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

和风带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 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

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一一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

2 .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仁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 ?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

过渡:“全球的大气到底是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板书:(二)、三圈环流

过渡: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在一些假设的前提下来研究大气的运动情况。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

板书:1.单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

圈环流)

(投影)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北半球部分)

过渡:单圈环流是我们在以上三个假设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如果去掉地球不自转这个假

设条件,那么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现在的假设条件有两个: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请思考:(边讲边用课件演示)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 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 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 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3)30° 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 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 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

(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 N附近(副极地)相

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 ° N 低纬环流

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 N和60° 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 N和60° 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 N和60° N之间、90° N和60° 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

(8 )引起上述“三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_个气压带,6个风带。

“三圈环流》的变式團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

(通过变式图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培养学

生的读图、用图说明、分析的能力。)

应用巩固:

A、B、C 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 B

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通过该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讲解:在以上假设的条件下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实际还是有差异的。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断的自转和公转。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T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T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应用巩固:

读图并思考回答:

(1 )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_ 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试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 )说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

A. ______

B. __________

C. ___________

D. __________ 。

承转:以上我们分析的大气环流(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

均匀的。也就是大气环流还会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

活动探究:1.请结合P39的图2.12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1)观察图2.12可知,陆地面积:北半球大于南半球,且海陆相间分布。

(2)依据物理学知识可知,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均快于海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图2.12 - a ,由于冬季欧亚大陆降温快T 气流下沉T 近地面形成亚洲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压名 称);

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极地低压带

(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4)

读图2.12 — b ,由于冬季欧亚大陆增温快T 气流上升T 近地面形成亚洲低压

(气压名称);而该纬度带原有的副热带高压带

(气压带)也因此被这个气压中心切断。

结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2.请结合P40的图2.13和图2.14(或下面的图)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北半球同纬度海

北半球同纬度海

被切断的气压带

突出的气压中 时间

陆温度差异

陆气压差异

.1^'

* -

r —j —

夏羣"大陆出现热低..

圧中心(亚鄆瞬; 将大喘上的副热带高

压帶辺斷

i 哲、于、m

J

-嚳+

Mil

r J \ L ■

''

fr

刖根地低气压帶在誨洋上保 畀下来?特由带状断製为康状 慎

压申心1阿留申低压)

NW ?

&

■知

“ ■■■

副热带高圧带吞曲洋 上

侏腎下来"井由带状 断製为映状高压中心

平Si ■圧弟廿帚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四川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0讲大气运动与降水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4] 1.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人地协调 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区域、等降水量线图,说明降 水的时空变化[水平1-4] 2.1说明某地降水量分布和变化规律[综合思维、区 域认知] 2.2分析某地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 认知] (四川专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0讲大气运动与降水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空气运动的方向) (1)垂直运动 ?? ? ??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B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 (2)水平运动 ?? ? ?? ?? ? ?? A地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B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由高压流向低压 [易误辨析] 1.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比较气压值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必修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温室气体这个主题围绕着起来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各温度带代表性气候变化中发现问题,并寻找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势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三、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水平运动 四、难点: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 五、授课过程: 课前学习准备活动:布置每个学生收集最近一段时间气温日变化数据。要求对12 :00 和14 :00 两个时刻的气温做数据记录和对比。得出午后14 :00 的气温比正午12 :00 的气温还要高的结论。 新课引入:为什么一天最热的时刻不是在太阳高度最大的正午12 :00 ,而是稍后的14 :00 ?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在下图中用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讲述: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典例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少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多雾: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典例2(2019·广东湛江模拟)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影响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B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入春时间等值线类似于等温线,若折算为同一日期,越往北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即温度越低;设问地点仅限于我国东部地区。 典例3(2019·安徽合肥模拟)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从14~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答案(1)C (2)C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备课详案

1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课时、大气及地面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热能。此过程为太阳暖大地 2、太阳辐射达到地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部分被反射回宇宙空间,部分被吸收。地表吸收的太阳能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再把热量传给大气。此过程为大地暖大气。故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削弱一部分,这种削弱作用具体表现为反射、散射和吸收1、吸收: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这导致平流层的气温因海拔上升而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部分。 2、反射:大气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主要载体是天空中的云层,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 3、散射:散射的主要载体是空气分子和尘埃,空气分子的散射是有选择性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红橙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因此傍晚的天空呈现红色,颗粒较大的尘埃的散射是无选择性的,因此如果天空中灰尘太多,天空看起来是灰蒙蒙的。 二、地面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达到地表,给地面增温,此现象主要在白天发生。 2、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同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此形式在夜晚表现较明显。(大气逆辐射在白天的时候最强,但是白天由于有太阳辐射,所以对地面升温效果不明显) 三、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 1、太阳高度角 ? ①太阳高度角不同,等量太阳辐射分布的面积不同,角度越大,能量越集中,反之 越分散 ? ②太阳高度角不同,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不同,被削弱的程度就不同。角度越大则 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被削弱的少;反之越多。 ? 2、海拔高度 ? 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路径短,被削弱的越少,达到地面的 就越多。 ? 3、天气状况 云量越少,云层越薄,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越少,达到地面的就越多;反之越少 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时间、纬度而变化 ? 1、时间变化:一天中,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刻是正午,此时太阳辐射最强,日出和 日落太阳高度最小,此时太阳辐射最弱,因此,正午的气温要明显高于日出和日落时。 ? 2、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正午,而是下午14时左右,因为大气的直接热源不是太 阳,而是地面,地面把吸收到的热量辐射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正午不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 3、纬度变化: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因此全球的热量变化状况是, 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递减。 1

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知识网络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基础梳理 1.大气热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特别提醒 1.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温度越来越低,波长越来越长。 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整合构建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干旱半干旱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逆温成因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 大气污染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典例分析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 ) 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 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9讲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易误辨析] 1.太阳辐射的绝大多数都被大气削弱掉吗? 提示 不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大气受热过程 [易误辨析] 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 提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吸收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吸收,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易误辨析] 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 提示气温的变化取决于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大气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开始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开始下

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尝试自解] (1)________(2)________ [错因诊断] 第(1)题不能了解相关原理,即膜内温度高于大气,丰雪可以减小温差。第(2)题混淆了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概念。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安全越冬、双膜覆盖”;图像信息“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第二步,思维路径:第(1)题,材料中提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效果显著,说明①②为覆盖地膜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排除③④。又根据枯雪年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丰雪年降水多,昼夜温差小,可进一步判断:①为丰雪年覆盖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主要知识点: 1、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作用、作用、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受热,产生辐射,辐射绝大部分被 吸收,所以,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保温作用: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产生辐射,其中绝大部分以 辐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作用。 请在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注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上界 5、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 6、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造成的温度差异。 7、热力环流是指,它是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8、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请用图示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9、热力环流实例 (1)请用图示意海陆风的形成。 (2)请用图示意城市风的形成。 (3)请用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 10、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 指向 ,垂直于 。 11、(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 ,与等压线 。 热 冷 不均 空气 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 差异 空气 运动(即 ) 地面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 。 (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 ,与等压线 ,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1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 (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 (大或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百帕 1004百帕 1006百帕 1008 百帕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3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案1170725115

第三节 常见的天气系统(2课时) 【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学习目标】 4.会根据示意图判断说出低压、高压系统; 5.能绘制低压、高压系统示意图及在它们控制下水平气流和垂直气流运动的特点; 6.会运用图表,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内容】 活动一: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同学们能看懂天气图吗?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吗?为什么同一时间不同的地方天气状况大相径庭呢?要知道原因,就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 、 。 活动二:根据中央气象台公布的消息,本周(10月21日)开始冷空气将在我国上演“接力赛”,将有三股冷空气先后杀到,使得我国西北部分地区雨雪不断,今天到来的一股冷空气更是将让长江以北的部分地区开始入冬。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消息,今天起到24日,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在20℃左右,最低气温则徘徊在10℃上下。24日前后,受另一股冷空气影响,气温可能又会会有2℃~3℃的下降。你知道什么原因导致雨雪降温天气的变化吗? 二、锋与天气 (一)气团及其分类 1.气团: 。 2.按气温划分为: 和 。 3.应用:怎样判断冷暖气团? 冷气团: 。 暖气团: 。 (二)锋面、锋线与锋 1.概念: 锋面: 。 锋线: 。 锋: 。 2.应用:在单一气团控制下与锋面控制下的天气有什么不一样? 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 。 高淳

锋面控制下的天气: 。 (三)锋与天气 2.应用: (1)怎样判断冷锋与暖锋? 冷锋: 。 暖锋: 。 (2)怎样预报锋面天气? (3)案例分析:寒潮: 寒潮是指 ,天气特点: 主要灾害: 三、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概念 冷 V =30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使学生认识地面辐射促使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规律;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⑵使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⑶使学生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的摩擦力等各力对风力的大小、方向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应用课本上的图或板画图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不同特征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⑵举例说明(或解释)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的形成,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正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及热力环流的存在才使地球有相对热量平衡,保持一定的温度变化幅度,使地球成为适于生物生存的星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剖析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形成的热力环流以及三力成风。本节是“地球上的大气”

一章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天气和气侯变化的基础,理论性较强。 2、教学重点 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风的形成 3、教学难点 三力成风 三、设计思想与教学思路、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涉及一些物理知识,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以讲授法最为重要,但学生不应该被动接受,教师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由浅入课的问题,并借助计算动画演示辅助教学,同时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如课外做实验,小组汇报,设问启发与阅读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 1、教学准备 各种等压线图,海陆热力环流模型、多媒体课件及资源库。 2、课时安排:2课时 五、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你们去哪些有名的山地旅游过?让去过我国黄山、庐山、峨眉山等地旅游的学生回想爬山经历。(展示:提高峰珠穆郎玛峰山顶积雪图,非河乞力马扎罗山顶积雪图) 2、教学过程设计

(四川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0讲大气运动与降水教案新人教版

第10讲 大气运动与降水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主 干 知 识 整 合] 一、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用箭头在图中标出空气运动的方向) (1)垂直运动?????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B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 (2)水平运动??? ? ?? ????A 地近地面形成低气压B 地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由高压流向低压 [易误辨析] 1.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比较气压值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也越低。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冷热变化是关键。 (2)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 3.城市风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

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易误辨析] 2.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提示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影响风的三种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易误辨析] 3.近地面和高空的风有何区别?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8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案

★第8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三种成分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2.大气成分的主要作用 组成成分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可以吸收地面辐射 O3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水汽 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 1.划分依据 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 最为密切,天气现象 复杂多变B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C高层大气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 升高 — 有电离层,能反射无 线电波 微点1 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微点2 大气成分的时空变化 成分变化特点 二氧化碳大致夏季较少,冬季较多;乡村较少,城市较多,重工业发达的城市更多 固体杂质一般来说,近地面大气中的固体杂质陆地多于海洋,城市多于乡村,冬春季节多于夏秋季节 水汽因海陆位置、纬度、地势高低而有差异,大致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海洋多于陆地 微点4 对流层高度的分布特点 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其高度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地面温度高,对流作用强,对流层高度大;反之,地面温度低,对流作用弱,对流层高度小。因此,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一般来说,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仅为8~9千米。同一地区,尤其是中纬度地区,夏季对流层高度大,冬季对流层高度小。 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上的大气专题复习教案1

地球上的大气一. 教学内容: 期末复习:地球上的大气 二. 学习目标: 复习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的重要知识点 三. 重难点讲解:构建知识网络

四. 复习方法指导: 重难点释疑 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既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作为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它对气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 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有一些差异。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如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在描述中要注意以下区别: (1)高温和温和(凉爽):某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称为高温,而低于20℃时称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指其夏季均温在20℃以下。昆明“夏季凉爽”也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以下。气候描述中的“高温”与天气描述中含义不同,“高温天气”一般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2)寒冷和温和:某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指气温在0℃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是“温和”,而以北则“寒冷”。 3、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评价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因为它提供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热、水资源。在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时,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1)光、热资源,有利的条件是(生长期内)光热资源丰富,但有些地区可能两者不同时具备,如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够充足。 (2)降水量,有利的条件是雨量充足或雨量适中,但不同的农作物生产对雨量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为旱作物,它们对水分的需求量要少于水稻生产。 (3)水热组合,有了一定数量的水热条件,还应评价水热配合状况,如地中海气候区,光热、降水都较为丰富,但雨热不同期。 (4)评价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如降水变率(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不利于农业的高产稳产,台风、寒潮对农业不利等。 在评价一个地区气候条件时,应评述利弊两个方面。 4、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 很多同学对“大陆性气候”与“气候的大陆性”、“海洋性气候”与“气候的海洋性”不理解。“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是两种气候类型,一般是指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而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则是指气候的属性。 各种气候类型内部都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表现为气温、降水的差别,这种差别我们可以用“大陆性”与“海洋性”来描述。如同是温带季风气候,日本表现为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分配较均匀,而我国北方则年较差大、降水更集中在夏季。同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有差异,如东欧平原地区气温变化比中亚和我国的新疆地区要和缓得多,而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分配也相对均匀。 两个地区相比,气候海洋性显著的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小(气温变化幅度小),最高月均温出现的时间较迟(气温变化速度慢),降水量多,冬季降水比重增大。

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广东华侨中学杨惠红 一、教学分析 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 (一)课标要求: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教案 教学过程:【导入】师: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呢?水圈,岩石圈,大气圈。我们都知道大气圈作为地球圈层之一,对我们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28页。 【讲解】师:在我们学习第一节的知识钱,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高达127℃,夜晚则降至-183℃。而在地球上的昼夜温差却要小的多,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进入我们第一节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我们今天首先学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了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通过板书来演示一遍。 师:太阳向外辐射能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这是因为太阳辐射是由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组成,而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则会吸收红外线部分,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则会吸收紫外线部分,所以大部分太阳辐射会以可见光的形式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也向外释放能量。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这个过程就是 (板书)太阳暖大地 师:讲到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物理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第28页页脚注释部分就是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的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简单来说就是温度高的物体相对于温度低的物体,他的辐射就是短波辐射。反之就是长波辐射。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要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则为长波辐射。那么地面辐射被谁吸收了呢? 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为75%到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和储存能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请大家记住这个概念,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而不是太阳,请同学们在课本28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划下这句话。 (板书)大地暖大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处,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板书)大气还大地 师:我们通过刚才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课前留下的问题,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表面温差相差巨大? 请XXX同学回答一下。 生: 师:因为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层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会随季节的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以实验的形式复习上节课讲的内容:什么是热力环流? 板画: 播放“气球炸弹”的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众多的“气球炸弹”,引起美国民众恐慌,对战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你知道这些气球炸弹是如何“飘”洋过海,给美国造成严重损失的吗?

教授新课: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讲述: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大气环流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引导总结:输送和交换热量 复习提问: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升高而逐渐的减少,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学生活动:教材P33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认真阅读活动题中的材料及对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思考讨论分析问题: 1、在教材第33页图2.9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在学生回答后分别显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高低气压的位置) 提问:2、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 提问:为什么不能? 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教师小结: 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板书:1、假设1: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 结果: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单圈环流) 承转: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学生活动: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以北半球为例),并逐一分析并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 1.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教案新人教版

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主要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2.锋:冷、暖气团的分界 (1)结构特征: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3.锋面类型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3) 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而移动幅度很小的锋。如我国夏季江淮流域的梅 雨、冬季贵阳的阴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 二、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1.基本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B高压脊。 (2)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为A低压槽。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天气系统低压高压 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由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气流上升下沉 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天气 我国典 型实例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的台风 长江中下游7、8月的伏旱天 气,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1)概念: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2)锋面位置:气旋在等压线向外弯曲处形成锋面。 (3)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剧烈,往往产生阴雨天气,甚至造成雷雨、暴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4)常见地区: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

微点1 冷、暖气团的温度 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微点2 锋面过境并不一定会带来降水 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微点3 冷、暖锋的符号各有不同 微点4 图解两类准静止锋 微点5 低压槽附近多阴雨天气的原因 低压槽区域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交汇的区域,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从而形成锋面,暖气团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微点6 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反气旋风向 微点7 台风形成的地理条件 (1)洋面温度在26 ℃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形成热低压,逐渐发展形成强热带气

2020届新高考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

第9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 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 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 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 微点1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微点2 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 (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就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就越强,地面辐射越强。比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新雪>冰>沙土>草地。 微点3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空中的云量多少,大气的洁净度、干燥度。一般情况下,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微点4 掌握热力环流 (1)“一个关键”:冷热判断(根据热容量大小判断)。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③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相反;④水平

四川专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教案含解析

第9讲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1.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水平1—4]1.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1.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运用区域图、等温线图,说明气温时空变化[水平1—4] 2.1运用区域图、等温线图,说明某地气温分布变化规律[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2运用资料,分析某地影响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因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特点具体表现 吸收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 散射选择性微尘、空气分子能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易误辨析] 1.太阳辐射的绝大多数都被大气削弱掉吗? 提示不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五分之一左右,而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却占到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二分之一左右。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辐射能量与辐射波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2)大气受热过程 [易误辨析] 2.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还是地面? 提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而大气吸收的主要是红外线和紫外线,能量并不多。地面辐射主要为红外线,多数会被大气吸收,故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3.陆地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最低气温 出现时间 变化差异 日变化约14时日出前后 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 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 北半球7月北半球1月内陆地区年较差大 沿海地区年较差小 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易误辨析] 3.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吗? 提示气温的变化取决于吸收的热量与放出的热量的差值,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值是当地正午12点前后,正午后,虽然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大气吸收的热量仍然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气温仍在上升。直到下午2点前后,大气放出的热量开始大于吸收的热量,气温开始下降,故此时气温达到最高。 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例1】(2017·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1B.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