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韩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范、语言发展和规范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5)语言对社会的影响。

5.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2004)

(1)语言变体:社会方言、地域方言;

(2)语言交际:言语社区、语码转换、会话分析、社会网络、语言态度、礼貌语言、语言互懂度等;

(3)双语现象、双言现象;

(4)语言接触:方言接触、混合语、混合方言、外来词;

(5)语言转移:语言忠诚、语言转用、移民与语言、语言竞争;

(6)言语民俗学: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言语社区使用语言的差异;

(7)语言、文化和思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禁忌、不同语言在语义上的关联;

(8)语言与社会的种种关系;

(9)语言规划和语言教学;

(10)语言习得;

(11)其他。

6.张廷国、郝树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2008)

(1)研究语言的变异,联系社会因素去探究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并常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又称微观社会语言学或小社会语言学。

(2)研究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双语、语言的接触、人们对待语言的态度、语言社区、多语制、语言选择、语言替代、语言政策、语言规划、标准语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又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或大社会语言学。

(3)研究人们如何在实际的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的社区使用语言的区别。又称为话语文化交际学。

7.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2013)

社会语言学研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我们尝试概括成下列诸方面

(1)国家或地区、城镇或村落机构或部门、街区或邻里等等使用语言的状况及其历史、地理、人文背景。

(2)按种族、民族、阶级、阶层、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说话人的社会属性区分的言语共同体,或由说话人的实践活动建构的实践共同体使用语言遍体的状况、原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

(3)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话和非标准话、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世界性语言和本土化语言等的结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尤其是传递社会意义的功能。

(4)人际言语交往中各方使用语言的状况、变化及其用意和效果。

(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6)社会以及不同群体或个体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的认同、态度和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学习、使用和传播语言变体的影响和效应。

(7)由语言接触和语言态度引起的语言使用上的变化及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8)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口流动或迁徙而导致的语言使用格局上的变化及对语言生命力的影响。

(9)社会语言生活中存在的实际语言问题,以及为此而采取的对策如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及其效果。

(10)对以上方方面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

(11)对以上方方面面的理论探索。

(12)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应用。

(三)国外不同的研究角度

1.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言语,核心问题是语言变异,基本出发点是把语言看作是一个有序异质的系统,强调研究的语料必须取自现实生活,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充实和完善语言学。

2.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

亦称为语言社会学。其研究重点是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全局性的相互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语言问题。如语言规划、母语维护等。其研究成果常被用于语言决策和语文建设。

3.民族学的社会语言学

它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情况以及语言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的作用,侧重研究言语交际的方式、特点和规范。其研究的核心是人类的交际能力,最终目标是建立综合性的人类交际学。

4.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语言学

其研究重点是全社会或某个社会集团对使用某种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

5.语用学的社会语言学

它以会话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探讨会话原则和策略,研究会话结构和风格。

6.应用社会语言学

研究语言与政治、语言与经济、语言与法律、双语教育等

(四)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

语言观是指人们对语言的基本看法,即语言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东西。各种语言学的理论是由不同的语言观造成的。有代表性、有影响的语言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列宁、斯大林赞同。

2.语言是人的世界观,即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过程。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20世纪美国萨丕尔、沃尔夫表示赞同,申小龙也支持此种观点。

3.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后为布龙菲尔德等所赞同。

4.语言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本能。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

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动态的非自足的开放的符号系统。语言中的各种言语差异常常是各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言语差异既具体地体现了语言现状的真实面貌,又常常反映了语言成分消长变化的苗头。

社会语言学正是要联系各种社会因素,通过对各种言语差异的表现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来探索整个语言系统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自觉地利用其中规律,制定各种语言规划,开展语言教学,使语言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社会语言学兴起的原因

1.内部原因:语言学发展的必然

从语言学内部看,20世纪上半叶占统治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着重研究语言形式的分类、分布和语言的共性特征,对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差别和变异置之不顾。这样的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当然不能反映现实世界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因而是片面的。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的差别和变异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对传统语言学起到了补充和修正的作用。

2.外部原因: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基础

从历史和社会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语言规划,欧美国家由于移民或其他

历史原因造成的双语或多语混杂现象,这些都需要语言学家研究和解决。20世纪中叶,西方社会失业人数剧增,种族矛盾加剧,人口流动频繁,使语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协调各种语言和语言变体,促进交际而不是制造矛盾和冲突,充分发挥语言的各种功能,等等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

物质条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社会科学普遍采用抽样调查和统计学的方法,从把握事物总体的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介入,社会语言学也是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发现社会变量和语言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的。

录音设备、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手段。

学术背景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言语行为理论、当代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等。

语言和民族

一、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一)语言能多方面反映民族的特点

1.反映民族的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同一民族早期的经济生活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早期经济生活的状况会在语言中有残留,经济生活中一些常用的事物就会词汇化,不常用的事物就不会词汇化。

2.反映民族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在语言中也有反映。

3.反映民族的某些历史事实

(二)语言比民族的其他特征更具稳固性

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相互接触,会使一个民族的居住地、经济生活、习俗信仰等发生一些变化,表现为对旧有东西的放弃或吸收新的东西。但相对于民族的其他特征而言,语言则比较稳固地伴随自己的民族。

二、语言和民族的相互关系

(一)语言作用于民族

1.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发展的基础和工具

2.语言是联系民族感情的纽带

(二)民族作用于语言

1.民族(国家)的进步和强盛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反之民族的衰败、分化会引起语言的衰败和分化。

2.民族强盛会提高一种语言在各种语言中的地位。

3.民族能够为一种语言的独立地位提供划分标准

双语

双语指个人或社会集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

(一)双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1.多民族杂居

2.国家实行双语制

3.移民

4.殖民统治

5.不同民族通婚

(二)双语的类型

1.语种的多少。统计2003年版的《世界地图册》中亚洲49个国家和地区(不包括哈萨克斯

坦)的语言使用情况的数据表明,官方语言和通用语为单一语言的国家为23个,双语国家16个,三语国家8个,四语国家1个。

2.范围的大小。有全民型和局部型两种。全民性指一个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都是双语。局部型指一个民族内部少部分人可以用双语交流。

3.能力的高下。大致可分为熟练型和半熟练型两种。后者只能应付一般的日常生活,难以进行复杂的交流。

4.时间的长短。有的民族双语使用历史较长,有的则较短。

语言的同化和混合

双语发展前景一种是维持现状,双语稳定存在,另一种是走向单语化。

1.语言同化

双语并存发展为单语化,即一种语言代替了另一种语言,这便是语言的同化。

(1)语言同化的原因国外学者认为造成前语言同化的主要因素有三种:

①地位因素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语言的地位。

②人口因素

③公共机构的导向因素

第一,大众传媒使用的语言;

第二,同宗教关系密切的语言;

第三,用于教学的语言;

第四,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语言;

第五,政府语言规划确定的语言。

(2)国内民族语言同化现状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被汉语同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主体被同化。一个民族的主体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改用汉语。典型的例子是满语被同化。

②局部被同化。一个民族的某个地区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了民族语言而转用汉语。

语言混合

语言的混合是两种语言的语言成分彼此混杂,从而形成了混合语,即形成皮钦语(Pidgin),克里奥尔语(creole)。

(1)皮钦语

皮钦语是以一种语言为基础,夹杂另一种语言的语言成分形成的变形的语言。

作为基础的主要是入侵的英、法、葡、西语等。

皮钦语的语音系统不是单一的,词汇贫乏,语法规则大大简化。

(2)克里奥尔语

皮钦语如果在社会中稳定下来并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使用,就可能发展成为克里奥尔语。

与皮钦语相比,克里奥尔语有如下特点:体系化、普及化、母语化。

国内混合语主要有洋泾浜英语、五屯话、倒话和诶话。

汉语外来词

(一)汉语的几次借词高潮

汉代唐代晚清和五四时期改革开放之后

(二)范围问题

汉语表示外来事物和概念的方式有意译、仿译、直接使用西文缩写词、音译、借形五种形式。通常认为只有音译和借形两种方式吸收来的词才是真正的外来词。

(三)音译词和借形词的类型

1.音译词1.音译词

(1)纯音译的。丁克吉普高尔夫(英)列巴刹那头陀雅马哈斯巴鲁

(2)半音译半意译新西兰冰淇淋因特网米老鼠

(3)音译加类名。啤(酒)保龄(球)卡(车)

(4)音译兼顾表义(音意兼译)。休克绷带可口可乐基因

2.借形词汉语借用日语词

(1)汉字书写的日语固有词语,日语用训读。手续场合广场市场取消出口

(2)汉字书写的英语音译词,日语现多改用片假名书写。瓦斯浪漫俱乐部

(3)汉字书写的英语意译词。民主民族国际系统代表典型警察论文

(4)日本借用的古汉语词,日语中改变了原词意义后被借回。经济组织宪法文化(5)日本人造的字表示的词。腺癌吨吋。

(四)汉语外来词的汉化语音、意义、字形和构词能力

(五)分歧与规范

地域方言与共同语

(一)共同语的含义

共同语有两个含义:民族共同语、共同交际语。

民族共同语是可以通行于同一语言的各方言区的语言高级形式,相应地,与其相提并论的方言则是其低级形式,如普通话与汉语各方言就是此种关系。

共同交际语是指一个国家乃至更大范围内使用不同民族语言的人的通用语言,即族际交际语。此时它与方言无关,而是与其他民族语言相对应。

(二)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

就民族共同语而言,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方言即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何种方言能成为基础方言,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取决于以下一些原因。

1.政治中心。

2.经济发达。

3.人口众多。

4.文化影响

基础方言内部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共同语要以一个地点方言的语音系统作为标准,并从其他方言吸收一些有用的词汇、语法成分以丰富自己。

跨境语言

(一)含义

跨境语言指分布在不同国境中的同一种语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国家的地域变体。

同一语言跨境分布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我国56个民族,有28个民族的语言存在跨境现象,如汉、朝、蒙、藏、维、哈、壮等民族语言。

(二)种种表现

1.跨国数量。蒙古语、怒语、独龙语(中、缅)等跨两国,朝语跨三国,傣语跨中、越、老、缅、泰五国。

2.人数分布。哈尼语,中国约125万,越南九千多,老挝一万多。朝语,中国约200万,朝鲜约2400万,韩国约4500万。

3.时间长短。这与移民时间、国界的划定时间的早晚相关。英语和美语的跨界超过三百年,而中国西南地区与越、老、泰、缅等国的国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划定的,而该地域的民族分布在国境划定后基本未变,民族语言也随国界划定而成为跨境语言,只有100余年。蒙语、朝语的跨境时间更短些。

4.差别大小。跨境时间长,或人员来往少,差别就大,如中国的傣语和泰语;跨境时间短,人员接触多,差别就少些,如分布在中国和缅甸的景颇语。

汉语的海外分布

19世纪后半叶起,陆续有中国人移居海外谋生。据考察有四次高潮:

A 鸦片战争后19世纪后半叶;

B 清末西方国家殖民地扩张时期;

C 二三十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时期;

D 四五十年代抗战,解放战争时期。

近二三十年的留学、移民热,也可以算作一次高潮,而且仍在持续。

相应地,来源不同的华人华侨的聚居地自然形成了使用汉语不同方言的各种汉语社团。

海外华人使用的汉语方言主要有四种,大致的分布如下:

1.粤方言,使用人口约1100万,成员的原住地大都是广东,分布在90多个地方,如越南、缅甸、泰国、斐济、毛里求斯、温哥华、多伦多、洛杉矶、西雅图。

2.闽方言,约500万人,成员多来自福建、海南,分布在60多个地方,主要是南洋一带。

3.普通话(北方话),约300万人,成员主要是大陆、港台新移民,主要在临近的缅甸北部、泰国北部、朝鲜及新移民较集中的欧美。

4.客家话,约100万人,成员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的客家方言区,分布在牙买加、毛里求斯、夏威夷及南洋一带。

语言和社会群体1 性别差异1

一、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的性别差异指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男性和女性表现出的差异。

1)绝对性别差异主要指常见于原始部落文化群体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禁忌现象,表现为“男性语言”或“女性语言”。

绝对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共同关注的现象。

2)相对性别差异指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使用特点差异,往往形成各种性别变体。

相对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主要表现

1.语音差异

20世纪20年代的“女国音”现象:就是把j、q、c发成z、c、s.如:坚jian念成zian;学xue念成sue.

2.词汇差异

封建社会,男性自称“吾”、“我”;女性自称“妾”、“奴”、“奴家”。

男性使用频率比女性高的词语:大款、大腕儿、大牌儿、款爷、倒爷。

粗话、脏话的使用,男性多于女性。英语的研究结论相当。

3.语法规则运用差异

句型选择上,美国男女使用被动语态时选择“be”和“get”的频率不一样:男性使用get的频率高于女性。

4.话语风格差异

英语的研究表明,男性倾向于直陈、粗犷、朴实,女性则较为含蓄、文雅而华丽。

5.言语行为差异

男性较少发出邀请,一旦发出,往往比较具体,包含具体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而女性发出的邀请一般不具体,更多情况下是表达良好的意愿,而不是某种承诺。

6.语言能力差异

包括学习语言的能力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差异;也包括母语能力和第二语言能力差异。女性通常比男性强。

(二)成因解释

禁忌说社会声望说天赋差异说教育逆反说

(1)社会地位的差别

封建时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因而产生女性的贱称。

(2)社会文化的影响

“男主内,女主外”的社会里,男女说话涉及主题不同:男人谈论政治、体育以及生意经的多;女人谈论社交生活、吃什么喝什么,家里有什么麻烦的多。

(3)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据调查,男女交谈中,男性说得多,占用时间长,而且往往控制话题。

语言的行业变体

社会集团

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的社会群体。

语言社团

语言社团又叫言语共同体、语言集团、语言社区,是指在某种语言运用上持有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人们的集合体。

比如,云南景颇族中,说载瓦语和景颇语的社区是不同的语言社团,但就他们都使用汉语和民族语这一角度考虑,又是同一个语言社团。

语言社群

在语言社团中,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而形成的、在运用语言方面自成体系的、与其他群体有明显区别标志的社会集团或群体,就是语言社群。比如,行业组织、职业人群、宗教团体或政治团体,甚至帮会团体、黑社会组织都可以看作是特定的“语言社群”

(一)行业词语

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语言变体通称“行话”。

凡是语言社群都有自己的行话。

行业用语通常与特定的行业组织和专业领域相联系;行业用语不是封闭的,而总是向着全社会开放、并具有正当目的。

现代行业用语主要是专业术语。比如:

哲学:物质、精神、矛盾、唯物论、辩证法

文学:情节、人物、题材、体裁、主题、典型

语言学:语音、语法、成语、主语、特指问、关联法

商业:批发、零售、成本、利润、返点

股市:牛市、熊市、阴线、阳线、高开低走

教学:备课、批改、板书、复习、考试

(二)特殊隐语

某些社会集团或群体为了一定的目的,在成员之间制造、使用一些不为外人理解的语言形式,就是秘密语,或叫“隐语”、“暗语”。比如:

与数字有关的秘密语,从字形构造着眼:旦底,空工,横川,侧目,缺丑,短大,皂底,公头,未丸。

又比如,“网络语言”中,用键盘符号、数字、字母敲出来的秘密语:

:-)笑脸;

:-7 勃然大怒;

:-p 吐舌头状。

三)语域(行业语言)

语域是由于言语交际场景不同而导致的语言变体。比如,在某些职业生活场合中使用的职业语言和通过一些特殊媒介传播的语言。

教师语言、法律语言、“学生腔”、“官腔”、“叫卖语言”、“广告语言”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语域。

传统一点的说法是行业语言。

行业词语、隐语是语言行业变体在词汇项目上的表现。某个具体的行业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表达方式、风格、交际策略等,形成了具有该行业特点而与其他行业不尽相同的行业语言。行业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是在使用全民语言过程中体现出的本行业的特色。

行业语言多种多样,三十年来,国内研究较多的有教学语言、广告语言、网络语言、公关语言、商贩语言、法律语言、军事语言、主持人语言等。研究有理论价值,也有实用意义。介绍教学语言和网络语言。

四、语言的阶层变体

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阶层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和结果。

西方语言学界广泛采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分层方法,即按财富(经济地位)、威望(社会地位)和权力(政治地位)相结合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等级中包括两个阶层,共六个阶层:

上层上上阶层:老财阀下上阶层:新财阀中层上中阶层:医生、教授、律师、高级白领下中阶层:秘书、一般职员等普通白领

下层上下阶层:技术工人等蓝领下下阶层:无技术的体力劳动者

陆学芝主编《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报告》(2000),将我国的阶层分为五个等级:

上层:高级领导、大企业经理、高级专业人员、大私企老板

中上层:中低层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中级专业人员、中等企业主中中层:初级专业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

中下层:一般服务人员、工人、农民

底层:缺乏就业保障、生活贫困的工人、农民

社会学的阶层划分为社会语言学研究阶层变体提供了参考。

五、小结

(一)非全民性

社会变体产生并应用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有的还受场合限制,如隐语多在土匪中使用,网络语言主要用在网络交际中,该群体之外的人一般不用,因而不具有全民性。它也不像地域方言那样可通行于一定的区域而多呈成片分布状。虽然某社会变体的语言项目可能被全民语言吸收,但在整个变体中是少数的。

(二)非系统性

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各成系统,社会变体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而只是对全民语言的利用和改造。它要使用全民语言的语音,而不是另拟声音,要用其构词法来构词,要用其语法规则来造句,以及使用已有的修辞手法和固有的文字。它有一定的创新、突破,如改变原词的意义,网络语言赋予数字、字母、图形一定的意义,但都是零散的,整体未脱离全民语言的系统,它要依附全民语言才得以存在。其本身自然无系统可言。

(三)差异性

一方面,社会变体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但其个体成员对变体项目的掌握上有差异:有人掌握多些,有人掌握不多,如男性变体中的粗话、脏话,有的男性并不了解,网络语言中的图形、数字语也不是所有网民都用。另一方面,社群内外使用有差异,同社群的人使用频率可能较高,而与群外人交际时则可能有所回避。

一、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也叫语言观念,指社会群体成员因一定因素对各种语言或方言的价值评判和行为取向,一般认为它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认知方面,人们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

第二,情感方面,对某种语言或方言喜欢或反感,尊重或轻视等;

第三,意向方面,对某种语言或方言的行为取向,即乐于学习或拒绝接近等。

相应地,语言态度就有了忠诚、自卑、亲近、歧视等表现

(一)语言忠诚

语言忠诚就是对母语(包括母方言,下同)的重视与偏爱。本民族语言是该民族成员自幼习得的母语,它是民族情感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语言忠诚是自然而然的。

在法国,法国人认为法语比英语更规则、更清楚,他们以法语为骄傲,以至有时外国游客用英语问路时,法国警察竟故意用法语回答。

很多海外华人不仅彼此仍用汉语交流,而且要求子女学习汉语。

由于偏爱可能产生自己语言优越的偏见。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曾有过优劣之争。

语言忠诚还表现为,不使用自己语言会收到集团内的冷淡,自己语言受到歧视会表示抗议。二)语言自卑

语言自卑是对自己语言的功能丧失信心而主动放弃。这多半是由于说某种语言的人数少,而对使用人口众多的语言而产生的。如果说语言忠诚主要是民族感情所起的作用,那么,这种语言自卑则是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

在希腊,年轻的阿尔巴尼亚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自己的母语,甚至不让父母讲,以便获得当地社会经济上占优势的群体的认同。

广西融水县一些民族干部,为了让子女读书升学,不但不让子女学本族语,也不让其学习广西中北部的汉语方言,只要求子女学好普通话。

同一地区,语言自卑和语言忠诚会同时存在于不同人群中。

三)语言亲近

语言亲近指对母语外的语言产生偏爱心理,乐于学习与使用。这多半由于该语言用途广,其民族经济文化发达,以及国家导引或组织实施。这不意味着一定是对母语有自卑心理或放弃母语。

最典型的就是对英语的普遍亲近。英语在现今就是国际通用语,似乎世界各非英语国的初高等教育都以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中国现在幼儿也纷纷地学习英语,试行的双语教学,外语也是英语。非英语国家的记者招待会之类也以英语来翻译。

四)语言歧视

语言歧视就是瞧不起母语外的某种语言,即便经常接触也不主动学习,甚至加以讥讽。这种同语言亲近相反的表现,其原因可能也同语言亲近相反。

俄国沙皇时期,政府明文规定并严格禁止少数民族在公开场合说本族语。广西都安县壮族男子与瑶族女子结婚后,家庭必须用壮语,认为说瑶语不光彩,其子女到爷爷奶奶家,如果说瑶语,爷爷奶奶会不让进门。

五)小结

语言态度是一种社会心理及由此带来的相应的行为,而这主要是各种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语言忠诚或自卑是对母语的态度,语言亲近或歧视是对母语外的语言。

首先,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达民族和地区或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或方言,其语言使用者语言忠诚相对稳定,且易引起对其他语言或方言的歧视。反之,经济文化欠发达民族、地区或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或方言,其语言使用者语言忠诚就差些,且容易产生语言自卑或向另一种语言亲近。

其次,民族关系也影响语言态度。如果两个民族关系和睦,在对本民族语言忠诚的同时,也会对对方语言有亲近的表现,而不易发生语言歧视。反之,民族间矛盾尖锐,则不易产生语言亲近,倒会产生语言歧视。

再次,同人口分布也有关。单一民族聚居区,很少接触其他语言,语言忠诚明显。杂居地区的民族,因民族关系的好坏,会表现出语言亲近或语言歧视。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人表现也会有差异。老年人多保守,更多的是语言忠诚;年轻人思想活跃,语言亲近较易发生。

(二)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犯忌讳的话语,这些话本已存在于一种语言中,但由于某种社会心理的作用,有时不能说,而要代之以另外的说法来表达。

1.主要表现

(1)死亡类词语

(2)性类词语

(3)脏类词语

(4)人名

(5)动物名

2.禁忌差异

民族差异时代差异职业差异地域差异

3.语言禁忌的影响

语言禁忌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心理产生的语言现象,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对语言本身和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有些语言现象和社会生活可由此得到解释。

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具体说来,汉语亲属称谓语有如下特点。

(1)历史传承性

很多称谓语,古已有之,现代仍沿袭使用。

(2)系统区别性

亲属称谓血亲称谓比姻亲称谓分得细,也比较复杂,血亲与姻亲、父系和母系、堂亲和表亲多有不同的称谓。这显然也是中国社会重血统、重宗族的表现。

(3)排行序列性

汉族讲究长幼有序,突出表现是对父之兄与弟称呼有别——“伯、叔”,突出伯父的身份,是封建家长制的体现.

(4)面称与背称有不同

面称(对称)是直接称呼对方,背称(旁称)是和对方称呼另外的人。

有些称谓语,可面称,也可背称,有的则只能背称,不能面称。

1.社会称谓的类别和使用原则

(1)社会称谓的类别

姓名称:a.姓名 b.双音节名c.“老/小”+姓 d.乳名

职位名:a.职务、职称、职业称:校长、教授、司机

b.姓/名+职务等:王校长、xx教授

通称:同志、师傅、先生、女士、小姐,或加姓名

借用亲属称谓:大爷、姨、叔叔、大哥、老妹

情感称:a.尊称:令兄、令尊、贵夫人、 老/公、阁下

b.谦称:弟子、不才、在下、小可、愚兄、贱内、敝人、小女

c.昵称:宝贝儿、心肝儿、亲爱的、小笨蛋

d.贬称:老东西、老家伙、臭小子、小崽子

(2)选择与使用

社会称谓使用时要复杂些,如何称呼,与对对方身份的了解、双方的交际关系、交际态度等都有一定的关系,灵活得很,所以要注意有所选择。

a.要准确

b.要得体

2.尊称、谦称、爱称和贬称背后的社会等级

社会变迁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凡是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有两种类型:社会突变和社会渐变。

1.社会突变主要指社会形态的突变,社会其他方面基本上是渐变的。

.社会渐变

社会的渐变是绝对的。语言也就在这社会的渐变中不断发展。

.社会变迁对语言的影响

引起语言变迁的原因

(1)山川地理阻隔,导致方言差异的形成;

(2)人口的增减,导致正在使用的某一语言的扩张或走向消亡。

(3)文化的传播,会扩大某一语言的影响,并使语言自身发生变化。

(4)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冲突,进而影响语言的命运。

在世界历史上,由于种族歧视引起的语言消失现象不在少数。例如,摩尔多瓦人放弃民族语言改用俄语。

有些濒临消失的语言,由于政局变迁而得以复兴。例如,希伯莱语的复兴。

政治决策加速某一语言的消亡。如,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语加速消亡。社会文化接触影响汉语的发展

1.语音方面

比如,在外族统治的金、元时期,兴起了一种新的几乎全用口语写作的白话文学。曲、散曲押韵都根据口语语音,大大不同于前代诗、词押韵所依据的读音标准。

2.词汇方面

外来词是民族文化交流的象征。

3.语法方面

五四以来,欧化语法形式的出现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如,作为公安部门,对于盗版行为,必须予以打击。(比较:公安部门必须打击盗版行为。)

语言交际的交际原则

(一)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讲座中提出来的,1975年发表,具体包括四个准则。

1.数量准则

2.质量准则

3.关联准则

4.方式准则

(二)礼貌原则

为合理解释一些违背“合作原则”的交际行为,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1983年出版的《语用学原理》中提出了补充合作原则的“礼貌原则”。他效法格赖斯,将此分为六个准则:

1.策略准则:让别人少吃亏,多受益。

2.慷慨准则:让自己少受益,多吃亏。

3.赞誉准则:对别人少贬低,多赞扬。

4.谦逊准则:对自己少赞扬,多贬低。

5.赞同准则:减少双方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对他人减少厌恶,增加同情。

(三)其他原则

语言规划4 原则

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求实性动态性系统性可行性

(二)政策性原则

政治性群众性理论性

(三)稳妥性原则

传承性宽容性渐进性

(四)经济性原则

简便性适用性效益型

语言规划的内容

语言规划指国家或社会为了对语言进行管理而进行的各种工作。

语言规划包括语言的选择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语言文字的复兴等问题。比如,在中国,由政府支持进行的推广普通话、汉语规范化、文字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语文标准化等都属于语言规划的内容。

(一)地位规划

语言地位规划就是决定某种语言或文字在社会交际中的地位,主要为了扩大某种语言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方面的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全民共同语(国语、官方语言)。语言地位规划的另一内容是协调语言关系。

确定全民族共同语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事,而协调语言关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为了某种目的相互沟通从而制定一些共同的原则或标准。

(二)本体规划

语言本体规划围绕某种语言的本体进行,涉及到语言的构造、书面语的规范、文体的确立等方面内容。例如,中国全民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化,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的制定,以及科技术语的标准化等。

护理学导论考试重点

护理学导论考试重点

1.现代护理学: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 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 好和道德健康。 3.疾病: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环境因素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 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或终结。 4.基本需要: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 基本的需求。 5.发展:又称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 两个方面。 6.压力:压力是个体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 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7.压力源: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 外环境的刺激。 8.护患关系: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互 相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9.护理评估: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 及判断的过程。

10.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 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1.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 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1.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 ○1焦虑及恐惧;○2依赖性增强;○3自尊心增强;○4猜疑心加重;○5主观感觉异常; ○6情绪易激动;○7孤独感;○8习惯性心里;○9害羞和罪恶感;○10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 2.需要理论对护理的意义。 一、对护理实践的意义:1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2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 和情感; 3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未表达的需要;4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 二、对护理理论的意义:为护理学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对护理教育的意义:为护理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 四、对护理管理的意义: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 五、对护理研究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路。 3.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1可预测性2顺序性3连续性和阶段性4不平衡性5个体差异性6关键期

计算机导论重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重点总结 不足的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家需要的话打印下来用笔填写上去就可以了,OVER! 1. 计算机的产生:第一台计算机产生的时间、名称及发展。 略 2. 冯·诺伊曼型计算机的思想概述。 略 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运算器(Arithmetic Unit)、控制器(Control Unit)、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Input Device)和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 各部件的关系见图 1-1 4. 冯·诺伊曼计算机的两大特征。 “程序存储”(Program Storage)和“采用二进制”(Binary). 5. 十进制数的二进制数表示。 6. 进位制数及其相互转换。 表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的特性

7. 二进制数的四则运算。 略,但大家要重点记忆。 8. 中央处理器(CPU):功能、组成。 中央处理器是由计算机的运算器及控制器组成,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在微型计算机中,中央处理器集成在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上,也称微处理器,简称CPU。 功能: ●实现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操作的控制。 ●实现异常处理及中断处理等。如电源故障、运算溢出错误等处 理。 9. 主存储器:主存储器的基本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计算机的存储器是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可分为主存储器(Memory,也称内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Auxiliary Storage,也称外存储器)两大类。主存储器存储直接与CPU交换的信息,辅助存储器存放当前不立即使用的信息,它与主存储器批量交换信息。目前,主存储器(主存)都由半导体存期组成。 主存的基本组成: (1)存储体(MB: Memory Bank.) (2)地址寄存器(MAR: Memory Address Register.) (3)地址译码和驱动器 (4)数据寄存器(MDR: Memory Data Register) (5)读/写放大器(Read/Write Amplifier) (6)读/写控制器(Read/Write Control Circuit)功能略,但大家查书后要重点记忆。 10. 主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存储容量 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量,称为存储容量,它可以按“字节数”、“字数”、或“二进制位数”表示。一般来说,存储器的容量越大,所能存放的程序和数据就越多,计算机的解题能力就越强。 (2)存取时间和存储周期 存取时间(Access Time)和存储周期(Memory Cycle)是表征存储器工作速度的两个技术指标。存取时间是指存储器从接受读命令到被读出信息稳定在数据寄存器(MDR)的输出端所需要的时间。存储时间是指两次独立的存取操作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通常存储周期要比存取时间用时长 (3)存取速率 存取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主存与外部(如CPU)之间交换信息的总位数 C 。 (4)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来描述,它可理解为两次故障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显然,MTBF越长,可靠性越高。

遥感导论考试题A和B及其答案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5.遥感图像镶嵌 二、多项选择(每题5分,共30分)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与地面目标作用后可分为三部分,包括:() (1) 反射;(2)吸收;(3)透射;(4)发射 2.计算植被指数(如NDVl)主要使用以下哪两个波段:() (1) 紫外波段;(2) 蓝色波段;(3) 红色波段;(4)近红外波段 3.扫描成像的传感器包括:() (1) 光-机扫描仪;(2)推帚式扫描仪;(3)框幅式摄影机 4.侧视雷达图像上由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包括:() (1)透视收缩;(2)斜距投影变形;(3)叠掩;(4)阴影 5 .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包括两个方面:() (1) 像元坐标转换;(2)地面控制点选取;(3)像元灰度值重新计算(重采样);(4)多项式拟合三.简答题(共90分) 1、下图为一个3x3的图像窗口,试问经过中位数滤波(Median Filter)后,该窗口中心像元的值,并写出计算过程。(10分) 2、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20分) 3、设计一个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说明硬件和软件各自的功能,并举一应用实例.(30分) 4.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方法主要有哪些?列出其中5种方法并结合实例说明它们如何在遥感图像解译中的应用。(30分) 遥感概论”课程考试试题1--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做大气窗口。 2.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信息时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光谱分辨率与传感器总的探测波段的宽度、波段数和各波段的波长范围和间隔有关。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3.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模式识别方法获取地物多种特征,为专家系统解译遥感图像提供依据,同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模拟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具体思维过程,进行遥感图像解译。 4.监督与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指根据已知样本区类别信息对非样本区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已知样本类别和类别的先验知识,确定判别函数和相应的判别准则,然后将未知类别的样本和观测值代入判别函数,再根据判别准则判定该样本的所属类别。

计算机导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导论期末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80分) 1.客机、火车订票系统属于 C 。 A.科学计算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B.数据处理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C.过程控制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D.人工智能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2.按照计算机用途分类,可将计算机分为 D 。 A.通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 B.数字计算机、模拟计算机 C.数字计算机、混合计算机 D.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3.下列数中最大的数是。 A.(1000101)2 B.(107)8 C.(73)10 D.(4B)16 4.已知:3×4=10,则5×6= D 。 A.24 B.26 C.30 D.36 5.假设某计算机的字长为8位,则十进制数(+67)10的反码表示为。 A.01000011 B.00111100 C.00111101 D.10111100 6.假设某计算机的字长为8位,则十进制数(-75)10的补码表示为。 A.01001011 B.11001011 C.10110100 D.10110101 7.已知:“B”的ASCII码值是66,则码值为1000100的字符为。 A.“C” B.“D” C.“E” D.“F” 8.在计算机系统内部,汉字的表示方法是采用。 A.ASCII码 B.机内码 C.国标码 D.区位码 9.汉字“办”的区位码是1676,其国标码是。 A.1676H B.4908H C.306CH D.3108H 10.一个汉字字形采用点阵时,其字形码要占72B。 A.16×16 B.24×24 C.32×32 D.48×48 11.在逻辑运算中有Y=A+B,则表示逻辑变量A和B进行 B 。 A.与运算 B.或运算 C.非运算 D.与非运算 12.通常所说的CPU包括 C 。 A.运算器 B.控制器 C.运算器和控制器 D.运算器、控制器和内存 13.计算机的内存储器比外存储器 B 。 A.更便宜 B.存储速度快 C.存储容量大 D.虽贵但能存储更多信息 14.外部设备是指。 A.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B.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主存储器

《护理学导论》试题库及答案(二)

护理学导论试卷 (课程代码03201)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护理人员按照医师处方对服务对象实施的护理,属于D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在初级卫生保健原则中最难贯彻的原则是C A.持续性 B.可近性 C.自我决策性 D.文化感受性 3.某患者为舞蹈演员,突遇车祸,双腿须截肢,出现大吵大闹、不配合治疗等反应,此种情绪属于C A.病人角色行为异常 B.病人角色行为强化 C.病人角色行为冲突 D.病人角色行为缺如 4.下列关于压力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日常生活中的压力都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 B.压力包括刺激、认知评价及反应三个环节 C.压力与多种疾病都有关系,我们应积极避免一切压力 D.压力是环境刺激的直接结果 5.根据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理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C A.尊重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爱与归属的需要 6.艾瑞克森在1950年提出的解释生命发展过程的著名理论是B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7.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称为A A.社会认知 B.社会推断 C.社会评价 D.人际判断 8.人际关系双方相互赞同与接纳,获得心理上的愉快及满足感,此种吸引称为B A.相近吸引 B.相悦吸引 C.相容吸引 D.相补吸引 9.下列属于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模式特点的是B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旗舰版)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 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 等的探测。 遥感与遥控遥测的区别:遥感不同于遥测和 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 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 应用 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 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 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 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惑、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 顺序把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波段划分: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内容: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 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 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大气窗口对应的光谱段: 0.3—1.3y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5-1.8pm和 2.0— 3.5tm,即近、中红外波段。 3.5—5.5_um,即中红外波段。 8-14pm,即远红外波段。 0.8~2.5cm,即微波波段。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 可见光与近红外:波长0.3-2.5辐射特性-地 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中红外:波长2.5-6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 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 远红外:波长>6辐射特性-地表物体自身热辐 为主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分类: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航天比例尺(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 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扫描成像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 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 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微波遥感特点: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 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 方式。 雷达:意为无线电测距和定位。 遥感图像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 征 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 辨率、时间分辨率 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来描述 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标志:又称判读标志,它 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 种特征,这些特征能帮助判读者识别遥感图像 上目标地物或现象。解译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 志和间接解译标志。 热红外像片的解译: 直接解译标志包括:色调、形状与大小、地物 大小、阴影、 地物的解译:水体与道路、树林与草地、土壤 与岩石: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3)室内详细判读 (4)野外验证与补判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 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 状况的地图。 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的复合步骤如下: 1.地理数据的网格化 (1)网格数据生成、(2)与遥感数据配准: 2.最优遥感数据的选取 3.配准复合 数字图像的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三层次: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几 何畸变校正、控制点的选取 控制点的选取: (1)数目确定:控制点数目的最低限是按未知 系数的多少来确定的。 (2)选取原则:控制点的选择要以配准对象为 依据。以地面坐标为匹配标准的,叫做地面控 制点。有时也用地图作地面控制点标准,或用 遥感图像作为控制点标准。无论用哪一种坐标 系,关键在于建立待匹配的两种坐标系的对应 点关系。 数字图像增强的5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 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多光谱变换 多波段数字图像数据格式:BSQ、BIP、BIL 度量特征空间中的距离经常采用的算法:绝 对值距离、欧氏距离、马氏距离、均值向量的 混合距离、相关系数 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方法:包括监督分类 和非监督分类。 水体遥感: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获得 水体的分布、泥沙、有机质等状况和水深、水 温等要素的信息,从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和 水环境等作出评价,为水利、交通、航运及资 源环境等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水体遥感的研究内容:水体的光谱特征、水 体界线的确定、水体悬浮物质的确定、水温的 探测、水体污染的探测、水深的探测 植物的光谱特征:可使其在遥感影像上有效 地与其他地物相区别。同时,不同的植物各有 其自身的波谱特征,从而成为区分植被类型、 长势及估算生物量的依据。 健康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健康植物的波谱 曲线有明显的特点,在可见光的0.55附近有 一个反射率为10%~20%的小反射峰。在0.45 和0.65附近有两个明显的吸收谷。在0.7-0.8 是一个陡坡,反射率急剧增高。在近红外波段 0.8—1.3之间形成一个高的,反射率可达40% 或更大的反射峰。在1.45,1.95和2.6—2.7 处有三个吸收谷。 影响植物光谱的因素: 主要因素有植物叶子的颜色、叶子的细胞构造 和植物的水分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不 同种类、灌溉、施肥、气候、土壤、地形等因 素 不同植物类型的区分: 1.不同植物由于叶子的组织结构和所含色素 不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 2·利用植物的物候期差异来区分植物 3.根据植物生态条件区别植物类型 大面积农作物的遥感估产三方面内容: 农作物的识别与种植面积估算、长势监测、 估产模式的建立。 高光谱遥感与一般遥感区别(特点)在于: 高光谱遥感的成像光谱仪可以分离成几十甚至 数百个很窄的波段来接收信息;每个波段宽度 仅小于10nm;所有波段排列在一起能形成一条 连续的完整的光谱曲线;光谱的覆盖范围从可 见光到热红外的全部电磁辐射波谱范围。 应用领域: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在植被研 究中的应用、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1.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 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 投影则受投影距离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 度和焦距有关 2.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 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像点相 对位置保持不变。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其比例 关系有显著的变化,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不 再保持原来的样子 3.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 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 成比例缩小,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 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 越大

护理学导论试题及答案

2014年4月份护理学导论试题课程代码:0320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及疗效属于A A.独立性护理功能 B.合作性护理功能 C.指导性护理功能 D.依赖性护理功能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A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释人的生命发展历程的理论是B

A.性心理发展学说 B.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C.道德发展理论 D.智力发展学说 4.尸僵开始出现的时间为人死后的A A.1~3小时 B.3~6小时 C.12~16小时 D.24~36小时 5.沟通的最高层次是C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共鸣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6.一护士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讲:“不要担心,现在的医学很发达,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D此沟通过程中护士存在的问题是 A.突然改变话题 B.主观说教 C.言行不一 D.虚假保证 7.病人对护士说:“我伤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属于C A.礼节性沟通 B.陈述性沟通 C.分享性沟通 D.情感性沟通 8.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A A.显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环境下的文化关怀形态 B.描述了文化关怀、世界观与文化社会结构 C.阐述了个体、家庭、群体、社区或机构的不同健康系统 D.解释了护理关怀的决策和行为 9.王先生初到美国,在住房和交通问题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国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学分学时:2.5学分, 48学时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计算机类各专业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担负着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技术大门的重任。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介绍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组成、程序设计、数据库、网络及病毒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 word、excel及power point软件的基本操作。使本专业的新生初步建立起对计算学科的本质认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方法。 2.掌握计算机国家标准的有关基本规定,会查阅有关国家标准和手册,养成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国家标准的各项规定的良好习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识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2.对计算机所有功能的描述。 (三)素质目标 1.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能熟练应用各种各样的OFFICE软件。 2.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操作系统原工作理进行软件和硬件开发。 四、教学方法手段 (一)教学环节 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上机操作、答疑、考试等。通过各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阅读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 (三)教学手段 采用板书方式+多媒体演示,进行全方位教学。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概述 教学基本内容: 1.计算机的发展史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及其知识体系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育 4、社会与职业问题 重点: 1.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发展阶段的划分。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论。

遥感导论复习总结

1.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2.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3. 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4. 大气散射:大气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 5. 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6. 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7. 空间分辨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8. 光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9. 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差。 10.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1.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想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称之为三原色。 12.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13. 电磁辐射的性质:是横波;在真空以光速传播;电磁波具有玻粒二象性;满足fλ=c E=hf 14.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的特性: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15. 大气散射的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段,散射强度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这种现象在日出和日落时更为明显,因为这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在过长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加上剩余的少量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所以朝霞和夕阳都偏橘红色。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说,在符合无选择性散射的条件波段中,任何波长的散射强度相同。如云、雾粒子直径虽然与红外波长接近,但相比可见光波段,云雾中的水滴的粒子直径就比波长大很多,因而对可见光中各个波长的光散射强度相同,所以人们看到云雾呈现白色。 16. 0.3~1.3μm,紫外线,可见光,近红外波段。1.5~1.8和2.0~3.5.近、中红外波段。3.5~5.5中红外波段。8~14远红外波段。0.8~2.5微波波段。 17. 亮度温度:衡量地物辐射特征的重要指标。指当物体的辐射功率等于某一黑体的辐射功率时,该黑体的绝对温度即为该物体的亮度温度。 18. 同物异谱:是指一种地物对应几种不同的光谱特征(有周围环境,时相上的原因)例如坡度,破向,密度,季,相,覆盖度以及地物的组合方式。 异物同谱:不同类型的地物具有相同的波谱特征。 19. 气象卫星的特点:(1)轨道,有低轨和高轨两种,运行中每条轨道都要经过地球南北两极附近上空。优点:每天对全球扫描两遍,获取全球气象资料,得全球大气变化宏观资料;缺点:对一定特定区域一天只能观测2次,不能取得连续变化观测。 (2)短周期重复观测(3)成像面积大,有利于获得宏观同步信息,减少数据处理容量(4)资料来源连续、实时性强、成本低。 20. 摄影机分类:分幅式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数码摄影机。 21.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①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没有统一的比例尺。中心投影则受投影距离(遥感平台高度)影响,像片比例尺与平台高度H和焦距f有关。②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像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比例尺有显著的变化。 ③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版,相对位置不变。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 22. 像点位移的特征:①位移量与地形高差h成正比。即高差越大引起的像点位移量也越大。②位移量与像主点的距离r成正比。即距主点越远的像点位移量越大,像片中心部分位移量较小。③位移量与摄影高度成反比。即摄影高度越大,因地表起伏引起的位移量就越小。 23. 微波遥感的特点: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一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计算机导论总复习提纲(整理)

2009级《计算机导论》课程复习整理 第一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1、了解计算机产生的标志性事件,并说明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及其主要特 点。(讲义01 P5~8) 计算机产生的标志性事件: 1936年阿兰·图灵在《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断问题中的应用》中论述了一种假想的通用计算机,即理想计算机(图灵机),在理论上证明了通用计算机存在的可能性1950年10月图灵在《计算机和智能》中进一步阐明了计算机可以有智能的思想,并提出了测试机器是否有智能的方法(图灵测试),图灵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1956年开始美国计算机学会每年向世界上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颁发“图灵奖” 1946年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ENIAC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主要特征是逻辑器件使用电子管,用穿孔卡片机作为 数据和指令的输入设备,用磁鼓或磁带作为外储存 器,使用机器语言编程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主要特征是使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 了磁芯体,引入了编址寄存器和浮点运算硬件,利用 I/O处理机提高了输入/输出能力 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2):主要特征是用半导体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元器件 代替晶体管等分立原件,用半导体储存器代替磁芯储 存器,使用微程序设计技术简化处理机的机构 第四代计算机(1972年至今):主要特征是使用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使 计算机沿着巨型机和超微型计算机方向发展 2、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与主要研究方向。(讲义01 P17~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离散结构,程序设计基础,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 构,操作系统,网络计算,程序设计语言,人机交互,图形学和可 视化计算,智能系统,数据库,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科学计算, 社会、道德和职业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科学计算与算法理论研究方向,信息安全研究方向,多媒体技 术研究方向,软件工程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应用软件 研究方向,体系结构研究方向

最新护理学导论考试重点资料

精品文档 1.现代护理学:护理学是健康学科中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展规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疾病:疾病是机体身心在一定环境因素下所引起的一定部位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整体病理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部环境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况的偏离或终结。 4.基本需要: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的需求。 5.发展:又称发育,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6.压力:压力是个体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及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7.压力源: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8.护患关系: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互相学习和促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9.护理评估: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地,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的过程。 10.护理诊断: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及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的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 11.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病人人身损害的事故。 1.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 焦虑及恐惧;○依赖性增强;○自尊心增强;○猜疑心加重;○主观感觉异常;○52413情绪易激动;○孤独感;○习惯性心里;○害羞和罪恶感;○心理性休克及反常行为。○986710 2.需要理论对护理的意义。 一、对护理实践的意义:1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2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情感; 3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未表达的需要;4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 二、对护理理论的意义:为护理学提供了理论框架。 三、对护理教育的意义:为护理教育提供了理论框架。 四、对护理管理的意义:调动工作积极性,稳定护理队伍。 五、对护理研究的意义: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和思路。 3.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1可预测性2顺序性3连续性和阶段性4不平衡性5个体差异性6关键期 4.压力的预防原则。 1减少压力的刺激2正确认识评价压力3减轻压力反应4寻求专业帮助 5.帮助病人预防压力的方法。P81 1为病人创造轻松的康复环境 2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 3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 4锻炼病人的自理能力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大全

一、选择题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淡生于1946年,是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第四代是大规模集成电路; 2、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主要有:科学计算;信息管理;实时控制;办公、生产自动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电子商务;辅助设计(CAI);辅助设计(CAD); 3、计算机的信息表示形式为二进制,它采用了冯。诺依曼的思想原理,即以0 和1两个数字形式用于展现,“逢二进一”;它的基本信息单位为位,即一个二进制位。常用的换算单位有:1 B ===8bit;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1TB===1024GB;1个汉字===2B; 4、二进制换算法则:将十进制转化为二进制时除二取佘;二进制转化为八进制时以三位为一组,三位的权重等于八进进中的一位权重,二进制转化为十六进制时以四位为一组; 5、对于字符的编码,普遍采用的是ASCII码,中文含义为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作用通用信息交换标准。 6、计算机的系统的组成由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7、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控制器和运算器合成为中央处理器即CPU ,存储器主

要有内存和外内之分;内存又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断电内容丢失的是RAM,外存主要有硬盘(GB),软盘(3。5 寸,1。44MB),光盘(650MB左右),移动存储器优盘(MB),MP3(MB)等; 8、软件指在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有关的资料。主要有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程序软件即实用程序(如WPS,OFFICE,PHOTOSHOP等)。 9、计算机性能的衡量指标有: 10、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是计算机语言; 11、显示器的分辩率是显示器一屏能显示的像素数目,是品价一台计算机好坏的主要指标。常见的主要有尺寸有:640*480 800*600,1024*768 12、打印机主要有针式打印机,喷墨式,激光打印机; 13、开机方式有:冷启动:加电,引导进入系统;热启动:CTRL + ALT +DEL ,也可以用于结束任务;复位启动法:RESET 键; 14、计算机病毒是指: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通过非授权入侵而隐藏在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中,影响和破坏计算机的安全的程序;复制性,破坏性,隐藏性,传染性;

遥感导论考试重点

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与遥控遥测的区别:遥感不同于遥测和遥控。遥测是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遥控是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接收、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的类型: 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惑、陆地遥感、海洋遥感等 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局限性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顺序把电磁波排列起来,这就是电磁波谱。 波段划分:长波,中波和短波,超短波,微波,红外波段 电磁辐射: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露的现象,叫电磁辐射。 辐射测量内容:辐射能量、辐射通量、辐照度、辐射出射度、辐射亮度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大气散射有三种情况:瑞利散射、米氏散射、无选择性散射 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对应的光谱段: 0.3—1.3y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1.5-1.8pm和 2.0— 3.5tm,即近、中红外波段。 3.5—5.5_um,即中红外波段。 8-14pm,即远红外波段。 0.8~2.5cm,即微波波段。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 可见光与近红外:波长0.3-2.5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 中红外:波长2.5-6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 远红外:波长>6辐射特性-地表物体自身热辐为主 遥感平台: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分类: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地面平台 航天比例尺(像片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扫描成像成像方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 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微波遥感特点: 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 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 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 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主动微波遥感:是指通过向目标地物发射微波并接收其后向散射信号来实现对地观测遥感 方式。 雷达:意为无线电测距和定位。 遥感图像特征:几何特征、物理特征、时间特征 表现参数: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计算机导论复习考试提纲

计算机导论复习考试大纲 第1章概述 1. 理解计算学科的定义,会解释计算学科。 2. 了解计算学科的本质 3. 理解计算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 4. 能列举出计算学科的五个专业学科领域 5. 知道什么是图灵机。 6. 了解ENIAC相关信息 7. 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 8. 会描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组成) 9. 会解释冯?诺依曼原理。 10.知道字长的概念。 11. 了解计算机的分类 12. 知道表示存储器容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13.了解软盘和硬盘的结构,了解其相关的参数。 第2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理解进位计数制中的基数和权的概念,知道2、8、16进制数的表示方法。 2.会进行二、八、十六进制与十进制数之间相互转换,会熟练进行二和十六进制之间的相互转换。 3.给出一个二进制数据,能写出其在计算机内的机器数表示形式。 4.会进行简单的二进制补码的加减运算,会求补码对应的真值。 5.了解计算机中的四种逻辑运算。 6.掌握ASCII码的概念和表示,知道常见字符ASCII码值的相对大小。。 7.理解汉字内码和外码的概念,能列举出汉字输入的常见编码类型。 8.了解数字音频的文件格式,知道其扩展名。 9.了解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第3章计算机体系结构 1.掌握指令、指令系统、程序的概念。 2.掌握冯·诺依曼结构所描述的计算机组成。 3.理解存储器的分类,能举出相应的例子或给出一种存储器能说出其所属的类别。 4. 掌握三级结构的存储器系统的运行原理,知道每一级的功能。 5. 理解虚拟存储的概念. 6. 掌握计算机的三总线结构,能描述设备间的连接关系。 7. 了解总线的分类,能列举总线的实例。 8. 掌握接口的概念和功能。 9. 了解接口的分类。 10.了解外设数据传送控制方式。 11.了解高性能计算机的含义。 第4章操作系统

护理学导论期末复习题库

一、简答题 1.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贡献? 答:1.明确了护理学的概念和护士的任务,为护理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2.建立了医院管理标准和基础。 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开创了正规的护理教育。 4.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的护理理念。 5.为妇女创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 6.强调保持医疗护理活动记录的必要性,成为护理科研的开端。 2.简述护理评估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答: (1)交谈:交谈可分为正式交谈和非正式交谈。 (2)观察:在交谈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外貌、表情、神态、反应、体位等非言语性的表现。 (3)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及各个系统的检查等。 (4)阅读:服务对象的病历、各种检查报告、护理记录等。 (5)量表或问卷 3..需要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答:1.了解会理对象为满足的需要。 2.领悟护理对象的言行。 3.预测护理对象尚未表达的需要。 4.指定和实施护理计划。 5.用于确定满足患者需要的途径。 4.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答: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里素质。 5. 护理学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有哪些? 答: 6.简述护理评估中收集资料的方法? 答:交谈法、观察法、体格检查和查阅4种方法。 7.列出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 答: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8.应激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答: 9. 列出罗伊适应模式一级评估的内容,每项内容各举2种无效反应的表现。 答:一级评估又称为行为评估。通过观察、交谈、检查等方法收集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四个方面的行为资料,然后判断其行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无效性行为。(1)生理功能方面的无效性行为:常表现为病理的症状和体征,如缺氧、休克、循环负荷过重、水和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或过剩、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小便失禁、尿潴留、失用性萎缩、失眠、昏迷、瘫痪、褥疮、运动和感觉障碍等。 (2)自我概念方面的无效性行为:如自我形象紊乱、性行为异常、自卑、自责、焦虑、无能为力、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 (3)角色功能方面的无效性行为:表现为不能很好承担起自己的角色责任,如角色差距、角色转移、角色冲突、角色失败等。 (4)相互依赖方面的无效性行为:如分离性焦虑、孤独、无助、冷漠、人际沟通和交往障碍等。 二、填空题 1.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是人、环境、健康和护理。 2.护理职业生涯发展经历了职业选择、进入组织、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 3.评判性思维是由智力因素、认知技能因素、情感态度因素组成的。 1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 指令系统:一台计算机中所有指令的的集合,它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微型计算机中,控制器的基本功能是指令的操作数。 USB总线是以串行方式传输数据。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相互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其主要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计算机病毒:破坏计算机功能或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 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由程序和数据结构组成的大型系统软件,它负责计算机的全部软硬件的资源分配,调度和管理,控制各类程序的正常执行,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速缓冲储存器(Cache):位于cpu和存之间的储存器,其特点是速度快,目的是是储存器的速度与cpu的速度相匹配。 总线:若干信号线的集合,是计算机各部分之间实现信息传递的通道。 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是指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主要研究数据的各种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以及对数据的各种操作。 进程:一个程序(或者程序段)在给定的工作空间和数据集合上的一次执行过程,它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程序计数器:由若干位触发器和逻辑电路组成,用来存放将要执

行的指令在储存器中存放地址。 机器指令: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可由cpu直接执行。 cpu主要的技术指标: 1.字长:cpu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2.主频:cpu部工作的时钟频率,是cpu运算时的工作频率。 3.地址总线宽度:决定了cpu可以访问储存器的容量,不同型号cpu的总线宽度不同,因而可使用的存的最大容量也不同。 4.数据总线宽度:决定了cpu与存,I/0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 5.高度缓冲:可以进行高速数据交换的存储器,它先于存,与cpu交换数据。 6.指令系统:指令的寻址方式越灵活,计算机的处理能越强。 7.机器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越短,机器性能月好。 计算机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储存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总线)组成 1.运算器:主要完成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 2.控制器:实现取指令,分析指令和执行指令操作的控制,实现对整个运算过程的有规律的控制。 3.储存器:是用来存放数据和程序的部件,可以分为主存储器(也称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4.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是实现计算机系统与人(或者其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设备。输入设备将外界信息转化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