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大名砚及产地和名品

四大名砚及产地和名品

四大名砚及产地和名品

中国四大名砚:

1.甘肃洮州的洮河砚

2.广东肇庆市的端砚

3.安徽歙县的歙砚

4.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

使用方法:

1、平时储水

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2、换清水

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

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3、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干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

4、清洗注意

洗的时候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如果须要带出去的话,最好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5、新墨轻磨

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6、将墨取出

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一直放着,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砚的起源及发展

砚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代砚的历史悠久,它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但是,就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至今还没有发现一方西周以前的砚台。也就是说,砚的产生至少是在西周以后的某一个时期。《汉书·薛宣传》中曾有"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的记载,可见,研(砚)已成为汉代读书人的必需之品了。清人曹寅的《栋亭十二种·砚笺》里说:"汉张彭祖与上同研席……前人谓研字始见于此"。那么研(砚)的产生当在研字出现之前。这两则材料都可以说明在汉代以前就有砚的存在了,而砚的产生自然也在此之前。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木牍、墨和石砚等文书用具,其中的石砚用一块不太规则的鹅卵石加工而成,而且还附有一件研石。砚与砚石表面平整,显然是长期使用研磨的结果。这一考古发现说明了在战国末期就有砚了,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一方砚。 汉代砚台,传世和出土的都很多,以陶制、石制的居多,还有漆砚、木砚和瓷砚等种类。1965年,在广州东郊马棚冈西汉墓中出土燧石砚一方,这是砚台中年代较早的一种原始式样(图4-2),现藏广州市博物馆。汉代的石砚,从实物资料来看,可以分为圆形石砚和长方形石黛板砚两大类。 我国人民制砚的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在彩陶文化时期,砚或砚的雏形(研磨器)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它的主要作用是研磨制彩陶用的颜料。 1980年临潼姜寨遗址发掘中发现有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该石砚有砚盖、磨杵(类同砚石),砚心微凹,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研磨器,已经十分接近汉代的石砚了。 我国古代早期(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汉代)的砚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之中。在形制方面,长期保持着附有磨杵的形式,这是因为当时一直使用的是天然墨和丸状、块状的半天然墨,不易于手研,必须借助研杵和研石进行研墨,使其溶解于液体中方能使用。 这段时期内,我们的先祖对砚的形制、品质进行了不懈的改进,除一般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铜砚、漆砚等。汉代出现了以松烟为主人工手捏墨,砚的制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方形的人工墨,使用十分便捷,磨石和磨杵日趋笨拙,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结束了历史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砚的制作水平。加之纸的发明对砚的装饰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约到了西汉中期,砚可以说已经开始从实用的书写工具中分离出来了,逐步脱胎成带有浑朴装饰的工艺品,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现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方圆饼形石砚,出土于上海福泉山一座西汉中期的墓葬,用青褐色的页岩制成,砚体园而扁平,质地较为细密,简而不陋,轮廓清晰,砚面上附有圆柱型磨石一块,已经初步摆脱了原始砚的务求其用、不求其美的风格。 经过历代变迁,最终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成为闻名遐迩的“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是哪四个

四大名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知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端砚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烂柯山西麓的端溪水一带而得名,开采于唐武德(618)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中老坑特别名贵。另外还有麻子坑、坑仔岩、宋坑、梅花坑、斧柯东等几十个砚坑。端砚石质优美、幼嫩细腻、发墨不损毫、贮水不耗、秀而多姿,石品花纹丰富多彩。唐代诗人李贺在「扬生端州青花紫石砚歌」中,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美端石的名贵和颂扬了端州石工采石的高超技艺。 歙砚,出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于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歙砚的石品很多,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眉纹类及金星和金晕类。古代称:“罗纹砚,其纹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其理坚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金星罗纹,是指砚面融有谷粒的结晶物,在光线照耀下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眉子砚,“纹若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

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澄泥砚,早先产于山西绛州,其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跻身中国四大名砚台.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在中国砚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虾头红,朱砂红等颜色为珍品。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多为题铭珍藏。它不是石块砚,是用沙泥烧炼制成的砚,质地类瓦,属陶瓷砚的一种非石砚材。其制作方法是:以过滤的细泥为材料,掺进黄丹团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进窑内烧,然后裹上黑腊烧制而成。澄泥砚的制作始于晋唐时期,兴盛于宋朝。其特点是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且不耗墨,可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知名产地,在现代,澄泥砚的产地有河南洛阳、河北钜鹿、山东青州、山东泗水、山西新绛县、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苏宝山等地。

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 端砚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 一朵奇葩,闻名遐迩。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九龙砚》,其长为4.6米,宽3.15米,厚0.45米,重达13.8吨。被誉为“中华之最”。现收藏于肇庆市端茗砚雕工艺厂内。 现在,肇庆市生产的端砚,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如端州古邵图大端砚,

巧妙地将古端州缩龙成寸,又如仙境立体雕刻大端砚,把端砚雕刻成立体的一条鳄鱼、一只鸣蝉、一堆瓜果、一群仙人,并巧妙地将砚池收藏其中,看似雕塑、古董,但又可磨墨挥毫,令人叹为观止。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导致工匠后继乏人,只有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肇庆市的程文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 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端砚的由来? 端砚的鉴别方式? 歙砚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端砚齐名的珍品。产于古歙州.(今安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在国事交往中,歙 砚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歙砚已大盛。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五年箕形歙砚,石质细润,色泽清纯,是早期歙砚的珍贵遗存。在南唐时期,歙砚大受宠遇,中主李景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置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

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一、笔(宣笔湖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一般写字的笔,大致分软性、硬性、中性三类。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硬性的笔,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软不硬)的笔称“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 1.毛笔的种类: 硬毫笔:笔性刚健。如:狼毫、山马、牛耳毫、鼠须、山兔、鹿毛笔。 软毫笔:笔性柔软。如:羊毫笔。 兼毫笔:用硬毫、软毫集在一起,刚柔并济。笔性介于硬软毫之间。如:长流、如意,适合初学的人使用。 2.毛笔的选择: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德。 尖~笔毫聚合时,笔锋要能收尖。 齐~将笔头沾水捏扁,笔端的毛整齐无不齐现象。 圆~笔肚周围,笔毫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 健~笔毛有弹性,笔毛铺开后易于收拢,笔力要健。 在挑选毛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 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二、墨 墨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两种,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最常见的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清'天宝九如'墨按用途可分为普通墨、贡墨、御墨、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等。

砚台的鉴别

砚亦称为研,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编辑本段释义 词目:砚台 拼音:yàn tai 基本解释 1. [inkstone] 同“砚 2. ” 风字砚(王耀作品) 详细解释 磨墨的文具。唐皮日休张贲等《药名联句》:“鸓鼠啼书户,蜗牛上砚台。”砚,一本作“ 研”。元姚燧《阳春曲》:“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台高。” 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因是于行囊之外,转得吾父所遗图书、砚台、笔筒数件。”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老人家是想当陪房丫头一块嫁过去,好成天给人家端砚台拿纸啊,还是给人家铺床迭被到了晚上当姨老爷啊?” 编辑本段简介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松花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砚台是伴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的砚台是石砚。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于是砚台开始发展起来,出现了铜砚、陶砚、银砚、木胎漆砂砚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砚的出现。唐代是砚台的重要发展时期,出现了端石和歙石两大砚材,明清时期制砚的材质更加丰富,出现了瓦砚、铁砚、锡砚、玉砚、象牙砚、竹砚等等。木砚研究始于何时,没有定论,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实际并不适宜做砚台,但文人的浪漫将这种大胆的尝试,与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颇为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中国苴却砚

却中国苴砚 中国名砚——苴却砚:因产于苴却(即现四川攀枝花市江南一带的旧称)面得名。1909年大姚县巡检宋光枢取三方苴却砚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举获奖、荣享盛誉。1913云南省府准备开发苴却砚、命制砚师傅寸秉信赴昆明传授技艺,寸未及成行即病故、苴却砚从此失传。盛产苴却砚石的地区现已划归四川省攀枝花市管辖。苴却砚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已发现的就有石眼、青花、渔脑冻、冰纹、云纹、火捺、金星、绿标、黄标、玉带标、鱼子纹、金线、银线等,特别是石眼,碧翠高洁、鲜活如神、青如碧玉、红似金瞳、形如猫眼、鸲鹆眼等,堪称一绝。 中国苴却砚文化主题公园起于路歇桥,止于仁和宝灵寺山脚,全长约9.5公里,宽约40-50米,建设总投资约3.5亿元,建设内容以苴却砚文化为主题,包括苴却砚文化博物馆项目和河堤、城市排污干管、橡胶坝、道路、桥梁、绿化等配套辅助设施。 该项目分为宝灵寺山脚至仁和第一农贸市场旁拦水坝段河道整治、仁和老桥至路歇桥段河道整治、仁和6号桥至路歇桥段大河两岸景观打造三期进行建设。仁和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亚玲表示,通过中国苴却砚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既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品质。目前,仁和宝灵寺山脚至路歇桥的河道整治已完成,正在实施仁和6号桥至路歇桥段大河两岸景观打造、苴却砚文化博物馆建设和苴却砚文化植入建设,预计在今年底完成建设。 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参加了第五十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代表四川省参展。这也是四川省苴却砚首次赴欧洲展出。 据悉,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国苴却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述斌,带着用苴却石制作的传统佛像、文房四宝、首饰等18件工艺品及苴却砚参展。苴却砚及苴却石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石品、石色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赢得了各国参展商及艺术家们的赞赏,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苴却砚和四川攀枝花 中国文化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东方地域文化,而是主导全人类的大文化,我们从事的中国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组成部分,我们打造的文化载体已经不再局限于贺兰砚文化、宁夏文化,它同时承载着中国文化,更承载着整个人类的大文化,主导着人类的前途啊!你,还要蜷缩在你“小我”的天地里吗?还是只想着我们的贺兰砚你们的端砚,他们的苴却砚吗?还用分彼此吗?都是中国砚文化中国的德石文化啊!借着这次盛会的大好契机,乘着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浩荡春风,在大国崛起的时代,在中国文化升华为全人类的大一统文化的历史时期,整合你的观念,放大你的思想,与时俱进吧!以大文化为产业的主导,用你的大思想做你的大事业,肩负起引领人类主导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让你的大思想大事业跟着中国文化一起走向世界,走进人类文明的大观园吧!放飞你的理想,张开你的双臂,拥抱你的春天吧,拥抱中国石艺界的春天,拥抱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灿烂辉煌的春天吧! 苴(ju或zuo)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自古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县)而得名。 史传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七擒孟获,屯兵安营在此,发现苴却石(古称泸石)具有通天彻地的灵气,令人采石制成七星砚供用营中。

中国歙砚

歙砚,因产于古歙州(后改徽州)而得名(唐宋时歙州下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诸县)。古歙州各地都出产砚石,其中尤以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砚石纹色最多、品质最好。清·徐毅《歙砚辑考》记载:“……不曰龙尾而曰歙者统于同也。”用龙尾石制成的砚是歙砚的精华和杰出代表,也是历史上四大名砚称谓之所指。如果说端砚的发展还算得上是“一帆风顺”的话,歙砚的成长则可以说是起伏波荡。概括地说就是:歙砚起源于唐,兴盛于宋,衰退于明清,复兴于现代。一、歙州地名的变迁歙州作为一个古地名,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歙州名称的由来以及婺源县归属的变迁。古歙州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秦统一中国后,曾在这里设置了黝(后改为黟)、歙二县,属鄣郡,这大概是“歙县”作为地名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最早时间吧,至今已有2 200余年的历史了。自公元280年置新安郡始,这里的地域格局就已初步形成。隋唐至北宋时期,新安郡为歙州所取代。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易歙州为徽州。从此,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辖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的行政格局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废府留县,徽州府不再存在,原辖六县保留,直属安徽省辖。公元1934年(民国廿三年),国民政府将婺源县从安徽省割离出来,划归江西省管辖。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婺源县回归皖辖。公元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徽州故地成立徽州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徽州专区),所在地初设在歙县,后迁到屯溪。下辖屯溪市及歙、黟、休宁、祁门、绩溪、旌德六县。此前,婺源县再度划归江西省管辖。1971年,徽州专区改称徽州地区。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同时绩溪县被划出,隶属安徽省宣城地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2008年1月8日,文化部批准设立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举行了授牌仪式。这是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实验区域包括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三地。二、歙砚的发展历史歙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制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尔后匠者增益颇多。”此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龙尾砚石发现于唐开元(公元713-742年)年间。当时有一个姓叶的猎人为追猎物来到一个叫长城里的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叠垒在一起如城墙,并莹润可爱,就拿回家粗制成砚,经试磨后感到比当时人们普遍看到的砚还好,就珍藏起来。他的后代将此粗砚献给了当地的县令,县官使用后也惊叹不已,于是命令当时的制砚名手再精心雕刻。从此这里的佳石可制好砚的消息就传开了。到了南唐(公元937-975年)时,歙州的官员又把龙尾石砚献给了中主李璟(公元916-961年),李璟好诗文翰墨,他见了歙州官员呈献的龙尾砚石色青黛、纹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十分喜爱,非常重视,于是就派人找到了凿砚高手李少微,任命其为砚务官,专门督办开采歙砚石的事情,并让石工周全向其学习雕砚技术,使以后的雕砚者受益匪浅。”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砚石,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成为御用之品。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975年)更是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为“天下冠”。据五代陶谷《清异录》记载,肖颖士至“仓曹”李韶家,见歙砚颇良,退语同行者云,“此三灾石也”。肖颖士乃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进士,此可证明唐盛时,歙砚已大显。歙砚作为御赐品,也见于《清异录》中:“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产也。” 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石砚采制业的繁荣,歙砚也由此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南唐灭亡后到宋元祐(公元1086-1094年)年间,均对砚石进行过相当规模的开采,这一时期在龙尾山开发的砚坑最多,精品砚石不断涌现,石色之丰富,质地之细腻,均为诸砚之首,歙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据记载,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8年),歙州太守钱仙芝、县令曹平在李少微开采砚石处组织开采龙尾石,因其地本是大溪,水深流急,工不可入。遂下令让溪水改道向别处行泻,然后进行开采。嗣后,王君玉为太守时,又在龙尾山组织开坑采石,并效法前任太守的办法让溪水改道后挖掘,结果得到的都是佳石,数量颇丰。此次开采规模很大,著名的水舷坑、水蕨坑、溪头坑、叶九坑、济

四大名砚赏析

四大名砚赏析 展开全文 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 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 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 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所谓

“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老坑石是端砚的代表石料,在所有端石中,老坑石质量最好,所以有人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加上存量最少,所以老坑石价格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名坑,更大大高于其他坑口的石料。现在在肇庆,比巴掌大些的一方老坑砚,如果石层好,干干净净,动辄就要上万。如有好些的石眼,就要万元以上,而且加一只眼就要加一万元,十只佳眼以上的老坑砚,价格更是高得叫人咋舌。各砚行并不极力推销老坑石砚,因为你不买他买,反正皇上的闺女不愁嫁,卖得晚了说不定更合适。 (2)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亦有人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距老坑洞仅二百多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于1978年底重新开采。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质量仅次于老坑,同麻子坑在伯仲间。 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肇庆市场上坑仔岩坑口所产砚台的存货,比老坑和麻子坑加起来还多。因为石质好,量稍多,价格相对而言比较合适,是三大名坑中的主打产品。

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

苴·却·砚·历·史 苴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自古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县)而得名。史传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七擒孟获,屯兵安营在此,发现苴却石(古称泸石)具有通天彻地的灵气,令人采石制砚供用营中。据专家考证,正式史料中记载过,宋朝的宋徽宗就曾用过泸石砚。苴却砚历经几代,盛于清朝,只因苴却石产量少,地处边陲,运输极为不便,全靠马帮长途辗转运至云南和内地,影响较小。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先生考证,清宣统元年(1909年),苴却巡检宋光枢取其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奖名震中外。后因战乱、传人不继而失传。 1953年,四川雕刻艺术家前后逾50多年,新开发出攀西奇石苴却砚系列。苴却砚是继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之后的又一名砚,号称中国五大名砚之一,它既有端砚的眼,石眼珠宝般缀在石间,耀眼夺目。石质如歙砚般致密、细腻,且具有洮砚的艳丽色彩,澄泥砚般发墨。可以说其集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中国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沈鹏、柳倩、张绍曾、刘炳森等名人赞其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并欣然题词。被黄胄称之“美石妙品”的苴却砚色紫黑沉凝,致密细腻,莹洁滋润而温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

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清越铿然,抚之如婴肤娇嫩,视之文理清秀。石品中,石眼最为绝妙,或青如碧玉,或红似金瞳,或白如月牙;圆如龙眼、鸲鹤眼,长似乌鸦、丹凤;其色鲜活,质地纯净高洁,有心、有环、有晕、有彩、睛瞳亮明,烔烔有神,脉脉如诉,令人视之而心动,观后而神怡。在我国制砚史上石眼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瑰宝,而苴却砚上石眼最多的有200多个,最大的石眼直径在4公分以上,真可谓宝中之宝。苴却石之珍奇,还在于它具有十分丰富的石品花纹,有绿标、黄标、玉带标、鱼脑冻、蕉叶白、花纹、云纹、水纹、冰纹、鱼子纹、火捺、碧眼、青花、金星、绿腰、黄腰、眉子、金线、银线、紫砂、鸡血等上百个品种,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九八九年“中国苴却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展览馆举行,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为展览剪彩;一九九四年六月亚太地区博览会荣获“金奖”,十月获首届中国博览会“金奖”;九五年入选国家级礼品,由乔石委员长以国礼相赠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九七年中国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再获“金奖”;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品、收藏品博览会金奖。苴却砚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众多艺术家、商家的发掘、推广,已享誉东南亚、海内外,人们已不再将其作为单一的研墨工具,而是做为艺术品欣赏收藏,做为高档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上一条 下一条

市场营销大作业之文房四宝

班级:教学班:组名:组员信息:

目录 一、文化背景3 二、环境分析4 三、竞争者分析4 四、SWOT分析5 五、市场定位6 六、品牌建立8 七、营销渠道11 八、传播方式12

一、文化背景 笔 墨纸砚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创造的传统书画工具,它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主要载体。现故宫博物院等地收藏的古字画,除了局部以绢丝绫缎为载体外,主要以宣纸为载体。如唐代著名画家滉〔723—789年〕的《五牛图》,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然保持着原画的风貌。故有“千年纸、五百年绢之说〞。正是有了宣纸这样特殊的材料,如此众多而又辉煌灿烂的古代书画经典之作才能流传至今,造福现代人。 笔墨纸砚在五千年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和开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保持中华文明的民族独立性和中国书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勋。同时,也为促进世界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奉献。传统书画工具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中国书画艺术的神韵,表达出人类文化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把文人士大夫的情趣表达的回肠荡气,乃至于可以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在精神。笔墨纸砚由来已久,早期的笔墨纸砚品种单一,制作水平相对较低。以宣纸为例,唐代造纸术虽已相当成熟,但所造宣纸仍不能直接使用,需要用石蜡加以抛光〔增加纸的光洁度和透明度〕。功能也比拟简单,主要为人们日常交往和文化生活提供方便,实用性比拟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开展,加之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喜爱以及封建文人雅士的创导,其品种日渐增多,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从造型设计到生产制作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传统和门类,其功能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特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唐代就给笔墨纸砚起了个“文房四宝〞的美名,并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金石碑刻、松竹梅兰、山水泉石、香茶药酒、剑棋猎钓等一并被称为中国风雅文化。然而,因历史长远,唐代对文房四宝的文字记载现已无法考证。人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文房四宝的介绍是北宋梅尧臣的一首《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歙州纸砚》,诗人写道:“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二郡即指古宣州、古歙州。改革开放以来,相比现代产业快速开展而言,很多传统产业和“中华老字号〞企业普遍经营不景气,生存困难,有的甚至名存实亡。文房四宝作为最富盛名的传统企业之一,其开展状况一度也不容乐观。但是,2008年,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专门播放了30秒宣纸制作技艺展示的短片,并且运发动获奖证书页用纸也是宣纸。因此,综合分析,虽然文房四宝产业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文房四宝真正开展和繁荣的

笔墨纸砚简介

笔墨纸砚 一、毛笔 毛笔按制作地不同可分为湖笔和湘笔。从制作材料上可分为硬豪软豪和兼豪三大类。 硬豪以狼豪为代表,易于掌握,有辅助之力,但是含墨量少,笔画坚毅挺拔,如果运用不当会导致线条干涩坚硬。 软豪以羊毫为代表,含墨量大,笔画丰满,墨色变化是其它笔无法比拟的。但是笔尖过软,易圆难方,易按难接,是使用难度最大的。 兼毫是硬豪和软豪以不同比例配制而成,既有硬豪的特点也有软豪的特点,易掌握适合初学者使用。 二、墨 墨是以木料或油料烧烟,收集产生的烟里的颗粒制成,一般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松油烟墨。 松烟墨,是以松树枝烧烟,再配上香料、胶、防虫药物等制成,(胶一般用动物皮毛、骨头等熬制而成。)具有胶质轻等特点。(历史上使用这种制作方法时间最长,从汉一直至北宋中期都是使用这种制作方法) 油烟墨,运用桐油或猪油烧烟,再配上香料、胶、防虫药物等制成,但是以猪油烧烟制成的为上品,具有色黑墨润有光泽等特点。(从北宋中期开始有这种制作方法)松油烟墨,是松烟墨和油烟墨的结合体,加深了墨的黑度,而且自身具备了防虫等特点。

三、纸 一般说的是宣纸(制作方法为,捣碎树或树皮在纸槽的水中,一般用桑树,然后捞起烘干。),宣纸种类非常多,尺寸大小也不一,有单层的多层的,厚薄也差距非常大,基本可分为锦料、净料等两大类。就使用效果及制作工艺而言可分为三大类,生宣、熟宣及半生半熟宣三大类。 生宣,直接从纸槽中捞起后烘干,不做其他的处理。特点是有渗化效果,笔画圆润,过度自然,一经干透,即使放入水中,墨迹也无太大变化,是其他宣纸所不具备的。一般用于书法创作,山水花鸟写意等。 熟宣,从纸槽中捞起后,用胶矾调制成水泡制或刷制多遍,在烘干。制作出来的宣纸没有了渗化的效果,一般用于工笔画的创作,优点是利于多次分染罩染等。但是想要在熟宣上做出过度自然,变化丰富的的效果却非常难,需要有长期的使用经验及一定的绘画或书法基础。 半生半熟宣,半生半熟宣是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的一种,有一定的渗化效果,特点也介于两者之间。是通过胶矾的比例,减少在胶矾水中泡制的时间,减少刷制的遍数等达到半生半熟的效果。半生半熟宣是新手练习的必备品,既可以兼顾到书法创作,山水花鸟写意时的用笔不娴熟,墨的控制不到位等问题,也可兼顾一定的渗化效果。在工笔画创造中,也可用半生半熟宣具有一定渗化效果这一特点,先做出富有变化的背景,在把半生半熟宣做成熟宣再进行后续的创作。这样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后续的创造中。

[肇庆端砚文化]肇庆端砚

[肇庆端砚文化]肇庆端砚 第一篇肇庆端砚:关于肇庆端砚文化村的导游词 各位客人,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肇庆市端砚文化村参观,肇庆端砚文化村导游词。下面我将给大家来详细地介绍一下肇庆端砚文化村的一些情况和景点。 首先,肇庆端砚文化村是在肇庆白石村里。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古端砚价值很高,但现在一掷千金而求一砚的买家毕竟少数,对于多数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那些目前价格不太高、制作精良的现代端砚会成为首选,只要认真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必将获得较大的升值空间。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为端砚的四大名坑等几十种之多。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所ν"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

文房四宝---砚

文房四宝---砚 砚为文房用具之一。为磨墨工具,又称砚台。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成为风气。制砚的材料极为广泛,常见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属、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砚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工具磨盘、磨棒,已为学术界所认定。宋李之彦《砚谱》:“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这是关于砚的最早起源的说法,但可信度不高。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砚,砚为鹅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最迟不过战国末期砚就出现了,只是传世品和出土物甚少。《汉书·薛宣传》:“下至财用笔研,皆为设方略”。这说明汉代砚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汉代砚的传世和出土较多,以陶、石为主,另有漆、木等砚,汉代砚式可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魏晋时期,石砚、陶砚继续流行,同时瓷砚出现在砚的家族之中。瓷砚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风字形和多足砚。石砚则为方形或长方形,多有四足。隋唐时期,各种砚材出现,如瓦、澄泥等。陶砚的发展达到了全盛时期。石砚已开始讲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经开采制砚。此时瓷砚盛行,砚形除承袭魏晋之外,辟雍砚尤为常见。宋代以石砚最为普遍,形式多样,并追求雕饰的完美。瓷砚的烧制种类增多,陶砚仍然流行。上层社会中品评砚台之风日盛。元代石砚较为流行,浑朴自然的风格使元砚卓而不群。明代的砚更为讲究,不仅品种齐全,而且追求砚的质地、雕刻工艺及装潢设计。文人雅士赏砚藏砚之风盛过宋代,致使砚的实用性降低,工艺性增强。清代砚材更为丰富,除前代已有的砚材外,还有铁、漆、砂、玉等,文献记载达数十种之多。砚的造型更加多样化,制作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精雕细镂的砚台当时就是文人学士追逐的目标,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为了使读者对历朝历代砚的种类、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砚的材质分类加以介绍。砚的出现到现在,石材一直是砚的首选之材,如前所述,砚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磨盘、磨棒。石砚为陕西临潼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上有盖,面下凹,凹处有一石质磨杵,旁有数块黑色颜料。此种附有研石的砚磨盘,不仅是砚的雏形,而且对砚形的影响长达三千余年,直到西汉时还可以见到它的身影。燧石砚为广州东部西汉墓中出土,体扁面薄,上有研石,人工打磨痕迹较少。亦为西汉石砚,体扁而薄,略呈圆角方形,以天然鹅卵石制成,附有圆柱形研石。为西汉南越王赵墓出土。由此可见,西汉早期的石砚比较简单。西汉中晚期的圆形石砚已有三足及盖,盖上多有各种纹饰。制作已不再是单纯的“器以用为功”,已经注意到了砚的装饰并对后世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雕云龙纹圆形石砚,青石质,下有三足,砚面平整,上有椭圆形墨池。砚盖上雕有云龙纹饰,为西汉石砚中的精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砚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多为四足,砚池明显,留有凿痕,造型规整大方。方形四足青石砚,青石质,质硬而细,呈蓝黑色。砚堂平整,砚侧有阴刻云纹,为南北朝时石砚的典型。另传晋代已有凤字砚,宋李之彦《砚谱》:“会稽有老叟云:‘右军之后,持一凤字砚,大尺余,色正赤,

文房雅玩谈(五)——文房四宝砚为首说洮河砚

文房雅玩谈(五)——文房四宝砚为首· 说洮河砚 图一北宋洮河石抄手砚天津博物馆藏端砚、歙砚外, 被列为四大名砚的还有洮河砚和澄泥砚。不过,从知名度、规模、产量、优劣、传世精品、收藏乃至实用等等各个方面综合评价,则很难和端、歙佳 品相比。洮河砚(也叫洮砚),产于甘肃临潭县(现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古称洮州,因砚 石产于洮河,故名之。洮河砚产自唐代,宋代已名扬天下。 苏轼文集》卷九有《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其云:“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弃矛剑,参笔墨。岁丙寅,斗东北。归予者,黄鲁直。”黄庭坚诗《刘晦叔许洮河绿石 砚》:“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砚辨》:“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可知,洮河砚在当时知名度虽高,但非常稀有,连赵希鹄都说“目所未睹”。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论砚》中说:“洮河绿石,色绿微蓝,其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歙 岩。出陕西,河深甚难得也。今名洮者,具黎石之皮,乃长沙山谷中石,光不发墨。”可知,明代洮河砚多由黎石之皮仿代,是因为真正的洮河砚难采之故。其实,仿代的还有绿 端石。明谢肇淛在《五杂俎•物部四》中说:“洮河绿石,贞润坚致,其价在端上,以不易得也。”他说出了洮河砚珍稀的原因。 图二宋洮河兰亭砚故宫博物院藏洮砚石质种类不多,无论历史流传的洮河砚还是新近开出的洮河石,从颜色上分,大致有绿洮和红洮两大类,细分的话 根据近年开采的石料情况,介绍于下:墨绿墨绿亦分深浅两种浓度。深色近于黑色。这种石料原曾产于卡古直沟。古称 “玄璞”。近年在藏巴洼鹰子咀的矿带露头处曾采掘出一小批色泽墨绿的石料,通体晶莹如墨玉,黑中透绿,当就是古称之“玄璞”碧绿绿色中稍显

王耀的砚藏世界

王耀的砚藏世界

————————————————————————————————作者:————————————————————————————————日期:

王耀的砚藏世界-历史论文 王耀的砚藏世界 周冉 今年43岁的王耀从小在安徽的歙砚厂长大,开始学写字时接触的就是砚石,长大后理所当然跟随父亲和叔叔们开始学习制砚。王耀说,学习制砚工艺只要几年时间,但想对砚的理解深入骨髓则需要很多年,“每一方砚的石质不同,性格也不同,要根据每一块石质的纹理形状制成不同的样式,这个理解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 王耀做砚,做好雏形后会先放下一段时间,过两三个月再拿出来。他说,一方砚在做的时候看不出毛病,必须放下一段时间,重新考量,才能有新的想法,所以他做一方砚的时间一股在一年左右。 传统四大名砚 王耀的故乡安徽歙县,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主要产地。歙砚又称龙尾砚,唐开元年间已有生产,南唐时形成一定规模。砚石具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彀里,金声而玉德”的优点,歙砚是王耀最早接触的观石之一。 除歙砚外,传统的四大名砚还包括广东肇庆的端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与紫砂泥料的以稀为贵不同,王耀说,它们之所以能称为四大名砚,不是因为他们的石料稀有到什么程度,而是这个品种的料有一定存量,有一定市场占有率,且普遍的水准都非常高。 端砚石料产自六亿年前,泥质化较重,颜色以紫红为主,称为紫端,质地温润,研磨比较细腻,砚的本身有非常丰富的纹饰,比如鱼脑冻、蕉叶白、金银线等。“长久以来,歙砚和端砚一直在争第一的位置,其实它们有不同的特性,古

人曾说,歙砚如仕,端砚如妇,端砚是紫红色,暖色系,有亲和力。歙砚是黑色冷色系,和人有距离感。”王耀说。 洮河砚的砚石产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河之滨,是水成岩的一种,又名辉绿岩,颜色有鸭头绿等。史载,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王韶于征战中在洮河边最早发现,故而得名。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说:“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澜女[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黄庭坚赞赏它“能淬笔锋,利如锥”。 澄泥砚是四大名砚中唯一一个由泥烧制而成的,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 砚的保养 砚台使用过会有自然的包浆和沁色,研磨的地方要天天使用,不能有包浆,每次用完都要用清水洗干净。四川乐山的东坡楼前的洗墨池,相传为苏轼的洗砚之处,乐山有一种特产——颜色深浓的鲤鱼,传说是因食用了东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为“东坡墨鱼”。 王耀说,所谓洗砚,不是真的端着砚台去水池里冲刷,而是使用完后,在上面倒点清水用毛笔刷干净即可。墨的成分含胶,在砚上磨的时间长后对砚面会有一定的腐蚀,石料中的细孔会被填塞,砚而上的芒也会消失,使用的感觉会差些。在古代,人们会用砾石重新给它打磨一遍,现在我们可以用一千号的砂纸重新擦一下,就可以恢复之前的芒了。 好砚一般都配有相应砚盒,多为漆器,外表四方,内部随砚的形状而制。做漆盒首先选择不变形的木质,如金丝楠木、松木、桐木等做成胎,然后上漆,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