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

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

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
8、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8、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材版本苏教版

教学课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修注栏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

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

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

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

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

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师: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爱和

你们交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八课。板书:

8小松树和大松树,来读读课题。

2、随文识字“松”

松树的“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在读音方面你想提醒其他小朋友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

(1)我请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这个字。怎样才能很快记住它呢?

(2)在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什么(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写的小一些,捺要变成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你们来书空,老师把松字送回田字格,

来,你能给松再找找别的朋友吗?组词,读词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过渡: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想知道吗?那就马上轻轻打开课本46页,自由地读读课文吧!老师有要求:看着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藏在课文中的生词宝宝找出来,多读几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将你刚才找出来的生词宝宝大声读给同桌听,读不准的同位之间要互相帮助一下。

3、现在可爱的生词宝宝要从课文中跳出来跟你见面了,你能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先带拼音读,然后去掉拼音读)

4、字词宝宝认识了,读课文就容易多了,我想请四位渗透偏旁加部件方法识字

同学起来合作接读课文,这几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加字,漏字,读错音,读破句子。(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随机正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一、揭题,贴图导入: 1、小朋友,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他们是谁?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2、这两位朋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谁来读读课题?(从语气上区别小和大)(1)、提示学生把“小”字突出读来。可给予相应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小松树回答惭愧(难为情) 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 摸着低下了头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结:大家读词语很动脑筋。学习语文就要这样用心读词、读句,用心思考,你一定能读出很多收获。能做到吗?跟

着这些词语宝宝走进这个寓言故事。 过渡:我们一起来读读第1自然段? 二、趣读课文,细品文本,指导朗读。 (一)第一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在山上和山下,教师简笔画高山)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让我们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学生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6、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二)第二自然段 1、能读懂什么吗?(读不懂我们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来读懂它。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2、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我现在就是小松树

一年级语文下册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ō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

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多少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一年级语文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 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说的话。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课件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 5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 山下有( )。 ⒊揭示本课目标。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通过填填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㈡精读第二自然段(约10 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师: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⒉课件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提问: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⒊自由读,体会一下小松树说话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⒋课件出示,让学生说词造句:很很,“很远很远”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⒌“你呢?”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小松树心中想说的话补充完整。 ⒍课件演示小松树从山上下来,问:大松树真的长得比小松树矮吗?听了它的话,大松树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⒎指导感情朗读,表演。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周芃

8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个松树的故事。一起读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2、小松树和大松树有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己读给自己听。 3、都读懂了吗?故事里还有谁啊?(风伯伯、大山爷爷) 4、画一画风伯伯和大山爷爷的图。 二、初读学字 1、PPT出示: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 在这四个人物中,有三个生字,你能读准它们吗? 你有什么想提醒小朋友的?(“松”后鼻音、平舌音,“伯伯”“爷爷”第二个字是轻声) 请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遍。 去掉拼音再读一遍。PPT出示:(无拼音)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2、PPT出示:松、伯、爷 这几个生字宝宝结构都比较简单,谁来教大家记住这些字?学生交流: ①松松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这个方法又简单又方便,真聪明。你能给“松”找朋友们吗? (松树、松针、松鼠、雪松、松仁)“木”字旁表明这个字和树木有关, 小朋友们刚才组的词大部分都和松树有关,其实,“松”还有其他的含义,今天有很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们上课,大家有点紧张,周老师就会说:“大家不要紧张,放轻松,放松。”再比如老师把手捏得紧紧的,反过来就是“松手”,这里都用到这个松字。 让我们一起书空 ②伯伯也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个“亻”,右边是个白。 我们小朋友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新字,老师真要送你们一个大拇指。

什么样的人你会喊他“伯伯”?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现在我们把比爸爸年纪大一些的男士叫做“伯伯”。一起读:“伯”。 ③爷学生交流后,补充: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又叫父亲,“爷”上面就是个“父字头”,(课件出示父字头),跟我读:父字头。父字头的“丿”和“捺”要交叉。让我们伸出小手,一起写写“父字头”。(书空)那“爷”的下半部分要怎样记住它呢?(下面是“节”的下面部分)让我们记住这个字。(书空:父字头,横折钩,竖。) 3、这三个字记住了吗?老师把他们藏起来考考你们,准备书空,轻声说出笔画名称:“松”“伯”“爷” 三、再读学字 1、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里有四个角色,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故事,看看黑板上的图还少了谁?(小松树、大松树) 哟,两棵松树还在老师手上呢,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儿吗?请你轻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PPT出示: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学生自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儿呢?你读懂了吗?谁上来摆一摆?(指名一人) 他摆得对吗? 请哪位小朋友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读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它们的位置。(点出:山上、山下、小、大) 你读得真清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嘘,一阵风吹来,我们好像听到谁在说话 PPT播放声音:“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镇江市丹徒区黄墟中心校朱新美212142 【教材简解】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共四个自然段。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在风伯伯语重心长的劝说下,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以对话贯穿全篇,富有儿童情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更易于学生理解。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1-2)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设计思路】 本课时由猜谜语导入,教学松字,编字谜记住汉字,通过大小松树图片比较读好课题,接着读好生字词,从音、形、义方面学好生字词语,然后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比赛读好课文,了解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地理位置,明确不同的朗读有不同的韵味。最后学写生字,有了先前的随文识字,后面学生对于怎样读贴,记住汉字,学生了然于胸,最后评价生字,学生掌握生字更加牢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 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教学生字:松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思考:结合教学生字“松”并出示课题,把识字教学与阅读课题结合,加深学生印象。出示松树的图片,形象生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 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 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读书情况。(1)PPT出示:我会读词语。(加注拼音)先看第一组词 语:喂多高哇你呢 看:喂、哇、呢都是什么旁?口字旁。他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都是语气词。 我们也来学着说一说。(PPT出示:多()哇)生字宝宝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 看,这是一一“多”。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字形。师讲 解:在古代,人们把两块肉叠合在一起,表示多。板画。)再看,这是一—“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生记忆生字。小老师书空。集体书空。)再看第二组词语: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朋友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对人物的称呼。让我们亲切地打打招呼吧。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准轻声。 第三组词语:回答摸着托起来 师:这几个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你会用动作表示吗?师:谁会做“托起来” 的动作?(指名做动作,再看图片) 师小结:用手掌向上承受着东西,就叫一一“托”。所以“托”是一一提手旁。你能记住它吗?(书空笔顺、换一换)用“托”组词,生交流。再PPT出示,齐读:托住、托人、花托(师:花朵下部的叶子) 第四组词语:惭愧低下了头 师:指名读词。“惭愧”是什么意思?生先答。预设提示:在第6课中,我们学到了一个词语,和“惭愧”的意思差不多一一叫“难为情” 。所以“惭愧”的意思就是:难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泰州市口岸镇中心小学柴墟分校周晓云 【您正在浏览莲山课件网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莲山课件网)网址是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 敢说。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课 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 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山下有()。 ⒊揭示本课目标。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 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 片贴在山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 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为课文的动画片配音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现在老师就来弹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的琴一起唱,好吗?(教师电子琴弹奏歌曲〈小松树〉)刚才我们唱的歌的名字是什么 ?对,是〈小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就与小松树有关系,课题就是〈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多字,不少字。 2、检查学生自由朗读情况。指名读——指名评价

3、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 三、品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配乐默读课文。要求:看看文中共有几个角色。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随机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他们的位置分别在哪儿?(指导学生读课文的第一段话) 4、学生再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自己喜欢这三个角色中的哪一个。 5、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喜欢小松树的同学读小松树的话,喜欢风伯伯的同学读风伯伯的话,全体同学和老师都读旁白的话) 6、在集体分角色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并且做到声情并茂。同时师生共同解决“惭愧”一词的含义。(在朗读第三段话的时候,指导学生表演这段话) 四、配音朗读、再次激趣 1、全体通读课文。 2、让学生观看〈小松树和大松树〉动画片,仔细观察,然后给动画片配音。 五、发散思维、升华情感 1、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为什么会惭愧的低下了头?他心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小松树和大松树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一年级语文教案 23.小松树和大松树 主备人:主备研讨人:一年级语文组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小松树和大松树》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后来,风伯伯告诉它,它之所以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骄傲,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课文把深刻的道理蕴含在生动的故事之中,充满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盲目骄傲。 【教学重难点】 1.能在田字格里正确美观地书写6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写本课的3个生字并认识一个新偏旁。 3.大致知道故事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重难点】读准生字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级里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两棵松树,出示字卡,正音棵,他们是大松树和小松树。

2.板书课题,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指导 1.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词,尤其要读准生字的字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喂多高哇你呢 看得远长得高托起来 风伯伯大山爷爷孩子 摸头回答说话 (2)指名认读.正音 注意读好语气词:喂哇呢 4.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去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流利。 5.再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点。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简笔画画山。指名给松树找家,上台来贴。 3.找出这句话中的两组反义词。 4.让我们拿起书,把第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四、教学生字 1.读生字:呢答被 2.教学新偏旁衣字旁,共五笔,不能少写第四笔短撇。 3.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4.自学课后生字的笔顺。 5.指导书写 呢:口字旁,靠上写,长撇伸到口下面。 答:合字靠上,撇捺伸长,横短口扁。 被:左窄右宽。衣旁,点横分离,点竖对齐,中部紧凑。 6.进行描红,写习字册。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本课是一则语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正确地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第一小节及本小节中松、多、呢、回、答五个生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8小松树和大松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2、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 3、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song duo ne hui da bo hai ye tuo

松多呢回答伯还爷托 4、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认读自己画出生字、生词及句子。) (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5、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多:第四笔撇在第二笔横撇的中间起笔,呈上下排列。 呢:与泥作比较。 回:全包围结构大口框,书写时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答:答字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站得高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站得高看得远——《小松树和大松树》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①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②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③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我的家乡在瑞安。我画的瑞安广场那么美,那么大。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一座体育馆。那个正在瑞安外滩快乐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整首诗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优美。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安排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让学生概括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内容安排合理,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小松鼠和大松树教案

8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正确地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学习第一小节及本小节中“松、多、呢、回、答”五个生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8小松树和大松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2、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 3、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song duo ne hui da bo hai ye tuo

松多呢回答伯还爷托 4、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认读自己画出生字、生词及句子。) (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5、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多:第四笔撇在第二笔横撇的中间起笔,呈上下排列。 呢:与“泥”作比较。 回:全包围结构大口框,书写时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答:“答”字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四、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五、作业。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寓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伯”“孩”“爷”“托”。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生字。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三组 8.小松树和大松树》公开课教案_24

编号: 说明:1、申报人必须认真填写此表附在教学案例的首页; 2、教学案例类别填写范例:小学语文、中学物理、中学化学、职教专业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 3、严禁抄袭与仿冒,凡引文要注明出处; 4、申报截止时间为2014年4月5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类别:小学语文编号: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叙写了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的故事,表现了小松树从自我夸耀到受到教育、深感惭愧的转变过程,揭示了不能无视实际、盲目自大,必须知错能改、谦虚谨慎的道理。本文以对话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寄托道理,让学生感到真切自然,更容易接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分角色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3.学会生字“爷”“回”“孩”“托”,能正确规范的书写。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会分角色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卡纸做的小松树图片:小朋友们,我们的朋友来啦!这是谁啊?(生答)(指名把图片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地方,教师板书“小松树”) 2.出示大松树图片问:这是一棵——大松树(指名把图片贴到黑板相应的地方,教师板书“大松树”)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学生读题】 【设计意图:孩子对直观的带有色彩的图片是很感兴趣的,以让学生贴图片的形式出示课题,激发学生热情,引起孩子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二:复习生字词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作者:佚名 转贴自:江苏仪征市大巷中心小学论坛 点击数:155 泰州市口岸镇中心小学柴墟分校周晓云 【您正在浏览网提供的。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本站(网)网址是】 邮编225321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课《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课文第二~四自然段,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不同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读好人物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您正在浏览网提供的。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

关键字!本站(网)网址是】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小松树说的话,风伯伯说的话。 教学突破: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 敢说。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看图,朗读课文 教师准备:大松树、小松树和风的头饰及帖图,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 ㈠复习导入,揭示目标(约5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出示图片: 提问:它们是谁?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⒉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 出示:山上() 山下有()。 ⒊揭示本课目标。⒈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学生到讲台上。该生把小松树图片贴在山顶上,把大松树图片贴在山

脚下。 ⒉填填说说。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⒊明确要求。利用贴图片的形式再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直观形象,容易使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通过填填说说的形式,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㈡精读第二自然段(约10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⒈师: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⒉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提问: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⒊自由读,体会一下小松树说话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⒋出示,让学生说词造句: 很很,“很远很远”这个词写出了什么? ⒌“你呢?”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把小松树心中想说的话补充完整。 ⒍演示小松树从山上下来,问:大松树真的长得比小松树矮吗?听了它的话,大松树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⒎指导感情朗读,表演。⒈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⒉自由朗读。例如:太骄傲了!它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4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难点 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教具准备 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松树比回答孩子听低头。 2.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2. 教学生字:松左右结构木字旁(一个老公公靠在大树旁) 3.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 (1)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松树) (2)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寓言故事。 5.读题。注意读准松Song树Shu,两个声母不同。 6.讲释寓言: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道理,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叫它“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2.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动脑筋记住它。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3.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4.分小节读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2)交流,从一节读懂了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三组 8.小松树和大松树》公开课教案_14

23、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独处语气词的感情,并学习分角色朗读。 2、学会被、孩两个生字,书写正确美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读课题:23、小松树和大松树 2.(出示课件)让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第一行:孩子风伯伯大山爷爷 师:这些轻声的词,谁来读一读? (评:这是轻音要读得又快又短。谁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第二行:喂多高哇你呢 师:这一行都是语气词,谁能读好了! 第三行:回答摸着托起来 师: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如果带上动作来读就更好了。 二、导读第一自然段。 1.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一手拿小松树,一手拿大松树)。谁来帮老师摆一摆?位置对吗? 2.(幻灯片出示句子)谁来读一读,让我们记清楚它们的位置。 3.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有一天,山上的小松树对着山下的大松树说起话来,它在说什么呢? 1.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反馈:出示小松树的话 2.听明白小松树的话了吗?它说了几句话?(两句) 3.品读第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1)师: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 生:很得意。 师:你来得意地读一读。 这棵小松树真的很得意,看:“多高哇”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谁再来读一读?生读 (2)师:除了得意,你还觉得这是棵怎样的小松树?“喂” (喂,把你的橡皮借我用一下!喂,你让我进去!)老师这样说话你喜欢吗?为什么?(没有礼貌) (2)女生齐读 4.品读第二句: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1)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这课小松树的骄傲、自大? 生:很远很远的地方。 出示:“很远很远”与“很远”对比,感受小松树的骄傲。 (2)出示:你呢?这里的你指的是谁?(大松树) 后面的是个什么符号?(问号)谁来把这个问号的语气读出来? 追问小松树:你心里怎么想?是啊,小松树心里其实想说……(男生齐读)5.指导朗读: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小松树神气活现、骄傲自满的样子吗?谁来表演一下?(加动作) 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没有回答。它为什么没有回答?猜猜看 (是的,大松树知道这个道理,它不跟小松树计较,觉得它太小了。)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大松树真是宽宏大量,不跟小松树计较,可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贴图)风伯伯轻轻地吹过山头,就像在抚摸着小松树,听(出示风伯伯说得话) 2.从风伯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山下的大松树的确比山上的小松树高多了,它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来比一比。(演示) 4.你听出来了吗?想想看,风伯伯说话的时候是什么语气?(语速很慢,听起来很亲切,很温柔。)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大松树和小松树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3.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请小朋友们拿出手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 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1:小松树和大松树(学生把“小”字突出来)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生2:小松树和大松树(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师: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二者大小有别。你读得真好! 二、新授 师:看!小松树和大松树也来到了我们班。(师边说边出示小松树和大 松树的彩图)那他们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弄清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什么地方? (生自由读课文期间,在黑板上画简笔画:高山) 师:(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它们长在山的什么地方,谁来帮它们找找家? 师:看来大家读懂了这一段。 师:能通过读,把你知道的告诉老师吗?

生1: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师:哪儿有一棵小松树,老师听得不太清楚。 (生1将“山上”加重语气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 师:大家能向他一样读一读吗? (齐读) 师:小松树在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如果你是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真是太美丽了! 生2:很高兴! 师:是呀,小松树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心里不禁想: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转脸一看,看到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请小朋友们接着读读第2节,看看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第2节。) 师:谁先来把这段话读给老师听听? 生1: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看看“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一个孩子):喂,把你的橡皮借给我用用!听了老师这样的口气你心里愿意借橡皮给老师用吗? 生(对着的孩子):不愿意。 师:为什么? 生:没有礼貌。 师:那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 生:没有礼貌。 师:再读一下这句话。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优秀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优秀教案 本课是一则语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想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 8小松树和大松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1、开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会它。 2、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叔叔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书、仔细听! 3、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 song duo ne hui da bo hai ye tuo 松多呢回答伯还爷托 4、请同学们把刚才画出的生字、生词,以及含有生字的句子再重点读读,想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学生认读自己画出生字、生词及句子。)

(教师出示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5、生字从课文中跑了出来,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动脑筋记住它。 (学生自读,指生读,齐读。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生词。对易错的生字订正、齐读。)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多:第四笔撇在第二笔横撇的中间起笔,呈上下排列。 呢:与“泥”作比较。 回:全包围结构大口框,书写时注意先里头后封口。 答:“答”字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点,能包住下面的部分。 1、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2、朗读课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