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

浅论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

浅论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
浅论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

浅论现代历史理性的遗落与重拾

摘要: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内地电视历史剧,通过泛政治寓言化叙事构成了对强国盛世、改革除弊、反腐倡廉、以民为本等主流观念的历史镜像式隐喻。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是文化消费主义与政治教化主义的奇妙混合,通过对民众政治心理的疏导和对政治生态失衡的调整,巩固了大众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效忠臣属关系。在艺术层面,其历史实用主义倾向导致了主题单一、题材片面和狭隘的民族历史视野等缺失。在文化层面,虽然注意到了现实问题的存在,却在虚构的历史时空中提供了虚假的解决方法;其流行的“盛世叙事”则是一种屈从于传统历史“盛世”话语、背离现代民族国家内在精神的民族国家想象。改变历史剧泛政治寓言化叙事格局的关键,在于接续“五四”时代和“新时期”历史剧的现代历史理性传统,建立一种在现代理性精神观照下的具有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和多种艺术风格追求的历史剧创作观念。

关键词:历史剧;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实用主义;现代历史理性

、欲望与镜像:电视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倾向

1999年新年伊始,一部根据二月河历史小说《雍正皇帝》改编制作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雍正王朝》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档播出。该剧通过修堤救灾、惩办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银、惩处卖官鬻爵和科考舞弊等情节,塑造了一个国家至上、勤政爱民、刚毅果敢、“用菩萨心肠,行雷霆手段”的大清帝国“当家人”雍正帝形象,与人们此前印象中那个矫诏篡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的雍正形象大相径庭。这部最初定位于中老年观众的历史剧播出后引起的轰动效应,远远超出其制作者的预期,成为不同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观众关注的文化热点,不少媒体更称之为“《雍正王朝》现象”。在分析这部历史剧受到如此广泛关注的原因时,很多批评者都注意到该剧有意无意迎合大众现实政治愿望、在历史叙事与现实语境之间寻求某种对应的文化策略。批评者指出,《雍正王朝》播出之时,“中国的改革正处在关键阶段,有些矛盾比较尖锐,使得老百姓对政治有了更进一层的关切,该剧引起了他们对现实社会观感的共鸣”,“表达了人们对改革事业的一种理解与期待”。(尹鸿:《植根现实的历史热情》)“老百姓对权力腐败的痛恨,对极具创造力和感召力、既有领导能力又有道德感、能满足社会变革要求的领袖人物的赞美和苛求、拥戴和期望,都是由来有自、渊

源深厚、极具普遍性的。《雍》剧在内在结构及意象生成上,有意无意作出了拨动观众心弦的审美表达。”(刘扬体《历史题材的深度开掘与审美表达的当代性问题》)“中国老百姓深深地知道,许多棘手的现实问题,只能靠‘非常之人’ 的‘非常手段’来整治、解决。《雍》剧让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强的信心和更深的期待。”(黄会林《人是文化的核心》)[i]这些评论指出了《雍正王朝》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该剧不仅是一个具有内部意义指涉、相对完整的历史叙事,而且是一个具有指向文本之外的现实社会文化内涵的寓言文本。剧中着力表现的“当家难”主题,适时地传达了内地民众对“改革难”的感慨;剧中用心塑造的“当家人”形象,寄寓着大众对“改革能人”的期待;而剧中所称道的“非常手段”,则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解决改革难题的可行方案。《雍正王朝》事实上构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政治隐喻,而这也正是该剧导演的初衷所在。胡玫的一篇谈执导《雍正王朝》体会的文章正题即为《一个民族的生生死死》,文中明言其执导《雍》剧的基本理念是“凡是历史的,都是现实的”,目的则是为了构织一幅“‘东方政治’画卷”。[ii]东方一民族一现实,三个意指明确的时空范畴,定下了《雍》剧作为当代中国民族一政治寓言的基调。

《雍正王朝》之后,政治寓言化成为历史剧制作者一项自觉的文化策略,也是其心照不宣的保证收视率有效而讨巧的叙事模式。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超越了所谓“戏说”与“正说”之分,成为整体把握当前历史剧文化的重要视角。其中“戏说剧”以其纯粹的虚构性,为这种政治寓言化叙事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文本空间。如20XX年开播至今已是第四部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内容是一系列康熙皇帝以布衣身份行走江湖、遭遇各种社会病弊、为民排忧解难的故事,而任何一个对当前社会现实有所了解的观众,都可以在很多剧情与社会实情之间做出不算牵强的“附会”:从康熙亲自打犁头鼓励农耕,不难想到政府对“三农问题” 的重视;从康熙到苏州卖粥促进满汉团结,自然会联想起民族团结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至于康熙因吃假药几乎丧命,愈后扮牙医探明假药来源一事,则可以看成是现实中泛滥成灾的假医假药、假酒假奶粉等层出不穷的关乎人命的造假事件的隐喻;而康熙为了整治买官卖官,用重金买了五天知府做,与赃官斗法,打击裙带关系等整顿吏治的举措,更容易引起观众对现实政治生活中类似问题的思考。所谓“正说剧”则可以借助选材、强化、简化和一定程度的虚构,同样可以使“史实”成为观众观照现实的一种方式。《一代廉吏于成龙》被批评者称为近年来最尊重史实的一部历史剧,其基本剧情以《清史稿?于成龙传》为蓝本。对于这样一部写实风格的历史剧,当然不宜从每一个情节中发掘其指向现实的微言大义,但是选择一个著名的古代“廉吏”作为该剧主人公这一创意本身,即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制作者的现实政治关怀以及他们所预期的社会效果。也即是说,

该剧既是对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忠实再现, 也可以在整体上视为现实政治的寓 言叙事。由于历史题材与现实语境的某种同构性, 这两重意义在同一剧中非但并 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制作者愈是致力于再现这位“廉吏”的历史真实, 实政治品格便愈是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叙事已经蔚为大观, 成了

“明君戏”(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康熙微服私访记》等)、 官戏”(如《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代廉吏于成龙》、《李卫当官》

等)、“重农戏”(如《天下粮仓》等)、“盛世戏”(如《唐明皇》、《汉武大帝》 和取材于“康雍乾盛世”的剧作等) 等几个基本类型。在这些历史剧中,诸如国 家至上、民族复兴、强国盛世、改革除弊、反腐倡廉、以民为本、重农兴农等关 乎国运民生的主流政治观念都得到反复表现,构成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全方位隐喻, 在当下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建构着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历 史禺言。 、消费与教化:历史剧泛政治寓言化特征透视

当前内地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倾向,固然与中国古代史剧“以史为

鉴”、“垂鉴来世”的主流观念根脉相通,但是影响更为直接的还是

20世纪初 以降中国现代历史剧的民族一政治寓言化传统。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 已经认识到戏剧强大的文化普及功能: “戏曲者,普天下人类所最乐睹、最乐闻 者也,易入人之脑蒂,易触人之感情。”“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 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因此,他在提出三项“文学革命”主张的同时, 又提出了五项“戏剧改良”的主张。其中第一条“宜多新编有益风化之戏”

,即提倡“以吾侪中国昔时荆柯、聂政、张良、南霁云、岳飞、文天祥、陆秀 夫、方孝儒、王阳明、史可法、袁崇焕、黄道周、李定国、瞿式耜等大英雄之事 迹,排成新戏,做得忠孝义烈,唱得激昂慷慨,于世道人心极有益。”陈独秀视 这些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题材的戏剧为“改良社会的不二法门”,

表明历史剧 是“新文化运动”者进行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和建构的重要文化资源。 [iii]此后, 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现代历史各个阶段的主要民族国家问题息息 相关,民族一政治寓言化叙事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剧的主导叙事形态。如 1920年 代郭沫若的“三个叛逆女性”系列(《王昭君》、《聂荌》和《卓文君》)、王独清 的《杨贵妃之死》等,是对个性解放、女性尊严等“五四”观念的图解; 1940 年代以明末清初的抗清历史为题材的历史剧如 《秦良玉》等,其抗日救亡的现实

其现 形 “

寓意不言而喻;郭沫若的《屈原》和《棠棣之花》、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和《李秀成之死》等以“皖南事变”为背景创作的历史剧,也寓有鲜明的反对分裂、团

结御侮的政治主题;I960年代初,与西藏和平解放相呼应,戏剧界出现了很多以文成公主为题材的历史剧;而在“三年困难”时期,《剑胆篇》等取材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故事的历史剧又被反复搬演;1970年代末应时而生的《大风歌》,

是对粉碎“四人帮”这一政治举措的颂扬,《秦王李世民》则表达了民众对结束内乱、休养生息的政治期盼。

1990年代以来的历史剧泛政治寓言化现象不仅直接受到中国现代历史剧政治一民族寓言化传统的影响,其本身仍然属于这一传统在新的社会语境中的延续。20世纪初至今,中国在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不断遭遇到各种形式的现代性危机,诸如“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危机、30和40年代的民族存亡

危机、新中国建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新时期开始后中国该往何处去的彷徨、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新的文化困惑等。这些现代性危机的催迫,使得中国现代历史剧从一开始就与其他文化形态一起被赋予了明确的现实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应激状态,因此,政治一民族寓言化便成为中国现代历史剧的一种常态叙事。而从全球范围看,中

国现代历史剧的民族-政治寓言化叙事又具有典型的第三世界文化特征。“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驱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

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iv]詹明信的判断揭示了第三世界国家中作为文化生产主体的知识分子在文本中处理个人与民族、美学与政治关系时的一个基本特征。当我们沿着这一思路来解读那些更具大众文化性质的历史剧文本时,便会发现它

们在处理民族政治寓言与个人叙事之间的关系时采取了一种更加极端的方式,后者在最大程度上被前者所吸纳和消解。

现代历史剧中的民族一政治寓言叙事,在整体上可以视为中国社会至今尚未完成的现代性一个重要文化表征。但是单就1990年代以来历史剧的泛政治寓言化而论,又呈现出有别于前几个阶段的特色。20世纪初至1980年代的民族-政治寓言化历史剧,是一种以启蒙-救亡为本位的历史叙事;其创作者真诚地以民族思想的启蒙者或民众力量的组织者自居,自觉认同于以民族国家名义行使询唤功能的各种主流或非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与观众面对面的剧场演出或街头表演,完成现代启蒙精神的灌输和广泛的群众动员。1990年代后以电视为媒介的政治—民族寓言化历史剧,则已经衍变成一种以生产一消费为本位的“文化产业”所制作的大众文化文本;在历史剧制作者的眼里,观众并非是一群有待动员的改良社会、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不过是可以计入“收视率”进行市场交易的消费群体。

市场经济规律显示出无孔不入的渗透能力,不仅像搞笑、言情、武打、偶像、等经典娱

乐因素被历史剧制作者用到烂熟,而且诸如政治、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等“神圣之物”也无法逃脱被商业利用的命运。因此,当内地民众在90年代社

会转型期间累积起来的各种政治情绪在社会弥漫时,历史剧制作者们却成功地将其转化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商机:那些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作为一种亲切平易的主导意识形态叙事,成为民众宣泄政治情绪的安全通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90年代以来的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是文化消费主义与政治教化主义的相互借重和奇妙混合:一方面是文化消费主义巧妙利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也在消费文化中找到了一种更合时宜的询唤方式。文化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既迎合文化大众的消费欲望,又塑造着文化大众的消费需求。为了达到前一个目的,90年代后的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调动各种大众文化策略如借古讽今、历史翻案、喜剧搞笑、武林江湖、宫闱密事、官场权谋、言情性爱、明星偶像等,投受众所好地在历史剧文本进行尽可能多的欲望编码、快感编码和梦想编码,以期集娱乐、休闲、宣泄、抚慰等文化功能于一身。那些将历史娱乐化、政治游戏化、帝王平民化的“戏说剧”固然能让受众轻易地获取文化消费的快感,而那些将历史理想化、帝王英雄化、权力崇高化的“正说剧”同样具有刺激观众深层文化消费欲望的“看点”和“卖点”。当人们对“戏

说历史”的文化甜点生腻的时候,以“再现历史真实”相标榜的“正说”大餐自然会赢得文化食客们的喝彩。

正如中国传统戏剧的“圆形叙事”塑造了观众对“大团圆”式结局的固执心态,90年代后的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也成功地培养了观众对明君政治和清官政治的消费期待。历史剧对文化消费欲求的这种再生产功能,典型体现在一些历史剧的

“续集现象”和“系列现象”中。即以《康熙微服私访记》为例,该剧在第一部中运用的天子与平民“零距离”的“微服私访”的剧情模式,巧妙地迎合了观众

对权力高层体察民情、关心民瘓的现实期待,因此获得极佳的收视效应;而观众的这种政治心态又通过该剧反复呈现的“产生问题一一期待解决一一高人出现――解决问题”的剧情套路,形成了定型化的表达程式。因此,该剧第一部在满足观众的政治欲求的同时,又为其第二部、第三部等续集生产了一个数量可观且相当稳定的收视群体。就这样,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根据文化消费主义逻辑,在一个不再提“文艺为政治服务”文化语境中,发挥着主导意识形态宣传部门难以奏效的政治功能,通过对民众政治心理的疏导与抚慰,在日常生活中对政治生态的失衡进行调整,从微观层面对社会结构的罅隙进行修补,巩固了大众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效忠臣属关

系,参与着社会制度的再生产。

三、错位与暧昧: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的艺术-文化缺失

在中国现代历史剧发展过程中,尽管民族-政治寓言化历史剧一直处于主流位置,但同时也始终存在着一种对历史剧过度寓言化的批评之声。1920年代,顾仲彝在《今后的历史剧》一文中表示:“编剧最忌有明显的道德或政治的目标,而尤其是历史剧。” [V]戏剧家陈白尘1940年代的一篇文章也断言:“企图在任何历史题材上加以任何的‘强调’,任何的‘隐喻’,任何的‘翻案’,或者是任何的’新的注入’或‘还魂’,都是徒劳!都是一种浪费!” [Vi] “新时期”剧作家郭启宏一方面认为历史剧“可以使历史事件寓意化”,但同时又认为“历史剧必需排斥功利,同狭隘

的‘以古为鉴’的‘教化’戈席界限。” [vii]批评反映的其实是历史剧在民族—政治寓言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艺术功利主义和历史实用主义倾向。

这里所说的历史实用主义是指历史剧创作(制作)者所持的通过历史题材的艺术表现或隐或显地反映现实社会各种具体社会问题(主要为政治问题)、并希望这种历史叙事能够为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历史借鉴甚至是具体解决方案的创作(制作)观念。历史实用主义是一种狭隘的“古为今用”、“以古喻今”和“以古鉴今”的创作理念,与寓言文化自身的特征有着内在关联。寓言是一种具有高度主观性的文本,表征着文本作者对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强烈的介入与干预愿望,诸如压抑与反抗、劝谕与讽刺、整合与拆解等。主观性是寓言艺术中的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通过欲盖弥彰的方式使事物的本质和思想的深渊展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一种蕴藉高蹈的艺术风格;也可能导致一种文本与现实的简单类比和急功近利的宣传说教,使寓言文化沦为政治意识形态和商业意识形态的工具。媒体用“别一种焦点访谈”形容当前的某些历史剧,形象地道出了这些历史剧的对现实亦步亦趋的政治功利性。

在寓言艺术中,观念与形象、主观与客观、功利与审美之间的矛盾较之其他类型的艺术更为明显,而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便成为区划寓言艺术高下的分水岭。应该说,90年代以来的电视历史剧利用电子影像艺术的优势,在人物形象塑造、历史场景再现和审美品格提升方面,都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泛政治寓言化固有的历史实用主义倾向,却限制了历史剧艺术的创造空间,导致了一系列艺术缺失。首先是历史剧一定程度的概念化。这种概念化突出表现在剧中一些主要历史人物的台词中,如《宰相刘罗锅》的最后一集,让已经告老还乡的清官刘镛借探望之机对身陷囹圄的和珅竭尽控诉之能事,并在目睹和珅自尽后欣喜若狂地

呼告:“可惜呀!可惜呀!这种场合只有我一个人在!我希望人们都看到,以此为戒!”编导者对世人的警戒之意溢于言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乾隆皇帝

也有一番真诚的表白:“天下有一个百姓受罪便是皇帝之过,天下有一个贪官便是皇帝

之失。天子天子,天下之子,能不战战兢兢吗?”本意为“上天之子”的

“天子”被解释为“天下之子”,颇有点“人民至上”的现代民主精神。在《汉武大帝》的末集,英雄一世的汉武帝已经年老昏聩,但还能喊出诸如“朕毕生所求就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这种主旋律式的口号。其次是题材的片面化与主题的单一化,遗落了历史的丰厚文化意蕴。为了表达某种现实政治寓意,处于封建政治活动中心的帝王和官吏自然成为历史剧制作者的首选,而铺陈各种政治仪式、宫廷斗争、官场纠葛和权力阴谋便成为最常见的剧情套路;其他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如知识分子形象、民族英雄形象、民间优秀人物形象等则被冷落一旁,或者仅被当作政治人物的陪衬和点缀。历史剧中以帝王和官吏为主的政治人物的独白式话语模式,压制了其他类型历史文化的表达空间,因此无法形成一个多声部历史叙事和多元文化立场的历史剧发展格局,众多富有价值的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无法进入现代阐释话语的显性层面。其三,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所体现的始终是一种狭隘的民族历史视野,缺少一种普遍深刻的人类文化视野的观照。我们将当前很多历史剧称为民族一政治寓言,不仅因为它们取材于中国传统历史,更因为其历史观、政治观和文化价值观被传统历史和当前现实严重束缚。它们所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社会问题的表层特征,着力表现的仍然是中国传统历史叙事中的帝王史观和英雄史观,反复宣扬的仍然是传统社会中明君当家和清官执政的政治观,而渗透在史剧文本中的仍然是等级思想、特权思想和权谋文化。黑

格尔在谈到历史题材艺术时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揭示心灵和意志的较高远的旨趣,本身是人道的有力量的东西,内在的真正的深处。” [viii] “历史的外在方面在艺术表现里必须处于不重要的的附庸地位,而主要的东西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的旨趣”。[ix]这里所说的人类的普遍而高远的旨趣和人道力量,显然是中国当前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所缺乏的,这也使得这些历史剧无法臻达人类寓言的高度。

较之这些历史剧的艺术缺失,其文化价值立场的暧昧与混乱更值得关注。这种暧昧与混乱首先表现为一一当前的泛政治寓言化历史剧虽然使大众在文本与现实的对照中意识到了现实问题的存在,但却抽换了这些问题产生的真实历史语境,在一个虚构的历史时空中提供了一种虚假的解决方法。正如阿多诺对大众文化产业所做的批评:“当它宣称引导着陷入困惑的人们的时候,它是在用虚假的冲突蛊惑他们,他们不得不用他们自己的冲突交换这些虚假的冲突。它只是在表面上

解决他们的冲突,其解决之道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中,人类只是在他们可以不受伤害地获救的情况下才陷入麻烦,拯救他们的通常是一个充满善意的集体的代表;然后,在空洞的和谐中,他们得以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而实际上他们在事先已经亲身经历的东西与他们的利益是不可调和的。”

[X]有人可能会批评阿多诺低估大众文化鉴别能力的精英主义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首页 商务印书馆小组|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书目(2012-4-25)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书目(2012) 一、哲学类(红色) (一)1981年起 1-001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 1-002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周士良 1-003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庞景仁 1-004 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贺麟 1-005 人类理解论英洛克关文运 1-006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关文运 1-007 人是机器法拉?梅特里顾寿观王太庆 1-008 狄德罗哲学选集法狄德罗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 1-009 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 1-010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梁志学石泉 1-011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 1-012 逻辑学德黑格尔杨一之 1-013 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 1-014 美学德黑格尔朱光潜 1-015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赫尔岑李原 1-016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 1-017 实用主义美威廉?詹姆士陈羽纶孙瑞禾 1-018 善的研究日西田几多郎何倩 1-019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 (二)1982年起 1-020 物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张竹明 1-021 物性论古罗马卢克莱修方书春 1-022 人性论英休谟关文运郑之骧 1-023 人类理智新论德莱布尼茨陈修斋 1-024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庞景仁 1-025 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 1-02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石冲白

1-027 文明论概略日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 1-028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中江兆民吴藻溪 1-029 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高觉敷 1-03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王景和 (三)1985年起 1-031 巴曼尼得斯篇古希腊柏拉图陈康 1-032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汤侠声 1-033 健全的思想法霍尔巴赫王荫庭 1-034 判断力批判德康德宗白华韦卓民 1-035 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德费希特梁志学沈真 1-036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叙述、分析和批判德费尔巴哈涂纪亮1-037 基督教的本质德费尔巴哈荣震华 1-038 我的哲学的发展英罗素温锡增 1-039 论灵魂阿拉伯伊本?西那王太庆 1-040 劝学篇日福泽谕吉群力东尔 1-041 原始思维法列维·布留尔丁由 1-042 躯体的智慧美坎农范岳年魏友仁 1-043 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王宪钿胡世襄 1-044 艺术的起源德格罗塞蔡慕晖 1-045 逻辑哲学论奥维特根斯坦贺绍甲 (四)1986年起 1-046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郭斌和张竹明 1-047 回忆苏格拉底古希腊色诺芬吴永泉 1-048 范畴篇解释篇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方书春 1-049 新工具英培根许宝骙 1-050 培根论说文集英培根水天同 1-051 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法笛卡尔庞景仁 1-052 思想录法帕斯卡尔何兆武 1-053 知性改进论荷兰斯宾诺莎贺麟 1-054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德费希特王玖兴 1-055 小逻辑德黑格尔贺麟 1-056 自然哲学德黑格尔梁志学薛华 1-057 人类的由来英达尔文潘光旦胡寿文 1-058 感觉的分析奥马赫洪谦唐钺 1-059 美学史英鲍桑葵张今 1-060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高觉敷 1-061 基督何许人也——基督抹煞论日幸德秋水马采 1-062 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D.贝尔纳陈体芳张今 (五)1989年起 1-063 论有学识的无知德库萨的尼古拉尹大贻朱新民 1-064 野性的思维法列维-斯特劳斯李幼蒸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时间轴

年代重要事件 1838年底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 6 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 6 月英军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 8 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1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洋银 2100 万元; 3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 岸; 4)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影响: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 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2 ) 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演变为帝国主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4) 反侵略反封建成为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5)中国逐渐开始了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3 年,中英《虎门条约》签订; 1844 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41年 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 略武装斗争。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1846-1850年两广自然灾害 1851年 1 月洪秀全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 年 3 月,占领南京 ,定为首都 ,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颁布《天朝天亩制 度》、天平军北伐 1856年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法国利用“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9 月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 盛转衰的分水岭。 1857-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 1858年 1 、清政府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1)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 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 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 ) 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 )赔偿英国白银 400万两, 法国 200 万两。 2 、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书目(2012)来源:杨洪源的日志共计574本,你读了多少? 一、哲学类(红色) (一)1981年起 1-001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 1-002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周士良 1-003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庞景仁 1-004 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贺麟 1-005 人类理解论英洛克关文运 1-006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关文运 1-007 人是机器法拉?梅特里顾寿观王太庆 1-008 狄德罗哲学选集法狄德罗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 1-009 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 1-010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梁志学石泉 1-011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 1-012 逻辑学德黑格尔杨一之 1-013 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 1-014 美学德黑格尔朱光潜 1-015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赫尔岑李原 1-016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 1-017 实用主义美威廉?詹姆士陈羽纶孙瑞禾 1-018 善的研究日西田几多郎何倩 1-019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 (二)1982年起 1-020 物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张竹明 1-021 物性论古罗马卢克莱修方书春 1-022 人性论英休谟关文运郑之骧 1-023 人类理智新论德莱布尼茨陈修斋 1-024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庞景仁 1-025 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 1-02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石冲白 1-027 文明论概略日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 1-028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中江兆民吴藻溪 1-029 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高觉敷 1-03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王景和 (三)1985年起 1-031 巴曼尼得斯篇古希腊柏拉图陈康 1-032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意布鲁诺汤侠声 1-033 健全的思想法霍尔巴赫王荫庭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 N o.2,2001General N o.57 [收稿日期]2001—03—05 [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 陈延庆 (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 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 [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 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 CH EN Y an 2qing (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 [Abstract ] In m y op ini on ,different peop le have different op ini ons about po st 2modernis m ,but po st 2mod 2ern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si ons :1.Po st 2modern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t changes in social culture ;2.Po st 2modernis m w ill inevitab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ture . [Key W ords ] po st 2modernis m ;modernis m ;traditi on ;inter 2textuality 应该说,用“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来概括西 方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是相当不准确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西方已经泛滥成灾,即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几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后现代”这一“病毒感染”,以至有了“后现代神学”、“后现代旅游”、“后现代体育和交际”,甚至“后现代美食”、“后现代做爱方法”等等。因而,用“后现代主义”一词来概括一个如此“复杂得难以说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无疑会捉襟见肘、以偏盖全。另外,在各种以“后现代”为名的著作和文献当中,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人人言殊,“每一个批评家皆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构设后现代主义”,以至于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形式。尽管如此,“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所感兴趣,甚至已甚为流行的概括”,而且,它也提供了“分析和理解当代文学和思想的一个有用的 工具”[1]。因而,从现代主义乃至更为古老的传统观念的角度来观照后现代主义,对于准确把握“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乃至未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一、后现代与传统 众所周知,后现代以强烈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似乎它是在与传统的断裂带上诞生的。如果据此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没有任何关联,实为大谬不然。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并不笼统地反传统。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有特定的内涵,矛头主要是指向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核心的一套知识话语。正如积极推进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所说:“在我看来,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有间断性。因而,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过去思想和制度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仍然在发 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2] (P108) 可见,背景各 异,来源不同,因素混杂且互相冲突的后现代主义,在挪用、篡改且部分超越了西方哲学中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传统的时候,却又复活了被现代主义废置的“传统”。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事件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英军从广州转攻厦门,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1841年三元里人民进行抗英斗争。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总兵抗敌牺牲。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第一个不平等中英《南京条约》。 1843年7月和10月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 1844年7月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黄埔条约》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俄、英、法、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61年 11月那拉氏发动政变(史称“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1864年 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它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与民用有关的工业。广东南海商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创立。 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 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任康有为为总理衙门章京。接着又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参与变法。 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爆发 1900年夏在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其他各地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 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义和团在廊坊、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击八国联军,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在北仑配合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提出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了《民报》。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接着成立临时参议院,不久,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接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宋教仁等准备组织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正式大总统,权力进一步扩大。 1915年1月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2月袁世凯当上了中华帝国皇帝,改年号为“洪宪”。蔡锷在云南起义,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 1917年段祺瑞下令对德宣战,宣布不再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旧社会。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 及答案 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 一.选择题 1.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中不包括: A、近代科学的兴起 B、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的发展 C、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2.完整地说,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是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的 ①人文主义②虔诚的宗教信仰③进步的社会思想④历史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3.启蒙运动开始于: A、英国与荷兰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与德国 D、意大利与荷兰 4.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5.下列主张不属于卢梭的是 A倡导人民主权说B.倡导社会契约 C.推崇君主立宪制 D.重视公共意志 6.伏尔泰曾说: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他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教会控制 C.提倡权利平等 D.倡导君主立宪

7.欧洲启蒙运动的实质是 A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B.以资产阶级理性的阳光吹拂全人类 C.唤起人们对专制.等级制度的批判 D. 资产阶级革命风暴来到前的思想准备 8、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探讨做出过重大理论贡献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有 (1)英国的休谟(2)法国的卢梭(3)德国的康德(4)法国的康德 A、(1)(2)(3) B、(1)(2)(4) C、(2)(4) D、(2)(3) 9.浪漫主义思想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 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与此相应, "后现代主义则是反映这种时代变化的文化风格。它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它是游戏性的,往往从别处借来观念和意象加以折衷调和;它是多元主义的,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 诸如此类的对"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概括性描述早已不是是么新东西了。但我们必需承认,这种基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和文化现实的理论话语,是任何有关"后现代主义"讨论的知识论上的出发点,尽管我们只能在具体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实中寻找"中国后现代"的定义。伊格尔顿说他无意在"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划出严格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的国际话语(包括中文世界的有关讨论)从来都是借助两者间概念上的摸糊性跨越种种现实的限制而进入问题的。不妨说,后现代话语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统一性和多样性赋予它某种"普遍性",尽管该理论本身是以反普遍性起家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在《极端的时代:一九一四至一九九一的世界史》中对后现代的普遍思潮作了如下总结: "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对客观现实的存在持根本的怀疑论态度,它们不相信人类能通过理性手段达到对现实的一致的理解。它们都有激烈的相对主义倾向。在它们看来,一个被技术彻底改造了的世界立足于某种世界的本质,而有关进步的意识形态则是这种本质的反映,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两种对立的思想前提构成了这种世界本质的

近现代史

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 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能够满足人民需要的.在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适应人民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希望国家繁荣昌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适应这种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广阔前景,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 其次,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近代中国,深受外国入侵,军阀混战和政局动荡之害.中国人民对此刻骨铭心.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只有正确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江泽民指出:"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社会主义事业由于苏东剧变,共产主义运动处在低潮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各种政治力量正处在重新分化组合之中;恐怖主义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全球范围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横行;社会发展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也影响着各国的发展;南北差距仍在扩大;公正;合理,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徘徊中前进;发展中国家在挣扎和挤压中发展,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

德罗伊森的历史理性批判_吕和应

“历史理性批判”几乎可以和狄尔泰的名字划上等号。狄尔泰一生致力于撰写《历史理性批判》,以便为社会历史知识奠定认识论基础,弥补康德的自然科学批判留下的缺憾;但直到1911年染病去世,他都未能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1] 就思想源头而言,狄尔泰除了受到康德、黑格尔、施莱尔马赫等大哲学家的影响,还受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历史学派的影响。当狄尔泰1903年回忆在柏林的求学生涯时,提到伯克(Boeckh )、里特(Ritter )、兰克、蒙森等大学者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德罗伊森(J.G.Droysen,1808—1884年)在1840年就离开了柏林,并先后在基尔、耶拿任教,直到1859年才重返柏林,因此,狄尔泰在回忆诸位导师时没有提及德罗伊森。但这并不意味着狄尔泰对德罗伊森及其研究一无所知。根据狄尔泰早期的评论推断,他知道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His -torik )课程,还读过德罗伊森根据课程大纲整理出版的《历史知识理论纲要》, ①他甚至连德罗伊森的普 鲁士历史研究都有所了解。[3]在《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中,晚年的狄尔泰高度评价了德罗伊森的《纲要》:一方面,他认为德罗伊森比威廉·洪堡(Wilhelm Humboldt )更多地受到当时的思辨倾向影响,另一方面他肯定了德罗伊森将施莱尔马赫和伯克的诠释学应用于方法论。[4]但是,正如狄尔泰对历史学派的总体评价一样, 德罗伊森的《纲要》被狄尔泰视为零散的、未经系统化的方法论奠基。 [5] ②2012年第12期 德罗伊森的“历史理性批判” * 吕和应*本文获得“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09QN037)。 作者简介吕和应,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四川成都,610064)。 ①本文将德罗伊森生前出版的课程纲要称作《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简称《纲要》),将后世学者整理的课程讲义称作《历史知识理论讲义》(简称《讲义》)。 ②《历史知识理论纲要》虽不够系统,但并不影响其思想高度,布拉德雷和克罗齐都对这本小册子给予了高度的 [摘要]作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先驱之一,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为“历史科学” 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德罗伊森试图将古典语文学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他之前 的历史方法论结合起来,为此造就了《历史知识理论》的独特结构。近些年来,西方历史哲学出现了一些新 的动向,以鲁尼亚为代表的新历史哲学家试图超越叙事主义和先验论,回归某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此背景 下,重新反思《历史知识理论》,将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鲁尼亚新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K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2-0093-06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有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美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D。《黄埔条约》 2.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出现了 A。官僚买办资本家B。农民阶级 C。民族资本家D。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3.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戊戌维新 C。太平天国运动D。辛亥革命 4.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达到高潮是在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5.戊戌维新前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 A。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B。守旧派与洋务派之间的一次论战 C。保皇派与革命派的一次论战 D。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 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是在 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 A。民族革命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D。资产阶级革命 8.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B。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D。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 9.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A。新文化运动B。“二十一条” C。俄国十月革命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0.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是在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11.中共三大正式决定 A。不准与其它党派建立任何联系 B。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关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情况康德哲学汉译评论

关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情况康德哲学汉译评论 关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情况康德哲学汉译评论 黎业明/文 关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情况本文在修改过程中,曾经得到同事景海峰教授、赵东明兄的帮助与指正,谨致谢意。——作者 内容提要:本文第一部分罗列康德著作之现有译本的出版情况,第二部分择要介绍人们对康德“三大批判”及《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汉译质量的评论,第三部分论述我们对康德著作汉译的看法与期望。 关键词: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韩水法先生在《〈实践理性批判〉译后记》中说:“康德著作的汉译,无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是一桩难以轻言撂开手的事情。”这是事实。仅在《读书》杂志,2000年就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译本问题的短文。从这几篇短文以及其他一些讨论康德的文章可以看出,人们对康德著作的翻译情况是十分关心与关注的,但是许多人(包括有些研究西方哲学的专家)对康德著作的汉译情况却又缺乏比较全面的了解。康德著作到底有哪些汉译本?这些译本的质量又如何?这对于大多数像我们这样只能依靠汉译本来阅读或研究康德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若对这些情况缺乏了解,对阅读与研究康德,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基于这种考虑,现冒昧将我们所了解的康德著作汉译情况略为介绍一下。 康德的重要著作,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有汉译本,有些还有多种译本。现将我们所知道的,以原著出版先后为序排列如下: 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1755. 编译组译:《宇宙发展史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后改署名为全增嘏译、王福山校,2001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Beobachtungen über das Gefühl des Sch nen und Erhabenen,1763. 关文运译:《优美感觉与崇高感觉》,商务印书馆,1941。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 有关历史性质的探讨,自19世纪兰克学派兴起后,似乎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尽管对历史的科学理解在20世纪初受到了新兴历史学派的挑战,但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二者还是一致的。然而,在人类跨入新千年之际,后现代主义向严谨的历史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致使历史的真实性本身成了问题。历史的真实性何以存在? “历史”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文的historia,其含义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指过去发生或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是指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和叙述。因此,作为一种叙述的艺术,历史所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无论何时赋予历史叙事‘真实的故事’这一特征,需要强调的都应是‘真实的’这个形容词,而不是‘故事’这个名词。” [1]也就是说,对真的追求,是历史学的核心目的之一。但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对于历史真实性的理解存在着两个方面,其一, 是人类的历史进程本身的真,其二是人类对历史认识的真。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同一的,因为作为本体的历史事件,尽管具有纯客观的性质,但对于理解者的当下存在来说,那并不是一个经验的世界,而是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视野之外。历史与当下的事实不一样,当下的事实具有历史事件所不具备的某种在场的性质,而历史事件在本质上是不在场的。因此,对于这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的直接认识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有通过文字、符号和遗存,经由分析、推理和想象,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历史认识所获得的真并不是历史事件本身的客观存在,而是建立在历史事件的主体或后人对历史事件叙述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必然存在着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和历史认识的真相符合的问题。尽管在叙事与真实性之间是连续的,在形式上具有共通性,但每一个叙述者在记录或叙述历史事件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处于历史之外,以一个绝对客观的态度进行记录和叙述,而是南觉不自觉地在叙述中打上

近现代史答案第二章 (7)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着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C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2.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西方列强获得向中国派驻公使的特权是通过 ( B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马关条约》的签订对欧美列强最直接的影响 是 (A ) A.改变了列强的侵华方式 B.改变了列强在华力的量的对比 C.加强了列强联合对日的决心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5.《马关条约》签订后,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这三国是( A ) A.俄法德 B.俄意日 C. 英德 D.德日澳

6.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 有 (12345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俄国 ⑤日本 7. 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B ) 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B.《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 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 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 条约》 8.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进入中国 腹地,1864年他们最远可以到达的通商口岸是( B ) A.九江 B.汉口 C.宜昌 D.重庆 9.清政府在19世纪设立的办理外交、筹办洋务的最高行 政机构是 ( C ) A..外务部 B.洋务局 C.总理 衙门 D.同文馆 10.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是( B )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C.义和团反对八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书目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书目 一、哲学类(红色) (一)1981年起 1-001 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 1-002 忏悔录古罗马奥古斯丁周士良 1-003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法伽森狄庞景仁 1-004 伦理学荷兰斯宾诺莎贺麟 1-005 人类理解论英洛克关文运 1-006 人类理智研究英休谟关文运 1-007 人是机器法拉?梅特里顾寿观王太庆 1-008 狄德罗哲学选集法狄德罗江天骥陈修斋王太庆 1-009 袖珍神学法保尔?霍尔巴赫单志澄 1-010 先验唯心论体系德谢林梁志学石泉 1-011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贺麟王玖兴 1-012 逻辑学德黑格尔杨一之 1-013 哲学史讲演录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 1-014 美学德黑格尔朱光潜 1-015 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俄赫尔岑李原 1-016 物种起源英达尔文周建人叶笃庄方宗熙 1-017 实用主义美威廉?詹姆士陈羽纶孙瑞禾 1-018 善的研究日西田几多郎何倩 1-019 西方哲学史英罗素何兆武李约瑟马元德 (二)1982年起 1-020 物理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张竹明 1-021 物性论古罗马卢克莱修方书春 1-022 人性论英休谟关文运郑之骧 1-023 人类理智新论德莱布尼茨陈修斋 1-024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德康德庞景仁1-025 法哲学原理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 1-026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石冲白 1-027 文明论概略日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 1-028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日中江兆民吴藻溪 1-029 实验心理学史美E?G?波林高觉敷 1-030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美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王景和 (三)1985年起 1-031 巴曼尼得斯篇古希腊柏拉图陈康

嘉兴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名人

嘉兴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和名人 我的家乡是浙江嘉兴,一个充满了人文气息和历史韵味的地方。近百年来,中国风云动荡,嘉兴见证了中国历史的百年沧桑。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由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后来统称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积极开展工作,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而后,因有法国搜查人员介入,逮捕。会议被迫终止,转至我的家乡,嘉兴南湖的红船上进行,最终圆满落幕。中共就是从这里起步,开始了建立新中国的道路! 这给嘉兴披上了一层神圣的面纱。而嘉兴的众多文化名人也为嘉兴增色不少。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中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哲学家,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

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荆勋贤”。原名查良镛(zhāliáng yōng,英:Louis Cha),浙江海宁人,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茅盾(1896-1981)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文学家。祖籍浙江嘉兴。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沈钧儒(1875—1963)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出生于苏州,清光绪进士。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活动家,律师。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朱生豪(1912—1944),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浙江嘉兴人。张乐平(1910-1992),浙江海盐县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被誉为“三毛之父”。吴世昌(1908--1986),字子臧,浙江海宁人。著名汉学家、红学家。张宗祥(1882—1965)我国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字阆声,号冷僧,浙江海宁人。张元济(1867-1959),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