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肌肉总结

常用肌肉总结

常用肌肉总结
常用肌肉总结

常用肌肉总结

1 额肌——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 咬肌——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

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

位置:位于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起于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止于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头面部转向对侧;两侧收缩时,使头和颈部脊柱屈和伸。

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8. 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

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 斜方肌——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但也是肩部和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

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位置:位于项部及背上部皮下,一侧为三角形扁肌,两侧合为斜方形

起点:起于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

止点:止于锁骨外1/3,肩峰和肩胛冈

功能:肌纤维分为上、中、下三部。近固定时,上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下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上回旋和后缩;中部肌纤维收缩使肩胛骨后缩。远固定时,一侧肌纤维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回旋;两侧上部同时收缩,使头后仰;一侧整块肌肉收缩使脊柱向对侧回旋;

两两侧整块肌肉收缩使脊柱伸。在儿童少年时期,应注意发展斜方肌和伸脊柱肌肉的力量,可以预防和矫正驼背。

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

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

在中斜方肌的激发点,特别是位于接近肩峰外侧端引起上臂近端外面下至肘部的疼痛。

10. 竖脊肌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两侧,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沟槽内。呈长索状,由脊肌、最长肌和髂肌三部分组成。是脊柱的强大伸肌

起点:起于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止于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像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协助呼气。

纵跳摸高,负重体屈伸、俯卧腿臂上震(俯卧两头起),可以发展竖脊肌等脊柱伸肌的力量

11. 头夹肌、颈夹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是转头和伸展颈部的肌肉,与多种头痛有关。

位置:位于斜方肌和菱形肌深层

起点:平齐3~6颈椎的项韧带、第7颈椎和第1~6胸椎棘突

止点:颈夹肌止于第1~3颈椎横突,头夹肌止于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颈伸直

12. 多裂肌和回旋肌——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

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

肌连接:上方,第2至第5颈椎。下方,第4至第7颈椎。

13. 枕骨下肌——枕骨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由枕骨下肌形成的三角

叫做枕骨下三角,它的肌肉经常与颈后部其他肌肉引起常见的头痛。治疗这些肌肉最好的方法是按压法和伸展法。

肌连接:头下斜肌连接前两个颈椎,其余的肌肉连接前两个颈椎和枕骨。

15. 胸大肌——胸大肌跨越三个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和盂肱关节。它在姿势校准中起重要作用。

位置:位于胸前皮下,为多羽状扇形扁肌。

起点: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6肋骨前面及腹直肌鞘前臂上部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嵴

16. 胸小肌——胸小肌将肩胛骨固定至胸部。胸小肌的疼痛通常伴有背上部肌肉的疼痛,如菱形肌。它的

紧张可能累及神经,引起上臂麻木,特别是抬高上臂时。

位置:位于胸大肌深层,为三角形扁肌

起点:起于3~5肋骨前面

止点:止于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下降、前伸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17 胸固有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雄横肌

a肋间外肌

位置:位于肋骨间浅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上位肋骨下缘

止点:下位肋骨上缘

功能:上提肋,吸气

b肋间内肌

位置:位于肋间外肌深层,为扁肌,共11对

起点:下位肋角上缘

止点:上位肋骨下缘

功能:降肋,吸气

c 胸横肌

位置:位于胸前壁内面

起点:起于胸骨体后面下部

止点:肌纤维放射式向上外方,止于2~6肋骨内面

功能:拉肋骨向下,呼气

18 膈肌

位置:位于胸腹腔之间。为穹隆形的扁肌,肌纤维由周围向中部汇集成为腱膜,叫中心腱。膈肌上有食管裂空、主动脉裂空和腔静脉孔,相应血管和器官从中通过

起点:上位3腰椎体前面、下位6肋内面及胸骨剑突后面

止点:止于中心腱

功能:膈肌收缩时,膈穹隆下降,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减小,这时吸气;膈穹隆上升时,呼气。此外还参与维持腹压

深呼吸运动和练气功等均可增强胸固有肌和膈肌的力量

19菱形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肌纤维由内上向外下斜行。

起点:起于下2颈椎和上4胸椎的棘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伸

20. 背阔肌——背阔肌是一个大而有力的肌肉。它覆盖了躯干背面的下方,向背上部和侧面延伸,从背下

部和骨盆部稳固上臂。

位置:位于腰背部皮下,上部被斜方肌覆盖,为三角形扁肌,是人体中最大的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胸椎和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及下3肋骨外侧面。

止点: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并协助吸气。

引体向上、爬绳、爬杆和向后拉拉力器等辅助练习,可发展背阔肌力量。双人压肩、扶墙压肩、振臂和握体操棍转肩等辅助练习,可发展背阔肌的伸展性。

21肩胛提肌

位置:位于斜方肌上部深层,为带状长方形肌

起点:起于上位4颈椎横突

止点:止于肩胛骨上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和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脊柱颈段伸

22大圆肌、肩胛下肌

位置:大圆肌位于小圆肌下外方,呈圆形。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肩胛下窝,为多羽肌

起点:大圆肌起于肩胛骨下角背面,肩胛下肌起于肩胛下窝

止点:大圆肌止于肱骨小结节嵴肩胛下肌止于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两肌均使上臂内收和内旋,大圆肌还使上臂伸

23. 三角肌——三角肌的三部分覆盖在肩部肱骨头上方,并提供巨大的力量使上臂做前、后和远离躯干的

运动。

位置:位于肩关节前、外、后方,为一块倒三角形的肌肉,中部为多羽肌,前后部为单羽肌

起点:起于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止于肱骨体三角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屈、水平屈和内旋;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伸、水平伸和外旋;中部或整块肌肉收缩使上臂外展。

此肌在上臂外展90度到180度时,具有最大的收缩力。当臂上举过头时,前、后部纤维还有使

上臂内收作用。因此,三角肌在肩关节处有使上臂屈、伸、收展、内旋、外旋和环转等运动功能,该肌对加固肩关节有一定功能。

24. 旋转套——旋转套的肌肉,即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传统的首字母缩略字为“SITS”

a) 冈上肌——冈上肌在上臂外展时,它与中三角肌一同工作。提重物如手提箱或沉重的公文包的人容

易有冈上肌的问题

位置:位于冈上窝内,在斜方肌深面,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肩胛冈上窝。

止点:止于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外展

b) 冈下肌,小圆肌

位置:位于冈下窝,冈下肌形状近似三角形小圆肌为圆柱形

起点:冈下肌起自肩胛骨冈下窝内侧三分之二处,小圆肌起自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两肌均止于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两肌均使上臂伸、内收和外旋

25. 前锯肌——前锯肌与胸部肌肉一起工作,并与菱形肌对抗。它能引起胸部侧面疼痛,并以类似胸小肌

的方式放射至臂部。

位置:位于胸廓侧面浅层,前上部被胸大、小肌遮盖。为锯齿状的宽大扁肌

起点:以9~10个肌齿起于上位8~9肋骨外侧面(第二肋有两个肌齿)

止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背部纤维收缩使肩胛骨下降与上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俯卧撑、马步冲拳、卧推和推铅球等辅助练习,都可发展前锯肌的力量

26. 下后锯肌——下后锯肌转动并伸展躯干而且协助呼吸。

肌连接:内侧和下方,与背阔肌一同,从最下两个胸椎和两个或三个上部腰椎的棘突。

外侧和上方,至最下面四个肋骨的下缘。

27. 上后锯肌——上后锯肌通过抬高它连接的肋骨协助呼吸。

肌连接:内侧,至最下两个颈椎和最上两个胸椎的棘突。外侧,至2到5肋骨角的外侧。

28. 肱二头肌——肱二头肌跨越两个关节:盂肱关节和肘关节。是前臂最有力的旋后肌。

位置:位于上臂前面浅层,为梭形肌,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肱二头肌跨过肩关节、肘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因此对这三处关节起作用。近固定时,使上臂肩关节处屈,使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并使前臂在内旋的情况下,在桡尺关节处外旋。远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即上臂向前臂靠拢),如引体向上动作。

29. 肱肌——肱肌是最重要的屈肘肌。肱二头肌的功能可由这一肌肉替代。

位置:位于肱二头肌深层,肱骨前面下半部,为梭形肌。

起点:起于肱骨前面下半部。

止点:止于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屈前臂。远固定时,使上臂靠拢前臂。肱肌是肘关节屈负荷最大的屈肌。经常练习前臂弯举、引体向上、爬绳、爬竿、提拉杠铃等,可以发展肱肌、肱二头肌的力量。

30. 肱三头肌——肱三头肌对抗肱二头肌和肱肌

位置: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上臂和前臂伸。远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如俯卧撑的撑起动作。

31 肘肌

位置: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卧推、冲拳、俯卧撑、实力推、推铅球等辅助练习均可发展肘关节伸肌群得力量

32. 喙肱肌——喙肱肌是连接到肩胛骨喙突的三个肌肉中的一个。另外两个肌肉是肱二头肌和胸小肌。

位置: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内侧缘中部。

功能:外展和屈曲肱骨。防止肩关节向下脱位。近固定时,使上臂屈、内收和外旋

33. 肱桡肌——肱桡肌与大部分肌肉比较,它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力和有效的肘部

屈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桡骨茎突

功能:屈前臂,并使前臂内旋、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34 旋前圆肌

起点:起于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

止点:止于桡骨中部面前

功能:屈前臂,并使前臂内旋

35 旋前方肌

起点:起于尺骨前下四分之一处

止点:止于桡骨前下四分之一处

功能:使前臂内旋

36. 竖脊肌——竖脊肌起自骶骨、髂骨和腰椎突。它们可以分成三群:髂肋肌、最长肌和棘肌。

髂肋肌群:髂肋肌群存在于竖脊肌群的最外侧,由三部分组成:腰髂肋肌、胸髂肋肌和颈髂肋肌。

位置:纵列于背部正中线两侧,充填于棘突和横突之间的槽沟内。呈长索状。为脊柱的强大伸肌。

起点:起于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止于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并协助呼气。

纵跳摸高、负重体屈伸、俯卧两头起和向后抛铅球等辅助练习,可以发展竖脊肌等脊柱伸肌的力量。

37. 腰髂肋肌

肌连接:下方,起自骶骨和髂骨。上方,至下6个肋骨的下缘。

38. 胸髂肋肌——胸髂肋肌经常出现疼痛性激发点,其可位于肩胛骨下肌肉分支处,肩胛骨下方和内侧的

区域是需要放松激发点的最常见的区域之一。此处的疼痛经常伴发肩部肌肉的疼痛。

肌连接:下方,下6个肋骨下缘的内侧。上方,上6个肋骨下缘。

39. 颈髂肋肌

肌连接:下方,至上6个肋骨的上缘。上方,至中间颈椎的横突。

40.胸棘肌

肌连接:下方,至上部腰椎和最下部2个胸椎的棘突。上方,至中部和上部胸椎棘突。

功能:支撑和伸展脊柱。

41. 胸半棘肌

肌连接:下方,至第5胸椎至第11胸椎横突。上方,至前4个胸椎和第5颈椎与第7颈椎的棘突。

功能:伸展脊柱。

42. 多裂肌——多裂肌定的下部分从骶骨至腰椎非常强壮而明显。也是人体中最强的肌肉之一。在背下部

疼痛的病人,你经常会发现骶骨上的敏感点。

肌连接:下方,从骶骨和骶髂韧带,腰椎乳突,胸椎横突和最后4个颈椎的关节突。

上方,至所有上方椎骨的棘突,包括枢椎。

43. 回旋肌——回旋肌是三层横突棘肌中最深的一层,主要在胸部。

肌连接:下方,自一个椎骨的横突。上方,至上方靠近的2或3个椎骨的棘突根部。

44 腹直肌——腹直肌将前胸部(胸廓)与骨盆前部(耻骨)连接起来。它屈曲脊柱并抵抗脊柱伸展。

位置: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前后被腹直肌鞘包裹,为扁长带状肌,肌纤维被3-4横行的腱划分隔。

腱划与腹直肌鞘前壁相连,防止腹直肌收缩时移位

起点:起于耻骨上缘

止点:止于第5-7肋软骨前面及胸骨剑突。

功能:腹直肌有较大的生理横断面,因此有相当大的肌力。此外,杠杆臂较长,是脊柱强有力的屈肌。

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降肋拉胸廓向下。

腹斜肌——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

45 腹外斜肌

位置:位于腹前外侧壁浅层,为扁阔肌。肌纤维由外上向内下斜行。此肌腱膜下缘形成腹股沟韧带,架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

起点:起于下8肋骨外侧缘

止点:止于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即胸骨剑突与耻骨联合之间的连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并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下拉胸廓,呼气,并使脊柱屈

46 腹内斜肌

位置:位于腹外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胸腰筋膜、髂嵴及腹股沟韧带外侧三分之二

止点:止于下三肋及白线。其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组成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同侧回旋,两侧收缩脊柱前屈。

47 腹横肌

位置:位于腹内斜肌深层,为扁阔肌

起点:起于下6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止于白线。其腱膜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

48. 腰方肌——腰方肌是手法治疗不容易接近的肌肉,因为它位于腰椎旁肌肉(竖脊肌)和腰部厚的筋膜

层与腱膜组织的深部。

位置: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侧,为长方扁肌

起点:起于髂嵴后部第2~5腰椎横突

止点:止于第12肋骨、第12胸椎体和第1~4腰椎横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第12肋骨下降,助呼气。并参与维持腹压

49. 髂腰肌

位置:位于腰椎两侧及髂窝内。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为单羽状肌,髂肌呈扇形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到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此肌是一块强有力的肌肉。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如做直腿体前屈和仰卧起坐动作)

正踢腿、负重高抬腿跑,悬垂举腿,仰卧起坐,仰卧剪腿等练习均可发展髂腰肌的力量。

50. 臀大肌——臀大肌是强有力的攀登肌,是髂腰肌的拮抗肌。在背下部疼痛时经常涉及

位置:位于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呈宽厚的四方形,肌纤维很粗。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一般认为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但目前有争议。漫步在平地上行走时,臀大肌的作用不大,但在攀登、斜坡跑和上楼梯时起着较大作用

后踢腿、俯卧背腿,负重腿屈伸、后蹬跑跑斜坡蛙跳和多级跨跳等练习均可发展臀大肌的力量

51 臀中肌、臀小肌背下部疼痛时经常涉及到它。

位置:位于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均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使骨盆后倾

侧踢腿(包括负重)和侧控腿等辅助练习可以发展梨状肌,臀中、小肌的力量

52 梨状肌——梨状肌是重要的髋外旋肌,同时有稳定髋关节的作用。梨状肌紧张不仅可引起涉及其本身的疼痛,还可能累及坐骨神经。这种情况称为梨状肌综合症。

位置:位于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两孔中均有血管、神经通过。坐骨神经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下肢肌肉,皮肤下。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53 股四头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面,是人体中最大的肌肉,为羽状肌

起点:有股直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骨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一般认为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髌骨的存在,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和旋转力矩

立定跳远、多级跨跳、纵跳摸高、负重深蹲起、哑铃蹲跳等辅助练习,都可以发展股四头肌的力量

54. 缝匠肌——缝匠肌紧张经常影响梨状肌的伸张。如果打算舒张梨状肌且感觉大腿前面紧张,在治疗前

应先放松缝匠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向内下方斜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梭形。它和股直肌都跨过了髋关节和膝关节,为双关节肌此肌在运动中容易发生“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

现象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是大腿屈和外旋,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55. 腘绳肌腱—腘绳肌腱用于表示大腿后面的肌肉,包括二头肌的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

a) 半腱肌、半膜肌

位置:位于大腿内后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班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均为羽状肌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b) 股二头肌

肌连接:上方,长头至坐骨结节,短头至粗线下半部外侧缘。下方,至腓骨头。

56.阔筋膜张肌

位置:位于大腿前外侧,被股阔筋膜所包裹,为梭形肌

起点:起与髂前上棘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

57. 大收肌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深层。为扁阔倒三角形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三分之二及股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58. 长收肌

位置:位于耻骨肌内侧,位于三角形扁肌

起点:起于耻骨上支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59. 短收肌

位置: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

起点:起于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60. 耻骨肌

位置:位于大腿上部内侧(髂腰肌内侧),为羽状肌

起点:与长收肌一样,起于耻骨上支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61. 股薄肌

位置:位于大腿内侧浅层,为长扁形肌

起点:起于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还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可使骨盆前倾。

62. 胫骨前肌

位置:位于小腿前外侧浅层,为梭形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外侧的三分之二

止点:肌腱从内踝前方通过,止于内侧(第1)楔骨和第1跖骨底。与腓骨长肌腱在此形成肌腱袢维持足弓

63 胫骨后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头肌深层,踇长屈肌之间,为半羽肌

起点:起于胫、腓骨后面及小腿骨间膜

止点:止于舟骨粗隆、楔骨和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内翻的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

徒手或负重后蹬跑、上坡跑、立定跳远、蛙跳、多级跨跳、负重提踵、跳绳、纵跳摸高等辅助练习,均可发展上述肌肉的力量

64.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小腿外侧群)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腓骨短肌在腓骨长肌深层。为羽状肌

起点:均起于腓骨外侧,腓骨长肌在上三分之二,腓骨短肌在下三分之一

止点:两肌腱从外踝后面转至足底,腓骨长肌腱经足底止于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外翻的原动肌,协助足跖肌,有维持足弓的功能

65. 第3腓骨肌

肌连接:近侧端,通常与趾长伸肌融合。远侧端,至第5跖骨基底部背面。

功能:协助足部背屈和外翻。

66. 趾长屈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头肌深层内侧,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后面中部

止点:有4条腱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的跖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屈趾,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67 趾长伸肌

位置:位于胫骨前肌外侧,为半羽肌

起点:起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前面上四分之三和相邻骨间膜

止点:该肌共有5条腱,其中四腱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另一腱止于第5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此肌只有人类才有)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伸和外翻,并使2~5趾伸

68 踇长屈肌

位置:位于小腿三头肌深层外侧,为羽状肌

起点:起于腓骨后下三分之二处

止点:止于踇趾远节趾骨底跖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为屈踇趾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69. 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位置:位于小腿后部浅层,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合成腓肠肌有内、外侧两个头,呈梭形。比目鱼肌一个头,形似比目鱼

起点:腓肠肌内侧头起自股骨内髁,外侧头起自股骨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止于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跖屈、腓肠肌还能在膝关节处屈小腿。远固定时,在膝关节处拉大腿向后,协助伸膝,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

肌肉总结起止点

颈肌 颈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前部为颈部,后部为项部。根据颈肌的位置,将颈肌分为颈浅肌,颈前肌,颈深肌3群和颈部筋膜。 (一)颈浅肌 1、颈阔肌 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内,为一皮肌,薄而宽阔,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内止于口角、下颌骨下缘及面部皮肤。 作用:拉口角及下颌向下,作惊讶、恐怖表情,并使颈部皮肤出现褶皱。颈部手术此肌缝合时应注意将断端对合,以免术后形成较大瘢痕。 2、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为一强有力的肌肉,并在颈部形成明显标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会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当仰卧时,双侧肌肉收缩可抬头。该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头的正常端正姿势以及使头在水平方向上从一侧到另一侧观察物体运动。一侧病变使肌挛缩时,可引起斜颈。 (二)颈前肌

舌骨上肌群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每侧4块肌肉。 1、二腹肌在下颌骨的下方,有前后二腹。前腹起自下颌骨体,后腹起自乳突内侧,以中间腱借筋膜形成滑车系于舌骨。 2、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深面的三角形扁肌,起自下颌骨的下颌舌骨肌线,止于舌骨体,与对侧肌群会合与正中线组成口腔底。 3、茎突舌骨肌居二腹肌后腹之上并与之伴行,起自茎突,止于舌骨小角。 4、颏舌骨肌在下颌舌骨肌深面,起自颏棘,止于舌骨体。舌骨上肌群的作用:上提舌骨,二腹肌兼有降下颌骨。 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每侧也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各肌按照起止点命名。 1、胸骨舌骨肌为薄片带状肌,在颈部正中线的两侧。 2、胸骨甲状肌在胸骨舌骨肌深面,是甲状腺手术时辨认层次的标志。 3、甲状舌骨肌在胸骨甲状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4、肩胛舌骨肌在胸骨舌骨肌的外侧,为细长带状肌,分为上腹、下腹,由位于胸锁乳突肌下部深面的中间腱相连。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

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

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 人体各环节运动的主要作用肌 (一)、肩带的作用肌: 1、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等。 2、下降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下部、胸小肌和前锯肌下部。 3、前伸肩胛骨的肌肉有:前锯肌、胸小肌。 4、后缩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和菱形肌。 5、上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下部肌纤维和前锯肌下部肌纤维。 6、下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菱形肌、胸小肌和肩胛提肌。 (二)、肩关节的作用肌: 1.屈肩关节的肌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肱二头肌和喙肱肌。 2.伸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纤维、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 3.外展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和冈上肌。 4.内收肩关节的肌肉: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喙肱肌。 5.外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纤维、冈下肌和小圆肌。 6.内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前部、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三)、肘关节的作用肌: 1.屈肘关节的肌肉: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2.伸肘关节的肌肉:肱三头肌和肘肌。 3.内旋肘关节的肌肉: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和肱桡肌。 4.外旋肘关节的肌肉:旋后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后两块肌肉是在内旋前臂的情况下外旋)。(四)、腕关节的作用肌: 1.屈手关节的肌肉有: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等。 2.伸手关节的肌肉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和食指伸肌等。 3.外展手关节的肌肉有:位于手关节矢状轴外侧屈腕、伸腕的诸肌(即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短伸肌和食指伸肌等)。 4.内收手关节的肌肉有:位于手关节矢状轴内侧屈腕、伸腕的诸肌(即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等)。 (五)、髋关节的作用肌: 1.屈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耻骨肌等。 2.伸髋关节的肌肉有: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等。 3.外展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和梨状肌等。 4.内收髋关节的肌肉有: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臀大肌下部、股薄肌和耻骨肌等。 5.外旋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臀大肌、梨状肌、臀中、小肌后部和缝匠肌等。 6.内旋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小肌前部和阔筋膜张肌等。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 作用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 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内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最常用最经典肌肉起止点

最常用最经典肌肉起止点 1. 额肌——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 咬肌——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 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 斜方肌——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但也是肩部和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骨外1/3。 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 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处的下方。 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 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 在中斜方肌的激发点,特别是位于接近肩峰外侧端引起上臂近端外面下至肘部的疼痛。 10. 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痛主要涉及的肌肉。 肌连接: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头半棘肌也至第3到第6颈椎)。

重要肌肉起止点

重要肌肉起止点 躯干肌: 1.背肌:浅层:斜方肌、背阔肌 深层:竖脊肌 (1)斜方肌:Q:枕外隆突、项韧带、全部胸椎棘突 Z:锁骨外侧、肩峰、肩胛冈 动作成份: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 下部肌束:下降肩胛骨 全肌:牵引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2)背阔肌:Q:下6胸椎、全部腰椎的棘突、髂嵴后部 Z:肱骨小结节嵴(肱骨前面) 动作成份:肱骨内收、内旋、后伸 (3)竖脊肌:下起骶骨、髂嵴;上至乳突,纵列于棘突两侧 注意:沿途多个起止点 动作成分:脊柱后伸、仰头 2.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 胸固有肌:肋间外肌(浅层)、肋间内肌(深层):呼吸肌 胸侧壁肌:前锯肌 (1)胸大肌:Q:锁骨内半,胸骨、第1肋~第6肋软骨 Z:肱骨大结节嵴 动作成分:肱骨内收、内旋,前屈 (2)前锯肌:Q:上9肋;Z:肩胛内侧缘及下角 动作成分:拉肩胛骨向前及下角外旋 3.腹肌:前群: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后群:腰大肌、腰方肌 (1)腹直肌:Q:耻骨联合耻骨结节之间 Z:胸骨剑突、(5~7)肋软骨 动作成分:躯干前屈 (2)腰方肌:Q:髂嵴;Z:第12肋 动作成分:脊柱侧屈 (3)腰大肌:Q:第12胸椎+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Z:与髂肌一起,止于股骨小转子 注意:腰大肌与髂肌合称为髂腰肌 动作成分:髂腰肌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肩部肌肉 1.三角肌:Q:锁骨外侧段、肩峰、肩胛冈 Z:肱骨三角肌粗隆 动作成分:前束:前屈 中束:外展 后束:后伸 共同收缩:肩关节外展 2.冈上肌:Q:冈上窝;Z:肱骨大结节上部 动作成分:肩关节外展 3.冈下肌:Q:冈下窝;Z:肱骨大结节中部 动作成分:肩关节外旋 4.小圆肌:Q:肩胛骨外侧缘后面;Z:肱骨大结节下部 动作成分:肩关节外旋 5. 肩胛下肌:Q:肩胛下窝(肩胛骨前面);Z:肱骨小结节 动作成分:肩关节内收、旋内 注: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共同构成肩袖; 4.大圆肌:Q:肩胛外侧缘和下角;Z:肱骨小结节嵴(肱骨前面) 动作成分:肩关节内收、旋内、后伸 上臂:前群:屈肌(肱二头肌等) 后群:伸肌(肱三头肌等) 1.肱二头肌:Q:长头:盂上结节;短头:喙突 Z:桡骨粗隆 动作成分:长头协助屈肩,屈肘关节、前臂旋后 2.喙肱肌:Q:喙突;Z:肱骨中部内侧 动作成分:屈、内收肩关节 3. 肱肌:Q:肱骨下半前面;Z:尺骨粗隆 动作成分:屈肘关节 4. 肱三头肌:Q:长头——盂下结节 内侧头——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外侧头——桡神经沟外上方骨面 Z:尺骨鹰嘴 动作成分:伸肘关节、助肩关节后伸以及内收(长头) 5.肘肌:Q:肱骨外上髁后面;Z:尺骨鹰嘴 动作成分:伸肘关节 小臂:前群:浅层(6块):桡侧向尺侧依次:肱桡肌、旋前圆肌、桡 侧腕屈肌、掌长肌、指 浅屈肌、尺侧腕屈肌 深层(3块):桡侧:拇长屈肌 尺侧:指深屈肌

肌肉起止点

肌肉起止点 Copyright by NJMU Master Jiao O:Origin I:Insertion A:Actions 上肢肌 1.上肢带肌(6块) 1)三角肌 i.O:锁骨外侧段、肩峰、肩胛冈 ii.I:三角肌粗隆(肱骨体外侧) iii.A:肩外展、屈和内旋(前部)、伸和外旋(后部) 2)冈上肌 i.O:冈上窝 ii.I:肱骨大结节上部 iii.A:肩外展 3)冈下肌 i.O:冈下窝 ii.I:肱骨大结节中部 iii.A:肩外旋 4)小圆肌 i.O: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ii.I:肱骨大结节下部 iii.A:肩外旋 5)大圆肌 i.O:肩胛骨下角背面 ii.I:肱骨小结节嵴 iii.A:肩内收、内旋、后伸 6)肩胛下肌 i.O:肩胛下窝 ii.I:肱骨小结节 iii.A:肩内收、内旋 (It is a powerful defense to the front of the shoulder-joint, preven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of the humerus.) 2.臂肌(4块) 1)前群(3块) 1.肱二头肌 i.O:长头:盂上结节 短头:喙突 ii.I:桡骨粗隆 iii.A:屈肘、前臂旋后、协助屈肩 2.喙肱肌 i.O:喙突 ii.I:肱骨中部内侧 iii.A:协助屈肩、肩内收 3.肱肌

i.O:肱骨体下半前面 ii.I:尺骨粗隆 iii.A:屈肘 2)后群 1.肱三头肌 i.O:长头:盂下结节 外侧头:桡神经沟外上方骨面 内测头:桡神经沟内下方骨面 ii.I:尺骨鹰嘴 iii.A:伸肘、协助肩后伸及内收(长头) 3.前臂肌 1)前群(9块) i.第一层 1.肱桡肌 i.O:肱骨外上髁上方 ii.I:桡骨茎突 iii.A:屈肘 其余四肌以屈肌总肌腱起于肱骨内上髁及前臂深筋膜 2.旋前圆肌 i.O: ii.I:桡骨外侧中部 iii.A:前臂旋前、屈肘 3.桡侧腕屈肌 i.O: ii.I:第二掌骨底前面 iii.A:屈肘、屈腕、腕外展 4.掌长肌 i.O: ii.I:掌腱膜 iii.A:屈腕、紧张掌腱膜 5.尺侧腕屈肌 i.O: ii.I:豌豆骨 iii.A:屈腕、腕内收 ii.第二层 1.指浅屈肌 i.O:肱骨内上髁、尺骨和桡骨前面 ii.I:第2-5指中节指骨底 iii.A:屈近侧指骨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腕iii.第三层 1.拇长屈肌 i.O:桡骨前面和前臂骨间膜 ii.I:拇指远节指骨底 iii.A:屈拇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功能及拮抗肌

头颈背部肌浅层肌: 1.斜方肌:起自枕外隆凸、上项线内侧,颈一至胸十二棘突,项韧带;止于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肩胛岗上缘;功能:璇颈(对侧),旋肩,转肩胛骨,肩胛内收。神经支配:副神经(传出支),颈三至四神经前支。血管供应:颈横动脉。 2?胸琐乳突肌:起自胸骨柄、胸骨内侧部,至于颞骨乳突。功能:屈颈(双侧),旋颈(单侧),神经支配点:副神经,颈二至三神经前支。血管供应:枕动脉,甲状腺上动脉。 颈前外侧肌 1?前斜角肌:起自颈三至六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功能:颈部侧曲(同侧),转颈(对侧),屈颈(双侧)。神经支配:颈五至七神经前支。血管供应:甲状腺下动脉。 2?中斜角肌:起自颈二至六横突,至于第一肋骨(前斜角肌之后)。功能:同前斜角肌。神经支配点:颈二至八神经前支。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3?后斜角肌:起自颈五至七横突后结节止于第二肋骨。功能:同前、中斜角肌。神经支配:颈五至八神经前支。血管供应:颈升动脉。 枕下肌 1?头上斜肌:起自寰椎横突,至于枕骨粗隆下的上项线。功能:头部后伸(双侧),头向对侧屈(单侧)。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2?头下斜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寰椎横突。功能:头向后侧旋转。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枕下神经)。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3?头后大直肌:起自枢椎棘突,止于枕骨上项线。功能:头部后仰(双侧)头向同侧旋转(单侧)。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4?头后小直肌:起自寰椎后结节,止于枕骨上项线。功能:头向后仰(两侧)。神经支配:颈一神经后支。血管供应:枕动脉肌支。 深层肌 1?头夹肌:起自项韧带下份颈三至胸四棘突,止于下项线、乳突。功能:头部后仰(两侧)同侧转颈(单侧)。神经支配:相应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2?颈夹肌:起自颈三至胸六棘突,止于颈二至四横突后结节。功能:头向后仰(单侧),同 侧转颈(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3?颈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横突,止于颈二至五棘突。功能: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屈曲(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4?头半棘肌:起自胸一至六棘突,止于枕骨上下项线之间。功能:头颈部后伸(两侧)同侧屈曲(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5?头最长肌:起自颈四至胸六横突,止于乳突后侧。功能:脊柱后伸(两侧)同侧屈曲旋转(单侧)。神经支配:脊神经后支。血管供应:主动脉肌支。 颈部运动的主动肌与拮抗肌 1颈椎的屈曲/前屈(低头):正常活动范围:0—60度 主动肌:胸锁乳突肌(两侧的)、 头长肌、颈长肌、颈前肌 拮抗肌(颈后肌群): 斜方肌上段纤维、头夹肌及颈夹肌、半棘肌及竖脊肌 2颈椎的伸展/后伸(仰头):正常活动范围:0—50度 主动肌(颈后肌群):同上拮抗肌 拮抗肌:胸锁乳突肌(两侧)头长肌及颈前肌

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整理,包括肌肉起止点以及作用

内侧丘系交叉: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中线上左右交叉行程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 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靠近脑底。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组成。 纹状体:由尾状核、豆状核组成。分为旧纹状体(豆状核苍白球)和新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 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是由投射系纤维构成的白质板。 蛛网膜粒: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 大脑动脉环:位于大脑底部、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脑垂体和乳头体周围,由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始段、成对颈内动脉末段、成对后交通动脉和成对大脑后动脉始段组成。 1、心的位置、外形、各腔及房、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心呈前后略扁的圆锥体,有1底(心房)1尖(左心室)两面(胸肋面朝前上膈面朝下后)三缘(右缘:右心房;左缘:左心耳左心室;下缘:右心室心尖)右心房:界沟、界嵴、腔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固有心房(右心耳、梳状肌)、卵圆窝、Koch 三角;右心室:室上嵴、流入道[右房室口、三尖瓣(前瓣、后瓣、隔侧瓣)、腱索、乳头肌、肉柱、隔缘肉柱(节制索)],流出道:[动脉圆锥(漏斗部)、肺动脉口、肺动脉瓣];左心房:肺静脉口、左心耳;左心室:二尖瓣前瓣、流入道[左房室口、二尖瓣(前瓣、后瓣)],流出道(主动脉前庭、主动脉口、主动脉瓣、主动脉窦);房间隔:卵圆窝、Koch三角;室间隔:肌部、膜部(房室部、室间部)。 2、心传导系:由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组成。窦房结是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深面。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侧心内膜深面,冠状窦口前上方。房室结发出房室束穿右纤维三角,经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前行,于室间隔肌部上缘分为左脚和右脚(左、右束支),沿室间隔左右侧心内膜深面下行,并分支至心室肌(浦肯野纤维)。 3、左、右冠状动脉起始、行径、分支、分布区域左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左窦,经左心耳和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旋支分支:左室后支;左缘支;窦房结支。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行向右下方,绕过心右缘至膈面,在房室交点处分为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后室间支;左室后支;窦房结支;房室结支;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右圆锥支。 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右房、右室、室间隔后1/3(其中有房室束左脚的后支通过)及左室后壁。如右冠状动脉阻塞,可引起后壁心肌梗塞和房室传导阻滞。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室前壁,右室前壁一小部分及室问隔前2/3(其中有右脚及左脚前支通过)。如前室间支阻塞、可引起左室前壁及室间隔前部梗塞,并可发生传导阻滞。左冠状动脉旋支分布于左室侧壁、左室后壁及左心房。 4、冠状窦的位置和开口及注入静脉冠状窦位于心膈面的冠状沟内,左侧起点是心大静脉和左房斜静脉注入处,起始处有静脉瓣,右侧终端是冠状窦口。注入冠状窦的主要静脉有心大、中、小静脉。 5、锁骨下动脉及上肢的主要动脉及分支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胸廓内动脉分为肌膈动脉、腹壁上动脉、心包膈动脉。甲状颈干分为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上肢动脉分为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

肌肉起止点总结

常用肌肉起止点总结 1. 额肌——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

缘。 6. 咬肌——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 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 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肌肉起止点(含理解说明)

1. 额肌——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

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 咬肌——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 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 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

常用肌肉起止点

常用肌肉起止点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用肌肉起止点及肌肉功能总结 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 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骨外1/3。 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处的下方。 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 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 在中斜方肌的激发点,特别是位于接近肩峰外侧端引起上臂近端外面下至肘部的疼痛。

09康复肌肉起止点_作用_神经支配

肌肉起止点_位置_作用与神经支配 1、头肌分群、名称、位置、起止点、作用与神经支配 肌群 名称 位置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面 肌︵表情肌︶ 枕额肌 颅盖中线的两侧,为 二腹肌,额肌与枕腹 之间为帽状腱膜 额腹:帽状腱膜 枕腹:上项线 眉部皮肤 帽状腱膜 提睑扬眉, 并形 成额纹使头皮 后移 面神经 口轮匝肌 口裂周围 紧闭口裂, 可做努嘴、吹口哨等 动作;与颊肌共同收缩、可做吸 吮动作 面神经 眼轮匝肌 眼裂周围 闭合睑裂 面神经 咀嚼肌 咬肌 下颌支外面 顴弓 下颌骨咬 肌粗隆 上提下颌骨 三叉神经 颞肌 颞窝,呈扇形 颞窝 下颌骨冠 突 上提下颌骨,可 将已前移的下颌骨向后拉 三叉神经 翼外肌 颞下窝 蝶骨大翼的下 面和翼突 下颌颈前 面 双侧同时收缩,使下颌骨前移, 协助口。单侧收 缩,使下颌骨移 向对侧 三叉神经

翼肌 翼外肌的下方 蝶骨翼突 下颌骨面 协助上提下颌 骨。若与翼外肌协同可使下颌骨做研磨动作 三叉神经 2、颈肌分群、名称、位置、起止点、作用与神经支配 肌群 名称 位置 起点 止点 作用 神经支配 颈 浅肌 群 颈阔肌 颈前部两侧 颈前部浅筋膜 口角 颈部皮肤起皱 面神经 胸锁乳突肌 颈前外侧 胸骨柄、锁骨侧端 颞骨乳突 一侧收缩,使 头向同侧侧 副神经

使头后仰 舌骨下肌群肩胛舌骨肌 舌骨下方,颈正中 线两侧,覆盖于喉、 气管和甲状腺前方 与名称一致 下降舌骨和 喉。当舌骨固 定时,甲状舌 骨肌可牵拉喉 向上 颈丛 胸骨舌骨肌 胸骨甲状肌 甲状舌骨肌 舌 骨 上 肌 群 二腹肌 舌骨与下颌骨、颅 底之间,参与构成 口腔底 后腹:乳突 前腹:下颌骨体 中间腱附 与舌骨 口, 上提舌骨, 使舌升高,并 可协助食团入 咽 前腹: 三叉 神经 后腹:面神 经 下颌舌骨肌下颌体面舌骨体三叉神经 颈 深 肌 群 前斜角肌 颈外侧深部 颈椎横突 第1肋上 面上提第1~2 肋助吸气 颈神经前 支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第2肋上 面

常用肌肉起止点

常见肌肉起止点 1. 额肌一一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 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一一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一一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一一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 咬肌一一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一一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 斜角肌一一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 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 斜方肌一一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但也是肩部和 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 骨外1/3。 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处的下方。 相关部位:肩部上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上部至乳突和耳上方至颞部的疼痛,也引起下颌角疼痛 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的激发点引起颈后部颅底、肩后部和肩胛骨之间疼痛。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 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肌肉起止点神经支配及功能

名称起点止点神经支配功能 三角肌锁骨外侧1/3, 肩峰、肩胛冈 肱骨三角肌粗隆腋神经外展,前屈或后伸肩关 节 冈上肌肩胛骨冈上窝肱骨大结节上分臂丛神经的短 支外展肩关节 冈下肌肩胛骨冈下窝肱骨大结节中分外旋肩关节小圆肌肩胛骨外侧缘背面肱骨大结节下分 大圆肌肩胛骨下角背面肱骨小结节嵴后伸,内收和内旋肩关 节 肩胛下肌肩胛下窝肱骨小结节内旋肩关节 肱二头肌长头:肩胛骨盂上结节 短头:肩胛骨喙突 桡骨粗隆肌皮神经曲肘关节,前臂旋后 喙肱肌肩胛骨喙突肱骨内侧缘中部前屈,内收肩关节肱肌肱骨体下半面尺骨粗隆屈肘关节 肱三头肌长头:肩胛骨关节盂下方;内 侧头,外侧头:肱骨背面 尺骨鹰嘴桡神经伸肘关节,长头伸肩收 肩 肱桡肌肱骨外上髁上方桡骨茎突桡神经屈前臂 旋前圆肌肱骨内上髁桡骨中部外侧面正中神经前臂旋前 桡侧腕屈肌第二掌骨底屈腕 掌长肌掌腱膜 尺侧腕屈肌豌豆骨尺神经 指浅屈肌肱骨内上髁,尺桡骨第2~5指中节指骨正中神经屈腕,屈2~5指 指深屈肌尺骨及骨间膜掌面第2~5指远节指骨底正中神经,尺神 经 屈腕,屈2~5指 拇长屈肌桡骨及骨间膜掌面拇指远节指骨底正中神经屈拇指旋前方肌尺骨远端掌面桡骨远端掌面前臂旋前桡侧腕长伸肌肱骨外上髁第二掌骨底背面桡神经伸腕 桡侧腕短伸肌肱骨外上髁第三掌骨底背面 指伸肌肱骨外上髁第2~5指中节远节指骨底 背面 伸腕,伸指 小指伸肌肱骨外上髁小指中,远节指骨底背面 尺侧腕伸肌肱骨外上髁第五掌骨底背面伸腕 旋后肌肱骨外上髁,尺骨上端桡骨上端前面桡神经前臂旋后 拇长展肌桡,尺骨背面第一掌骨底拇指外展 拇短伸肌桡骨背面拇指近节指骨底伸拇指 拇长伸肌尺骨背面拇指远节指骨底 示指伸肌示指指背腱膜伸示指 拇短展肌腕横韧带拇指近节指骨底正中神经外展拇指 拇短屈肌屈拇指 拇指对掌肌第一掌骨拇指对掌 拇收肌腕横韧带、腕骨、第三掌骨拇指近节指尺神经内收拇指 髂腰肌腰椎体两侧、髂窝股骨小转子腰神经屈髋关节 阔筋膜张肌髂前上棘髂胫束臀上神经紧张阔筋膜 臀大肌髂骨、骶骨背面股骨臀肌粗隆臀下神经伸髋关节,旋外臀中肌髂骨外面股骨大转子臀上神经外展髋关节 臀小肌 梨状肌 骶骨盆面股骨大转子尖骶从分支外展外旋髋关节

常用肌肉起止点

常见肌肉起止点 1. 额肌——额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枕肌相连。因此,不管枕肌或额肌,还是两部分都紧张,都能引起整个头皮紧张的感觉。额肌部分地连接到眼轮匝肌上,这两个肌肉常与头痛有关。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眼眉表面的皮肤,部分至眼轮匝肌和鼻根部。 2. 枕肌——枕肌通过帽状腱膜直接与额肌相连。 肌连接:上方,至帽状腱膜。下方,至枕骨上项线。 相关部位:局部疼痛放散至头后部和顶部,并可涉及到同侧眼部。 3. 眼轮匝肌 肌连接:内侧,至睑内侧韧带,额骨和上颌骨及眼睑组织。上内侧,至眼眶。 4. 颧大肌和颧小肌——颧大肌和颧小肌是主要的笑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骨。下方,至口角组织,与口轮匝肌纤维融合。 5. 颞肌——颞肌是一个大的扇贝形肌肉,覆盖在头侧面耳的前、上和后方。所有的主诉头痛或颞颌关节(TMJ)问题的病人,都应该检查并治疗颞肌。 肌连接:上方,至颧弓上方颞窝的骨和筋膜。下方,至下颌骨冠状突和下颌支前缘。 6. 咬肌——咬肌是最重要的咀嚼肌。在TMJ有问题时,首先应该治疗咬肌。 肌连接:上方,至上颌骨颧突和颧弓。下方,咬肌浅层至下颌角外表面和下颌支的下半部; 咬肌深层至下颌支上半部,可能延伸至下颌角。 7.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有两个头的肌肉,主要功能为稳定、旋转和弯曲头部和颈部。所有主诉头痛的病人都应该仔细检查胸锁乳突肌。它的两个头是胸骨头和锁骨头。 肌连接:上方至乳突外侧面和枕骨上项线外侧1/2 下方:胸骨头:胸骨柄前表面锁骨头:锁骨前表面的内1/3。 8. 斜角肌——我们熟悉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在反常的呼吸时它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大部分的人都存在这一肌肉的问题。 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 肌连接: 前斜角肌:上方,到第3至第6颈椎横突的前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上方,到第2至第7颈椎横突后面。下方,到第1肋骨的上缘外面。 后斜角肌:上方,到第5或第6颈椎和第7颈椎横突的后面。 下方,到第2肋骨的侧面,有时也可至第3肋骨。 9. 斜方肌——斜方肌覆盖很大区域并有多种功能。它是颈后部重要的肌肉,但也是肩部和背部的肌肉。斜方肌的问题可能引起多种疼痛和不舒适,因为它在上身疼痛和功能障碍中它起重要的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它是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部位。 肌连接:上斜方肌:上方和内侧,至上项线、项韧带和颈1到颈5的棘突。下方和外侧,至锁骨外1/3。 中斜方肌:内侧,至第6颈椎到第3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的上部。下斜方肌:内侧,至4到12胸椎的棘突和韧带。外侧,至肩胛嵴的内侧端,接近肩胛提肌连接

人体拮抗肌肉稿件.docx

人体拮抗肌肉 1、关节的功能: 所谓关节是指将骨和骨连接在一起的组织结构,由骨骼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 肌肉和韧带贴附在骨上,主管关节的活动。韧带主要限制关节过度活动,稳定关节面。肌肉是关节活动的动力,不同组织的肌肉收缩使关节朝相应的方向运动。 2、各关节的功能和运动的肌肉 注:主动肌:关节收缩运动方向相同的肌肉。肌肉收缩 拮抗肌:肌肉伸直运动方向相反的肌肉。肌肉舒张 1颈椎的屈曲/前屈(低头):正常活动范围:0—60度 主动肌:胸锁乳突肌(两侧的)、 头长肌、颈长肌 颈前肌 拮抗肌(颈后肌群): 斜方肌上段纤维 头夹肌及颈夹肌 半棘肌及竖脊肌 2 颈椎的伸展/后伸(仰头):正常活动范围:0—50度

主动肌(颈后肌群):同上拮抗肌 拮抗肌:胸锁乳突肌(两侧) 头长肌及颈前肌 3颈椎的侧屈(侧头):正常活动范围:0—50度 主动肌:斜角肌、斜方肌上段(侧面) 同侧胸锁乳突肌和肩胛提肌 拮抗肌:主动肌对侧的肌肉群 4颈椎的旋转(扭头):正常活动范围:0—70度 主动肌:同侧的肩胛提肌及夹肌 半棘肌、多裂肌、对侧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段 拮抗肌:同侧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上段 对侧的夹肌、半棘肌、多裂肌 5肩关节屈曲(伸直胳膊由前方举起,高过头顶,贴同侧耳朵)正常活动范围:0—180度 主动肌:三角肌前部、肱三头肌、喙肱肌、胸大肌 拮抗肌:肩关节的后方伸展肌群 背阔肌、肩胛下肌、 大圆肌、三角肌后部 6肩关节的外展:(伸直胳膊,由侧方举起)正常活动范围:0—100度 主动肌:三角肌中段、冈上肌 拮抗肌:肩关节的内收肌肉群 7肩关节的内旋:正常活动范围:0—90度

人体肌肉起止点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头颈肌 头颈肌中,头肌可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颈肌分浅、中、深三群,颈浅肌群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解剖 胸锁乳突肌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