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厘米》评课-参考模板

《认识厘米》评课-参考模板

《认识厘米》评课-参考模板
《认识厘米》评课-参考模板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生活引入- 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 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 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说课稿

人教新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等。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依据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依据本节课拟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体现情境化;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本课是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旨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的一节课。 本课教师采用讲述阿福做新衣的故事,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这一情境贯穿始终使整节课环节过度自然,练习呈现丰富。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 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到底

是哪个人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教师一直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课件演示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都有哪些的教学环节,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是不着痕迹的渗透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 第三: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对于厘米和用厘米量,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材料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在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用课件显示,接着让学生在直尺上找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的1厘米,再是用手比划1厘米有多长,最后在脑子里想1厘米的长度,在手、脑、眼、耳多种感官的配合下吧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再上升到数学的层面,体现了从生活——数学——应用的整体思路。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精修订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认识厘米》评课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最新冀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尺子、几根长短不同的线、铅笔、文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几条长短不同的线段。提问:这几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线段有长有短,同样的物体也有长有短。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发挥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介绍“厘米”“刻度线”“数”“起点”。 [课件出示尺子图,教师讲解。] 2、认识1厘米 (1)问:直尺上第一个数是几?你知道0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吗? 如果以0刻度为起点,那么从0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从刻度几到刻度几还是1厘米? 师:如果尺子再长点,从刻度几到刻度几还是1厘米? 你们发现什么了? (发现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演示,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都一样长吗?互相比一比。 师:不仅你们尺子上的1厘米都一样长,全世界的1厘米都是这么长。 (2)我们认识了1厘米,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呢?从学具中拿出黄色小方块,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放到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 (3)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看谁找的多。(如图钉的长、手指宽……)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2厘米有多长?请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手指相互比划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2厘米有几个1厘米? (2)从刻度2到刻度几的长度是2厘米?为什么?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还是2 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4、测量 (1)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线,先估计一下这条线大约有多少厘米?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不同的估计方法) (2)测量: 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估计得对不对呢?(用尺子量)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李老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这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

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 1.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教师再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就更好了,比如说举例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大豆,米粒,蚂蚁等物体时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都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也能比划出来,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判断,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以判断。 2.每个环节都过渡得很好,语言准确。但教师掌握的时间不太好,在研究两个数字之间是几厘米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教师没时间处理教学设计中“巩固应用”的练习。如果时间在紧凑些,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借研修的东风,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厘米》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1.1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

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数与单位齐全)(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故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展示①: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0到20。还有两个字“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

二年级数学人教课标版“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及点评

二年级数学人教课标版“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及点评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

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李老师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确立了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感受、交流、体验、探究知识的活动中,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这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人

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了使本节课更完善,更好地提升,达到更好地预期效果,我的建议如下: 1.教学的整个环节能够环环相扣,教师再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就更好了,比如说举例长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学生说大豆,米粒,蚂蚁等物体时教师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学生都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也能比划出来,可以让其他学生来判断,让他们亲身体验并以判断。 2.每个环节都过渡得很好,语言准确。但教师掌握的时间不太好,在研究两个数字之间是几厘米时,浪费的时间有点多,导致教师没时间处理教学设计中“巩固应用”的练习。如果时间在紧凑些,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借研修的东风,重新树立

认识厘米评课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3、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课堂中呈现的不足 1、课前小故事的利用。故事暗含着统一测量单位的思想,要不要 在这里交流,还是课堂结尾的时候交流?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 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评课优缺点

教师评课优缺点大全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3、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与整理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 4、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 5、教学内容丰富,联系体育知识,拓展恰当。 6、用音乐融入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7、教学设计可以说比较理想。 8、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9、充分利用学生自制器材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器材的使用率。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10、关注学生心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重视学生的心理体验。 11、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的优良品质。 12、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13、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 14、课的整体队形整体性特强,基本没有队伍的调动,但队伍的变化很多。 15、本节课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16、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

17、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 18、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9、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0、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调控能力强,选择的几个活动内容有针对性。 21、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2、学生讨论激烈,情绪活跃。 23、器材上是一个创新。学生自制器材,器材使用率高。 24、教材改造是一个创新。把通过改造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25、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26、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7、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28、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29、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30、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缺点 1、课堂上细节讲解不够。 2、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 3、整个课堂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上课有点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优质课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 长度观念。b5E2RGbCAP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和能力。p1EanqFDPw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首先请大家想一想,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多生说) 2.我想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你们有没有办法? 预设:用尺量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1.真是不错的想法,可是古代的时候没有尺子,那古人怎么来测量长度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请大家仔细观看动画, 待会请同学来说你发现了什么?DXDiTa9E3d 2.这里的一庹,一拃,还有脚长都是测量时的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什么呢?就是长度单位。 3.动画的最后,两个人都在测量布的长度,但是他们吵起来了,为什么吵起来?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有什么办 法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呢?RTCrpUDGiT 预测:测量的标准要一样 4.介绍“1 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 1 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我们来猜一猜并说说原因。5PCz
VD7HxA
(2)动手测一下,教师示范 1 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 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 拃”。提问测的时候还要注 意什么?不能中间有空档。jLBHrnAILg 5.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6.交流汇报: = 1 \* GB3 ①课桌的长是几拃?
②讨论: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 3 \* GB3 ③那现在你们觉得爸爸和儿子的测量结果怎么样?
④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文档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听了鲍老师的《认识厘米》一课,我觉的对这段话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堂课教师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听了这堂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鲍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教学中,鲍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根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握“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鲍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填塞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鲍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用1厘米 长的小棒摆出2厘米、3厘米有多长,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盛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简易忘记的。 二、注意呈现知识的现成过程 鲍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给照片配相框的情境,由此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先量一量照片的边有多长。学生用老师提供的几种例外的学具量过后发现,他们量同一长度的边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由此引发认知冲突,最后得出要量长

公开课教案《认识厘米》教学总结

公开课教案《认识厘 米》

认识厘米 (一)故事引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故事里有一个问题,可要听仔细咯! 引入“阿轩的新衣” 这衣服怎么做小了呢?谁能说一说为什么?徒弟的比较小,师傅的手比较大。听的可真仔细。我们来一起看一看,这是徒弟的一拃,这是师傅的一拃,徒弟的一拃比师傅的一拃短,一拃的长度不同,当然3拃的长度也就不同。所以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谁呢?让我们响亮的读出它的名字—厘米。对!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想知道吗?瞧!老师手里有一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和它交个朋友,好不好?伸出左手,安静地从学具盘里找出一根这样的1厘米小棒。呀,可真快! 2、初步感知1厘米 (1)我们一起和它来做一个游戏,游戏过程中比一比谁能更快的记住1厘米有多长。伸出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这1厘米小棒,注意轻轻地。下面我们把这1厘米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两个手指保持不动,这时两指之间的这一段长度大约是多长?1厘米。我们看一看、记一记这1厘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这1厘米有多长。记住它的睁开眼。考验你的时候到啦,手指

并拢,想想1厘米有多长的?张开手指。你的1厘米准不准呢?我们用小棒来验证一下,准的小朋友点点头。都准的,真厉害!把小棒放回,坐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和1厘米交上了朋友,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找到后可以用1厘米的小棒去比一比再和同桌说一说。 (2)小组研究(一)。有谁找到了?请你上台展示,引导表达完整并用小棒比一比:橡皮的短边大约1厘米、纸条的短边大约1厘米、手指的宽大约1厘米。谈话:小朋友们找到的真多,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把尺子,也有1厘米,请小朋友们伸出食指,看一看食指宽大约多长?1厘米。 根据刚才的寻找,你觉得1厘米长度怎么样,(短)交流后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3、用1厘米测量 认识了1cm,我们就可以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了!请小朋友们用学具盒的这些1cm小棒量一量黄色纸条长边的长度(巡视)请你上台量一量。他用了几根小棒?4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4厘米。你瞧!我们统一了标准后,测量的结果也就相同了。 刚才,我们测量的时候,每次都要拿1厘米小棒一根一根的去摆,你觉得怎么样?(麻烦)为了方便测量,人们把很多的1厘米连在了一起。这一段线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画出它的端点,为了让小朋友们看得更清楚,我们把端点画长一些。这一段是?(1厘米),这一段也是?(1厘米)我们画出很多1厘米线段的端点,慢慢的就出现了尺子。这些小竖线就是尺子上的刻度线。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神秘嘉宾,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它就藏在信封袋里,请小朋友们把它请出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认识厘米公开课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直尺、订书钉、1厘米长的小木棒和方格纸 学具:学生尺、作业纸、4厘米长的纸条、订书钉、1厘米长的小木棒和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老裁缝的故事图,听录音:古时候有个人叫阿福,这一天,他来到了裁缝店做衣服。裁缝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身长3拃,就让徒弟记了下来,又量了袖长和肩长。正好师傅有事要外出,吩咐小徒弟把衣服做好。小徒弟认真地用自己的手量好了3拃,裁布、缝衣。衣服做好了,阿福高高兴兴的来试穿,结果却很失望,因为衣服太小了,穿在身上,遮不住肚皮。师傅着急得用手量了量,生气的问徒弟:“告诉你身长是3拃,怎么做成了2拃?徒弟纳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师傅有事出门了,徒弟也是量的3拃,衣服怎么就做小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噢,原来徒弟的一拃长度与师傅的不一样长,量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看来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统一测量工具,我们现在一般用(尺)测量。

3、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二、动手操作,自主建构新知。 1、认识尺子: 师:小朋友们都有学生尺,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为了让小朋友们观察得更仔细,老师把这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了,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同桌讨论) ①交流:尺上有数; ②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 ③有字母“cm”。在这里“cm”表示“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书: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师: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课件演示)。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是1厘米。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找看(同桌互相说一说)。 3、体验1厘米有多长。 (1)比一比:取出长是1厘米的小木棒,提问:用这小木棒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木棒的长是多少呢?(1厘米) (2)做一做: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木棒轻轻夹住,再把木棒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动,这段距离大约就是1厘米。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3)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小木棒插进去检验一下。师: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师:所以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说一说:师: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或身上哪些长度也差不多是1厘米?(数学书的厚度、、指甲盖的宽度……等) 小结: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 厘米。只要小朋友做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更多。 4、认识几厘米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在这次的观课评课活动中,我认真观看了李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总体评价 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李老师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 在故事激趣导入环节,情境创设的很好,学生深深的沉醉在情境中,思考着学习着,顺其自然的过度到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新知环节让学生观察“直尺上有什么”,初步认识直尺。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一厘米的实际大小,进而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强调了测量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二)主要优点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认识厘米》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猜一猜,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活动,认识了厘米,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师生双边活动、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的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创设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利用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联系实际生活法让学生学的轻松高效。 2、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课题生成资源,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师生一起把问题解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建议 在组织调控课堂教学的方式上,李老师还应该继续探索一些有效的策略。这节课李老师利用了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电脑演示等直观呈现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倘若能采用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更专注地学习,也许对于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会有更大的帮助。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学的轻松高效。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都要好好的模仿这节课的模式和实际好好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