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 【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心 理状况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护理问题] 1.体温高与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有关. 2.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焦虑与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及时给予降温处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如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可应用物理降温方法或药物降温方法,降低大脑耗氧量。 2.饮食护理保证热量供给,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尽早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维持电解质和营养需要。 3. 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排尿、排便及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瘫痪肢体位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同时应加强患儿的安全管理。 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健康指导】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吹和对流风。 2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染。 3 、保证休息和睡眠,少看电视少看书,注意劳逸结合。 4 、高热时及时物理降温(温水摖浴)或物理降温,保持皮肤,衣服、床褥清洁干燥。 5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饮食调配,增进食欲,保证营要摄入,呕吐轻者应少量多餐,呕吐严重者暂禁食。 6 、躁动患儿需加强防护,家属24小时留陪。 7 、昏迷者应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发生。 8 、有后遗症者,早期给予相应的功能训练和康复指导,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2016年最新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 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 本病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其传变规律多按卫、气、营、血发展,临证时当据具体证候灵活辨治。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2/3以上病例可确认为某种病毒引起,多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如ECHO病毒4、6和9型,柯萨奇A、B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少见的有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另外,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除引起脑实质炎症外,也可仅累及脑膜。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和早秋。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与腮腺炎同时流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晚秋和冬季较常见,而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由单纯疱疹病毒的直接接触感染,或为潜在感染后的重复反应引起。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感受温疫之邪,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更为迅速。温疫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入里,扰及神明;或上扰于肺,上犯脑窍,蒙蔽脑神,导致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语、厥逆、闭证等。《重订广温热论》记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蔽厥脱等危症,……虽由于心包络及胃肝脾肾任冲督等之结邪,而无不关于脑与脑系。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但为邪热所蒸……血毒所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 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病毒性脑膜炎

1——I型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2011年10月) 目前,在有效的抗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l)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的药物中,除膦甲酸和西多福韦外,其他所有抗病毒药物均为核苷类似物。其中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均为适用于大多数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一线抗病毒药物,而西多福韦、膦甲酸、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二线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对a疱疹病毒亚科病毒也有效,尤其是治疗抗阿昔洛韦的单纯地疹病毒分离株。本文对1型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进行全而综述。 一、阿昔洛伟 阿昔洛韦为原形抗病毒药物,也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约20年,证明其无论对免疫力正常还是低下的轻至重度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均安全、有效。 1.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阿昔洛韦为脱氧鸟苷类似物,带有一无环侧链,该侧链3-羟基基团缺乏天然核苷。因此,阿昔洛韦可被受染细胞优先摄取,再被经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TK)单膦酸化,宿主细胞胸苷激酶大约在百万倍数量级上将阿昔洛节转化为单膦酸化衍生物;随后宿主细胞进一步使其二膦酸化和三膦酸化。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中阿昔洛韦三膦酸盐水平为非受染细胞的40~100倍。阿昔洛韦膦酸盐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从而阻止病毒DNA合成。口服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极差,仅15%~30%口服药物能被吸

收。静脉应用阿昔洛韦(2.50~15.00mg/kg)后其稳态血药浓度范围为 6.70~20.60ug/mL。该药在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50%。阿昔洛韦还可通过胎盘并在母乳中蓄积。其与蛋白质的结合率为9%~33%,至少20%的药物代谢为无生物活性产物。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对于大龄儿童和成人其药物半衰期为2~3h;新生儿肌苷清除率为2.50~5.00h。60%以上的药物通过尿液排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排出时间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阿昔洛韦半衰期约为20h,肌酐清除率<50mL/(min·1.73m)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阿昔洛韦,但阿昔洛韦不能被连续的腹膜透析所清除。 2.抗病毒治疗(l)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此类型患者需要静脉应用阿昔洛韦,剂量30mg/kg,1次/d,连续治疗14~2ld。有些专家推荐静脉予大剂量阿昔洛韦(45~60mg/kg,l 次/d),但大龄儿童和成人随着剂量的增加也使神经毒性随之逐渐严重并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未经治疗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死率>70%,幸存者中仅 2.50%患者神经功能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即使给予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病死率和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病死率为19%,62%的幸存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2)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目前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阿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总剂量为60mg/(kg·d)静脉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综述)

病毒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脑膜炎类型,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宿主,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等等。病毒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颈部强直,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与细菌性脑膜炎类似。 通过对腰椎穿刺脑脊液的分析可提供明确诊断。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7-10天内可完全恢复,除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除了症状管理之外,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HSV-2脑膜炎。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最佳策略通过疫苗接种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 脑膜炎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硬脑膜,软脑膜以及蛛网膜的一种炎症。脑膜炎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宿主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病毒性脑膜炎是无菌性脑膜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形式,它占了美国50%的脑膜炎相关的住院患者,但大多数患者是自限性的。相反,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即使是幸存者也可能遗留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在诊断时,迅速确定脑膜炎的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EVs)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90%,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 2(HSV - 2)和其他病毒。 EVs EV脑膜炎一般为散发性,暴发通常发生在夏季和初秋(肠道病毒季节)。报道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不需要住院。在EV家族中,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占绝大多数。婴儿、幼儿(< 5年)和老年人更敏感,但儿童的发病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介导或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无生命的物体或物质,但可以携带病原体,如餐具)。 EV脑膜炎会导致严重相关的住院治疗和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除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虽然罕见,但也有EV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同时发生的病例报告。 脑膜炎可以作为肠道病毒71(EV71)的一种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出现,其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EV71疫情周期性地在亚洲太平洋国家出现,美国较少。 疱疹病毒 在能终生潜伏于人体内的三个疱疹病毒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与脑炎更相关,而HSV-2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会引起脑膜炎。这些病毒主要引起黏膜与皮肤表面感染,通过逆行感染在感觉神经节中进行潜伏,并定期性顺行传播至神经末梢和黏膜皮肤的表面。 HSV-2脑膜炎,远比VZV脑膜炎常见,可能发生在原发的生殖器官感染期间或之后,其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中,36%的女性和13%的男性报告有脑膜炎的并发症。HSV-2脑膜炎也会发生于没有任何生殖器疱疹症状的患者中。 患者一旦发生HSV-2脑膜炎,有19%-42%的机率会复发。曾有一例78岁患者的病例报道,其最初的生殖器疱疹和后来脑膜炎出现之间间隔56年。复发性良性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病毒性脑膜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膜炎的诊疗规范 【概述】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最常见的病原,约70%的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为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是全身病毒感染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多数病例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夏秋季较多。50%~80%的病例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和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病毒引起,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腺病毒是较少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一般为数小时,出现发热(38~40o C)、畏光和眼球运动疼痛、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无力等病毒感染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剧烈头痛、呕吐和轻度颈强等脑膜刺激征,本病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在病毒性脑膜炎时常可缺如。可有一定程度的嗜睡和易激惹,但易被唤醒,唤醒后言语仍保持连贯。若出现更严重的神志障碍或神经系局限性体征或癫痫发作则意味着脑实质受侵犯,应诊断脑膜脑炎。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症状轻微,病后几天后开始恢复,多数两周内痊愈。少数患者不适和肌痛可持续数周。(二)病毒所致的非脑膜炎临床表现:,某些病毒可有特定症状和体征,如皮疹多见于肠道病毒,多呈非搔痒性红斑和丘疹,局限于头颈部,儿童多见;咽粘膜灰色水疱样疱疹咽炎见于A组柯萨奇病毒,胸膜痛、臂丛神经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和睾丸炎是B组柯萨奇病毒感染特征,颈背和肌肉疼痛应疑及脊髓灰质炎,下运动神经元性肌无力可发生于ECHO和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不严重且为暂时性,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腮腺炎、睾丸炎和胰腺炎是腮腺病毒感染的特征,但应注意B组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睾丸炎。 【诊断要点】 (一)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CSF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白细胞数不增高等,并排除其他病因的脑膜炎,确诊需CSF病原学检查。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病程,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病原学诊断。 (二)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无色清亮,细胞数增多达10~500×106/L,也可高达1 000×106/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淋巴

病毒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大多呈良性过程。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卧床休息,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有吞咽困难者插胃管行鼻饲流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 3.用药护理应用脱水药时,注意观察尿量变化,以防水、电解质紊乱;抗癫疴药物,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损害;镇痛药物,注意药物使用的剂量、频次及用药效果的观察。 4.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恐惧、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病情观察与护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以及头痛的性质、程度和伴随的症状,警惕脑疝的发生。癫疴发作者,观察并记录发作的部位、时间(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自伤及外伤。 6.基础护理高热患者要行物理降温和适当的药物降温,做好患者的口腔及皮肤护理;头痛时,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降颅压药或口服镇痛药;抽搐患者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加用床档,避免坠床,床旁备好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牙垫,避免发作时发生舌咬伤,以及舌后

坠造成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顺畅,避免引起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日常注意生活规律,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 2.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荤素搭配。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3.用药指导根据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4.心理指导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心理负担。 5.复诊须知出院2周门诊复诊。

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要点

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要点 脑膜炎一直都是人们害怕的疾病之一,曾经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轻度病毒性脑炎它不仅有着转化为重度病毒性脑炎的危险,而且对身体有一定伤害,一旦延误病情就会危及生命。可是不少人却对该病并不不了解。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轻度病毒性脑炎的相关知识。 1.好发年龄:多见于儿童及年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 膜炎以男性儿童多见。 2.好发季节:肠道病毒感染主要在仲夏及早秋,8~9月份 达高峰。单纯疱疹脑膜炎呈散发。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呈局部小流行。 3.尽管本病由多种特异性病毒引起,但其临床表现大多相同。

主要为急性起病的高热(可达39~40oc),剧烈头痛,颈背疼痛,疲乏及颈项僵硬等。 4.少部分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思睡或轻度意识障碍,但并不严重,并不影响患者叙述病史。一般无抽搐,偏瘫或昏迷等严重脑实质损害的表现。 5.最主要的体检发现为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但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且持续时间短。神经系统以外的发现可提供病毒感染的线索,如皮疹是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感染的特征。 6.症状经1~2周迅速好转,不留后遗症。 7.脑脊液异常在4~6天最明显。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清亮。白细胞计数通常为10~100×106/升,淋巴细胞占3/4,脑脊液细菌学检查为阴性,血象白细胞大多正常。病毒学检查可确诊。

8.鉴别诊断:须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轻度病毒性脑炎的一些知识,更多详细的内容,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搜索了解。生活中还是要多多注意身体,保持卫生,定期检查身体,生活作息要规律,饮食要均衡。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多锻炼身体,避免疾病发生。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一)维持体温正常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每2-4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 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儿多饮水,出汗后及时更衣,并注意 保暖。若体温超过38.5℃,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预防惊厥发生,同时记录降温效果。 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二)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1 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并 及时记录。若患儿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 侧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说明有脑疝及呼吸衰 竭;若出现意识障碍、前囟及瞳孔改变、烦躁不安等惊厥先 兆,说明有脑水肿。 2. 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温不退 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呕吐、 惊厥、意识障碍等情况应考虑并发症的发生,可行颅透照、 头颅CT或MRI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3. 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做好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器、 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 备。 4. 药物治疗的护理熟悉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其他处理方法。

(三)防止外伤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 以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适当 使用气垫,预防褥疮的发生。患儿躁动不安或惊厥发作时要 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及舌咬伤。 (四)饮食护理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根据患儿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可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 食。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五)健康教育 1. 加强社区卫生宣教,预防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凡与流感嗜 血杆菌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膜炎接触的易感儿均应服用利 福平20mg/(kg·d) ,共4天。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患儿的 全部接触者均应使用利福平20mg/(kg·d),或磺胺类药物2 日。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可在流行地区接种。 2. 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情况, 给予安慰、鼓励,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及时解除患儿的不适,以取得家长的信任。 3. 对恢复期及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应给予功能训练,并 指导家长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得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就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就是一种严重得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与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得致病菌就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与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她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与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得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3天后,复查脑脊液、 2、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脉滴注,连续3~5天。 3、对症治疗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有多种病毒引起 的。根据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本病的病程多具有自限性。 病因 多种病毒均可引起脑炎、脑膜炎,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其次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等。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两种途径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为血行播散,病毒自呼吸道、肠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先在淋巴细胞内繁殖后进入血流侵犯各脏器,形成病毒血症,导致患儿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毒进一步繁殖,通过血—脑屏障侵犯脑膜及脑实质,造成脑或脑膜感染的相应症状。另另一种途径为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单纯疱疹病毒经嗅神经直接入侵脑部i,导致神经系统的炎症,表现水肿、变性及坏死。 病理生理 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为直接入侵的病毒对脑组织的破坏。脑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及局部出血性软化坏死灶、除此之外,免疫反应可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血管周围的损伤。 临床变现 多呈急性起病,病情的轻重与病变部位有关。如病变在脑实质的病毒性脑炎,临床变现较脑膜炎重。 1.病毒性脑炎病前多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继而发热、恶心、呕吐,婴儿常有 烦躁不安,易被激惹;年长儿主诉头痛、颈背疼痛,检查脑膜刺激征为阳性。较少 发生严重意识障碍、惊厥以及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2.病毒性脑炎主要变现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1)前驱症状:为一般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惊厥:多表现为全身性发作,严重者可呈惊厥持续状态;2)意识障碍:轻者反应淡漠、迟钝、嗜睡或烦躁,重者谵妄、昏迷, 甚至呈深度昏迷;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婴儿前囟饱满,严重者发 生脑疝;4)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不自主运动、 面瘫、吞咽障碍等;5)精神障碍:病变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可 发生幻觉、失语、定向力障碍等精神情绪异常。 (3)病程:一般2—3周,多数病例可完全恢复,少数患儿可遗留某些后遗症如癫痫、听力障碍、肢体瘫痪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等。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病程早期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氰化物在正常范围。 2 病毒学检查部分患儿取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均为阳性,恢复期患儿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高4倍以上时具有诊断意义。 3 脑电图病程早期脑电图即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提示脑功能异常。 治疗要点 1 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卧床休息,供给充足的营养,退热,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惊厥发作、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 抗病毒治疗一般采取静脉滴注方法,如无环鸟苷,为高效广谱抗病毒药,可阻止病毒DNA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1 一般护理 1.1 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如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1.2 病情有突然恶化的可能,必须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瞳孔、面色、出血点及生命特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抽搐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1.3 病室保持安静,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并保持病室安静。为避免强光对患者的刺激,宜用窗帘适当遮蔽,并按照呼吸疲乏传染病隔离。 1.4 给予营养、清淡可口、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间可给水果及果汁。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保证有足够的入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翻身拍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1.5 口腔及皮肤护理,患者因发热、呕吐、饮食少等常有口臭,要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唇周有疱疹涂擦阿昔洛韦软膏,干裂者涂石腊油,口腔有真菌感染时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瘀点、瘀斑的皮肤,有时有痒感避免抓破。若抓破,可用抗菌素油膏,预防感染。 1.6 协助做好腰椎穿刺术,术前排空小便,专人固定体位,放脑脊液时速度不宜太快,放液不宜太多,留取标本立刻送检,腰穿过程中,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去枕平卧4~6 h,预防低颅压综合征。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2积极配合医生用药与护理 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后,治疗方案立即调整为:大剂量青霉素400万U 次/8 h联合万古霉素0.8 g次/8h静脉滴注,疗程2 ~3周,若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疗程。同时进行甘露醇250 mL,1次/6 h加压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速尿针20 mg,次/12 h静脉推注,甘油果糖250 mL次/12 h静脉滴注,鲁米那0.1 g次/8 h肌内注射用于镇静、抗抽搐,护肝用复方甘草酸单胺80 mg静脉滴注、护胃用泮托拉唑80 mg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口服药卡马西平片0.1 g,3次/天及尼莫地平片20 mg,3次/天口服。持续冰帽行物理降温并留置胃管等对症处理和加强支持疗法。各种药物使用疗程及计量调整均需按病情变化而定。准确记录24 h尿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维持酸碱平衡。 3 对症护理 3.1 高热持续时可促进抽搐,加重脑细胞缺氧、水肿。因此高热时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尽早使用冰帽,对腋窝、腹股沟、腘窝处进行冰敷,并用温水擦浴,密切观察体温和用冷处皮肤情况,防冻伤。每4 h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 ℃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消耗,防止高热抽搐,并记录降温效果。 3.2 烦躁的患者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并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情况。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避免过多的搬动,专人护理。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必要时加用镇静剂。 3.3 呕吐时用止吐镇静剂,并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量,是否呈喷射状。 3.4 关节炎限制活动,适当抬高患肢,局部可热敷,疼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有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可用强的松。 4 昏迷患者的护理

【实用】-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 1.护理问题 1.1体温过高。 1.2肌体需要量摄入不足,营养失调。 1.3躯体移动障碍。 1.4有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2.护理措施 2.1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并观察降温效果。及时更换汗湿的衣被,鼓励患儿多饮水。 2.2耐心喂养防止呛咳,对有吞咽困难或昏迷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保证热量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做好口腔护理。 2.3促进脑功能恢复 2.3.1减少刺激,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护理。 2.3.2控制惊厥,保持安静,减少烦躁与哭闹,减轻脑耗氧。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3.3遵医嘱输注能量合剂,促进脑功能恢复。 2.2.4遵医嘱应用镇静药,抗病毒药、激素等。 2.3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2.3.1卧床期间加强患儿生活护理及个人卫生。 2.3.2协助患儿翻身,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 2.3.3保持患儿肢体的功能位,病情稳定后,及时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保护,防止受伤。 2.3.4昏迷患儿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抬高上半身20-30度,有利于降低颅内压;每2小时翻身一次,轻拍背部,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3.5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神志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血压、呼吸频率和节律,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及时发现并发症先兆,并通知医生处理。

3.健康指导 3.1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减轻其焦虑及不安。提供心理支持,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介绍保护性看护和日常生活护理有关知识,指导功能锻炼的方法。3.3指导患儿家长定期到医院随访,介绍用药方法。 4.护理评价 4.1患儿体温正常,营养与水份摄入足够。 4.2患儿意识状态恢。 4.3患儿肢体保持功能位,无窒息、外伤和肌肉萎缩。 4.4患儿的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并处理。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患儿护理常规 l、维持正常体温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体温>38. 5℃时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静脉补液。 2、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向患儿介绍环境,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明确环境中可引起患儿坐立不安的因素,可能的话,使患儿离开刺激源。纠正患儿的行为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儿有幻觉,讨论幻觉的内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的细心护理。 3、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1)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2)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 (3)教给家长协助患儿翻身及皮肤护理的方法。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预防褥疮。 (4)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训练,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碰伤。在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 4、注意病情观察、保证营养供应 (1)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 0℃~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 (2)每2小时翻身一次,轻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

(3)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以防因移动体位导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痰,必要时做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 (5)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好口腔护理。 (6)输注能量营养脑细胞,促进脑功能恢复。 (7)控制惊厥,保持安静,因任何燥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遵医嘱使用镇静药、抗病毒药、激素、促进苏醒的药物。 5、健康教育 (1)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2)向家长提供保护性看护和日常生活护理的有关知识。 (3)指导家长做好智力训练和瘫痪肢体功能训练。 (4)有继发癫痫者应指导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 (5)出院的患儿应定期随访。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常规 1、促进皮肤恢复正常功能 (1)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分布,是否反复出现,可绘成人体图形每日详细记录皮疹变化情况。 (2)保持皮肤清洁,防擦伤和小儿抓伤,如有破溃及时处理,防出血和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1.高热的护理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大于38.5℃时,应在30min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药物降温(阿苯、百服宁、泰诺、阿司匹林等),每4h测体温一次,并记录。降温后 30min测体温一次,并用降温曲线标明。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6次。每次进餐前后,做好口腔护理。观察患儿进食和呕吐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热量。 3.观察病情对症处理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每4h测T、P、R、Bp 并记录。嘱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发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镇静、脱水药。观察患儿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准确记录24h出入量,防止体液不足的发生。备好抢救药品及急救设备(氧气、吸痰器、人工呼吸机等)。 4.药物治疗的护理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了解各种药物配伍禁忌及使用要求,保证药物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如脱水药,应在30min进入体内,有利于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降低颅内压力,防止脑疝发生。抗生素应按药物血浓度周期给药,保持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减少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5.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6.健康教育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应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各种疫苗,进行被动免疫。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