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诗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诗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诗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诗句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

1、线索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005江苏卷)

【分析】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2)照应的种类。①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②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③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同意这种说法。“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再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莹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意境图。六句无一“倦”字,但所写意象均“照应”诗题中的“倦”,我们从中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突出了诗题的“倦夜”意。诗人为什么“倦夜”呢?原因是“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诗构造的意境和抒发的议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3、过渡

浣溪沙(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金多。

请说说“一霎好风生翠幕”这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此小令实际是宝贵者的人生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而词人的情感是通过一组景物意象传达的。仔细分析:上片写的是“重帘”之外的景,诉诸“视觉”;下片笔触转到“重帘”以内,诉诸“听觉”。这儿的“转”,正是由“一霎好风生翠幕”完成的,“好风入幕”,便是一个巧妙的“过渡”。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分析】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这似乎不是考“诗歌结构”。但我们要回答第二问,就必须注意到:正是由“凉”这个字,诗人将笔触从“床上之月”巧妙自然地过渡到“梧桐缺处”的“天上之月”,让“梧桐”、“月影”进入画面与“凉床”组合,共同渲染愁情,从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4、铺垫

铺垫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比如杜牧的《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2006江苏卷)

【分析】而我们要完成本题的这一问,就应调用与“铺垫”相关的知识:本诗前六句,铺陈天涯流浪之苦,恰恰是为了最后两句抒情做铺垫——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平素朴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5、伏笔

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比如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此首小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悠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既概括了那种饱尝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6、总分

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开头两句扣“野望”,与中间两联是什么结构关系?中间两联画面描写有何特点?

【分析】首两句扣“野望”,展现的是远景,意境开阔纯净;而颔联则是由远及近,颈联再由近及远——仍然扣住“野望”,更细腻地营造开阔纯净的意境。因此这二联与首联是“总分”关系。颔、颈二联,有远近变化,有色彩,有亮度,清幽秀丽。

7、总领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议论开篇,奠定深沉雄浑的感情基调;总领全词,点明主旨:“今古河山无定据”。

【解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作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深沉雄浑的格调。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全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揭示主旨。

8、总结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徽》。

这首诗写了几幅画面?几幅画面的核心是什么?

【分析】诗中描绘了五幅画面:牛羊来下,野老眺孙,蚕儿上山结茧,农夫互道晚安。五幅画面中,有人物:野老、农夫;有景物:墟落、麦苗、桑叶、野鸡、蚕儿。虽显得散乱,但全诗最后两句却将五幅画面“收绾”住了——《式微》是《诗经》中的一首,名句为“式微,式微,胡不归!”原来这五幅画面都扣住一个“归”字。结尾是“主题句”,表面上散乱的景物画面,全被主题句统一在对归隐闲适生活的羡情之中。

诗词鉴赏的三个阶段

诗词鉴赏的三个阶段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形神兼备、简洁、浅显、明快、明白、通畅、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文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行文技巧类 虚实相生、水乳交融等。 6.掌握修辞方法在诗歌中运用的特点 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用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

欣赏古典诗词的六种方法

欣赏古典诗词的六种方法 谢琰 谢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七届士恒青年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文学。主讲《中国古代诗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唐诗选读》、《<文选>精读》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出版学术专著1部,译著1部(合译),发表学术论文50篇。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专家,“经典咏流传”文学顾问。 首先我要谢谢士恒基金提供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 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古典诗词的欣赏与歌唱”。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用“欣赏”和“歌唱”这两个关键词去讲古典诗词。 我所在的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既是一个文史哲基础学科方面非常有传统的学校,同时也是教育方面的领头羊,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中小学老师提出的一些困惑,当然也会遇到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面对诗词时的困惑。后来我参加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两个节目的相关工作,更能切身体会到更广泛的人们,对于诗词的一些想法和困惑。所以,我首先想说的是如何去欣赏诗词。我们读诗学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体验这种特殊的艺术作品的美,体验美背后的种种文化知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加另外一种独特的体验,即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式体验,可能会更利于我们亲近诗词,爱上诗词,乃至研究诗词。 我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导大家阅读诗词,所以欣赏和歌唱二者之间,重点是欣赏,歌唱则是对欣赏的帮助和修饰。我不可能要求自己像音乐专业的老师那样去讲诗词的吟唱问题。我有一些很专业的音乐学院的朋友,他们会非常明确地塑造他们的流派,去研究怎么唱诗词,各有各的专业方法。今天我在这里只是介绍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大家知道诗词有很多种歌唱方法。如果有任何一个人跑到你面前说,我这个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用我这个方法去唱古诗词的话,你就领略不到诗词美。那你就可以用我今天所讲的种种理由去反驳他。自古以来,诗词的表演方式就不只一种,更何况在当今这样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以上是开场白。 在具体地告诉大家我到底想说几种欣赏方法以及演唱方法之前,我想先做一个实验。我们一起复习一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真的欣赏明白了吗? 我很喜欢讲一些最为常见的诗。本来我想用“鹅鹅鹅”开场,后来想,怕被你们骂,说老师来骗人了吧。我心想就稍微高级一点吧,那就讲《望庐山瀑布》。小学生都能对它倒背如流,这首诗有什么可讲呢?我提几个问题,大家可以一边听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到底自己内心能不能迸出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对得起自己良心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是:既然是“望庐山瀑布”,那么李白是站在哪“望”的?你可以想一想,比方说是瀑布的底下?瀑布的对面?他到底站在什么位置呢?山脚下,半山腰,还是山顶? 第二个问题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紫色的烟”?这话题,我问过全国各地很多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每到此时,语文老师就会变成物理老师。他会说,这是光线的折射、反射,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谈谈空间描写在诗歌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是一种“时空合一”的描写艺术,主要体现为诗情与画意的交融。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评价,不仅说明了王维诗歌的特点,同时也总结了他诗歌创作的经验——诗情和画意交融的浪漫主义精神。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境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因此,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提升意境升华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1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 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与境、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也是这样,恰当地运用空间描写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能使诗歌画面鲜明、生动,多个空间描写场面的贯穿,更能完整地增强意境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我们看第一段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等几个别开生面的场面落墨,每个场面又完整地贯穿起来塑造出罗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一个容貌惊人的“好女”的印象,为下文随着叙述的展开,到第二部分把这种空间场面调度定格到她与一个使君的对话上,从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铺垫。 我们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材虽然相似相通,意境却完全不同的诗歌鉴赏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这则材料其实是摘选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他在其中曾把唐诗中相似的几个意境诗句做了比较,也就是上面的四个句子。 很明显三位诗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谢榛已经归纳出来了“同一机杼”,即是说三位诗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

诗歌结构诗句作用知识讲解

诗歌结构诗句作用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 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构思技巧(五) 真题展示 (2011 ·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参考答案 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 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 雨过潮平江海碧,

诗歌结构诗句作用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古诗鉴赏之诗句作用 诗歌的篇章结构考查 1、直接考查:(1)问某一句诗的作用(开头句、结尾句、中间句)(2)问全诗的结构特点 2、间接考查:(1)问诗句的妙处(思路:艺术手法+结构作用)(2)问前后两句的句间关系(思路:翻译诗句+结构作用) 一般来说,也要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去考虑答题。 诗歌首联或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6)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中间句(转承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打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诗歌尾句或尾联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学生版)

高考诗歌鉴赏之篇章结构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分析 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2、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3、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结构作用)提问方式 1、某句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某句诗,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解题要点 1、描绘或解说诗句(描写或叙述) 2、确定诗句在诗中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在全诗中的结构作用 3、对抒发诗人的何种情感起到作用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 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 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 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高考例题导航】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一、起、承、转、合 (一)、“起” “起”定基调.“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地位很重要。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 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边练边悟4(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承”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徐 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梁绍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三者用“情”贯穿一起。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潇潇”摹拟雨声……叠字撮合婚姻时写道:“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这里“诺诺”、“尔尔”是答应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好,好”、“就这样”之类的词,两组叠词把说嘴媒婆的油滑、奉承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再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词,写木兰的叹息声,也十分精当。

2016诗歌结构技巧(教师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 高三年级语文课堂导学案 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技巧(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分析 一、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 二、对诗歌行文线索的考查 三、对关键句子结构作用的考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熟练掌握诗歌的总体结构,并对结构技巧做到熟知特征,分析到位。解题时思考角 度正确,明析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法,抓住特征,将结构篇章的技巧领会透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观思维。 教学重点:篇章结构技巧的术语及作用的分析。 教学难点:如何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一、【高考导航】(2012年辽宁卷) 初见嵩山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时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答案:初见嵩山,作者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胸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二、篇章结构相关知识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篇章结构常见提问方式: (1)……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篇章结构一览表全局起承转合、层层深入、先抑后扬、对比、线索 首尾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中转铺垫、照应、承上启下/过渡 先后先叙后议、先实后虚、先写景后抒情、先咏古后议论抒情 篇章结构特点 (1)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2)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在写作上的要求起承转合。 起,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即紧承上句(联)的诗意,进一步描写或铺陈,要承接得自然、紧密; 转,意思的递进或转折,是指诗的内容宕开一笔,使诗内容更加丰富或境界更加开阔; 合,对全诗的“收束”,要对前面的描写起到收束的作用,要“收”得有力,并传达出诗的思想感情,一般要在此句(联)点出诗意或主题。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常见的首句结构作用有: a)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b)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c)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d)与其他诗句构成对比、衬托等。 e)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也写出了诗人不胜依恋与痛惜之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承句或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的作用。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诗句作用题 (附答案解析) 1、(2019·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小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1)~(2)。(9分)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① (唐)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①刘长卿曾因刚而犯上,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广东茂名)尉,旋即移睦州(浙江淳安)司马。此诗作于他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六、柳八两位朋友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优诏”,看似美称皇恩浩荡,实际是用春秋笔法,以微言寄讽意,包含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激不平。 B.“醉歌”,是文人浇愁遣愤的一种方式。前面冠以“空知”二字,则更是将苦情暗暗向深层推进了一层。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

诗歌鉴赏诗句作用类 学习资料 (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得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或就是环境 2、、渲染气氛 3、、表现(暗示)人物心情 4、、表现人物形象 5、描摹画面 6、点明主旨 (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得作用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得作用: (1)总领全诗 (2)引起下文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 (4)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埋下伏笔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得作用。 2、中间句得结构作用: 1、承上启下、 2、埋伏笔,做铺垫 3、尾句得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三)诗句作用题提问方式: 1.某句诗有什么作用? 2.某句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3.某句诗(词)对全诗(词)感情得抒发有什么作用? (四)诗句作用题答题方式: 1.内容上 2.结构上 示例: 1、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

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就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全词中得作用就是什么? 答案:内容上:1、渲染了冷清、孤寂得气氛2、表达了作者愁苦得心情 结构上:为全诗奠定了凄苦得感情基调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就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问题:“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中得作用就是什么? 答案:承接上文所描写赤壁壮观得景色,引起下文对周瑜得描写。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问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得作用就是什么? 内容上:这句描写了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得依依不舍之情。 结构上: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4、赴官寿安泛汴①张耒 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②。开遍菊花残蕊尽,落余寒水旧痕高。 萧萧官树皆黄叶,处处村旗有浊醪。老补一官西入洛,幸闻山水颇风骚。 【注】①这首诗就是诗人赴洛阳府就任寿安县尉,途经汴河之作。②缊袍:以乱麻为絮得袍子。 问题:诗歌得首联“西来秋兴日萧条,昨夜新霜缉缊袍”得作用就是什么? 答案: (1)内容上:秋天来了,西风瑟瑟,到处萧条一片;昨夜下了霜,人们已经开始做棉衣了。渲染出 一种萧条冷落得氛围,暗示了诗人悲凉得心情 (2)结构上:为全诗定下悲伤得情感基调。 实战练习 1、

探究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探究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2011-11-02 17:54:06|分类: 评高教案|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探究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复习《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学习诗词却要注意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来探究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 用。 二、大声齐读诗歌四首诗歌。 三、整体复习,自由读,小组合作探究: 这4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次北固山下》――思乡。“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最爱湖东行不足”。 《天净沙·秋思》――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断肠人在天涯”。 四、分解复习 1、复习《xx》 ①师: 《观沧海》这首诗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显示了他的豪迈、自信,那么课文写景之句是否仅仅只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还有哪些? ②师: 这些景(6句)用“”字统领?写这些景有什么作用?(在秋风萧瑟中,他却看到百草丰茂,触景生情,他就要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情怀,从中足见他的豪迈、自信,联系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 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板书: 借景抒情)③师: 如果说这6句是写实的,那么,接下来的4句是——写虚的(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写虚的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以海自喻)有什么作用?(借景抒情,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④师: 这首诗展示了曹操气吞山河的气魄和广阔的胸襟,基调苍凉慷慨,所 以历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⑤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的魅力。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 古典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挺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艺术。本篇主要是讲讲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巧的鉴赏。 先说常见的诗歌行文结构技巧。 1、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如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也可以欲抑先扬。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卒章显志 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尾联两句承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它已经超出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语义学家认为意义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为理性意义,或称为概念意义,由于是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它清晰、稳定,不会发生岐义,而后者是多元的,开放的,是一种广义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思或意味;诗歌的意义、意思和意味,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解。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作为符号,它是声音、形状与概念的统一。其声音、形状是书写与读音,称之为能指,而它后面所附着的概念则为所指,也就是它的意义。能指与所指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如“雁”,它读作“yàn”,书写形式则为“雁”,它的概念则是一种候鸟。然而它出现在诗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理论家看重的是意义,而艺术家、诗人看重的却是意思,虽然都共同使用了语言符号。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也是继时性的。而艺术符号与之相反,它不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共时性的。它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的含义。所以她说:“所有其它符号的意义组成一个大的接合起来的符号,只有通过整个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它的符号功能包含在一个同时性完整的表象之中。这种语义可以称为…表象符号?(即艺术符号)。表象符号的这个特征,是区别于推论符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的本质特质”。她在《情感与形式》中对由表象符号构成的诗的基本幻象作了说明。她认为诗的基本幻象是某种虚构的“经验”,语言在此已不再行使自己正常的交流功能,不再服务于事实的说明、意思的传达和概念的建立,而是充当一种材料进行经验的构造。“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这就是说,任何事件一旦进入诗的领域,不管它显得如何逼真,都已成为纯粹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于个性的意象”。 用推论符号表现出来的理性意义能否进入诗歌殿堂呢?如果不囿于成见,它也可以写出好的诗歌。从符号学角度看,理性意义是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据以对符号的指涉进行的编码和解释的一种既定秩序。正因为双方都信守了既定的秩序,信息才可以畅通地传达。某些政治鼓动诗和袒露心迹的直白诗,出于教化目的或诗人自我表白的需要,往往拒斥歧义的产生。这便给理性意义的凸现提供了契机 结构主义理论家显然是推崇艺术符号的,但他们同样视艺术符号为一种秩序的呈示,只是它采取了隐蔽的形式。在他们看来,诗人的创作,不过是语言系统里,从词义到句法的到位罢了。诗人使用语言就是对语言秩序的认可,语言系统的固有结构屹立在眼花缭乱的语言现象之后,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诗人不过是穿行语言系统内部,在结构的支配下行便搬运和装配。不是作家支配语言,而是语言支配作家,语言结构才是作家的上帝。 上述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它抹煞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否定了他们的创造性。这显然不符合诗歌创作的全部实际。即使主要以推论符号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工匠。我们并不否认诗歌的艺术符号也体现了某种秩序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语言的固有结构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比起推论符号,艺术符号所创造出来的意象空间是一种“空筐结构”,它的包容将是无限的,可以因人、因事、因地给予补充。如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是听“雨”,但由于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不同,却有着不同的意思。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诗歌中的意思:所谓意思,反映在诗歌中,是以联想与经验相互关联为机制的多重意义的组合交叉。当我们阐述诗歌的意义时,实际上说的是它的意思。因此,诗歌中的意义只是一种广义的说法,由于它的广义,要确定一首形式独特、蕴藉丰富的诗歌的意义是很不容易的。但美国艺术史理论家潘诺夫斯基在研究了肖像画和圣像画之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逐个把握它的意义、意思,直至意味,它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诗歌意义、意思、意味的把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