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关于物理化学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改革的建议

浅析关于物理化学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改革的建议

浅析关于物理化学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改革的建议
浅析关于物理化学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改革的建议

浅析关于物理化学课程基本内容教学改

革的建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科学的发展,物理化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不仅在于不断地将物理化学领域中经实践检验正确的重要规律和理论纳入教学内容、将已经过时的内容剔除出去,也在于不断将已有的基础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以及将不同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疏通,以达到在有限的物理化学教学时间内,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已有一些典型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对此进行了努力,并为物理化学的教学改革做出了贡献。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成为今后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适度扩展物理化学基础内容,使教学适应科学发展

物理化学教学应扩展的主要内容,首先在于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三大领域。这是因为,近几十年来这三大研究领域的发展最为突出,且适用于本科生物理化学教学的内容,应为物理化学的基础内容。这意味着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扩展,应首先考虑这些研究领

域的重要科学理论和科学规律。只要它们已被科学研究者广泛接受,或多次被实践检验为正确,就应优先成为物理化学科学发展的基础(即物理化学的基础内核),应被及时纳入本科生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实际上,已有很多这样的内容早应列入本科生的物理化学教学内容,但迄今为止很少出现在物理化学的教科书中。就化学反应热力学而言,即可列举下列内容。

光化学反应热力学

光化学反应,即在光的作用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近年来光化学反应已成为处理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水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方法。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的光化学反应莫过于以6CO2(g)+6H2O(1)???hv?C6H12O6(aq)+6O2(g)表述的光合反应。与热化学反应(或称为暗化学反应)不同,光化学反应并不遵守前者的平衡规律。仍以该反应为例,作为热化学反应,C6H12O6(aq)+6O2(g)→6CO2(g)+6H2O(1)自发发生,但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发生的方向则刚好相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反应在叶片中进行的方向与叶绿素并无关系。这是因为,后者不过是起了催化作用而已,同样有叶绿素存在,有光照与无光照则决定了反应发生的方向不同(且不说催化剂不影响反应的平衡位

置)。众所周知,该光化学反应和热化学反应,分分秒秒都在人类的身边或人体内发生,而我们迄今为止还很少把光化学反应的平衡规律引入本科教材。当然,利用光化学反应平衡的日常生活用品几十年前也已问世。例如,自动适应环境光强的墨镜。当有强光直射时,镜片内的AgBr分解,反应2AgBr???hv?2Ag+Br2的平衡强烈地向生成Ag的方向移动,使墨镜自动变黑。而当光线较弱时,反应平衡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使墨镜的黑度随之变弱。显然,该墨镜的创新设计来自于巧妙地利用了光化学反应的平衡规律。无疑,根据前面的讨论,光化学反应的平衡规律已经成为了物理化学的基础内核内容。

有大表面固体材料参与的化学反应热力学

对于大表面的固体材料,包括纳米材料(纳米粒子、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膜)和多孔材料。由于其存在较大的界面能,这些材料在热力学性质上便与常规低表面同种物质的固体存在着一定的不同。

在定温(T)、定压(p)下,大表面固体材料与常规低表面同种物质相比,其摩尔吉布斯函数多出了σAs,m(其中σ为该固体物质在温度T、压力p下的界面能,As,m为每摩尔该大表面固体材料的表面积):Gm,大表面-Gm,常规=σAs,m(1)

现以可查到界面能数据的MgO(s)、W(s)为例进行说明。在298K,MgO(s)与空气界面的界面能为?m-2,W(s)与空气界面的界面能为?m-2。如果它们的比表面积达到200m2?g-1,则对于MgO(s)和W(s)而言,该大表面的固体材料与相应常规低表面同种物质相比,其摩尔吉布斯函数的高出值ΔGm分别为:

ΔGm(MgO,s)=σAs,m=××200J?mol-1=?mol-1

ΔGm(W,s)=σAs,m=××200J?mol-1=?mol-1

众所周知,一般的化学反应,其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绝对值在几到几百kJ?mol-1之间。这就是说,有大表面固体材料参与的化学反应,依据其界面能数据及其比表面积的大小,不仅其平衡常数会与常规低表面同种物质固体参与的相应反应有一定差别,甚至其自发方向都有可能与常规低表面同种物质固体参与的相应反应刚好相反。

2教学内容的构架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

下面就以化学热力学的教学为例进行讨论。为此,列出了一些简单的水利问题,以便与物理化学问题相比较。

简单的水利问题

A1.让水从一个指定位置“流”到另一个指定位置,是否需要电功?

如果从高处流到低处,不需要电功,可自发进行;反之,则需要电功(如开泵)。

A2.在哪里建水电站,流动1m3的水,才可获得更大的电能?最多可获得多少电能?

水的自发流动,是水位差驱动的,在水位差更大的地方建水电站,才可获得更大的电能;可获得的最多电能等于流过水的势能。

A3.让水从一个低处的指定位置“流”到某高处的指定位置,实现该过程至少需要多少电能?

至少需要的电能为流过水的势能。

物理化学问题

B1.怎样判断一个过程(例如化学过程)是否自发发生?

B2.利用什么样的过程才可获得更多的电能(或光能)?最多从中可获得多少电能(或光能)?

B3.让一个非自发过程实际发生,最少需要多少电能(或光能)?

显然,对于一个学过化学热力学的本科生而言,准确回答B1-B3的问题,是其最基本的能力。此外,准确计算过程的热效应和自发过程的限度,也是学过化学热力学的本科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这样,通过化学热力学教学,起码应使学生具备以下6个能力:①

准确计算过程的热效应;②确定在指定的条件下过程是否自发;③判断在确定的条件下,自发过程的限度;

④形成必要的理论推导能力;⑤能够利用一个确定的自发过程,判断最多能够获得多大非体积功;⑥判断要实现一个非自发过程,最少需要输入多大非体积功。

当然,要通过化学热力学教学使学生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将相应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构架。其中还包括了电化学中的热力学(虚线箭头部分)。

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不仅要确保能力①-④的达到,也要注重能力⑤和⑥的形成。

3沟通知识模块间的科学联系,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作为本科生学习的物理化学基础内容,即物理化学基础内核部分,各知识模块之间均存在着科学本质的联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应达到系统化,“融会贯通”。否则,学生凭借独立的和非常局限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实现创新思维。

要促进学生物理化学知识的系统化,在教学中就必须深入挖掘各基础知识模块间的通道。现以化学动力学为例进行说明。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在于其使反应速率常数变大。在通常情况下,反应速率常数符合阿伦尼乌斯

方程:

k=k0exp(-EaRT)

对于通常的固相催化剂,其组分根据在催化剂中的作用可分为主催化剂、助催化剂(电子型助剂和结构型助剂)及载体。因此,其上述3种组分必然应与表述速率常数k的阿伦尼乌斯方程有关。

对于气/固相或液/固相催化反应,至少应有一种反应物的分子被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活性中心)吸附活化,从而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容易进行。通过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的结构、数目,可以将催化剂的不同组成、活化络合物理论(催化剂活性是活化络合物结构的一部分)以及阿伦尼乌斯方程紧密联系起来,催化剂活性的差异主要由于其活性位活性的不同以及催化剂活性位不同的数目。电子型助催化剂主要通过改变活性位的结构而提高催化剂活性位的活性,即降低形成活化络合物的能垒。结构型助催化剂主要增加活性位的密度,催化剂的载体则主要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后二者的主要作用都是用来增加或保持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的数目。活性位的数目的增加,会使阿伦尼乌斯方程的指前因子增大。

4明确指出各知识模块的科学应用

在本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要较好地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做到学生对每个独立知识模块、知识模块递进群的科学应用形成清晰的认识。

例如,克拉佩龙方程和克-克方程构成了独立的知识模块。其基础知识是克-克方程的3种形式(微分式、不定积分式和定积分式)。可以认为,克拉佩龙将热力学基本方程应用于纯物质以两相共存的封闭系统而导出相应方程,以及克劳修斯进而将其升华为克-克方程的导出过程,均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可多得的载体。相应基础知识的科学应用则是:(1)利用克-克方程的定积分式,借助液体的常压沸点和相变焓,获取液体在所需温度的饱和蒸气压;(2)利用克-克方程的不定积分式,即通过多点作图法,获取液体(或升华性固体)的相变焓。既然在此讨论知识模块的科学应用,那么就不妨给出用克-克方程的定积分式获取相变焓这个不太科学的例子。虽然通过两点数据也可由克-克方程的定积分式获取相变焓,但由相应方法求得焓变其误差可能很大。

在化学热力学中,一个最大的知识模块递进群是,由热力学基础数据(ΔfH?m(),ΔcH?m(),S?m(),

C?p,m())计算获取反应在所需温度(T)下的ΔrG?m(T)。由它再进一步得到标准平衡常数K?(T)、计算ΔrGm(T)以判断定温定压下反应的自发方向,预测反应可能输出的非体积功(电能、光能)或必须注入的非体积功。如果学生对该知识模块递进群的科学应用不够清晰,则难以想象其除了应付考试外,还具有利用该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动力学中也有同样的例子。在化学动力学中有一个较大的知识模块递进群是,由一个假定机理出发,利用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和合理的近似方法(平衡近似法和稳态近似法),推导出相应总包反应的反应级数。其科学应用是,将该导出的总包反应级数与实测总包反应级数比较,借以对相应假定机理的正确性进行初步检验。在此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学生对该知识模块递进群的上述科学应用不清楚,那么即便他把推导过程和近似方法学得再熟,恐怕也只会应付考试,而很难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难于用之形成创新思维。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陕师大物理化学课件9

第九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一切现实的电化学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而应用Nernst 方程式处理电化学体系时,都有一个前提,即该体系需处于热力学平衡态。从而可见,应用Nernst 方程所能研究的问题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对不可逆电极过程进行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要使电化学反应以一定的速度进行,无论是原电池的放电或是电解过程,在体系中总是有显著的电流通过。因此,这些过程总是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研究不可逆电极反应及其规律性对电化学工业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涉及工艺流程、能量消耗、产品单耗等因素。我们将讨论电解过程中在电极上进行的不可逆反应,从中得出不可逆电极过程的一些规律,将它们可应用于电镀、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等方面。 本章将主要介绍通电使体系发生化学变化即电解作用中的一些规律,对于在有电流通过电极的所发生的极化作用的原因也作了介绍。具体学习内容如下: 1、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 2、了解产生极化作用的原因。了解超电势在电解中的作用。 3、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 第一节 分解电压 使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当直流电通过电解质溶液,正离子向阴极迁移,负离子向阳极迁移,并分别在电极上起还原和氧化反应,从而获得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若外加一电压在一个电池上,逐渐增加电压直至使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发生逆转,这就是电解。 实验表明,对任一电解槽进行电解时,随着外加电压的改变,通过该电解槽的电流 亦随之变化。 图9.1 分解电压的测定装置 例如,使用两个铂电极电解HCl 溶液时,使用图 9.1的线路装置,改变可变电阻,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 的读数,则可测量电解槽两端电位差与电流强度的关系 曲线。 开始时,当外加电压很小时,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电 解槽;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当电流增加到某一点 后,电流随电压增大而急剧上升,同时电极上有连续的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1)孤立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和能量交换者。 (2)封闭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者。 (3)敞开系统:系统和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系统的性质 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它的可观测的宏观性质来描述。这些性质称为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类:(1)广度性质(或容量性质)其数值与系统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和性,整个体系的广度性质是系统中各部分这种性质的总和。如体积,质量,热力学能等。 (2)强度性质其数值决定于体系自身的特性,不具有加和性。如温度,压力,密度等。

《导游业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导游业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旅游者对作为旅游服务行业“灵魂”的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我们《导游业务》课程的教案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经过近几年的旅游专业教案改革工作,我们在《导游业务》及相关课程的教案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创新,其主旨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个性化,改变过去教案场所仅限于教室,教案形式仅限于“填鸭式”,教案内容仅限于书本的传统方式,将教室向户外延伸,让学生走出去;同时,采取把专业人员请进教室以及模拟教案等多种作法,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变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与目标 《导游业务》课程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骨干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主要让学生掌握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必须的具备的各种实务知识和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基本业务知识与能力掌握与培养、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的掌握、导游讲解能力和带团技能的培养、导游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等。 (一)课程建设和改革历史与现状 2001年,为解决江西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学院开办了第一届中专导游专业,开始招收旅游方面的中专学生。在2003年学院正式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自始,有关导游业务和旅行社业务的课程开始开设,纵观近7年的课程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摸索时期(2001-2003年):自2001年起,我国国内旅游迅速发展,江西省的旅游业规模也得到了迅速扩张,社会上对导游人才的需求量迅猛增长。我校开始招收中专导游专业的学生,并开设了《导游业务》课程,但当时由于任课教师没有导游经历,社会上的导游在学历上、知识结构上也达不到高校教师的要求,因此,当时的课程主要靠教师进行理论讲授为主,教材选用的是江西省旅游局导考01年版本《导游业务》教材,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和对学生的培养处于摸索阶段。

物理化学课程论文

摘要:近年来,新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关心环境和未来是我们的责任。因此,笔者查证文献,分析了国内新能源技术发展现状、前景,希望能对关心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朋友有所帮助。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new energy 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around the world. As a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 being concerned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is our responsibility. Therefore, I verify documents, analyze the domestic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the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with the hope that friends who concern for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an gain some help from this text. 中文关键字:新能源发展现状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 英文关键字:new energy;development;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能源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减少碳排放让世界目光聚焦新能源。虽然传统能源在国际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然居多,但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缓解高油价压力、应对气候变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长远战略。而在我国,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方针被明确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发展新能源的春天已经到来。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而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加入WTO之后,意味着我们处在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中,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局限于中国。应该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去看。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正处于工业化阶段,而且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我们正处于重工业化的阶段,我们面临能源紧张的危机,所以我们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人类所需的能源得到稳定而持久的供应,减轻和防止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把新能源技术摆在新技术革命支柱技术的重要位置,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加大投人,积极发展。 地球上的各种能源,有的已被大规模开发和广泛利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称常规能源;还有一些能源,如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生物质能源等,是正在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和利用的能源,被通俗地称为新能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资源丰富、可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研究和开发清洁而又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是21 世纪发展的首要任务,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氢能具有清洁、无污染、效率高、重量轻、储存和输送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其开发利用首先必须解决氢源问题,大量廉价氢的生产是实现氢能利用的根本。目前,世界上氢的年产量是3600 万吨,但绝大多数是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中制取。由水电解制氢技术上是成熟的,但因消耗电能太多,经济上不合算。因此,必须寻找一种低能耗、高效率的制氢方法。如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将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制氢方法。同时,安全、高效、高密度、低成本的储氢技术,是将氢能利用推向实用化、规模化的关键。目前,研究新的经济上合理的制氢储氢方法是

物理化学试验-华南理工大学

物理化学实验Ⅰ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Ⅰ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in Physical Chemistry 课程代码:147012 学分:0.5 课程总学时:16 实验学时:16 (其中,上机学时:0)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是否独立设课:?是□否 课程类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领域实验 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否 面向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 先修课程: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等课程。 大纲编制人:课程负责人张震实验室负责人刘仕文 一、教学信息 教学的目标与任务: 该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是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三方面的训练: (1)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学会常用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培养学生查阅手册、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物理性质研究方法的训练。 教学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是利用物理方法来研究化学系统变化规律,实验中常用多种物理测量仪器。因此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意基本测量技术的训练及初步培养学生选择和配套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包括下列内容: (1)热力学部分量热、相平衡和化学平衡实验是这部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选择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组分的活度系数或热分析等方面的实验。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卷号:18 学校:院系: 专业:年级:班级: 学号:______ 姓名:_______ 时间:120分钟总分:100 (请考生注意,本试卷共6页) 大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成绩 一.问答题。请回答下列各题。(本大题 3 分) 计量化学反应式为a A + b B y Y + z Z,试写出d c A/d t,d c B/d t,d c Y/d t和d c Z/d t四者之间的等式关系。 二.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本大题8 分) 用活性炭吸附CHCl3时,0 ℃时的最大吸附量为93.8 dm 3·kg -1已知该温度下CHCl3的分压力为1.34 ×10 4 Pa时的平衡吸附量为82.5 dm 3·kg -1,试计算: (1)朗缪尔吸附等温式中的常数b; (2)CHCl3分压力为6.67 ×10 3 Pa 时的平衡吸附量。 三.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本大题 6 分) 65℃时,在气相中N2O5分解的速率系(常)数为0.292 min-1,活化能为103.34 kJ·mol-1,求80℃时的k和T1/2 。 四.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本大题 5 分) 测得NO2热分解反应的数据如下:

求该反应的级数。 五. 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本大题 6 分 ) 已知某总反应的速率系(常)数与组成此反应的元反应速率系(常)数k 1, k 2, k 3 间的关系为k =k k k 3122 ?? ?? ?,又知各元反应的活化能 E 1=120 kJ -mol -1,E 2=96 kJ -mol -1, E 3=196 kJ -mol - 1,试求总 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 a 。 六. 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本大题 6 分 ) CH 4 气相热分解反应 2CH 4?→?C 2H 6 +H 2 的反应机理及各元反应的活化能如下: CH 4 k 1 ?→? CH 3- +H - , E 1=423 kJ -mol -1 ; CH 3- + CH 4k 2?→? C 2H 6 +H - , E 2=201 kJ -mol -1 ; H - + CH 4 k 3?→? CH 3- +H 2 , E 3=29 kJ -mol -1 ; H - + CH 3- k -?→?1 CH 4 , E -1=0 kJ -mol -1 。 已知该总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d (C H d 26c t ) =k k k k c 123112 32 ???? ?? ? -[()] CH 4 试求总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七. 计算题。请计算下列各题。 (本大题 6 分 ) 某电导池中充入0.02 mol ·dm -3的KCl 溶液,在25℃时电阻为250 Ω,如改充入6×10-5 mol ·dm -3 NH 3·H 2O 溶液,其电阻为105 Ω。已知0.02 mol ·dm -3KCl 溶液的电导率为0.227 S ·m -1,而NH 4+及OH -的摩尔电导率分别为73.4×10-4 S ·m 2·mol -1,198.3 S ·m 2·mol -1。试计算6×10-5 mol ·dm -3 NH 3·H 2O 溶液的解离度。

物理化学课程总结

物理化学期末总结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到了物理化学中的电化学,量子力学,统计热力学,界面现象与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这其中我个人还有许多地方存在问题,包括一些基础概念,公式,还有解题思路,都有些欠缺。这更能说明这是一门需要我们用心才能学好的课程,在这里请允许我自我检讨一下: 在这一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我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学生应尽的义务去认真负责的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导致在临近期末的时候脑海中实在搜刮不出一些讲得出口,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知识与技巧,又实际上没有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能说的出口的,可以说是虚度好一段大好时光。学习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学期末的总结也只能说是反省一下自我过失,谈不上后悔,和如果当初了......为了期末考试对于我来说我还是要好好复习。以弥补我在这个学期中对物理化学学习的不用功。 但是,这学期的课程中有很多我感兴趣的部分知识点,仍然学了些可以总结的东西,比如电化学。 电化学学习伊始,老师就提点了我们几点基本的学习要求:①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异同点;理解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定义及其应用。②掌握电解质的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动系数的定义及计算。③掌握离子迁移数,离子电迁移率的定义了解迁移数的测定方法。掌握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④掌握电池反应和电极反应的能斯特方程,会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动势。⑤了解浓差电池的原理,了解液接电势的计算。⑥了解分解电压和极化的概念以及极化的结果。 学习中我了解到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和电能相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其中电解质的导电任务是由正,负离子共同承担,向阴,阳两极迁移的正负离子物质的量总和恰好等于通入溶液的总电量,等类似的基本概念。还学会了希托夫法测量离子迁移数的测定方法,电导定义,德拜休克极限公式和有关电池热力学方面的计算与测定。当然不能不提的还有电池的原设计,其中有氧化还原反应的,中和反应的,沉淀反应的以及浓差电池——扩散过程。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本学期的电电化学的学习中,我更加深了了解物理化学这门课的含义:即物理化学是在物理和化学两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丰富的化学现象和体系为对象,大量采纳物理学的理论成就与实验技术,探索、归纳和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构成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也更加明白了问什么说“物理化学的水平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化学发展的深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物理化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学生努力学习的一门课,它相对而言更难,更精,是我们化学专业领域的一块好工具,傻傻的我一开始并不清楚,只有失去才懂得追悔莫及。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116学时)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物理化学是整个化学科学和化学工艺学的理论基础。该课程对后续专业及工程应用都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并作为其它与化学有关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基础,培养获得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为学生所学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深化和今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一般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第一、第二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和化学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框架结构、学分和学时分配、对学生选课的建议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各教学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着重理论知识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可能、可行性研究,强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并运用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气体、溶液、相平衡、电化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问题;

2、理解化学现象与电现象的联系及与热力学的关系,基本掌握可逆电池热力学的基本原理; 3、了解动力学方法的特点,初步掌握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内容,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反应速率理论和催化作用的特征,初步掌握链反应、光化学反应; 4、初步掌握表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并运用热力学及有关理论来讨论某些性质。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先行课内容的理解; 2、了解物化的最新成就,培养学生运用物化的基本原理、手段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实验现象,能正确操作并读取数据、检查判断,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素质教学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一)绪论 教学内容:物理化学的内容和任务、形成、发展和前景、研究方法,怎样学习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教学、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二)气体 教学内容: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真实气体方程。 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分压、分体积概念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热力学第一定律 教学内容:体系与环境、状态、过程与状态函数等基本概念,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重点:内能、焓、热和功的概念;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教学难点: 内能与焓的变化值同恒容热与恒压热之间的关系;可逆过程与最大功;生成焓、燃烧热、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应用。 (四)热力学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热力学第二定律,状态函数(S)和吉氏函数(G),熵变和吉氏函数差,熵判据和吉氏函数判据。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20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2019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 1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基本内容

热力学是研究热功转换过程所遵循的规律的科学。它包含系统变化所引起的物理量的变化或当物理量变化时系统的变化。 热力学研究问题的基础是四个经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还有热力学第零定律),其中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实验事实的推论。这些定律是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和总结出来的,具有不可争辩的事实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是绝对可靠的。 热力学的研究在解决化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在生产和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一个系统的变化的方向和变化所能达的限度等。 热力学研究方法和局限性 研究方法: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它通过对研究的系统(所研究的对象)在转化过程中热和功的关系的分析,用热力学定律来判断该转变是否进行以及进行的程度。 特点: 首先,热力学研究的结论是绝对可靠的,它所进行推理的依据是实验总结的热力学定律,没有任何假想的成分。另外,热力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只是从系统变化过程的热功关系入手,以热力学定律作为标准,从而对系统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做出判断。不考虑系统在转化过程中,物质微粒是什么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局限性: 不能回答系统的转化和物质微粒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即不能对系统变化的具体过程和细节做出判断。只能预示过程进行的可能性,但不能解决过程的现实性,即不能预言过程的时间性问题。 §2. 2热平衡和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的概念 为了给热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热冷程度确定一个严格概念,需要定义温度。 温度概念的建立以及温度的测定都是以热平衡现象为基础。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最终会达到热平衡,宏观上不再变化,可以用一个状态参量来描述它。当把两个系统已达平衡的系统接触,并使它们用可以导热的壁接触,则这两个系统之间在达到热平衡时,两个系统的这一状态参量也应该相等。这个状态参量就称为温度。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系统的温度呢?热力学第零定律指出:如果两个系统分别和处于平衡的第三个系统达成热平衡,则这两个系统也彼此也处于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是是确定系统温度和测定系统温度的基础,虽然它发现迟于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但由于逻辑的关系,应排在它们的前边,所以称为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的科学定义是由热力学第零定律导出的,当两个系统接触时,描写系统的性质的状态函数将自动调节变化,直到两个系统都达到平衡,这就意味着两个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物理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温度”。 热力学第零定律的实质是指出了温度这个状态函数的存在,它非但给出了温度的概念,而且还为系统的温度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2. 3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系统与环境 系统:物理化学中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系统 环境:和系统有关的以外的部分称为环境。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分为三类: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物理化学理论研究方法有热力学方法、动力学方法、统计力学方法和量子力学方法。量子力学内容在独立开课的《结构化学》课程中讲述。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上述四种方法的教学都是基本的,并且后两种方法的教学必须进一步得到重视。因此,本课程以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统计热力学为基础,在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学的同时,应注意适度反映现代物理化学学科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等几个部分。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热力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并要求初步掌握统计热力学 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应使学生达到各章中所提的基本要求。讲授内容应分清主次,在注意系统 性的原则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习题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讲授时要注意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和标准符号系统的使用。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及要求: 考试,以教学大纲要求为考试内容。形式可以是闭卷、开卷或一页开卷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1推荐教材 《物理化学》(第四版),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主要参考书 (1)《物理化学》(第四版),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多媒体CAI物理化学》(第四版),傅玉普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物理化学》(上、中、下)(第四版),胡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物理化学》,韩德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Physical Chemistry》(7th Ed.), P. W. Atk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7)《Physical Chemistry》(5th Ed.), Ira N. Levine, McGraw-Hill, 2002. (8)《物理化学导学(复习导引例题解析考研训练)》(南大第五版),陈亚芍编,科学出版社,2006.(9)《物理化学全程导学及习题全解》(南大第五版),于文静主编,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0)《物理化学(概念辨析解题方法)》(高校核心课程学习指导丛书),范崇正,杭瑚,蒋淮渭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11)《高等物理化学》(国家理科基地课程建设教材),刘寿长编著,郑州大学出版社,(12)《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化学核心教程立体化教材系列),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5. 2004.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习题(维生素)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化合物的名称与所给出的维生素名称不符? ( ) A.α-生育酚一维生素E B.硫胺素一维生素B, C.抗坏血酸一维生素C D.氰钴胺素一维生素B12 E.吡哆醛一维生素B2 2.下列哪一个辅酶不是来自维生素 ( ) A.CoQ B.FAD C.NAD+ D.pLp E.Tpp 3.分子中具有醌式结构的是 (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E E.维生素K 4.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脂溶性维生素是 ( ) A.维生素C B.维生素E C.维生素A D.维生素B1 E.维生素D 5.下列维生素中含有噻唑环的是 ( ) 丸维生素E2 B.维生素B1 C.维生素PP D.叶酸 E.维生素B7 6.成人及儿童因缺乏哪种维生素而导致干眼病? ( ) A.维生素]35 B.叶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B3 E.维生素B6 7.下列哪种维生素可转化为甲基和甲酰基载体的辅酶? ( ) A. 硫胺素 B.叶酸 C.维生素A D.泛酸 E.核黄素 8.下列关于维生素C结构和性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 维生素C是含六个碳原子骨架的化合物 B.维生素C具有酸性是因为一COOH释放质子 C.还原型维生素C为烯醇式,而氧化型维生素C为酮式 D.还原型维生素C的元素组成为C:H:O=6:8:6 E.维生素C是一种内酯化合物 9.下列哪一种维生素或辅酶不含环状结构 ( ) A.烟酸 B.四氢叶酸 C.维生素D3 D.泛酸 E.生物素 10.下列哪一种辅酶能与焦磷酸硫胺素一起在丙酮酸转变为乙酰辅酶A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 A.维生素B3 B‘硫辛酸 C.维生素A D.维生素C E.NADP 11.泛酸是CoA的组成成分,后者在糖、脂和蛋白质代谢中起 ( ) A.脱羧作用 B.酰基转移作用 C.脱氢作用 D.还原作用 E.氧化作用12.下列哪个不是丙酮酸脱氢酶系的辅助因子? ( ) A.pLp B.Tpp C.硫辛酸 D.FAD E.CoA 13.下列哪一个反应需要生物素 ( ) A.羟化作用 B.羧化作用 C.脱羧作用 D.脱水作用 E.脱氨基作用 14.转氨酶的辅酶是下列化合物中的哪一个? ( ) A. 尼克酸 B.泛酸 C.硫胺素 D.磷酸吡哆醛 E.核黄素 15.下列哪一种化合物由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蝶呤啶组成 ( ) A. 维生素B12 B.氰钴胺素 C.叶酸 D.生物素 E.CoA 16.除CoA可以作为酰基载体之外,下列哪种物质也可以传递乙酰基 ( ) A. 生物素 B.叶酸 C. Tpp D.硫辛酸 E.维生素B12 17.来自于食物的抗生物素蛋白不影响哪一种酶的催化反应? ( ) A.琥珀酸脱氢酶 B.丙酰辅酶A羧化酶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1)上课讲义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 物理化学(PhysicalChemistry)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必选) 学分: 3学分(54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课程简介: 物理化学又称理论化学,是从研究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共包括4部分内容: 第1部分,热力学。内容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相平衡。 第2部分,电化学。内容包括: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不可逆电池过程。 第3部分,表面现象与分散系统。内容包括:表面现象、分散系统。 第4部分,化学动力学。内容包括: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复合反应动力学。 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得到一般科学方法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和培养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掌握怎样由实验结果出发进行归纳和演绎,或由假设和模型上升为理论,并结合具体条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 先修课:高等数学(微分、积分)、大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后续相关课程:无。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参考书目: [1] 付献彩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 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2] 胡英主编,《物理化学》上、中、下册. 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2001 [3] 宋世谟主编,《物理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4]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例题与习题,第二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绪论讲授,1学时。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1.2 几个基本概念 1.3 能量守恒 1.4 体积功 1.5 定容及定压下的热 1.6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1.7 热容 1.8 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 1.9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 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11生成焓及燃烧焓 1.12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积功的计算、热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焓、标准摩尔反应焓。 【重点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体积功的计算、焓。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在简单状态变化PVT、相变化及化学变化中的应用,掌握计算各种过程的功、热、热力学能变、焓变的方法。 【理解】系统与环境、状态、过程、状态函数与途径函数等基本概念,可逆过程的概念。功、热、热力学能、焓、热容、摩尔相变焓、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 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等概念。

2012年导游实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

1、西藏某旅行社导游小李接待了外地来西藏游的一行25人,在由贡嘎机场回宾馆的路上,旅游者对公路边所设的“吸氧”点,问小李我们要不要也吸点氧气,小李回答道,大家都吸点氧气肯定对几天的西藏游大有好处,下车后旅游者发现吸一次氧气需要60元钱,一些旅游者随即问小李拉萨市以及宾馆有没有氧气服务供应,且价格为多少,小李以说不清为借口搪塞大家,并一再的要求大家都进行吸氧消费,当大家回到宾馆后发现宾馆内具有氧气供应,且每消费一次30元,在第二天去几个景点旅游中,旅游者又发现都有一些氧气供应点,且价格都为30元。该团旅游者对导游员小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小李见自己以难以驾驭该团,随打电话给委派社要求在第三天旅游安排中换一个导游来带团,他已无力完成该团导游服务。旅行社接到电话后,迫于保证该团服务质量,于第三天旅游行程开始后为该团换了一个导游员,直至第五天旅游行程结束。事后,该团旅游者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导游员小李中止导游活动,因依法给予赔偿。 1.旅游者投诉导游员小李中止导游活动的说法是否成立。()A A.不能成立 B.能成立 C.很难说 D.要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认定 2.中止导游活动必须具备几个条件()ABCD A.是必须在导游活动结束之前 B.必须是擅自中止 C.必须是彻底中止 D.前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3.本案例中导游员小李和该旅行社有什么主要错误?()A A.导游员小李及委派旅行社有服务中的欺诈行为 B.导游员小李中止导游活动 C.导游员小李误导旅游者 D.导游员小李不用心为旅游者服务 4.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处罚?()ABD A.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B.旅行社应退还旅游者在路边吸氧所付的60元钱 C.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以警告,暂扣导游员小李导游证1—3个月 D.增加赔偿每位吸氧旅游者60元整 5.对导游员小李应扣除几分()C A.8分 B.6分 C.一次违法,违规扣分达10分 D.累计扣分达10分 2、某旅行社组织省内三日游旅游团,由导游员田某担任导游。行程第二天,田某因擅自减少旅游景点,且讲解中吸烟,被旅游执法人员查处。 1.旅游执法人员应对田某()BD A.扣除8分 B.扣除10分 C.属累计扣分 D.属一次扣分 2.如田某在这时分值被扣完()ABD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化学精品课程习题(脂类代谢)

一、单项选择题 1.辅脂酶在脂肪消化吸收中的作用 ( ) A.直接水解脂肪成脂肪酸和甘油 B.是合成脂肪的主要关键酶 C.是胰脂酶对脂肪消化不可缺少的蛋白质辅助因子 D.是脂肪酸β氧化的第一个酶 E.以上都是 2.辅脂酶对胰脂酶起辅助作用的机制是 ( ) A. 传递H原子 B.提供O2 C. 解除肠腔内胆汁酸盐对胰脂酶的抑制 D.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为胰脂酶提供NADPH+H+ E.降低胰脂酶和脂肪的结合 3.合成甘油三酯最强的器官是 ( ) A.肝 B.肾 C.脂肪组织 D.脑 E.小肠 4.肝细胞内的脂肪合成后的去向 ( ) A. 在肝细胞内水解 B.在肝细胞内储存, C. 在肝细胞内氧化供能 D. 在肝细胞内与载脂蛋白结合为VLDL分泌入血 E.以上都不对 5.小肠黏膜细胞再合成脂肪的原料主要来源于 ( ) A.小肠黏膜细胞吸收来的脂肪的水解产物 B.肝细胞合成的脂肪到达小肠后被消化的产物 C.小肠黏膜细胞吸收来的胆固醇的水解产物 D.脂肪组织的分解产物 E.以上都对 6.脂肪动员指 ( ) A.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合成 B.脂肪组织中脂肪的分解 C.脂肪组织中脂肪被脂肪酶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人血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 D.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合成及甘油的生成 E.以上都对 7.能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有 ( ) A.肾上腺素 B.胰高血糖素 C.促甲状腺素 D.ACTH E.以上都是 8.线粒体外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 ( ) A. 酰基转移酶 B.乙酰CoA羧化酶 C.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I D.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Ⅱ E.β—酮脂酰还原酶 9.酮体肝外氧化,原因是肝内缺乏 ( ) A. 乙酰乙酰CoA硫解酶 B. 琥珀酰CoA转硫酶 C.β羟丁酸脱氢酶 D.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CoA合成酶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学分:80 / 3+2 (其中含实验或实践学时:48 ) 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 适用对象:化工类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物理化学也称为理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物理化学是用数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化学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本课程介绍研究化学变化和相变化的平衡规律和化学反应的速率规律的宏观层次理论方法,从微观到宏观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多相系统的研究方法等。包括热力学三大定律和基本方程、统计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物理化学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理论基础课,是应用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后继化学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框架,掌握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统计热力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实验方法;在强化基础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任务】本课程共分十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初步、溶液理论、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胶体化学。本课程重点在于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在阐述基本原理时应着重讲清整个问题的思路、介绍问题的提出背景和形成理论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能学到探索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层次上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际,着眼于前沿涉及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 1 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史 § 2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必要的数学知识 § 4 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特点,探讨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确立学好物理化学的信心。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