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_城市病_及其治理_向春玲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_城市病_及其治理_向春玲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_城市病_及其治理_向春玲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_城市病_及其治理_向春玲

区域经济学论文-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6%,超过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问题、对策研究 一、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在国际上叫“城市化”,二者是同一个概念,都是对Urbanization 的翻译。“城市”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城”,是指带有围墙和驻军的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居民聚集区;“市”,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逐渐形成商品贸易市场。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二者空间趋合、功能相融,统称为城市。“城市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数目的增多,规模扩大和人口、资源、财富、产业的集聚,其本质是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向现代城市市场经济社会形态转变的自然历史过程。 在中国,“城镇化”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中文的语境中,镇和市,既有权力的界定,还有大小的差别。通常会认为“城市”会比较大,级别高;而“城镇”则会比较小,级别低。城市化强调大城市的发展,意思接近于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说的“都市化”,城镇化更多的是强调中小城市、小城镇。 二、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这意味着,在过去34年中,中国的城镇化率提高34.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都要达到1个百分点以上。但是,

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中国的城镇化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的城镇化水平。农民进城了,但没有市民化。第一,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传统的农村变成了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改变,但是作为市民统计被城市化了。第二,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户籍问题把农民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生活在城镇但没有在城镇落户,不能融入城市社会;另外,由于土地增值的潜在利益分配与户口的紧密结合,导致不少农民不愿融入城市社会。据统计,中国有2.6亿农民工“漂浮”在城市中,游离于城乡之间。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6%的城镇化率甚至更少。 三、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外在的城镇化,是以城镇人口数量提高为目的的城镇化过程。 (二)规划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存在弊端 规划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城镇建设只谈城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改革投融资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2.6%, 超过 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 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 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 现

中国城管

中国城管世界无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神功护体无所不能! 剑指天山西、马踏黑海北;贝加尔湖面张弓、库页岛上赏雪;中南半岛访古、东京废墟祭祖 中国城管。所向披靡。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拳打欧洲诸侯。脚踢北花旗。上能打飞机。下能秒坦克。下海灭航母。飞天打卫星 中国城管是我国秘密发展的准军事化组织,平时管理城市,锻炼游击战术;战时可编入正式军.是一支可冲锋,可侦察,可游击,能吃苦,能忍耐,能奋战的优秀后备军.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称:中国城管队伍是一支具有强大潜力,能单靠一辆破面包车或皮卡就能全天候作战的可怕准军事组织(我国庄严承诺对外不首先使用城管) “在我们眼里,英特种兵如果是尘埃的话,我们就是沙尘暴” --------摘自《城管的优秀历史》前言 “逃跑?我们会让你生活在无限的恐惧之中。” -----战斗中的一城管言论 我们在飞机坠毁前,一直以为是遭到了地空导弹的攻击,没想到是城管用竹竿...... ---------摘自前苏SU30 F22 F117A等战机飞行员 当漫天飞舞的板砖和无数看不清来路的拳脚把清点的士兵堵在了阵地上,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仅仅是一支受城管训练过的伊军小队 ----------摘自美军101空降师502团E连米勒上尉 当我军的一个M1A2坦克分队在一个早晨被全歼时。现场没有爆炸的横迹。只有无数的拳头。那拳头深深的打破了装甲。里面的成员被打成了肉渣 --------------------------摘自美军陆战一师汤米康林下士 “对不起,我只能回答你我不知道,因为这已经牵涉到国家最高机密” ---------------------------------城管队长回答记者关于城管训练问题 在我军一次战役中。有一个阵地在郊外我军后方。我军已经突破了外围防线时。那个阵地已经被我们包围了。我们攻克了阵地。我们丢下了500具德意志勇士的尸体。以及3架F22。和30台虎式坦克。但抵挡我们3天3夜的居然是5名城管 ---------------摘自德军卫军78师12团B连曼施坦因中尉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重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号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为45%);把万州和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多数县城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3-5万人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当前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为36.4%,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原因,目前重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城镇化进程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1、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重庆市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比较落后。至 2002年末,在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5.1%,直接从事农业的比重仍高达63.5%。重庆市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重庆市农村还有文盲214.78 万人,文盲率达6.9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重庆市城镇的登记失业人数为16.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1%)。今后随着市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城市的下岗失业规模还有可能扩大。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有6‰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保守估计每年也需要净增加4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会加大今后重庆市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4、耕地资源不足。截止到2002年末,重庆市只有耕地面积2075.5万亩,也就是人均仅有0.67亩耕地。根据建设部测算,每一个城市人占地需要100平方米左右(包括生活占地、公共交通、绿化、水电工程、厂矿、水面等),城镇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城市病”及其治理(城市管理学作业一)

————————————————————————————————作者:————————————————————————————————日期: 2

“城市病”及其治理 一、个人讨论提纲 1、“城市病”的概念: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 2、“城市病”的形成: 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而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就南京城市污染为例,自2003年至今,地铁建设、雨污分流、楼盘开发,整整十年,南京各种工地常年累月,遍地开花,加上每天新车上牌500辆的速度,南京道路交通拥堵和城市空气污染在多头因素的叠加下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南京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严峻问题。 3、“城市病”的类型: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贫困、居 民生活亚健康等 4、“城市病”的治理: 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

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1)树立“健康城市”理念,以科学思想指导城市建设。 2)城市建设规划法制化,切实保障规划的严肃性、持续性。 3)立足本地实际,实施增绿扩绿工程。 4)加强污染治理,构建城市生态经济。 二、案例: 龙虎网讯 刚刚过去的周末(2012年10月29),南京被笼罩在雾霾中。不少市民给报纸热线来电反映“脏死了,车窗玻璃全是灰”。昨天PM2.5浓度值依旧居高不下,而机动车特征污染物二氧化氮等各项指标也在同步上升。从上周五开始,南京已经连续脏了三天。 江苏省环保厅AQI(新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一氧化碳、臭氧数据)监测平台显示,截止到昨天下午5时,南京仍旧处于重度污染状态,与此同时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南通、镇江、扬州、常州、无锡也都是重度污染,淮安更是达到了最高 级别的严重污染等级。 现代快报记者安莹 数据 10月污染天数达9天! 污染程度也不断“升级” 今年10月份可以说是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月”,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资料显示,今年截至10月28日,南京空气质

中国城市管理历史沿革

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行了以“政府—单位”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尽管有利于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但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政府—社区”制为主的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政府—单位”制的弊端,但由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因此难以改变公民原子化状态,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党委、政府、社会、公众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新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体制;政府—单位制;政府—社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重申和强调了要建立这一社会管理格局。这是对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建设和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完善,为推进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梳理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演进过程,从而深化对我党提出的这一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 一、“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效法苏联建立起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实行高度集权、计划管理的方式,政府包揽一切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企业只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政府对企业实行统一计划、统负盈亏、统购统销、统收统支,一切经济活动以政府的计划为中心。社会组织则基本上没有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管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有一些相同的设想。列宁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公民都成了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职员和工人”,“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报酬平等的工厂”[1]。毛泽东也提出:“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2] 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渐建立起一套以“政府—单位”制为主、“政府—街居”制为辅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下,国家通过单位这一组织形式管理职工,通过街道居委会体系管理社会闲散人员、民政救济和社会优抚对象等。当然,政府通过单位实施社会管理的体制无疑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因为当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都隶属于某一单位,没有单位隶属关系的只是少数人,街居体系只是起到拾遗补漏的作用。 单位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立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具有政治、经济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功能。各种单位尽管因专业性质不同而区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但都必须隶属于一定的上级部门或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个个下属“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既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中国政府过程的“末梢”。

城镇化进程 及现状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1978年以前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 上海

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

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基本情况。随着房地产热一波波朝我们袭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随之而生的就是一

城市病”及其治理

浅谈“城市病”及其治理一、“城市病”的专业名词解释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 通过官方通报通告和个人切身感受,发现北京“城市病”的主要表现有:(1)交通拥堵 北京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节假日交通拥堵已成为常态。 (2)资源短缺 北京存在严重资源短缺现象。如:水资源紧缺,一度面临用水荒;土地供应紧张导致购房需求上升、地价房价上涨。 (3)环境恶化 北京经常出现雾霾天,还偶发沙尘暴。北京市的生态环境虽然较之以往有很大改观,但整体状况仍然值得担忧。 (4)收入悬殊 北京常住人口享受到的改革红利并不多,好处并不明显。比如北京公务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待遇较之其他特大城市有明显差距,而承担的各项费用开销却相当高,直接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三、北京“城市病”的应对措施

针对北京由于“城市病”带来的种种危害弊端,建议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城市科学规划、加快经济高速发展。 (1)明确北京城市定位,转移非核心功能和产业 明晰首都城市战略地位,加快推进通州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建设,带动人口和产业的分流疏解,从而优化空间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有效治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2)科学北京城市规划,加快全市道路交通建设 根据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深入做到?“三规合一”(经济发展规则、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相统一);断续控制房地产投资和用地扩张,把从事特殊职业的人员纳入集资建房、统建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范畴;多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倡导广大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3)利有资源发展经济,缩小城乡行业收入差距 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强化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适当提高工资待遇,使北京居民靠劳动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缩小与其他特大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 的思路与目标.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 与目标 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初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4.94%,与1978年相比上升了27.0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3个百分点。如果把流动人口包括进去,这个比重还要高。城市个数由193个增加到656个,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城镇体系。 基本建立了城市市场体系的框架。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但城市改革很快以企业改革为核心,并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全面展开。经过30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成。城市成为中国市场体系的支撑,城市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中的经济中心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6.4%,总人口占全国28%,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62.7%。 城市社会进步明显,教育、科技、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普遍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7年的指数为752.3。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识,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而2006年人均已达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0.4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从总体上看,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实行行政主导的“大一统”式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对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1980年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是城市改革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当今城市化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没有办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推动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采用新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城市管理相比拥有许多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所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施新公共管理模式时仍然存有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现实意义 一、新公共管理模的基本概念 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它是通过采用开放和包容的状态来对城市中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置。新公共管理模式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具有系统化的特点。对于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站在公共管理权责的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模式属于城市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模式,与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模式管理的重心逐渐开始由内部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外部的行政管理,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在进行城市

公共管理时的工作重点也由传统模式中对政府程序以及政 府机构的重视转变为对管理结构和管理项目的重视[1]。 其次站在新公共管理模式相关特点的角度来看,新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新公共管理模式在对城市进行公共管理工作时主要是通过采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 方法,使其能够打破政府部门对城市公共建设完全垄断的状况,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到城市的公共建设当中,增加企业和相关单位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同时新公共管理模式还有着传统公共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新公共管理模式能够对全社会开展动员工作,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这就使得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机会,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公民对于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并且能够让公民更好地了解社会公共管理的相关工作,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新公共管理模式中的管理经验主要是将私营组织的管理经营作为基础,在城市公共管理过程中采取新公共管理模式,通常将私营组织中的发展模式以及绩效考核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融入进去,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中政府的一些?能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转变。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模式与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相比有 着许多明显的优势,在对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参与、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且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正确的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使许多城市的旧城区陷入了原有城市功能衰退、物质环境老化、历史文化特色消失等重重困境,如何抓住改造契机,让旧城区重现昔日的繁荣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研究城市发展的新课题。 丰富的感受大多来自记忆。穿行于现代却日渐陌生的城市,再没有什么去提醒你驻足回望,那份失落是记忆的失落。城市是记载着人类生存的历史,没有旧街区和旧建筑的城市,如同一个失去记忆的人,很难想象余生如何渡过。 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城市也在不断变化。每个时代都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一系列延续至今的痕迹,形成了一条历史文脉,记载着城市的兴衰。保护好那些有幸逃过无数劫难的城市肌理、传统街区、历史建筑,就是在维系这一千古传承的脉络,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而城市,注定是要发展的,不会因怀旧而止步;改造也是必然的,因为生活在继续。在用地日趋紧张、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旧城改造已成了有效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 随着更多的旧城改造项目的深入进行,人们逐渐认识到旧城改造是一项涉及到建筑、规划、经济、社会、文化和景观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计划,仅仅满足于物质空间环境的改善是不够的,应转向旧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人文等的全面复兴。 2.4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原则 从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城市设计应当从城市空间、人文、历史、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以期让旧城区展现出和谐的空间形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旺盛的活力。从对旧城区的特点认识以及城市设计在旧城区改造上的作用出发,并结合旧城改造与复兴的实践经济与教训,可以总结出旧城改造与复兴中,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原则: 2.4.1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多样性及公共性原则 在旧城区的物质空间建设方面,城市设计应当探寻旧城区原有的空间规律,遵循功能和艺术的原则,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空间。整体性(也被称为系统性)是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城市区域内的整体性,旧城区也是城市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旧城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必须从城市全局出发,不能与城市分割开来,同时要努力加强旧城区与城市的联系,从活动系统、交通系统等多方面加强这种联系。二是从旧城区自身的整体入手考虑旧城区的改

(完整word版)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城市病”表现及其治理 一、城市病的含义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二、城市病危害的表现 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三、城市病的治疗方法 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 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 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 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 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2、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 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 的表现,但现在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3、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 镇。 四、联系实际 部分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刻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然的。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给能力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 大虹桥项目和迪士尼项目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 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基础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发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增强创新能力和建设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氛围,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融合。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理论探讨 一、基本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是狭义的城市,即仅指城市中心城区,不包括城市所管辖的郊区、卫星城区、飞地区和农村地区等区域。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有建制市654个(统计数据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省,下同)。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共有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含副省级市15个),县级市367个。① 本文的“城市管理组织”是指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各种公共组织的集合体。其外延不仅包括城市行政组织(市政府、市辖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社区居委会等。 本文所研究的“组织结构”主要是指静态的组织结构,即指组织各部分的排列组合,包括部门设置和层级安排。②组织结构可分为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指同一层级公共组织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纵向结构指不同层级公共组织之间的构成。③本文侧重于研究纵向组织结构。 在本文中,“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指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几个层级城市管理组织的层级安排和分工关系。 二、当前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的组织纵向结构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全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大体整齐划一,主要考虑城市行政级别,较少考虑各个城市微观组织环境(人口、面积等)差异;二是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呈现多层级、小管理幅度特征。这种纵向组织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微观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具体体现在: 第一,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与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总体改革目标不适应。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近期行政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社会领域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些宏观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的主要组织目标是强化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服务,调控社会矛盾,保障市场公平、合法运行等。为配合这些目标,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突出便民原则,工作重心下移,加强职能部门和民众的联系。相应地,要求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趋于扁平化,减少中间层次,扩大直接面对民众和社会组织的机构的规模。但是,现行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特征之一是较多管理层级、较小管理幅度。这种纵向结构适合于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政治动员的需要,不适合于加强服务,与城市管理组织未来的组织目标不适应,与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总体改革目标不适应。 第二,相对整齐划一的纵向组织结构与各地微观环境的差异不适应。20世纪40年代末,当时中国建制市较少,相对整齐划一的纵向组织结构与各地微观环境的差异之间的不适应尚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建制市的设立也进入加速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建制市654个。目前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是相对整齐划一的,即只有两种主要的模式:直辖市与地级市的“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4个层级模式或县级市的“市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3个层级模式。但是,中国的600多个城市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仅从人口来看,同是地级市,2006年广东汕头市中心城区人口达488.12万,云南临沧市中心城区人口仅为5.32万。④相应地,市之下同级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差距也很大。例如,同是上海中心城区,1997年时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人口为14.32万,同区五角场街道仅有2.1万人。⑤) 第三,较多层级、较小管理幅度的纵向结构与世界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发展趋势不符。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外城市绝大多数城市强调城市管理的整体体性,市之下往往不再划分为市辖区,城市管理组织纵向层级仅为1级。仅有少数特大城市在市之下划分为市辖区或其他名称次级行政区,城市管理组织纵向层级仅为2级。即使是曾作为中国主要模仿对象的前苏联,市辖区设置也不普遍。⑥在设置市辖区或其他名称次级行政区的国外城市中,市政府管辖的下级城市管理组织数量较多。例如,伦敦700多万人口设32个自治市(borough),东京中心城区800多万人口设23个区。⑦由此可见,国外大多数城市的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是高度扁平化的,仅有1-2个层级,上下级管理幅度远大于中国。尽管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短时间内实行扁平化的纵向结构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发展趋势恐怕也将是扁平化。 综上所述,现行城市管理组织的纵向结构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前期,这种纵向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观组织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组织目标也从侧重政治动员逐渐向侧重公共管理和服务转变;城市管理组织的微观组织环境也呈现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三、调整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政策建议 如上文所述,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在设计调整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组织结构设计要服务于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组织结构设计方案不能盲目模仿其他国家方案,而是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认真分析组织环境和界定组织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第二,要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目前全国各城市具体情况差别很大,很难有一个普适性的设计方案,应允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当然,这些设计方案的制定程序要与中国目前立法、行政等方面制度相契合。 在具体方案设计上,笔者有如下设想: 第一,探索基层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在宏观组织环境、组织目标和其他影响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城市的管理组织究竟需要设几个层级,很重要的一个决定因素是基层城市管理组织所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 第二,依照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在确定基层城市管理组织管辖人口、面积的合理幅度后,可以依照城市不同规模,制定不同纵向组织结构设计方案。对于大城市,可以基本保持目前纵向结构,但要适当使各个市辖区、街道办事处的规模趋于均衡。对于中等城市,可以虚化市辖区,将市辖区政府变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撤销区一级人大、政协等组织。对于小城市,甚至可以不设街道办事处,市政府直接面对社区居委会和其他社会组织。 第三,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尽管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法定地位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到目前为止,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很多行政职能。将来要逐渐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淡化其行政职能。 综上所述,本文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的特征,论证了现行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的历史合理性及在目前体现出的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制定新的城市管理组织组织纵向结构设计方案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一些具体政策建议。希望本文能为中国城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②金东日:《组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③苏忠林:《公共组织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第120-123页。 ④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第34、36页。该统计年鉴使用的数据是“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数量”。 ⑤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5页。 ⑥1954年时,前苏联共有建制市1515个,共有市辖区498个。1987年时,前苏联共有建制市2176个,共有市辖区662个。参见许崇德:《各国地方制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第419页。 ⑦刘君德等:《中外行政区划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分析 杨文彬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当代中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全国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大体整齐划一,二是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呈现多层级、小管理幅度特征。这种纵向结构大体能够适应建国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组织环境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管理组织的宏观组织环境和组织目标发生了很大改变,目前的城市管理组织纵向结构显现出与组织环境及组织目标不适应,有必要做出相应调整。 【关键词】城市管理组织 组织结构 纵向结构 2011. 02 272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迈入中后期,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58.52%。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病成为困扰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城市病主要是由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功能过度集中、人口快速膨胀等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而城市群建设正是解决城市病问题、防止掉入“城市发展陷阱”的一种有效城镇化模式。在城市群模式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各自功能,提升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聚集能力、特色发展能力,推动人口和资源要素由大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共同打造优良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实现城市(镇)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提升。可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化,不仅能消除城市病、显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且能拓展城市(镇)发展空间,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大幅提升城市(镇)运行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发展城市群,强调相关城市(镇)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经济地理方面互补共赢,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共建共享,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统筹协同。这就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施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科学定位城市功能与产业分工。一方面,防止简单模仿、重复建设造成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镇)的内耗甚至恶性竞争,实现各城市(镇)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城市群内各城市(镇)应依托既有产业禀赋和基础,梳理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创新链条,明确分工,形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经济地理空间,实现各城市(镇)百舸争流。单个城市不宜追求“大而全”的产业链条,只需按照产业生态圈的理念,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找到自己在产业链条中的合适位置。 构建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前提是资源要素能够顺畅流动,而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顺畅流动的基本保障。应在加强能源、通信、交通等实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把相关城市(镇)融为一体。 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具有整体性、联动性,在城市群建设中处于优先地位。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形成低碳、生态、集约的城市运营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张忠家、马德富《人民日报》2018年02月06日文章,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成为当今困扰许多城市的城市病。 B.发展城市群能消除城市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释放城市(镇)发展潜力。 C.城市群中各城市(镇)要科学定位各自功能,实现城市合理分工、联动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