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20210125032310)

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20210125032310)

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20210125032310)
公共政策模拟试题及答案(20210125032310)

第七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政策终结对象的是()。

A、权力

B、政策功能

C、政府

D、责任

2、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心理倾向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型效应

D、反衬效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议程的内在引发机制的是()。

A、战争

B、生态变迁

C、国际冲突

D、武器技术的重大进化

4、下列对美国政党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执政党的政策方针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B、在野党的政策方针可以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C、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其政策方针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D、在野党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不具影响力

5 、理性优化模型对人的前提假设是()。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道德人

6、公共政策的广义合法性是指()。

A 、公共政策符合宪法

B 、公共政策符合法律

C 、公共政策符合行政规章

D 、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

7 、定型化政策不同于下列哪种政策()。

A 、程序性政策

B 、例行政策

C 、反馈政策

D 、常规政策

8、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

A 、稳定性

B 、变动性

C 、合法性

D 、合理性

9、“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句话体

)的观点现了下列( A 、传统理性模型

B 、有限理性模型

C 、渐进模型

D 、小组意识模型

10、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

A 、替代

B 、合并

C 、分解

D 、缩减

11、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是()。

A 、执行的灵活性

B 、执行的协调性

C 、执行的有序性

D 、执行的时限性

12、孔多塞标准又可以被称作()。

A 、两两对比法

B 、博尔达计数

C 、正负表决法

D 、同意表决法

13、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称作()。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反衬效应

D 、黄灯效应

14、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方案的设计

B 、政策方案的择定

C 、政策议程的建立

D 、政策方案的实施

15、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

A 、设计政策方案

B 、预测政策效果

C 、分析国际形势

D 、确定政策目标

16、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

A、脚本写作

B、对演法

17、“一致并不一定是好事”反映了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

A、理性模型

B、满意模型

C、小组意识模型

D、渐进模型

18、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结对象的选项是( )。

A 、政府

B 、功能

C 、组织

D 、政策

19、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者是( )。

A 、经济人

B 、行政人

C 、自然人

D 、道德人

20、下列行为中属于政策诉求的是( )。

A 、巴以冲突

B 、学生要求校方解除网络封锁

C 、矿工要求老板增加安全设施

D 、农民要求政府提高粮食价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 选、错选均无分。

1、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走向一般可分为下列哪几种( )

A 、政策延续

B 、政策革新

6、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包括( )

A 、职业政策分析人员 C 、标准设立者

C 、政策终

结 D 、政策评

E 、政策反馈

2、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包括

( )

A、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C 、政策对象 D 、所有公民

B 、专业机构和人员

E 、检察机关

3、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 ) A 、事实标准 C 、真理标准

D 、价值标准

4、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包括下列哪几个要素

( )

A 、评估者

B 、评估对象

C 、评估目的

D 、评估标准 B 、客观标

准 E 、评估方

5、政策评估的过程对比法主要包括下列哪些对比分析( A 、“始—终”对比分析 ) B 、“始—中”对比

分析 C 、“中—终”对比

分析 正—误”对比分析 E 、

D

、 有—无”对比分析

B 、政策执行者

E、决策者

7、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经济上的可行性

B、政治上的可行性

C、行政上的可行性

D、法律上的可行性

E、技术上的可行性

8、按照政策咨询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下列哪些类型(

A、理性咨询

C、感性咨询

E、政策信息咨询

9、公共决策咨询的功能主要有()

A、研究咨询功能

C、政策协调功能

E、开拓视野功能

B、经验咨

B、参与决策功能

D、人才开发功能

B、客观公正原则

D、优势放大原则

每小题6分,共30 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10、政策信息咨询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A、准确全面的原则

C、最小努力原则

E、有限理性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 1 、简述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2、简述政策方案的评估择优标准。

3、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4、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5、简述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

1、试述我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2、试论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

五、案例分析(本大题共10 分)黑龙江某县土地肥沃,是全国有名的产粮县,由于农产品价格一直低迷不前,虽然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该县依旧摘不下“贫困县”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该县政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了下列四种政策方案。

(1)全县继续种植粮食作物,但可以通过科学种田来提高产量。

(2)全部种草代替种粮,全力发展黄牛、兔子等养殖业。

(3)全部土地用来种植蔬菜,尤其要重视大棚蔬菜种植。

(4)一部分土地种粮,一部分土地种草,

另一部分土地种蔬菜。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是

最优方案,为什么?

答案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三、简答题:

1.答:(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失当。

2、答:(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

(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

(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

(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

(5)政策实现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

3、答:(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4、答: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是: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5、答:(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执行者的认识缺陷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执行者对政策的认识问题,导致对政策的消极或抵触的态度。第二,由于理解错误而导致对政策的错误执行。

(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如果政策执行者把自己所代表的局部或个人利益的损益作为政策执行的参数,就会出现政策执行偏差。

(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 A 组织结构不合理; B 领导的管理水平低; C 执行机构中的沟通和协调差; D 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

(4)执行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执行者在执行之前没有很好地领会政策意图或没有做充分的政策宣传。

四、论述题:

1 、答:( 1)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①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是它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调整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在当代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中,党的政策,以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成为公共政策。从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看,党的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形式应是其唯一的形式,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②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高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其立法决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宪法;第二,基本法律;第三,法律;第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五,人大决定。

③行政决策,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策。当代我国行政决策包括五种形式:第一,行政法规;第二,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第三,部门规章;第四,地方性规章;第五,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2)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①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指导下进行,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②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地方政府有省、市、县、乡四级,鉴于乡政府不具有政策制定的功能,而基本上是执行政策,我们将乡政策从地方政府中划

出称为“基层政策”,其它三级政府制定的政策称为“地方政策” 。

③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④中央政策具有明显的全局性,称之为宏观政策,地方政策具有明显的中观性,基层

政策则是微观政策

2、答: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个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3)物质准备。物质准备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它主要包括确定政策执行机构,选人用人和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这三项内容。

(5)政策实验。它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政策实验既可以验证政策,及时反馈信息,又可从中得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为政策的全面实施取得经验。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和总结实验结果三个阶段。

(6)全面实施。政策的全国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五、论述题:

答:方案(4)是最优方案。

政策方案评估择优应遵循的基本标准有:(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少;(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小;(5)政策实施的副作用尽可能小等。

根据以上标准,方案(1)几乎不能实现政策目标,因为虽然粮食产品产量会有所增长,但涨幅毕竟有限,对农民脱贫没有实质性影响。方案(2)和方案(3)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风险程度和副作用都较大;消耗的政策资源也可能较多,相比较之下,方案(4)把地

区优势与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风险程度低,副作用小,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是最佳选择。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测验与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C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 ) A. 元政策 B. 基本政策 C. 具体政策 D. 实质性政策 正确答案:D 3. 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大卫?伊斯顿 B. 戴伊 C. 汤姆逊 D. 林布隆

正确答案:D 4.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 A. 目标确立 B. 政策方案设计 C. 后果预评估 D. 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B 5. 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 德洛尔 B. 拉斯韦尔A C. 勒纳 D. 林德布洛姆 正确答案:D 6. 决断子系统的核心是() A. 决策体制 B. 决策权力 C. 精英人物 D. 全国人大 正确答案:B 7.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问题的确认 B. 政策议程的建立

C. 政策方案的择定 D. 政策目标的确立 正确答案:B 8. 提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的理论模型是() A. 系统模型 B. 过程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制度理论模型 正确答案:D 9. 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C 10. 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A. 利益集团 B. 公民 C. 大众传播媒介 D. 思想库 正确答案:C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

主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与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与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完整word版)MPA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案例分析)

学院:班级: 姓名:学号: 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 ——宁夏西海固地区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 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国家于2002年开始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对所有符合国家条件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土地经过验收后给予粮食和现金的补贴。为达到同样的目的,与此政策相配套,国家进一步规定了舍饲圈养政策,要求所有养牲畜的农户不得以放牧的形式放养牲畜,而应将牲畜圈养起来,人工喂养。国家的这一政策由东部推向西部,并特别在西部的一些生态环境恶劣的省份给予了大量的财政补贴。 西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养牲畜特别是养羊比种粮食收入高。当农民使用放牧的方式养羊时,几乎没有投入,养羊的边际成本较低却收益较高。因而放牧养羊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却给环境带来很高的边际成本;如果让农民用圈养舍饲的方式养羊,虽然对环境有好处,但与农民快速致富的预期和愿望又相违背。用舍饲圈养的方法养牲畜,而且在西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的地方,难免会出现地里产的秸秆不够牲口吃,农民又没有经济能力购买饲料的情况。这样很难保证农民不重新放牧牲畜,环境和脱贫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面对这一矛盾,国家的总体思路是:让农民用一部分种粮食的田

地种草,如果有草,农民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喂饲圈养的牲畜,这样既可以解决养羊、牛致富的问题,又可以不破坏环境。 政府在宁夏推广的草的品种是苜蓿。苜蓿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牲畜食两年生植物,播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两年,如果长势好的话,一年还可以收获两次。苜蓿还具有抗旱、抗寒、高产、低投入、少投工的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免费向农民提供苜蓿的种子,但要求农民必须将其耕地的1/5到1/10(根据每户承包地块的面积和条件确定种草面积的差异)用来种草,且种苜蓿因为不属于退耕还草的部分,政府并不给予农民粮食补贴。这一政策在宁夏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银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农民种草致富、生态环境改善、政府投入逐年递减等多赢的局面。 但一个在银川地区受到大家欢迎且取得良好结果的政策,到了银南特别是到了西海固地区却遭到了从百姓到一些干部的冷落,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将种苜蓿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交给干部,将干部监督农民完成规定种草面积数,同干部的工作绩效和年终评奖挂钩。 按理说国家推行种草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农民尽快脱贫,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宁夏的西海固地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的统称,同时也是西部最干旱贫困地区的代名词。除固原市之外,西吉和海原两个县现在仍然是目前不多的国家级贫困县。西海固地区种植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海拔高(平均海拔2000-2500米)雨水少、气温低、土地土层薄,没有自然河流和人工灌溉。苜蓿种植下去和粮食一样,产量完全靠老天。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她得基本出发点就是,人们在决策就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得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得就是一个既定得问题,该问题同其她问题得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她问题相比,它就是最重要得。 2、决策者选择决定得各种目得、价值或目标就是明确得,或就是希望利益最大,或就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得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得两个以上得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得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就是相同得,通常会作相同得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就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得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自然状态下得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得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得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得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得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得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得人们得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得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得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得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就是无法实现得。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得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得就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就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就是首先必须找出与说明问题。问题就是什么?不同得人会有不同得认识与瞧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得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得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得利益瞧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与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得原因就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得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得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得就是与非就是极其困难得。靠分析就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得,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得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得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得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得利益。 第四,决策中得相关分析不就是万能得。决策受时间与资源得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得,甚至长时间得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19春福师《公共政策概论》在线作业二

(单选题)1: 认为“政策执行是将一项政策付诸实施的一项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尤以解释、组织和实施三者最为重要。”的是( ) A: 巴雷特和富奇 B: 德洛尔 C: 拉斯韦尔 D: 琼斯 标准解答: (单选题)2: 借助于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概率论以及帮助决策的理论来进行逻辑分析和推论。这一概念指的是() A: 系统分析方法 B: 相对分析方法 C: 相对分析方法 D: 定量分析方法 标准解答: (单选题)3: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 A: 目标确立 B: 政策方案设计 C: 后果预评估 D: 方案抉择 标准解答: (单选题)4: 20世纪50年代提出区分公共与私人物品的代表性观点的是() A: 亚当?斯密 B: 杜威 C: 塞缪尔森 D: 布坎南 标准解答: (单选题)5: 在政策终结的内容中,终止由执行所带来的某些服务是指() A: 功能的终结 B: 组织的终结 C: 政策本身的终结 D: 计划的终结 标准解答: (单选题)6: 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是() A: 政策制定 B: 政策执行 C: 政策监控 D: 政策终结 标准解答:

(单选题)7: 对政策方案进行平等讨论,决策者与非决策者都充分发表意见,经过上下左右沟通之后,以多数人的一致意见为根据,批准政策方案。这种行政审批形式是指() A: 禀议制 B: 合议制 C: 禀议合议结合制 D: 分权制 标准解答: (单选题)8: “关于制定政策的政策”指的是() A: 基本政策 B: 具体政策 C: 经济政策 D: 元政策 标准解答: (单选题)9: 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 德洛尔 B: 拉斯韦尔 C: 勒纳 D: 林德布洛姆 标准解答: (单选题)10: 效率评估是指() A: 政策成本与政策效能进行衡量的关系 B: 政策收益与政策效能进行衡量的关系 C: 政策成本与政策收益进行衡量的关系 D: 政策效果与理想效果进行衡量的关系 标准解答: (单选题)11: 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大卫?伊斯顿 B: 戴伊 C: 汤姆逊 D: 林布隆 标准解答: (单选题)12: 力求回答“因为什么”、“为了谁’、“为了什么目的”、“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属于() A: 行为研究 B: 价值研究 C: 规范研究 D: 可行性研究 标准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特点 与公共秩序有关:政策把一系列行动划入到一个共同的框架之中; 涉及到公共利益与公共问题:在不同利益取向中寻求解决方案 依赖权威:权威为政策提供了合法性; 意味着专业知识:政策的制定需要专家。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有哪几种? a.制度 ( 政治学视角认为政策是政治输出的结构新制度主义:制度对行为的影响) b.利益 (经济学视角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集体决策与公共偏好 ) c.价值 (哲学或伦理学视角相比经济收益而言,政策背后的价值与伦理问题更为重要) 4.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有哪几种? a.政策描述与解释 研究目的:描述和解释政策形成、制定、演变 以政策为因变量,考察政策过程。这类研究中,政治学家的作用更为突出。他们致力于 分析政策的由来,相应的聚焦于议程设置、方案选择过程中各方的博弈,以及制度性因 素的影响。 研究人员多集中于大学、研究机构等学术机构 b.政策评估与预测 研究目的:发现政策问题,减少政策失误,提高政策效率 以政策为自变量,分析或测度政策结果。在相关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将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概念引入政策研究中,帮助决策者更好的设计和选择政策。 应用性研究,多集中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机构、政府研究部门 政策评估与预测 (1)价值分析考虑的问题: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 以思想、观念、价值作为分析的主要标准价值分析有助于讨论政策背后的观念层面(2)方案论证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可选政策方案具体内容的分析 多学科应用政策方案可行性政策方案比较 (3)绩效评估政策实施中,对政策效果的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将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进行比较,提出政策建议。(4)预测分析预测政策的未来效果 5.什么是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这些行为者相互依赖,而 政策就是从它们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 6.政策网络的特征是什么? 由多元主体组成 (如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等众多行动者。) 互相依赖的行动者 (这种依赖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依赖,二是利益诉求,三是政策合法化的需求。)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 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 )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 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 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 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 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 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 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 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 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 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 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 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 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 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政策 制 定 过 程 执行机构 -nr 理想化政策 4 h 1 ! 紧张 处理 反馈 建制 政策环境 政策 ---- >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 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 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 )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 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 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 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 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 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反馈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 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 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 所以,双 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 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 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 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 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4)政 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 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 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政策执 行 者 环境因素 受 影 响 者 A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政策学 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40 理论课学时:40 实验学时:0 学分:2.5 适用专业与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社会统计学、公共经济学 开课系室:人文社会科学系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是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本质与功能,认识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与政治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关系,认识政策过程的诸阶段、诸环节、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了解西方公共政策学科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为他们的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2、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出发,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政策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第三节公共政策分析 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第三节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节公共政策客体 第三节公共政策环境 第四节公共政策工具 第四章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第三节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2016年10月自考公共政策(00318)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公共政策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结构中,表现为下层决策者直接接受某一上层决策者的决策,上下界限分明,隶属关系严格的结构是A A. 线性结构 B. 横向结构 C.矩阵结构 D.线性—参谋结构 2.外部评估可分为委托评估和非委托评估两种类型,属于委托评估的是A A.专业性的咨询公司评估 B.立法机关评估 C.司法机关评估 D.公民评估 3.在政策执行中“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属于政策执行偏差中的C A. 象征性执行 B.附加性执行 C.替代性执行 D.残缺性执行 4.公共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是A A.政策稳定 B.政策变动 C.政策终结 D.政策变革 5.现代意义上的评估是从美国霍桑实验开始的,这一实验发生在B A.20世纪末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6.在自然环境下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观看、倾听和感受的一种政策研究手段是B A.无结构访谈法 B.实地观察法 C.非参与观察法 D.参与观察法 7.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将政策内容划分为C A.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C.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D.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8.使我们能够窥视在西方政治体制里如何在多元竞争中使相互对立的利益得以聚合、整合和综合为统一的公共利益,并予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政策分析模型是C A. 政治系统模型 B.机构一制度模型 C. 集团模型 D.精英模型 9.下列属于政策支持系统的是B A.政策制定系统 B.政策咨询系统 C.政策执行系统 D.政策监控系统 10.当代中国实行的公共决策体制是D A.委员会制 B.半议会制 C.议会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1.政策系统的核心是C A.公共舆论 B.政策评估 C.公共权力 D.政策环境 12.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的是C A.代议机关 B.行政机关 C.跨国公司 D.司法机关 13.政策分析人员有系统地探讨政策问题,产生政策方案,以达成政策问题能够解决的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称作A A. 政策设计 B.政策评估 C.政策修正 D.政策抉择 14.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于公共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D A. 边界分析 B.类别分析 C.层次分析 D.多角度分析 15.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政策议程的过程属于A A.动员模型 B.外在创始模型 C.内在创始模型 D.关门模式 16.托马斯·戴伊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的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综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xxx 指导老师 xxx 摘要:公共政策是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更是政治主体的意志表现。而公共政策执行则是政策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无论多么完善的公共政策,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无法达到政策目标。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现状,对公共政执行中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简要评述,进一步探析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公共政策执行;国内外研究现状;公共政策执行问题;对策建议 Review of studies 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Student majoring in Labor & Social Security Hongbo Li Tutor Meirong Wang Abstract:Public policy i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public, but also a political subject the will of the performance. The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cy process, also is the key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goals, is the only way to policy objectives into reality. No matter how perfect public policy, didn't ge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can achieve policy objectives. This paper comb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policy execution, problems of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in this field. Key words:policy implementation;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blem;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一、引言 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公共政策的执行则是实现政府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必经之路。政策的执行有效与否事关公共政策的成败,公共政策执行在政策运行活动及其生命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者们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多于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系统分析的“政策传导系统”理论登场。在以往的政策系统分析模型中,政策和决策是同义的,如果政治系统作出了什么决定,由此给外部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也在把握之中。但是,那个决定乃至政策是怎么实行的,其结果使决定和政策本身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 关键词:公共政策;基本理论;演变;发展趋势 一、行政执行理论的演变 行政执行理论或称行政实施理论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过程。在早期公共行政学中执行与行政概念是联为一体、不可分的。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美国政治学界讨论的行政学问题仅限于行政过程。那时的官僚组织颇似韦伯(M. Weber)设计的官僚结构,是少数高层管理者所控制的结构,上级的政策由下级来执行,下级要“立即”、“自动地”、“无疑问地”服从命令。可见,执行或实施的观念融合在组织的领导和决策的概念之中。威尔逊(W. Wilson) 时代仍然强调行政与政府计划是相互独立的。行政是中立的、专业的以及非政治的。因而,威尔逊本人认为行政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原则之上的。直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行政执行开始被评价是否有效率,这是管理学激发出的作用,行政执行开始被纳入到行政过程的内涵中。 后来在1937 年古力克(L. Gtulick)和尼维克(L.Urwick) 合编的《行政科学论文集》中行政执行包含在行政过程中的理论才得到了完整地阐释。古典行政理论的特点在于贬低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上下级关系,而不给执行以选择的余地。史密斯(T.B. Smith) 在他的《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明确地指出:“政策一旦制定,政策即被执行,而政策的结果将与政策制定者所预期的相差无几。”在这样的观念下,政策过程注重的是制定而非“执行”“, 执行”被融合在政策制定之中。而且,制定与执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科层关系,它是纵向

第六章 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六章公共政策过程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模型及其认识论意义 一、模型的含义 1.简单地讲,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仿真)。它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 2.模型有实物模型和理论模型之分。 3.公共政策分析中运用的模型一般是理论模型。所谓理论模型或者概念模型,指的是一组概念或命题按照其相互间的本质联系被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逻辑结构严整的网络或框架。 二、模型的认识论意义 第一,由于模型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因此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 第二,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它能够使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视角窥视到万象纷繁的现实事物的奥秘并发现其运动规律,从而使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得以凸显。 第三,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向研究者指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和优先顺序。 三、公共政策模型必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四、为什么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需要借助于模型呢?

第一,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实证性;同时整个研究过程又十分强调从中发现有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或一定的相关性。 第二,决策程序是根据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步骤顺序。通过它就可以把决策理论、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的决策程序,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第二节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一、揭示认识论本质的政策过程理论模型 政策制定者是全智全能,还是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认识外部世界;对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一次完成的,还是一个渐进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围绕着这样一条主线展开的,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分析的框架或者理论模型。 (一)理性主义模型 1.理性决策模型: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它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由这样一组假设构成的一个分析途径,就被叫做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2.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而理性人被赋予以下特征: (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择定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3.理性化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对人的观念现代化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 所谓理性化,从方法论上看,是指为着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着要解决一定的问题或为着要应对一定的事物,人们使用冷静的、头脑清醒的、客观的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和统计数字,对目的与手段加以分析,以求得到最佳、最适当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者有效地达成设定的目标。 4.理性主义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学领域中的应用,就形成了理性决策模型或者决策的理性主义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多源流分析框架 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分析主要讨论了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问题。他所采用的是对组织选择的科恩-马奇-奥尔森(Cohen-March-Olsen)“垃圾桶模型(garbagecanmodel)”1的一种修正形式。金登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解决办法与问题连接起来,而且他们二者都与一些有利的政治势力连接起来。而这种连接只有当政策之窗(policywindows)———竭力提出最得意的政策建议或关于问题的想法的机会———打开时,最有可能出现,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金登的政策之窗就类似于拉雷·N·格斯顿的触发机制,触发机制就是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在政治过程论的发展史上,科恩等人的“垃圾桶”模型不仅塑造了人们理解组织的观念,甚至还从总体上影响了政治科学和制度理论中,一种触发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把例行的日常问题转化成一种普遍共的、消极的公众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可以起到催化作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还取决于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范围、强度和触发时间。窗户打开的原因要么是出现了一些使人非相信不可的问题,要么就是政治溪流中发生了意外的事件。尽管政府议程是在问题溪流或政治溪流中建立的,但如果所有这三个溪流被连接在一起的话,即对一些正在考虑就此采取某种实际行动的项目进行编目。换言之,如果问题、政策以及政治都被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就更有可能出现重大的变化比如广州的禁摩令: 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和政策之窗。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概念入手对“禁摩”政策过程加以应用分析。在“禁摩”政策过程中,问题溪流主要表现在,摩托车的大量存在,给广州市区的交通秩序、交通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广大市民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危害,特别是交通事故,当时涉及摩托车的交通事故占了所有交通事故的一半,而且受伤、死亡的大多是摩托车这一边。广大市民反映摩托车问题的意见、建议逐渐增多,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表达了要求进一步加强摩托车管理的愿望。特别是广州市治安问题,引起了广州市民的不满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两抢”成为人们大街小巷都谈论的话题。交警表示,摩托车已是广州道路交通安全的“头号杀手”。政治溪流首先表现在市领导的调整。2003年,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专门做出指示,要求对广州市摩托车问题加以治理。市委市政府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反复磋商,并由副市长苏泽群亲自挂帅,而参与此次政策过程的有市政府的主要部门,包括市办公厅、法制、交通、公安、工商、环保、商业、物价、宣传等部门。政策溪流主要体现在方案的制定上。自2003年张广宁市长做出指示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迅速做出反映,极制定出两套方案,并提交市委市政府讨论论证,并最终定下一套满意方案。另外,这与外部的利益集团的影响也是分不开的。汽车行业利益集团是“禁摩”政策的重要推力。多源流分析框架认为,问题、政策和政治这三条过程溪流主要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它们各自都是按照自己的动态特性和规则发展的。这些分离的溪流往往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汇聚在一起。在“禁摩”政策过程中,政策之窗表现在一些特别引人注目的交通安全事件的发生。据统计,“2003年全省公安机关共立刑事案件达到516971起,比2002年上升9.0%。在发生的刑事案件中,侵犯财产案件占了91.5%。”42003年4月份以来,全市刑事案件上升幅度最大的是街面的“两抢”案件,特别是在公共聚集场所、马路上选择目标抢夺群众的项链、手机、提包的案件上升幅度最大,摩托车管理有很大漏洞,驾驶摩托车作案的飞车抢夺案件占48%,这类案件手法简单,逃窜快,容易得逞。这种犯罪行为被人们一致痛恨,于是很快达成一致:严格限制或禁止摩托

公共政策第二次作业答案.doc

1. ”体积小变为大变“的过程比较适合于描述下列哪一种政策模型()。 A.有限理性模型 B..精英理论 C.小组意识模型 D.渐进模型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2.小组意识模型的提出者是()。 A、西蒙 B、林布 隆C、詹尼斯D、戴伊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3.下列哪些观点是对精英理论的正确描述()。 A.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B.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C.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 D..公共政策一定要违背公众福利 E.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革命性的,而非渐进性的 答题: A. B. C. D. >> 参考答案:ABC 4.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的明显特征有()。 A..系统 性 B..灵活性 C.合法 性 D.普遍性 E.强迫性 答题: A. B. C. D. E. F. 参考答案:CDE 5.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是()。 A、执行的灵活性 B、执行的协调性 C、执行的有序性 D、执行的时限性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6.政策执行的总原则是坚持() A、原则性 B、灵活性 C、全面性和准确性 D、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A. B. C. A. B. C. D. E. A. B. C. A. B. C. D. E. A. B. C. A. B. C.

软公司与苹果公司价格大战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B 14.下列哪项政策不属于政策替代() A、利改税的政策 B、费改税的政策 C、改革开放政策 D、医疗保险代替公费医疗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C 15.一般来说,推动政策终止的力量主要有() A、反对政策者 B、明智领导者 C、锐意改革者 D、政策受益者 E、政策评估者 答题: A. B. C. D. E. F. 参考答案:ABCE 16.政策终止有助于促进政策的优化,主要表现在() A、政策功能的优化 B、政策人员的优化 C、政策组织的优化 D、政策效果的优化 答题: A. B. C. D. >> 参考答案:BC 17.下列机构和组织中不属于思想库的是() A、兰德公司 B、野村研究所 C、布鲁金斯学会 D、奥姆真理教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18.从组织功能看,政策研究组织以(A )为目标,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首要特征。 A、改进政策制定 B、提高政策效率 C、保障社会公正 D、发现问题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A 19.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是坚持() A、客观公正 B、维护真理 C、有利于经济发展 ` D、实事求是 答题: A. B. C. D. 参考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