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1]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1]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 【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心 理状况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护理问题] 1.体温高与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有关. 2.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焦虑与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及时给予降温处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如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可应用物理降温方法或药物降温方法,降低大脑耗氧量。 2.饮食护理保证热量供给,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尽早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维持电解质和营养需要。 3. 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排尿、排便及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瘫痪肢体位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同时应加强患儿的安全管理。 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健康指导】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吹和对流风。 2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染。 3 、保证休息和睡眠,少看电视少看书,注意劳逸结合。 4 、高热时及时物理降温(温水摖浴)或物理降温,保持皮肤,衣服、床褥清洁干燥。 5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饮食调配,增进食欲,保证营要摄入,呕吐轻者应少量多餐,呕吐严重者暂禁食。 6 、躁动患儿需加强防护,家属24小时留陪。 7 、昏迷者应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发生。 8 、有后遗症者,早期给予相应的功能训练和康复指导,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2016年最新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 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 本病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其传变规律多按卫、气、营、血发展,临证时当据具体证候灵活辨治。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2/3以上病例可确认为某种病毒引起,多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如ECHO病毒4、6和9型,柯萨奇A、B组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病毒,少见的有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另外,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腺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除引起脑实质炎症外,也可仅累及脑膜。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发病高峰主要在夏秋和早秋。腮腺炎病毒脑膜炎一般多见于冬、春季节,与腮腺炎同时流行。淋巴细胞脉络膜脑膜炎则以晚秋和冬季较常见,而单纯疱疹病毒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或由单纯疱疹病毒的直接接触感染,或为潜在感染后的重复反应引起。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而感受温疫之邪,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更为迅速。温疫之为病,从口鼻而入,传变入里,扰及神明;或上扰于肺,上犯脑窍,蒙蔽脑神,导致脑窍闭塞,经络营卫闭阻,气血逆乱,出现神昏、谵语、厥逆、闭证等。《重订广温热论》记载:“温热伏邪,内陷神昏,蒙蔽厥脱等危症,……虽由于心包络及胃肝脾肾任冲督等之结邪,而无不关于脑与脑系。盖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心之神明,所得于脑而虚灵不昧,开智识而省人事,具众理而应万机。但为邪热所蒸……血毒所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 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脑炎试题含案例分析题(内容清晰)

脑炎 单选题: 五年以内: 1.出生时已存在以后永不消失的反射是(C) A觅食反射B吸吮反射C角膜反射D握持反射 2.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确诊的重要依据是:(A) A. 脑脊液检查 B.血常规检查 C.血培养检查 D.头颅CT检查 3.小儿病毒性脑炎出现脑疝的表现为(D) A发热B头痛C呕吐D瞳孔不等大 4.80%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脑炎的病原体为(A) A肠道病毒B、疱疹病毒C、虫媒病毒D、轮状病毒 5.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B) A 直接感染B血性感染C周围感染D淋巴感染 6.化脑患儿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瞳孔不等大应考虑(C) A补液量不足B抗生素剂量不足C合并脑疝D正常反应 7.患儿,男,因发热、惊厥3次入院,体温39.2℃,脑脊液结果提示化脑,此患儿最主要的护理诊断(A) A体温过高B受伤的危险C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D急性意识障碍 五年以上: 1.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病的高峰年龄是(B) A 新生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学龄前期 2.小儿病毒性脑炎出现脑疝的表现为(D) A 发热 B 头痛C呕吐D瞳孔不等大 3. 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B) A 大肠埃希菌 B.脑膜炎双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溶血性链球菌 4.2个月婴儿患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是(A) A大肠埃希菌B变形杆菌C流感嗜血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5.护士遵医嘱应用降颅压药物(甘露醇),为使血中尽快达到所需药物浓度,下列哪项操作最正确(A)

A缓慢推注后静脉点滴B先静脉点滴后缓慢推注C静脉点滴即可 D缓慢推注即可 6.化脓性脑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是(B) A中枢性运动障碍B感染中毒症状、颅内高压表现、脑膜刺激征阳性C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D 以抽搐伴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 7.该患儿应用地西洋及苯巴比妥等止痉治疗后最应注意的是:(A) A 呼吸抑制 B 心率增快 C 血压增高 D 休克 多选题: 5年以内: 1.脑膜刺激征包括(ABC) A颈强直B克氏征阳性C布氏征阳性D巴宾斯基征阳性E奥本海姆征阳性 2.关于新生儿脑脊液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CDE) A新生儿脑脊液量较多B正常脑脊液外观透明C新生儿细胞数可达20×106/L D氯化物含量118~128mmol/LE糖含量2.8~4.4mmol/L,蛋白不超过400mg/L 3.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并发症(ABC) A硬脑膜下积液B脑室管膜炎C脑积水D癫痫E脑性瘫痪 4.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脑脊液的特点有(ABCDE) A外观清亮B压力正常或增高C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D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 E蛋白质多正常或轻度增高 5年以上: 1.患儿被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但是脑膜刺激征却不明显,说法错误的是(ABDE) A机体反应差 B脑膜炎症反应不如年长儿强 C婴儿颅缝与囟门未闭,对颅内压起缓冲作用D颈肌不发达 E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2.有关化脓性脑膜炎处理错误的是(BCDE) A保持安静,头侧位以防窒息 B硬脑膜下穿刺时应侧卧位,固定头部 C重症患儿输液速度宜快,防止休克 D颅内压高的时候应适量放出脑脊液 E硬脑膜下积液者可穿刺放液,每次不少于30ml 3.病毒性脑炎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ABCDE) A惊厥B意识障碍C颅内压增高D运动功能障碍E精神情绪异常 4.下列关于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说法错误的是(ABC)

病毒性脑膜炎

1——I型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2011年10月) 目前,在有效的抗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l)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的药物中,除膦甲酸和西多福韦外,其他所有抗病毒药物均为核苷类似物。其中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均为适用于大多数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一线抗病毒药物,而西多福韦、膦甲酸、更昔洛韦、缬更昔洛韦等二线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对a疱疹病毒亚科病毒也有效,尤其是治疗抗阿昔洛韦的单纯地疹病毒分离株。本文对1型和I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进行全而综述。 一、阿昔洛伟 阿昔洛韦为原形抗病毒药物,也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约20年,证明其无论对免疫力正常还是低下的轻至重度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均安全、有效。 1.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阿昔洛韦为脱氧鸟苷类似物,带有一无环侧链,该侧链3-羟基基团缺乏天然核苷。因此,阿昔洛韦可被受染细胞优先摄取,再被经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TK)单膦酸化,宿主细胞胸苷激酶大约在百万倍数量级上将阿昔洛节转化为单膦酸化衍生物;随后宿主细胞进一步使其二膦酸化和三膦酸化。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中阿昔洛韦三膦酸盐水平为非受染细胞的40~100倍。阿昔洛韦膦酸盐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从而阻止病毒DNA合成。口服阿昔洛韦的生物利用度极差,仅15%~30%口服药物能被吸

收。静脉应用阿昔洛韦(2.50~15.00mg/kg)后其稳态血药浓度范围为 6.70~20.60ug/mL。该药在体内分布广泛,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50%。阿昔洛韦还可通过胎盘并在母乳中蓄积。其与蛋白质的结合率为9%~33%,至少20%的药物代谢为无生物活性产物。在肾功能正常情况下,对于大龄儿童和成人其药物半衰期为2~3h;新生儿肌苷清除率为2.50~5.00h。60%以上的药物通过尿液排出,肾功能不良的患者药物排出时间延长。终末期肾病患者阿昔洛韦半衰期约为20h,肌酐清除率<50mL/(min·1.73m)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血液中的阿昔洛韦,但阿昔洛韦不能被连续的腹膜透析所清除。 2.抗病毒治疗(l)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此类型患者需要静脉应用阿昔洛韦,剂量30mg/kg,1次/d,连续治疗14~2ld。有些专家推荐静脉予大剂量阿昔洛韦(45~60mg/kg,l 次/d),但大龄儿童和成人随着剂量的增加也使神经毒性随之逐渐严重并成为限制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因素。未经治疗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病死率>70%,幸存者中仅 2.50%患者神经功能能够恢复至正常水平;即使给予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病死率和患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病死率为19%,62%的幸存者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2)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目前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阿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总剂量为60mg/(kg·d)静脉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综述)

病毒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脑膜炎类型,影响所有年龄段人群。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宿主,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2(HSV - 2),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等等。病毒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颈部强直,以及精神状态的改变,这与细菌性脑膜炎类似。 通过对腰椎穿刺脑脊液的分析可提供明确诊断。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通常7-10天内可完全恢复,除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除了症状管理之外,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HSV-2脑膜炎。预防病毒性脑膜炎的最佳策略通过疫苗接种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感染。 脑膜炎是覆盖大脑和脊髓的硬脑膜,软脑膜以及蛛网膜的一种炎症。脑膜炎的原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感染,宿主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病毒性脑膜炎是无菌性脑膜炎的一种,是最常见的形式,它占了美国50%的脑膜炎相关的住院患者,但大多数患者是自限性的。相反,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神经系统急症,即使是幸存者也可能遗留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因此,在诊断时,迅速确定脑膜炎的类型是至关重要的。 病因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EVs)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占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的90%,其次是单纯疱疹病毒 2(HSV - 2)和其他病毒。 EVs EV脑膜炎一般为散发性,暴发通常发生在夏季和初秋(肠道病毒季节)。报道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不需要住院。在EV家族中,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占绝大多数。婴儿、幼儿(< 5年)和老年人更敏感,但儿童的发病率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介导或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污染物(无生命的物体或物质,但可以携带病原体,如餐具)。 EV脑膜炎会导致严重相关的住院治疗和功能受损。严重并发症并不常见,除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虽然罕见,但也有EV脑膜炎和细菌性脑膜炎同时发生的病例报告。 脑膜炎可以作为肠道病毒71(EV71)的一种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出现,其是导致儿童手足口病的常见原因。EV71疫情周期性地在亚洲太平洋国家出现,美国较少。 疱疹病毒 在能终生潜伏于人体内的三个疱疹病毒中,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与脑炎更相关,而HSV-2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会引起脑膜炎。这些病毒主要引起黏膜与皮肤表面感染,通过逆行感染在感觉神经节中进行潜伏,并定期性顺行传播至神经末梢和黏膜皮肤的表面。 HSV-2脑膜炎,远比VZV脑膜炎常见,可能发生在原发的生殖器官感染期间或之后,其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原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中,36%的女性和13%的男性报告有脑膜炎的并发症。HSV-2脑膜炎也会发生于没有任何生殖器疱疹症状的患者中。 患者一旦发生HSV-2脑膜炎,有19%-42%的机率会复发。曾有一例78岁患者的病例报道,其最初的生殖器疱疹和后来脑膜炎出现之间间隔56年。复发性良性淋巴细胞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病毒性脑膜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脑膜炎的诊疗规范 【概述】病毒性脑膜炎(viral meningitis)是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最常见的病原,约70%的无菌性脑膜炎病例为病毒感染所致。病毒性脑膜炎是全身病毒感染经血行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多数病例发生于儿童和年轻人,夏秋季较多。50%~80%的病例由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和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病毒引起,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和腺病毒是较少见的病因。 【临床表现】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一般为数小时,出现发热(38~40o C)、畏光和眼球运动疼痛、肌痛、食欲减退、腹泻和全身无力等病毒感染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剧烈头痛、呕吐和轻度颈强等脑膜刺激征,本病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在病毒性脑膜炎时常可缺如。可有一定程度的嗜睡和易激惹,但易被唤醒,唤醒后言语仍保持连贯。若出现更严重的神志障碍或神经系局限性体征或癫痫发作则意味着脑实质受侵犯,应诊断脑膜脑炎。病毒性脑膜炎一般症状轻微,病后几天后开始恢复,多数两周内痊愈。少数患者不适和肌痛可持续数周。(二)病毒所致的非脑膜炎临床表现:,某些病毒可有特定症状和体征,如皮疹多见于肠道病毒,多呈非搔痒性红斑和丘疹,局限于头颈部,儿童多见;咽粘膜灰色水疱样疱疹咽炎见于A组柯萨奇病毒,胸膜痛、臂丛神经炎、心内膜炎、心肌炎和睾丸炎是B组柯萨奇病毒感染特征,颈背和肌肉疼痛应疑及脊髓灰质炎,下运动神经元性肌无力可发生于ECHO和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不严重且为暂时性,非特异性皮疹常见于埃可病毒9型,腮腺炎、睾丸炎和胰腺炎是腮腺病毒感染的特征,但应注意B组柯萨奇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睾丸炎。 【诊断要点】 (一)根据急性起病的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脑膜刺激征、CSF淋巴细胞轻中度增高、血白细胞数不增高等,并排除其他病因的脑膜炎,确诊需CSF病原学检查。本病为良性自限性病程,一般情况下无须进行病原学诊断。 (二)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轻度增高,外观无色清亮,细胞数增多达10~500×106/L,也可高达1 000×106/L,早期以多形核细胞为主,8~48小时后淋巴

病毒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本病大多呈良性过程。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卧床休息,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有吞咽困难者插胃管行鼻饲流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 3.用药护理应用脱水药时,注意观察尿量变化,以防水、电解质紊乱;抗癫疴药物,注意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肾功能损害;镇痛药物,注意药物使用的剂量、频次及用药效果的观察。 4.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恐惧、焦虑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5.病情观察与护理观察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以及头痛的性质、程度和伴随的症状,警惕脑疝的发生。癫疴发作者,观察并记录发作的部位、时间(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自伤及外伤。 6.基础护理高热患者要行物理降温和适当的药物降温,做好患者的口腔及皮肤护理;头痛时,遵医嘱给予静脉滴注降颅压药或口服镇痛药;抽搐患者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加用床档,避免坠床,床旁备好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牙垫,避免发作时发生舌咬伤,以及舌后

坠造成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顺畅,避免引起误吸而发生吸入性肺炎,遵医嘱应用镇静药物。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日常注意生活规律,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防止感冒。 2.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荤素搭配。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3.用药指导根据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4.心理指导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减轻心理负担。 5.复诊须知出院2周门诊复诊。

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要点

病毒性脑膜炎诊断要点 脑膜炎一直都是人们害怕的疾病之一,曾经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轻度病毒性脑炎它不仅有着转化为重度病毒性脑炎的危险,而且对身体有一定伤害,一旦延误病情就会危及生命。可是不少人却对该病并不不了解。那么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下轻度病毒性脑炎的相关知识。 1.好发年龄:多见于儿童及年轻*,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脑 膜炎以男性儿童多见。 2.好发季节:肠道病毒感染主要在仲夏及早秋,8~9月份 达高峰。单纯疱疹脑膜炎呈散发。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可呈局部小流行。 3.尽管本病由多种特异性病毒引起,但其临床表现大多相同。

主要为急性起病的高热(可达39~40oc),剧烈头痛,颈背疼痛,疲乏及颈项僵硬等。 4.少部分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思睡或轻度意识障碍,但并不严重,并不影响患者叙述病史。一般无抽搐,偏瘫或昏迷等严重脑实质损害的表现。 5.最主要的体检发现为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但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且持续时间短。神经系统以外的发现可提供病毒感染的线索,如皮疹是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感染的特征。 6.症状经1~2周迅速好转,不留后遗症。 7.脑脊液异常在4~6天最明显。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清亮。白细胞计数通常为10~100×106/升,淋巴细胞占3/4,脑脊液细菌学检查为阴性,血象白细胞大多正常。病毒学检查可确诊。

8.鉴别诊断:须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鉴别。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关于轻度病毒性脑炎的一些知识,更多详细的内容,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去搜索了解。生活中还是要多多注意身体,保持卫生,定期检查身体,生活作息要规律,饮食要均衡。有时间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多多锻炼身体,避免疾病发生。

脑膜炎引发的九大并发症

脑膜炎引发的九大并发症 *导读:脑膜炎的治疗期间一定要防控频繁惊厥的产生,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此外,患者除了有浮肿、嗜睡、昏迷、全…… 脑膜炎的治疗期间一定要防控频繁惊厥的产生,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此外,患者除了有浮肿、嗜睡、昏迷、全身软弱无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尿少、头痛、频繁呕吐、甚至惊厥昏迷的严重并发症。及时、对症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可缓解病情的发展,治愈疾病。 *脑膜炎引发的九大并发症 1、意识障碍。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2、无力嗜睡。除因呕吐、不时进等原因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可见脑性低钠血症,出现嗜睡、昏迷、浮肿、全身软弱无力、四肢肌张力低下、尿少等症状。其发生原理与感染影响脑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译】: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水潴留有关。 3、颅压增高症状。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 4、惊厥。频繁惊厥必须控制,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压增高和低钙。除用脱水药降低颅压,

常规补钙外,对症治疗采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药物抗惊厥,亦很必要。 5、脑积水。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脊液之狭小通道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颅底及脑表面蛛网膜颗粒受累或静脉窦栓塞可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交通性脑积水。严重脑积水可使患儿头围进行性增大,骨缝分离,前囟扩大而饱满,头皮静脉扩张,叩颅呈破壶音,晚期出现落日眼,神经精神症状逐渐加重。 6、稀释性低钠血症。也称为脑性水中毒。由于丘脑下部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增加,导致远端肾小管回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临床上多为无明显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低钠血症。如水潴留过多,可致水中毒,出现尿少、头痛、频繁呕吐、甚至惊厥昏迷。 7、脑性失盐综合征。由于间脑或中脑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减少,或因利钠因子过多,使肾小管钠回吸收减少,尿排钠增加,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8、硬膜下积液。约30-60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出现硬膜下积液,1岁以内的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儿较多见。硬膜下积液多发生在化脑起病7-10天后,其临床特征是:(1) 化脑在积极治疗过程中体温不降,或退而复升;(2)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头围增大、呕吐惊厥、意识障碍、或叩诊有破壶音等。

各种脑膜炎的脑脊液特点(仅供借鉴)

脑膜炎 脑膜炎基本上可区分为细菌性、病毒性、螺旋体性、真菌性与寄生虫性五大类,但临床上通常根据脑脊液的性质而将脑膜炎划分为化脓性、浆液性与出血性等类型。化脓性脑膜炎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见于流行性脑膜炎(流脑),也可见于流感杆菌性脑膜炎或新生儿期的混合细菌性脑膜炎;继发性化脓性脑膜炎则通常继发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颅部外伤感染、败血症、细菌性新内膜炎等,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些化脓性脑膜炎可经过或长或短的间隔时间多次反复发作,称为再发性化脓性脑膜炎,而颅骨损伤、脑膜附近器官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先天性或后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发病的基础。浆液性脑膜炎的病因较多,常由病毒所致,但结核菌、真菌等脑膜感染及灶性感染的反应性脑膜炎也为浆液性。出血性脑膜炎临床少见可由结核菌、炭疽杆菌、回归热螺旋体引起,偶有流脑或病毒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是能迅速致命而又是可治的一种内科急症。未经治疗者,病死率高达90%以上。急性病人可在数小时内死亡。然而依据感染的病原体,给予迅速而恰当的及时治疗,90%以上均能存活。因此及时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恰当的处理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决定性的作用。对急性重症患者,若分析脑脊液的结果而延误30—60分钟,则其预后要坏的多。在最初应根据经验一旦考虑细菌性脑膜炎就要立即腰穿,送包括细菌培养在内的各项检查,同时给予针对病原菌的高效的、能穿透脑脊液到达脑膜的杀菌性的抗菌药物。除非有证据表明患者有颅内压增高或有空腔占位病变时,在制订治疗方案的同时,待CT与核磁共振除外了以上两种情况后再行腰穿。经验抗菌药物选择的依据是:患者的年龄、临床背景、有无基础疾病及患者的免疫状况而定的。当明确了病原体、参考药敏试验,则要针对病原体给以特效的治疗。 抗菌素的选择: 应使用高效、低毒、杀菌(因在脑脊液中调理素活性受到破坏、吞噬作用无效)、能穿透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剂量要大,要达到针对病原体的最小杀菌浓度的10倍以上的脑脊液水平。 ——内酰胺类是治疗的主要药物。肺炎双球菌则首选青霉素G,如对青霉素耐药,可选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万古霉素;流感嗜血杆菌,在无药敏结果前,可选用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氨噻肟—凯福隆、头孢噻甲羧肟—复达欣、头孢三嗪——罗氏芬等);绿脓假单胞菌引起的脑膜炎,则需要额外鞘内注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以起到和静脉治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引起脑膜炎病原体的不同而决定疗程的长短。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治疗7—10天即足够,而肺炎双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治疗应长到10——14天,有葡萄球菌、李司特氏菌及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新生儿脑膜炎,治疗时间更长,均应静脉给药,维持足够的脑脊液抗菌浓度。对治疗效果不佳、感染复发者均应重复腰穿。 辅助治疗及支持治疗对脑水肿者应用渗透性脱水剂(甘露醇),记出入量、体重及电解质情况,量入为出,每日补充液量限制在每日需要量的2/3。由于大脑皮质的刺激与局部缺血可引起癫痫的发作,特别在最初的48小时内,应给以抗惊厥药。对发作性或持续性癫痫者、有明确颅内压增高、持续性囟门突出或长期发热者,均应进行头颅CT扫描。今年来认为:地塞米松可减少细胞激动素与前列腺素的产生,减轻炎症,降低了发病率、死亡率与后遗症的发生。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 (一)维持体温正常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绝对卧床休息。根据病情每2-4小时监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 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儿多饮水,出汗后及时更衣,并注意 保暖。若体温超过38.5℃,要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预防惊厥发生,同时记录降温效果。 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二)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1 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应经常巡视、密切观察并 及时记录。若患儿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 侧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说明有脑疝及呼吸衰 竭;若出现意识障碍、前囟及瞳孔改变、烦躁不安等惊厥先 兆,说明有脑水肿。 2. 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如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体温不退 或退而复升,病程中出现进行性前囟饱满、颅缝分离、呕吐、 惊厥、意识障碍等情况应考虑并发症的发生,可行颅透照、 头颅CT或MRI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3. 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做好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器、 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 备。 4. 药物治疗的护理熟悉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其他处理方法。

(三)防止外伤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 以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适当 使用气垫,预防褥疮的发生。患儿躁动不安或惊厥发作时要 注意安全,防止坠床及舌咬伤。 (四)饮食护理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根据患儿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可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 食。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五)健康教育 1. 加强社区卫生宣教,预防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凡与流感嗜 血杆菌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膜炎接触的易感儿均应服用利 福平20mg/(kg·d) ,共4天。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患儿的 全部接触者均应使用利福平20mg/(kg·d),或磺胺类药物2 日。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疫苗可在流行地区接种。 2. 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情况, 给予安慰、鼓励,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心。及时解除患儿的不适,以取得家长的信任。 3. 对恢复期及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儿,应给予功能训练,并 指导家长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 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

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 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 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2.I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 特点为:1急性爆发性起病2主要表现为肝脏、肺脏等广泛的内脏坏死及弥漫性的脑损伤。3子宫内胎儿感染可造成婴儿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发病后的死亡率极高。 4辅助检查 本病主要的检查为脑脊液和神经影像学,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增高。 2脑电图检查早期即出现脑电波异常,常表现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 3影像学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得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就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就是一种严重得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与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见得致病菌就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与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她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1.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数,免疫球蛋白IgG与IgM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CT或MRI检查正常,随着病情得进展,其信号增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3天后,复查脑脊液、 2、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20mg静脉滴注,连续3~5天。 3、对症治疗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各型脑炎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各型脑炎脑膜炎的鉴 别诊断]

正常 化脑 流脑 结脑 隐脑(与结 脑类 似)病毒性脑膜炎季节病原学途径 无季节 性 冬春 临床表现 肺炎双球菌,流呼吸 感嗜血杆菌、葡道,皮 萄球菌,变形杆肤,粘 菌,大肠杆菌膜,消 化道 结核杆菌 新型隐球菌 乙脑夏乙脑病毒 散发性病毒 脑炎 中毒性 脑病转移灶 起病急,高热寒战,剧烈头痛,烦躁,惊厥,嗜睡,昏迷,面色发灰, 双目凝视,感觉过敏,脑膜刺激症(+++),高颅压T脑疝T脱水T酸中 毒,休克,DIC 普通型上感期:同上感败血症期:病情急,恶寒高热寒战,头痛呕吐,乏力, 肌肉酸痛,食欲差,神志淡漠,皮肤瘀斑瘀 点;脑膜脑炎期: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频繁,皮肤过敏,畏光,惊 厥,失明失听,皮肤瘀斑瘀点; 暴发型起病急,24h内死于脑水肿,DIC,呼衰 慢性败血症迁延数月 烦躁,精神异常,癫痫,瘫痪,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受损,浅I 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二便失禁,去大脑皮质强直 呼吸道一般起病缓慢,阵发性头痛,加重或持续,肩背酸痛乏力,纳差,脑膜 刺激症,意识障碍,眼颤 蚊叮咬起病急头痛呕吐,嗜睡高热昏迷,抽搐,呼衰,脑膜刺激症,浅反射消失, 深反射亢进 分期 分型 初期体温39-40 C头痛呕吐嗜睡1--3天 极期40 Cf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硬瘫脑膜刺激症,锥体系征阳性, 呼衰 恢复期重者可有反应迟钝痴呆失语,瘫痪等后遗症 轻型一周内恢复,体温38-39 C,神志请,无抽搐 普通型 (中型) 体温39-40 C,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抽搐 (±), 重型 体温40Cf,昏迷,抽搐,深反射先减弱后亢进,呼衰 暴发型发病急进展迅速 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神经症状,:癫痫,颅神经损害,高颅压,脑膜刺激 症(+),失语失明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有多种病毒引起 的。根据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本病的病程多具有自限性。 病因 多种病毒均可引起脑炎、脑膜炎,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其次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以及虫媒病毒,如乙脑病毒等。 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两种途径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为血行播散,病毒自呼吸道、肠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先在淋巴细胞内繁殖后进入血流侵犯各脏器,形成病毒血症,导致患儿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病毒进一步繁殖,通过血—脑屏障侵犯脑膜及脑实质,造成脑或脑膜感染的相应症状。另另一种途径为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如单纯疱疹病毒经嗅神经直接入侵脑部i,导致神经系统的炎症,表现水肿、变性及坏死。 病理生理 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为直接入侵的病毒对脑组织的破坏。脑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及局部出血性软化坏死灶、除此之外,免疫反应可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血管周围的损伤。 临床变现 多呈急性起病,病情的轻重与病变部位有关。如病变在脑实质的病毒性脑炎,临床变现较脑膜炎重。 1.病毒性脑炎病前多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继而发热、恶心、呕吐,婴儿常有 烦躁不安,易被激惹;年长儿主诉头痛、颈背疼痛,检查脑膜刺激征为阳性。较少 发生严重意识障碍、惊厥以及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2.病毒性脑炎主要变现为发热、惊厥、意识障碍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1)前驱症状:为一般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惊厥:多表现为全身性发作,严重者可呈惊厥持续状态;2)意识障碍:轻者反应淡漠、迟钝、嗜睡或烦躁,重者谵妄、昏迷, 甚至呈深度昏迷;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婴儿前囟饱满,严重者发 生脑疝;4)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部位不同,可出现偏瘫、不自主运动、 面瘫、吞咽障碍等;5)精神障碍:病变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可 发生幻觉、失语、定向力障碍等精神情绪异常。 (3)病程:一般2—3周,多数病例可完全恢复,少数患儿可遗留某些后遗症如癫痫、听力障碍、肢体瘫痪以及不同程度的智力下降等。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或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病程早期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氰化物在正常范围。 2 病毒学检查部分患儿取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均为阳性,恢复期患儿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高4倍以上时具有诊断意义。 3 脑电图病程早期脑电图即出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提示脑功能异常。 治疗要点 1 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卧床休息,供给充足的营养,退热,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惊厥发作、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 抗病毒治疗一般采取静脉滴注方法,如无环鸟苷,为高效广谱抗病毒药,可阻止病毒DNA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1 一般护理 1.1 病情观察。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如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呼吸兴奋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1.2 病情有突然恶化的可能,必须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有无意识障碍,瞳孔、面色、出血点及生命特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抽搐先兆,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的可能。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疝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做到经常巡视、密切观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1.3 病室保持安静,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并保持病室安静。为避免强光对患者的刺激,宜用窗帘适当遮蔽,并按照呼吸疲乏传染病隔离。 1.4 给予营养、清淡可口、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餐间可给水果及果汁。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保证有足够的入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定时翻身拍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1.5 口腔及皮肤护理,患者因发热、呕吐、饮食少等常有口臭,要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口腔炎,唇周有疱疹涂擦阿昔洛韦软膏,干裂者涂石腊油,口腔有真菌感染时用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瘀点、瘀斑的皮肤,有时有痒感避免抓破。若抓破,可用抗菌素油膏,预防感染。 1.6 协助做好腰椎穿刺术,术前排空小便,专人固定体位,放脑脊液时速度不宜太快,放液不宜太多,留取标本立刻送检,腰穿过程中,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术后去枕平卧4~6 h,预防低颅压综合征。整个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2积极配合医生用药与护理 确诊为化脓性脑膜炎后,治疗方案立即调整为:大剂量青霉素400万U 次/8 h联合万古霉素0.8 g次/8h静脉滴注,疗程2 ~3周,若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根据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疗程。同时进行甘露醇250 mL,1次/6 h加压静脉滴注脱水降颅压,速尿针20 mg,次/12 h静脉推注,甘油果糖250 mL次/12 h静脉滴注,鲁米那0.1 g次/8 h肌内注射用于镇静、抗抽搐,护肝用复方甘草酸单胺80 mg静脉滴注、护胃用泮托拉唑80 mg静脉滴注。同时加用口服药卡马西平片0.1 g,3次/天及尼莫地平片20 mg,3次/天口服。持续冰帽行物理降温并留置胃管等对症处理和加强支持疗法。各种药物使用疗程及计量调整均需按病情变化而定。准确记录24 h尿量,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维持酸碱平衡。 3 对症护理 3.1 高热持续时可促进抽搐,加重脑细胞缺氧、水肿。因此高热时要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以减少大脑氧的消耗。尽早使用冰帽,对腋窝、腹股沟、腘窝处进行冰敷,并用温水擦浴,密切观察体温和用冷处皮肤情况,防冻伤。每4 h测体温1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38.5 ℃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消耗,防止高热抽搐,并记录降温效果。 3.2 烦躁的患者加用床档,用约束带约束四肢并观察肢体末梢循环情况。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避免过多的搬动,专人护理。一切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必要时加用镇静剂。 3.3 呕吐时用止吐镇静剂,并观察呕吐物的颜色及量,是否呈喷射状。 3.4 关节炎限制活动,适当抬高患肢,局部可热敷,疼痛者可用解热止痛剂,有变态反应性关节炎可用强的松。 4 昏迷患者的护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