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一、学校常见的传染病:

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腋下温度≥38.5℃)、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症状基本消失、体温正常后2天,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约3周左右时间,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隔离时间:发病之日起至完全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1周。

感染性腹泻: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发病及、涉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隔离时间:症状消失后2天。

二、在学校、幼托机构易发、高发的原因:

1. 学生来自多个家庭,经常性甚至每天流动,把社会疫情引入校园。

2 .带病上课率高,难以杜绝发热咳嗽学生教职员工带病上课。

3. 每天长时间同处在教室、寝室等室内,特别是冬春换季时节气温偏低,春季下雨季节室内活动时间延长,且空气不

流动等都利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4.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和使用公共教学器械工具、活动场所。

5.学生打闹嬉戏密切接触,使传染病易于实现传播。

6.不注意劳逸结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学活动后易着凉、淋雨,抵抗力下降。

7.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忽略社会公德(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处理使用纸巾等)

三、防控要求

1、加强因病缺课监测,发现疫情及时报告

加强晨检、因病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存在的主要问题:(1)部分学校未认真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特别是部分初中和高中缓报、不报现象较为明显。(2)部分学校网报系统内基础信息不全(班级、学生信息),导致有缺课学生也无法网报。

按照《丹阳市2014年学校卫生工作意见》(丹教〔2014〕57号),各校要如实报告学生缺课情况,做到不迟报、不漏报,充分发挥缺课监测在学校疫情防控上的预警预测作用。

2、加强宣教,提高儿童家长防病意识

托幼儿童和小学生家长的防病意识对于传染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学校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和病防治知识,特别要加强对托幼儿童和小学生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向家长宣传以下知识:

①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孩子洗手

②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③让孩子养成在咳嗽或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不要与他人公用餐

具等

④让孩子不接触患病儿童

⑤在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⑥注意保存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⑦要求家长出现不适时不要送入托儿所、幼儿园、及时去医院

就医,明确病因。患儿痊愈后或明确未患传染性疾病后方可入校。

3、教室、宿舍经常通风、通风不良的教室应使用排风扇

4、做好环境卫生和日常用品的消毒,(一般用煮沸或含氯消毒剂浸泡,不宜蒸煮或浸泡的可放阳光下暴晒,厕所用漂白粉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发生聚集性疫情后,要及时通报并配合疾控中心、教育局、当地卫生院,做好疫情处置工作,

5、认真做好预防接种证查验-至关重要。接种疫苗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管理条例,学校做好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对于疫苗可控传染病督促家长及时带孩接种。目前有: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等

十五字小贴士: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

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50725doc资料

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 50725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 学校传染病相关知识宣传 一、常见传染病 1、呼吸道传播为主: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2、消化道传播为主: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类似)、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3、接触传播为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二、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一)普通感冒VS流行性感冒 ①普通感冒:成人:鼻病毒为主,儿童: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有时有发热,较轻,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接种流感疫苗,无效。 ②流行性感冒: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常有发热,可达39-40℃,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接种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冬春两季多发。前期症状:头痛、发热、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等;

继而全身皮肤粘膜分批次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直至痂皮脱落。水痘潜伏期一般10-16日,最长24日,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极易在学校内引起聚集爆发。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腮病毒(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是流腮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潜伏期平均14-21天,最长30天。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腮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 (四)手足口病 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日,自发病开始直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内均有传染性,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五)诺如病毒 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经呕吐时产生的带病毒喷沫传播,接触受污染的物品。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doc

学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总结“常见病、传染病”防治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年来我校在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体质得到明显增强,体育达标率达90%以上,防近覆盖率达100%,视力不良率稳定在10%以内,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2%,防龋率达98%,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年度我们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网络。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政教处、总务处、校医室、班主任组成的健康教育教网络队伍,层层落实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在学校形成领导抓,教师抓,经常抓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健康教育,注重预防质量。 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生长发育的特点、变化,青春期常见病的预防;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营养的概念,以及健康的概念,近视、脊柱弯曲、神经衰弱、龋齿等中小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常识。并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讲授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体育锻炼

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介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措施,使学生遇到中暑、触电、烧烫伤、狗咬伤、煤气中毒等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对待,正确地处理。 三、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学校紧密配合防疫站的工作,做好对学生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并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免疫的基本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的特征和防疫、防治的措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接菌注射,并在日常生活做到自理自护。 四、抓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六勤”: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裤、勤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事。在用眼卫生方面注意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把标准挂在每个教室的前面,要求学生时时对照,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标准做好眼保健操。要求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在抓学生常规的同时,我们从学生身边的卫生细节入手,严格训练,形成卫生习惯。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的水准,努力使学生成为当地最讲文明的人,学校成为最文明洁净的场所。 五、认真落实上级要求,抓好口腔防病工作。

最新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讲座 时间:2月14日主讲人:方静宽参加人:全体师生 上午好!今天我来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春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拿我们镇小来说,去年一年共发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30例,今年到3月底已发生流行性腮腺炎1例、水痘6例,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而且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首先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相关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鸽子等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为加深印象吧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就像现在很热门的H7N9禽流感,对患病的人要隔离治疗,患病的鸽子等禽类要捕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患水痘的学生不能正常来学校上课等,从而做到传染源的控制。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如:不要吃病死禽、勤洗手等。 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学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手足口。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一)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青少年学生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甲流感: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 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0天。 2、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轻为特征。流感病毒的变异化非常快,是一种无国界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多数人以为流感是小病而不加理会,其实每年死于流感的人不胜其数。流感病毒若入侵器官,可引致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肺炎、支气管炎、心力衰竭等,后果十分严重。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7天 3、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

学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作总结

学校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 作总结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作总结 “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作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我校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体质得到明显增强,体育达标率达90%以上,防近覆盖率达100%,视力不良率稳定在10%以内,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2%,防龋率达98%,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年度我们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网络。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政教处、总务处、校医室、班主任组成的健康教育教网络队伍,层层落实负责,实行目标责任制。在学校形成领导抓,教师抓,经常抓的良好氛围。 二、落实健康教育,注重预防质量。 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掌握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等方面生长发育的特点、变化,青春期常见病的预防;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合理营养的概念,以及健康的概念,近视、脊柱弯曲、神经衰弱、龋齿等中小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常识。并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授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讲授交通安全、用电安全、体育锻炼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介绍一些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措施,使学生遇到中暑、触电、烧烫伤、狗咬伤、煤气中毒等突发事件时,能冷静对待,正确地处理。 三、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学校紧密配合防疫站的工作,做好对学生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并加强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免疫的基本知识和常见传染病的特征和防疫、防治的措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接菌注射,并在日常生活做到自理自护。 四、抓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求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六勤”: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裤、勤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事。在用眼卫生方面注意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把标准挂在每个教室的前面,要求学生时时对照,并经常督促检查,按标准做好眼保健操。要求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课,在抓学生常规的同时,我们从学生身边的卫生细节入手,严格训练,形成卫生习惯。学校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卫生意识的水准,努力使学生成为当地最讲文明的人,学校成为最文明洁净的场所。 五、认真落实上级要求,抓好口腔防病工作。 重点抓好口腔卫生保健中的刷牙、漱口等洁牙方法,教会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及保护牙齿,睡前不吃零食,少吃甜食等的防牙措施。 六、认真抓好宣传。 学校能利用黑板报、健康教育专栏、广播等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每月定期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由于我校在“传染病、常见病”防治工作中做的扎实、有效,至今未发生一例“传染病”爆发蔓延事件,“常见病”也得到良好预防。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继往继续努力,把我校“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得更出色。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学习材料

学校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学习材料 学校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脑、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一、常见的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传染源主要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一周。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小年龄段儿童。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可概括为“三、三、三”,即前驱期3天:出疹前3天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3天: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

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一)传染病的定义 由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二)传染病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通过空气从呼吸道传染,如流感、流脑、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等。 2、通过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如痢疾、伤寒、甲型肝炎等。 3、通过昆虫及动物传染,如蚊子传播乙脑,虱子传播斑疹、伤寒,狗能传播狂犬病,苍蝇传播痢疾等。 4、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如甲肝、沙眼、红眼病、水痘等 5、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打针感染乙肝、丙肝等。 (三)法定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四)、传染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于12小时内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于24小时内报告。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

学校常见传染病介绍

学校常见传染病介绍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概述;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 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四季均可发生,我市以冬春季和夏季为流感高发期。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就有传染性,发病3 天内传染性最强,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与被污染手,日常用品等间接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获得的免疫力持续时间短,可反复发病。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流感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病毒不耐热,100℃1 分钟或 56℃30 分钟灭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1%甲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对紫外线敏感,耐低温和干燥。 潜伏期——1~3 天,最长可达7天。患者隔离期为热退后48小时。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大嘴巴)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肿痛为主要特征,有时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部分病例发热可达40℃。传染源——早期患者(腮腺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约2周时间)和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90%病例为 1-15 岁的少年儿童。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见潜伏期——8~30 天,平均18 天。密切接触者应实施医学观察30天,患者隔离期至腮腺完全消肿或不少于病后2 周。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有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患者。传播途径——咳嗽,打喷嚏借飞沫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本病的隐性感染率高,婴幼儿较常见。全年均有散发病例,冬春季出现高峰。 潜伏期——一般为2~3 天,最长为7 天。患者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 天,一般不少于病后7 天。 麻疹 麻疹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膜炎,特征性的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传染源——麻疹患者。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也可密切接触传播。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见,全年均可发生。麻疹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潜伏期——6~21 天,平均10 天左右,接种麻疹疫苗者应检疫观察至3~4周。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 天,合并肺炎至出疹后10天。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皮肤黏膜同时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为特点,发病初期出现低热、畏寒等症状。传染源——患者为惟一传染源,发病前1~2 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以通过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 (一)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 (二)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三)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他人。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 (一)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二)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三)自动免疫:易感者都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我国目前定于8个月时初种,4岁、6岁时各加强一次。

学校传染病及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学校传染病及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学校是学生人群聚集场所,属易感人群,特别是春秋季节,由于该季节早晚温差变化大,天气忽冷忽热不稳定,气候又干燥,很容易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及流行。如上呼吸道感染、秋季腹泻、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及偶发水痘、腮腺炎等。尤其是身体较差,扁桃腺肿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病 1、针对气候干燥的特点,在家里要做好孩子的生活护理,给孩子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对鼻粘膜干燥易流鼻血的儿童,可用眼药膏涂鼻腔滋润。洗手洗脸后要涂润肤油保护皮肤,并根据气温随时增减衣服。不要经常带孩子去吃洋快餐,因为容易导致上火喉痛。 2、认真做好室内及环境卫生,尤其是厨房及卫生间的卫生及清洁消毒工作。 3、加强您家里食品的安全采买工作,保证食物新鲜,烹调方法得当,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4、保证家里室内空气清新,每天早晨,都要打开各个室内窗户通风透气。 5、做好您和孩子的个人卫生工作,要勤洗手、洗头、剪指甲,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 6、加强清洁消毒工作,毛巾、杯、用具、桌、椅、柜、地面、每天都要清洗及用干净的抹布擦拭。定期用消毒水消

毒 7、加强孩子耐寒锻炼,每天学生要按时来校参加早锻炼。给孩子增加户外活动安排,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 8、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您的孩子去医院探望病人,或去公共场所及人多的地方,做好自我保护。 9、如果您的孩子生病,您要加强对孩子的疾病观察,发现异常立刻去医院诊治。

学校传染病及多发病常见病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利用墙报、校内广播、上卫生课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要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和合理的休息,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 二、认真做好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加强教室、活动场所等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 三、建立晨检制度。每天进行晨检,对缺勤的学生、教职工进行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学生、教职工有传染病发生,及时向学校或当地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四、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若有发烧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五、预防接种。儿童应按时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根据疫情及个人的不同情况选择进行疫苗接种。 六、注意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增强体质。

常见学校传染病知识

常见学校传染病知识 一水痘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 【临床表现】( l)前驱期:起病较急,低热或中度热,周身不适,头痛,此期不超过一天。 ( 2)出疹期:发热数小时或1一2天出现皮疹,出疹顺序是躯干、头部、逐渐延展到面部四肢。初期皮疹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过数小时后成为疤疹,形状呈椭圆形,大小不等。 ( 3)结痴期:出疹2一3天后,疽疹无破溃及感染,干燥结痴,数日后开始脱落,脱痴后无疤痕。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一)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二)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三)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近些年学校肯定有学生得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感等。传染病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而且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同时发生传染病时,为什么不能来上课,为什么要对教室地面消毒,为什么要打疫苗等,下面都会解释到。 首先来了解一下传染病相关的基本知识: 传染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能在人群中被相互传染并流行的一种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鸡鸭等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食物、水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得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类疫苗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为加深印象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那么,怎样预防传染病呢?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我们预防传染病的各种措施,都是分别针对三个基本环节中的某个环节的。因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李华 副组长:蔡敬庆胡艳梅 成员:杜婷婷刘伟冯艳张辉彭宗梅冯欣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必要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 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9、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三、坚持晨检制度,畅通报告渠道 1、班主任要按照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县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传染病预防办公室。

学校常见传染病知识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 学校传染病相关知识宣传 一、常见传染病 1、呼吸道传播为主: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2、消化道传播为主: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类似)、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3、接触传播为主: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二、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一)普通感冒VS流行性感冒 ①普通感冒:成人:鼻病毒为主,儿童:副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有时有发热,较轻,对症治疗、缓解感冒症状为主,接种流感疫苗,无效。 ②流行性感冒:病原体为流感病毒,常有发热,可达39-40℃,尽早开始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其中接种疫苗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冬春两季多发。前期症状:头痛、发热、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等;继而全身皮肤粘膜分批次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直至痂皮脱落。水痘潜伏期一般10-16日,最长24日,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极易在学校内引起聚集爆发。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流腮病毒(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是流腮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潜伏期平均14-21天,最长30天。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腮肿大前7天至肿大后9天都具有传染性。 (四)手足口病 先出现发热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3-7日,自发病开始直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内均有传染性,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五)诺如病毒 食用或饮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经呕吐时产生的带病毒喷沫传播,接触受污染的物品。

2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黄花山中学 卫生档案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控措施 黄花山中学 一、遵循预防为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做好常见传染病预防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各班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定期学习食品卫生知识,保障师生健康。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3)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3、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食堂员工每年体检、持证上岗制度,发现卫生问题及时整改。食堂管理者要坚持对饮食从业人员每日晨检,发现传

染病患者,立即停止上岗,并及时报告学校校医、教育处。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 4、有计划的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5、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学习、注意劳逸结合,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6、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7、加强部门管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8、做好预防常见病的必要药品等物资储备。 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1、班主任要按要求,坚持对学生每日晨检、午检和报告,宿舍管理老师坚持对住宿生晚上回宿舍检查和报告,把预防常见传染病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因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送医务室诊治,对需送医院进一步诊治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并把检查结果记入班主任日志和值班记录。 2、在同一宿舍或者同一班级,1天内有1名高烧学生或者1天内有3个学生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及电话询问请假学生发现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教育处。执行"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以控制传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青少年儿童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 1、出疹性疾病: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好发于冬春两季。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可能导致:1、男生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 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 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隔离期限:至腮腺完全消肿后3天止,自发病起约3周时间。 3、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手、足、口腔可发现皮疹、丘疹或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14天。 4、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多。临床特点为急起高热,体温达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等。以全身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

学校常见传染病有肺结核、病毒性肝炎、麻疹、腮腺炎、水痘、流感等。其中腮腺炎、水痘、流感及麻疹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每人都要充分认识传染病对我们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轻者可影响工作、学习及生活;重者可留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水痘 水痘是一种常见、多发的儿童传染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可产生反复持续的、无临床症状的潜伏感染。临床特点是皮肤粘膜出现瘙痒性水疱疹。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这种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在冬未、初春季节。90%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高峰为6~9岁,但亦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新生儿期。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水痘结痴后病毒消失,故传染期自出疹前24小时至病损结痂,约7~8天。潜伏期11~21天,一般14天左右。 水痘病毒经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在上呼吸道增殖,然后侵入血中,产生病毒血症,引起皮肤及内膜损害而发病。

【并发症】 水痘个别病例病变可累及肺、食管、胃、小肠、肝、肾上腺、胰等处,引起局部充血、出血、炎细胞侵润及局灶性坏死。带状疱疹受累的神经节可出现炎细胞浸润、出血、灶性坏死及纤维性变。(一)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等。(二)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有内脏出血,包括肾上腺出血,预后不良。 (三)水痘肺炎:儿童不常见,临床恢复迅速,X线改变常持续6~12周,偶有死亡报道。 (四)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肝炎、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及睾丸炎均有少数病例报道;喉部损伤可引起水肿,严重者致呼吸窘迫。 (五)神经系统:脑炎常在出疹后数日出现,呈现小脑症状者如共济失调、眼球震颤、颤抖等较出现惊厥及昏迷等脑症状者预后为好。存活者中15%有癫痫、智能低下及行为障碍等后遗症。其他神经系统合并症包括:格-巴综合征、横断性脊髓炎、面神经瘫痪、伴暂时性视力丧失的视神经炎和下丘脑综合征等。 Reye 综合征在水痘后发生者占10%。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 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将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制订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坚决措施,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坚决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 一、健全领导机构,加强统一领导 1、成立常见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 组长:李华 副组长:蔡敬庆胡艳梅 成员:杜婷婷刘伟冯艳张辉彭宗梅冯欣 2、职责: (1)负责领导、协调、组织全校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必要预防经费和物资保障。 (2)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组织开展、检查督促、资料收集与归档等工作。

二、遵循预防为主,狠抓措施落实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管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