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化学参考书目

物理化学参考书目

物理化学参考书目
物理化学参考书目

《物理化学》参考书目

一、参考文章目录

绪论

1.美国化学科学机会调查委员会等编:《化学中的机会》,曹家桢等译,中国化学会出版,1986。

2.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化学发展简史》,科学出版社1980。

3.国家教委理科化学教材编写委员会物理化学编审组,《物理化学教学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化学化工专业组,《化学哲学基础》编委会编著,《化学哲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86。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1. 王竹溪:“热力学发展史概要”“,《物理通报》,4,145(1962)。

2. 王军民,刘芸:“在热化学中引入反应进度的概念”,《大学化学》,3(5),16(1988)。

3. 刘子祥:“热化学法闭路循环制氢和氧的新进展”,《化学通报》,6,25(1988)。]

4. H.Erlichson:“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内能”,《大学物理》,6,18(1987)。

5. L.K.Nash:“Elementary Chemical Thermodynamics”,J.Chem. Educ.42,64(1965).

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

1.陈荣悌:“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通报》,1,49(1963)。]

2.王竹溪:“‘热寂说’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科学推论”,《自然科学争鸣》,1,62(1975)。

3.郑克祥:“Gibbs对化学热力学的贡献”,《大学化学》,2(6),55(1987)

4.邵美成:“谈谈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些看法”,《化学通报》,6,325(1977)。

5.邵美成:“熵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通报》,2,120(1974)。

6.李申生:“太阳能利用与热力学定律”,《大学物理》,5(1987)。

7.高执隶:“关于ΔH和ΔG的一些问题”,《大学化学》,2(2),48,1987。

8.童祜嵩:“将热力学偏导数以及状态方程变量、热容和熵表达的一般方法”,《化学通报》,9,46(1982)。

9.王正刚:“总熵判据和自由焓判据”,《化学通报》,12,45(1982)。

10.吴征铠:“关于熵和绝对值”,《自然杂志》,8,563(1982)。

11. 吴征铠:“热力学的几个问题”,《物理化学教学文集》,52,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2.苏文煅:“热力学基本关系式的建立及其应用条件”,《化学通报》,3,4(1988)。]

13.黄子卿:“热力学第二定律从物理说法导出数学说法”,《化学通报》,5,312,1982。

14.李如生:“非平衡线形现象和涨落化学-物理化学的新课题”《化学通报》,5,41,1984。第三章统计热力学初步

1.郭奕玲:“国体比热问题和量子论的兴起”,《大学物理》,1,33,1987。

2. 高执隶:“独立子体系热力学定律的统计实质”,《物理化学教学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魏铨:“统计热力学的系综变换”,《大学物理》,8,15,1987。

4.龚少明译:《统计热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梁春余、关在汉译:《分子热力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6.R.P.H.Gasser,W. G.. Richards:《Entropy and Energy Levels》,Clarendon Press,Oxford,1974。

第四章溶液----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

1.杨成祥:“关于逸度、活度问题的几点浅谈”,《化学通报》,9,53,1981。

2.姚允斌:“热力学标准态和标准热力学函数”,《大学化学》,3(4):40,1988。

3.周书天:“关于二元溶液对Rauolt定律偏差的讨论”,《化学通报》,7,36,1987。

4.许海涵:“前释GB的逸度与活度的定义”,《化学通报》,4,51,1987。

5.谢高阳译“稀溶液的依数性定律”,《化学通报》,10,49,1982。

6.邵美成、安绪武等:“有关化学热力学的一个问题”,《化学通报》,6,60,1978。

7.F.Rioux:”Colligative properties”,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c.,50 ,

490,1973

第五章相平衡

1.印永嘉、袁云龙:“关于相律中自由度的概念”,《大学化学》,4,1,1989。

2.赵善成:“相律中有关独立组分的若干问题”,《物理化学教学文集》,141,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赵墓愚:“相律中独立组分数的确定”,《化学教育》,5,1,1981。

4.楮德萤:“水的三相点与国际实用温标IDTS-68”,《化学通报》,11,700,1981。

5. 赵墓愚:《相图的应用及其进展-相图的边界理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张云龙:“相图的计算方法与展望”,《化学通报》,11,42,1987。

7.廖兴树:“谈谈相律中的组分数”《化学通报》,10,45,1986。

8.A.F.Berndt:”Binary Phase Diagrams”,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c.,

46,594,1969.

第六章化学平衡

1. 童祜嵩:“ΔG=-RTlnK的推导与惰性物种在决定反应平衡中的作用”,《化学通报》,12,46,1986。

2.封继康:“乙烯水合制乙醇的热力学分析”,《化学通报》,6,367,1978。

3.朱志昂:“关于化学平衡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化学通报》,7,38,1987。

4.四川化学研究所二室等:“烃类生产合成气热力学平衡组成的计算”,《石油化工》,5,75,1976。

5.刘士荣、杨爱云:‘关于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几个问题“,《化学通报》,7,50,1988。

6.颜秀如:“用G-N图求歧化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通报》,12,41,1987。

7.黄森林、等“平衡问题”,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殷福珊等:“反应体系中的独立变量问题“,《化学通报》,8,46,1988。

9. 赵墓愚:“复杂化学平衡计算中的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化学通报》,34,1,1978。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

1.应礼文:“阿仑尼乌斯与电离学说”,《大学化学》,5,55,1987。

2.朱文祥:“现代酸碱理论”,《化学教育》,6,30,1986。

3.查全性:“我国电化学的发展”,《化学通报》,9,32,1982。

4.赵藻潘:“高尔登科学前沿研讨会-电化学(1988)”,《大学化学》,6,7,1988。

5.胡志彬、刘知新:“电解质水溶液理论浅谈”,《化学教育》,3,11,1980。

6.张仲仪:“介绍一种液态水结构的模型”,化学教育》,2,6,1980。

7.黄子卿:《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科学出版社,1964。

第八章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张五昌:“关于标准氢电极”,,《大学化学》,1,32,1986。

2.张道化:“相对电极电势与绝对电极电势”,,《大学化学》,6,26,1987。

3.郭永榔:“PH究竟等于什么”,《大学化学》,5,35,1988。

4.吴仲达:“电动势形成机理和电极电势的含义”,《化学教育》,3,5,1983。

5.徐丰:“什么是生物电化学?”,《化学通报》,3,60,1987。

7.朱志昂:“关于电池反应方面判据的讨论”,《教材通讯》,1,39,1989。

8袁楠:“电压、电位差和电动势的不同概念”,《SI知识和资料》,1,1,1981

9.游效曾:“电位-PH图及其应用”,《化学通报》,2,60,1975。

10.杨文治:“固体电解质的电化学”,《化学通报》,10,37,1981。

第九章电解与极化作用

1. 胡志彬:“酸性锌锰电池反应的进一步探讨”,《化学教育》,6,16,1985。

2.田心隶:“光电化学电池”,《化学通报》,5,28,1983。

3.李昭昭等;“电有机合成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化学通报》,9,24,1988。

4.江琳才:“电合成的某些新进展“,《化学通报》,10,1,1985。

5.方竟礼:“混合配体络合物及其在电镀中的应用“,《化学通报》,4,226,1978。

6.查全性:“有关化学电源应用和发展的若干问题“,《化学通报》,6,375,1974

第十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1.林智信:“反应级数的唯象性“,《化学通报》,2,34,1988。

2.徐政久等:“论化学动力学的稳态处理“,《化学通报》,6,47,1987。

3.杨晓林等:“关于原子复合反应动力学“,《化学通报》,12,27,1983。

4.罗渝然等:“什么是电化学动力学“,《化学通报》,16,22,1989。

5.张报安等:“反应速率控制步骤定义的更新“,《化学通报》,10,50,1989。

6.高盘良:“非链反应历程的推测“,《化学通报》,12,38,1989。

7. 高盘良:“直链反应历程的推测“,《化学通报》,1,47,1986。

8.郭茶:“关于连续反应中速度控制步骤的概念和判据“,《化学通报》,5,54,1986。

9. 高盘良:“在物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基元反应的基本观点”,《物理化学教学文集》,第一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 罗渝然:“过度态理论进展”,《化学通报》,10,8,1983。

2. 印永嘉:“关于活化能的几个问题”,《化学教育》增刊,60,1981。

3.李远哲:“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现状与将来”,《化学通报》,10,8,1983。

4.刘国杰、张贤俊等:“过度态理论的基本公式推导”,《化学通报》,6,53,1985。

5.韩德刚:“李远哲对分子反应动力学的贡献”,《大学化学》,5,4,1987。

6.李祥云:“化学振荡研究简史”,《化学通报》,11,56,1986。

7.邱元武:“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化学通报》,2,1,1986。

8.陆志刚:“‘光化学’《物理化学教学文集》,第一集,95,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9.秦启宗:“激光化学”,《自然杂志》,1(2),94,1978。

10.吴越:“酶和催化”,《化学通报》,8,38,1981。

11.许松岩:“配位催化与精细合成”,《化学通报》,3,25,1989。

12.廖世健、徐筠:“齐格勒型催化的某些进展”,《化学通报》,9,7,1984。

第十二章界面化学

1.顾惕人:“Irving Langmuir—当代最杰出的表面化学大师”,《大学化学》,6,52,1989。

2.朱步瑶:“表面与表面自由能”,《大学化学》,4,23,1987。

3.包信合、邓景发:“表面化学”,《大学化学》,2,5,1987。

4.顾惕人:“表面过剩和吉布斯公式”,《化学教育》,4,20,1984。

5.殷继祖:“正确使用‘表面现象’和‘表面化学’,《教材通讯》,2,42,1986。

6. 童祜嵩:“关于Gibbs吸附等温式的推导”,《化学通报》,8,36,1984。

7.曾恒兴:“表面活性剂溶液化学及其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概况”,《化学通报》,3,22,1986。

8. 顾惕人:“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在混合气体吸附中的推广”,《化学通报》,9,1,1984。

9. 顾惕人:“波拉尼吸附势理论及其在溶液吸附中的应用”,《化学通报》,1,1,1982。

10.郑桂荣:“几个吸附理论的热力学处理”,《物理化学文集》,152,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1.戴闽光:“固体表面上吸附分子的截面积”,《化学通报》,7,46,1981。

第十三章胶体分散体系和大分子溶液

1.陈宗祺,“胶体化学发展简史”,《化学通报》,6,56,1988。

2.陈宗祺,“胶体稳定性”,《物理化学教学文集》,81,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3.郑忠:“胶体分散体系的空缺稳定理论”,《大学化学》,4,10,1988。

4.刘云析:“LB膜”,《化学通报》,8,13,1988。

5.朱永群等:“关于高聚物分子量测量方法的分类问题”,《化学通报》,2,36,1988。

6. 程遒乾,“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启示”,《大学化学》,4,7,1989。

返回

二、物理化学教学网站

临沂师范学院物理化学教学网http://211.64.240.16/chemistry/index-wlkt.htm 南京大学“物理化学网络课程”

(http://202.119.33.31/jingping/courseware/wulihuaxue/html/mail.html),

中山大学“物理化学与实验”(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phch/),

河南师大物理化学网络课程:

(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jingpinkecheng/wuhua/zxks.htm),

天津师大教学辅导网页(http://202.113.96.26/wuhua/1/index-1.htm),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化学教学辅导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jxwz/wuhua/index.htm),

华南师大“物理化学”(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chemivillage/)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网络课程:

(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eclass/zyjck/phychem/index.htm),

华东理工“物理化学精品课程”(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jpkc/index.htm)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天地”(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

第二军医大学“物理化学教学网”

(https://www.doczj.com/doc/dc287740.html,/zykj/wh-net/index.htm)

返回

三、物理化学参考书

1. 朱自强,徐汛.化工热力学.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2. 朱自强,姚善泾,金彰礼.流体相平衡原理及其应用.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3. 鲍景旦.实用热化学.s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

4. 胡英.流体的分子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5. 郭润生.化学热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6. 王竹溪.热力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7. 傅鹰.化学热力学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8. 吕瑞东等.化学热力学题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9. 袁一,胡德生.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

10. 郭润生,何福城.逸度及活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5

11. 黄子卿.非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12. A. Guggenheim Thermodynamics, 4th ed.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59

13. Modell M, Reid R C. Thermodynam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nd ed. London: Prentice-Hall, 1983

14. 胡英.近代化工热力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15. 唐有祺.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6. 张圣弼,李道子.相图—原理、计算及在冶金中的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6

17. Findley原著,Campbell A N , Smith N O改编.相律及应用.源浩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59

18. 顾菡珍,叶于浦.相平衡和相图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9. 黄勇,崔国文.相图与相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0. AHocoB B я, JIor oциH C A.物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王继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965

21. 郭志琴.水盐体系相平衡.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22. 于渌,郝柏林.相变和临界现象.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3. Denbigh K G 著.化学平衡原理.第4版.戴冈夫,谭曾振,韩德刚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5

24. Guenther W B 著,化学平衡.戴明,冯颖铎,冯成武译.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89

25. ГоникбергМГ著.高压下的化学平衡及反应速度(增订本).韦庆嵬,刘若庄,傅孝愿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

26. 戴干策,任德呈,范自晖.传递现象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27. 戴干策,任德呈,范自晖.化学工程基础.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1

28. Probstein R F著.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导论.戴干策,方图南,范自晖译.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

29. 郑忠.胶体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0. 胡英,刘国杰,徐英年,谭子明.应用统计力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31. Cussler L. Diffusion, Mass Transfer in Fluid Systems. London: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6

32. Prigogine著.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导论.徐锡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33. de Groot S R, Mazur P著.非平衡态热力学.陆全康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4. Moore J W, Pearson R G.化学动力学和历程.第3版.孙承锷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5. 王琪.化学动力学导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6. 唐有祺.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37. Nicholas J. 化学动力学·气体反应的近代综述.吴树森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38. Yeremin E N.化学动力学基础.陈天明等译.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9. ЭманузльH M.化学动力学.陈国亮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40. Pilling M J.反应动力学.陶愉生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1. Sykes A G.无机反应动力学.王本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2. СеменовНН.论化学动力学和反应能力的几个问题.黄继雅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原著1958)

43. Laidler K J. Chemical Kinetics. 3rd ed. New York:Harper & Row, 1987

44. 韩德刚,高盘良.化学动力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5. 邓景发.催化作用原理导论.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6. 曹瑾.光化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47.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8. 李如生.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49. 刘君利.化学振荡反应的研究进展.北京:化学通报,1987

50. 曹阳.量子化学引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51. 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物质结构.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2. 徐光宪,王祥云.物质结构,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3. 封继康.基础量子化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4. Levine N. Quantum Chemistry. 4th ed. London: Prentice-Hall,1991

55. Dykstra E. Quantum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Spectroscopy. London: Prentice-Hall, 1992

56. Atkins W. Physical Chemistry. 4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90

57. 徐光宪,黎乐民.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8. 江元生.结构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9. 潘道铠,赵成大,郑载兴.物质结构.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60. 夏少武.简明结构化学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1. 马树人,何雁.结构化学基础.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62. 何福成,朱正和.结构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3. 朱永,韩世纲,朱平仇.量子有机化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64. 唐敖庆.量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5. 黎乐民,王德民,许振华等.量子化学题解.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66. Cotton A.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刘春万,游效曾,赖伍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67. Bishon M.群论与化学.新民,胡文海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68. Chisrolm D H.量子化学中的群论方法.汪汉卿,王银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69. Dewar T S.有机化学分子轨道理论.戴树珊,刘有德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1

70. 蒋栋成,郭用猷.群论与化学基础.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71. Schlafer L,Gliemann G.配位场理论基本原理.曾成,王国雄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72. 唐敖庆.配位场理论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3. 唐有祺.对称性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74. Israelachvili N. Intermolecular and Surface Forc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5

75. Becher J. Schaumburg K. Molecular Engineering for Advanced Material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5

76. 唐有祺.结晶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77. 季达依哥罗茨基A.X射线结构分析.龚尧圭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78. 游效曾.结构分析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79. 魏诠,王凤山,黄东律等.近代结构分析方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80. 郑一善.分子光谱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81. 梁晓天.核磁共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82. 裘祖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3. 潘承璜,赵良仲.电子能谱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84. 周公度.晶体结构测定.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85. Herzberg G. Molecular Spectra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I. Spectra of Diatomic Molecules, II.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a of Polyatomic Molecules, III. Electronic Spectra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Polyatomic Molecule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45, 1950, 1966

86. Briggs D等.X射线与紫外光电子能谱.桂琳琳,黄惠忠,郭国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87. 唐有祺.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88. 石学儒.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89. 钟云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90.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1. 马本坤,高尚惠,孙煜.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92. 张翊凤.统计热力学,概要·例题·习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3. McQuarrie D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6

94. 李远哲.化学动力学的现状和未来.化学通报,1987

95. 宋世谟,香雅正.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96. 罗渝然.过渡态理论进展,化学通报,1983

97. 邱元武.分子束反应动力学,化学通报,1986

98. Steinfeld J.J, Francisco J S, Hase W L. Chemical Kinetics and Dynamics. London: Prentice Hall, 1989

99. Laidler K J. Chemical Kinetics. 3rd ed. New York: Harper&Row,1987

100. 吴树森,章燕豪.界面化学-原理与应用.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 101. 段世铎,谭逸玲.界面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2. 章燕豪.吸附作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03. 郑忠.胶体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04. 崔国文.表面与界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105. 严继民等.吸附与凝聚(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06. 童祜嵩.颗粒粒度与比表面测量原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107. Adamson A W. Physical Chemistry of Surfaces. 5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0. 亚当森A W. 表面的物理化学(第3版).顾惕人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08. 黄子卿.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09. 张挺芳,陆嘉星.电解质溶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

110. 李以圭.金属溶剂萃取热力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11. 陆兆谔.电极过程原理和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2. 博克里斯,德拉齐克.电化学科学.夏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13. 安特罗波夫.理论电化学.吴仲达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114. 杨文治.电化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15. 沈慕昭.电化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16. Bockris J O' M, Reddy A K N. Modern Electrochemistr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0 117. 吴浩青,李永舫.电化学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 118. Bockris J O' M, Khan S U M. Surface Electrochemistry, A Molecular Level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119. 沈钟,王果庭.胶体与表面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

120. 陈宗淇,戴闽光.胶体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121. 周祖康,顾惕人,马季铭.胶体化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22. 赵国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23. 肖D J.胶体与表面化学导论,第3版.张中路等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124. 郑树亮,黑恩成.应用胶体化学.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25. 郑忠,李宁.分子力与胶体的稳定和聚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26. 江体乾.工业流变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最新傅献彩《物理化学》_(下册)_期末总复习

物理化学(下册)期末考试大纲 第八章: 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正负极、阴阳极等基本概念和电解定理;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其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应用;电解质的离子平均活度、平均活度因子及其计算方法;离子强度的计算,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第九章: 可逆电池,电池的书面写法,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可逆电池的热力学(桥梁公式、Eθ与Kθa的关系),用Nernst公式计算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电动势测定的应用(计算平均活度因子、解离平衡常数和pH值). 第十章: 极化现象,超电势,极化对电解电压和原电池电动势的影响,电解过程中电极电势的计算及反应顺序的判断,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化学电源的类型. 第十一章: 反应速率表示法,基元反应,反应机理,反应级数,反应分子数,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推导和计算)及特点(反应速率常数的量纲、半衰期),典型复杂反应(对峙、平行、连续)的特点,对峙、平行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含义及由它求活化能,链反应的特点,用稳态近似、平衡假设、速控步等近似方法推导速率方程. 第十二章: 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的要点,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反应与热反应的差别,量子产率,催化作用原理,催化剂,酶催化. 第十三章: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的含义,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弯曲液面上的附加压力,杨-拉普拉斯公式,开尔文公式,液-固界面现象(铺展、润湿、接触角、毛细管液面高度),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表面活性物质在溶液中的分布,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特点,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模型. 第十四章: 分散系统,胶体,胶体的结构表示式,胶体的丁铎尔效应,电动现象(电泳、电渗),电动电位,胶体的稳定性及一些因素对它的影响,大分子溶液与胶体的异同,大分子物质平均摩尔质量的种类,唐南平衡.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大题及答案

三、计算 1、测得300C时某蔗糖水溶液的渗透压为252KPa。求 (1)该溶液中蔗糖的质量摩尔浓度; (2)该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 (3)在大气压力下,该溶液的沸点升高值已知Kf =1.86K mol–1Kg–1 , Kb =0.513K mol–1Kg–1 ,△vapH0m=40662J mol–1 2、有理想气体反应2H2(g)+O2(g)=H2O(g),在2000K时,已知K0=1.55×107

1、计算H2 和O2分压各为1.00×10 4 Pa, 水蒸气分压为1.00×105 Pa的混合气体中,进行上述反应的△rGm,并判断反应自发进 行的方向。 2、当H2和O2分压仍然分别为1.00×10 4 Pa 时。欲使反应不能正向自发进行,水蒸气分 压最少需多大? △rGm=-1.6﹡105Jmol–1;正向自发;P (H2O)=1.24﹡107Pa。 装 订 线

在真空的容器中放入固态的NH4HS,于250C 下分解为NH3(g)与H2S(g), 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力为66.6kPa 。 (1)当放入NH4HS时容器中已有39.99kPa 的 H2S(g),求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力;(2)容器中已有6.666kPa的NH3(g),问需加多大压力的H2S(g),才能形成NH4HS 固体。 1)77.7kPa 2)P(H2S)大于166kPa。

4、已知250C时φ0(Fe3+/ Fe) =-0.036V,φ0(Fe3+/ Fe2+) =-0.770V 求250C时电极Fe2+|Fe的标准电极电势φ0(Fe2+/ Fe)。 答案: φ0(Fe2+/ Fe)= -0.439V 5、0.01mol dm-3醋酸水溶液在250C时的摩尔电导率为1.62×10-3S m2 mol–1,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为39.07×10-3S m2 mol–1 计算(1)醋酸水溶液在250C,0.01mol dm-3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题库(上下册)

一 化学热力学基础 1-1 判断题 1、可逆的化学反应就是可逆过程。(×) 2、Q 和W 不是体系的性质,与过程有关,所以Q+W 也由过程决定。(×) 3、焓的定义式H=U+pV 是在定压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所以只有定压过 程才有焓变。(×) 4、焓的增加量ΔH 等于该过程中体系从环境吸收的热量。(×) 5、一个绝热过程Q=0,但体系的ΔT 不一定为零。(√) 6、对于一个定量的理想气体,温度一定,热力学能和焓也随之确定。 (√) 7、某理想气体从始态经定温和定容两个过程达终态,这两个过程Q 、 W 、ΔU 及ΔH 是相等的。(×) 8、任何物质的熵值是不可能为负值或零的。(×) 9、功可以全部转化为热,但热不能全部转化为功。(×) 10、不可逆过程的熵变是不可求的。(×) 11、任意过程中的热效应与温度相除,可以得到该过程的熵变。(×) 12、在孤立体系中,一自发过程由A B,但体系永远回不到原来状 态。(√) 13、绝热过程Q=0,而T Q dS δ=,所以dS=0。(×) 14、可以用一过程的熵变与热温商的大小关系判断其自发性。(√)

15、绝热过程Q=0,而ΔH=Q ,因此ΔH=0。(×) 16、按克劳修斯不等式,热是不可能从低温热源传给高温热源的。 (×) 17、在一绝热体系中,水向真空蒸发为水蒸气(以水和水蒸气为体 系),该过程W>0,ΔU>0。(×) 18、体系经过一不可逆循环过程,其体S ?>0。(×) 19、对于气态物质,C p -C V =nR 。(×) 20、在一绝热体系中有一隔板,两边分别是空气和真空,抽去隔板, 空气向真空膨胀,此时Q=0,所以ΔS=0。(×) 21、高温物体所含的热量比低温物体的多,因此热从高温物体自动流 向低温物体。(×) 22、处于两相平衡的1molH 2O (l )和1molH 2O (g ),由于两相物质的 温度和压力相等,因此在相变过程中ΔU=0,ΔH=0。(×) 23、在标准压力下加热某物质,温度由T 1上升到T 2,则该物质吸收的 热量为?=2 1 T T p dT C Q ,在此条件下应存在ΔH=Q 的关系。(√) 24、带有绝热活塞(无摩擦、无质量)的一个绝热气缸装有理想气体, 内壁有电炉丝,将电阻丝通电后,气体慢慢膨胀。因为是一个恒压过 程Q p =ΔH ,又因为是绝热体系Q p =0,所以ΔH=0。(×) 25、体系从状态I 变化到状态Ⅱ,若ΔT=0,则Q=0,无热量交换。(×) 26、公式Vdp SdT dG +-=只适用于可逆过程。 ( × ) 27、某一体系达到平衡时,熵最大,自由能最小。

水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水的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简介 (一)物理处理方法 利用固体颗粒和悬浮物的物理性质将其从水中分离去除的方法称为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的最大优点是简单易行,效果良好,费用较低。 物理处理法的主要处理对象是水中的漂浮物、悬浮物以及颗粒物质。 常用的物理处理法有格栅与筛网、沉淀、气浮等。 (1)格栅与筛网 格栅是用于去除水中较大的漂浮物和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备正常工作的一种装置。格栅通常有一组或多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框架组成,倾斜或直立地设立在进水渠道中,以拦截粗大的悬浮物。 筛网用以截阻、去除水中的更细小的悬浮物。筛网一般用薄铁皮钻孔制成,或用金属丝编制而成,孔眼直径为0.5~1.0mm。 在河水的取水工程中,格栅和筛网常设于取水口,用以拦截河水中的大块漂浮物和杂草。在污水处理厂,格栅和筛网常设于最前部的污水泵之前,以拦截大块漂浮物以及较小物体,以保护水泵及管道不受阻塞。 (2)沉淀 沉淀是使水中悬浮物质(主要是可沉固体)在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与水分离,使水质得到澄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分离效果良好,是水处理的重要工艺,在每一种水处理过程中几乎都不可缺少。按照水中悬浮颗粒的浓度、性质及其絮凝性能的不同,沉淀现象可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拥挤沉淀、压缩沉淀。 水中颗粒杂质的沉淀,是在专门的沉淀池中进行的。按照沉淀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流式四种。 (3)气浮 气浮法亦称浮选,它是从液体中除去低密度固体物质或液体颗粒的一种方法。通过空气鼓入水中产生的微小气泡与水中的悬浮物黏附在一起,靠气泡的浮力一起上浮到水面而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操作。其处理对象是:靠自然沉降或上浮难以去除的乳化油或相对密度接近于1的微小悬浮颗粒。 浮选过程包括微小气泡的产生、微小气泡与固体或液体颗粒的粘附以及上浮分离等步骤。实现浮选分离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数量的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试题(1)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试题(1)

《物理化学》上册期末试卷本卷共 8 页第1页 《物理化学》上册期末试卷本卷共 8 页第2页 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1)(时间120分钟) 一、单 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对于内能是体系状态的单值函数概念,错误理解是( ) A 体系处于一定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内能 B 对应于某一状态,内能只能有一数值不能有两个以上的数值 C 状态发生变化,内能也一定跟着变化 D 对应于一个内能值,可以有多个状态 2、在一个绝热刚瓶中,发生一个放热的分子数增加的化学反应,那么( ) A Q > 0,W > 0,?U > 0 B Q = 0,W = 0,?U < 0 C Q = 0,W = 0,?U = 0 D Q < 0,W > 0,?U < 0 3、一种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PVm=RT+αP (α<0),该气体经节流膨胀后,温度将( )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4、在隔离体系中发生一个自发过程,则ΔG 应为( ) A. ΔG < 0 B. ΔG > 0 C. ΔG =0 D. 不能确定 5、理想气体在绝热条件下,在恒外压下被压缩到终态,则体系与环境的熵变( ) A 、ΔS 体>0 ΔS 环>0 B 、ΔS 体<0 ΔS 环<0 C 、ΔS 体>0 ΔS 环<0 D 、ΔS 体>0 ΔS 环=0 6、下面哪组热力学性质的配分函数表达式与体系中粒子的可别与否 无关( ) (A ). S 、G 、F 、C V (B) U 、H 、P 、C V (C) G 、F 、H 、U (D) S 、U 、H 、G 7、在N 个独立可别粒子组成体系中,最可几分布的微观状态数t m 与配分函数q 之间的关系为 ( ) (A) t m = 1/N ! ·q N (B) t m = 1/N ! ·q N ·e U /kT (C) t m = q N ·e U /kT (D) t m = N ! q N ·e U /kT 8、挥发性溶质溶于溶剂形成的稀溶液,溶液的沸点会( ) A 、降低 B 、升高 C 、不变 D 、可能升高或降低 9、盐碱地的农作物长势不良,甚至枯萎,其主要原因是( ) A 、天气太热 B 、很少下雨 C 、水分倒流 D 、肥料不足 10、在恒温密封容器中有A 、B 两杯稀盐水溶液,盐的浓度分别为c A 和c B (c A > c B ),放置足够长的时间后( ) (A) A 杯盐的浓度降低,B 杯盐的浓度增加 ; (B) A 杯液体量减少,B 杯液体量增加 ; (C) A 杯盐的浓度增加,B 杯盐的浓度降低 ; (D) A 、B 两杯中盐的浓度会同时增大 。 11、298K 、101.325kPa 下,将50ml 与100ml 浓度均为1mol·dm -3 萘的苯溶液混合,混合液的化学势μ为:( ) (A) μ = μ1 + μ2 ; (B) μ = μ1 + 2μ2 ; (C) μ = μ1 = μ2 ; (D) μ = ?μ1 + ?μ2 。 12、硫酸与水可组成三种化合物:H 2SO 4·H 2O (s )、H 2SO 4·2H 2O (s )、H 2SO 4·4H 2O (s ),在P θ 下,能与硫酸水溶液共存的化合物最多有几种( ) 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 13、A 与B 可以构成2种稳定化合物与1种不稳定化合物,那么A 与B 的体系 可以形成几种低共熔混合物( ) A 、5种 B 、4种 C 、3种 D 、2种 14、对反应CO(g)+H 2O(g)=H 2(g)+CO 2(g) ( ) (A) K p $=1 (B) K p $=K c (C) K p $>K c (D) K p $ <K c 15、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 PCl 5(g)在某种条件下的解离度为α,改变下列条件, 何者可使α增大?(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得 分 得分 得分 评卷人 复核人 学院: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物理化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0.001 mol ·kg -1 K 3[Fe(CN) 6] 水溶液的离子强度为:( ) (A) 6.0×10-3 mol ·kg -1 (B) 5.0×10-3 mol ·kg -1 (C) 4.5×10-3 mol ·kg -1 (D) 3.0×10-3 mol ·kg -1 2、电导测定应用广泛,但下列问题中哪个是不能用电导测定来解决的( ) (A)求难溶盐的溶解度 (B)求弱电解质的解离度 (C)求平均活度系数 (D)测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3、298 K 时, 0.005 mol ·kg -1 的 KCl 和 0.005 mol ·kg -1 的 NaAc 溶液的离子平均活度系数分别为 γ ±,1和 γ ±,2,则有 ( ) (A) γ ±,1= γ ±,2 (B) γ ±,1> γ ±,2 (C) γ ±,1< γ ±,2 (D) γ ±,1≥ γ ±,2 4、金属与溶液间电势差的大小和符号主要取决于: ( ) (A) 金属的表面性质 (B) 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 (C)金属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D)金属的本性和溶液中原有的金属离子浓度 5、金属活性排在H 2之前的金属离子,如Na + 能优先H +在汞阴极上析出,这是由于:( ) (A) φθ(Na +/ Na) < φ θ(H +/ H 2) (B) η (Na) < η (H 2) (C) φ (Na +/ Na) < φ (H +/ H 2) (D) H 2在汞上析出有很大的超电势, 以至于φ (Na +/Na) > φ (H +/H 2) 6、已知Λ ()K O H m 291,2∞=4.89×10-2-1 2 mol m S ??,此时(291K)纯水中的m (H +) =m (OH -) =7.8×10-8 mol ·kg -1 ,则该温度下纯水的电导率为( ) (A)3.81×10-9 S ·m -1 (B )3.81×10-6 S ·m -1 (C)7.63×10-9 S ·m -1 (D )7.63×10-6 S ·m -1 7、基元反应体系aA + dD → gG 的速率表达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d[A]/dt = k A [A]a [D]d ; (B) -d[D]/dt = k D [A]a [D]d ; (C) d[G]/dt = k G [G]g ; (D) d[G]/dt = k G [A]a [D]d 。 8、某反应速率常数k = 2.31 × 10-2mol -1·dm 3·s -1,反应起始浓度为1.0 mol ·dm -3,则其反应半衰期为: ( ) (A) 43.29 s ; (B) 15 s ; (C) 30 s ; (D) 21.65 s 。 9、反应A + B → C + D 的速率方程为r = k[A][B] ,则反应:( ) (A) 是二分子反应 ; (B) 是二级反应但不一定是二分子反应 ; (C) 不是二分子反应 ; (D) 是对A 、B 各为一级的二分子反应 。 10、有关绝对反应速率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是最低 ; (B) 势能垒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能量之差 ; (C) 活化络合物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 ; (D) 反应分子组越过马鞍点后可能返回始态 。 11、在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在固体表面上的气体吸附一般是什么形式:( ) (A) 形成表面化合物 ; (B) 化学吸附 ; (C) 液化 ; (D) 物理吸附 。

《物理化学》期未试卷A答案

2009 — 2010 学年 第 一 学期 化学与材料学院2007级应化、材料专业 《物理化学》期末试卷(A )答案 题号 分数 一 二 三 四(1) 四(2) 四(3) 四(4) 总分 评卷人 复核人 考生考试诚信承诺书 在我填写考生信息后,表示我已阅读和理解《龙岩学院考试纪律与违纪处分办法》的有关规定,承诺在考试中自觉遵规守纪,如有违反将接受处理;我保证在本科目考试中,本人所提供的个人信息是真实、准确的。 考生签名: 试卷类别:开卷( )闭卷( √)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考试时间: 2010 年 1 月 9 日 下 午 考试地点: 文(202) 注意事项 1、学生的院(系)别、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必须填写在考生信息栏内指定的位置。 2、学生在考试之前必须填写考试时间和地点。 3、答题字迹要清楚,并保持卷面清洁。 息 考 生 信 栏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填上正确答案) 1.对于一定量的理想气体,有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 A ,C ) (A) 对外做功且放出热量 (B) 恒容绝热升温,无非膨胀功 (C) 恒压绝热膨胀 (D) 恒温绝热膨胀 2.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pV m =RT +bp (b 为大于零的常数),此气体向真空绝热膨胀后的温度将( A ) (A) 不变 (B) 上升 (C) 下降 (D) 不确定 3.有一容器四壁导热,上部有一可移动的活塞,在这容器中同时放入锌粒和盐酸,发生化学反应后活塞将上移一定距离,以锌粒和盐酸为系统,则 ( A ) (A) Q < 0,W< 0,ΔU < 0 (B) Q < 0,W= 0,ΔU > 0 (C) Q = 0,W< 0,ΔU < 0 (D) Q = 0,W< 0,ΔU= 0 4.使气体致冷的节流膨胀,其焦耳-汤姆逊系数μJ-T 必须 ( A ) (A) > 0 (B) < 0 (C) = 0 (D) 难判断 5.下列哪个关系式既是化学势又是偏摩尔量 ( B ) 6.1 mol A 与n mol B 组成的溶液,体积为0.65 dm 3,当x B = 0.8时,A 的偏摩尔体积V A,m = 0.090 dm 3·mol -1,那么B 的偏摩尔V B,m 为 ( A ) (A) 0.140 dm 3·mol -1 (B) 0.072 dm 3·mol -1 (C) 0.028 dm 3 ·mol -1 (D) 0.010 dm 3·mol -1 7.下列过程中能适用方程 的是 ( A ) (A) I 2 (s)I 2(g) (B) Hg 2Cl 2(s)2HgCl(s) (C) C(石墨)C(金刚石) (D) N 2(g,T 1,p 1)N 2(g,T 2,p 2) 8.有四杯含有不同溶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m=1.0mol·kg -1)的水溶液,分别测定其沸点,沸点升高最多的是 ( A ) (A) Al 2(SO 4)3 (B) MgSO 4 (C) K 2SO 4 (D) C 6H 5SO 3H 9.可逆机的效率为η,冷冻机的冷冻系数为β,则η和β的数值满足 ( D ) (A) η<1,β<1 (B) η≤1,β≤1 (C) η<1,β>1 (D) η<1,β≤1或β>1 10.下图中哪个是理想气体卡诺循环的T-S 图? ( A ) 11.按下图的路线循环一周,哪种情况环境做的功W 为最大。 ( D ) v 12.二级相变的特征描述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D ) (A) 无相变热 (B) 相变时无熵变化 (C) 相变时两相的密度相同 (D) 相变时两相的热容相同 13.H 2O-NaCl-Na 2SO 4的三元体系中,Na 2SO 4 和 H 2O 能形成水合物 Na 2SO 4·10H 2O(D),在BDC 区中存在的是 ( B ) c n V S B n H C ,,))((??c n v T B n A D ,,))((??息 考 生 信 栏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2ln RT H dT p d ?=c n V S B n U A ,,))((??c n p T B n G B ,,))((??

污水物理化学处理法

污水物理化学处理法 物理化学法(简称物化法),是利用萃取、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技术、气提等物理化学的原理,处理或回收工业废水的方法。它主要用分离废水中无机的或有机的(难以生物降解的)溶解态或胶态的污染物质,回收有用组分,并使废水得到深度净化。 因此,适合于处理杂质浓度很高的废水(用作回收利用的方法),或是浓度很低的废水(用作废水深度处理)。利用物理化学法处理工业废水前,一般要经过预处理,以减少废水中的悬浮物、油类、有害气体等杂质,或调整废水的pH值,以提高回收效率、减少损耗。 同时,浓缩的残渣要经过后处理以避免二次污染。常用的方法有萃取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析法(包括渗析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超滤法等)。 (1)萃取法 萃取法是向污水中加人一种与水不相溶而密度小于水的有机溶剂,充分混合接触后使污染物重新分配,由水相转移到溶剂相中,利用溶剂与水的密度差别,将溶剂分离出来,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方法。再利用溶质与溶剂的沸点差将溶质蒸馆回收,再生后的溶剂可循环使用。使用的溶剂叫萃取剂,提出的物质叫萃取物。萃取是一种液-液相间的传质过程,是利用污染物(溶质)在水与有机溶剂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 在选择萃取剂时,应注意萃取剂对被萃取物(污染物)的选择性,即溶解能力的大小,通常溶解能力越大,萃取的效果越好;萃取剂与水的密度相差越大,萃取后与水分离就越容易。常用的萃取剂有含氧萃取剂、含磷萃取剂、含氮萃取剂等。常用的萃取设备有脉冲筛板塔、离心萃取机等。 (2)吸附法 吸附法处理废水是利用——种多孔性固体材料(吸附剂)的表面来吸附水中的一种或多种溶解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等(称为熔质或吸附质),以回收或去除它们,使废水得以净化。例如,利用活性炭可吸附废白水中的盼、隶、错、氧等剧毒物质,且具有脱色、除臭等作用。吸附法目前多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可分为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两种方法,即在污水分别处于静态和流动态时进行吸附处理。常用的吸附设备有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动床等。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上册)

《物理化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理想气体经过节流膨胀后,焓____(升高,降低,不变)。 2. ()0T dH dV =,说明焓只能是温度的函数,与_____无关。 3. 1molH 2(g )的燃烧焓等于1mol_______的生成焓。 4. 物理量Q 、T 、V 、W ,其中属于状态函数的是 ;与过程有关的量是 ;状态函数中属于广度量 的是 ;属于强度量的是 。 5. 焦耳汤姆逊系数J-T μ= ,J-T 0μ>表示节流膨胀后温度 节流膨胀前温度。 6. V Q U =?的应用条件是 。 7. 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表达为:“功可全部变为热,但热不能全部变为功而 。 8. 用ΔG ≤0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的条件是_________。 9. 热力学第三定律的表述为 。 10. 写出热力学基本方程d G = 。 11. 卡诺热机在T 1=600K 的高温热源和T 2=300K 的低温热源间工作,其热机效率η=___。 12. 高温热源温度T 1=600K ,低温热源温度T 2=300K 。今有120KJ 的热直接从高温热源传给低温热源,此 过程ΔS =________。 13. 1mol 理想气体由298K ,100kpa 作等温可逆膨胀,若过程ΔG =-2983J ,则终态压力为 。 14. 25°C 时,0.5molA 与0.5molB 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则混合过程的ΔS= 。 15.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某种过程变化到终态,若变化过程中 pV γ不变,则状态函数(ΔS 、ΔH 、ΔU 、ΔG 、ΔA )中, 不变。 16. 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溶液中任一组分在任意浓度范围均遵守拉乌尔定律的溶液称为___________。 17. 25°C 时,10g 某溶质溶于1dm 3溶剂中,测出该溶液的渗透压Π=0.4000kpa ,该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________ 18. 氧气和乙炔气溶于水中的享利系数分别是717.2010Pa kg mol -???和 811.3310Pa kg mol -???,由享利定律系数可知,在相同条件下, 在水中的溶解度大 于 在水中的溶解度。 19. 28.15℃时,摩尔分数0.287x =丙酮 的氯仿-丙酮溶液的蒸气压为29.40kPa ,饱和蒸气中氯仿的摩尔分数为0.287x =氯仿。已知纯氯仿在该温度时的蒸气压为29.57kPa 。以同温度下纯氯仿为标准态, 氯仿在该溶液中的活度因子为 ;活度为 。 20. 混合理想气体中组分B 的化学势B μ与温度T 及组分B 的分压p B 的关系是B μ= ,其标准态选为 。 21. 吉布斯-杜亥姆方程的表达式为 。 22. 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是 。 23. 苯的标准沸点是80.1℃,则在80.1℃时苯的饱和蒸气压是为 Pa 。 24. 纯物质两相平衡的条件是 。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试题库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选择题、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答案:D 2、关于热和功, 下面的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A) 功和热只出现于系统状态变化的过程中, 只存在于系统和环境间的界面上 (B) 只有在封闭系统发生的过程中, 功和热才有明确的意义 (C) 功和热不是能量, 而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 可称之为被交换的能量 (D) 在封闭系统中发生的过程中, 如果内能不变, 则功和热对系统的影响必互相抵消答案:B 、关于焓的性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焓是系统内含的热能, 所以常称它为热焓 (B) 焓是能量, 它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 (C) 系统的焓值等于内能加体积功 (D) 焓的增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答案:D。因焓是状态函数。、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答案:D。因为焓变ΔH=ΔU+Δ(pV),可以看出若Δ(pV)<0则ΔH<ΔU。、下列哪个封闭体系的内能和焓仅是温度的函数() (A) 理想溶液 (B) 稀溶液 (C) 所有气体 (D) 理想气体答案:D 、与物质的生成热有关的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标准状态下单质的生成热都规定为零 (B) 化合物的生成热一定不为零 (C) 很多物质的生成热都不能用实验直接测量 (D) 通常所使用的物质的标准生成热数据实际上都是相对值答案:A。按规定,标准态下最稳定单质的生成热为零。、dU=CvdT 及dUm=Cv,mdT适用的条件完整地说应当是() (A) 等容过程 (B)无化学反应和相变的等容过程 (C) 组成不变的均相系统的等容过程 (D) 无化学反应和相变且不做非体积功的任何等容过程及无反应和相变而且系统内能只与温度有关的非等容过程答案:D 、下列过程中, 系统内能变化不为零的是() (A)

物理化学下册期末试卷(一)

一、 判断题(每题1分,5题,共5分) 1. 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 与反应的压力无关。( ) 2. 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电解质溶液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 3. 盐桥的作用是导通电流和减小液体接界电势。( ) 4. 原电池正极的电极电势为正值,负极的电极电势为负值。( ) 5. 对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指出它的反应级数。( ) 二、 选择题(每题2分,18题,共36分) 1. 1000 K 时 ,CO (g) +O 2 (g) == CO 2(g ) 其K 1= 5.246×1012; C(s) + CO 2(g) == 2CO(g) 其K 2= 1.719×10 -5 则反应C(s) +O 2(g) == CO (g) 的K 3为:()。 (1) 1.109×10-6 (2)1.036×10-10 (3) 9.018×107 (4)4.731×1020 2. 影响任意一个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值的因素为:()。 (1) 催化剂; (2) 温度; (3) 压力。 3. 对某些电解过程应用法拉第定律产生偏差的原因是:()。 (1) 应用的温度范围不当; (2) 应用的浓度范围不当; (3) 电解过程不可逆; (4) 过程中有副反应发生。 4. 准确测量通过电解池的电量用银电量计或铜电量计,而不用电流表和计时器 (如秒 表),主要原因是:()。 (1)电量计便宜;(2)电量计使用方便; (3)电解电流难于恒定;(4)物质质量的测准比较容易。 5. 在298.15 K 时,质量摩尔浓度为0.1 mol ·kg -1和0.01 mol ·kg -1HCl 溶液的液 接电势为E J (1);质量摩尔浓度为0.1 mol ·kg -1 和0.01 mol ·kg -1 KCl 溶液的液接电势为E J (2),则有:()。 (1)E J (1)=E J (2);(2)E J (1)>E J (2); (3)E J (1)

(环境管理)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第13章工业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 13.1 混凝 处理环节:预处理、中间处理、最终处理、三级处理、污泥处理、除油、脱色。 胶体:憎水性对混凝敏感,亲水性需特殊处理 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大的水溶性差,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好,故分子量要适当。 混凝的操作程序:里特迪克程序。 1)提高碱度:加重碳酸盐(增加碱度但pH值不提高)――快速搅拌1~3min 2)投加铝盐或铁盐――快速搅拌1~3min 3)投加活化硅酸和聚合电解质之类的助凝剂――搅拌20~30min 应用:1)造纸和纸板废水:加入少量的硫酸铝即可有效地混凝。如表13-1 2)滚珠轴承制造厂含乳化油废水:用CaCl2破除乳化,用硫酸铝去除油脂、悬浮物、Fe、PO4。 13.2气浮 13.2.1 气浮的基本原理 气浮=固液分离+液液分离――用于悬浮物、油类、脂肪、污泥浓缩 原理:微气泡――粘附微粒――气浮体(密度小于水)――去除浮渣。 探讨: 1、水中颗粒与气泡粘附条件 (1)界面张力、接触角和体系界面自由能 任何不同介质的相表面上都因受力不均衡而存在界面张力 气浮的情况涉及:气、水、固三种介质,每两个之间都存在界面张力σ。 三相间的吸附界面构成的交界线称为润湿周边。通过润湿周边作水、粒界面张力作用线和水、气界面张力作用线,二作用线的交角称为润湿接触角θ。见图13-3和13-4。 θ>90,疏水性,易于气浮 θ<90, 亲水性 悬浮物与气泡的附着条件: 按照物理化学的热力学理论, 任何体系均存在力图使界面能减少为最小的趋势。 界面能W =σS S:界面面积;σ:界面张力 附着前W1 =σ水气+σ水粒(假设S 为1) 附着后W2=σ气粒 界面能的减少△W= W1-W2=σ水气+σ水粒-σ气粒 图13-4,σ水粒=σ气粒+σ水气COS(180?-θ) 所以: △W=σ水气(1-COSθ) 按照热力学理论, 悬浮物与气泡附着的条件:△W>0 △W越大,推动力越大,越易气浮。 (2)气-粒气浮体的亲水吸附和疏水吸附 由于水中颗粒表面性质的不同,所构成的气一粒结合体的粘附情况也不同。 亲水吸附:亲水性颗粒润湿接触角(θ)小,气粒两相接触面积小,气浮体结合不牢,易脱落。 疏水吸附:疏水性颗粒的接触角(θ)大,气浮体结合牢固。 根据△W=σ水气(1-COSθ),得: 1) θ→0, COSθ→1, △W= 0 气浮 θ<90, COSθ<1, △W<σ水气颗粒附着不牢 θ>90, △W>σ水气气浮――疏水吸附 θ→180 △W=2σ水气最易被气浮

2012-2013年第二学期材料物理化学补考考试试卷 答案

天津理工大学考试试卷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 《材料物理化学》期末补考试卷答案 课程代码: 0303010 试卷编号: 1-A 命题日期: 2012 年 12 月 20日 答题时限: 120 分钟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得分统计表: 大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 总分 一、判断题(共10分,每小题1分,你认为正确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X”) 得分 1.偏摩尔量就是化学势。(X) 2.隔离系统的热力学能是守恒的。( √ ) 3.绝热过程Q=0,由于Q=ΔH,所以ΔH=0。(X) 4.朗缪尔吸附等温式只适用于单分子层吸附。( √ ) 5.单组分系统的相数最多为3。(√ ) 6.恒温下,稀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增大时,摩尔电导率增大。(X)7.理想气体绝热过程功的计算式为W=nC v,m(T2-T1),此式无论绝热过程是否可逆均适用。( √ ) 8.反应C(s)+H2O(g)=CO(g)+H2(g),恒温下若增大体系的总压,反应正向进行。(X) 9.若一个过程是可逆过程,则该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可逆过程。( √ ) 10.稀溶液的沸点一定高于纯溶剂的沸点。(X)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得分 1. 在U、H、S、G四个热力学量中,系统发生恒温恒压可逆相变,不变 的量是 G ,而绝热可逆过程中不变的量是 S 。 2. 理想气体经历一个循环过程,对环境作功100 J,则循环过程的热Q等 于 100 J 。。 3. 某反应在20o C时的速率常数为0.01s-1,该反应的级数为一级, 20o C时反应的半衰期为 69.31S 。 4.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ΔV = 0,ΔH = 0,ΔS > 0,ΔG < 0 (选填“>, <, =” ) 5.已知EΘCu2+/Cu = 0.337V,EΘCu+/Cu = 0.521V,由此可求出 EΘCu2+/Cu+ = 0.153 V。 6.在一抽空的容器中放有过量的NH4HS(s)发生分解反应, NH4HS(s)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此平衡系统的 相数P、组分数C、自由度数F分别为: 2,1,1 。 7.在一定的T、下,若物质A在相和相中的化学势满足,则A在两相中 的迁移方向是α→β ;若A在两相中达到平衡,则 = (选 填“>”,“<”,“=”)。 8. 1mol理想气体绝热向真空膨胀,若其体积增加到原来的10倍,则熵变为: 19.14 J·K-1。 9. 在300K时,48.98dm3的理想气体从100kPa变到500kPa,△G为 7.88 kJ。 10. 理想气体反抗恒外压绝热膨胀时, U < 0 ,T < 0(选 填“>”,“<”,“=”) 三、选择题(共24分,每小题2分) 得分 1. 对理想气体,下列关系式不正确的是( A )。 A. B. C. D.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10

期末试卷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A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方式: 闭卷 (开卷/闭卷) (卷面总分100分,占总成绩的 60 %)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题分 10 20 8 10 10 10 20 12 核分人 得分 复查人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实际气体的0???? ????=-H T J P T μ,经节流膨胀后该气体的温度将 。 2、从熵的物理意义上看,它是量度系统 的函数。 3、稀溶液中溶剂A 的化学势 。 4、在ξ-G 曲线的最低点处m r G ? ,此点即为系统的平衡点。 5、一定温度下,蔗糖水溶液与纯水达到渗透平衡时的自由度数等于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标准状态下,反应 C 2H 5OH (l )+ 3O 2(g) →2CO 2(g) + 3H 2O(g)的反应焓为 Δr H m Θ , ΔC p >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Δr H m Θ 是C 2H 5OH (l )的标准摩尔燃烧焓 (B)Δr H m Θ 〈0 (C)Δr H m Θ=Δr Um 0 (D)Δr H m Θ 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当理想气体其温度由298K 升高到348K ,经(1)绝热过程和(2)等压过程,则两过 程的( ) (A)△H 1>△H 2 W 1W 2 (C)△H 1=△H 2 W 1W 2 3、对于理想气体的等温压缩过程,(1)Q =W (2)ΔU =ΔH (3)ΔS =0 (4)ΔS<0 (5)ΔS>0上述五个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1) (2) (B) (2) (4) (C) (1) (4) (D) (3) (5) 4、某过冷液体凝结成同温度的固体,则该过程中 ( ) (A) ΔS (环)<0 (B)ΔS (系)>0 (C)[ΔS (系)+ΔS (环)<0 (D)[ΔS (系)+ΔS (环)>0 5、已知水的两种状态A(373K ,101.3kPa ,g),B(373K ,101.3kPa ,l),则正确的 关系为( ) (A) μA =μB (B) μA >μB (C) μA <μB (D)两者不能比较 6、偏摩尔量集合公式∑== k 1 B B B n X X 的适用条件是 ( ) (A) 等温,等容各物质的量不变 (B) 等压,等熵各物质的浓度发生微小改变 (C) 等温,等容各物质的比例为定值 (D) 等温,等压各物质浓度不变 7、当产物的化学势之和等于反应物的化学势之和时,一定是 ( ) (A)Δr G m (ξ)<0 (B)(?G /?ξ)T ,p <0 (C)(?G /?ξ)T ,p >0 (D)(?G /?ξ)T ,p =0 8、放热反应 2NO(g)+O 2(g)→2NO 2(g) 达平衡后若分别采取以下措施⑴增加压力;⑵减小NO 2的分压;⑶增加O 2的分压;⑷升高温度;⑸加入催化剂,能使平衡向产物方向移动的是( ) (A) ⑴ ⑵ ⑶ (B) ⑷ ⑸ (C) ⑴ ⑶ ⑷ (D) ⑴ ⑷ ⑸ 9、已知纯A 和纯B 的饱和蒸气压p A *

0 ΔA>0 (B)ΔS>0 ΔA<0 (C)W<0 ΔG<0 (D)ΔH>0 ΔS<0 (E)ΔU>0 ΔG =0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评卷人 准考证号和姓名必 须由考生本人填写 △△△△△△△ △△△△△△△ 该考场是 课混 考场。 混编考场代号: 考 座准 考 证 号 姓 名 ○ ○ ○ ○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 ○ ○ ○ ○ △△△△△△△ △△△△△△△ 准考证号、 姓名、 学 院和专业必须由考生 本人填写 △△△△△△△ △ △△△△△△ 场 代 号: △△△△△△△△△△△△△△ 座位序号由考生本人填写 位 序 号 △△△△△△△ △△△△△△△ 姓 名 学 号 ○ ○ ○ ○ ○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 ○ ○ ○ ○ ○ ○ 学院 专业

温州大学化学专业物理化学(下)期末考试试卷G

温州大学期末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 物理化学(下) 考试成 绩 试卷类型 G 考试形式 考试对象 一、是非题(正确者打‘?’,错误者打‘×’。共10小题,每题1分) 1、 质量作用定律是碰撞理论的直接结果。 ( ) 2、 过渡态理论中的“马鞍点”是势能面上的最高点。 ( ) 3、 绝对纯净的液态水可以过冷到0℃以下而不结冰。 ( ) 4、 对于电池:Ag m AgNO m AgNO Ag )()(2313,m 较小的一端是负极。 ( ) 5、 液体l 在固体s 表面发生铺展的必要条件是:γs-g ≥γs-l + γl-g ( ) 6、 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Φ不可能小于1。 ( ) 7、 弯曲液面产生的附加压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该曲面的曲心。 ( ) 8、 高度分散的CaCO 3的分解压比块状CaCO 3的分解压大。 ( ) 9、 同温度下,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恒大于平面液的饱和蒸气压。 ( ) 10、 反 应 级 数 n 不 可 能 是 负 数 。 ( ) 二、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得零分。共30题,每题2分) 1、 在电导测量实验中, 应该采用的电源是: ( ) ①直流电源 ②交流电源 ③直流电源或交流电源 ④测固体电导用直流电源, 测溶液电导用交流电源 2、 能证明科尔劳乌施经验式 ()1(c m m β-Λ=Λ∞)的理论是: ( ) ① 阿仑尼乌斯 (Arrhenius) 电离理论 ② 德拜-休克尔 (Debye-Huckel) 离子互吸理论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05、06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期未试卷A答案(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05、06级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期未试卷A (2007 ~2008 学年 第二学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填上正确答案)(15分) 1、 已知下列两电极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为: Sn 2+(aq) +2e -→Sn(s) φ?Sn 2+/Sn = -0.14V Sn 4+(aq) +2e -→Sn 2+(aq) φ?Sn 4+/Sn 2+= 0.15V 由此计算Sn 4+(aq) +4e -→Sn(s) 的φ?Sn 4+/Sn 值为: (D ) (A )0.01V ; (B )0.29V ; (C )-0.01V ; (D )0.005V 2、25℃时,电池反应 Ag(s)+1/2Hg 2Cl 2(s) = AgCl(s)+Hg(l)的电池电动势为0.0193V ,反应时所对应的△r S m 为32.9J·K -1·mol -1 ,则电池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E /?T )p 为: V·K -1 (D ) (A )1.70×10-4;(B )1.10×10-6;(C )1.01×10-1;(D )3.40×10-4 3、在等温、等压下电池以可逆方式对外作电功的热效应为Q r ,则: (C ) (A )Q r =0; (B )Q r =△H ; (C )Q r =T △S ; ( D )Q r =△U 4、弯曲表面上附加压力的计算公式:△p =2σ/r 中,r 的符号: (A ) (A )液面为凸面时为正,凹面为负;(B )总为正; (C )液面为凸面时为负,凹面为正;(D )总为负 5、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无关: (D ) (A )温度; (B )液体密度; (C )重力加速度; (D )大气压力 6、两个活化能不同反应,如 E 1>E 2,且都在相同的升温区间内升温,则(B ) (A )dln k 2/d T > dln k 1/d T ; (B )dln k 2/d T < dln k 1/d T (C )dln k 2/d T = dln k 1/d T ; (D )d k 2/d T > d k 1/d T 7、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D ) (A )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B )元反应的级数一般不大于3 (C )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D )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8、某二级反应,反应物消耗1/3需时10min ,若再消耗1/3还需时为: (C ) (A )10 min ;(B )20 min ;(C )30 min ;(D )40 min 9、温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是: (A ) (A )温度升高表面张力降低; (B )温度升高表面张力增加; (C )温度对表面张力没有影响; (D )不能确定。 10、对于反应A Y ,如果反应物A 的浓度减少一半,A 的半衰期也缩短一半,则该反应的级数为: (A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11、在反应 A B C ,A D 中,活化能 E 1>E 2>E 3,C 是所需要的产物,从动力学角度考虑, 为了提高C 的产量,温度如何选择: (A ) (A)较高反应温度; (B)较低反应温度 (C)适中反应温度; (D)任意反应温度 12、质量摩尔浓度为b 的K 3PO 4溶液,离子平均活度因子为γ±,则电解质的活度是a B : (D ) (A )a B =3( b / b ? )4γ±4; (B )a B =3( b / b ? ) γ±4; (C )a B =27( b / b ?) γ±4; (D )a B =27( b / b ? )4γ±4 13、低温下,反应 CO(g)+NO 2(g)==CO 2(g)+NO(g)的速率方程是υ= k {c (NO 2) }2 试问下列机理中,哪个反应 机理与此速率方程一致: (C ) (A) CO + NO 2 ? →?CO 2 + NO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