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整理

1. 宏观经济学基础

1.1 GDP(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总价值。可以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来计算。

1.2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或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来衡量。

1.3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处于就业状态的人口比例的衡量指标。通

过失业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就业情况以及经济活动水平。

2. 微观经济学基础

2.1 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当

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进入平衡状态。

2.2 边际效益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或成本。通过边际效益可以进行最优决策。

2.3 弹性

弹性是指经济变量对于其它变量的敏感程度。主要有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

3. 国际贸易基础

3.1 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是指一个国家出口的商品或服务价值大于进口的情况,而贸易逆差则相反。

3.2 汇率

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汇率的变动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3.3 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非关税壁垒则是除了关税之外的其他限制或要求,例如配额、审批等。

以上是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的简要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需深入了解,请参考相关教材或资料。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金融政策 导语:资格考试设置两个级别:经济专业初级资格、经济专业中级资格。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资料: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利率决定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古典学派:投资与储蓄至于利率相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即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储蓄,从而储蓄越多,当储蓄与投资相等时,利率得以决定。) 凯恩斯:储蓄不仅决定于利率,且更受收入的影响,收入使消费和储蓄的函数,只有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才会增加。利率是由货币供给量和对货币的需求量决定的。货币的'供给量一般由国家加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 货币与债券的区分:资产选择理论 债券可以理解为除货币外的所有金融资产,持有货币是不能为所有者带来利息收入的资产,持有债券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利息收入。假定在某一时点财富是既定的,由于持有财富的形式只有两种:货币与债券。 人们将选择最优的债券持有量与最优的货币持有量,这是一回事。债券价格一般随着利率变化而变化,其高低以反比例关系表现利率的高低。凡预计债券价格上涨(即预期利率将下降)的人,就会用货币买进债券以备日后以更高价格卖出;反之,凡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的人,就会卖出债券保存货币,以备日后债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有价证券的未来不确定形是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必要前提,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因此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货币与债券的分配。 二、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 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其需求量取决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货币需求量就越大。

2.谨慎动机: 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量货币。大体也和收入成正比。 L1表示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y表示实际收入,k为处于两种动机所需货币量同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 3.投机动机: 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三、流动偏好陷阱 1.凯恩斯陷阱: 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是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是回跌落,因而人们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这种情况或称为流动偏好陷阱。 2.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3.影响:此时即使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四、货币需求函数 1.货币总需求函数: K为衡量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多少,是货币需求对于收入变动的系数; h为衡量利率提高使货币需求增加多少,是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 2.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 m为实际货币量,M为名以货币量,P为价格指数或称一般价格水平。 3.名义货币需求函数: 4.货币总需求函数图 5.其他货币需求理论 (1)货币需求的存货理论: 鲍末、托宾,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犹如持有存货,一方面随收入增

高级经济师资料整理

1、流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非流动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2、流动负债: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3、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都属于企业净收益的积累,合称留存收益。4、确认资产要素的条件: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经济利溢很可能流入企业;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5、确认负债要素的条件: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6、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7、费用定义同时具备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8、会引起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变动的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和溢价发生股票。9、反映财务状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经营成果的:收入、费用、利润10、收入定义:源自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收入可以重复且持续发生。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时才予以确认。11、财务报表分类:资产负债表(静态、流动性)、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表、附注12、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13、财务分析方法:比较、比率、超势14、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获利能力分析: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基本每股收益、市盈率;运营能力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发展能力分析:销售增长率、资长增长率、资本累积率15、短期决策:生产、定价、存货决策; 16、现金流出量: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营业现 金支出。现金流入量:营业现金收入、生产线出售报废时的残值收入、收回的流动资金17、长期投资决策非贴现分析法: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长期投资决策贴现分析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18、会计恒等式两边同时发生增减的:用银行存款偿还前欠应付货款、购进材料未付款、从银行提现。 1、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的关系是各环比增长速度加一后的连乘积 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加一。2、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相比较:增长速度不包括基期水平。3、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4、编制总指数: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5、指标:指标名称、指标所属时间、一定地点、指标的数值、计量单位6、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及时7、统计指标按功能:评价、数量、监测指标8、统计的职能:信息、监督、咨询职能9、专门组织的调查方式: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10、统计总体的特征:大量、同质、具体性。 11、非全面调查:抽样调查、重点、典型调查;12、重点调查:非全面 调查、专门调查、可用于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2、人员甄选:知识、能力、个性、动力(价值观);程序:初步筛选、初步 面试、心理能力测试、诊断性面试、背景调查、能岗匹配分析、体检、决策和录用。方法:初步筛选、笔试、面试、情境模拟和心理测验等。 3、组织结构化设计:企业的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修全体员工进 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形成的结构体系。设计的参数:特征因素(管理层次、幅度、专业化程度、地区分布、分工形式、关键职能、集权程度、规范化程度、制度化程度、职业化、人员结构)权变因素(企业环境、战略、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企业规模、企业生命周期)程序:分析内外部确定方针和政策,职能分析设计、充计组织结构框架、联系方式设计、管理规范充计、人员配备和培训体系设计、运行制度设计等。类型:职能、矩阵制、事业部、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等。 4、组织发展(变革):对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权力平等、正视问题、鼓 励参与。传统的组织发展方法:结构技术、人文技术(敏感性训练、调查反馈、质量圈、团际发展)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团队建设) 5、有效领导:领导特点(影响力、指导激励能力);领导技能(技术、人际、 概念)领导行为理论:俄亥俄(关心工作、关心人)权变理论(费德勒权变变、路径目标理论)领导的决策过程:西蒙,管理即决策。智力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明茨伯格:确认、发展、选择。领导的决策模型:经济理性模型、有限理性模型、社会模型。领导决策风格:指导、分析、概念、行为。 6、劳动力市场的认识:政府转变职能、改善供求关系失衡现状(设置高校 专业、扩大就业渠道、建立就业扶持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解决就业歧视、建立保险制度、规范劳动关系、完善市场监督、加大劳动监察)、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公平和谐劳动关系)、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7、科技创新大会,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结用人单位自主权、科研项目负责 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服务绿卡、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 8、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打破人才机制,实现三地人才一体化。 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依托人才发展规范,围绕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五个互不干涉节提出建议。做到:资格互认,建立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联盟、建立高级专家数据为、实现三地资源共享、建立京津冀干部人才挂职机制,吸引国际人才,建立产业园区人才吸引计划;建立京津冀人才智库、设立年度京津冀人才一体化论坛等。 9、激励:马斯洛: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未实现的才 有激励作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成就感、别人的认可、挑战性和趣味性是激励因素,有更好、保健(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只能防止不满不能起激励作用)ERG理论:奥尔德弗,生存、关系、成长需要,提出了挫折退化观点。应用:目标管理、参与管理。 10、人力资源规划:组织目标和战略分析;提供人力资源信息、人员预测、 供需匹配、制定执行战术计划、评估人力资源规划。定量需求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比率分析、回归分析法。定性:德尔菲、主观判断法。 内部预测法(技能清单、人员接替模型、马尔可夫), 11、薪酬管理原则:对外竞争力、对内公平性、对员工有激励性,符合企业 财务约束。 12、总体战略(成长、稳定、转向或紧缩战略),经营战略(成本领选、差异 化、聚集战略)

2021年度高级经济师考点和知识要点(通关精华总结)

2021年度高级经济师 知识点考点

目录 1 产业布局的原则 (3) (1)全局原则 (3) (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 (3)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3) (4)可持续发展原则 (4) (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4) 2产业布局模式 (5) (1)增长极布局模式 (5) (2)点轴布局模式 (5) (3)网络布局模式 (5) (4)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 (6) (5)梯度推移模式 (6) 3产业管理 (7) (一)产业结构与布局管理 (7) 4管理 (9) 5管理理论的发展 (12) 6管理者 (18) 7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和目标 (21) 8国民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 (22) (一)财政手段 (22) (二)金融手段 (22) (三)国际贸易手段 (22) (四)直接干预手段 (22) (五)制度手段 (22) (六)规劝手段 (23) 9国民经济管理概论 (24) 10计划的程序 (26) 11计划的要求 (28) 12计划概述 (29) 14领导与激励 (36) (一)领导与领导者 (36) (二)领导理论 (38) (三)激励理论 (39) 16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43) 19市场管理 (52) (一)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52) (二)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 (52) (三)政府与市场秩序 (53) 20我国产业布局的演变 (56) 21组织变革 (58) 22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63) (二)组织的基本概念 (63) 23组织的基本原则 (68)

1 产业布局的原则 (1)全局原则 产业布局应该以一个国家的地域为界限,因为它是国家干预本国经济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涉及领土问题,因此必须以国家的领土主权为基础,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在别国的领土上进行自己的产业布局的。产业布局的目标是使产业分布合理化,实现国家整体综合利益的最优,而不是局部地区利益的最优,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考虑。一方面,国家必须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通过分析和比较,确定各地区的专业化方向,明确各地区在全国经济的角色和地位;另一方面,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在不同时期确定若干重点发展的地区。在此全国规划的基础上,各地区再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安排好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而不能不顾国家整体利益,一味地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必须在广阔地域上进行分工和协作。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专门化的产业部门,形成规模优势。当然,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在重点布局专门化生产部门的基础上,还要围绕专门化生产部门布局一些相关的辅助性产业部门和生活配套服务部门,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门化生产部门的良好运行。随着部门分工的深化,地区生产专门化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协作自然也就越发重要,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协作条件。我国“三线”建设时就把一些企业布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致使企业间协作困难,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 (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 产业的空间发展过程总是先在某一地域聚集,然后再向其他地域扩散。在发展的低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集中发展的极核发展形态;在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一般表现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全面发展形态。一个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应该以产业空间发展的自然规律为基础。因此,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处于低级阶段时,其产业布局应该考虑优先发展某些具有自然、经济和杜会条件优势的地区;而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其布局应考虑重点发展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任何时候效率和协调都是产业布局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他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一个国家整体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只不过在不同时期重点确“所不同而已。在优先发展某些优势地区时,必

高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要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体制框架 1. 市场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可以概括为:“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依此涵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在于“市场”和它的“机制”与“功能”,而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凡是商品经济都离不开市场交换和市场调节,任何类型的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等同与商品经济。其实,市场经济只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既有自发的一面,又有被人们自觉利用的一面,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市场调节,但他本身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2.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找不到一般特征了,我觉得答他的含义也可以) 现代市场经济的含义,即政府给予更多、更大、更强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也有某些干预,但一般只限于较小的范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流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即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成为推动与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有:(1)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控制总供求的变动,保持总供求的平衡。(2)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基础产业的发展。(3)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争取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4)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支持科学研究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5)通过制定有利于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进出口政策和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国民经济的比例协调和发展方向。总之,政府的干预是市场机制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和代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运行必须遵循市场自身的客观规律,政府的干预、调节和计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进一步加强,计划的作用明显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更加突出,人类生存的条件问题面临严峻局面。这些都要求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加强计划性。因此,建立现代

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

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 2017年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 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2017年高级经济师常考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裨益!更多内容请关注店铺! 知识点一:财政概述 (一)财政的本质 财政,又称国家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财政又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活动。 1.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的基本特征是财政区别于其他分配范畴的属性,主要表现为分配主体、分配对象和分配目的的不同。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分配主体是指分配的决定者。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这是因为: ①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国家决定着财政的存在、发展和分配范围。非国家为主体的分配都不属于财政分配。②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的支配地位。国家是财政分配活动的决定者和组织者,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规模,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都决定于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⑧财政分配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利,有法律规定做保证,因而财政分配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点。 (2)财政是以社会产品为客体的分配。分配客体是指分配的对象。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但是真正能纳入财政分配的只是社会产品的一部分。从财政分配的价值形态看,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M,由此构成财政资金的主要内容。在特定情况下,财政分配也包括一部分劳动报酬V和一部分补偿基金C. (3)财政是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共同需要为目的的分配。财政分配的目的就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需要。在现代社会,国家利益于

社会公共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是国家职能之所在。因此,财政分配的目的`除了保证国家执行其统治职能的需要外,还包括满足公共设施建设、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实物、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 2.财政的本质 任何财政体现的都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与国家的关系决定了财政的本质。 国家的性质决定财政的性质。财政是与国家一同发展的,财政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制度下,国家的性质不同,财政性质不同,体现的分配关系也不同。 国家的职能决定财政分配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职能在发展,财政分配的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 我国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需要并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通过集中性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分配关系。 知识点二: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 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率的变动。一般说来,投资率与经济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当投资率保持在积累率允许的限度内时,投资的增长将促进经济的正常增长;当投资率的增长超过积累率的限度时,就会导致投资品供应短缺,投资周期延长,新的生产能力形成减缓,进而导致整个投资效益下降,最终实际经济增长率也会下降。因此,保持一个适度的投资率是影响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2)消费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的不足,会导致社会总需求水平小于社会的总产出,这样一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消费需求的不足会导致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从而使实际经济增长率下降。当消费需求过旺的时候,社会总需求会超过社会总产出水平,导致实际经济增长率过快增长。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扭曲和落后,会制约经济增长。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作为经济学领域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高级经济师考试对于经济学专业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顺利通过这一考试,考生需要有一份全面、系统的复习资料来帮助他们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本文将介绍一些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是复习的重要一步。在市面上有很多经济学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但并不是每一本都适合高级经济师考试的复习。考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教材,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这些教材内容全面、系统,适合对经济学有一定基础的考生。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专门为高级经济师考试编写的参考书籍,这些书籍通常会对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解析和讲解,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其次,考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或参加在线课程来进行复习。培训班和在线课程可以提供专业的教学团队和系统的教学计划,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在培训班或在线课程中,考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复习方法和技巧,了解考试的出题规律和解题思路,提高复习效果。此外,培训班和在线课程还可以提供一些模拟考试和真题讲解,让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形式和难度,提前适应考试环境。 除了教材和培训班,考生还可以通过做题来进行复习。高级经济师考试通常包括选择题、计算题和案例分析题等,考生可以选择一些历年真题进行练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要求。在做题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复习。此外,考生还可以参考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提高解

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最后,考生还可以通过参加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来进行复习。讲座和研讨会通 常由一些经济学专家或高级经济师主讲,他们会分享一些复习经验和技巧,介 绍一些经济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考生可以拓宽自己的 知识面,了解一些前沿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综上所述,高级经济师考试是一项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考试,考生需要有 一份全面、系统的复习资料来帮助他们备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参加培训班或在线课程,做题和参加活动等都是复习的有效方法。希望考生们 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全力备战高级经济师考试。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知识点:运输经济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知识点:运输经济 高级经济师考试复习知识点:运输经济 导语:运输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讨论与运输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科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高级经济师的重要考试内容,下面是其知识点,一起来复习下吧: 1、运输经济特征:运输业消费的是无形产品;运输消费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替代性,消费和消费同时进展;运输是国民经济的根底构造;既创造价值也创造使用价值。 2、运输业的.地位:是社会消费力组成部分;创造国民收入;确保社会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占用消耗大量资。 3、运输市场的根本要素:运输企业、货主和旅客;运输产品;市场行为;市场秩序; 4、运输市场的功能:信息传递;资配置及优化;构造调整和产品开发;分配和监视。 5、运输市场的特征:运输商品的消费、交换、消费的同步性;运输市场的非固定性;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和运输供给的分散性;运输供给的不平衡性。

6、运输市场营销特点:推销困难;销售方式单一;供求分散;销售对象复杂;需求弹性大;对消费者个人技术技能要求高。 7、运输需求的内容:运输需求量;流向;运距;运输构成;起达时间。 8、运输需求特征:派生性;广泛性;多样性;不平衡性;规律性;部分可替代性。 9、运输供给的内容:运输供给量;运输方式;运输布局;运输经济管理体制 10、影响运输供给的因素:技术;运营策略;政府的要求和限制;使用者行为 11、运输本钱主要影响因素:运量;运距;运输才能波动 12、运输本钱的计算方法:支出科目直接计算法;单位支出分摊法;支出率法;作业本钱法。 13、运输本钱分析^p 的方法:比照法;比率法;连锁替代法;差额分析^p 法;量本利分析^p 法。 14、运输价格的管理原那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直接收理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保护竞争、制止垄断。 15、我国三种运输价格形式: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市场调节价。

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大纲

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大纲 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具备国民经济核算、金融市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及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面是针对考试大纲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国民经济核算 1.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国民经济基本概念、量的关系、价格的测定、市场体系等。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GDP核算体系、国际收支核算体系等。 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分配制度、收入差距、经济结构调整等。 二、金融市场 1.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2.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3. 金融市场监管: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三、货币银行

1. 货币理论基础:货币的概念、货币发行价值等。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执行等。 3. 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的角色与职能、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 四、证券投资及风险 1. 证券投资基础知识: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种类、特点与投资风险。 2. 投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等投资分析方法。 3.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资产组合管理等。 五、金融衍生工具 1. 金融工具基础知识:期货、期权、债券期权等金融工具。 2.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 3. 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交易策略、风险把控等。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考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建议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参考书、案例分析等进行学习。

同时,做好笔记和练习题,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最新高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知识点总结(4-6章)

第四章生产运营管理 第一节生产运营战略 一、生产运营战略的重要性(其核心战略职能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二、生产运营战略管理框架 1、生产运营战略分析(分析企业使命、外部和内部环境) 2、生产运营战略制定 3、生产运营战略实施 三、生产运营战略类型 1、成本领先运营战略 2、差异化运营策略 3、集中化运营策略 第二节生产过程组织 一、生产过程组织概述 1、生产过程组织的要求 2、生产类型 1)按产成品是否有形:制造性生产、服务性生产 2)制造性生产按工艺过程:连续型生产、离散型生产 3)按产品品种和产量: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生产 二、厂址选择 1、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 1)国家方针政策,地方规划 2)接近客户

3)资源的充分获得和利用 4)气候、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 5)长远发展的空间 2、厂址选择的步骤: 1)确定地址目标:投入产出比最好(新建),和原有的生产运作设施的关系(扩建),明确搬迁的原因(搬迁) 2)拟定初步候选方案 3)评选候选方案: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4)选定最终厂址方案 三、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在空间上对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的设置和运输路线进行 合理的安排和设计。 其组织形式: 1、工艺专业化布置(按各个工艺特点) 优点: 1)对产品品种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便于充分利用生产设备和生产面积 3)便于工艺专业化管理 缺点: 1)产品加工线路长 2)生产周期延长,资金占用多 3)管理工作复杂

2、对象专业化布置(按产品、零部件为对象) 优点: 1)可以缩短产品加工路线,节约运输工具和人力减少仓库等辅助面积的占用 2)减少产品的运输和停放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产品占有量和资金占用 3)减少车间之间的联系 4)有利于按期、质量、成套完成生产任务,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5)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 缺点: 1)不利于充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 2)不利于对工艺进行专业化管理 3)对产品变化的适应性差 3、混合式布置(最常见) 4、固定布置(体积、重量大难于移动,重型机械、 大型项目) 四、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 指在时间上对劳动对象在车间直接、工段之间及地点之间的运动配合的合理安排和设计 目的:最大限度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目标。

湖南高级经济师学习笔记(第三篇 金融)

第三篇金融 第一章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概念 金融市场概括地说是指资金融通的总和,包括:资金借贷、结算,以及证劵、黄金和外汇买卖活动在内所形成的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作用 1、金融市场扩大了交易者选择余地; 2、金融市场的存在有利于优化资金的分配; 3、金融市场的建立是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手段的必要条件; 4、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日趋提高,它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也不断扩大; 5、金融市场为公司的资产经营提供了外部条件。 三、金融市场的类别: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 四、金融市场的结构:外汇市场、资金市场、黄金市场。 五、金融市场形成的条件: 1、有一个完善的信用制度; 2、必须实现短期资金票据化和证劵化……给市场提供足够的筹码; 3、有一个充分竞争机制; 4、中央银行须有强有力的宏观控制能力; 5、政局的稳定和币值的稳定。 六、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金融机构的业务划分、中央银行要加强规模的控制。 第二节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交易分为:外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外汇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易。 二、外汇市场的交易种类:现货交易、期货交易 三、期权交易共分两种:涨期权、看跌期权。 第三节货币市场 一、货币市场:同业拆放市场、贴现市场、短期证券市场。 二、货币市场功能:1、货币市场具有全体盈余和短期赤字的中和功能;2、货币市场促进银行信贷资金一体 化。 三、货币市场的主要工具:短期库券、银行汇票(同业拆放主要手段)、商业票据、可转让定期存单。 第四节资本市场 一、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不动产抵押贷款市场。 二、资本市场的功能就是促成资本形成制度。 三、资本市场的功能要得以实现,资本形成制度须这样安排: 1、要有个发达的储蓄机构系统:储蓄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及各种基金会; 2、要有健全的证劵承销机构; 3、要有一个健全的证券市场; 4、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 四、现有的长期证券:公司债券、政府债券、股票。 第五节我国的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应做好如下工作:1、做好我国资金形成制度的设计工作;2、整顿和进一步完善现有市场;3、与此同时,抓好金融法律的建设工作;4、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章对外金融关系 第一节国际收支 一、国际收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经济交易和交往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 货币表示的财产转移。 二、国际收支的内容 1、由于清算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而引起的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如:由进出口贸易引起的货币收付、资本的输出、输入等。 2、不是因债权债务关系而引起的国际间的货币收付。如:捐款、赠款、侨汇等单方面转移货币收付。 3、无货币收付的财产在国际间的转移。如:国际间的物质援助、易货交易等。

高级经济师考试知识点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1、金融风险 (1)概念: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2)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 (3)金融风险有四种类型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由于市场因素(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 --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 --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2、金融危机 (1)概念:狭义的金融危机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短期利率、资产价格(证券、房地产、土地)的急速下降;大量商业企业和金融机构倒闭 广义金融危机除了狭义金融危机的“系统金融危机”外,还包括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 (2)金融危机的类型 --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外债危机与系统性危机 货币危机表现为有关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因过度投机等因素急剧大幅度贬值,会迫使货币当局通过急剧提高利率、运用大量外汇储备或直接限制兑换来保卫货币的状态。银行危机表现为银行资不抵债,引起挤兑,导致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政府不得不提供援助和干预。 外债危机表现为一国对外的支付危机。外汇收入减少、外汇储备枯竭。一般表现为:国家停止对外偿付债务;要求外国债权人重议债务、债务重新安排、减免债务等。 (3)我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主要举措来源北京安通学校 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贷款为金融机构补充流动性,建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安全网。 主动和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双边、多边合作。 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出口的财政货币政策。如中央政府的4万亿投资,上调出口退税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考点

高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必考考点 我国产业布局的历史轨迹,表现为均“衡发展 -非均衡发展”,逐渐 演变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949-1978 年: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建国初,占国土面积不到 12% 的东部沿海地带,聚集了全国 70% 以上的工业,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化市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 94% ,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所以,采取大规模向内地推行工业化模式,以求均衡发展。 均衡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评价: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因此,我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同时,这种又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地方工业自成体系,违背比较优势原则的政策,造成了我国工业体系遍“地开花” 改革前我国政府对空间公平的追求基于对效率的提高,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展,表现为近 30 年时间全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缓乃至停滞状态。 (2)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1978 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

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产业布局政策都倾向于东部。 第一,非均衡产业政策对我国的积极的影响: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较转变后,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根据各地域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一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劳动作用增强,形成了工业密集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 第二,非均衡产业布局的负面影响:地区经济差距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1980~1992 年群间,中部同东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对差距由 31.2% 扩大到了 43. 1% ,西部同东部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 43.8% 扩大到 50. 5%; 区域经济磨擦,地区封锁日趋强化。自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财税实行分“灶吃饭”和分权体制改革以来,区域中的地方 政府获得了相当大的权力,区际关系开始按市场规则行事,由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磨擦,使区域经济形成经济活跃经济紊乱并存的局面;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布局中重复引进,浪费现象严重;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我国在产业布局实践中对东部进行了全面倾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的农业、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高级经济师复习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经济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表明了中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亦即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5、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6、现代经济学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中,生产和消费间的关系是全部经济研究的出发点。 7、生产的本质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只有投入生产所必须的劳动、原材料、机器设备等,才能生产出产品。 8、消费的实质是对产品的需要。一是需要的无限性;二是需要的层次性。 9、资源(生产要素或要素):为生产所必须的一切要素。包括:①人力资源,即劳动;②土地、矿藏、森林、水域等自然资源;③为生产所必须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资源。 资源的两个特点: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二是资源的多用性。基本矛盾:资源是稀缺的,需要又是无限的。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由基本矛盾产生经济问题:如何最优地或有效的配置资源。 10、资源配置:一定量的资源按某种规则分配到不同的产品的生产中,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①稀缺资源应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②稀缺资源应尽可能多地由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现实经济中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的两种表现:①部分产品滞销和部分产品脱销并存;②低效率生产者得到较多的稀缺资源。

第一部分经济学(高级经济师)

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需求、供给和价格 (一)需求理论 对市场的研究,首先从考察买者的行为开始. 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嗜好、预期等. 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到两种物品。 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到两种物品。 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物品或劳务需求的总和。把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市场需求曲线. 除了价格之外,任何一种决定需求的因素变动时,需求曲线都要移动.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供给理论 供给量:卖着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个人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价格、投入价格、技术、预期。 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图形。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关系: 市场供给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三)均衡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均衡价格: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的状态。 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该事件是移动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或者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 (四)弹性理论 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计算.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必需品与奢侈品、相近替代品的可获得性、市场的定义、时间的长短。 总收益与需求的价格弹性 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计算。 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减少。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升使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使总收益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