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汉书食货志读后感

《汉书·食货志》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孙兆旭

学号:1308070106

专业班级:经济学1301班

2015年9月21日

中国的经济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汉代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阶段。汉代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学创作等方面都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特别是汉代留存了很多的历史文献,譬如众所周知的《史记》等等。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几本选读书目,在课下的时候我都认真地阅读了几遍,按老师要求选一本书完成读书报告,斟酌再三,我选择了《汉书》的“食货志”这一章节,《汉书·食货志》记载了西汉时期(包括王莽摄政、称帝时期)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思想,从中我可以了解到西汉时期的经济生活,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经济思想的精髓。

《汉书》是由东汉班固所著,是一本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食货志》是卷二十四,分为上下。在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对“食”,“货”做出了明确的解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大体的意思是说,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好的五谷来成为粮食,商贸说的是可以穿的衣服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正因为有这些东西,老百姓才能得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在文章中作者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描述,让我感觉到中国古代的重农之道,重视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的思想,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举措的利弊作了探讨,致力于“足食”,“安民”。

《食货志》上篇中,作者从先秦时期入手,阐述了一系列那个时期的农业举措及农业思想,譬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

耕战之赏”等。在写到“秦孝公用商君”的时候,作者将秦国的强大归结在“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后又以“务本之故”,说明了秦国“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最终结果,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代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说明了作者对农业作用的重视。作者在之后又写了汉初的经济凋蔽现象,论述了汉高祖乃至文、景、武、昭各帝,为改变这种局面的经济举措,譬如采纳了贾谊的“积蓄”、晁错的“贵粟”和耿寿昌的“常平仓”等建议。在看到“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的时候,我对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有了具体的了解,作者在文中也对休养生息政策作了积极地肯定并大加赞扬了汉初的繁荣局面。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经常谈到的刺激农业发展的举措通常有两个:一是,降低赋税;二是,对农业,农民社会地位以及粮食价格的提高。这也就是晁错的“轻傜薄赋”和“贵粟”思想。《食货志》中就记载了晁错劝谏汉文帝的一段对话,在对话中他的思想显露无疑“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在上篇里,作者也批判了西汉后期的“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状况,对于这种状况的出现,除了天灾之外,也有统治者的责任。以此反面论证了农桑之重要,只有农业的安定繁荣才能使民足食,以至社会安定。班固在文中的“重食”,“足食”的思想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有很大的作用。

《食货志》的下篇自然就该谈谈“货”的问题了,“货”我觉得就可以理解为货币的意思,是商业中的交换媒介。从班固对货币的记载来看,货币的发展就是商业的发展变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

的长期政策,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对商业只是看作农业的附属产业,货币作为商业中的重要角色对稳定商业,农业,乃至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流通就是对于今天也是至关重要的。在《食货志》的下篇中记载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来说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的重要意义。下篇中班固从“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列举了“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以及“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上、下二币”的状况。在这几个例子里,我印象深刻的是“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之时,单穆公对周景王的劝谏。原文是这样的: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民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从单穆公的话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货币在维持社会经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如果人民都不能生活自给,就会成为游民,是会危害社稷的。货币的至关重要在《食货志》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完先秦及秦的货币情况后,又写到了汉兴,统治者“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导致了物价飞涨,“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这个意思也就是今天的通货膨胀吧。汉兴之时,统治者对商贾的做法也只是利用打压,并且切断其仕途为官的渠道,避免了官商勾结的现象。孝文帝不听贾谊的劝谏,执意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最后致使“吴、邓钱布天下”,令“钱文大乱”的局

面雪上加霜。及至武帝之时,当时的汉武帝北击匈奴,无论是军马费用还是犒赏三军,都需要一大笔费用,当时的铸币满世界乱飞,致使当时“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又到了王莽摄政、称帝,变法制,更铸造大钱,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局面。班固在下篇当中所讲的无非突出了货币流通在稳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从先秦到王莽时期的状况可见一斑。班固认为货币的币值必须要是稳定的,必须由国家掌握其发行,管理其流通,才能平稳。在西汉的历史中货币私铸的现象屡见不鲜,《食货志》里还记述了桑弘羊这个人物的治理整顿货币的措施,比如桑弘羊的煮盐、冶铁、酒榷、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并且对这些政策都做了评述,这都对后世影响极深。

《汉书·食货志》:“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在看到这句话时,我想到了中国古代关于职业分工的理论,在中国古代一般是把民分为士农工商的,而这个顺序也是古代职业的尊卑顺序。通过看书我了解到这里的“士”不同于先秦贵族等级的士,而是指读书人,类似现代所谓知识分子,国家各级官员主要来自这个群体,故居于“四民”之首。农是农业人口的统称,包括各种阶层的人,如富裕的地主和贫穷的佃农。农家子弟通过学习,也可以成为士,进而步人仕途。在传统社会中,最令人羡慕的叫“耕读之家”,就是兼有士与农的家庭,进可以

做官,退可以躬耕自食。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土地,对官权利都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从四民之分当中也是看得很清楚了。工商的社会地位较低,尤其是商被视为“末业”,重农抑商是历代王朝的一贯政策。这主要表现在,商人可以发财,但不能做官,这一点在高后和孝惠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富商大贾尽管富可敌国,但在七品芝麻官前却自惭形秽,因为从社会地位来说,商贾处于四民之末。抑商政策的出现,让像吕不韦那样的大商人无法走上仕途,在汉代以后就基本绝迹了,但商贾手中仍旧掌握着大量财富,以钱贿官,官商勾结的弊病又贯穿着中国封建历史。古人是以成为“士”为荣,故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随着大一统专制王朝的发展,商贾便退出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觉得通篇《食货志》就是在利用古往今来的事例来告诉统治者治国的道理,从中透露出来的重视农民的思想,重视货币作用的思想,其实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也就暴露了作者的阶级本质,他是代表统治者阶级利益的,但在历史的今天,书中所记述的思想成为历史学者了解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重要渠道,了解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那个年代的作用,以此来警示今日。其实读书的目的也在此,不光是为了看而看,要思考现实的问题,解决现实的难题,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食货志》中所体现的经济措施,穿越千年,仍具有推敲的意义。统治者在《食货志》中所承担角色是经济举措的实施者,承担着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拥有着极大权力,成效好坏,其中的原因,经济学的道理,在千年之后还是由我们这些后来人评说。

《食货志》当中的所体现的经济学的道理不胜枚举,现在我终于知道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读《食货志》这篇古文了。

在读完《汉书·食货志》之后,我又看了其他史书中的“食货志”章节,比如《隋书·食货志》《旧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我发现后代的这些基本都是仿效《汉书·食货志》而修订成的。《汉书·食货志》的确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书的典范之作。《汉书》中的《食货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的我们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时,还要继续读《食货志》,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食”,“货”作为统治者的“八政”在中国古代经济当中有着至关中的地位,时至今日仍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古观今,是读史学史的目的,最终的结果要使古代的经验对现当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食货志》中我就学到了很多的经济道理,对我以后的专业学习肯定大有裨益。

汉书食货志上译文

《尚书·洪范》篇论述先王治理国家的八项政务,一是农业生产,二是工商贸易。农业生产说的是要种植好的五谷作为粮食;工商贸易说的是适宜穿的布和丝织品及用的金银铜铁铅龟壳贝壳钱币等,由于有这些东西,老百姓赖以生财牟利,互通有无。二者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它兴起于神农氏时代。据说神农氏,“砍削木头做耜(一种类似锹的农具),弯曲木头做耒(象木叉的农具),并以耕耘的好处,教导百姓”,从此,粮食便充足了。那时实行“中午开始集市贸易,招徕全国的百姓,聚集各地的财物,交易完了就回去,各人获得自己所需的东西”,因而财物便开始流通了。由于粮食充足,财物流通,这样国家才会殷实,人民才能富裕,因而教育感化人民的事情才得以实现。到皇帝以后,据《易经》的记述,“这时器币使用不便利,于是便改变币制以利于通行,使百姓乐于他们的事业而不劳累”。据《尚书.虞书.尧典》篇叙述,陶唐氏尧在位的时候,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教导人民按农时进行生产活动”;《尚书.舜典》篇记述,有虞氏舜当权的时候,命令后稷解决“老百姓开始陷于饥饿”的事,可见,他们都是把农业生产放在施政的第一位。到夏虞氏代,治理洪水,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域,规划好土地田亩,各地按照居住远近情况,交纳赋税和贡献土产,劝勉百姓们互通有无,以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使万国共享太平。殷商,西周出现的兴盛时期,正如《诗经》,《尚书》上所叙述的,关键在于使百姓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同时教育他们。所以,《易经》指出,“天地最大的恩惠就是使万物生长,君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政权;用什么来巩固政权?就用仁爱:用什么来团聚百姓?就用财物。”财物这个东西,帝王用来团聚百姓,巩固政权,养育芸芸众生,遵奉顺应上天的恩德,可说是治理国家安定人民的根本。因此,有人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财物少只担忧分配不平均,不担忧贫穷只担忧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大概分配平均就无所谓贫富,国家团结就不愁人少,百姓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贤明的君主统治百姓,要修筑城堡让百姓安居,规划房屋井田以平均土地,开设街市商店使财货流通,设立学校以教育百姓,

国学基础作业《汉书·艺文志》序翻译

《汉书·艺文志》序翻译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八卦,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汉书·食货志》简评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姓名:王东旭 学号: 2016021436 专业:中国史

《汉书·食货志》简评 王东旭 2016021436 摘要:《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分上下两卷。上卷言“食”, 下卷言“货”。上卷比较系统地记叙了从远古、先秦到王莽改制时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土地制度、田赋征收和著名政治家的经济思想、举措等,下卷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时 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是研究西汉时期经济极为宝贵的资料《食货志》对西汉社会经济 状况进行了考察,以“理民之道,地著为本”对西汉所施行的财政经济措施及其得失 作了探讨,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 关键词: 食货志; 田制赋税; 货币; 经济 《汉书·食货志》是班固《汉书》的十志之一,是记述中国西汉经济的专篇。 本文尝试从对《汉书·食货志》探源《汉书·食货志》内容以及周到西汉货币 发展沿革等几个问题加以探讨,进一步发掘史料对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食货志”探源 在研究《汉书·食货志》之前,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食货”的含义, 二是“食货志”的定义。对这两个问题的准确把握,是研究《汉书·食货志》 的钥匙。"食货”在历史学范畴大致有两种指代解释,一种是经济意义上的泛指,一种是作为报刊专用名的特指,这里我们着重谈第一种指代解释。 “食货”语出《尚书·洪范》。《洪范》八政,其中一曰食,二曰货。“食” 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食与货,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1。简 言之,在这里“食”、“货”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概念: “食”大致为粮食谷物,属于农业生产范畴; "货’大致就是货币,属于商品流通范畴。 《尚书·洪范》对于“食货”的界定,基本是以后各代编写《食货志》内容的 大致方向,一是农业生产情况和农业政策,二是商业活动、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两条主线即”农”和“商”各代《食货志》基本上都是按照“食”和“货”两个部门来编写的,这可以说是《食货志》编写的基本体例。因此“食货”的 含义可以高度概括为中国古代人们生产和流通的经济活动的统称。 《食货志》之名始自《汉书·食货志》的含义是指: 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 门叙述经济史的志书,内容大致有财政经济制度、农业生产、工商贸易、手工 业发展情况和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市籴、会 计( 国家预算) 等制度。在我国史籍中,《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 《汉书》才始称食货志,《汉书》中“志”实际就是由《史记》中的“书”发 展而来的。以《食货志》命名的著作是十分丰富的。最初,它与《表》和其他《志》一样,都是附在后世目录学上所称“纪传体的正史”里面,作为书中的 1班固. 汉书( 卷 24 上) [M]. 北京: 中华书局,1962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原文及翻译 原文: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 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 、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 椋?磺??囊妫?似渌?。病V胺耪呶???蛴??歹裱?嫫?室澹?欢廊吻逍椋?梢晕?巍?BR>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历代食货志注译

【书名】历代食货志注释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五册 【作者】王雷鸣编注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1985?1989?1991?1991年 【格式】pdf 【页数】共2054页(389?493?418?321?433) 【文件大小】共46.6MB3个文件+2个包 【完整性】完整 【便利度】无书签页 【清晰度】清晰 【内容简介】 第一册为《史记平准书》、《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汉书货殖传》、《晋书食货志》、《魏书食货志》、《隋书食货志》、《旧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 第二册为《旧五代史食货志》和《宋史食货志》。 第三册为《辽史食货志》、《金史食货志》、《元史食货志》。 第四册为《明史食货志》。 第五册为《清史稿食货志》。 历代正史中的《食货志》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重要资料;与其他古代经济文献相比,《食货志》直接取材于前代政府档案文献,记事时间、地点比较准确,关于重要经济事件、经济政策的记述,比较系统和完备,能够概括一代王朝国民经济的特点;各《食货志》的记述基本上前后相接,经济纪事首尾相沿,为经济史的研究提供清晰的线索。但由于《食货志》分散于各史之中,检索不便;而所记内容,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之王朝更迭、制度变迁的影响,使得了解《食货志》所记经济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比较费力;此外,各志先后出于多人之手,写作体例及文中名物、词语多不一致,因而给阅读、使用这些材料带来困难。本书集历代《食货志》为一体,对其中的经济事件、人物、年代、古代地域、官职名称、经济、财政术语、度量衡及器物名称都详加注释,每志篇首有简要题解。书中以边 注方式标明重要经济事件、经济政策、人物活动之内容要点。(白洪信)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 导读:《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文】 论贵粟疏 出处:《汉书》作者:〔西汉〕晁错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14);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15),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16),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17)。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18),履丝曳缟(19)。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20),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

汉书艺文志翻译

《汉书?艺文志》译文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齐、鲁间传教。到了孝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子家的壁中。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于是感到害怕了,便停止毁房。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全部得到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宇,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几十个字。《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

汉书

汉书 重点:《汉书》的史学价值,纪的特点。 难点:选文一一《汉武帝纪》。 解题: 《史记》问世以后,后来又有人相继进行续补工作。就是按着《史记》的篇章,续写汉武帝以后的历史。当时就有褚少孙在做这个工作,西汉后期学者冯商也进行了续写。到了东汉初年,学者班彪,开始续写《史记后传》但是不久班彪死了。班彪死后,他的儿子班固开始继承了父亲的工作继续进行史书的创作工作,最终完成了汉代史学上的又一部史学史学巨著《汉书》。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班固,字孟坚,是班彪的长子,生于东汉建武8年(公元32年)死于永元4年(公元92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后来又在皇家学府太学读书。在太学,班固熟读儒家经典研究诸子百家学说。善写文章、诗赋、是著名的才子。班固23岁时,父亲班彪死了,班固就从洛阳回老家安陵。一边为父亲守丧,一边整理父亲的遗稿《史记后传》,准备在父亲的基础上研究西汉的历史,进行《汉书》的撰写。 这时,有人在朝廷上告发他,说他在家私自撰写国史,在那时,私写国史,是有罪的,于是班固被押解到

洛阳,关入监狱。尽管班固撰写《汉书》没有什么野心。但他也毫无办法。 这时,他的弟弟班超(就是后来出使西域、建立功勋的班超)赶赴洛阳,直接上书皇帝为哥哥申冤。这时,安陵的地方官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城。皇帝看了班超的上书,又看了班固的书稿,他明白了,班固没有罪。他反而很欣赏班固的才华,封他做兰台令史(兰台是皇家收藏图书的地方),掌管图书。同时皇帝还让他继续《汉书》的写作。 班固在皇家兰台,继续进行《汉书》的写作,他一写就是20年。这期间,他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创作工作。 当时东汉王朝与匈奴之间进行了战争。到了公元89年,班固被任命为护军跟着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班固跟着大军出塞3000里登上了燕然山。大败匈奴。在燕然山上班固为汉朝大军刻石记功,以示纪念。 但是这时,皇帝对窦宪专权十分不满。公元92年,皇帝夺了窦宪的兵权,迫使他自杀。班固因与窦宪关系密切,被牵连送入监狱,在狱中,班固忧愤不己,凄然而死。 这时,班固的《汉书》大体已经完成,只有其中的表和天文志还没定稿,这个任务就由班固的妹妹班昭来完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作者简介]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后汉书·班固传》 [著作介绍] 本书是《汉书》中载录古书目录的部分,是当时国家藏书的总目,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书。是东汉明帝时期班固以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和《别录》为依据修撰而成的。 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目”的含义是篇目,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指叙录,即对一书的内容、作者生平事迹,对书的评价,校勘经过等,作扼要的介绍的文字,二者合起来称为目录,或曰书目。 一个完整的目录,大致包括书名、卷数、作者、版刻、提要、分类诸项内容。 [目录的作用] 1、提示指导读书学习的门径 2、可了解图书文献的某些基本情况 时代、作者、卷数,分类排纂,内容提要,版本情况等 3、可了解科学文化的成就及学术的渊源与流派 4、是收集、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医药文献的钥匙,也是确定科研课题准备有关资料的指南 《四部总录·医药编》、《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三百种医籍录》、《中国医籍考》 微言:含义深远精要的言论 七十子: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夫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编年体春秋经。记载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的历史。 战国从衡:战国时期,秦据关西,六国在关东,苏秦说六国联合抗秦叫“合纵”;张仪说六国解合纵之约以事秦叫“连横”。当时列国形势,或纵或横,变化激烈。 闵:忧虑;担心 《左传·宣公十二年》:“寡君少遭闵凶。”杜注:“闵,忧也。” 《汉书·武帝纪》:元朔五年(前124)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说文》:“删,剟也。”段玉裁注:凡言删掇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删取,犹节取也,……删其要,谓取其要也。 《汉书·李寻传》:“落脉通”颜注:“落,谓经络也。” 石:砭石。颜师古注:“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 痹——痹症颜注:“风湿之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疝——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故称“疝气”“小肠气”等。 颜注:“心腹气病。” 《素问·奇病论》:“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王冰注:“瘅,谓热病也。”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114446742.html, 《汉书·食货志》与《史记·平准书》比较 作者:李云飞 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11期 摘要:《汉书·食货志》由《史记·平准书》发展而来,其在内容与思想上与《史记·平准书》多有相似,但《食货志》又在《史记》基础上有着明显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史记汉书平准书食货志 《汉书》十志,是班固仿《史记》八书发展而成,由于《汉书》已名“书”,所以改“书”为“志”。其中,《汉书·食货志》(以下简称《食货志》)是由《史记·平准书》(以下简称《平准书》)发展而来,对《平准书》有着明显的借鉴与继承,其文字与内容多有相同之处,同时二者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平准书》主要介绍了自西汉建国到汉武帝即位其间的经济状况,以推求社会演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情形。《平准书》桑弘羊“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召工官治车诸器,皆仰给大农,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可见,所谓平准,就是以国家之力平抑物价,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与商业的正常流通,也就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发展。《汉书·食货志》主要介绍农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西汉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对西汉的财 政经济措施及得失作了探讨。《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鱼、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煣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食即言农业,货即言商业。 《食货志》是继承《平准书》而来,其部分内容借鉴于《平准书》,在思想上,二者虽都是秉承着农本商末的思想,但是都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重视商业等其他经济因素的影响。《平准书》肯定了人类追求物质财富的本性与权利,明确地指出发展在国家富强中的基础作用,主张农、工、商、渔四者并举,反对秦朝的抑商政策。《太史公自序》云:“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虽然司马迁对于商业的发达所造成的唯利是图、争于利益、不事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担忧,但是仍对商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抱有积极客观的态度。《食货志》则通过上言农业下言商业,体现出班固思想中农商并举的态度。《食货志》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等,继而叙述了战国以后直到西汉的农业经济状况。记述了西汉时期高祖、文、景、武、昭等针对经济凋敝的状况,所采取的恢复经济的措施。并且记载了西汉后期“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及“天下虚耗,人多相食”的现象,以示借鉴。《食货志》下篇则叙述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

《汉书》简介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帝元年(前202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努力,班固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历时四十多年。汉书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班彪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上起刘邦被封为汉王元年(西元前206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西元23年),以西汉一朝为主,同时亦囊括了四年楚汉之争,十五年王莽改制,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全书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至唐代颜师古以《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汉书》中所载汉武帝以前之纪、传,多用《史记》旧文,武帝以后之史事,则为新撰。汉书虽沿用史记旧文,却补充了大量新的资料,并非完全抄袭。如纪,大量增补了当时的诏令等文献,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纪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帝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中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东汉不承认王莽之政权,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表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之沿革。前六篇的记载包括汉初同姓诸侯之《诸侯王表》,异姓诸王之《异姓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藉记录统治阶层来达到尊汉的目的。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其中《古今人表》一门,班固把历史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之官制。 志

汉书·叙传(上)(9)全文

汉书·叙传(上)(9)全文 主人曰:何为其然也!昔咎繇谟虞(1),箕子访周(2),言通帝王,谋合圣神;殷说梦发于傅岩(3),周望兆动于渭滨(4),齐宁激声于康衢(5),汉良受书于邳沂(6),皆俟命而神交,匪(非)词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无穷之勋也。近者陆子优繇(游)(7),《新语》以兴;董生下帷(8),发藻儒林;刘向司籍(9),辩章旧闻;扬雄覃思(10),《法言》、《大玄》:皆及时君之门闱,究先圣之壶奥(11),婆娑乎术艺之场,休息乎篇籍之囿,以全其质而发其文,用纳乎圣听,列炳于后人,斯非其亚与(欤)(12)!若乃夷抗行于首阳(13),惠降志于辱仕(14),颜耽乐于箪瓢(15),孔终篇于西狩(16),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且吾闻之:一阴一阳,天地之方;乃文乃质,王道之纲;有同有异,圣喆(哲)之常。故曰:慎修所志,守尔天符,委命共(恭)己,味道之腴,神之听之,名其舍诸(17)!宾又不闻和氏之壁韫于荆石(18),随侯之珠藏于蚌蛤乎?历世莫眂,不知其将含景耀,吐英精,旷千载而流夜光也。应龙潜于演汗(污)(19),鱼鼋媟之(20),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21),而躆颢(昊)苍也(22)。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先贱而后贵者,和、随之珍也(23);时暗而久章者(24),君子之真也。若乃牙、旷清耳于管絃(25);离娄眇目于豪(毫)分(26);逢蒙绝技于弧矢(27),班输榷巧于斧斤(28);良乐轶(逸)能干相驭(29),乌获抗力于千钩(30);和、鹊发精于针石(31),研、

桑心计于无垠(32)。仆亦不任厕技于彼列,故密尔自误于斯文(33)。 (1)咎繇:一作皋陶。相传被舜任为掌刑法的官。虞:舜。(2)箕子:商纣王的诸父,官太师。因谏被囚,后归周。(3)殷说:商代傅说。相传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奴隶,后为武丁的大臣。(4)周望:周代吕望。姜姓,吕氏,名望,一说字子牙。周初功臣,封于齐。传说他曾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卜而得之。(5)齐宁:春秋时齐国宁戚。于车下喂牛,叩牛角而歌,齐桓公召而用之。(6)汉良:汉代张良。曾在下邳桥上受书于老父。(7)陆子:陆贾。著有《新语》。本书卷四十三有其传。(8)董生:董仲舒。本书有其传。(9)刘向:《楚元王传》附其传。(10)扬雄:著有《法言》、《太玄》。本书有其传。覃(t n)思:深思。(11)壶奥:同阃奥。本指室内深处,后比喻深隐。(12)亚:次也。(13)夷:伯夷。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14)惠:柳下惠。春秋时鲁人。仕为为士师,三黜而不去,人问之,答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5)颜:颜回。《论语雍也篇》载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6)孔:孔子。孔子编《春秋》,绝笔于西狩获麟。(17)舍:废也。诸:之也。此意谓修志守道,自然名存而不废。(18)韫(y n):蕴藏;包含。荆:楚。(19)应龙:有翼之龙。演污:停滞不流之水。(20)媟(xi ):侮狎。(21)忽荒:犹恍惚。谓不可睹闻之境。(22)躆(j ):踞;蹲。吴苍:天也。《尔雅》曰:春曰苍天,夏曰昊天。(23)和、随之珍:和氏壁、随侯珠。(24)时暗久章:谓当时暗昧,久而愈章。(25)牙、旷:伯牙、师旷。春秋

汉书·食货志(上)(2)全文

汉书·食货志(上)(2)全文 (1)夫:谓一夫。(2)岁:谓每年。易:更换。此指轮耕。(3)爱:更换;更易。(4)人:谓一人。(5)余夫:指家一夫外的其余男劳力。 (6)以口受田:余夫受田之数低于正夫,有说余夫二十五亩(《如今本贫寡二字互误,则与下文均无贫三句不贯矣。《春秋繁露度制篇》引《论语》,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其证也(《论语疏证》卷十六《季氏篇》第十六)。(19)域民:处民之意。此为总冒下文四句。(20)庐:庐舍。井:指井田。(21)市肆:指市场。(22)庠序:古代之学校。(23)敖民:闲游之民。 理民之道,地著为本(1)。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2)。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3),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4)。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5)。 (1)地著:谓使民附著于土地。(2)经界。指井田之界。(3)井:一井为九百亩。(4)庐舍:居住的屋舍。(5)力役:指人民向国家所服劳役。 民受田,上田夫百亩(1),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不易上田(2);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3)。农民户人己受田(4),其家众男为余夫(5),

亦以口受田如此(6)。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此谓平土可以为法者也(7)。若山林薮泽原陵淳卤之地(6),各以肥硗多少为差。有赋有税(9)。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10)。赋共(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11),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12),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13)。民年二十受田,六十归田(14)。七十以上,上所养也(15);十岁以下,上所长也;十一以上,上所强也(16)。种谷必杂五种(17),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18),收获如寇盗之至(19)。还(环)庐树桑(20),菜茹有畦(21),瓜瓠果蓏殖于疆易(埸)(22)。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23)。 (1)夫:谓一夫。(2)岁:谓每年。易:更换。此指轮耕。(3)爰:更换;更易。(4)人:谓一人。(5)余夫:指家一夫外的其余男劳力。 (6)以口受田:余夫受田之数低于正夫,有说余夫二十五亩(《孟子罢)。(8)斑白:指头发斑白的老人。提挈:携带,手提。(9)同巷:谓同里。(10)一月得四十五日:一月本是三十日,夜半可算半日,一个月之夜半则为十五日,故得四十五个工。(11)省费燎火:谓省燎火之费。(12)伤:思也。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1)。八岁人小学(2),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3),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4)。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5)。行同能偶(6),则别之以射(7),然后爵命焉。

汉书艺文志重点讲义资料

《汉书·艺文志》全文翻译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志目录,收录了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术著作。我国古代重要的学术流派均可从中探寻渊源。班固对先秦时期学派的划分和论述是科学、可信的,实际上可将其视作为一部先秦学术史。同时《汉书·艺文志》也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史志目录的编撰体例,对后世史家编修史志目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是班固撰写的,简称《汉志》。属于史志书目。《汉书》十质之一,该书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其中删兵书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刘向、扬雄、杜林三家于西汉所撰写的著作。总共著录图书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现在删去多余部分,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Jk~l-,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

汉书 食货志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属少府,陛下弗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货,以致富羡,役利细民。其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使仅、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吏益多贾人矣。 (1)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谓大农令奏上盐铁丞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盐铁丞:官名。主管盐铁官营。(2)山海、大地之藏:指盐铁。其它山海收入仍属少府。(3)牢:坚实牢固之意(陈直说)。牢盆:煮盐用的大铁盆。(4)浮食奇民:指商贾及豪强。管:掌管;垄断之意。(5)羡:饶也。奇羡:意谓暴利而富。(6)役利细民:谓役使小民作苦工以谋利。(7)沮事之议,不可胜听:意谓反时盐铁官营的议论颇多。(8)釱(dì):刑具,脚镣之类。(9)小铁官:汉武帝于产铁的郡县置铁官,主管铸造铁器;于不产铁的地方置小铁官,铸旧铁。(10)使:令也。属所在县:谓“掌所隶县铁器”(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三《平准书》)。(11)乘传:谓乘传车传令。举:皆也。举行天下盐铁:谓全国都实行盐铁官营。(12)作官府:设立主管盐铁的官府。 扬 险咧汉连出兵三岁,诛羌,灭两粤,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无赋税。南阳、汉中以往,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又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余人,费皆仰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然兵所过县,县以为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轻赋法矣。 (1)三年:指自元鼎五年至元封元年(前112——前110)。(2)两越:南越与东越。(3)番(pān)禹:县名。今广州市。初郡十七:新郡十七个。晋灼曰:“元鼎六年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定西南夷以为武都、牂柯、越雟、沈黎、汶

大小序(汉书艺文志、四库总目)

《漢書·藝文志》: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複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總序) ……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故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嘩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辟儒之患。(小序) ……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住清虛可以為治。 ……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 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于小數,舍人

精选医古文重点-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1、了解《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方技略》的大致内容。 2、了解秦汉以来图书典籍的播迁经历。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文章难点:对《方技略》中神仙、房中两种应予以正确评价。(一)用字和词语1、燔(灭) 2、闵 1、(仲尼) 没 2、从衡 3、(之) 败 4、书 (缺) 5、建 (藏书之策) 6、诏(光禄大夫) 7、数术 8、条 (其篇目) 9、指意 10、删 (其要) 11、原 (人血脉) 12、起 (百病) 13、度 (箴石) 13、(假药味之) 滋 14、因(气感)

15、辩(五苦) 16、水火 17、(于)平 18、及(失) 19、中医 20、(之) 际 21、节文 22、寿考 23、怵惕 24、(有)述 25、(一) 守 26、原(诊) 27、晻昧 28 序 ( 方技 ) (三)今译 1 、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 译文:战国纵横错杂,群雄纷争,诸子各家学说杂出纷乱。到了秦朝,为这件事担忧,于是焚烧书籍,用来愚弄平民。 2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 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译文:医经是推求人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生

理特征,用来阐发人体的本源,区分死生的界限,而 酌情采用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治疗方法,调配 各种药剂以适应治病需要。 3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 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译文: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测度疾病的深浅,凭借药物性味的功能,依据气候感应适宜的情况,辨明药物各 种性味,运用寒凉与温热的方剂,使郁闭疏通,使结 症解开,使身体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卜式的历史记载 《汉书》原文和注释

[键入文字] 卜式的历史记载《汉书》原文和注释 《汉书》原文和注释 原文:卜式,河南人也(1)。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2)。 注释:(1)河南:汉县名。在今河南洛阳市。(2)数(shuò):屡次。 原文: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亡(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1)?”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 而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上以语丞相弘(2)。弘曰:“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3),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久不报(4)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 注释:(1)苟,子何欲:《史记·平准书》作“苟如此,子何欲而然?”文意较明。(2) 弘:公孙弘。(3)不轨:不法。(4)上不报:《史记·平准书》作“于是上久不报式”,文意明白。 原文:岁余,会浑邪等降(1),县官费众(2),仓府空(3),贫民大徒(4),皆卬(仰)给县官,无以尽赡(5)。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6),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乃赐式外繇(徭)四百人(7),式又尽复与宫,是时富豪皆争匿财(8),唯式尤欲助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召拜式为中郎(9),赐爵左庶长,田十顷,布告天下,尊显以风(讽)百姓。 注释:(1)浑邪:匈奴浑邪王,见本书《匈奴传》。(2)县官:指官府或天子。(3)仓:粮仓。府:钱库。(4)徙:迁移。由中原迁至边地。(5)尽赡:全部供给之意。(6)助:《史记》在助字下有“籍”字。籍,所上之簿册,卜式之名在其中。(7)赐式外徭四百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