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保证)

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

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

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

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

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

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中区域(今陕西全境和四川巴蜀地区及甘肃东部一部分)、三河区域(河东、河内、河南之总称)、燕、赵区域(河北)、齐鲁区域(山东)、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和苏、皖西北一部分)、颍川、南阳区域(河南中部、西南部)、三楚区域(西楚、东楚、南楚之合称,包括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15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政治上虽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分裂后至隋唐统一,但经济却在不断向前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步走上鼎盛的时期。尤其是长江流域广大地域国土得到了

开发,人口增多,至南朝时已形成于黄河流域并重的局面。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在城市规模上,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变动和行政区划的调整等原因,也明显发僧了变化,府、州一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在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等建筑大量增加。在城市建和方面,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化和对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十分典型的时期。

16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①分布和发展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②城市发展和地域分布具有沿大运河发展轴线;③沿长江发展轴线;④东南沿海港市兴起;⑤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⑥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建制镇)。

17城市建设的特点:①由于儒家思想的强化,突出体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在紧凑中追求统一、尊卑有别的礼制风格由逐步形成到十分成熟严谨,是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十分典型的时期;②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程,形成纵贯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③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④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⑤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⑥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18曹魏邺城:城市规模:我国城建史上见到的第一砖城。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水系及园林。总: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坊里等。儒家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19隋唐长安:城址选择、城市规划特点、总体布局、对外交通与城市道路、坊里、商业市场、大明宫与兴庆宫、供水与园林、宗教建筑、人口、长安城市规划的特点和缺点(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缺点:规划的面积太大,超出实际需要,根据长安城的具体形势,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的干道,但由于强调了南北中轴线,南北大道较宽,东西大道较窄,以至于对城内居民生活和交通造成不便。盛唐时期改用东北部的大明宫为政治中心,后又更改以偏东的兴庆宫为中心,打乱了原有规划,使城市人口大量流向东北部,造成这一地区的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的特别状况)

20五代宋元时期的城市:本时期是我国多方面都发生相当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转折。元代开凿大运河,建制了以“省”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21城市发展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我国又出现一个短期分裂的局面。黄河流域五代十国。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北宋王朝从一开始建立就缺乏隋唐那种高度统一的政治局面。南北对峙的局面。政治上是我国中古短期分裂和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时期,但在经济上仍然有所发展,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都有不程度的发展。农业:耕地面积扩大、水利事业大发展、推广优良稻种和扩大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手工业:采矿、冶炼、纺织、制瓷、造纸、印刷、造船等方面出现新的发明创造商业:在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了纸币(交子);在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在大小城市和大小市镇征收商税;南北农村中,出现许多定期的集市;在城市中商业既要突破以前“市”的限制,商业可以随街布置,也突破了时间限制,店主可以昼夜营业;在商业和手工业中,行会组织增加。

2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南方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快于北方);②兴起了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首先宋代出现的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以经济职能为主。宋代设镇均为“建制镇”,是宋代基层行政单位。出现定期的集市;③对

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④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⑤核心城市(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⑤本期是我国封建都城变迁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时期,即经历了一个由西向东(经济原因),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政治军事因素)转移的过程,并且初步确立了北京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放型空间结构开始形成。23城市建设特点:都城建设方面主体部分虽继续保持着南北朝以来以宫城为中心的传统礼制和“前朝后寝”格局,在城市市坊制和城厢制上已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自由度提高,更多市民参与到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中,出现了瓦子、勾栏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望火楼等消防报警系统。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众多中小市镇中,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明显支配,城镇形状和道路系统已不甚规整,大多具有自发生长的结构特征,逐渐改变方正严谨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

24元朝城市建设的特点:元朝作为蒙古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朝代,从我国历史上看,已进入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其城市规划建设又具有和宋代不尽相同的特点:一方面:从宋朝开始崩溃的坊、市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另一方面从城市的规划和营造上,又有一个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再一次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25元大都城规划的特点:①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结合起来,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也使元大都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②继续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并使三套方城整齐规则地相套,中轴线对称也更加突出,这样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地位更加显示出来。③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的举动。

26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城市:1.经济和城市发展背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一系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2.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政治型、工商业型、对外贸易港口型、边防军事重镇。3.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特点:由于农业商品化和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所致。经济作物特别是棉花大面积的推广种植:明政府提倡、这些经济作物较粮食受益高、实物地租货币化。4.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5.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长江轴线、大运河轴线。6.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地域有了较大扩展: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7.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地方小港口城镇兴起与发展。8.明朝实行闭关和海禁。9.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地位:政治上可以控制广大地区;经济上可称繁庶地区;军事上有险可守;交通上往来便利;接近统治王朝的根据地。

27城市建设的特点:①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②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③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在筑城材料上普遍采用砖头砌筑,在胶结材料上采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或粘高粱),以替代以往的三合土;加大城墙高度、厚度,以防敌人逾越、撞坏或挖洞穿孔;重视城墙的作战设施配置与建设,如在城门上建城楼,在城墙上建城垛,每隔一段距离配置与马面,在城墙顶上设置战棚,在城墙上便于出击的部位修建暗门等;加强城墙重点部位的设防,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并置闸门,在城的四角或城墙转折处建角楼,在水门处,多在城墙下跨水道地方设置水关,装上铁闸门。④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28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总结: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地域载体和最为直观的空间景观表现。由于受到政治社会体制及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基本是在一个封

闭的地域与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演化的,因此古代的城市最能反映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和典型的文化内涵。①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宋代以后突出表现是城市工商业的繁荣;②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请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发展——衰落——破坏——恢复——发展——衰落——破坏;③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政治中心在北方的较多,经济重心向南转移④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⑤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29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⑴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中国早期城市方格网状城市空间格局。⑵传统的营建技法:单体南向布置——道路系统形成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院墙文化——方正的封闭式城墙形制,木构建筑在平面方向上伸展灵活自如,运用轴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建筑群体的空间组织和布局——城市的总体格局。

⑶特有的文化观念:①田园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许多形与数的表达方式,将天人、天地之间的契合引申到城市空间的象征性布局中,强调天空中的星宿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之间的严格对应关系,许多城市、城市中的物质要素,建筑群的命名及位置摆布等,都具有与天耦合的强烈象征意义。②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象天法地、建成大城。卦数之律应用于城市规划,形成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用数的基本特征,六、九之数,代表壮大、成熟、丰裕、圆满等。五行阴阳和易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群体建筑构图的哲学基础,“万物皆有藕”、“物极必反”、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多讲究“择中”、“对称”、“对偶”等手法,通过明确的轴线统领整个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③相土、形胜与风水说: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尊重天地山川环境的传统出发,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城市选址和布局的一系列思想和学说。相土思想指各种营造活动对地址的必选和对周围环境进行审势。形胜思想强调山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意德契合境界。

⑷封建政治制度:古代城市的型制受到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并借助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对数,方位等尊卑高下内涵,以界定礼制的等级位序。封建礼制进一步追求礼与乐的和谐和对城市整体布局的精心安排。城市的轴线既有形成尊卑分别的功能,也是一种谐和各类建筑布局的组织手段。封建政治制度的内涵,直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较为突出的有序感,整体感和较为统一的礼制规划风格。

⑸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展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诸因素的集中体现,社会经济形态是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早期附城建郭,到中期的套城制和严整的坊里体现,再进一步发展到后期的城厢制和较为自由的街巷体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还推动了城市中除礼制因素作用外的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

30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总结:①城市建设模式可分为规范型、次规范型、非规范型三大类;

②城市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演变(开而不放);③道路功能由礼制占首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④城墙的防御功能不断强化;⑤对城市园林绿化的高度重视;⑥居住形态及建设总体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1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类型:变化程度很大的城市、局部发生变化的城市、基本没有变化的城市、变得衰落的城市

32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阶段:1840——1895年鸦片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签订;1895——1931中日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爆发;1931——1937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1937——1949七七卢沟桥事变——新中国成立。

33近代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南京的城市规划——首都计划、上海的城市规划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中国艺术设计史试题整理

填空(每空格1分) 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类型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单坡)、(平顶)、(囤顶)、(毡包式)、(穹隆顶)等。2.古代陶瓷的专著有《陶说》、《陶雅》、《陶录》、《古窑瓷考》、《说瓷》、《瓷史》,建筑专著有《鲁班经》、《营造法式》,刺绣专著有《蚕桑萃编》、《存绣堂丝绣录》、《绣谱》。有关漆器的专著有《髹饰录》,竹刻工艺专著有《竹人录》,园林专著有《园冶》, 刺绣专著有《存素堂丝绣录》、《绣谱》, 工艺专著有《天工开物》《闲情偶寄》《装潢志》。 3.古代丝织品的纹样组织主要有(二方连续式)、(连续式)、(散点式)、(团花式)、(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几何纹)等。 3.中国建筑彩画的制作程序分为(衬地)、(衬色)、(细色)、(贴金)4个步骤。 4.马家窑文化主要有(黑陶文化)、(庙沟底文化)、(龙山文化)三种彩陶文化类型。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简册)、(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蝴蝶装)、(包背装)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 1.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 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 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 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 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 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著名的“水晶宫” 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 15、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 15.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成立于1919 年,它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16. 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南 斯市。 17、维也纳分离派的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自由。” 18、《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19、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明式家具的设计特色:一是注重结构美,二是注重材质美,三是注重造型美, 四是注重装饰美。21哥特式的艺术设计,主要流行于12—15世纪的西欧、中欧。 22、在西方被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父’的是莫里斯 23罗马式艺术设计是封建王权与宗教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24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其次是俄国和荷兰。 25风格派是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运动。 26、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 “风格派”运动。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 中国设计史之简述(上) 设计艺术学09研陈百超《中国设计史》是一本以全新的视角,全面而有系统的讲述和研究中国设计 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一本书。作者高丰先生,现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并担任中国工业设计理事会理事。 该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序论,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另外八个章节分别叙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不同种类的设计,以及不同时期的设计思想及变化。 在序论中探讨了中国设计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以及设计史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若干规律。学习设计,必先要了解设计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接设计历史中一些好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以及设计的传统,把这些运用到我们现行的设计当中,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设计更有底蕴,才能逐渐形成中国的设计特色。中国设计史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其不同于过去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二者在内容上有很大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设计史侧重于设计的研究,而工艺美术史则偏重于工艺方面,而工艺只是设计的一个部分而已。设计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各个时代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各种设计作品,是评价一个时代艺术设计的主要标准。 设计的起源和发生,是从人类为了生存而劳动,为了劳动而制作工具开始的。从打制石器开始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不只是一个时代的变换和石工具加工技术的进步,更是原始工具设计的一个重大飞跃。不仅石工具的使用功能大大的扩大,又使石工具的形体趋于规范化,具有了形式美。原始人的造型设计观念由此而逐步产生,而磨制和钻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原始人对设计的造型、装饰、色彩和工艺审美因素的考虑。七空刀石这种收割工具可堪称是新石器时代工具的杰作。其七个石孔通过穿绳使石刀牢固的捆缚在木柄上,便于使用和携带,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七孔整齐有序的排列,也使造型产生了点、面组合的形式美感和节奏韵味,也达到了艺术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实用性和审美性。 原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原始陶器的设计。其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对火的利用;二是丰富的黏土资源。把黏土经水湿润后,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即烧结成坚固耐用的陶器。根据原始陶器的使用功能,可以划分为炊煮器、饮食器、盛储器、水器、酒器、杂器等六大类。原始陶器的成型工艺主要分为手制法、模制法和轮制法三种。手制法是最为普遍的使用方法,其又可以分为手捏法、泥片贴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原始陶器的设计,为我国古代产品造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开创的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原则,成为历代产品设计所沿用的一条重要准则,从设计的意义来说,原始陶器的设计是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商周时期,从社会学叫顾看,称为奴隶社会;从物质文化史角度看,叫做青铜时代。因此,青铜器即是奴隶社会的时代象征,也是青铜时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所谓青铜,主要是指铜、锡、铅等元素的合金。它与纯铜相比,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与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与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艺术史复习资料整理

艺术史复习资料整理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素来是学术界的“斯芬克斯之谜”,多数美学著作都归总为五种主要的说法: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艺术思潮的发展经历: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样式—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 艺术的发展经历:为神的设计—为人的设计 20世纪初,随着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在中国兴起了“东学西渐”之风,我国从日本引进了“图案”这个学科。20世纪中国的造物艺术走了一条“图案—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三个阶段的曲折发展道路。 艺术设计分为六大类,即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染织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动漫设计。 洛可可是流行于18世纪法国宫廷建筑和工艺美术的一种艺术风格,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1、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3、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5、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新古典主义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洛可可风格原意为“贝壳形”.源于法语的“精巧”。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的贵族崇尚纤巧轻佻、华丽繁褥。洛可可的室内装饰色彩明快,细腻柔媚,多用弧线,缠绵盘曲,以涡旋纹为标志。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提倡自然艺术,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和学院派的古典艺术相抗衡,追求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约翰·拉斯金: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认为应将现实观察融入设计当中,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的设计理论具有强烈的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也非常混乱。既强调为大众,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找寻出路,这显然不是为大众的;既包含社会主义色彩,又包含对大工业化的不安。他的的艺术设计思想和理论为工艺美术运动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新艺术运动追求一种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新艺术”运动放弃传统的装饰风格.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工艺美术运动的特点?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 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 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的先驱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出生于英国,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被尊称为“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认为“美就是价值,美就是功能”,他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在装饰上反对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良好功能;主张设计的城市、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最早的建筑实体之一“红房子”,是1859~1860年由建筑师菲利普·韦伯为莫里斯结婚而设计的私人住宅。 从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新艺术”和“工艺美术”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都是强烈反应工业化风格,重视与热衷传统手工艺;其次,他们都反对繁琐矫饰和过分装饰的风格,他们都放弃传统装饰风格的参照,转而向采用自然中的一些装饰形式,比如以植物、动物为中心的装饰风格和图案的发展。 “新艺术”和“工艺美术”的不同之处:“工艺美

中国近代史纲要选择题和重点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P12-14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12-14 半半社会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半殖民地半独立,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略称。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半殖民地的意思是国家有政府,但没有完全的主权,一些国家主权,比如我们国家的海关等被外国控制;半封建的意思是我们国家当时的经济特点是既有封建的小农经济也有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的意思。 3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许多矛盾P16第二节】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②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线上。 4、简述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P17 ①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名族始终面临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②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外设计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 1.制陶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 2.彩陶以绚烂的色彩和精美的装饰取胜,称之为“彩陶文化”;黑陶以简洁优美的造型见长,称之为“黑陶文化” 3.原始彩陶种类: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五大类。 4.黑陶“昙花一现”原因主要: 一、陶器的过度薄制违反了陶土的性能。 二、结构的不合理。 三、器物过分追求表面光泽,往往妨碍附件的牢实 四、器物壁体过薄、器鋬过细,难以负荷溶液的重量 五、划纹方法不易掌握得当,等等。 5.《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论述器物设计与工艺的专门著作,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提出了朴素的设计观 6.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商代后期作品。 7.商代青铜器是重酒器的组合,是以祭祀用器为主,具有宗教性质的意义;周代是重食器的组合,是以礼器为主,具有人事的意义。8.金银错: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产生了坚硬而锐利的工具,从而可以对青铜器进行更加细致的加工。它可在青铜器上划纹,使线条细如

发丝,也可以刻出阴文后,镶嵌红铜或金银细丝,再用错石(细岩石)磨错平滑。这种镶嵌工艺,称为“金银错”,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技术的一种新创造。 9.玉璜形状:半圆形和窄弧型 10.秦陵铜马车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铜铸马车。 11.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铜塑。(阅读P31第三段“除此之外”) 12.六朝时期,我国已进入了瓷器时代。 13.六朝青瓷,最具时代特色的是“莲花纹”和“忍冬纹(通称卷草)”。(详见P40) 14.莲花纹和忍冬纹在六朝的出现并非偶然。它预示着装饰设计视野的拓宽,这是古代设计在装饰题材上的一个重要变化。 15.六朝漆器“夹纻像”的制法,就是以麻布粘贴在其他木、石、土的胎骨上,用胶漆做外壳的造像法。 16.越窑青瓷“似玉”“类冰”;唐代邢瓷“类银类雪”。 17.唐三彩艺术特点(详见P44 - P45)。 18.唐代漆器在设计和制作方面,既有发展也有创新。漆器新品种——雕漆。 19.缂丝(详见P58 - P59)“通经断纬” 20.戗金是宋代新创的一种装饰技法。 21.犀皮漆器(宋代独创),表面光滑,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斑纹天然流动,色泽灿然,非常美观。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设计史(上下)__朱铭版笔记整理

设计史(上下) 第一章:设计史的对象——设计(3课时) 一:设计的故事起源于人类诞生。人类的设计史就是支持人类进化史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什么叫设计。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设计以前本来是动词,后来被名词用。英语中设计长期作为动词。一战后。特别是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设计被用于某些课程名字(印刷设计、工业设计、金属设计)。成为名词。设计包括创造产品、产品为人类服务的双向过程。所牵涉创造性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操作实践的总合。设计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 设计的定义虽然西方有关设计的著作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发展。但没有一致的观点。但设计的主体是人,面对的题目主要是:材料。技术。结构。功能。审美。评价技术美也正是:材料美,功能美。形式美。 设计的内涵包括人类对自己将要创造的的产品的前期构想,以及使这种构想实现为产品的整个过程。(即:观念与操作) 三:设计史的五个时期:萌芽时期(新旧石器时代)、手工业(奴隶和原始社会)、前工业时期、现代主义时期、后工业时期。 第二章:萌芽时期:造物的起源与设计的萌生 (公元前200万年----前3000年)(6课时) 艺术起源:劳动为前提(生理基础),情感为动力(冲动使艺术变为活动),巫术为中心(图腾),模仿为手段(自然和现实是艺术之源泉),集体为纽带(交流)。新旧石器时代。设计的初始形态的造物活动伴着人类意识的产生。 旧时期. 人类制造器物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但是器物带上美的要素,则是旧石器时代以候的事。自从公元前两万年以后,人类便开始在石、土、木、骨、角的器物上作了精细的加工, 旧石器时代的艺术不像历史文化,具有继承的累积性,随着各个时期的结束,文化活动亦随之消逝。 [ 生活方式]当时的人类主要以狩猎来维持生命,居住于洞窟(?)之中,且不定居于固定的地方,过着寻求住处与猎物的游牧生活。 [ 艺术造形] 雕刻表现人类的作品全为女性雕像,其裸体为一大特色,一般把这种女性雕刻像称为「石头的维纳斯」绘画绘动物和女性图像,形体以侧面方式绘出,而脚以正面角度画出。旧石器时代又称为洞窟壁画文化,壁画颜料成份为红土、木炭、脂肪、百奎土,且以西班牙的Altamira和法国Lascaux最有名。 1、洞穴壁画---生存愿望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描绘大量的公牛,线条洗练,造型精细,用巫术操纵现实 2、雕刻艺术---生殖崇拜 女性生育与生殖(法国劳塞尔浮雕。奥地利维林道夫母神雕像高11CM丰乳肥臀) 3、打造石器-----最早造物活动之代表. 4、装饰品----独立精神生活产品. 新石器 [ 时间] 约五千年前。 [ 生活方式] 渐渐变成集团定居,栽培谷物、饲养家畜,对于这种生活而言平地优于山地,在平地上选择有水利之便的土地,居住也走出洞窟而在地上盖起房屋似的东西。 [ 绘画造形] 新石器时代又称为「巨石文化」,以英国Salisbury石柱群、法国Carnac等遗迹最有名。 绘画─洞窟绘画以将复数的形式,化为形象安排在壁画的构图上,所以绘画技术高于旧石器时代。 陶器─陶器以手拉胚制作为主,用于贮藏烹调,美索不达米亚已有辘轳的使用。纹样多属于线条图案。 注:现代人们认为英国威德郡(Wiltshire)的Slisbury平原上,那些围成圆圈的巨形方石柱,是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开始建造的,约在大金字塔兴建后八百年。 过去一般人认为这些巨形方石柱,是督伊德(Druid)教徒所造,用来作拜日教堂和用活人作牺牲祭神的神殿。但是现代考古学的推断,认为这个神秘的建筑物,比督伊德教徒的时代早了一千多年。它是分三个阶段建造的,历时共约三百年。1963年,天文学家霍金斯(Gerald Hawkins)教授宣称,他已解开了巨形方石柱的谜。那是一个史前的计算器。它是推测日出和日落、月球的运转,以及日蚀和月蚀时,供作复杂计算之用 1,壁画---叙事性美术萌芽 2,陶器—原始装饰艺术诞生 3,巨石建筑---书写原始宗教 4,服饰设计---御寒安全图腾

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答题整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是什么 19世纪初,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占领了亚洲大多国家后,英国将侵略矛头转向了中国。受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英国在对华贸易中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通过大量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这种贸易逆差的手段。又因为连续两次经济危机,英国急需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6月,英军侵华舰队封锁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2鸦片战争的危害 A、不仅造成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和财政危机,还导致银贵 钱贱,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B、并且直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 ○3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 A、性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后中国 成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矛盾:使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变成了中华 民族对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 C、历史任务:之前的任务是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压迫;后来的 历史任务变成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和 人民富裕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

○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3、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原因: 主观方面:○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战略上的失误 ○3太平天国后期,拜上帝教的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 起义带来了危害 客观方面:○4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极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他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整理

[艺术学][设计学]世界现代设计史整理(王受之教材) 【框架】 一:手工设计及向工业设计过渡时期—设计思想萌芽(至19世纪初)(1) 18世纪前的手工艺时代 (2)工业革命时期的设计萌芽 二:机械的早期工业化时代—设计思想发展(至20世纪初) (1)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重点) (2)国际现代主义和包豪斯(重点) (3)美国设计的兴起 三:高度机械化时代—设计思想的成熟 (至20世纪50年代) 四:自动化全球时代—设计思想和体系全面发展(至今) (1)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设计 (2)美国工业设计 (3)日本工业设计 【设计风格大事年】 〖设计萌芽以前〗

中世纪: "哥特式" 以小尖塔和彩色玻璃镶嵌为特色 "罗马式" 以圆屋顶,弧形拱门和厚墙为特点的基督教堂艺术 "古希腊罗马艺术" "静穆的伟大,单纯的崇高" 16世纪 "文艺复兴" 代表人文主义精神和秩序严谨,协调的古典美学理想 17世纪 "巴洛克" 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宫廷室内奇异装饰为特点。 18世纪 "洛可可"优雅轻快,非对称曲线,华丽柔和以及营造沙龙式居住环境 19世纪初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 〖设计萌芽后至少分七个阶段〗 1850-1900 工艺美术运动 1890-1905 新艺术运动 1900-1930 机械美学运动 1925-1939 装饰艺术派 1935-1955 商业主义风格 1955-1975 多样化时期:波普pop;高技术;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微电子风格 1975-至今当代风格

【知识点汇集】 ※工艺美术运动 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其特点有: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3、提倡哥特风格和其他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趋向。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根源是当时艺术家们无法解决工业化带来的问题,企图逃避现实,退隐到他们理想化了的中世纪、哥特时期。运动否定大工业与机械生产,反对机器美学,导致它没有可能成为领导潮流的主要风格,从意识形态上说这场运动是消极的。但是它的产生去给后来的设计家提供了设计风格参考,提供了不同以往的尝试典范,影响遍及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对后来的“新艺术”运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19世纪初期,大批工艺品投放市场而设计远远落后,美术家不屑于产品设计,工厂主也只注重质量与销路。设计与技术相当的对立,当时产品分为外形粗糙的工业品和服务于少数人的精致手工艺品。此时期尚属于工业设计思想萌发前夕,在产品设计上十分的混乱。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团体 世纪行会(阿瑟?马克穆多 1882)。2、艺术工作者行会(1884)。3、手工艺行会(查尔斯?阿什比1888)。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一、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一切人造物即意味着设计”,人类在制造第一件石器时,也就完成了设计。由此可见,设计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石器的制作设计: 在考古学上,人们将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的%,从二三百万年前开始至一万年前为止。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 二、陶器的制作与器型的设计 ?(一)彩陶 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陶器,这个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彩陶的分布地区很广,以黄河中上游最为发达,以下按着年代的发展先后及艺术特点的不同,介绍彩陶工艺的几种主要类型。 1.半坡型 半坡型彩陶首先发现于西安东部半坡村,主要分布于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西达甘肃的陈东地区,距今约六七千年。 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鱼纹具有代表性,多分布于卷唇圆底盆的内壁,鱼纹可分为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构成

一组。鱼纹早期多为写实,以后逐渐演变为鱼体分割或重新组合,并形成几何化抽象化。此外,有代表性的还有人面形花纹。 半坡型彩陶一般运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 ? 2.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陕西的关中地区,豫西、晋南一 带,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庙底沟型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为最典型,其装饰花纹以回旋钩连纹最有特色。 ?鸟纹应用较多,有的观望停立,有的展翅欲飞,有的啄食状庙底沟彩陶多 用直线和曲线相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 ? 3.马家窑型 ?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的部分地区,晚于半坡和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为出色,具有强烈的动感,点的应用也很成 功,使装饰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所谓内彩,就是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从器口到器足布满全身,有丰满繁缛之感,还有一代表着作→舞蹈纹彩陶盆,另具匠心。 ? 4.半山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半山型

2021届中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汇编: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特色

九年级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单元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特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②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1951年获得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3、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

人民志愿军赴朝抗击美国侵略者。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舍身堵枪口;邱少云严守纪律被烈火吞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1)1952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土地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2)意义: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土地改革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5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 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农业,商业,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6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