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4--第四章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

04--第四章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

04--第四章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
04--第四章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

第四章

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

4.1消费、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1. 消费: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 消费函数: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3.消费的影响因素:收入水平、消费品的价格水平、消费者个人的偏好、消费者对其未来收入的预期、消费信贷及其利率水平。

如果我们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C = c(Y)(满足条件dc / dy >0;dc2 / d2y<0)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表达式为:

C = a + bY (1 >b >0)

上式中的a作为一个常数,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消费,其含义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上式中的bY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诱致性消费,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其中b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的座标中,消费函数C = c(Y)的图象如下: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的座标中,消费函数C = a + bY的图象如:

4. 消费倾向:消费与收入的比率。

(1)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简称APC。根据定义有:

APC = C / Y

(2)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MPC。根据定义有:

MPC=ΔC/ΔY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指消费增量并不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一直保持相同的比例,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在不断地下降。

(4)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指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减少。

5 凯恩斯的以后的消费理论

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Milton Friedman,1957,《一个消费函数的理论》

持久收入概念

从一个更长的时期来观察的家庭的平均收入。在一个两期模型中,持久收入就是当前收入和将来收入的某种平均数。

提出持久收入的意义

收入变量相对稳定

持久的或长期的收入变化会促使消费者调整其消费行为

持久收入假说的不足

以适应性预期判断收入变化是否属于持久性现象

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

Modigliani & Brumberg,1954,《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

核心思想

一个人的储蓄状态取决于他所处的生命周期的具体阶段。尽管收入在一生中的变化很大,但消费始终相当平稳。

提出生命周期假说的意义

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储蓄与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一国的中壮年人口大于青年和老年人口时,国民储蓄率有可能上升。

储蓄率还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备与否有关: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降低储蓄率。

日本储蓄率较高的原因:

遗赠动机

预期寿命较长

收入增长较快,预期未来消费增加

房地产价格过高

6 实际利率和消费-储蓄决策

利率提高对家庭消费-储蓄决策的影响:

收入效应

利率提高导致家庭实际收入的变化所带来的消费决策的变化。对债权人而言,收入将提高;而债务人的收入将下降。

替代效应

利率提高后,放弃现在的消费,将来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由此产生在两个时期间进行消费替代的选择。

利率提高对家庭储蓄的效应

袁志刚,《宏观经济学》(第二版),P.143

4.2 储蓄、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1.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2.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储蓄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财富分配状况、消费习惯、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利率水平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水平。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储蓄及其储蓄规模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以S代表储蓄,Y代表收入,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S = s(Y)(满足条件ds / dy >0;dc2 / d2y >0)

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即S = Y – C;在线性条件下,将C = a + bY,代入有S = Y -(a + bY),经整理则有:

S = - a + (1-b) Y (1 >b >0)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或储蓄S的座标中,储蓄函数S = s(Y)的图象如下:

在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消费C或储蓄S的座标中,储蓄函数S = - a + (1-b) Y的图象如下:3. 储蓄倾向:储蓄与收入的比率。

(1)平均储蓄倾向: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 简称APS。根据定义有:

APS = S / Y

(2)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率,简称MPS。根据定义有:

MPS=ΔS/ΔY

(3)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的关系:

对收入来说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为互补函数,即Y = C + S,如果在该式两边同除Y有Y/Y = C/Y + S/Y,即:

APC + APS = 1

1 - APC = APS

1 - APS = APC

与上同理,我们有ΔY = ΔC + ΔS;如果在两边同除ΔY,则有ΔY/ΔY = ΔC/ΔY +ΔS/ΔY,即:

MPC + MPS = 1

1 - MPC = MPS

1 - MPS = MPC

4.3、投资、投资函数与投资的边际效率

1. 投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本的形成和增加。每年新增的资本应该是净投资,即投资减去磨损后的余额。从会计学的角度看,对磨损的补偿就是折旧,也称重置投资。净投资= 投资- 折旧(重置投资)

净投资= 期末的资本存量- 期初的资本存量

对宏观经济学来说,严格区分投资和净投资的意义不大。因为不论是净投资还是折旧(重置投资),都是当年的投资支出,都构成对当年资本品市场的社会需求。因此,宏观经济学在分析总共给和总需求的时候,为了使问题简单化,往往假定折旧为零。如果折旧为零,那么投资和净投资就是同一个量。以后的论述中,凡是提到投资的地方,除非作出特别的说明,否则我们总是假定折旧为零,即把投资和净投资看作同一个概念。

2. 投资函数:投资规模与决定投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投资的因素:

(1) 货币供求状况;

(2)利率水平;

(3)投资品的价格水平;

(4)投资者个人的资金状况;

(5)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

(6)投资环境等等.

上述因素中利率水平的高低对投资规模最为重要。因此,宏观经济学假定投资及其投资的规模与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如果我们以I代表投资,以r代表利率,则上述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I = i(r)(满足条件di / dr <0)

其图象一般如下:

如果我们把该函数视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函数,则其表达式为:I = α- ? r

上式中的α作为一个常数,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自发性投资)。上式中的?r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诱致性投资。其中?作为该函数的斜率,在宏观经济学中被称为投资系数,其数值的大小反映了利率水平的变化对投资影响的程度。

在横轴为投资I,纵轴为利率r的座标中,线性投资函数I = α- ? r的图象如下:

上图中,随着利率水平的变化,使投资量沿着同一条投资曲线移动。如果利率水平不变,由其它因素引起的投资量变动,在座标系中则表现为投资曲线的移动。如下图所示:

造成投资曲线水平移动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厂商预期。

第二,风险偏好。

第三,政府投资。

3. 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收益的增量与投资增量的比率,简称MEI。如果我们以R代表投资收益,以I代表投资,则有:

MEI = ΔR / ΔI

上式表明,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是投资总收益的一阶导数,或者说MEI是投资总收益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如果以投资规模I为横座标,以投资收益R为纵座标,则投资总收益TR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凹向横轴的曲线。该曲线表明,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收益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收益增加的速率(ΔR / ΔI 即MEI)却在不断减缓。因此,总收益TR曲线的图象如下:

上图表明,投资的边际效率具有递减的趋势,即dR / dI<0。

在纵轴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横轴为投资I的座标系中,MEI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对个别厂商来说,在任一时点上,都面临着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而每一个项目又有不同的投资量和不同的投资收益率。当利率水平既定时,凡是投资收益率大于等于银行现行利率水平的投资项目,原则上都是可行的。

假定某厂商有5个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每个项目的投资量分别为:A项目100万元、B项目200万元、C项目100万元、D项目300万元、E项目100万元,各项目投资的收益率依次为10%、8%、6%、5%、3%,则该厂商投资的边际效率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的折线HK就是该厂商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

(1)当市场利率水平小于3% 时,A、B、C、D、E等五个项目都有利可图。

(2)如果该厂商只有100万元资金,他无疑将选择项目A,收益率为10%;如果该厂商有300万元资金,他将追加200万元投资项目B,追加投资的收益率为8%;如果该厂商有400万元资金,他还可以追加100万元投资项目C,但追加投资的收益率进一步降低为6%;余此类推,随着该厂商投资的不断扩大,追加投资的收益率将不断下降。

(3)如果市场的利率水平为5%,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减少至A、B、C、D四个,但对该厂商来说,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收益率趋于降低的事实不变。

(4)由此可见,厂商的投资决策主要取决于市场利率水平和投资的边际效率。当利率水平既定时,投资的边际效率大于或至少等于利率水平的投资项目都是可行的,但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

(5)当投资项目的边际效率既定时,厂商的投资规模是市场利率水平的减函数。即利率水平上升,投资量减少;利率水平下降,投资量增加。

个别厂商的MEC曲线是阶梯形的,但如果把所有厂商的MEC曲线一一叠加起来,那么,

折线就会渐渐变成一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全社会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即MEC曲线),它表明社会投资总规模与投资的边际效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化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投资收益率存在着一种递减的趋势。其中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述外,还因为:

第一,在竟争性的市场中,一旦某种产品的生产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许多厂商都会增加对该部门的投资,结果使该产品的供给增加、价格回落,从而导致投资收益率的降低;

第二,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如果许多厂商都增加对高收益部门的投资,结果还将使投资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投入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投资成本的增大,即便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变,投资的边际收益率也会降低。

第三,凯恩斯认为,一个经济体,存在投资的收益率逐渐降低的现象,这叫做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4、投资的目的

弥补意愿资本K*与上一年年末资本存量K-1之间的差异

托宾的q理论(Tobin,1969)

如果资本是完全耐用的(资本折旧率为0),厂商的投资水平将取决于新增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间的比率,该比率用q来表示;

新增资本的市场价值反映了公众的资本获利的预期;

q>1时,表示意愿资本存量大于实际资本存量,厂商应当进行投资;而q<1时,厂商则应当出售资本。

5.投资的原则

(1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因此投资行为服从收益最大化原则。

(2 )投资净收益的决定:

投资在前,获得投资的净收益在后,两者在时间上并不同步。因此人们在投资决策时只能依据该投资的预期利润率的估计值。这使投资具有风险性。

一项投资的决策是在把投资的预期净收益的现值与实际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后才做出的。只有在前者大于后者的条件下,投资者才会做出投资的决定。

任何资金的持有(或使用)都是有其机会成本的。资金的持有成本等于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

3 、结论:只有当投资的预期净收益的现值高于投资的实际成本时,投资者才会做出投资的决6 存货投资和住房投资

存货投资的种类:

生产准备过程中的原材料积累

生产过程中半成品的积累

最后产成品的积累

6 存货投资和住房投资

企业持有存货的原因:

平滑生产过程,使之更为连续

避免脱销

意愿的存货—销售比率取决于:

物流业、信息业的发展

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

6 存货投资和住房投资

住房投资的决策可以比照固定商业资本的投资,不同之处在于:

住房的折旧难以测定

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住房投资需求中包含了投机动机

思考题:

1. 消费函数C = c(Y)为什么要满足条件dc / dy >0?其经济学的含义是什么?

2 非线性消费曲线为什么凹向横轴?

3. 非线性储蓄曲线为什么突向横轴?其经济学的含义是什么?

4. 投资函数I = i(r)为什么要满足条件di / dr <0?其经济学的含义是什么?

5. 投资的边际效率为什么会递减?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MEI会趋于无限小吗?为什么?

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优选)

四种消费理论的对比总结 消费理论主要有四种: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生命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一.绝对收入消费理论该理论由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具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C=a+bY,其中a>0,0<b<1,C、Y 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但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C/Y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 二.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在《收入、储蓄的消费行为理论》中提出来的。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②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③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 三.生命期的消费理论 该理论由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i)提出,该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可以表示为:C=aWR+bYL ,c仍然为年消费额, a为财产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财富的比例,Wr为实际财产,b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的工作收入的比例,YL为年劳动收入。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比如,社会中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占比例大,则社会的消费倾向就较高、储蓄倾向就较低;中年人比例大,则社会的储蓄倾向较高、消费倾向较低。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也分析了其他一些影响消费与储蓄的因素,比如高遗产税率会促使人们减少欲留给后代的遗产从而增加消费,而低的遗产税率则对人们的储蓄产生激励、对消费产生抑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会使储蓄减少。 四.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该理论由弗里德曼(M.Friedman)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上述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区别而言,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就联系而言,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例题讲解

第四章 消 费 者 行 为 理 论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商品或劳务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欲望与需要。 (2)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从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减)量。 (3)消费者剩余:就是某商品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根据自己对商品效用的评价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的差额。正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 (4)无差异曲线: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或两组)不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无差异曲线也叫效用等高线。 (5)收入消费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消费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6)价格消费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7)替代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用水平不变条件下用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而对商品需求量产生的影响。 (8)收入效应:指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例2某消费者消费X 、Y 两种消费品的效用函数为:U=XY ,X 、Y 的价格均为4,消费者的收入为144。 (1)求消费者的需求及效用水平。 (2)若X 的价格上升为9,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有何变化? (3)X 价格上升为9后,若要维持当初的效用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最少应达到多少? (4)求X 价格上升为9后,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解:(1)预算约束式为4X+4Y=144 将Y=36-X 代入效用函数得:U=X (36-X )=-X 2+36X 效用极大化的条件为:du/dx=-2X+36=0,故X=18 代入预算约束式得Y=18,代入效用函数得:U=324 (2)X 价格上升为9后,预算约束式变为:9X+4Y=144 简化后得:Y=36-2.25X ,代入效用函数得 U=X (36-2.25X )=-2.25X 2+36X 效用极大化的条件为:du/dx=-4.5X+36=0,故X=8 代入预算约束式得Y=8,代入效用函数得:U=144 (3)假设X 价格变化后要维持最初的效用水平U=324所需要的收入为I ,那么其预算约束式变为:9X+4Y=I 所有的已知条件为:9X+4Y=I 与 XY=324 整理后得:I=9X+X X X 129693244+=?

(完整word版)经济体系中消费与储蓄的决策(二)

经济体系中消费与储蓄的决策(二) 三、用Ramsey模型来构建消费与储蓄的决策 在用Ramsey模型来构建消费与储蓄的决策模型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现实世界做一些简化假设,并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逐步加入更多的约束条件,从而使构建的模型能够更好的贴近于真实世界,反映出真实世界的运行情况。下面我们设计四种假设情况来构建模型: 一、居民拥有资本,企业不拥有资本(简化社会模型) 我们从最简单最基本的假设开始构建模型:不考虑政府的行为,假设初始状态只有居民拥有资本(居民的资本来自于居民的储蓄),企业不拥有资本。第一期期初,居民拥有劳动和初始的资本,居民租借资本和提供劳动给企业。 企业在获得居民的劳动和资本后形成产出,企业在每期形成产出后支付工资给居民,由于企业不积累资本,因此企业在第一期期末会清算并将全部剩余产出归还给居民。这样,在第一期期末,居民的全部收入为第一期的工资收入和资本回报,同时居民在第一期会进行消费,在第一期期末,居民消费后剩余的部分会成为储蓄,这个储蓄作为初始资本投入到下一期。下一期,居民和企业再次重复上述过程周而复始,假设模型为两期,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简化的模型示意图:

根据上面的示意图,可以构建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的决策模型以及整体经济的一般均衡情况。 1.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的决策模型: ●设劳动为L,资本为K,工资率为W,资本回报率为R,居民的消费为C。那么居民的工资收入为W×L, 资本回报为K×R,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式为: 第一期:C1+K1≤W1×L+K0×R1+K0(注释:居民在第一期的最大消费量必须小于或等于其在第一期获得的总收入,居民消费后的剩余部分成为储蓄K1同时转化为第二期的初始资本) 第二期:C2≤W2×L+K1×R2+ K1(注释:居民在第二期的最大消费量必须小于或等于其在第二期获得的总收入,同时由于模型在第二期就结束了,因此居民在第二期将不会储蓄,而会将第二期全部的资本K1进行消费) ●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的决策:储蓄是未来的消费,居民的消费与储蓄的决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跨时资源 分配的问题。换句话说,在“今天”消费或是“明天”消费的问题上,居民最终考虑的是“今天”消费和“明天”消费总的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居民总消费效用的函数关系式可写成:U=u(c1)+βu(c2),其中0<β<1是主观折现因子,它体现的是“人性的不耐”,也就是说“今天”消费的效用将大于“明天”消费的效用,居民消费与储蓄的决策问题就转化为求解居民总消费效用函数U的最大值问题:max U。 ●居民总消费效用函数U的最大值求解:居民消费效用最大化maxU=max〔u(c1)+βu(c2)〕,由于C1和C2 的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式已经得出,设定拉格朗日函数为: L= u(c1)+βu(c2)+λ1(W1×L+K0×R1+K0- K1- C1)+λ2(W2×L+K1×R2+ K1- C2),其中λ1和λ2为辅助求解的拉格朗日乘子,c1、c2、K1为居民可以控制的内生变量,将拉格朗日函数分别对c1、c2、K1求取一阶最优条件,求得: d L/d c1=0 u’(c1)=λ1 d L/d c2=0 βu’(c2)=λ2 d L/d k1=0 (1+ R2) λ2=λ1 消去拉格朗日乘子可得:u’(c1)= βu’(c2) (1+ R2) 这就是求解出的居民跨期消费效用函数最大化的优化条件,也称为“欧拉方程”,也是居民的消费与储蓄决策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对居民消费与储蓄决策模型的说明:上述求解出的“欧拉方程”左边的u’(c1)代表了把第一期的消费C1 增加一个单位,居民在第一期获得的总效用增加的幅度。等式右边的βu’(c2) (1+ R2)代表了把这第一期的一个单位产品储蓄起来留到第二期消费,居民在第二期获得的总效用增加的幅度。具体的来说,第一期的一个单位的产品储蓄起来留到第二期将会获得(1+ R2)个单位的产品,而在第二期消费掉这(1+ R2)个单位的产品,第二期总效用会增加βu’(c2) (1+ R2)这么多。当这两种选择相等的时候,也就是说居民无论是在第一期消费这一个单位的产品还是储蓄起来留到第二期消费,两期增加的总效用都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将不再需要做出选择,这样就达到了居民消费和储蓄的最优水平。因此“欧拉方程”实际上体现的是居民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权衡:是将手中的钱现在花掉好,还是储蓄起来留到以后再花掉更好。而当这两种选择无差异的时候,就达到了居民消费和储蓄的最优水平。 ●决定居民消费与储蓄决策的因素:如果把“欧拉方程”稍稍做一个变形u’(c1)/βu’(c2)= (1+ R2),那么可以 看出居民消费和储蓄决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u’(c1)/βu’(c2)——居民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边际消费效用比,这是居民对不同时期消费的主观评估,它代表了居民的主观偏好;另一个是储蓄(投资)的回报率R2,它代表了居民所面临的客观外部环境。 ●居民消费与储蓄决策模型的结论: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决策,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 居民觉得当前消费的享受比未来消费的享受要大时,他们倾向于当前的消费,例如当通货膨胀上升,真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

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 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模型的提出[1] 馬科維茨(Markowitz,1952)的分散投資與效率組合投資理論第一次以嚴謹的數理工具為手段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風險厭惡的投資者在眾多風險資產中如何構建最優資產組合的方法。應該說,這一理論帶有很強的規範(normative)意味,告訴了投資者應該如何進行投資選擇。但問題是,在20世紀50年代,即便有了當時剛剛誕生的電腦的幫助,在實踐中應用馬科維茨的理論仍然是一項煩瑣、令人生厭的高難度工作;或者說,與投資的現實世界脫節得過於嚴重,進而很難完全被投資者採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鮑莫爾(william Baumol)在其1966年一篇探討馬科維茨一托賓體系的論文中就談到,按照馬科維茨的理論,即使以較簡化的模式出發,要從1500只證券中挑選出有效率的投資組合,當時每運行一次電腦需要耗費150~300美元,而如果要執行完整的馬科維茨運算,所需的成本至少是前述金額的50倍;而且所有這些還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分析師必須能夠持續且精確地估計標的證券的預期報酬、風險及相關係數,否則整個運算過程將變得毫無意義。 正是由於這一問題的存在,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以夏普(w.Sharpe,1964),林特納(J.Lintner,1965)和莫辛(J.Mossin,1966)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從實證的角度出發,探索證券投資的現實,即馬科維茨的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能否得到簡化?如果投資者都採用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選擇最優 資產組合,那麼資產的均衡價格將如何在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中形成?或者說,在市場均衡狀態下,資產的價格如何依風險而確定? 這些學者的研究直接導致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產生。作為基於風險資產期望收益均衡基礎上的預測模型之一,CAPM闡述了在投資者都採用馬科維茨的理論進行投資管理的條件下市場均衡狀態的形成,把資產的預期收益與預期風險之間的理論關係用一個簡單的線性關係表達出來了,即認為一個資產的預期收益率與衡量該資產風險的一個尺度β 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應該說,作為一種闡述風險資產均衡價格決定的理論,單一指數模型,或以之為基礎的CAPM不僅大大簡化了投資組合選擇的運算過程,使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選擇理論朝現實世界的應用邁進了一大步,而且也使得證券理論從以往的定性分析轉入定量分析,從規範性轉入實證性,進而對證券投資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甚至整個金融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現代金融學的理論基礎。 當然,近幾十年,作為資本市場均衡理論模型關註的焦點,CAPM的形式已經遠遠超越了夏普、林特納和莫辛提出的傳統形式,有了很大的發展,如套利定價模型、跨時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消費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等,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系統的資本市場均衡理論體系。 [編輯]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填空 1、个人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称为效用,它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是一种心理感觉。 2、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也在增加。 3、一个人从增加1单位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4、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经济分析中假设个人选择的消费量是要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6、如果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7、预算线说明了在收入与价格及定势,家庭所能进行的最大消费量。 8、如果用横轴表示A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B商品的数量,A商品价格上升将使预算线更加陡峭。收入增加将使预算线向外(右方)移动。 9、无差异曲线表明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 10、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替代效应意味着该商品的消费量减少,而如果该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效应又会加强前一种效应。 11、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居民收入越高,对所有正常商品的消费量越多,这就是所说的收入效应。 12、当工资率上升时,替代效应鼓励减少闲暇,收入效应鼓励增加闲暇。 二、判断 1、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 T) 2、一种商品的效用代表了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F ) 3、从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所得到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T )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 F ) 5、当消费者把自己的收入用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使总效用最大时,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T ) 6、如果居民户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而且所有收入全部支出,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T ) 7、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如果X商品的价格下降,其替代品的消费就要增加。( F ) 8、效用无法观察也无法衡量这一事实使边际效用理论基本是无用的。( F )

14宏观经济学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 A.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收入的比率 B.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 C.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的个人储蓄可以明确表示为() A.家庭所有资产的总额 B.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部分 C.当期所得收入中仅用于购买证券或存入银行的部分 D.家庭所持有的所有资产总额减去他们的负债总额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A.由于某些边际收入必然转化为边际的消费支出,其余部分则转化为储蓄,因而他们之和必定等于1 B.由于可支配收入必定划分为消费和储蓄,他们之和必然表示掀起收到的可支配收入的总额 C.他们之间的比例一定表示平均消费倾向 D.他们之和必等于0 4.如果人们不是消费其所有收入,而是将未消费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这在国民收入的生产中是() A.储蓄而不是投资 B.投资而不是储蓄 C.既非储蓄又非投资 D.是储蓄,但购买证券部分是投资 5.在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中,哪种行为将被国际学家视为投资?() A.购买新公司债券 B.生产性活动而导致的当前消费 C.购买公司债券 D.上述皆不对 6.如果税收变化,消费支出将在每一GDP水平上变化,因为() A.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B. 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C.增加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D. 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7.在本题图14.1中,实现CC是某些家庭的消费—收入线。

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消费理论及其发展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2)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 2、消费之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萧条;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证明在这期间收入虽然增长了7倍,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0.89之间。(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被称作“消费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一个两时期模型) 考虑到有未来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家庭)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的理论。 (1)跨时消费约束线:既定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时期最大可能消费组合点的运动轨迹。 (2)跨时消费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各种不同消费组合,都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点的运动轨迹。 (3)跨时期消费者的选择 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在第一个时期 消费者赚到收入Y 1并消费C 1 ,而在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 2 并消费C 2 。由于 消费者有机会借贷与储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当期的收入。 考虑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如何限制了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在第一个时期,储蓄 等于收入减消费,即:S=Y 1-C 1 在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第二个时期的收入,这就是: C 2=(1+r)S+Y 2 在这里,r实际利率。另外,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并不储蓄。要注意的是,变量S代表储蓄或借贷,而且,这个式子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如果第一时期消费小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储蓄,并且S大于零。如果第一时期的消费大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借贷,并且S小于零。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借贷的利率和储蓄的利率相同。 如把上述两个方程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导出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即: C 2=(1+r)(Y 1 -C 1 )+Y 2 进而可得:(1+r)C 1+C 2 =(1+r)Y 1 +Y 2 或:C 1+C 2 /(1+r)=Y 1 +Y 2 /(1+r)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填空 1、个人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称为效用,它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是一种心理 感觉。 2、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也在增加。 3、一个人从增加 1 单位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4、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经济分析中假设个人选择的消费量是要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6、如果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7、预算线说明了在收入与价格及定势,家庭所能进行的最大消费量。 8、如果用横轴表示 A 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 B商品的数量, A 商品价格上升将使预算线更加陡峭。收入增加将使预算线向外(右方)移动。 9、无差异曲线表明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 10、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替代效应意味着该商品的消费量减少,而如果该商品是正常商品, 收入效应又会加强前一种效应。 11、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居民收入越高,对所有正常商品的消费量越多,这就是所说的收入效应。 12、当工资率上升时,替代效应鼓励减少闲暇,收入效应鼓励增加闲暇。 二、判断 1、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 T ) 2、一种商品的效用代表了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F ) 3、从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所得到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T )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 F ) 5、当消费者把自己的收入用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使总效用最大时,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 T )

6、如果居民户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而且所有收入全部支出,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T ) 7、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如果 X 商品的价格下降,其替代品的消费就要增加。( F ) 8、效用无法观察也无法衡量这一事实使边际效用理论基本是无用的。( F )

解读_消费资本化_(消费即投资理论)

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总第98期) 解读“消费资本化” 欧翠珍 (广东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消费资本化”理论从2005年初步提出,到2006年声名鹊起、广为人知并应用于实践,到 2007年在实践中碰壁,再到2008年在理论界引来强烈批评与质疑,前后走过了四个年头。在这个过 程中,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打量和透视这一理论,并给予了见仁见智的评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 好标准,这一理论的正误及其在实践中的价值似乎已能初见端倪。 关键词:消费资本化;消费行为;投资行为 中图分类号:B82;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08)03-0021-05 一、“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应用路径 早在2005年,陈瑜教授即在《今日中国论坛》[1]、《理论前沿》[2]等刊物撰文介绍了其“消费资本化”理论①。2006年4月11日,其消费资本化理论专著———《消费者也能成为 “资本家”———消费资本化理论与应用》[3]出版。紧接着,通过接受采访、投稿等多种途 径,陈瑜教授又在《中国企业报》[4]、《企业导报》[5]、《中国经济时报》[6]、《商务时报》[7]、 《新财经》[8]等报刊上宣讲其消费资本化理论。2007年初,该书的英文版出版。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是什么?2007年第12期的《新财经》刊载了《陈瑜大话“消费资本论”》一文。从其与记者的对话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 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思路与路径设想。笔者现将其分述如下: 1.理论前提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当今社会“消费者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消费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由此,应“着眼于从生产和消费双向看问题,并形成消费者 的消费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投资行为的全新视角”,“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 资本推动将是国家、地区和企业今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 2.核心内容 消费资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延伸,具体来说,就是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 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此 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 生产的投资行为。因而实际上是把消费者从产品链的末端以投资者的身份提升到前 端,使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能分享企业成长的成果,使消费和投资有机结合。买卖双方 在这种条件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消费转化为资本。 □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欧翠珍(1964-),女,湖南宁乡人,广东商学院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①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消费资本化”是不是一种理论尚且存疑,但为论述的方便,笔者暂且借用这一说法。 21

消费心理学理论概述(1)

第一节消费心理学理论概述 一、消费心理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消费心理学与广告心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了解消费心理学的概念和其发展过程,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两者的关系。 (一)消费心理学的概念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 (二)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消费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知识积累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从两次社会大分工一直到19世纪。在这漫长的社会历史进化历程中,消费心理科学基本完成了它的基本知识的积累使命。商品生产和贸易往来促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程度不同地开始关注与消费心理范畴有关的问题。伴随人类文明渐进的步履,人们对属于消费心理范畴的有关问题的认识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展开逻辑思维并提炼出一系列理论范畴,例如消费需要问题、消费时间与消费习惯问题、消费阶层的划分问题、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问题和消费权益问题等。 2、体系建构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自19世纪后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是消费心理学在体系上开始建构的时代。导致这个时代的开始,除了一方面“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引发的经济危机之外,还有相关学科理论的相互渗透等因素。 消费心理学科的诞生是与心理学、消费经济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生成有着“血缘关系”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科学理论在实证研究中,不断向消费研究领域渗透,而与消费有关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又反作用于应用心理学所致。 20世纪60年代前后,一些理论家为建构消费心理学体系付出了艰辛而卓越的劳动。概括起来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用心理学研究著作的大量问世。应用心理学的广泛研究为消费心理学体系的创立提供借鉴。这些研究的代表是:1900年盖尔出版《广告心理学》,斯科特与盖尔遥相呼应,于1903 年出版以探索消费心理为主要内容的《广告论》,1980年若斯出版《社会心理学》,从而开辟了群体消费心理的研究领域,

第三章_消费与投资理论

第三章消费与投资理论 单项选择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又被称为()。 A.相对收入假说 B.永久收入假说 C.绝对收入假说 D.生命周期假说 2、对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准确表达是()。 A.随收人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而消费的增加又会促进收入的进一步增 加 B.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但收入的增长幅度总是大于消费的增 长幅度 C.消费额总是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关 D.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但收入的增长幅度总小于消费的增长 幅度 3、如消费函数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则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 A.递减;递减 B.递减;不变 C.不变;不变 D.不变;递减 4、如消费曲线为凸,则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 A.递减;递减 B.递减;不变 C.不变;不变 D.不变;递减 5、根据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以推出平均消费倾向() A.递减

B.不变 C.递增 D.不确定 6、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一定() A.递减;递减 B.递增;递增 C.不变;不变 D.不变;递减 7、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分析适用于()。 A.短期 B.长期 C.任何时期 D.不确定 8、()假说认为,人们的短期收入是经常变动的,但是人们的消费并不随着收 入的波动而波动,而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相对收入 B.生命周期 C.永久收入 D.绝对收入 9、永久收入假说是由哪位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 A.M. Friedman B. F. Modigliani C.J. S. Duesenberry D.M. Keynes 10、()假说认为,大多数人都不愿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人们会在更 长的时间范围内甚至在一生的时间范围内计划消费。 A.相对收入 B.生命周期 C.永久收入 D.绝对收入 11、()假说成功地被应用于解释经济问题,如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社会

第九章消费与投资理论

第九章消费与投资理论 深入研究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消费和投资,扩展“IS-LM”模型的分析。 第一节消费理论 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占GDP的三分之二,消费的波动是繁荣与衰退的关键因素。 这一节进一步研究消费函数,并对决定总消费的因素给出一个更完整的解释。 一、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三个基本假定 第一、消费由现期可支配收入决定,利率没有重要作用; 第二、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在0~1之间,且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MPC< APC 证明:

2、库兹涅茨之谜(消费函数之谜) 库兹涅茨在研究中发现,在家庭数据研究和短期序列研究中,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倾向成立,而考察长期时间序列时却失效。这是一个谜,被称为库兹涅茨之谜,或消费函数之谜。后来,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通过提出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揭开了这个谜。 二、跨期消费选择假说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是 以经济学家阿尔文·费雪的跨期消费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凯恩斯消费函数把消费仅与现期收入相联系,这种关系是 不完全的。实际上,家庭决定消费多少、储蓄多少时,既要考虑现在,也要考虑未来,力图使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组合能够带来最大效用。

跨时期消费模型的含义是: 1、家庭消费决定于目前收入与未来收入现值加总的长期 收入。无论收入发生在当期还是未来,家庭都可能会把它分

摊在两个时期的消费上。这种行为被称为消费平稳化。 2、实际利率会影响家庭不同时期的消费配置。 三、持久收入假说 弗里德曼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 1、个人收入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 2、持久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持久消费在持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1 = cY C 0< <c P P 3、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无关,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从上章的分析知道,需求规律是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规律,需求曲线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呈现这一形状呢?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明存在于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也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如何以现有的货币收入,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对可买到的商品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消费者行为达到最佳境界。 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一、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其购买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来自于他的某种欲望(Wants)。欲望即需要,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这种欲望或者从肉体产生,或者从精神产生,消费就是满足这种欲望的一种合乎目的的经济行为。关于欲望或需要的学说,目前最流行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是按以上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最高层次需要的动力就是人们无限的欲望。但是,人们的欲望或需要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这是因为,(1)任何社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提供的产品也有限;(2)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只能满足部分欲望;(3)欲望或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来提供,而任何人所提供的劳动都有限,正因为资源、产品和时间有限,人们就必须在资源、产品和时间中加以最优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行为的理想境界。 (二)效用 支配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力量是商品和劳务所提供的效用(Utility)。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它是人们所需要

14宏观经济学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14宏观经济学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第六版 第十四单元消费和投资理论 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 A.在任何收入水平上,总消费对收入的比率 B.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由于收入变化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变化 C.在任何收入水平上,当收入发生微小变化时,由此而导致的消费支出变化对收入水平变化的比率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在国民收入和生产中的个人储蓄可以明确表示为()A.家庭所有资产的总额 B.当期所得收入中不用于消费部分 C.当期所得收入中仅用于购买证券或存入银行的部分 D.家庭所持有的所有资产总额减去他们的负债总额 3.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关系为() A.由于某些边际收入必然转化为边际的消费支出,其余部分则转化为储蓄,因而他们之和必定等于1 B.由于可支配收入必定划分为消费和储蓄,他们之和必然表示掀起收到的可支配收入的总额 C.他们之间的比例一定表示平均消费倾向 D.他们之和必等于0 4.如果人们不是消费其所有收入,而是将未消费部分存入银行或购买证券,这在国民收入的生产中是()

A.储蓄而不是投资 B.投资而不是储蓄 C.既非储蓄又非投资 D.是储蓄,但购买证券部分是投资 5.在国民生产和国民收入中,哪种行为将被国际学家视为投资?( ) A.购买新公司债券 B.生产性活动而导致的当前消费 C.购买公司债券 D.上述皆不对 6.如果税收变化,消费支出将在每一GDP 水平上变化,因为( ) A.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B. 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C.增加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上升 D. 减少了所得税,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7.在本题图14.1中,实现CC 是某些家庭的消费—收入线。 45c c ′ c c ′ E G D H J F 可支配收入 消费 B A

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三)消费理论及其发展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决定消费数量的主要变量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2)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 2、消费之迷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应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二战后政府的战时需求减少,并没有导致长期的经济萧条; (2)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美国的收入消费资料,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证明在这期间收入虽然增长了7倍,但消费与收入始终保持固定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0.89之间。(库兹涅茨长期消费函数) 这两种情况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矛盾的,被称作“消费之迷”。 3、跨期选择理论(一个两时期模型) 考虑到有未来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家庭)可以有多种不同选择的理论。 (1)跨时消费约束线:既定收入情况下,消费者在不同时期最大可能消费组合点的运动轨迹。 (2)跨时消费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各种不同消费组合,都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点的运动轨迹。 (3)跨时期消费者的选择 为了使分析简单,我们考察一个生活在两个时期的消费者面临的决策,第一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青年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代表消费者的老年时期。在第一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1并消费C1,而在第二个时期消费者赚到收入Y2并消费C2。由于消费者有机会借贷与储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的消费都可以大于或小于当期的收入。 考虑两个时期消费者的收入如何限制了这两个时期的消费。在第一个时期,储蓄等于收入减消费,即: S=Y1-C1 在第二个时期,消费等于积累的储蓄,包括储蓄所赚到的利息加第二个时期的收入,这就是: C2=(1+r)S+Y2 在这里,r实际利率。另外,由于没有第三个时期,消费者在第二个时期并不储蓄。要注意的是,变量S代表储蓄或借贷,而且,这个式子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成立的。如果第一时期消费小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储蓄,并且S大于零。如果第一时期的消费大于第一时期的收入,消费者有借贷,并且S小于零。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借贷的利率和储蓄的利率相同。 如把上述两个方程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导出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即: C2=(1+r)(Y1-C1)+Y2

最新消费者行为理论(习题及答案)

第21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预算约束线 2、无差异曲线 3、边际替代率 4、完全替代品 5、完全互补品 6、正常物品 7、低档物品 8、收入效应 9、替代效应 10、吉芬物品 二判断题 1、我们用横轴表示炸薯条的数量,用纵轴表示汉堡包的数量。而且,如果炸薯条的价格是0.60美元,而汉堡包的价格是2.40美元,那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0.25(而且是负的)。 2、预算约束线是向消费者提供了同样满足程度的一组商品组合。 3、无差异曲线衡量在保持满足程度不变时消费者用一种物品交换另一种物品的意愿。 4、无差异曲线倾向于凸向原点,因为如果消费者拥有很多想换出去的物品,他们就愿意用大量的这种物品来交换另一种物品。 5、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替代效应总会引起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6、如果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而且这种物品是正常物品,那么收人效应引起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7、收人效应用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向新边际替代率的一点移动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来衡量。 8、吉芬物品是极端的低档物品。 三、单项选择题 1、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是

a.直线。 b.凹向原点。 C.直角形。 d.不存在。 2、假设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三明治和比萨饼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我们用横轴表示比萨饼数量,用纵轴表示三明治数量,而且,如果比萨饼的价格是10美元,而三明治的价格是5美元。那么,预算约束线的斜率是 a. 5 b. 10 c. 2 d. 0.5 3、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称为 a.权衡取舍率。 b.边际替代率。 c.边际权衡取舍率。 d.边际无差异率。 4、以下哪一种关于无差异曲线标准特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a.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b.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对较高无差异曲线的偏好大于较低的无差异曲线。} d.无差异曲线向外突出。 5、消费者任何两种物品的最优购买量是 a.在预算约束线不变时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b.消费者达到最高无差异曲线的一点。 C.两条最高无差异曲线的相交点。 d.顶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相交的一点。 6、以下哪一种关于消费者最优消费组合的说法是正确的?在最优时 a.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 b.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c.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等于边际替代率。 d.以上各项都正确。 e.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7、假设我们用横轴表示x物品的量,纵轴表示Y物品的量。如果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当我们从有丰富的x物品变动到有丰富的Y物品时,Y物品对x物品的边际

西方经济学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2005.8 1.效用U (utility )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或劳务)后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 2.基数效用理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进行度量的一种理论 3.总效用TU (total utility ):是指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例:假定,第一个包子的效用为5,第二个包子的效用为4,第三个包子的效用为3,第四个包子的效用为2,第五个包子的效用为1,第六个包子的效用为0,第七个包子的效用为-1,第八个包子的效用为-2. 那么: 吃1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 吃2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9; 吃3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12; 吃4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4; 吃5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15; 吃6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0=15; 吃7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0-1=14; 吃8个包子的总效用为:5+4+3+2+1+0-1-2=12; 令:,,,.... ()Q f TU =()51=f ()92=f ()123=f ()128=f 4.总效用函数的特征: 5.边际效用MU (marginal utility ):是指消费数量增加一个单位(或减少一个单位)时总效用的变

动。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随着对该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递减。 7.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 8.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注意:本图不具有普遍性,边际效用曲线不一定是直线。 9.消费者均衡问题的证明(拉格朗日乘数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