为主干、以分散绿地空间为支干,以生态化的街道为毛细,以立体绿化为的生态补充,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各个角落。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传统的风险管理转变为分散式的雨水管理模式,强调再生水资源在城市中间的导流、源头净化、储存,缓慢排放至下游,融入城市的环境和生态的修复中。植物景观上摒弃盆景式的简单人工景观,从生态角度和人文角度出发,建设生态野趣的乡土景观,强调物种的多样性与本土植被的比例。以人为本,强调慢行优先,提高慢行舒适度,完善与山水格局契合,以各层次绿道为核心载体,发展与城市功能、轨道与常规公交协同合作的慢行系统,推进绿色出行。 2、以公共空间聚合城市功能,从封闭独立的地块到价值共享单元 营造开放的公共空间,打破各个绿地小而杂、简而泛的设计常规,结合绿地网络,以生活圈的理念来统筹城市公园的设计,形成多个开敞空间,为科研、办公、居住、休闲等组团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环境品质,促进社区的开放融合。拓展街道服务功能,将公共空间向街道延展,向建设地块延伸,道路空间化作城市公共空间、地块边界化作城市交往场所,形成生态、活力、多元的城市街道网络。布置便捷流动的立体交通,新增二层连廊系统,提供无障碍化的地下空间,营造连续舒适的慢行空间,连接站体区域,形成立体、连贯流畅的出行系统。配套智慧便民设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GIIS)建立,使南站片区成为一个数字化连接的城市智能系统,交通、市政、能源的联网化管理,与智能手机APP应用联合,使各大功能组团密切相连,线上线下积极互动,更好地聚合城市功能并服务民众。 3、以文化细胞复兴岭南文化,从失落单调的村落到活力文化家园

109-广州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广州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研究 金安 魏明 陈先龙 【摘要】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将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作为考核公交都市的评价指标,同时国内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和供需背景也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本文通过广州市各项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数据,归纳总结特大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与趋势,阐述了机动化快速发展、公共交通成绩斐然但仍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等特征,最后根据广州市目前研究的成功经验,为优化出行方式结构,提出大力支持公交优先和严格交通需求管理两大策略,希望给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公交都市;需求管理 1. 引言 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是指城市居民日常出行采用各种交通工具的人数比例,这种比例关系反映了不同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标志着城市交通系统中一定交通需求在一定的供给平衡下的本质特征,与城市用地空间布局、产业经济、交通设施水平、政策体制等密切相关。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是表征城市交通发展水平和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常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直接影响着有限的交通资源的配置,是决定城市交通系统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国内对于合理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已经达成共识,即“通过提高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大城市要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左右”[1]。然而,很多城市实际的情况是:个体交通盲目增长;在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公交补贴大规模投入的背景下,公交出行分担率并未快速提高,甚至有所下降;步行和自行车空间被大量占用……这说明,落实公共交通优先战略,优化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构筑优质公共交通体系,将“公交都市”的美好愿景和理念落到实处,仍然任重道远。 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人口的集聚、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需求特征、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等发生变化,导致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市为例,归纳总结其交通出行方式结构演变特征与趋势,提出公交都市建设的管理对策和建议,希望能给国内相关城市提供参考和借鉴。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线路设计等前期研究十三号线二期工程(朝阳~天河公园)(含交 通衔接工程)停车场设计 招标文件 第Ⅰ卷投标须知 第Ⅱ卷合同条件 第Ⅲ卷投标文件格式 第IV卷技术要求 第Ⅴ卷评标办法 招标人: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017年6月

第I卷投标须知 目录 一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招标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投标资格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踏勘现场及投标费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招标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招标文件的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招标答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招标文件的澄清、修改及补充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投标文件的编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组成投标文件的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投标价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投标有效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投标保证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业主拒绝投标人的情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投标文件的份数和签署 ...............................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投标书的递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投标文件的包封、密封和标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投标截止时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迟到的投标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7.投标文件的补充、修改与撤回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开标与评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8.开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9.评标过程保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投标文件的方案介绍及澄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投标文件响应性的确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2012年3月30日《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获国家住建部批复,按照住建部要求,《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规》)成果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研究(第一部分)


项目名称: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和设计指引研究(之二)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研究
委托单位:广州市建设委员会
主编单位: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2008 年 2 月~2009 年 3 月


第一部分 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研究
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1 2. 研究目标‐‐‐‐‐‐‐‐‐‐‐‐‐‐‐‐‐‐‐‐‐‐‐‐‐‐‐‐‐‐‐‐‐‐‐‐‐‐‐‐‐‐‐‐‐‐‐‐‐‐‐‐‐‐‐‐‐‐1 3. 研究内容‐‐‐‐‐‐‐‐‐‐‐‐‐‐‐‐‐‐‐‐‐‐‐‐‐‐‐‐‐‐‐‐‐‐‐‐‐‐‐‐‐‐‐‐‐‐‐‐‐‐‐‐‐‐‐‐‐‐1?
3.1 具体内容‐‐‐‐‐‐‐‐‐‐‐‐‐‐‐‐‐‐‐‐‐‐‐‐‐‐‐‐‐‐‐‐‐‐‐‐‐‐‐‐‐‐‐‐‐‐‐‐‐‐‐‐‐‐‐‐‐‐‐‐‐‐‐‐1 3.2 内容范围界定‐‐‐‐‐‐‐‐‐‐‐‐‐‐‐‐‐‐‐‐‐‐‐‐‐‐‐‐‐‐‐‐‐‐‐‐‐‐‐‐‐‐‐‐‐‐‐‐‐‐‐‐‐‐‐‐‐‐‐1
4. 研究方法‐‐‐‐‐‐‐‐‐‐‐‐‐‐‐‐‐‐‐‐‐‐‐‐‐‐‐‐‐‐‐‐‐‐‐‐‐‐‐‐‐‐‐‐‐‐‐‐‐‐‐‐‐‐‐‐‐‐2?
4.1 研究思路‐‐‐‐‐‐‐‐‐‐‐‐‐‐‐‐‐‐‐‐‐‐‐‐‐‐‐‐‐‐‐‐‐‐‐‐‐‐‐‐‐‐‐‐‐‐‐‐‐‐‐‐‐‐‐‐‐‐‐‐‐‐‐‐2 4.2 技术路线‐‐‐‐‐‐‐‐‐‐‐‐‐‐‐‐‐‐‐‐‐‐‐‐‐‐‐‐‐‐‐‐‐‐‐‐‐‐‐‐‐‐‐‐‐‐‐‐‐‐‐‐‐‐‐‐‐‐‐‐‐‐‐‐2?
5. 项目组织形式‐‐‐‐‐‐‐‐‐‐‐‐‐‐‐‐‐‐‐‐‐‐‐‐‐‐‐‐‐‐‐‐‐‐‐‐‐‐‐‐‐‐‐‐‐‐‐‐‐‐‐‐2 6. 交通管理设施现状及问题‐‐‐‐‐‐‐‐‐‐‐‐‐‐‐‐‐‐‐‐‐‐‐‐‐‐‐‐‐‐‐‐‐‐‐‐‐‐‐3?
6.1 发展现状‐‐‐‐‐‐‐‐‐‐‐‐‐‐‐‐‐‐‐‐‐‐‐‐‐‐‐‐‐‐‐‐‐‐‐‐‐‐‐‐‐‐‐‐‐‐‐‐‐‐‐‐‐‐‐‐‐‐‐‐‐‐‐‐3 6.2 存在问题‐‐‐‐‐‐‐‐‐‐‐‐‐‐‐‐‐‐‐‐‐‐‐‐‐‐‐‐‐‐‐‐‐‐‐‐‐‐‐‐‐‐‐‐‐‐‐‐‐‐‐‐‐‐‐‐‐‐‐‐‐‐‐12?
7. 项目调研‐‐‐‐‐‐‐‐‐‐‐‐‐‐‐‐‐‐‐‐‐‐‐‐‐‐‐‐‐‐‐‐‐‐‐‐‐‐‐‐‐‐‐‐‐‐‐‐‐‐‐‐‐‐‐‐‐13?
7.1 调研情况‐‐‐‐‐‐‐‐‐‐‐‐‐‐‐‐‐‐‐‐‐‐‐‐‐‐‐‐‐‐‐‐‐‐‐‐‐‐‐‐‐‐‐‐‐‐‐‐‐‐‐‐‐‐‐‐‐‐‐‐‐‐‐13 7.2 启示与思考‐‐‐‐‐‐‐‐‐‐‐‐‐‐‐‐‐‐‐‐‐‐‐‐‐‐‐‐‐‐‐‐‐‐‐‐‐‐‐‐‐‐‐‐‐‐‐‐‐‐‐‐‐‐‐‐‐‐‐‐13 7.3 相关标准规范的收集‐‐‐‐‐‐‐‐‐‐‐‐‐‐‐‐‐‐‐‐‐‐‐‐‐‐‐‐‐‐‐‐‐‐‐‐‐‐‐‐‐‐‐‐‐‐‐‐‐15?
8. 主要成果‐‐‐‐‐‐‐‐‐‐‐‐‐‐‐‐‐‐‐‐‐‐‐‐‐‐‐‐‐‐‐‐‐‐‐‐‐‐‐‐‐‐‐‐‐‐‐‐‐‐‐‐‐‐‐‐‐19?
8.1 总体情况‐‐‐‐‐‐‐‐‐‐‐‐‐‐‐‐‐‐‐‐‐‐‐‐‐‐‐‐‐‐‐‐‐‐‐‐‐‐‐‐‐‐‐‐‐‐‐‐‐‐‐‐‐‐‐‐‐‐‐‐‐‐‐19 8.2 基本内容‐‐‐‐‐‐‐‐‐‐‐‐‐‐‐‐‐‐‐‐‐‐‐‐‐‐‐‐‐‐‐‐‐‐‐‐‐‐‐‐‐‐‐‐‐‐‐‐‐‐‐‐‐‐‐‐‐‐‐‐‐‐‐19?


浅谈广州市白云区城中村的交通改造规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9748004.html, 浅谈广州市白云区城中村的交通改造规划 作者:邓志荣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1期 摘要:由于整个同德围只有西湾路和西槎路贯穿南北,被视为一座围城。同德围饱受“围城”之困,居民对城中村改造的呼声日切,作为同德围5个村落之一的田心村,是首个提出城中村改造的村落,本文根据田心村改造范围所在地区的交通承载力状况,对研究范围内交通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交通影响的程度,提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交通改善建议,以支撑城市整体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中村;交通;规划; Abstract: Since the whole Tongde Wai only West Bay Road and West hew road runs through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besieged. Tongde Wai suffered "siege" of the storm, residents call on reconstruction villages cut.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of bearing capacity of Tian Xin Cun transformation range area traffic,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operation condition range of traffic system, and according to the traffic impact degree,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raffic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and, supporting the whole city use and traffic system. Keywords: Village in city traffic;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田心村是同德围的5个村落之一,位于白云区南部,西临西槎路,北靠环城高速,东面和南面两面环涌,东边隔涌为京广铁路。项目改造范围内总面积为15.84公顷,现状用地以村镇居住用地和村镇企业用地为主,另有部分二类居住用地和仓库用地。房屋建筑密度较高,相互之间间隙较小,建筑高度不高,多为五至七层。 根据田心村所处交通区位及改造开发可能影响的范围,将增槎路-环市路-广园西路-环城高速公路所围合成的区域作为项目的研究区域,将石井河-新市涌-环城高速公路所围合的范围作为重点研究范围。如图1 图1项目研究范围 1.2 项目的现状

广州科学城(高科技产业区) 综合交通规划实例分析

广州科学城(高科技产业区) 综合交通规划实例分析 孙永海 【摘要】城市高科技产业区在土地开发利用、人口组成、交通结构、区域独立性等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建成区, 使得其交通规划,在对外联系、路网指标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仅以广州科学城交通规划为例,试对高科技产业区交通规划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一点实践借鉴作用。 【Abstract 】City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a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y zone in certain respects, for example: land use, population composition, transport framework and the independence. So it has some special ways about the transport external connection, road network index and etc.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oblems of City Hi-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a example of Guangzhou Science City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关键词】高科技产业区 交通战略 交通规划 一、背景介绍 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1992年正式经国家批准,设立广州科学城。2000年完成了总体规划,2001年开始建设。 科学城地域面积较大,如果包括后增加的区域,规划面积为44.74平方公里(扣除山体林地面积为:34.06平方公里),约占广州市东部组团的1/3。其交通规划,对广州东部地区的交通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由于广州市对总体战略规划进行了修编,对广州市的支路网进行了重新调整,科学城用地范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对科学城总体规划中的交通部分进行深化、细化和调整。 广州科学城地处广州市广州东部组团,为天河、黄埔以及白云三个行政区的交接处,和很多已有的经济开发区相毗邻,主要有永和开发区、云埔工业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河高塘石工业区等。其用地范围为广州市几条主要干道所包围,主要包括:北二环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汕公路、大观路等。广州科学城在功能结构上根据现状的山体和规划道路划出六个功能组团,即生物工程产业组团,微电子、软件产业组团,管理服务科研中心区组团,其它高新产业组团,居住组团,新材料以及新能源产业组团。组团 之间主要通过山林地相互分隔,形成“有机疏散”的功能结构。 总规中科学城的定位为:将科学城 建设成为21世纪华南地区的知识创新中心,研制开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 孙永海——广州至信交通顾问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 科学城总体规划中的交通规划部分主要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深化和调整: 1、结合广州市总体交通综合考虑,科学城路网结构组成、公共交通组织以及路网对外联系; 2、用定量的数据分析路网的服务水平; 3、重要的路网节点上,考虑到远期用地的预留以及交叉口的处理,以及立交功能的处理; 4、进行交通组织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路网的整体功能; 图1 科学城总体规划图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 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 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保护历史传统文脉。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凸显现代特色风貌。以珠江文化生态带、传统中轴线、新城市中轴线为重点,打造传统与现代呼应的城市名片。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多元、包容、创新精神的文化创意之都。 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公交优先,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优化公共中心体系。全面提升“花城”、“绿城”、“水城”魅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域覆盖。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从粗放到集约,强化组团发展 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各组团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促进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互动,完善城市功能组团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职住相对平衡,强化紧凑集约发展,构建舒展的紧凑型多中心网络型空间结构。 重点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分流外来人口,提升人口素质。优化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的相对平衡,保障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 继续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促进城市空间发展从拓展增长走向优化提升,形成“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多中心网络型城市空间结构。 一、一个都会区 是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载地。重点发展现代商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疗健康、商务与科技信息和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优化布局区域及城市高端功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都会区用地效益和环境品质。 二、两个新城区

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交通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广州市为例

马小毅江雪峰 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交通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广州市为例摘要:新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给交通规划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回顾交通对原空间规划 体系的重要作用,借鉴北京、上海的案例,从源头解决交通问题的关键期、网络效应以及交通的锁 定效应三个方面阐述了交通必须更加精准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迫切性。以广州市实践为例,介绍交 通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组织方法、技术理念和表达形式方面的探索。总结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同 步编制交通规划和建立专业、高效、动态的维护体系的经验,并展望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规划;空间格局优化;广州市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in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Ma Xiaoyi,Jiang Xuefeng (Guangzhou Transport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Guangzhou Guangdong 510030,China) Abstract :The new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reveals new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challeng- es fo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By review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transportation in the original spatial plan- ning system and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practice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this paper expounds the urgen- cy of incorporating transportation into the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in a more precise and targeted way.Three factors are involved:the critical period to address transportation issues from the source,the lock-in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and the network effect of transportation.Taking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 the exploration of how to establish organization methods,technology ideas and expres- sion forms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s a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Finally,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synchronously forming th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veloping a specialized,effective and dynamic maintenance system,with an ind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areas. Keywords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transportation planning;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Guang- zhou 收稿日期:2019-06-24 作者简介:马小毅(1975—),男,江苏南通人,硕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 向:城市规划、交通规划。E-mail:pow2006@https://www.doczj.com/doc/dc9748004.html, 0引言在空间规划中,交通一直起着重要作用。《雅典宪章》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中,工作、居住、游憩基本对应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而交通是与其并列的城市功能,交通空间既包含在三生空间内,又起着串联三生空间的作用,并通过可达性对三生空间的功能产生反馈作用。中国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倒逼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关注交通。通过几十年的研究磨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尤其是在大城 市中,已经成为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互动反馈少有的两、三个专项规划之一,在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 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若干意见》)的公布标志着中国新空间规划 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1]基本形 成。国土空间规划将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等的融合,担负着 破解规划打架、促进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任马小毅,江雪峰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30) 11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中交通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广州市为例 文章编号:1672-5328(2019)04-0011-06中图分类号:U491.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13/https://www.doczj.com/doc/dc9748004.html,11-5141/u.2019.0403

新塘-广州东部交通枢纽规划图

2012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 星期一 增城 23℃~12℃ 首页 增城概况 新闻动态 政务公开 网上办事 项目信息公开 办事指南 政策法规 数字增城 公众参与 请输入文章标题搜索 高级搜索

战略规划 增城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规划 规划展厅 总体规划 增城市新塘镇总体规划(2005-2020) 增城市石滩镇总体规划(2004-2020) (2004-2020) 重点地区规划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发展战略 广州东部交通部交通枢枢纽中心中心 广州东部交通部交通枢枢纽中心 广州东部山水新城 广州东部山水新城概念规划 挂绿新城 广州增城挂绿新城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增江河西岸环境景观设计 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增城市扶贫开发(名镇名村)建设规划 广州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0-2025) 小楼人家旅游区总体规划及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湖心岛”旅游总体规划及景观节点规划设计 增城正果寺景区综合整治规划 专项规划 市域 增城市绿道规划 增城市“三旧”改造近期实施规划 增城市村庄布点规划 增城市星级酒店选址规划 增城市域轨道交通与高速公路规划图 中心城区 增城市中心城区市政专项规划 正果镇 正果镇镇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城区 金竹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东区高科技工业园第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心城区A01-A12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新塘镇 陈家林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东洲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群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大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国贸中心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南村工业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民营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永和汽车产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白江村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 石滩镇 郑田居住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岗尾工业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 西区工业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中新镇 三迳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农垦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派潭镇 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高滩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 增城市行政中心设计方案 增城歌剧院建筑设计 增城市图书馆新馆实施方案 增城市科技文化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增城荔城龙舟比赛场建筑方案设计竞赛 增城市第二中学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竞赛 相关管理规定 增城市中心城区绿线管理规定 增城市建筑物退让管理规定 增城市农村宅基地使用及建房管理的有关规定 增城市新农村规划建设与农村建房管理暂行办法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规划展厅 > 重点地区规划 >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 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 广州东部交通部交通枢枢纽中心 查找 01城市设计 2东部枢纽中心1 Image 4 of 5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间,广州交通既重视对外辐射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内部效率的改善,更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在交通发展的过程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 对外交通方面,成功申报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交通枢纽对外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第三跑道投入运行,T2航站楼开工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从第19位上升到15位;完成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主体工程,港口货物吞吐量约5.2亿吨,2015年世界排名第六,表明广州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优势开始凸显;贵广、南广、广深港高铁建成开通,形成了广州第二套人字形国铁系统,广州到达南宁、贵阳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0小时、17小时,增强了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未来将形成通往东盟国家的运输大通道;新开通广河、广乐等8条高速公路,201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72公里,占广东省比例的13.8%,居于全省第一。 城市交通方面,成功申报公交都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交通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以公交都市建设作为民生交通改善的抓手,新开通六号线一期、广佛线2条地铁线,开通海珠区有轨电车试验线,成功改造轮渡、优化形成13条水巴线路,新增公交专用道292公里、开行定制巴士43条;实施金沙洲大桥拓宽改造、开通同德围南北高架路等城市道路,新增里程234公里,改善了重点地区出行难问题。交通发展从注重设施建设逐步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系统开展交通综合治理,成立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创新提出“摇号+竞价+环保”的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模式,积极尝试差别化停车收费措施,有效控制本市籍中小客车迅猛增长,为公共交通发展赢得时间;将交通信息平台融合在“行讯通”,定期发布交通拥堵指数,为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空港空域能力和基础设施能力有待增强,海港码头、航道设施以及集疏运能力有待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的网络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对内城市规划与交通设施、产业规划布局需进一步协调,轨道交通网络有待完善,公共交通的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有待提升,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方面有待健全。 未来五年,广州将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抓手,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到“十三五”期末,广州市基本形成“高效畅达、便捷优质、绿色安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基本形成“国际化的大交通综合枢纽体系”、“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精细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以“三个创建、四个体系”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供给侧结构改革,使交通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服务广州市“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格局”的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部署。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研究报告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 ——前言 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为了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城市中远期发展的根本作用,响应中央宏观政策,落实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等国家相关规划政策,深化和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征求意见稿]、《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等上层次规划,以及为了实现2020年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2010-2020年的空间发展将实现从以“南拓、东进”为主的拓展战略向强调“优化与提升”的品质战略转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