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骨骼肌功能学

第二章骨骼肌功能学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第二章-第二节-肌肉运动学(四)

幻灯片1 第二章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 第二节肌肉运动学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 冯宇飞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三 幻灯片4 影响肌力的因素 ● 1.肌生理横断面:肌力与之成正比 ● 2.肌的初长度:适宜的长度决定肌的肌力 ● 3.肌的募集: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越大 ● 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 5.杠杆效率 幻灯片5 肌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一块肌肉中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越大,肌肉力量就越大,这是因为肌纤维越粗,其中含的 肌凝蛋白量就越多。 ●有人通过科学研究论证肌肉横断面每增加1平方厘米,可提高力量6~12公 斤。 幻灯片6 肌肉的初长度 ●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即前负荷。 ●人的肌力的大小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 长或肌肉弹性拉长后,则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越大。因为肌肉拉长时,肌梭将感知肌纤维长度变化产生冲动,会提高肌纤维回缩力来对抗拉力,当长度拉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牵张反射,可提高肌力的发挥效率。 ●当肌肉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肌小节功能最佳,产生的肌力也最大。 幻灯片7 肌肉的募集 ●肌肉收缩时同时被激活的运动单位的数量,反应肌肉的募集状态。 ●肌肉募集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当运动神经发出的冲动强度增大

或冲动的频率增加时,被动员或激活的运动单位也增多。 ●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大,肌力也越大。 幻灯片8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通常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一致。 ●但在一些较大的肌肉中,部分肌纤维可与肌腱长轴成角,形成羽状连接,角 度越大,可募集的肌纤维越多,产生的肌力越大。 幻灯片9 杠杆效率 ●肌肉收缩产生的实际力矩输出,受运动节段杠杆效率的影响。 ●有报道称:髌骨切除后股四头肌力臂缩短,使伸膝力矩减小约30%; 幻灯片10 (2)快速力量 ●概念 ●快速力量是肌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 ●快速力量组成: 启动力量 爆发力量(通常称爆发力) 制动力量 幻灯片11 爆发力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肌力量的能力。 ●公式是:爆发力=力量/时间

第四节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等长收缩可以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要保持一定得体位,某些肌肉就必须做等长收缩,如做蹲起动作时,肩带和躯干的肌肉发生等长收缩以保证躯干的垂直姿势。 等张收缩:是骨骼肌中向心收缩的一种。等张收缩时,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这是在肌肉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小于肌肉收缩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可使物体产生位移,因此可以做功。所谓"等长",是指外加阻力恒定时,当张力发展到足以克服外加阻力后,张力不再发生变化。但在不同的关节角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则有所不同: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骨杠杆效率最差,但可达到最大肌张力;与同为向心收缩的等动收缩不同,等长收缩往往无法达到最大肌张力。在整体的情况下,往往是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都有的混合形式收缩。 单收缩:肌组织对于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发生一次迅速的收缩反应,称为单收缩。单收缩的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两个相同强度的阈上刺激,相继作用与神经-肌肉标本,如果刺激间隔大于单收缩的时程,肌肉则出现两个分离的单收缩;如果刺激间隔小于单收缩的时程而大于不应期,则出现两个收缩反应的重叠,称为收缩的总和。 强直收缩: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与标本时,则出现多个收缩反应的叠加,此为强直收缩。当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时,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例如:正常情况下,肌肉或肌细胞收到一次短促刺激时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进行一次收缩,这是肌肉的一个单收缩,刺激停止,收缩的肌肉舒张,单收缩结束。如果给予肌肉的是一连串短促的刺激,每次刺激的间隔攒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即增加的频率大于单收缩的频率,此时肌肉的收缩将出现融合现象,肌肉来不及完全舒张,紧接着就进行下一次收缩,这种现象就是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又分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正常的强直收缩受神经机制控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没有不良症状,受意识支配。但长时间、大强度训练时,尤其是局部肌肉负荷较大,或进行间歇时间较短的重复练习时,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而放松时间太短,以致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成比例地交替进行,肌肉得不到充分舒张的机会,从而出现痉挛现象,既是我们所说的肌肉抽筋。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章 第二节南亚

第二章第二节《南亚》导学案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型:新知探索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位置与国家、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宗教与社会、人口与经济 【学习目标】(认定目标,我会走向成功) 1、了解南亚的位置、范围、包括的国家及其分布。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3、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4、了解南亚佛教、印度教的分布及影响。 【学习重点】 1、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 2、南亚的宗教文化。 【学习难点】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和气候对本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预习案: 【自主学习】(认真读课文、读地图,我能完成知识梳理) 一、位置、范围、国家:读图7-11完成下列预习题目: 1、南亚大部分位于北纬____与____之间。处于亚洲南部___________中、西段与________之间,东濒_________、西滨________。 2、南亚共有7个国家。印度半岛上有5个国家内陆有两国:______、_____;临海有三国:_____、_____、______;与我国相邻有四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上有两国:_________和________。 二、三大地形区:读7-12图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和平原、德干高原并比较分析: 3、南亚地形自北向南可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______________、中部平原________、___________;南部高原__________.南部地势东西比较______部地势较低。 4、在图上找到印度河,看它发源于___________流经___________、_________国,注入__________;再找到恒河,看它发源于_________,流经_________、_______国,注入__________。 三、气候(一年分三季): 6、南亚大部分处于低纬地区,________横贯中部,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_气候,西部少部分地区属________气候,南部少部分地区属______气候。 7、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年可分为三季:热季:_____至_____月-----高温少雨;雨季:_____至_____月,----________,盛行_______风;凉季:______至______月,------___________,盛行__________风.。 四、宗教与社会: 8、南亚是______教_______教等宗教的发源地,佛教主要流传于________和_______;印度教主要流传于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国的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位于印度北方邦西南部阿格拉市郊的________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 五、人口与经济: 9、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以_____(国)人口最多,________和_______人口也都超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表2-1 457.6 ℃时反应体系H 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我 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3)Q 与K 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当K <10-5 时,该 反应很难发生。 5.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选修1第二章第二节 正确使用药物3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做到正确使用药物。 2.了解兴奋剂及毒品对人类的危害,做到拒绝毒品。 教学难点、重点: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 教学方法:查阅资料、专题班会、探究实验。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参观]参观药店,了解有关医药的初步知识。 [查阅资料]医药对我国居民寿命的贡献。 [交流]获得的信息: 我国居民平均寿命由1949年时的35岁,提高到200年的70.8岁。传染病在死亡病因中由35%降到5%。两项指标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原因是应用了新型药物,化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板书] 第二节正确使用药物 一、人工合成药物 [讲述] 人工合成药物许多,估计已达10万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解热镇痛药、抗生素药和抗酸药等常用药物。 [阅读]阿司匹林有关内容,并上网查阅相关信息。 [板书]1、解热镇痛药 [练习] 1、填空: 阿司匹林结构式:_______,状态:_____,熔点:_____,在水中_____溶。制备阿司匹林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药物阿司匹林的结构式为,关于阿司匹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是乙酸的同系物 B、合成阿司匹林时可能要用乙酸为原料 C、阿司匹林能发生酯化反应 D、阿司匹林没有酸性 3、科学家把药物连在高分子载体E上可制成缓释长效药剂.阿司匹林() 可连接在某高分子聚合物上,形成缓释长效药剂,其中一种结构简式为: 试回答: ①载体结构式: . ②缓释反应的方程式: . ③阿斯匹林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本题属于基本类型题目,解决总是的关键在于判断官能团的断裂位置,观察长效 药的结构似乎①②两位都可以断裂,但考察司匹林的结构,分子只有从②位断裂才有意义. 则缓释反应: 阿斯匹林在碱性条件下应发生酯键的水解反应: [交流]查阅的资料信息: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aeetylsalicylic and,aspirin)既是止痛药物又是抗炎药物,分子量:180,学名为乙酰酚甲酸或乙酰水杨酸。市售之商品其外观为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带酸味。在干燥的空气中无变化,在湿润空气中缓缓分解,产生游离水杨酸与醋酸。熔点为135~138℃。含量不低于99.5%难溶于冷水,易溶于90%乙醇。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2019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doc

第 2 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目标任务一览 情境导入任务导航2019 课标2019 课标教学内容建议 “东海龙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简称副高 )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十分重大,夏半年尤为突出,可以说它是掌管我国东部降水的真正的“海上龙王”。这个“龙王”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它的位置、强度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的旱涝状况。夏季,影响我国降水的“海上龙王”副高是如何形成的?Ⅰ- 1.5 运 用示意图, 绘制全球气 说明气压 压带、风带结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风带的 分布示意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北分布,并分 图,说出气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析气压带、 压带、风带形成;结合等压线分布图,风带对气 的分布、移说出北半球主要气压中心候形成的 动规律及其的分布;比较东亚季风和作用,以及 对气候的影南亚季风的不同。 气候对自 响。 然景观形 成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 自主学习 ] 阅读教材 P36~P38“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原因 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分布 季节被切断的气气压中心

压带亚欧大陆海洋 副热带高气 夏季低压中心高压中心 压带 副极地低气 冬季高压中心低压中心 压带 3.典例 (1)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冷空气源地之一。 (2)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暖空气源地之一。 [合作探究 ] 第①步:案例探究 1.完成下列四幅图。 (填出月份、气压中心,画出风向) 7 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1 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提示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比较 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和亚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 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海陆热力性质海陆热力性质气压带、风带的差异差异差异季节移动 特点寒冷、干燥炎热、多雨凉爽、干燥炎热、湿润分布区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第②步:名师精讲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冬季,陆地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聚集,使气压升高,形成高压,而海洋上则形成低压。如下图: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了解地区第二节南亚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二节南亚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③、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海洋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资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主要邻国的知识内容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海洋等特征。 三、教学难点: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四、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搜索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view/407791.htm 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view/27474.htm 五、教学课时: 第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西游记续集主题曲导入新课 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CE%F7%D3%CE%BC%C7 %D0%F8%BC%AF%D6%F7%CC%E2%C7%FA&fr=ala0 通过图片展示南亚的风土人情 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4%CF%D1%C7&in=7350 &cl=2&lm=-1&st=&pn=2&rn=1&di=68476939545&ln=1996&fr=bk&fm=bk&fmq=1332661285812_R&i 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3&-1&di39260416605&objURLhtt p%3A%2F%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2Ftp%2Fsightnr%2F20071219123119110%2F2007120611484460345.jp g&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2Fjingdian%2Fsight.asp%3Fid%3D14116&W560&H420 &T7937&S22&TPjpg 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4%CF%D1%C7&in= 7437&cl=2&lm=-1&st=-1&pn=17&rn=1&di=102231344850&ln=1996&fr=&fm=index&fmq=133266184 3921_R&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17&-1&di1022313448 50&obj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2Ftravelline%2Fimages%2F47093img20084610303668.jpg &fromURLhttp%3A%2F%https://www.doczj.com/doc/db3328086.html,%2Fb1%2Fviewtravelline.asp%3Fid%3D43086%26lineid%3 D47093&W1024&H768&T8353&S116&TPjpg 板书:第二节南亚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南亚次大陆

人体解剖学肌肉起止点及作用

咬肌 起止点: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止于咬肌粗隆 作用:上提下颚骨 颞肌 起止点: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和向后移 翼内肌 起止点:起自翼突,止于下颌角内面的翼肌粗隆 作用:使下颌骨上提并使其向前运动 翼外肌 起止点: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止于下颌颈 作用:做张口运动 胸锁乳突肌 起止点:起自胸骨柄和锁骨内侧端,止于颞骨乳突 作用:单侧收缩颈向同侧底,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起止点:起止于第一肋后斜角肌起止于第二肋骨 作用:一侧斜角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一二肋助深吸气 斜方肌 起止点:从枕外粗隆直达12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下部肌束斜向外上,中部横行,汇聚于肩胛冈锁骨外侧端和肩峰 作用:一侧斜方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背阔肌 起止点:起自第六胸椎以下的全部棘突和髂脊后份,肌束向外上集中,止于肱骨小结节脊 作用:收缩使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竖脊肌(骶棘肌) 起止点:起自骶骨脊背面和髂脊后部,向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于椎骨和肋骨,向上可达颞骨乳突 作用:止肌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大肌 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节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脊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 起止点: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 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吸气 前踞肌: 起止点:以肌齿起自第1~8肋外面,肌束斜向后上,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前面下角 作用:收缩时拉肩胛骨向前做推送动作,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内,助臂上举,当肩胛骨固定时,还可以提肋助深吸气 肋间外肌: 起止点:起自上位肋骨上缘,肌书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的下缘 作用:提肋助吸气 肋间内肌 起止点:起自下位肋骨上缘,肌束行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的下缘 作用:降肋助呼气 肋间最内肌: 起止点:位于肋间隙中份,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作用:降肋助呼气、 隔肌: 起止点:是分隔胸腹腔的一块阔肌,向上膨隆,呈穹隆状,周围部为肌质,肌纤维起自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概论

课时2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后果:风化侵蚀产物―――――→搬运、沉积 侵蚀—堆积地形。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多为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堆积地形 大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风力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风蚀柱、风蚀蘑菇 堆积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判断 1.外力作用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 × )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 ) 思考 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破碎。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 ? ? ? ? 外力作用 ?? ? ?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的地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 ? ??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节南亚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

本学期总第20课时本单元第3 课时授课日期:4、10 课题第二章第二节南亚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河两大河流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运用演绎和归纳的方法,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1、南亚的三大地形区 2、南亚的两大河流 教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一、激情导入 二、自主学习一、科主任: 播放《西游记》动画,同学们看过这部电视剧吗?你知道玄奘到哪里取经吗? 这就是南亚,这里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宏伟的建筑和佛教塑像雕刻艺术,早已令我们心驰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亚。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自读课本,在科代表的带领下预习课本,并对问题进行讨论。 1、请同学们用红笔描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妙处印度半岛的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 2、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 3、东西各濒临什么海湾和海? 4、南亚大部分地区纬度位置如何?北回归线穿过本区的什么部位? 5、南亚一共有几个国家?哪些国家与我国相邻?

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 三、激情互动 四、魅力精讲 五、拓展应用6、岛屿国家?哪些是内陆国? 7、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三大地形区各有什么特征? 8、南亚有哪两大河流?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 9、南亚大部分地区是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 科代表针对学习目标,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 1、南亚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分别是? 2、印度半岛东西两侧的山脉叫什么名字? 3、通过河流的流向判断印度半岛地势走向的特点? 4、南亚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流经的国家?发源的地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国家? 5、南亚的地形与河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6、德干高原为什么是热带草原景观? 在学生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德干高原地势东西比较,哪里地势较高?哪里地势 较低?判断理由是? 2、南亚气候有什么特点?降水主要集中在几月? 此处降水的类型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3、南亚的农业受气候的影响比较大,西南季风强会引 发什么灾害?西南季风来的晚会引发什么灾害? 小麦水稻,黄麻棉花在印度的分布状况如何? 1、南亚的位置、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2、以图析文。 1、假如你是南亚某国的农业部长,根据本国地形和气 候条件,你将如何安排本国的农业生产?你将采取什么措施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出示一张泰姬陵的图片和南亚的地图: 宁宁利用暑假想去图一所时的著名景观旅游一番,你能从图二中标出该景点的位置吗?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1课时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活动建议:开展地理知识竞赛活动。例如,围绕“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专题知识竞赛。【教材分析】 从课程标准内容安排看,为了认识我国地理区域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在学习分区地理(区域地理)之前,课标安排了“地理差异”这个课程内容。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讲述中国地理分论,因而本节内容可以视为中国地理总论和分论的衔接点,在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教材包括“秦岭-淮河线”和“四大地理区域”两部分内容。按照课标的设计思路,“秦岭-淮河线”正文内容简洁,扼要阐述了认识区域地理和地理界线的重要性,即地理区域体现了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地理界线两侧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地理差异性。 对秦岭-淮河线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则采用列表这种简明扼要的形式,给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留有余地。 在“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部分,教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划分。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材呈现了一副“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 三条重要的界线便一目了然,更方便了教师深入讲解其划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秦岭—淮河线的位置及地理意义。 2.了解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 3.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界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地图、景观图片和图表,学会自行思考分析,继而总结归纳出“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初步学会梳理区域地理的思维框架,并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和小组活动,学会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总结规律,掌握学习的基本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大的学习,让学生感知到不论南方地区好、还是北方地区好,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各有千秋,美美与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界线及主导因素。难点

骨骼肌收缩实验

题目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姓名 xxx 学号 xx 授课教师 xxx 专业 xx 年级大二 联系方式xxxx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摘要:在保证足够的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改变对神经的刺激强度和改变电脉冲刺激频率会对肌肉收缩产生不同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对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强度改变刺激和频率改变刺激来观察和记录肌肉收缩时的电信号变化,分析电位变化时的阈刺激、最大刺激、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等特殊点。 关键词:强度;频率;刺激;收缩 Abstract: Maintaining adequate stimulation tim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chang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nerve stimul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muscle contraction. This experiment is aimed to show and record the potential changing during the muscle contraction by chang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on the nerve-muscle specimen of toad. Also , we can analyze the special points including the threshold stimulus, the maximal stimulus, the single twitch,the incomplete tetanus , the complete stimulus and so on. Key words: intensity; frequency; stimulus; contraction 1.引言 肌纤维受神经纤维支配,当神经纤维受到时间足够长且合适强度的刺激时,受刺激的神经纤维兴奋且使肌肉收缩;当低于此强度的刺激作用在神经纤维上时,神经纤维大部分细胞不兴奋而无法使肌肉收缩,具有此强度的刺激叫做阈刺激;当强度增大时,肌肉收缩强度也增加直至肌肉发生最大收缩,此时神经内所有纤维都兴奋;再增加强度,肌肉收缩强度不再改变。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最大刺激。 保持刺激强度不变,不同频率的刺激会使肌肉产生不同的收缩反应。刺激频率较低时,肌肉出现单收缩;刺激频率逐渐增大,刺激时间间隔逐渐缩短,肌肉收缩的反应发生融合,表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之后变成完全强直收缩。 本实验通过改变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来记录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曲线。 2.实验目的 2.1制备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在体标本,观察不同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2.2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及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操作。 3.实验材料 3.1实验动物:蟾蜍10只 3.2实验器具:计算机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电极线、任氏液、张力换能器、支架、玻璃针、镊子、剪刀、细线、蜡盘、胶头滴管、铜锌弓。

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科:地理 2、学段:七年级下册(湘教版) 3、课时:第1课时(南亚) 二、教学课题 通过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看地图、分析地图,让学生多思考、讨论、展示、讲解、练习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学会分析分区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熟悉南亚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概况。 3.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 响。 4.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教材分析: | 本教学设计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南亚次大陆、三大地形区、一年分三季等三部分内容。“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课文先给出“南亚次大陆”的概念。让学生从图中找出三大地形区及其位置,再由此分析两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归宿。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的影响,是南亚的又一重点。让学生从分析安拉阿巴德的气温和降水特征入手,分析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南亚的气候特点和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南亚是世界区域地理中继东南亚之后的第二大区域,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可采用自学和归纳辅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和应用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也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课文提供的图表、材料,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程序应趋向“感知信息+地理事实------理性分析、总结规律--------解决新的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等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特点。2.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3.能正确书写简单化学电源的电极反应式。 一常见的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1)锌锰干电池是以锌筒为负极,石墨棒为正极,在石墨棒周围填充糊状的MnO2和NH4Cl作电解质。 (2)锌锰电池是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可逆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MnO2+2NH+4+2e-===Mn2O3+2NH3+H2O。 (3)锌锰干电池电量小,而且在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涨或漏液,会导致电器设备的腐蚀。改进措施:①在外壳套上防腐金属筒或塑料筒制成防漏电池;②将电池内的电解质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进行改进,制成碱性锌锰电池。 2.充电电池 (1)充电电池又称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在放电时所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充电时又可以逆向进行,生成物重新转化为反应物,使充电、放电可在一定时期内循环进行。充电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关系是化学能放电 电能。 充电 (2)常见的充电电池

常作汽车电瓶,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负极是Pb,正极是PbO2,电解质溶液是硫酸溶液; ②镍镉电池 以Cd为负极,NiO(OH)为正极,以KOH为电解质,寿命比铅蓄电池长,但镉是致癌物质,废弃镍镉电池如不回收,会严重污染环境; ③碱金属中的Li是最轻的金属,活动性极强,是制造电池的理想物质。锂离子电池是新一代可充电的绿色电池。 3.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通过燃料气体与氧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燃料电池与火力发电相比,其燃料的利用率高、能量转化率高。与干电池或者蓄电池的主要差别在于反应物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由外设装备提供燃料和氧化剂等。 (3)以30%的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2H2+4OH--4e-===4H2O(氧化反应); 正极:O2+2H2O+4e-===4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H2+O2===2H2O。 [归纳总结] 化学电池的基本类型 (1)活泼金属作负极,被腐蚀或消耗,发生氧化反应,如锌锰干电池。 (2)两电极都参加反应,如铅蓄电池。 (3)两电极均为惰性电极,电极本身不发生反应,而是由引入到两极上的物质发生反应,如燃料电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