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见表2、表3)

表2虚证发热的鉴别

表3实证发热的鉴别

发热中医诊疗方案

发热 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 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还要对有关体征的辨认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特点的辨认 1.卫气营血发热之临床特点: (1)卫分辨证:属卫气抗邪阶段,机体内发生各种防御代谢活动,没有出现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主症是发热,恶风寒,少苔,脉浮。 (2)气分辨证:属正未虚,抗病力强的阶段。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谢反应尚旺盛,脏器的病变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是可逆性的。主症是高热而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3)营分辨证:属脏器受损,功能障碍阶段。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并能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主症是发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斑疹隐隐,

常见疾病精选--中医辩证施护汇总--精选.doc

八纲辨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用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取得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 多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是中医学最基本的辨证方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疾病的类别来说,不属于阴证,便属于阳证;从疾病的部位深浅来说,不在表,就 在里(或半表半里);从疾病的性质来说,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正气虚的称为虚证,邪气盛的 称为实证。所以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在八纲中,阴阳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 为阳证,里、寒、虚证为阴证,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这样,就可紧紧把握阴阳两纲,由浅入深,认识疾病的本质。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 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饮食调护 饮食调护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或在对健康人的保健方面,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调护和指导。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 食物分类按食物的性质分类: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性食物、发散性食物;按食 物的味分类:辛味食物、甘味食物、酸味食物、苦味食物、咸味食物。 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饮食有节、饮食有方、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宜忌原则与方法辨证施食(虚证应补益、实证宜疏利、寒证宜温热、热证宜寒凉)、辨药施食(即食物的性味应与患 者所服药物的性能一致)、因人施食(根据人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异)、因时施食(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化而异)。 肺胀 【定义】 肺胀是因喘咳日久,肺脾肾心俱虚,气道滞塞、肺气胀满,出现以胸部膨满,咳逆上气,动后尤甚,痰涏壅盛,甚则面 色晦黯,唇舌紫绀,面目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不愈为特征的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老年性 肺气肿等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辩证调护】 一、寒饮束肺:喘咳气短,痰多清稀,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温肺化饮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潮润,室温宜偏暖,注意保温,助病人及时增减衣被,防止受冷。 2、饮食宜清谈与辛散,忌生冷、肥甘厚腻等滋痰生湿之品,禁食辛辣、烘炒类食物如炒瓜子、烘饼等。可食用温性调味 品,如生姜、胡椒、葱等,以助散寒。 3、解表药不宜久煎,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可略加衣被,使微微出汗。咳嗽夜间为甚者,适宜临睡前服,中西药服服药 时间需要间隔 2 小时。 4、注意寒热的轻重、咳嗽的性质、痰涕的颜色及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有恶寒发热表证时,应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可用生姜、红糖、红枣煎服。 二、痰热壅肺:喘促气粗,胸满咳嗽,痰黄而稠粘,心胸烦闷,口干而渴,发热微恶风寒。舌边红,苔薄黄,脉浮散。 治法:宣肺疏风,清化热痰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 调护: 1、室内空气宜新鲜,避免寒冷空气及异味刺鼻之气的吸入,室温不宜过高。 2、饮食宜消化、清淡为主,多食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油腻、荤腥、烟、酒等刺激之品,鼓励多饮水,可服用竹沥 水,川贝粉等清热化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观察出汗、咳嗽及神志等情况。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多饮水,可 用银花、芦根等煎水代茶。 三、痰浊阻肺:胸满闷胀,咳嗽气喘,痰白量多,不能平卧,稍劳即甚,怕风易汗,脘腹痞满,食纳减少,倦怠乏力, 舌淡,舌苔白滑腻,脉弦滑。 治法:健脾益肺,降气化痰。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 调护: 1、病室宜温暖,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干燥通风。服药期间避免油烟异味、灰尘等不良刺激,以免加重病情。 2、保持呼吸道通畅,久病体弱卧床者,可采用翻身拍背,体位引流等帮助排痰。有紫绀者,应给予氧气吸入。 3、密切观察病情,病重、年老者要阻止痰阻窒息,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措施清除气道内的痰液,必要时要行气管切开。 4、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之品主为宜,可予赤小豆、白扁豆、苡仁、山药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甜食、肥 1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治发及方药

6月28日每日一问“便秘的辨证分型、治法及方药” 肠道实热证:主症:(1)大便干结。(2)舌红苔黄 燥。次症:(1)腹中胀满或痛。(2)口干口臭。(3)心烦不寐。(4)小便短赤。(5)脉滑数。 肠道气滞证:主症:(1)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 爽,大便干结或不干(2)腹满胀痛。次症:(1)肠鸣矢 气。(2)嗳气频作。(3)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4)纳 食减少。(5)舌苔薄腻。(6)脉弦。 肺脾气虚证:主症:(1)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 意,但排便困难。(2)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次症:(1) 便后乏力。(2)神疲懒言。(3)舌淡苔白。(4)脉弱。 脾肾阳虚证:主症:(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 难。(2)脉沉迟。次症:(1)腹中冷痛,得热则减。(2)小 便清长。(3)四肢不温。(4)面色白光白。(5)舌淡苔白。 津亏血少证:主症:(1)大便干结,便如羊粪。 (2)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次症:(1)口干少津。(2)眩 晕耳鸣。(3)腰膝酸软。(4)心悸怔忡。(5)两颧红。(6)

脉弱。 辨证治疗 肠道实热证:治法:清热润肠。主方:麻子仁丸 (《伤寒论》)。药物:火麻仁、芍药、杏仁、大黄、厚朴、枳实。 肠道气滞证:治法:顺气导滞。主方:六磨汤 (《证治准绳》)。药物:沉香、木香、乌药、枳实、槟榔、大黄。 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润肠。主方:黄芪汤 (《金匮翼》)加味。药物:炙黄芪、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菔子。 脾肾阳虚证:治法:温润通便。主方:济川煎 (《景岳全书》)。药物: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 津亏血少证:治法:滋阴养血,润燥通便。主方: 润肠丸(《沈氏尊生书》)。药物: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苁蓉。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xx 因 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xx 因 (一)感染性发热 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 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① 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 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 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 ④ 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 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 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 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还要对有关体征的辨认和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特点的辨认 1.xx 血发热之临床特点: (1)卫分辨证:属卫气抗邪阶段,机体内发生各种防御代谢活动,没有出现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主症是发热,恶风寒,少苔,脉浮。 (2)气分辨证:属正未虚,抗病力强的阶段。机体对致病因子呈亢进性反应,机体的代谢反应尚旺盛,脏器的病变以充血、水肿、变性为主,其中可能是某一组织或脏器的某部分病变突出明显,但是可逆性的。主症是高热而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3)营分辨证:属脏器受损,功能障碍阶段。机体部分脏器或组织的坏死改变,并能累及神经和心血管系统。主症是发热夜甚,口干不甚渴、斑疹隐隐,烦躁,神昏,舌绛,脉细数。 (4)血分辨证:属于神经、循环功能障碍阶段,脏器损害进一步严重,免疫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可能致心、肝、肺、肾的功能衰竭、DIC水电解质、酸碱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的中医辩证治疗 航天中心医院李红梅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一组重要疾病,由于其病因庞杂、常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发现,已成为医学实践中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体温(口温)37.5~38.4℃持续4周以上者称长期低热,临床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对这一类疾病的诊治中西医都感到很棘手。中医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对这类疾病从辨证论治,而不只是辨病论治,往往取得一定疗效。 根据FUO起病多较缓,病程长,临床多表现为低热,有时为高热的特点。符合中医诊断内伤发热。 病因病机: 内伤发热主要由劳倦、饮食、情志等因素而引起,少数始为外感,久则导致脏腑亏虚而引起。其共同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过度劳累、饮食失调致脾胃气虚,气虚而虚阳外越、或气虚而阴火上冲;久病心肝血虚,或脾虚不生血,或因失血过多致营血亏虚,血属阴,阴血不足以敛阳而发热;素体阴虚,热病日久伤阴,或误用、过用燥药致阴精亏虚,阳亢乘阴而发热;寒证日久或脾肾阳虚,火不归元,虚阳外越而发热;外感热病,正虚邪恋,邪留半表半里,正邪相争而发热;脾虚不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情志郁结,恼怒过度致气郁化火,肝火炽盛发热;情志、劳倦、外伤、出血致瘀血产生,阻滞经络而发热,亦有疮毒内炽,郁而发热,或湿热蕴而生毒,聚而不散,发为瘰疬、症瘕等。 以上病因病机中,气、血、阴、阳诸虚所致均属虚证,而邪留半表半里、气郁、血瘀、湿滞、疮毒等属实证。部分患者可由两种病机同时引起发病,或互相转化,治疗中不可拘泥。 1诊断与鉴别诊断 首先鉴别内伤、外感发热,以明确诊断。(见表1) 表1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的鉴别诊断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 一、辨阴阳虚损证候 1.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 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 二、气病证治 1.气虚证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 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治法:补虚益气 2.气陷证 【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治法:益气升提 3.气不固证 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气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 6.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治法:理气降逆 二、血病证治 1.血虚证 【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

2. 血脱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 脉微或芤等。 3. 血瘀证 【临床表现】 1. 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 2. 局部肿块,质 硬,按之不移; 3. 唇、 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 或 大便色黑如柏油; 5.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 7.脉涩,或结代, 或无 脉。治法:活血化瘀 4. 血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心烦,失眠甚则燥扰发狂、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 血色深红,或发 斑疹,或为疮痈;舌质红绛,脉数疾等。血热证以身热口渴,斑疹吐 、烦躁谵语、舌红绛、 脉数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治法:清热凉血止血 。 5. 血寒证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局部肌肤紫暗、冷痛,得温则减,遇寒 经色紫暗夹血块; 舌淡紫苔白滑,脉沉迟或弦涩等。治法:温经活血 三、辨津液证候 1. 津液不 足病证 表现:咽干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黄赤,舌 治法:养阴增液 2. 水液停 滞证 (一)水肿 1. 阳水 【临床表现】发病急,恶寒发热身痛,眼睑面部先肿,渐及全身,尿少,身 纳呆,苔白腻,脉浮或濡。 治 法:由表证者,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无表证者,健脾利水 2. 阴水 【临床表现】发病慢,全身浮肿,下肢肿甚,尿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 酸软,纳少便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二)痰证 1. 风痰(肝风夹痰 上扰清窍 ) 【临床表现】痰清稀多沫;眩晕面青,胸胁满闷,时 有躁怒,苔白腻,脉弦 治 法:祛风豁痰。 2. 热痰(邪热煎津 成痰,上 犯于肺) 【临床表现】咯痰黄稠,咽喉肿痛,心中烦热,甚则发狂,舌红苔黄腻,脉 滑数 治法: 清热豁痰 3. 寒痰(寒凝为痰,上犯于肺) 【临床表现】痰清稀,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治法:温肺化痰 4. 湿痰(脾虚湿聚为痰,痰浊犯肺) 【临床表现】痰白滑量多,易于咳出,身重体倦,胸闷呕恶,苔白 腻,脉濡 缓。 治法:燥湿化痰 加重;月经后期, 红少津,脉细、 重,体倦,脘闷 畏寒肢冷,腰膝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doc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流行性感冒中医辨证

病毒性感冒 中医辨证治疗。 1.轻症辨证治疗方案。 (1)风热犯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基本方药:银花15g 连翘15g 桑叶10g 菊花10g 桔梗10g 牛蒡子15g 竹叶6g 芦根30g 薄荷(后下)3g 生甘草3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苔厚腻加藿香10g、佩兰10g; 咳嗽重加杏仁10g、炙枇杷叶10g; 腹泻加黄连6g、木香3g; 咽痛重加锦灯笼9g。 若呕吐可先用黄连6g,苏叶10g水煎频服。 常用中成药:疏风清热类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双黄连类口服制剂,藿香正气类、葛根芩连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银翘解毒颗粒、小儿感冒颗粒、小儿退热颗粒。 (2)热毒袭肺。 主症: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 基本方药:炙麻黄5g 杏仁10g 生石膏(先煎)35g 知母10g 浙贝母10g 桔梗10g 黄芩15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小时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加减:便秘加生大黄(后下)6g; 持续高热加青蒿15g、丹皮10g。 常用中成药:清肺解毒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 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2.重症辨证治疗方案。 (1)毒热壅肺。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重,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前言】发热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在这里着重介绍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不明原因大致范围是医院现代西医科学仪器和设备化验没有明显异常和不能确诊病因,低热指体温不超过38℃多在37℃多左右。中医学常归纳为阴虚虚热范围,治疗以滋阴清虚热等方,青蒿鳖甲汤,柴胡清骨散,知柏地黄丸等为主对长期低烧效果并不理想。笔者以为低热中医辨证比较复杂,气血阴阳亏虚,外感内伤不愈,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阻,虚实寒热兼并或等等,一般多见于感冒后遗症,体质虚,免疫下降,散热不畅,体内毒素吸收热,体温调节失调,植物神经紊乱,功能性发热等各种慢性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西药抗生素消炎退烧激素等药滥用,副作用较大,长期效果不好,抗药性严重,导致很多长期低烧患者心理怀疑,负担加重。笔者从事中医十余载,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方药】 1?营卫不和低烧 症状,表虚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肢酸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加减。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伤寒论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退热之总方也。 气虚易感,虚寒不固加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2?风热内温低烧 症状,外感风热或温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表郁内热严重可加柴胡,浮萍,退热发表。口干头晕可加葛根,菊花升阳平肝。 3?气郁低烧 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本方疏肝理脾,清肝泻热。方中以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皮肤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虽然皮肤病发生在人体表面,但通过气血经络与人体内脏紧密相关。某些皮肤病发于皮表,肌肤腠理受邪,可趋于内,影响内脏;而一些内脏疾病亦可形诸于外,通过皮肤表现出来。因此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既有与治疗内脏疾病相同的—面,又具有其独特之处,现简述如下。 一、八纲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是辨证的总纲领,皮肤疾病亦不例外。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虚证与实证、寒证与热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基本证候。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常作为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其着眼点是对疾病大体的病理分类,而非完整而具体的证,突出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辩证法思想。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也就是把疾病分为两大类,其中表证、实证、热证是阳证,里证、虚证、寒证是阴证。 (一)辨表里证 【表证】 表证即六淫邪气从外侵袭机体造成的位于体表的轻

浅证候。主要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疼痛,或见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不适等症,舌苔薄白,脉浮。可见于风瘾疹(急性荨麻疼〉之风寒外束、卫外不固证。 【里证】 里证泛指病变部位在里,即脏腑、气血运化异常所表现的证候。如溻皮疮(剥脱性皮炎)随病情发展出现皮肤暗红,或见疲斑,偶有青紫,大量糠秕状鳞屑,伴髙热,口干唇燥,甚则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辨寒热证 寒证与热证反映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证】 寒证指由阴盛或阳虚所导致的以寒冷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咣白,手足厥冷,口淡不欲饮,分泌物淸稀置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质润,脉迟或紧。在皮肤科疾患中可表现为皮损颜色暗淡,肤温偏低,或自觉疼痛得温则舒。可见于冻疮,手足厥冷(肢端动脉痉挛症:!、皮痹(系统性硬皮病)等。 【热证】 热证指由阳盛或阴虚所产生的以温热表现为主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喜冷,口渴喜冷饮,面

感冒(中医辨证)

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早在《内经》既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虚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为感冒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感冒病名出自《仁斋直指方·诸风》篇 至明清时,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病因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病机 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肺处胸中,位于上焦,主呼吸,气道为出入升降的通路,喉为其系,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感邪之后,随即出现卫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状。因病邪在外在表,故由以卫表不和为主。 病证鉴别 1感冒与风温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明显,,可以发生传变,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一辨证要点 本病邪在肺卫,辩证属表属实,但根据证型,区别风寒、风热、暑湿夹杂之证。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征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署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附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2阴虚感冒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渴,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

第二节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并发的病证。 外感发热,古代常名之为“发热”、“寒热”、“壮热”等。人体体温相对恒定,不因外界温度 的差异而有所改变,保持在37℃左右。由于饮食、运动、环境、情绪和性别的关系,体温可能 有暂时性轻微的波动,但此无临床意义。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一般说来,口腔温度 在37.3℃以上,或直肠内温度在37.6℃以上,或一昼夜间波动在1℃以上,即可认为发热。 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中风、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其热势高低不一,严重者,体温持续升高,壮热稽留不退,继而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等危重 症候,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救治。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尤其是外感发热,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尤其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篇中,对外感发热的病 因病机和治疗法则,都作了扼要的论述,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 出了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热病只能作热治,不能从 寒医”的著名论点,认识到热病性属“热”,治疗“宜凉不宜温”,这与在他以前从寒邪立论,多 用辛温治法相比,应该说是一大进步。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对温热病的感邪、发病、传变、治疗,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 体的法则,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对于确定脏腑病位,反 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以及决定治法方药,判断预后等,皆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外感发热范围广泛,内科杂病、伤寒三阳病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均有此证,本节讨 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伤寒论》、《温病学》教材有 关内容。西医学中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血液病、肿瘤等合并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而有发热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对低烧的辩证鉴别与诊断

对低烧症状的辩证检查鉴别诊断方法 一、辨证要点: (一)辨证侯虚实:内伤发热以虚证为多,注意区分气、血、阴、阳孰轻孰重;五脏受损何脏为甚。实证应注意是气郁、血瘀,或湿郁孰最 突出,以及时因虚致实,或邪实伤正,还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 这通过临床主要表现及病史,一般不难判定。 (二)辨病情轻重:可结合病程长短,发热状况,兼见症状,舌脉表现,来辨识病情的轻重。一般若病程长短,发热状况,兼见症状较多, 经治不愈,胃气衰败,正气虚甚,舌脉为伤阴耗气,阴虚欲脱,阴 伤欲竭之状,如发热而脉反沉细,或数疾无力,浮大无根,皆说明 病情较重,反之则轻。 二、鉴别诊断 (一)内伤发热应与外感发热相鉴别:外感发热是外感六淫之邪,初病在表,继则传里,起病快,病程短,有表证,常伴有鼻塞,流涕, 头痛,咽喉等症,多高热,发热恶寒时加衣被不缓解,一般汗出而 热减,脉浮、数、紧、苔薄白或黄。内伤发热时内伤七情,劳倦等 引起,病在里,起病慢,病程长,吴表证症,多低热,发热时不恶 寒,或感到肢冷但得衣被则减,常伴有头晕体倦,少气懒言,自汗 盗汗等证。一般汗出热不退,脉虚弱或先弦、涩,苔少或吴,或黄 腻厚不退。历代医家对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的区别也多有论述。《杂 病源源犀烛》内伤外感门引李东垣说:“外感寒热奇作而无间,内 伤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火不除,内伤恶寒则就温即解, 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鼻, 故鼻气不利而雍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得 和,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且先轻后重,内伤元气不足,故出 言懒弱,且先重后轻,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背 不热,外感头痛不止,至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时作时止。” 现将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主要区别列下表以示止: 内伤与外感发热比较表: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一.感冒 感冒是指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感冒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因感受非时之邪所致,称为重伤风。如感受时行疫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且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称为时行感冒。若正气虚弱,易受外邪,导致感冒发作者,称为体虚感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西医学中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均可参考本病证辩证施护。 【病因机制】 感冒的发生与外邪侵袭及正气失调有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时行疫毒之气,均可侵袭人体而致病。风邪为主因,在不同季节,常与其他当令时气相兼伤人,如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兼燥邪,其中尤以风寒、风热为多见。感受外邪是否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正气不足,卫外能力减退易感受邪气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肺卫,病理性质多属于表实证。风夹时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卫阳被遏,营卫失和,邪正相争,肺气失宣而至感冒。本病的主要机制是表卫失司、肺气失宣。若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较重,且有变生他症的可能。

【辩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变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冬、春季 节气候多变时发病率升高,病情较轻,多无传变;时行感冒以疫疠之毒为主因,发病不限季节,常暴发流行,症状严重,且可以发生传变,合并他病。 2.辨风寒与风热主要从寒热、有汗无汗、咽部红肿及舌脉特 点来辨别。风寒感冒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咽痒不肿或淡红微痛,苔白,脉浮紧为主症;风热感冒已发热重,恶寒轻,咽痛、苔白少津或薄黄,脉浮数为主症。 3.辨气虚阴虚气虚感冒者,在感冒诸症的基础上兼有恶寒 甚,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痛无汗,咳嗽无力,脉浮等气虚症。阴虚者兼见身微热,手足发热,心烦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红,脉细数等症。 (二)辨证分型 1.风寒束表 症候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白清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护治法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治疗代表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

临床发热辨证要点

临床发热辨证要点 一、外感实证发热辨证要点 1、大青龙汤——[关键症] 高热,恶寒,无汗,身痛,烦。 2、葛根汤——[关键症] 高热,恶寒,无汗,项强,腹泻。 3、柴葛解肌汤——[关键症]发热,目痛,鼻干,头痛,眼眶痛。 4、白虎汤——[关键症]高热,手足冰冷,面垢,自汗,欲冷饮,脉滑。 5、大承气汤——[关键症] 高热汗出,烦躁,谵语,腹满,喘,便秘或泻。 6、银翘散——[关键症] 发热,唇红,咽红肿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7、普济消毒饮——[关键症] 恶寒发热,面红肿甚痛,咽红肿痛,口渴,舌燥。 8、达原饮——[关键症] 发热午后甚,头身痛,苔白厚,脉数。 9、升降散——[关键症]发热,头面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大便不通。 10、三仁汤——[关键症] 午后发热,倦怠,面黄,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粘不畅,苔白厚。 11、清营汤——[关键症] 发热夜甚,失眠,口渴,发斑。 12、犀角地黄汤——[关键症] 发热,皮下紫斑,鼻衄,吐血,尿血,舌红绛,脉细数。 13、清瘟败毒饮——[关键症] 高热,烦躁谵妄,口干咽痛,失眠,发斑,吐血衄血,舌刺唇焦。 二、虚实错杂证发热辨证要点 1、桂枝汤——[关键症] 发热(体温38度左右),自汗,恶风,舌淡暗,脉寸浮尺弱。 2、小柴胡汤——[关键症] 发热,精神萎靡,恶心呕吐,食欲差,口干苦。 3、柴胡桂枝汤——[关键症] 发热,胃脘不适,关节或下肢外后侧痛。 4、白虎加人参汤——[关键症] 高热,大烦渴,大汗,舌面干燥,脉洪大。 5、人参败毒散——[关键症]高热,头项强痛,身体烦疼,无汗,脉浮无力。 6、黄龙汤——[关键症]高热神昏,口渴,胃痛拒按,水泻或便秘,少气,苔焦黄。 三、内伤虚证发热辩证要点 1、补中益气汤——[关键症] 高热或低热,乏力甚,汗多,脉洪大无力(右寸浮大>左寸)。(抗生素乏效) 2、桂枝加附子汤——[关键症]低热不退,漏汗,怕风,小便不利,四肢发僵,肿。(过用退热剂后) 3、三甲复脉汤——[关键症] 夜间低热,心悸,胸痛,大便干,手足冷,脉细促。 4、通脉四逆汤——[关键症] 发热面赤,手足冷,腹泻,脉细欲绝。 临床发热辨证要点 一、外感实证发热辨证要点 1、大青龙汤——[关键症] 高热,恶寒,无汗,身痛,烦。 2、葛根汤——[关键症] 高热,恶寒,无汗,项强,腹泻。 3、柴葛解肌汤——[关键症]发热,目痛,鼻干,头痛,眼眶痛。 4、白虎汤——[关键症]高热,手足冰冷,面垢,自汗,欲冷饮,脉滑。 5、大承气汤——[关键症] 高热汗出,烦躁,谵语,腹满,喘,便秘或泻。 6、银翘散——[关键症] 发热,唇红,咽红肿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7、普济消毒饮——[关键症] 恶寒发热,面红肿甚痛,咽红肿痛,口渴,舌燥。 8、达原饮——[关键症] 发热午后甚,头身痛,苔白厚,脉数。 9、升降散——[关键症]发热,头面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大便不通。 10、三仁汤——[关键症] 午后发热,倦怠,面黄,胸闷,小便不利,大便粘不畅,苔白厚。 11、清营汤——[关键症] 发热夜甚,失眠,口渴,发斑。 12、犀角地黄汤——[关键症] 发热,皮下紫斑,鼻衄,吐血,尿血,舌红绛,脉细数。 13、清瘟败毒饮——[关键症] 高热,烦躁谵妄,口干咽痛,失眠,发斑,吐血衄血,舌刺唇焦。 三、虚实错杂证发热辨证要点 7、桂枝汤——[关键症] 发热(体温38度左右),自汗,恶风,舌淡暗,脉寸浮尺弱。 8、小柴胡汤——[关键症] 发热,精神萎靡,恶心呕吐,食欲差,口干苦。 9、柴胡桂枝汤——[关键症] 发热,胃脘不适,关节或下肢外后侧痛。 10、白虎加人参汤——[关键症] 高热,大烦渴,大汗,舌面干燥,脉洪大。 11、人参败毒散——[关键症]高热,头项强痛,身体烦疼,无汗,脉浮无力。 12、黄龙汤——[关键症]高热神昏,口渴,胃痛拒按,水泻或便秘,少气,苔焦黄。 四、内伤虚证发热辩证要点 5、补中益气汤——[关键症] 高热或低热,乏力甚,汗多,脉洪大无力(右寸浮大>左寸)。(抗生素乏效) 6、桂枝加附子汤——[关键症]低热不退,漏汗,怕风,小便不利,四肢发僵,肿。(过用退热剂后) 7、三甲复脉汤——[关键症] 夜间低热,心悸,胸痛,大便干,手足冷,脉细促。 8、通脉四逆汤——[关键症] 发热面赤,手足冷,腹泻,脉细欲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