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

1引言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

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

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

想法和感觉。

彼得。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

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

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在开办事务所

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随着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瑞士馆的成功设计,卒姆托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2009年4月13 日

普里茨克基金会宣布,瑞典建筑师彼得。卒母托获得2009年普里茨克奖。图 1 彼得.卒母托

3卒母托的建筑思想

4现象学建筑思想

概括来讲现象学是一门关于事物与意识关系的学问。建筑现象学是基于哲学中的现象学,对建筑和场地本身,对人的空间体验,以及对设计动机的实践和研究。

现代建筑思潮

卒姆托的设计技能一一即对材料以及对空间感受和场地的把握——使现象学的“事物性”和“ 意识”得以实现 。

瓦尔斯温泉浴场(图2)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有趣的例子。卒姆托并没有以现象学的名义来

阐释他的设计思想 ,但是我们却实实在在的看

到了一个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作 。沐浴本身就是

一 个十分感性的过程 ,水与肌肤的接触更唤

醒了人对氛围 、光线和材 料的敏 感。卒姆托

成功地创造了一个能调动人的相应感受的场

所。他的两个设计要素:对材料的(光线也是 一

种材料 )以及对空间的感受和对场地的把握与

现象学中强调的“ 事物性”和“意识”的立足

点相对应 ,也因此卒姆托被称作建筑现象学的

代表人物。 5 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

“对我而言,有些房子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们看上去简单

地矗立着,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是我们却无法想象没有它们时这

块地方的样子。这些房子牢牢地锚固在土地上。它们是环境中自证

的一部分。它们说‘我就是你所看到的,我属于这儿’。我有一种

强烈的冲动去设计这样的建筑 。它们自然地生长,成场所形态和

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世界文化具有抵抗性的主要 原因是“场所

一一形式 ”这一相辅相成的由场所引发的形式。彼得·卒姆托关于场所与形式的问题在自己的红皮书《思考建筑 》里有着这样的

描述:“当一个建筑设计独独来源于传统,仅仅重复它所在场所

的指示,我觉得这缺少一种对世界和当代生活诚恳的关注。如果

一个建筑作品仅仅诉说当代的语汇和诡辩的视线而不去引发场所

的感,那么这个建筑与基地是脱节的,我认为它失去了对它所处

场所表面的引力。” (图3—图4)

6 极少主义设计思想

极少主义建筑始于密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集大成于密

斯。他利用有限的信息传达一种耐 人寻味的意味。他在纷乱中保

持清晰的脉络,并给观者的记忆里提供精炼的索引符号,给人留

下深刻的整体印象。自从他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以来,建筑

朝着单纯、逻辑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

盒子式国际主义建筑 。

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思想跟密斯的“少就是多”的设计思

想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在继承现代主义

建筑的一 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从建筑自身的语言入手,探寻建

筑的本质,刨造性地将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起来,并在

对材质、构造以及光和空间塑造方面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其创作

过程充满着理性与严谨,并且在简约的表象下赋予建筑复杂的意

图3圣本尼迪克特教堂 图4谷仓工作室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义。 (图5)

卒姆托认为从一个过分混乱的环境进入一个十分简单的环境,这样的感受是令人震惊的。卒姆托本身对于现今社会上太过于复杂的现象以及对过去旧有事物的尊重,使得他希望他的建筑作品以一种较低的姿态呈现,去除矫饰的事物 ,剔除创作 中不客观的自我情感表现 ,以抽象隐喻的外形表现出对外在事物的应对,坚持以极其简约、朴素的形式来表达丰富的内涵,他的作品表达的是建筑本身,体现着对场所和环境的尊重 。

尽善尽美的理想——我不是从理论定义的出发点来做建筑。我致力于做建筑、盖建筑物、期望达到尽善尽美。就像小时候我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东西,一切都是恰到好处才行,原因为何,我也不懂。事情就是这样,对于为自己而做的东西,我一直有深刻的个人感受。我从不认为这有什么特别,就是这样。今天,我知道身为建筑师的我,工作多半是在追求这份早年的热情与执着,

病史者更深入理解,使之尽善尽美。而当我思索是否为旧事物增添新概念与热情,以及是否从训练与实务学到什么时, 我明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新发现必须凭直觉获知的核心要义,自己似乎一直都晓得。

7

建筑作品介绍 8 瓦尔斯温泉浴场

瓦尔斯是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一个狭窄山谷里的边远村庄,海

拔高度为1200m 。村里生活着大约300位居民,他们大都居住在粗

石屋顶的农舍木屋中。这个静谧村庄的一大特色就是有治疗功效的

30℃温泉。19世纪末,这个村庄建了一座温泉旅馆,为游客提供了

住所。在1960年代,原有的旅馆被一座新建筑取代,即使在今天,

这个建筑也还和周围的环境形成着鲜明的对比。1983年,瓦尔斯村

购买了温泉浴场和周围的各家旅馆,并于1986 年委托彼得·卒姆

托建造一座新的温泉浴场,并于1996年完工。

设计方案的中心理念倾向于:让建筑看起来成为周围景观的一

部分,以退让和谦逊的姿态覆盖于同山体一色的草皮之下(如图2)。

新建的温泉浴场如同一块巨大的方形岩石般嵌入山体之中,一侧与

山体紧密结合,另一侧暴露在外的建筑本体上开着巨大的方形孔

洞,仿佛是对山体沉积岩风化形成的深洞的呼应与现代的诠释。

整座浴场的内部材料全部用瓦尔斯当地的石材,石壁触摸可以

让人安心,比起美丽这一点,它以一种更特殊的方式定义了人类的

存在感。由这些石片构成的巨大墩柱成为建筑的支撑结构,不均匀

地布置在基地中,通过对空间的占据来划分空间。 在建筑具体的处理手法上,则是根据地形特点来建造。为了眺

采用本地很早就用于屋顶的片麻岩。将片麻岩加工成薄片状,它对温度差的不敏感性使之成为优质耐用的建筑材料。正立面使用了大窗与阳台。设计的重点远不在此,而是在于提供一个真实的感官世界,这个感官世界依赖于对沐浴,自我清洁,水中的放松等情感寂静的最初的体验;依赖的是不同类型空间里身体与不同温度的水体的相互作用;依赖的是对石材的触感。通过创造一种冷与热、宽与紧的直接感官体验来达到所谓的“真实”。(图6—图8)

现代建筑思潮

9布雷根茨美术馆

1999年卒姆托以其明亮的玻璃盒子式的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图9)荣获了第6届欧洲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奖。该美术馆坐落在布雷根茨康斯坦斯湖畔,它由构成室内空间主体的现浇混凝土盒子、钢和玻璃等组成。从外面看,建筑就像一盏明亮的灯。随着一天之内天空光线和湖面薄雾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建筑的外表反射着不同的光影和色彩。

建筑的主体是一个方形玻璃盒子,共六层(地下二层,地上四层)。最上的三层为三个混凝土盒,垂直方向相互脱开,由三

花。

整个建筑的外表面铺满经过精心加工的大片玻璃板,看起来像是带有褶皱的羽毛或是一种鳞状的结构。建筑没有明显基座,而是直接立在地上。所有的玻璃板都采用相同尺寸,既不打孔又不划分,仅仅用大的钢夹子以鳞片状的排布方式固定在钢框架

上。玻璃的侧边缘暴露在外,玻璃与玻璃之间隔着一定的缝隙。整个外框结构独立于内部的混凝土盒子,就像单独一层皮肤,并使内外的空气可以相互流通。各层楼板和楼梯都经过打磨,墙体和天花泛着柔和的光。(图

10)

102000

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

人们觉得这个被称为“共鸣箱”的展馆(图11)是将不同领域的感官体验融入一种“整体艺术效果”之中的特殊场所,它完全是一个艺术作品。共鸣箱通过一种创新的悬挂系统组合在一起,在功能上,它为随气氛变化的感官体验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设计的任务就是:共鸣箱应该总是发出不同的声响,在不同光线、运动、声音、气味的条件下,人们会感到一种持续变化的状态。

共鸣箱用木材、沥青和钢材筑成。由不同种类的木材组成的各种空间也划分出了功能的分区。来自瑞士各地的、从中心锯开的木材的清香弥漫在建筑中。所有木梁由于仅靠压力和摩擦力组合在一起而保存完好,在博览会结束后,它们将被拆除并在其他地方重新得以利用。光线作为建筑的第五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图12)

11艺术博物馆

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圣科伦巴的旧址上,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科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幕镂空的纱帐;每一种精心选择的材料所散发出的美深深打动这访客;光和暗位博物馆各个房间提供场景,在这些曼妙的场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艺术品均被赋予精致的展示空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间。(图13-14)

光承载了历史的痛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卒姆托在

回答“为什么柯伦巴有非常暗的空间 ”这个问题时,他说到 :

“ 我在瓦尔斯温泉浴场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工作,我们需要这样

美丽的昏暗光线的情景,建筑也需要这样,老年人看起来更漂亮 ,

他们的皱纹就不那么明显了。

遗址大厅中的残垣断壁,缄默无言。游走在这个博物馆内,

上帝的言语不单单显示在宗教艺术品中,而且鸽子的呢喃,金属

的撞击声 ,墙壁上丝绒般的光泽似乎都浸润并传达着神的旨意。

游走在建筑内部,我们的视觉、听觉 、觉同时接受着柯伦巴带给

我们的宁静和震撼。(图15)

参考文献

[1] 建筑氛围(瑞士)卒姆托 著,张宇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 思考建筑(瑞士)卒姆托 著,张宇 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3] 彼得.卒母托 刘松获 贾娇娇 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4] 建筑大师MOOK 丛书——彼得 卒姆托 《大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复杂性——以彼得·沃克景观作品为例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复杂性——以彼得·沃克景观作品为例 发表时间:2020-04-14T02:52:48.106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1期作者:王璐璐 [导读]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把握整体性;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 王璐璐 滨州学院 256600 摘要: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把握整体性;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由于其设计手法的此类特征,其本身所反映出的复杂性往往被忽视。通过分析彼得·沃克作品,从感官体验角度分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复杂性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极简主义;复杂性;感官体验 1.极简主义景观设计 自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艺术蓬勃发展,影响越来越广泛,艺术家开始涉足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一些景观建筑师开始接触极简主义艺术,从极简主义艺术中汲取创作营养,并运用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创作了许多具有极简主义风格的景观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彼得·沃克的唐纳喷泉、玛塔·施瓦茨的面包圈花园以及彼得·拉茨的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等。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强调从整体性把握设计,追求极致简单、纯粹的空间构成、关注材质细节的运用。其作品在设计层面上通过高度概括的设计手法与精炼简约的表现手段,深度挖掘景观本质带给人们的体验。 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极简的设计方法,设计师对设计对象研究、分析后,确定其关键性因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细节表现,以最简练的表达手法取得最大的景观效果;二是极简的表现手法,设计师运用及其精炼简单的元素、景物已经材质表现景观最本质的特征;三是极简的设计目标,在充分了解场地文脉、肌理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场地的最理想方式,并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 2.保罗·沃克作品分析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是当代景观设计中极具代表性的大师,也是将极简主义风格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代表人物。他所设计的景观作品大多结合当地文脉,融入丰富的历史与传统文化,通过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运用古典的景观元素,营造浓重的原始气息以及神秘的氛围。这些都是彼得·沃克作品的显著特点及过人之处——艺术与景观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以下将通过其景观设计作品分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复杂性。 2.1唐纳喷泉 哈佛大学的唐纳喷泉建于1984年,是彼得·沃克早期的作品。喷泉位于校园内的一个交叉路口,同时跨越草地和水泥路地面,并且包含了附近的两棵树,由159块花岗岩不规则排列组成直径约为18.3M的圆形石阵,每块石头大约4英尺长、2英尺宽、2英尺高,当人们坐在草地上时,刚好可以被用作石椅或石桌。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 唐纳喷泉立足于夏天使用,而在冬天,利用周边建筑供热系统可以继续喷雾,当气温继续降低直至无法喷雾时,白雪覆盖石阵,则是另一番景象。石阵中心处设有水池,此处石头也更加密集。春夏秋三季,水雾像云一样在石上舞蹈,将石阵的边界模糊。白天阳光反射令水雾产生彩虹;夜晚水雾在灯光的影响下制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化。 虽然运用极简的设计手法,但彼得·沃克也对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推敲,石阵具有空间划分的作用。设计师利用159块天然石块围合出一块直径60英尺的圆形静空间,并与周边环境有所分区。同时,水雾喷泉以柔和的方式阻隔了人们直线相互对视的目光,使这里更显私密,增加了实用性。 2.2 911国家纪念广场 911国家纪念广场是彼得·沃克生涯里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2004年1月,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以作品“倒影缺失”从63个国家5000多份方案中脱颖而出,之后他便邀请彼得·沃克一同完成该项目,并最终获得了201ASLA专业奖。 为了纪念911事件,在纽约世贸广场遗址上设立了庞大的瀑布,周边设置了森林广场,人们从周边繁华的城市走向这个静谧又有着瀑布轰鸣声的神圣场所,纪念逝去的生命,人们向下行走,将看到遇难者的名字,穿过森林广场向上走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巨大的高差,让

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

个人简介: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他有着丰富的从业和教学经验,一直活跃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1978-1981年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知识,顺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简历: 1932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德纳市(Pasadena)。 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景观设计学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在伊利诺斯大学进行景观设计学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1957年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景观设计学硕士学位,并获得美国景观设计专业优秀学生奖——魏登曼奖。同年(另说1958年)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佐佐木英夫教授(Hideo Sasaki 1919-2000)共同创立了SWA(Sasaki Walker Associates)景观设计事务所,其逐渐发展壮大,后成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之一。 1958-1959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讲师。 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 1973-1983年担任SWA集团暑期学校主任。 1976-1991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副教授,教授景观设计课程。 1977—1978年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城市设计专业代理主任。 1978-1981年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 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Peter Walker and Partners,简称PWP),标志其设计风格趋于成熟。 1988年-1991年担任美国《景观设计》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1992年出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Charles Eliot主席 1997-1999年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设计系主任 2004年PWP设计的纳什雕塑中心和Saitama天空森林广场两项目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专业大奖。 2007年PWP赢得2007年景观设计单元的国家设计奖(National Design Award for Landscape Design)

浅析彼得·卒姆托的空间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析彼得·卒姆托的空间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 作者:杨洋, 闫文卿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刊名: 安徽建筑 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0,(6)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熊灿诗意的建构 本质的回归——彼得·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四川建筑2008,28(6) 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以简洁、独特、精致而闻名.文章对卒姆托及其作品进行了合乎当代建筑语境的解读,从建筑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作品和思想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思考. 2.期刊论文徐岩.XU Yan从建构的视野解读彼得·卒姆托的温泉浴场-山西建筑2009,35(24) 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弗兰普顿提出的建构文化研究的缘起、发展,并试图给出笔者自身对于建构的理解和定义,然后从建构的视野解读了以"诗意的建造"著称的彼得·卒姆托的代表作--温泉浴场,从而让人们从建构的层面更仔细的去了解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3.期刊论文詹和平.Zhan Heping另一种品质——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 彼得·卒姆托新近设计的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独特的建筑.他在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上,创造了一座可以感知,体验、沉思的博物馆,使人在其中获得某种宗教情绪,感受到空间、材质、光线、细节及遗址、艺术品的魅力.此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种品质,或许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的创作年代所缺失的和要寻求的. 4.学位论文肖志抡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世界2005 在瑞士被看作当代建筑思想中心之一的今天,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作品当属其中的主要成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纯净形式美及其表现出来精到的材料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建筑最终散发出来的空间影像超乎寻常的掌控。卒姆托说。他希望创造一种具有灵魂的空间 ,一种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并且对世上常规人造物进行抵制的空间。对他而言,材料本身的语汇比它的外在形式更加重要,因为只有简明与纯净的建筑才会吸引我们将之作为舒适的生活居住对象。 1998年,彼得·卒姆托继安藤忠雄以及J·莱维斯卡成为第三届嘉士伯建筑奖的得主。作为评委与ArchitectureReview杂志主编的彼得·戴维对卒姆托曾有这样的评价:“他是我们时代的传教士,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魔幻与诗意。” 卒姆托的作品不多,但都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他像一位炼金术士,设计的过程是关于存在、感知和沉思的探索,是现实中感受到的魅力的提炼,超越日常生活的庸俗。他的作品都运用基本的形体,关注对空间的感知、材料的特性及材料之间和谐配置。他认为建筑无论大小都要让人感到亲切 ,感到尊严和自由,让人乐于使用。 卒姆托让我们想到了勒·柯布西耶,他系统地对通常我们所接受的理论进行质疑,并用他自身的经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每一个挑战目标前进。他将永恒的价值作为其创造性尝试的最终目的,可能也恰恰是因此,才使得他每一次总是能够通过我们所熟知的,生活行为一部分的影像来打动我们。在乌尔罗马考古学遗址保护所中,他采用威尼斯人半透明卷帘的原理为我们创造出魔幻的空间效果;在圣恩特·贝纳迪克礼拜堂,他采用被低估的木墙面板的诗意地打动我们;在海尔登斯顿的个人工作室,他通过强化木材建筑与金属家具之间的对比来阐释两种材料的特质。在老人住宅的设计中,他自信地引入贯穿两层的窗户作为主题;而在沃尔斯的温泉浴场中,他重新发展了我们所熟知的罗马或者土耳其浴室的洗浴体验。在这里,卒姆托呈现出一种对文化社会正在丢失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永恒价值条件下,盲目求新求异所带来的负罪感。 尤哈里·帕拉斯马在其所着的《感官性极少主义》中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建筑舞台在整体上被造型的狂热所统治。这样就使得建筑偏离了实体和象征的本质,而使房子成为纯粹的视觉产品。公共产业也使得建筑变得自恋并偏离了自己根本的社会任务。或许,正如卒姆托本人所言:“这究竟是为什幺呢?我常常疑惑,这虽有困难却是显而易见的设计方法就这幺少的人去尝试?为什幺我们对产生建筑的基本要素:材料、结构、构造、承重与自承重、地面与天空及理应成为空间的空间;经过谨慎细致处理的空间的围合墙体、材料、凹度、空旷、光、空气、气味、感受力与共鸣如此没有自信?”<'2> 我相信卒姆托的作品会给我们很多息示,尤其是对我国且前日益扩张的城市建设和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创作是一种抵抗。他的建筑所呈现的也正是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浮华、快速制造的“视网膜”建筑的岁月里所缺失的、所应寻找的另一种品质。 5.期刊论文陈彦.CHEN Yan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时代建筑2008(3)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德国科隆新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圣柯伦巴的旧址上.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幕镂空的纱帐;每一种精心选择的材质所散发出的美深深打动着访客;光和暗为博物馆各个房间提供场景,在这些曼妙的场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艺术作品均被赋予精致的展示空间. 6.学位论文李洁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200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受材料、施工等客观物质的限制 ,真正理性和严谨的精品建筑比较少。同时在不假思索地快速建设中,中国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也逐渐消失。 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极少主义建筑,以简练的形式、纯净的空间和精巧的构造结构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备受国际建筑界的关注,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建筑应从生活和场所出发,关注的是空间、形式、材料、构造等建筑的基本问题。他像是一位炼金术士,不断挖掘建筑的真谛,创造简约的美。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是对真实事物的表达、对人以及生活的关注、现代价值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这使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誉。 因此,本文从他的创作背景和建筑理念出发,对其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简约、朴素的建筑形态,以及简约的表象所隐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对场所与环境的思考,对材料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希望通过以上探索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建筑创作有所启示。 7.期刊论文杨璐表皮背后--从建筑表皮的差异解读建筑师的思想-中外建筑2004(4) 建筑表皮不仅是建筑视觉表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筑构造组织形态的体现.本文从建筑表皮出发,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卒姆托、妹岛和世三位(组)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解读不同建筑师不同的建筑思想. 8.期刊论文楼颖楠.LOU Ying-nan建构建筑探讨-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 建构不仅是一种构造过程,更是将建筑人的感性倾注于建造过程的诗意创造的方式,就比如赫佐格和德穆龙、卒姆托的建筑,他们不再停留于过去对于建筑外在形态的追求,而是将对建筑材料用人的情感方式重新组合.探索了建筑内部的空间,以及在这样的空间之中人对光线,质感,触感等细节的感受.在这里,人作为一个更为主动的因素被考虑到了建筑的要素之中,而人在建筑之中的情感被提升到了最重要的地位. 9.学位论文史永高隐匿与显现——材料的建造与空间双重属性之研究2007 在这个图像时代,建筑整体上的“布景化”现象已经愈发严重。对于材料的重视和研究被视作对抗这一状况的一个可能并且重要的出路。但是,如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摘要:小组研究了建筑大师卒姆托的独特设计方式和手法,以2000年德国诺威世博会展馆和克劳斯兄弟礼拜堂为例进行鉴赏。 关键词:卒姆托;场所;材料 一、彼得·卒姆托简介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年4月26日-),瑞士建筑师,200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卒姆托出生于巴塞尔,1958年成为木匠学徒,1960年代在纽约市普拉特学院进修,1968年成为一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1997)、瑞士瓦尔斯的温泉浴场(1996)、圣本尼迪克特礼堂(1989)等。 在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卒姆托属于作品很少的,但是每一个作品都那样使人惊叹,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时尚的曲线,安静得犹如能听到大地的呼吸,独特得无可复制。他对于场地深邃的感受力、对于材料和建造过程独特的掌控能力源自何处?

二、对两个实例的学习与分析 1、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馆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 类,自然,科技”。卒姆托围绕着这个主题建造了独一无二的“瑞士共鸣箱”。作为一 个来自一个木材之乡的瑞士人,卒姆托长于 木匠的家庭。木材那种原始,质朴的力量,给了他极大的感染。因此他将瑞士传统风干木头的手艺搬上了世博会的舞台。 一共2800立方的木料,不用钉子,不用螺丝,不用胶水,单纯的只借助于钢杆和弹簧。这几个月的世博会正好作为他的干燥期,木材自然风干,水分蒸发,在世博会结束之后,这一展馆将被拆除,材料会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卒姆托利用世博会这5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些木材的“干燥期”。 这样的理念非常符合世博会这种临时性建筑,也体现了卒姆托对材料对自然的尊重。再加上木材本身的特性,无论过冷或过热,木材就可以进行温度调节。材料在他的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他让材料成为你感官的一部分。游客从任意角度进入到瑞士馆中,接触木材的肌理,嗅闻木材的清香,瑞士演奏家的不插电乐声在空间中流淌贯通。借木材的“手”把木色,木香,食物的味道,音乐,温度,阳光,雨水,光线,全部共鸣在了一起,调动起了人的全部感官来体验这座建筑。游客在这里面的体验随着自然气候的不同而改变,每一秒都有不同的感受。人与自然的互动,自然与材料的互动,材料与空间的互动都是如此的清晰。

彼得沃克

2009年4月16日晚上,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知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P eter Walker)主旨报告成功举行。 讲座上,彼得·沃克将自己从事景观行业五十余年来的具体项目、工作经历、教育经验及设计思想与在座的听众分享,并热情而耐心地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给予设计师和学生很大的启发。 彼得·沃克是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他有着丰富的从业和教学经验,一直活跃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1978-1981年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作为一位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设计了无数佳作. 彼得·沃克提到当年美国也同样面临现在中国所遇到的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低密度的重复建设等。开发商开发房地产时,都带着"风格"让设计师进行设计。因为房地产景观归根到底还是商品,带有商业性,而客户的喜好,就决定了该商品设计的导向。面对这样的设计环境,彼得·沃克间接地进行了反思,他从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画家和雕塑家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灵感。他认为这些艺术品和景观是紧密相连的,这些艺术品设计构成简单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正是这些简约的构成,却可以形成很好的景观。20世纪60年代斯特拉、安德烈、贾德、弗莱文以及莫里斯等艺术家的作品再次从艺术上肯定并复苏了简朴性、力量和清晰性,给于了设计新的方向。 那么,如何利用这些简单的构图来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将图纸上的艺术品和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艺术家在沙漠中行走,一次获得一条美丽的路径,但是这样的形式,如何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并被客户所接受?一些景观中的某种元素,放于室内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品,并具有宗教感和强烈的神圣感,但是这种想法应该如何实现?一个艺术馆的展出里,水泥块被整齐排列于地表,这样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但是它又如何应用于景观?再如安德烈的作品"切割线":枕木摆于草地中,成为一定的序列就使草地变得十分的不同,变得难以忘却。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彼得·沃克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如此简单的东西,却可以产生强烈的震撼。这些思考也充分说明了他自己的话"从艺术的角度来获得关于景观设计的灵感",并让他成功找到了将艺术和他的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的途径,使用极简主义来做设计,并将它运用到极致。

彼得沃克论文

浅析彼得沃克的作品 Bjtu 11121922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 关键词: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彼得沃克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彼德·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年伯纳特公园等。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 细部故事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 | 细部故事要谈彼得·卒姆托,可以先从一套书开始。 《Peter Zumthor: 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85-2019》这套装帧工艺精美并且透着一股子低调内敛风格的丛书是对于卒姆托过去诸多作品的首次全面解读。这五卷华丽的书籍是由卒姆托自己亲自监督并把控着他的编辑Thomas Durisch所完成,内容丰富,阅读感受良好,卒姆托撰写的小品式文章附在每一个项目解读之中,清晰地讲述了他的回忆与他的建筑思考过程。如果你读过卒姆托过去的著作,你会非常熟悉这一文风和格调,它们简洁耐读,令人回味。 卒姆托曾经在《Thinking Architecture》中写道: 为了达到美,我必须独处,必须只做我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别的,因为认出美且能创造美(幸运的话)的独特物质存在于我内心。另一方面,我想创造的东西——桌子、住宅、桥——必须被允许成为它们自己。我相信(认为)每件做得好的事物都有个固有的适当的确定其形式的秩序。这本质就是我想揭示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手头的事件(问题)。我相信(认为),在前景的精确性和在真实的感官体验中的真正内容,超越了抽象的观点或想法。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卒姆托内心世界的敏感之处。 我们都知道,卒姆托的职业生涯是从木匠学徒开始的,这使得他的作品也都很接近是一个巨大的木工艺品:它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完善的细节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的品质——他总是在项目阶段中花费不菲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材质。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建筑创作生涯之中,卒姆托已经完成的建筑项目大约有20个,这当然要比他的同行们少很多,而这几乎可以归结为他对于细节可怕的把控与追求。 彼得·卒姆托: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也是作者,我不希望书籍这一形式会令我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甚至不能去影响它,我当然想要参与制定自己建筑作品集的内容。 卒姆托一贯对于出版自己的图像作品集非常犹豫,被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影响颇深的他相信建筑是需要亲身体验与经历才能感受得到其触感与氛围的,仅凭图像远远不够。然而我们很多时候也只能通过图像来研究这一伟大而孤僻的建筑师。在这套书里,其他的项目分量都相对均衡,只有两个项目所占篇幅和比重大到需要特别注意:瓦尔斯温泉和科伦巴博物馆。 有关瓦尔斯温泉这一神作小编暂不予赘述,首先想分享的是Jakob Harry Hybel所作的一篇有关科伦巴博物馆的解析(小编翻译并整合了内容): 科伦巴博物馆

日本埼玉广场分析 彼得沃克作品

浅析日本埼玉广场 简单介绍 日本埼玉广场始于1994年,位于日本东京琦玉县, 它是东京新城分中心的一个主广场和步行中心。广场位 于一个火车站的上方,是连接新城与老城的枢纽。广场 包括一个新车站,东京最大的体育馆,以及众多的居住、 办公,商业大楼。 关于它的 设计者: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 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 (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 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 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 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知识,顺 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 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设计思想:极简主义设计思想日本禅宗园林设计思想 极简主义(Minimalist),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后来,极简主义艺术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解释为:物即其本身。 极简主义就是用最少表示最多,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 1引言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 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 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 想法和感觉。 彼得。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 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 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在开办事务所 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随着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瑞士馆的成功设计,卒姆托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2009年4月13 日 普里茨克基金会宣布,瑞典建筑师彼得。卒母托获得2009年普里茨克奖。图 1 彼得.卒母托 3卒母托的建筑思想 4现象学建筑思想 概括来讲现象学是一门关于事物与意识关系的学问。建筑现象学是基于哲学中的现象学,对建筑和场地本身,对人的空间体验,以及对设计动机的实践和研究。

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及作品

2017年第7期 现代园艺彼得·沃克195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伯克利的风景园林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培养出了托马斯·丘奇等园林大师,形成了加利福尼亚学派,沃克虽然没有跟随托马斯·丘奇学习,不过他大学期间曾经在另一个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劳伦斯·哈普林的设计事务所实习。哈普林的加州学派混合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对早期的沃克产生过影响,虽然沃克后来转向极简主义,但是加州学派的痕迹在他的一些项目里仍然可以看到。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SWA 的总设计师,沃克成功主持了许多区域规划、城市景观和园林设计项目,然而与此同时他发现,这些风景式的景观与他本人对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趣相差甚远,因此,他于1976年离开了SWA 赴哈佛大学任教,并从事极简主义研究工作。1983年,沃克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而把自己的极简主义探索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极大成功。 1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 彼得·沃克是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极简主义 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是通过绘画和雕塑作品表现出来。很快极简主义就被彼得·沃克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沃克的作品贴近大地,悄然占据人们的内心,令人难以忘怀,沃克曾经表示他追求的“几乎是一个宗教性的目标”。沃克是对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综合研究之后,创造出了其极简主义的园林。利维女士指出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特征是貌似分离,但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2彼得·沃克作品分析———哈佛大学泰纳喷泉 “泰纳喷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简艺术作品。”沃克说: “材料、概念和它们不同的意义互相冲突并让人产生疑问。这种艺术表达很适合于校园中大学生们对知识的存疑及哈佛大学对知识的探索”。沃克的设计概念是在设计中利用新英格兰地区的材料,并创造一件能够反映太阳每天运动及变更的艺术品。泰纳喷泉是沃克对石头力量亲密性的一种展示。该喷泉位于一个被建筑、构筑物、围栏所包围的步行路交叉口。泰纳喷泉由一个18m 直径的圆组成,内部由一些同心但不规则的圆定义组成,每块巨石约1.2m ×0.6m ×0.6m ,并且都镶嵌在地面上。草坪、沥青和混凝土路面在圆的不同点上相互交错,不断改变着场所的质地与色彩。这些巨石使人们想起遥远的过去,同时,也使人想起新英格兰的历史以及那些先驱们清理散置在田野间石头的艰辛,然而这些联想又和放置在沥青路面上出现的巨石相矛盾。远古、历史和现代新 事物并置,这一点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对比相一致:严肃的乔治式砖房、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科技中心以及静思的哥特式纪念堂形成对比。 在石头圈中心有一个直径6m 、高1.2m 的水雾,这些水雾由5个同心圆环状排列的喷嘴喷出的细小水珠组成。在春、夏、秋3季喷嘴喷射出的水雾像云一样萦绕在石头智商。水雾景观取决于太阳和观赏者间的位置关系,有时水雾中会出现彩虹,有时也会像看到萤火虫般的闪亮视觉感。在晚上,灯光从下面反射出来,给这个空间带来了神秘感。座凳般的巨石是沃克精心安排引导人们进入并穿越这迷雾。喷泉地表没有水池,落入地面的水迅速流入集水坑中。在冬季,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循环水系统被关闭,从哈佛大学中央供热系统提供蒸汽将石头完全笼罩,这些蒸汽仅仅从一圈喷嘴中喷出,它看上去比水雾更加短暂,漂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 沃克将泰纳喷泉定位为一个休憩和聚会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儿童探索的空间以及吸引步行者停留欣赏的景点。泰纳喷泉的设计让人们进入并参与在其中,同时其也是一个向外的空间和地球相联系,并表达出原始的美感。不同的季节泰纳喷泉都有着不同的自我诠释和改变,使得喷泉成为一个观察和记录自然变化的载体。在春夏季,喷泉为环境提供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夜晚和绿色的床;秋季时地面被落叶覆盖,秋风激起水雾,给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休憩场所;冬季降雪覆盖了巨石,安静的圆形石阵给人一种神秘感。 3结语 彼得·沃克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 2本书,详细阐述了他的设计思想。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特征我们应该足够重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彼得·沃克作为美国景观设计行业璀璨的明星,设计中融合了古典、现代、极简主义及日本禅宗风格,值得景观设计师学习和研究。 参考资料 1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极其极简主义园林[J].中国园林,2000(4) 2 [美]里尔·莱威.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庭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舒丹丹) 作者简介:单琳琳(1990-),女,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及作品 单琳琳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摘要:阐述了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并就彼得·沃克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风景园林大师的极简主义。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极简主义 景观设计 58--

建筑创作中的高情感表达——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手法

低温建筑技术2012年第11期(总第173期) 建筑创作中的高情感表达 ———彼得·卒姆托建筑创作手法研究 王键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沈阳110168)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崛起不仅使艺术领域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也为人类带来感觉的退化 和情感的孤独与疏远,人们对情感的需求变得越发迫切。在建筑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也在思 考如何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表现对人类细腻情感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历史文脉的协调。 如何创作具有场所感,即带有情感触动的建筑空间,是未来建筑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高情感;情感体验;建筑氛围 【中图分类号】TU-0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12)11-0016-03 HIGH TOUCH EXPRESSION I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Research of Peter Zumthor’s Architectural Creation Method WANG Jian (Shenyang Jianzhu Univ.,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enyang110168,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progress,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not only make a strong impact on art,but also bring sensory degradation along with emotional loneliness and alienation to human,making the needs of emotion become more urgent.While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ing,a growing number of architects are thinking how to adap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high touch into high tech in Information-Age,in order to concern with human emo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The creation of Peter Zumthor’s architecture contains substantial thinking on space atmosphere and per-ceptual along with attempts to make users have sympathy with designers.How to create a sense of place,which is an architectural space with emotional touch,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area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 words:high touch;emotional experience;space atmosphere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今,人们对建筑的审美需求已不仅仅是满足于平稳安逸的建筑形式,而是逐渐倾向于追求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与震撼,以获得精神愉悦。因此建筑师们也越来越注重情感的表达,将情感因素更好地挖掘利用于建筑设计中。随着技术进步与创新,人们对情感的需求越发强烈,科技与情感的平衡在设计中也越发受到关注。唯感受不可为伪,设计者可凭借对知觉系统作用的选择和组织进行设计实践,令使用者获得明确的理解和情感的触动。以情感共鸣作为设计者与使用者理解彼此的方式,设计赋予生命力的建筑氛围是高情感建筑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法。 1高情感的理念及特征 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是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主观态度,是对外界刺激或肯定的一种情感体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组织作用,它支配和组织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人是具有丰富感情的高级生命,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是生命的核心。 而在当今时代,高科技(high tech)的迅猛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科学的崛起不仅使艺术领域受到了有力的冲击,也为人类带来感觉的退化和情感的孤独与疏远。新的科技发展往往伴随着个性化价值系统的产生,这样就使人们形成与高科技相适应的高情感(high touch),即人们对于情感生活的迫切需要。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1]。”人们常误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情感体验将成为次要事物“融化”在科学中,而实际上当技术越进步越发达,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也越迫切,因此,必须把科技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这种与高科技相平衡的高情感是以积极情感为主导的丰富 61

彼得·沃克与极简主义-风景园林艺术原理

彼得·沃克与极简主义 摘要: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关键词: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哈佛大学唐纳喷泉;波奈特公园;柏林索尼中心;日本埼玉广场 彼得?沃克是当今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之一,这 一点可以由其于今年4月份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 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两场讲座的火爆现场可窥其 受追捧程度。但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彼得?沃克为什么取 得如此大的成功时,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这位年 过七旬的大师。而在他与梅拉妮?西莫合著的《看不见 的花园》一书最前面却写道:“献给我们学科,始于 兴趣,终于崇拜和热爱”。我认为这短短的17个字道 出了彼得?沃克一生成功的根本原因。 个人简介 彼得·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 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得·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