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刷电机控制技术 文献综述

无刷电机控制技术 文献综述

无刷电机控制技术  文献综述
无刷电机控制技术  文献综述

无刷电机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

1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电机的应用领域不断的扩大。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更加促进了电机调速技术的发展。随着新的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的数字集成电路以及先进的控制理论的应用,控制部件功能日益完善,所需的控制器件数目愈来愈少,控制器件的体积愈来愈小,控制器的可靠性提高而成本日益降低,从而使得电机的应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工业领域,而逐渐向商业,家用电器、声像设备、电动自行车、汽车、机器人、数控机床、雷达和各种军用武器随动系统等领域拓展。[1, 15]

2 国内外发展概况

电机的种类很多,其中,无刷直流电机以其优越的性能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重点研究对象。

早期国内外对直流无刷电机的研究主要致力于将更加先进的电力电子器件和材料应用于直流无刷电动机以提高它的性能。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磁性材料(尤其是高性能的稀土永磁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和专用控制器的迅速发展,明显改善了直流无刷电动机特性的同时,人们又把对直流无刷电动机研究的目光转移到电子换相、稀土永磁材料以及智能控制三个方面,试图来抑制直流无刷电动机的转矩波动。除此之外,随着电机及驱动系统的发展,控制系统趋于智能化和数字化,使得许多较复杂的控制技术得以实现。这些控制技术的实现又进一步推动了直流无刷电机在各个工业领域更好地应用,为直流无刷电机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2]

3无刷电机控制

3.1无刷直流电机

无刷直流电机与传统直流电机相比,其结构上有较大不同,无刷直流电机将传统直流电机定子上的永磁体转移到转子上,而将电枢绕组置于定子上,并采用电子换向装置取代传统直流电机的机械式电刷换向器,使无刷直流电机在运行时无换向火花和无线电干扰,长时使用无需更换电刷,电机使用寿命长。无刷直流电机紧凑的机械结构,使其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小型化。

无刷直流电机相对于交流异步电机,具有高能量密度、高效率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调速性能。由于定子无励磁电流分量,具有较高的效率。无刷直流电机由传统直流电机衍生而来,其自身具有传统直流电机调速方便、性能优异的特点,通过调压

调速方式即可实现转速的平滑调节。[1]

3.2供电方式

变压调速是直流调速系统的主要方法,调节电枢电压需要有专门的可控直流电源。常用的可控直流电源有以下三种:1)旋转变流机组

2)静止式可控整流器

3)PWM变换器

3.2.1旋转变流机组

图1为旋转变流机组和由它供电的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由交流电动机(异步机或同步机)拖动直流发电机G实现变流,由G给需要调速的直流电动机M供电,调节G的励磁即可改变其输出电压U,从而调节电动机的转速n,这样的调速系统简称G-M系统。

图1旋转变流机组和由它供电的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

机组供电的直流调速系统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曾广泛地使用着,但该系统需要旋转变流机组,至少包含两台于调速电动机容量相当的旋转电机,还要一天励磁发电机因此设备多,体积大,费用高,效率低,运行有噪声,维护不方便。[4]

3.2.2静止式可控整流器

采用闸流管的离子推动系统是最早应用静止式变流器装置供电的直流调速系统。图2所示为晶闸管-电动机调速系统(简称V-M系统)的原理图。图中VT是晶闸管

U来移动触发脉冲的相位,即可改可控整流器,通过调节触发装置GT的控制电压

e

变整流电压的d U ,从而实现平滑调速。

图2 晶闸管-电动机调速系统(V-M 系统)的原理图

它与旋转变流机组相比,晶闸管整流器装置不仅在经济性和可靠性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技术性能上也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大大提高系统的动态稳定性能。但它也有缺点:首先,由于晶闸管的单向导电性,它不允许电流反向,给系统可逆运行造成困难;另外一个问题是谐波与无功率造成的“电力公害”。[4]

3.2.3 PWM 变换器

图3是PWM 变换器-直流电动机系统原理图。VT 的控制极由脉宽可调的脉冲电压序列g U 驱动,在一个开关周期内,当0≤t <on t 时,g U 为正,VT 导通,电源电压通过VT 加到电动机电枢两端;on t ≤t <T 时,g U 为负,VT 关断,电枢失去电源,经VD 续流。这样,电动机两端得到的平均电压为 改变占空比ρ(0≤ρ≤1)即可调节电动机转速。

自从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问世以后,就出现了采用脉宽度调制的高频开关控制方式,形成了脉宽调制变换器-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简称PWM 调速系统,与V-M 系统相比,PWM 系统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

1)电路简单;

2)低速性能好,稳速精度高,调速范围宽;

3)动态响应快,动态抗干扰能力强。[4, 13, 14]

图3 PWM变换器-直流电动机系统

3.3位置检测方法

3.3.1有位置传感器检测

位置传感器在无刷直流电机中起着测定转子磁极位置的作用,将转子磁钢磁极的位置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然后去控制定子绕组换相。目前在无刷直流电机中常用的位置传感器有下述几种形式:

(1)电磁式位置传感器

(2)光电式位置传感器

(3)霍尔位置传感器

3.3.2无位置传感器检测

在小型和轻载起动条件下,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成为理想的选择。这种检测方法不是直接检测电机转子的位置,而是通过检测磁链、电流和电压等物理量来得到转子位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检测方法当属反电动势过零检测法。[5]反电动势法(也称端电压反电动势法)是通过测量三相绕组的端电压与中性点电压实现的。当某相端点电位与中性点电位相等时,则此刻该相反电动势过零,反电动

势过零后再延时30°电角度即为触发功率开关管进行换向的时刻。[6, 9]

随着电机及驱动系统的发展,控制系统趋于智能化和数字化,使得许多较复杂的控制技术得以实现。这些控制技术的实现又进一步推动了直流无刷电机在各个工业领域更好地应用,为直流无刷电机的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目前,应用到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PID 控制;

2)模糊控制;

3)变结构控制;

4) 神经网络控制技。[2]

3.4.1 PID 控制技术

PID 控制是一种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为广泛的控制算法。这种控制方式的最大优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该算法由于其简单实用而被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其形式如下:

]

)()(1)([0?++=t

d i p dt t d

e T dt t e T t e K t U )( (3.1) 同样,在数字控制系统中,使用比较普遍的也是PID 控制规律,此时数字PID 调节器的输出和输入之间的关系是:

()[]????

??--++=∑=)()()()(0T kT e kT e T T jT e T T kT e K kT u d k j i p (3.2) 在传统的PID 控制方法中,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的环节: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微

分环节。 PID 控制方法应用于直流无刷电机控制,其具有算法简单,工程实用性好等优点,但是由于无刷直流电动机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的控制对象,而PID 控制算法本质上是一种线形控制方法,其鲁棒性较差,因此,进一步制约了高性能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有非线性环节在建模时,通常都是略去系统高频动态性能,保留低频性能,建立系统的降阶模型。利用系统降阶近似模型整定的PID 控制参数,在实验室中也许是最优的,但运用到实际系统中时,可能会出现误差。[7]

模糊控制方法是通过建立一定的模糊规则建立一定的模糊规则,利用模糊控制器来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先采集被控对象输出信号的精确值,然后将该信号与给定值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e,把误差信号e的精确值模糊化变成模糊量,从而得到误差e的模糊语言集合的一个子集E,此时E是一个模糊向量,最后,用E和模糊控制规则R根据推理的合成规则进行模糊决策。为了对被控对象实施精确的控制,还必须把模糊量转换为精确量(反模糊化)u去控制执行机构采取相应的动作。[11]

模糊控制不需要建立分析对象的动态模型,并且在模糊规则设计得当的情况下,模糊控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此外,模糊控制器设计比较简单,而且稳定性也较好。模糊控制器用于电机调速,能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但是,模糊控制应用于无刷直流电机的实际控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众多的模糊变量以及隶属度函数的选择需要丰富的操纵经验;在实际应用中,调试时间往往有限;操作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使得效果较好的专家经验知识难以得到,这些情况制约了模糊控制技术在无刷直流电机中的应用。此外,模糊规则的复杂程度超过一定限度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就变得难以掌握和非常繁琐;而且单纯的模糊控制缺乏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当控制对象或控制目标超出一定范围后,其控制效果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7, 10]

3.4.3变结构控制技术

主要应用于二阶和单输入高阶系统,并广泛应用在机器人控制、飞机和空间飞行器等系统。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状态空间线性系统,变结构控制方法得到丰富,其中带有滑动模态的变结构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滑模控制)得到最广泛的研究,也是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

滑模变结构控制中的滑动模态是指系统运动在某一子流上,迫使系统的状态轨迹沿着设计好的滑模面运动到平衡点(期望点),系统一旦进入滑动模态,在一定条件下就对外界干扰及参数扰动具有不变性,从而具有比鲁棒性更加优越的完全自适应性。

[2]

3.4.4神经网络控制技技术

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思想是从仿生学的角度,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运作方式,使机器具有人脑那样的感知、学习和推理能力。神经网络在解决高度非线性和严重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成为智能控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神经网络控制器目前主要是依靠数字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软件来实现网络的训练,这就限制了神经网络控制器只能用于低速的控制系统。如果能够采用可编程硬件来实现神经网络控

制,将具有推理速度快、实时性好等优点。[8, 12]

4 总结

由于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精度逐渐提高,对其的控制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的电机驱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电机的控制要求,新型的正弦PWM驱动方法以其方便,快捷,调节范围宽的特点实现无刷直流电机快速,便捷的调控。在有位置传感器检测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简单便捷无位置传感器检测技术,但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在启动方面仍存在着缺陷。随着电力电子技术、高性能材料的发展、高性能微处理的出现,使一些复杂的控制技术得以实现。相比传统的PID控制技术,模糊控制、变结构控制技术和神经网络控制技术,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技术,控制精度高,鲁棒性强,但操作复杂,操作员需要丰富经验,当前的技术和工作人员根本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而传统的PID控制设计方便简单,工程实用性强,是一种线性控制技术,因此,传统PID更适合于一般的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我国自动化的不断深入,现有的控制技术已经无法满足自动化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方便,快捷,控制精度高的控制技术来对直流无刷电机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汪俊杰.新型无刷直流电机驱动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2]陈小永.直流无刷电机控制技术研发[D].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3]汪小锋.基于PWM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4]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杨庆彧.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转矩脉动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胡波,徐国卿,康劲松.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7,

34(5):21-23.

[7]蔡鹏.基于自抗扰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方法的研究及仿真[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8]赵芝璞.基于FPGA无刷直流电机神经网络控制器设计[D].江苏:江南大学,2006.

[9]熊慧,李玉锟,尤一鸣.基于S12X的直流无刷电机反电势控制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10,

36(2):95-98.

[10]李勇,罗隆福,许加柱,李季.基于模糊控制的直流电机PWM调速系统[J].大电机技术,

2006,(1):66-68.

[11]罗文,广孔峰.基于模糊控制的直流无刷电机调速系统[J].江苏电器,2007,(z1):31-36.

[12]左旭坤,李国丽,姜卫东.基于神经网络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J].电子产品世界,2006,

(6):53-56.

[13]周文卫.直流PWM 调速系统的研究[J].电气技术,2009,(7):37-39.

[14]周林, 蒋建文, 易强, 罗眉.PWM 控制器的控制方法[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13(z1):

110-113.

[15]欧立生,马小芳.直流无刷电动机在纺织机械中的应用[J].微电机,2011,44(5):104-109.

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作者:————————————————————————————————日期:

一种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 摘要:介绍了MOTORALA公司专门用于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的芯片MC33035和 MC33039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系统设计分为控制电路与功率驱动电路两大部分,控制电路以MC33035/33039为核心,接收反馈的位置信号,与速度给定量合成,判断通电绕组并给出开关信号。在驱动电路设计中,采用三相Y联结全控电路,使用六支高速MOSFET 开关管组成。通过实验,电机运行稳定。 关键词:无刷直流电机;MC33035/33039;控制电路;驱动电路 Design of control system for Brushless DC Motors SUN GuanQun;SHI Ming;TONG LinYi;XU YiPing Abstract:It introduces the MOTORALA company use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 f the chip MC33035 and MC33039 which control the brushless direct curren t motor exclusively and its work principle. The system design divides into tw o major parts: the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power driver circuit, the control circ uit take MC33035/33039 as the core, receive feedback position signal, with th e speed to the quota synthesis, the judgment circular telegram winding and p roduces the switching signal. In the actuation circuit design, uses the three-p hase Y joint all to control the electric circuit, uses six high speed MOSFET swit ching valve to compose. Through the experiment, the electric motor moveme nt stable is reliable. Keywords:Brushless DC motor;MC33035/33039;control circuit;drive circuit 1.引言 永磁直流无刷电机是近年来迅速成熟起来的一种新型机电一体化电机。该电机由定子、 转子和转子位置检测元件霍尔传感器等组成,由于没有励磁装置,效率高、结构简单、工作特 性优良,而且具有体积更小、可靠性更高、控制更容易、应用范围更广泛、制造维护更方便 等优点,使无刷电机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本系统设计是利用调压调速,根据调整供电PWM电源的占空比进而调整电压的方式实 现。本设计采用无刷直流电机专用控制芯片MC33035,它能够对霍尔传感器检测出的位置 信号进行译码,它本身更具备过流、过热、欠压、正反转选择等辅助功能, 组成的系统所需 外围电路简单,设计者不必因为采用分立元件组成庞大的模拟电路,使得系统的设计、调试 相当复杂,而且要占用很大面积的电路板。 MC33035和MC33039这两种集成芯片也可以方便地完成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 运转起动以及动态制动、过流保护、三相驱动信号的产生、电动机转速的简易闭环控制等。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专业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与作用 (一)课程定位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二)课程的作用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电工电子、电力拖动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培养学生对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分析及控制策略的设计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的设计以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案例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注重实用性,坚持以实为本,避开高深理论推导和内部电路的过细研究,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重心,删除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的繁冗计算,注重外部特性及连线技能,同时兼顾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做到既为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电机驱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掌握机电设备常使用的几种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电动机、交流永磁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驱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熟悉电机调速、分析及控

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驱动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掌握功率变换器电路及其应用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及新型电机的结构特点与选用。 【能力目标】 能对对驱动电机各种控制电路进行选择、应用和设计,能够准确描述各种电机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及特点,并针对不同电机选用不同的控制方式。 【素质目标】 能整体把握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在日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学院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按照职业教育理念,本课程设计了三个教学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基于AT89S52单片机直流电机PWM控制系统 文献综述

基于AT89S52单片机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文献综述 电机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电机转速是电机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因而测量电机的转速和电机的调速,使它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更显得重要,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PWM调速已经成为电机调速的新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控制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电机调速成了人们研究的课题,现在对于普通直流电机的调速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直流电动机转速的控制方法可分为两类励磁控制法与电枢电压控制法。励磁控制法控制磁通,其控制功率虽然小,但低速时受到磁饱和的限制,高速时受到换向火花和换向器结构强度的限制,而且由于励磁线圈电感较大,动态响应较差,所以使用较少。电枢电压控制法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调节电压,一种是调节电流。传统的调速系统是用模拟电子电路来实现的,这种电路虽然响应快,但是灵活性较差,维修复杂。单片机作为一种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通过单片机对普通直流电机进行调速的系统已经存在,单片机具有性能高、速度快、体积小、价格低、稳定可靠、应用广泛、通用性强等突出优点。 一、研究背景及动态 起先的电机电枢电压调节法采用串联电阻调速法,这种方法耗能大、且调速不太平稳,逐渐被其他调速装置代替。以后又出现了晶闸管、MOSFET、IGBT等为主控元件的调速装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直流电机调速逐步从模拟化向数字化转变,特别是单片机技术的应用,使直流电机调速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控制回路的硬件设备极其复杂,安装调试困难,相对故障率较高,维修比较困难。而采用单片机控制的电机调速系统,其控制方案是依靠软件实现的,控制器由可编程功能模块组成,配置和参数调整简单方便,工作稳定。 脉宽调制(PWM)是一种对模拟信号电平进行数字编码的方法,它不仅容易由软件来实现,而且从处理器到被控制信号都是数字形式无需数模转化,加上PWM 对噪声的抵抗能力强,使得PWM成为目前电机调速的主要方法。一些人采用闭环控制,对检测量与目标量进行计算,通过单片机产生PWM波控制直流电机电枢的通断时间来实现变电压调速;另一部分人采用模糊控制,使用开环系统,只通过该变程序参数来实现所需要的速度变化。另一种电机调速直接对模拟量进行调整,由单片机的多个口线编码,通过D/A转换元件转化成模拟量,直接控制可控硅的导通角,D/A的位数决定调速的级数。

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及控制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 James P. Johnson, Caterpiller公司 本章的题目是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无刷直流电动机(BLDC)的运行仿效了有刷并励直流电动机或是永磁直流电动机的运行。通过将原直流电动机的定子、转子内外对调—变成采用包含电枢绕组的交流定子和产生磁场的转子使得该仿效得以可能。正如本章中要进一步讨论的,输入到BLDC定子绕组中的交流电流必须与转子位置同步更变,以便保持磁场定向,或优化定子电流与转子磁通的相互作用,类似于有刷直流电动机中换向器、电刷对绕组的作用。该原理的实际运用只能在开关电子学新发展的今天方可出现。BLDC电机控制是今天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运动控制技术。可以预见,随着BLDC的优点愈益被大家所熟知且燃油成本持续增加,BLDC必然会进一步广泛运用。 2011-01-30 23.1 BLDC基本原理 在众文献中无刷直流电动机有许多定义。NEMA标准《运动/定位控制电动机和控制》中对“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定义是:“无刷直流电动机是具有永久磁铁转子并具有转轴位置监测来实施电子换向的旋转自同步电机。不论其驱动电子装置是否与电动机集成在一起还是彼此分离,只要满足这一定义均为所指。”

图23.1 无刷直流电机构形 2011-01-31 若干类型的电机和驱动被归类于无刷直流电机,它们包括: 1 永磁同步电机(PMSMs); 2 梯形反电势(back - EMF)表面安装磁铁无刷直流电机; 3 正弦形表面安装磁铁无刷直流电机; 4 内嵌式磁铁无刷直流电机; 5 电机与驱动装置组合式无刷直流电机; 6 轴向磁通无刷直流电机。 图23.1给出了几种较常见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构形图。永磁同步电机反电势是正弦形的,其绕组如同其他交流电机一样通常不是满距,或是接近满距的集中式绕组。许多无刷直流电

基于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7-10-20T11:19:09.3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5期作者:樊圣至[导读] 为了摆脱此系统对进口技术的依赖性,应深入研究其控制系统,提升设计水平,从而实现煤矿开采的自动化。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摘要:无刷直流电机具备体积小、效率高以及控制精度高等优势,且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在部分控制系统中,外加干扰以及参数摄动等因素干扰了系统的动静态性,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无刷直流电机结构与运行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其软硬件方面的优化控制措施,以期为此后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1 无刷直流电机结构 电机本体、位置测算结构、电子换相逻辑等均属于无刷直流电机的组成结构,且其与永磁同步电机较为相似。相较直流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旋转的转子为磁极,而直流电机为绕组。且定子主要由电枢绕组、定子铁芯以及其他固定部件组成,电枢绕组一般采用三相Y型绕法,而转子磁极则采用稀土永磁钢片组成,安装在转子表面。 2 无刷直流电机软硬件设计2.1系统硬件部分 2.1.1系统硬件结构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整流电路、开关电源电路、控制芯片、信号隔离电路、调试电路、逆变功率电路以及电流电压检测与保护电路等,其具体结构如下图1所示。 图1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硬件结构组成图其中键盘控制系统信息,比如完成启动、停机、速度给定以及系统参数的在线修改等工作。系统交流电源通过整流桥获得直流电源,并供给全桥逆变以及开关电源电路。而开关电源电路则为系统提供24V以及5V的直流电源,电压检测电路通过模数转换获得电压时值,通过母线电压的监控实行过压保护动作,而主控芯片则通过判断输入信息进行控制命令。 2.1.2电源部分分路 整个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便是电源,且其呈现出交流、直流以及交流的变化过程,整个电路被分为强电与弱电两个组成部分,且单相220伏的交流电在整合后会形成310伏的直流电,为逆变电路以及开关电路提供能量。首先是整流电路,包括单相全桥不可控整流电路以及电容充电电流限制电路两个组成部分,当电机功率为1.5kW时,控制器的输出能力设定为2.2kW,且上电瞬间直流电源对电容充电,断开继电器,且电流在经过电阻的过程中得到缓冲。其次是电源电路,主要由变压器、IC1以及MC7085等部分组成,其中IC1为电源的专门控制面板。且开关电源处于电压工作模式,IC1通过电压反馈调整PWM的输出功率,从而维持电源电压的稳定运行。最后是芯片电源电路,主要采用主控芯片为3.3伏的工作电平。 2.1.3主控芯片以及周边电路研究中采用适合电机控制领域的32位Cortex -M3核的单片机,可以达到较高的运算效率,且其时钟频率为72赫兹,具备丰富的外设资源。在设计管脚分配以及附属电路时应在参考专业手册的基础上进行,第一,对于引脚60的外接电路,芯片应处于下载设置状态,且系统完成后还应焊接0欧姆的电阻,以保持引脚的低电平状态。第二,对于晶振电路应采用8M外部晶体的振荡器,且电源与大地之间连接电容,以排除电源的耦合干扰。第三,PWM信号输出控制电路,应采用安全性较强的芯片,且在芯片输出后以及光电隔离之前设置74ACT244以有效控制信号的总输出。第四,键盘系统属于独立通信模块,设计时应按照协议要求编写通讯软件即可使用。 2.1.4功率器元件以及驱动电路GTO、MOSFET、GTR、IGBT以及IPM等均属于常用的功率开关元件,且设计期间,应根据元件管件的耐压程度、最大开关频率等因素进行选择。本次研究中,电机控制要求较高的开关频率;较小的导通阻抗以及较小的驱动功率,因此可以选择MOSFET、IPM以及IGBT。比较发现,IGBT具备大电流以及低导通阻抗的特点,可以保持开关频率;而IPM则在内部集成了过高电压、过大电流以及高温的检测系统,且可以在引脚处输出故障信号,降低了系统的损害率。但考虑到此次研究的试验性质,因此应选择IGBT的分立元件组建全桥逆变电路,并确定1200伏的耐压与25安的额定电流,上升时间为50毫秒。 2.1.5模拟量采集与故障电路

驱动电机与控制技术技术试卷(A)

院 年 学期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技术课程试卷 共 3 页第 1 页题次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概念辨析模块 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在括号内画“√”,错误则在括号内画“×” (共25分,每空1分) ( )1、新能源汽车要求驱动电机体积小、质量轻,具有高可靠性和寿命长。 ( )2、新能源汽车无需要求驱动电机全速段高效运行。 ( )3、电机驱动系统一般由电动机、功率变换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 ( )4、直流电机一般具有电刷装置和换向器。 ( )5、电刷装置的作用是把直流电压、直流电流引入或引出。 ( )6、磁导率是表示物质导磁性能的参数。 ( )7、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力。 ( )8、交流异步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由三相交流电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旋转磁场,从而在鼠笼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在磁场中受力。 ( )9、永磁同步电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开关电路产生旋转磁场,转子根据磁阻最小的原理进行旋转。 ( )10、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开关产生旋转磁场,转子跟随磁场旋转。 ( )11、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三相交流电在定子绕组中产生旋转磁场,由永磁铁构成的转子跟随旋转磁场旋转。 ( )12、直流电机调速性能好,启动转矩大。 ( )13、直流电机控制复杂,易磨损。 ( )14、交流异步电机具有高可靠性,制造成本高。 ( )15、无刷直流电机无换向器和电刷,结构简单牢固,尺寸和质量小,基本免维护。 ( )16、开关磁阻电机一般定子凸极比转子凸极少两个。 ( )18、开关磁阻电机的成本相对而言最低。 ( )19、功率二极管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与电子电路中的二极管都是相同的。 ( )20、占空比指的是电力电子开关的导通时间与开关周期之比。 ( )21、直流斩波电路只有降压斩波电路。 ( )22、PWM 整流电路采用脉冲宽度调制控制,能够实现电能双向变换。 ( )23、轮毂电机结构简单、布置灵活,车辆的空间利用率高,传动系统效率高。 ( )24、开关磁阻电机的噪音较大。 ( )25、永磁同步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的转子结构相似,都是由永磁铁组成。 第二部分.基本知识模块 下列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答案并将代码填写在括号里。 (共15分,每题1分) 1.交流异步电机的转速为( )r/min 。 A 4000-6000 B 12000-15000 C 4000-10000 D >15000 2.永磁同步电机的转速为( )r/min 。 A 4000-6000 B 12000-15000 C 4000-10000 D >15000 3.磁通所通过的路径称为( ) A 磁感线 B 磁场强度 C 磁路 D 磁阻 4.用于制造永久磁铁和扬声器的磁钢的是( )。 A 硬磁材料 B 软磁材料 C 矩磁材料 D 普通材料 5.用于制造计算机中磁存储元件的磁芯、磁棒和磁膜等的是( )。 A 硬磁材料 B 软磁材料 C 矩磁材料 D 普通材料 6.用于制造电动机、变压器和继电器的铁芯的是( )。 A 硬磁材料 B 软磁材料 C 矩磁材料 D 普通材料 7.右图的电路符号所示为( )。 A 功率二极管 B 功率MOSFET C IGBT D GTR 8.功率MOSFET 指的是( )。 系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命题教师 教研室负责人 系 负责人 试卷类型 A ………………………………………密封线………………………………………密封

三相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250712207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三相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及仿真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系(部)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时间2014年3月25 日

三相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摘要电动机系统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2013年我国电动机年产量约为45000万千瓦,平均效率比发到国家低2-3个百分点,其拖动系统效率比发达国家低10-30个百分点。我国采用电动机变频调速系统普遍较低,中小电动机基本是通用常规类型,还没有形成变频调速电动机系列,变频器电动机集成、智能电动机、机电一体化技术还不太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以及控制理论的进步,变频调速以其调速精度高、调速控制范围广、回路保护功能完善、响应速度快、节能显著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制造等经济领域,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以其优越的性能得到迅速发展。 1.掌握51系列单片机在三相电机控制中的特点、实现方式。 2.电机控制系统核心是选用89C51单片机(专用芯片)。 3.预期目标要具备单片机主控电路、测量电路、IPM接口电路、人机对 话、显示电路等。 4.确定本设计的具体方案及步骤,完成硬件系统原理图及方框图、软件流程图、软件编程。 5.系统软件的设计,通过实验仿真,使整个系统能够基本实现电机的平滑调速。 关键词:单片机/Matlab/Simulink /SPWM /变频调速 1 绪论 交流变频调速技术自发展以来,以其优越的性能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伴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以及控制理论进步,变频调速以其调速精度高、调速控制范围广、回路保护功能完善,响应速度快、节能显著等优点,已经广泛

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1 引言 1.1 题目综述 直流无刷电机是在有刷直流电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保留了有刷直流电机良好的调试性能,而且还克服了有刷直流电机机械换相带来的火花、噪声、无线电干扰、寿命短及制造成本高和维修困难等等的缺点。与其它种类的电机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特征:低噪声、体积小、散热性能好、调试性能好、控制灵活、高效率、长寿命等一系列优点。基于这么多的优点无刷直流电机有了广泛的应用。比如电动汽车的核心驱动部件、电动车门、汽车空调、雨刮刷、安全气囊;家用电器中的DVD、VCD、空调和冰箱的压缩机、洗衣机;办公领域的传真机、复印机、碎纸机等;工业领域的纺织机械、医疗、印刷机和数控机床等行业;水下机器人等等诸多应用[1]。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国已经制定了GJB1863无刷直流电机通用规范。外国的一些技术和中国的一些技术大体相当,美国和日本的相对比较先进。当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GTR、MOSFET、IGBT等的出现,以及钕铁硼、钐鈷等高性能永磁材料的出现,都为直流电机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些年来,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快速发展。单片机、DSP、FPGA、CPLD等控制器被应用到了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一些先进控制技术也同时被应用了到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中,这些发展都为直流电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对无刷电机的控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是相差很远,需要继续努力。所以对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学习仍是国内的重要研究内容[2]。 1.3 课题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永磁方波无刷直流电机为控制对象,主要学习了电机的位置检测技术、电机的启动方法、调速控制策略等。选定合适的方案,设计硬件电路并编写程序调试,最终设计了一套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本课题涉及的技术概括如下:

直流调速系统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电动游览车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 07级应电-3班 学生姓名:张海粟 指导教师:顾和荣 完成日期: 2011-3-23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的日益严重,加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车自身难点的不断解决,使电动车具有更多突出的优点。 对于其核心-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其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的方法有:调节电枢供电电压U 、减弱励磁磁通 、改变电枢回路电阻R 。对于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无级平滑调速的系统来说,以调节电枢供电电压的方式为最好。改变电阻只能有级调速;减弱磁通虽然能够平滑调速,但调速范围不大,往往只是配合调压方案,在基速(即电机额定转速)以上作小范围的弱磁升速。最初的直流调速系统是采用恒定的直流电压向直流电动机电枢供电,通过改变电枢回路中的电阻来实现调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设备制造方便,价格低廉。但缺点是效率低、机械特性软、不能在较宽范围内平滑调速,所以目前极少采用。50年代末出现的晶闸管,它具有体积小、响应快、工作可靠、寿命长、维修简便等一系列优点,采用晶闸管供电,不仅使直流调速系统经济指标上和可靠性有所提高,而且在技术性能上也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迅速发展,晶闸管变流技术也日益成熟,直流调速系统更加完善。 对于其核心-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目前我国的直流调速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研究 1.提高调速的单机容量.我国现有最大单机容量比国外单机容量小的多。2.提高电力电子器件的生产水平,增加品种. 3.提高控制单元水平.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仍然是小规模集成运放和组件构成的调速控制系统,触发装置甚至仍是分立元件的。 目前,国外的第四代产品以微处理器为基础,具有控制、监视、保护、诊断及复原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各国学者正致力于无速度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利用监测定子电压、电流等容易测量的物理量进行速度估算,以取代速度传感器,这种控制方式不需要监测硬件,也免去了传感器带来的环境适应性、安装维护等麻烦,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成本,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兴趣。

无刷电机之无感方案控制难点解析

无刷电机之无感方案控制难点解析 无刷无感控制在实际应用中极为广泛,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尤为以久,它的控制难点主要有两点:第一,电机的启动;第二,转子位置的检测。 对于高压无感方案来讲,除了软件上的难点之外,硬件设计也不容忽视,如硬件设计稍有不当,会导致整个控制板的干扰很大,从而加大了整个方案成功的难度。 以下我们主要针对低压的无感方案进行讨论,对于低压的无感方案来讲,市面上的硬件设计都大同小异,检测转子的位置的方式也都几乎都采用反电动势检测法。 1、为什么无感方案电机的启动如此困难? 对于无刷电机来讲,电机的运转是靠电子开关控制换相,那么想要电机正常高效的运转,就必须要知道转子的位置之后,才能正常换相,问题来了,电机没有传感器,也没有转起来,所以转子的位置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无感的启动就要自转启动,先让电机以一定的速率自转,在电机自动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检测反电动势来得知转子的位置,从而得到正确的换相的相位。 电机的自启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本人在调试众多无感方案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供参考: (1)、首先是自转,自转一定要让电机运转顺畅,不能打抖,同时也不能造成大电流。这是启动成功的非常关键的一步。具体如何达到这个效果,就要各位在调试的过程中调节PWM占空比以及换相时间的长短了。 (2)、启动步数不能太少,也不要过多,一般十来步就够了,等电机运行十来步后开始检测反电动势,当检测到正确的反电动势后这时候电机就正常运转起来了。 2、如何检测反电动势 检测反电动势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用单片机内部AD采样反电动势信号来进行比较,第二是用比较器直接比较。这两种方法思路都是一样,但依个人的经验来看,用比较器的方案更可靠,性能更好,特别是电机转速要求非常高时,用AD采样方法几乎是行不通的。 虽然用比较器方案更有优势,可为何在市面上用AD采样的方式也非常常见?这个主要是因为产品成本的问题。用比较器方案做,要不在外部加一个比较器IC,不仅增加成本,同时也增大PCB 的布板空间,其二就是找一个内部带AD的单片机,而这种单片机相对来讲通常价格偏高一些。下图为检测反电动势的电路参考图: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Proteus仿真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Proteus仿真-机械制造论文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Proteus仿真 王家豪潘玉民 (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河北三河101601) 【摘要】基于Proteus软件仿真平台,提出了一种对无刷直流电机(BLDCM)控制系统实现了转速闭环控制的方案。该系统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采用IR2101芯片驱动及AD1674实现速度,并利用数码动态显示转速,通过增量式PID调节对无刷直流电机实现转速闭环稳定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可控调速、显示直观等特点。 关键词无刷直流电机(BLDCM);Proteus;增量式PID;闭环控制 0引言 无刷直流电机(BLDCM)既有直流有刷电机的特性,又有交流电机无刷的优点,在快速性、可控性、可靠性、输出转矩、结构、耐受环境和经济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得到迅速推广[1]。BLDCM是一种用电子换向取代机械换向的新一代电动机,与传统的直流电动机相比,它具有过载能力强,低电压特性好,启动电流小等优点。近年来在工业运用方面大有取代传统直流电动机的趋势,所以研究无刷直流电机的驱动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设计采用增量式PID控制策略控制无刷电动机,并在Proteus平台上进行转速闭环系统仿真。搭建了无刷直流电动机转速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基于80C51控制核心,采用keil C51软件编写C程序。 1系统硬件组成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如图1所示。采用Atmel公司的AT89S52单片机为系统

控制核心、IR2101驱动的MOSFET三相桥式逆变器、无刷直流电机、A/D转换转速检测、闭环PID控制、按键检测、档位和转速显示等部分组成。 2控制系统核心及外围电路 系统核心AT89S52单片机最小系统及按键电路如图2所示。 AT89S52芯片是8位单片机,具有廉价、实用及运算快等优点,它有两个定时器,两个外部中断接口,24个I/O口,一个串行口。 单片机首先进行初始化,将显示部分(转速显示、档位显示)送显“0”然后通过中断对按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启动键按下时,系统启动,控制核心输出初始控制码,与此同时通过AD转换器读取当前的实时转速,一方面用于显示,另一方面将当前转速与设定转速送入PID控制环节然后输出下一时刻的控制码。 在本次设计中使用80C51的外部中断接口0(INT0)作按键检测(见图3),通过四个与门,当有任何一个按键按下去时tap端都会出现低电平引发中断。

电机文献综述

电机文献综述 (08级) 学生姓名金其超 学号 08132209 院系工学院机电系 专业自动化 082 填写日期2010-09-27

电机行业综述 前言 电机行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现代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电机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机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据全国电工行业统计,2006年全国交流电机产量达到15000万kw,同比增16%;汽轮发电机9583万kw,同比增长21.64%,水轮发电机组1922万kw,同比增长49.57%。在经过了2006年下半年的低速发展之后,2007年到现在,我国电机制造行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电机出口市场的需求还将在相当一个时期趋于稳定,交流电动机的国际市场需求也十分可观,并将持续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随着电机产品国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宽,中小型电机在出口数量、品种、产品档次、创汇额上将会有重大突破。未来出口电机产量增长主要外部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促进了行业贸易产量的增长。内因是国内出口退税率改革导致企业加快出口步伐,及国内外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快速增加,产品竞争提高,在国内形成巨大的效益,也刺激了出口上升。随着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家用电器、汽车等消费的不断增加,市场对电机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预计到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6亿千瓦左右,平均每年将投产发电装机容量3700万千瓦以上,年均增长7.8%左右。而电动机的需求与发电设备的需求呈1∶3.51的正比关系,据此分析,大型、中小型交流电动机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会保持稳定增长。 正文 电机的起源和发展 电机工作基本原理是利用带电导体和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把电能变为机械能。电动机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转子和定子。转子为电动机的旋转部分,由转轴座组成,导体绕组的排列方式决定电动机的类型及其特性。 182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证明可以把电力转变为旋转运动。最先制成电动机的人,据说是德国的雅可比。他于1834年前后成了一种简单的装置:在两个u型电磁铁中间,装一六臂轮,每臂带两根棒型磁铁。通电后,棒型磁铁与u型磁铁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带动轮轴转动。后来,雅可比做了一具大型的装置。安在小艇上,用320个丹尼尔电池供电,1838年小艇在易北河上首次航行,时速只有2.2公里,与此同时,美国的达文波特也成功地制出了驱动印刷机的电动机,印刷过美国电学期刑《电磁和机械情报》。但这两种电动机都没有多大商业价值,用电池作电源,成本太大、不实用。 直到第一台实用直流发动机问世,电动机才广泛应用。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发

基于STM32的直流无刷无感电机的控制系统研究

南阳理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 指导教师:薛晓 完成日期2014 年 5 月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esign of Brushless DC Motor Controller and Implementation 总计: 21 页 表格: 2 个 插图: 27 幅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Design of Brushless DC Motor Controller and Implementation 学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薛晓(讲师) 评阅教师: 完成日期: 南阳理工学院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摘要]直流无刷无感直流电机具有体积小、调速性能好、重量轻、效率高等优点,目前在很多领域得到了的应用。本课题设计的是无刷无感直流电机的控制,包括无刷直流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系统和无刷无感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为直流电机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用matlab guide设计了上位机界面来进行PID参数的整定。 本课题设计了直流无刷电机的控制系统并进行了调试。用STM32进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转子位置检测可以很好的检测电机的反电势过零点信号,进而保证电机的正确换相和稳定运行。整个系统可以控制无刷无感直流电机顺利启动,并通过滑动变阻器实现电机的调速。 [关键词] 无刷直流电机;电机驱动;换相;反电势 Design of Brushless DC Motor Controller and Implementati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Abstract:The brushless DC motors have the advantage of small,good debugging performance,low weight,and high efficiency. So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now. And this restricts the industrial drive applications,After the attachment with sensorless control. This paper mainly reserches the sensorless control technology for BLDCM,designs and control BLDCM without position sensor. I use MATLAB guide to debug PID parameter. designing a controller of brushless DC motor and do some experiments for this control system. I use the STM32 MCU as the core microprocessor of hardware system.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rotor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can perfectly detect the location of back-EMF zero-crossing signal,and ensuring the correct motor commutation and stable operation.The whole control system can control the brushless DC motor stating smoothly,and use the Sliding rheostat to achieve speed control. Key words:Brushless dc motor;motor drive;commutation; back-emf

开题报告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

合肥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用表) 装 订 线

第l章主要叙述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趋势、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技术、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2章首先介绍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给出了常见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及其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无刷直流电机的稳态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3章对本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设计进行介绍。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控制芯片,控制技术以及控制策略的选择。 第4章对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包括DSP最小系统、功率驱动电路、采样检测电路、保护电路等的设计,并对各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第5章以TI公司的CCS开发环境为开发工具,对整个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 第6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展望了以后工作的研究方向。 五、可行性分析 此次研究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能够通过应用DSP 芯片进行控制是最优方案,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12作为控制器。根据现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可操作性进行分析,该课题能够顺利进行。 六、设计方案 6.1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利用电子开关电路代替有刷直流电机的机械换向器。普通有刷直流电机由于电刷的换向作用,使得电枢磁场和主磁场的方向在电机运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相互垂直,这样能够产生最大的转矩,从而驱动电机不停地运转下去。无刷直流电机取消电刷实现了无机械接触换相,做成“倒装式直流电机"的结构,将电枢绕组和永磁磁钢分别放在定子和转子侧。无刷直流电机必须具有由控制电路、功率逆变桥和转子位置传感器共同组成的换相装置以实现电机速度和方向的控制[5]。因此,可以认为无刷直流电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器件,其基本结构由电动机本体、驱动控制电路及转子位置传感器三部分组成,如图所示。 无刷直流电机的构成 6.2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普通直流电机的电枢在转子上,而定子产生固定不变的磁场。为了使直流电机旋转,需要通过换相器和电刷不断地改变电枢绕组中电流的方向,使两个磁场的方向始终保持相互垂直,从而产生恒定的转矩驱动电动机不断旋转[6]。 无刷直流电动机为了去掉电刷,将电枢放到定子上,而转子做成永磁体,这样的结构正好与普通直流电动机相反。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改变仍然不够,因为直流电通入定子上的电枢以后,产生的不变磁场还是不能使电动机转动起来。为了达到使电动机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教学大纲 一、授课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汽车服务系新能源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中、高级)班三年制 二、课程学时 总学时108课时,6课时/周,1学期授完。 三、课程的任务和目的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与维修专业教材,是一门机电类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培养学生对常用电动机的维护、保养与检修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电动类、制冷类日用电器中主要使用的三种电动机——单相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和单相串励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电动类、制冷空调类电器专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熟悉对上述电动机进行维护、保养与检修。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直流电动机8课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分类 第二节: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与运行特性 第三节: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反转和调速。 2.教学要求与建议: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分类,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的原理和方法,初步了解直流电动机常见故障的检修方法。 第二章:单相异步电动机10课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二节: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分类 第三节: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反转和调速 2.教学要求与建议: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掌握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异步电动机的分类和起动方式,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反转、调速的原理和方法,初步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及其检修方法。 第三章:单相串励电动机12课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单相串励电动机的结构和运转原理 第二节:单相串励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第三节:单相串励电动机的反转和调速 2、教学要求与建议:理解单相串励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单相串励电动机的主要特点和应用。 第四章:三相异步电动机16课时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倒立摆的H∞控制-文献综述

引言 近三十年来,随着控制理论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典型的系统在控制理论的领域中一直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即倒立摆系统。 倒立摆的特点为支点在下,重心在上,是一种非常快速并且不稳定的系统。但正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性,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倒立摆系统已经成为必备的控制理论教学实验设备。学生们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更容易对课程加深理解。 倒立摆装置被公认为自动控制理论中的典型实验设备,也是控制理论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典型物理模型。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即一个自然不稳定的被控对象,运用控制手段可使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1-4]。通过对倒立摆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解决控制中的理论问题,还能将控制理论所涉及的三个基础学科:力学、数学和电学(含计算机)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倒立摆系统中进行综合应用。在多种控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中,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也存在一种可行性的试验问题,将其理论和方法得到有效的经验,倒立摆为此提供了一个从控制理论通往实践的桥梁。所以,研究倒立摆系统对以后的教育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文为建立倒立摆系统的数学研究模型,在熟悉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非线性系统线性化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的系统方案和实施的控制方法,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编程,以达到完成倒立摆的仿真实验,实现了倒立摆的平衡控制。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1引言无刷直流电机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机械换向器和电刷所构成的机械接触式换向机构。现在,无刷直流电机定义有俩种:一种是方波/梯形波直流电机才可以被称为无刷直流电机,而正弦波直流电机则被认为是永磁同步电机。另一种是方波/梯形波直流电机和正弦波直流电机都是无刷直流电机。国际电器制造业协会在1987年将无刷直流电机定义为“一种转子为永磁体,带转子位置信号,通过电子换相控制的自同步旋转电机”,其换相电路可以是独立的或集成于电机本体上的。本次设计采用第一种定义,把具有方波/梯形波无刷直流电机称为无刷直流电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生产、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家用电器、工业机器人等设备都向着高效率化、小型化及高智能化发展,电机作为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因此无刷直流电机的应用也发展迅速[1]。 1.1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概况 无刷直流电动机是由有刷直流电动机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 19世纪40年代,第一台直流电动机研制成功,经过70多年不断的发展,直流电机进入成熟阶段,并且运用广泛。 1955年,美国的D.Harrison申请了用晶体管换相线路代替有刷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电刷的专利,形成了现代无刷直流电动机的雏形。 在20世纪60年代初,霍尔元件等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换向线路的发现,标志着真正的无刷直流电机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人Blaschke提出矢量控制理论,无刷直流电机的性能控制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电机在高性能领域的应用。 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德国金属加工设备展览会上,西门子和博世两公司展出了永磁自同步伺服系统和驱动器,引起了我国有关学者的注意,自此我国开始了研制和开发电机控制系统和驱动的热潮。目前,我国无刷直流电机的系列产品越来越多,形成了生产规模。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电子电力技术的发展,无刷直流电机发展的初期,由于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性能差,价格贵,而且受永磁材料和驱动控制技术的约束,这让无刷直流电动机问世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