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从文创作年表

沈从文创作年表

沈从文创作年表
沈从文创作年表

《沈从文全集》总目

第1卷小说

本卷收《鸭子》、《蜜柑》、《入伍后》、《公寓中》。

《鸭子》1926年11月由北新书局初版,为无须社丛书之一。

原目:戏剧,《盲人》、《野店》、《赌徒》、《卖糖复卖蔗》、《霄神》、《羊羔》、《鸭子》、《蟋蟀》、《三兽窣堵波》(附文《关于〈三兽窣堵波〉》);小说,《雨》、《往事》、《玫瑰与九妹》、《夜渔》、《代狗》、《腊八粥》、《船上》、《占领》、《槐化镇》;散文,《月下》、《小草与浮萍》、《到北海去》、《遥夜(一及二)》、《水车》、《一天》、《生之记录》;诗,《残冬》、《春月》、《薄暮》、《萤火》、《我喜欢你》。

《蜜柑》1927年9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1928年5月再版。现采用再版本。

原目:《序》、《初八那日》、《晨》、《早餐》、《蜜柑》、《乾生的爱》、《看爱人去》、《草绳》、《猎野猪的故事》。

原书中序无标题。

《入伍后》1928年2月由北新书局初版。

原目:《入伍后》、《我的小学教育》、《岚生同岚生太太》、《松子君》、《屠桌边》、《炉边》、《记陆弢》、《传事兵》、《过年》(戏剧)、《蒙恩的孩子》(戏剧)。

《公寓中》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

编入1925年至1926年间发表的小说9篇:《公寓中》、《绝食以后》、《莲蓬》、《第二个狒狒》、《用A字记录下来的事》、《白丁》、《棉鞋》、《重君》、《一个晚会》。戏剧一出:《母亲》。

第2卷小说

本卷收《老实人》、《好管闲事的人》、《篁君日记》、《梓里集》。

《老实人》1928年7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初版。1932年11月由新中国书局再次出版时,书名改为《一个妇人的日记》。现用初版本。

原目:《自序》、《船上岸上》、《雪》、《连长》、《我的邻》、《在私塾》、《老实人》、《一件心的罪孽》、《一个妇人的日记》。

《好管闲事的人》1928年7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原目:《好管闲事的人》、《或人的太太》、《焕乎先生》、《喽啰》、《怯汉》、《卒伍》、《爹爹》。

《篁君日记》本文系一个独立中篇。篇中《记五月三日晚上》以前部分,最初分12

次连载于1927年7月13日~9月24日《晨报·副刊》。署名璇若。

1928年9月,全文由北平文化学社结集出版。

据北平文化学社初版本编入。

《梓里集》新编集。集名选自作者生前所拟的一组集名中。编入1925年~1928年间

发表的小说10篇:《福生》、《画师家兄》、《更夫阿韩》、《瑞龙》、《赌道》、《堂兄》、《往昔之梦》、《黎明》、《哨兵》、《屠夫》。

第3卷小说

本卷收《阿丽思中国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雨后及其他》、《山鬼》、《长夏》、《不死日记》。

《阿丽思中国游记》为长篇小说第一卷,原书无卷次标志。最初发表于1928年3

月10日~6月10日《新月》第1卷1~4号。署名沈从文。1928年7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

原目:《序》、《第一章她同那兔子绅士是怎样的通信》、《第二章关于约翰·傩喜先生》、《第三章那一本中国旅行指南》、《第四章出发的情形》、《第五章第一天的事》、《第六章他们怎么样一次花了三十一块小费》、《第七章八哥博士的欢迎会》、《第八章他们去拜访那一只灰鹳》、《第九章灰鹳的家》、《第十章“我一个人先转来”他同姑妈说的》。

原目中《序》书中为《后序》。

《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二卷)为长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8年7月10日~10月10日《新月》第1卷5~8号。署名沈从文。1928年12月由上海新月书店初版,为“二百零四号丛书之四”。

原目:《序》、《第一章那只鸭子姆姆见到她大发其脾气》、《第二章她与她》、《第三章她自己把话谈厌了才安然睡在抽屉匣子里》、《第四章生着气的她却听了许多使心里舒畅的话》、《第五章谈预备》、《第六章先安置这一个》、《第七章又通一次信》、《第八章水车的谈话》、《第九章世界上顶多儿女的干妈》、《第十章看卖奴隶时有了感想所以预备回去》。

原目中《序》书中为《第二卷的序》。

原目:《雨后》、《柏子》、《第一次作男人的那个人》、《有学问的人》、《诱——拒》、《某夫妇》。《柏子》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其余诸篇据春潮书局初版编入。

《山鬼》为中篇小说,其中前三部分发表于1927年7月16日、23日《现代评论》第

6卷,第136~137期。署名为琳。

1928年10月,全文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单行本。文中插入的注释,为作者原注。

1936年1月上海大光书局印行《从文小说集》时,曾以《一个神秘的颠子》为篇名,收入《山鬼》全文。

现据1928年光华书局初版编入。

《长夏》为中篇小说,曾于1927年8月1~6日分6次连载于《晨报副刊》第2018~

2023号。署名何远驹。1928年10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长夏》单行本。

据光华书局初版编入。

《不死日记》1928年12月由上海人间书店初版,为“二百零四号丛书之二”。

原目:《献辞》、《不死日记》、《中年》、《善钟里的生活》。

现据上海人间书店初版本编入。

第4卷小说

本卷收《呆官日记》、《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旅店及其他》、《采蕨》、《一个天才的通信》。

《呆官日记》为中篇小说单行本,1929年1月由上海远东图书公司初版。为“二百零四号丛书之六”。现据远东图书公司初版编入。

《男子须知》1929年2月由上海红黑出版处初版。为红黑丛书之二。

原目:《男子须知》、《除夕》。

《男子须知》,上海商务印书馆曾以《押寨夫人》为书名于1927年出版,此版未查到。

现据上海红黑出版处初版编入。

《十四夜间及其他》1929年3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

原目:《或人的家庭》(小说)、《刽子手》(戏剧)、《十四夜间》(小说)、《支吾》(戏剧)。现据光华书局初版编入。

原目:《结婚之前》、《旅店》、《阿金》、《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记一大学生》、《元宵》。

《结婚之前》为《阿黑小史》中一章,篇名改为《婚前》,见第7卷《阿黑小史》。《阿金》收入《从文小说习作选》,见第9卷。

其余各篇据中华书局再版本编入。

《采蕨》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

编入1928~1931年间发表的小说5篇。即:《采蕨》、《一只船》、《逃的前一天》、《一个女人》及《一个体面的军人》。

《一个天才的通信》1930年2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为新世纪文艺丛书。

原目:《编者序》、《一个天才的通信》。

现据光华书局初版编入。

第5卷小说

本卷收《沈从文甲集》、《石子船》、《龙朱》、《衣冠中人》。

《沈从文甲集》1930年6月由神州国光社初版。

原目:《冬的空间》、《第四》、《夜》、《自杀的故事》、《牛》、《会明》、《我的教育》。

《会明》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其余诸篇据神州国光社初版编入。

《石子船》1931年1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为新文艺丛书。

原目:《石子船》、《夜》、《还乡》、《渔》、《道师与道场》、《一日的故事》、《后记》。

现据中华书局初版编入。

《龙朱》1931年8月由上海晓星书店初版。

原目:《龙朱》、《参军》、《媚金·豹子·与那羊》、《阙名故事》、《说故事人的故事》。

现据晓星书店初版编入。

《衣冠中人》新编集。《衣冠中人》系作者曾编过的一个集子,原稿毁于战火。此处

借用其集名。

编入1925~1932年间发表的小说10篇。

第6卷小说

本卷收《旧梦》、《沈从文子集》、《一个女剧员的生活》、《楼居》。

《旧梦》曾以《旧梦——到世界上之一》为题,分28次连载于1928年2月25日~9

月29日《现代评论》第7卷第168期~第8卷第199期,署名懋琳。1930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现据商务印书馆初版本编入。

《沈从文子集》1931年5月由新月书店初版。

原目:《龙朱》、《丈夫》、《灯》、《建设》、《春天》、《绅士的太太》。

《龙朱》见第5卷《龙朱》;

《丈夫》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灯》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其余诸篇据新月书店初版本编入。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曾发表于1930年10月~1931年5月《现代学生》第1卷第1~6期,署名沈从文。1931年8月由上海大东书局初版。

原目:《一后台》、《二家》、《三一个配角》、《四新的一幕》、《五大家皆在分上练习一件事情》、《六配角》、《七一个新角》、《八配角做的事》、《九一个不合理的败仗》。

《楼居》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

编入1929~1932年发表的小说6篇:《落伍》、《楼居》、《知己朋友》、《燥》、《懦夫》、《俛之先生传》。

现据大东书局初版编入。

第7卷小说

本卷收《虎雏》、《凤子》、《都市一妇人》、《阿黑小史》、《一个母亲》、《如蕤集》。

《虎雏》1932年1月由新中国书局初版。

原目:《中年》、《三三》、《虎雏》、《医生》、《黔小景》。

《三三》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其余诸篇据新中国书局初版本编入。

《凤子》新编集。其中1~9章发表于1932年4月30日、6月30日《文艺月刊》第3

卷第4号,第5~6号合刊。署名沈从文。1933年7月曾以《凤子》为集名由杭州苍山书店初版。

原目:一、寄居某地的生活,二、一个黄昏,三、隐者朋友,四、某一个晚上绅士的客厅里,

五、一个被地图所遗忘的一处被历史所遗忘的一天,六、矿场,七、去矿山的路上,八、在栗林中,九、日与夜。1934年北平立达书局再版《凤子》时,增加了《〈凤子〉题记》。1937年7月作者又发表了《神之再现——凤子之十》一章。

现全部据原发刊物文本编入,仍以《凤子》为集名。

《都市一妇人》1932年11月由新中国书局初版。

原目:《都市一妇人》、《贤贤》、《厨子》、《静》、《春》、《若墨医生》。

《春》、《若墨医生》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其余诸篇据新中国书局初版本编入。

《阿黑小史》1933年3月由新时代书局初版。

原目依次为:《油坊》、《秋》、《雨》、《病》、《婚前》。

现补入《〈阿黑小史〉序》。据1934年大东书局《沫沫集》所载文本。其余诸篇据新时代书局初版本编入。因原目顺序与其情节发展不尽相合,编入全集时作了调整。

《一个母亲》发表于1929年7月10日《新月》第2卷第5号。署名沈从文。1933

年由合成书局初版单行本。

原目:《〈一个母亲〉序》,《一个母亲》。

现据合成书局初版本编入。

《如蕤集》1934年5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

原目:《如蕤》、《三个女性》、《上城里来的人》、《生》、《早上——一堆土一个兵》、《泥涂》、《节日》、《白日》、《黄昏》、《黑夜》、《秋》。

《泥涂》、《黑夜》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秋》为《阿黑小史》一章,见本卷《阿黑小史》。

其余诸篇据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本编入。

第8卷小说

本卷收《游目集》、《边城》、《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

《游目集》1934年4月由大东书局初版。

原目:《腐烂》、《除夕》、《春天》、《夜的空间》、《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平凡故事》。《腐烂》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除夕》见第4卷《男子须知》。

《春天》见第6卷《沈从文子集》。

其余诸篇据大东书局初版本编入。

《边城》全文原分11次发表于1934年1月1日~21日,3月12日~4月23日《国闻周报》第11卷第1~4期,第10~16期。署名沈从文。

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1943年9月开明书店出版改订本。

原目均为:《题记》、《边城》。

作者曾在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样书上题写如下文字:

“第一版留样本

全集付印时宜用开明印本,

将此本新题记附入。从文”

现据开明书店改订本编入。

《八骏图》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

原目:《题记》、《八骏图》、《有学问的人》、《某夫妇》、《来客》、《顾问官》、《柏子》、《雨后》、《过岭者》、《腐烂》。

《有学问的人》、《某夫妇》、《雨后》见第3卷《雨后及其他》。

《柏子》、《腐烂》见第9卷《从文小说习作选》。

其余诸篇据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本编入。

《新与旧》1936年11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

原目:《萧萧》、《山道中》、《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菜园》、《新与旧》、《烟斗》、《失业》、《知识》、《薄寒》、《自杀》。

《三个男子和一个女人》见第8卷《游目集》。

其余诸篇据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编入。

《主妇集》1939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

原目:《主妇》、《贵生》、《大小阮》、《王谢子弟》、《生存》。

现据初版本编入。

第9卷小说

本卷为《从文小说习作选》,含《短篇选》、《月下小景》、《神巫之爱》。

《从文小说习作选》1936年5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

原目:《习作选集代序》;

短篇选,《三三》、《柏子》、《丈夫》、《夫妇》、《阿金》、《会明》、《黑夜》、《泥涂》、《灯》、《若墨医生》、《春》、《龙朱》、《八骏图》、《腐烂》;

月下小景,《题记》、《月下小景》、《寻觅》、《女人》、《扇陀》、《爱欲》、《猎人故事》、《一个农夫的故事》、《医生》、《慷慨的王子》;

神巫之爱,《第一天的事》、《晚上的事》、《第二天的事》、《第二天晚上的事》、《第三天的事》、《第三天晚上的事》;

从文自传(分章标题略)。

其中:《龙朱》见第5卷《龙朱》集;

《八骏图》见第8卷《八骏图》集;

《从文自传》见第13卷《从文自传》。

其余诸篇,据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编入。

《短篇选》原是《从文小说习作选》中一组小说作品的题名,内含12篇短篇小说,未单独结集出版过。编入全集时,仍保留其原貌。

《月下小景》1933年11月曾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

1936年5月全书辑入《从文小说习作选》。

《神巫之爱》收入《从文小说习作选》之前,曾于1929年7月由光华书局印行单行本。

原目:《第一天的事》,《晚上的事》,《第二天的事》,《第二天晚上的事》,《第三天的事》,《第三天晚上的事》。

其中《第二天晚上的事》曾以《神巫故事之一》为篇名刊于1929年3月10日《红黑》杂志第3期;《第三天的事》曾以《日与夜》为篇名刊于1929年4月10日《红黑》杂志第4期,这是作者以《日与夜》为篇名的作品之一。其余诸篇,辑入《神巫之爱》前未见发表。

第10卷小说

本卷收《长河》、《乡村琐事》、《芸庐纪事》、《虹桥集》、《雪晴》。

《长河》长篇小说。文稿曾遭长期审查扣留,经大量删削后才得以发表。作品第一部

的文稿大部分在1938年8月至11月间香港《星岛日报·星座》副刊上连载。个别篇章曾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第二部未能写出。

1945年1月,作者对上述已发表过的篇章作了大量非情节性的增补,字数由《星岛日报·星座》连载时的6万余字增至10余万字,各章均拟出了篇名,交由昆明文聚出版处出版单行本。1948年8月又由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

现据文聚出版处初版单行本编入全集。

原目:《题记》、《人与地》、《秋(动中有静)》、《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吕家坪的人事》、《摘橘子》、《大帮船拢码头时》、《买橘子》、《一有事总不免麻烦》、《枫木坳》、《巧而不巧》、《社戏》。

另,增加新发现的《〈长河〉自注》。

《芸庐纪事》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

本集编入作者1937~1943年间首次发表的小说3篇:《小砦》、《芸庐纪事》、《动静》。

《乡村琐事》新编集。作者曾自拟过《乡村琐事》这一集名,集子未出版,现选用

作本集集名。

编入作者1935~1946年间发表的6个短篇小说:《张大相》、《王嫂》、《乡城》、《笨人》、《乡居》、《主妇》。

《虹桥集》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本集编入作者1943年~1946年间发表的小说3篇:《看虹录》、《摘星录》、《虹桥》。

《雪晴》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

本集编入作者1945~1947年发表的互有联系的小说4篇:《赤魇》、《雪晴》、《巧秀和冬生》、《传奇不奇》。

第11卷散文

本卷收《遥夜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湘西》。

《遥夜集》本集为新编,收作者1931年之前创作的散文17题共26篇。集名为编者所拟。

《湘行书简》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病还乡。行前,向夫人张兆和许约,每天写信报

告沿途见闻。这些信件及信中所附插图,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成《湘行书简》,其中“引子”3函为张兆和致沈从文,“尾声”1函为沈从文致沈云六,余为作者回湘途中给张兆和的信。各信标题,除《小船上的信》为原有外,其余原无题,皆为整理者所拟。

《湘行书简》全文编入《沈从文别集·湘行集》,于1992年5月由岳麓书社初版,同年12月再版。

现插图据作者原稿,文字据岳麓书社初版文本编印。

《湘行散记》商务印书馆1936年3月初版。因商务印书馆将《滕回生堂的今昔》一

篇稿件丢失,仅收文11篇。原目:《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1943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改订本,《滕回生堂的今昔》仍付阙如。

1983年5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印行《沈从文选集》时,始据原载刊物补入《滕回生堂的今昔》,共收文12篇。

现本集前11篇据1943年开明书店改订本,《滕回生堂的今昔》据原载刊物编入。

《湘西》(一名《沅水流域识小录》)曾于1938年8月25日~1938年11月17日在复

刊后的香港《大公报·文艺》连载,署名沈从文。其单行本由商务印书馆1939年8月初版。1944年4月开明书店出版时,有副题“一名《沅水流域识小录》”。

原目:《题记》、《引子》、《常德的船》、《沅陵的人》、《白河流域几个码头》、《泸溪·浦市·箱子岩》、《辰溪的煤》、《沅水上游几个县分》、《凤凰》、《苗民问题》。

本集据1944年4月开明书店版编入。

第12卷散文

本卷收《烛虚》、《七色魇集》、《友情集》、《南北风景》、《我与新文学》。

《烛虚》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原目为:第一辑《烛虚》、《潜渊》、《长庚》、《生命》;第二辑《新的文学运动与新的文学观》、《白话文问题》、《小说

作者和读者》、《文运的重建》。作者曾在原书上作过校订。

据经作者校订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文本编入。

另将初版未收的《潜渊》(第二节)编入本集,仍以《烛虚》为集名。

《七色魇集》1949年初,作者曾以《七色魇集》为书名,编成一作品集,未曾付印。

其中包括《水云》及作者以“魇”为题的6篇作品,即《绿魇》、《黑魇》、《白魇》、《赤魇》、《青色魇》与《橙魇》等。由于《赤魇》与《橙魇》分别为中篇小说《雪晴》与《凤子》之一章,故收入《雪晴》与《凤子》集。本集仅留《水云》及另4篇以“魇”为题的作品,仍以“七色魇集”为集名。

《友情集》新编集。收作者对有关亲、友的回忆文字10篇。集名为编者所加。

《南北风景》新编集。收作者回忆南北有关风土、人物、景观的散文13篇。集名为编者所加。

《我与新文学》新编集。收作者谈自己与新文学关系的文字5篇:《我的学习》、《二

十年代的中国新文学》、《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集名为编者所拟。

第13卷传记

本卷收《记胡也频》、《记丁玲》、《记丁玲续集》、《从文自传》、《从现实学习》。

《记胡也频》这部作品最初分34次连载于1931年10月4日~11月29日的上海《时报》,前11次由编者加有小标题,总题为《诗人和小说家》,自12次始取消了小标题,总题亦改为《记胡也频》,前后均署名沈从文。原作及篇末《从文附志》中,有关胡也频被捕、被杀

害的部分,在发表时被当局删除,文中仅以“……”表示。

本书1932年5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同年11月再版,1935年10月又由上海大光书局依再版本纸型印行第三版。现采用1932年再版本编入,被删文字未能恢复。

《记丁玲》本传记和《记丁玲续集》,最初曾以《记丁玲女士》为题,分21节连载于1933年7月24日~12月18日的《国闻周报》第10卷29~50期,前6期署名从文,自34期起署名改为沈从文。连载时文字已被大量删削。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以《记丁玲》为书名出版精装本时,全文后半部5万多字被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审查委员会禁止出版,因此《记丁玲》实际上只印行了连载本的前半部,即1~10节的文字;1939年9月,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了《记丁玲》普及本。两个版本与连载文本1~10节比较,又有多处文字被进一步删去。

现以1939年9月普及本为底本,依据连载文本,以“〔〕”为标志,将普及本中被进一步删去的文字补入文中。

《记丁玲续集》本传记和《记丁玲》,最初曾以《记丁玲女士》为题,共分21节一同连载于1933年7月24日~12月18日的《国闻周报》第10卷29~50期,前6期署名从文,自34期起署名改为沈从文。连载时文字已被大量删削。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以《记丁玲》为书名出版精装本时,连载文本的11~21节这一部分,被国民党图书审查委员会禁止出版,直到1939年9月,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才得以用《记丁玲续集》为书名,首次出版了这一部分的普及本,并于1940年5月再版。与连载文本比较,续集中又有多处文字被进一步删去。

现以1939年9月初版本为底本,依据连载文本,以“〔〕”为标志,将初版本中被进一步删去的文字补入文中。

另将作者1933~1935年发表的有关丁玲的4篇作品:《〈记丁玲女士〉跋》、《丁玲女士被捕》、《丁玲女士失踪》、《“消息”》,编入本集。

《从文自传》1934年7月由上海第一出版社初版,1941年经作者校改后,1943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了本书的改订本。此外,自1935年以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开明书店、上海中央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庆出版社等还印行过多种不同版本;自1936年以来,本书被多次编入作者的不同文集内出版;1980年8月,《新文学史料》从第3期起,分三次重新全文发表这部作品。

原目:《我所生长的地方》、《我的家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辛亥革命的一课》、《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预备兵的技术班》、《一个老战兵》、《辰州》、《清乡所见》、《怀化镇》、《姓文的秘书》、《女难》、《常德》、《船上》、《保靖》、《一个大王》、《学历史的地方》、《一个转机》。

据开明书店改订本编入。

另将作者1980年5月写的《附记》编于书后。

《从现实学习》新编集。选用其中主要作品篇名作为集名,收作者自传性文章4篇:《略传——从文自序》、《从现实学习》、《自我评述》、《自订年表》。

第14卷杂文

本卷收《甲辰杂谈》、《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见微斋杂文》、《霁清轩杂记》、《北平通信》、《跑龙套》、《艺文题识录》。

《甲辰杂谈》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收作者1924年12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发表的杂文32篇。

《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新编集,集名系用本集一作品名,收作者1938年2月~1945年5月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杂文13篇。

《见微斋杂文》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收作者1943年6月~1947年1月间发表的杂文5篇。

《霁清轩杂记》新编集,集名用本集一作品名。收作者1946年9月~1948年9月发表的杂文12篇。其中《政治与文学》是据作者手稿编入的未发表稿。

《北平通信》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收作者1925年5月~1948年10月发表的杂文17篇。

《跑龙套》新编集。集名取自其中一篇名。收杂文7篇,其中6篇曾于1950年6月~1983年春发表,另一篇《一个长会的发言稿》为作者生前未发表稿,首次入编1992年12月岳麓书社出版的《沈从文别集·贵生集》。

《艺文题识录》新编集。集名为编者所拟。分“题自己的著作”、“题他人的著作”、“题书法绘画摄影及其他”等三辑,编入作者1934年~1983年所书艺文题识40篇。均为据手稿编入的未发表稿。

第15卷诗歌

本卷收《筸人谣曲》、《忧郁的欣赏》、《絮絮》、《浮雕》、《乐章》、《匡庐诗草》、《井冈山诗草》、《赣游诗草》、《青岛诗存》、《郁林诗草》、《牛棚谣》、《云梦杂咏》、《文化史诗钞》、《京门杂咏》、《喜新睛》。

《筸人谣曲》新编集。集名取自本集一作品的标题。收作者1925年7月至1934年7月发表的民歌体诗作9篇72首。其中《筸人谣曲》和《筸人谣曲选》系作者依据其家乡一带的山歌收集、整理而成。作者在《筸人谣曲》的“前文”中对两篇“谣曲”的收集、整理的背景及经过作了详细叙述,还于每首“谣曲”的前后作了若干说明与“解释”,因此将它们一并编入本集。

《忧郁的欣赏》新编集。集名取自本集一作品的标题。收作者1925年5月至1941年11月发表的新体诗作39篇。其中《春月》、《我喜欢你》、《残冬》、《薄暮》曾收入作者1926年

1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合集《鸭子》中。

《絮絮》新编集。集名取自本集一作品的标题。收作者1927年1月到1928年6月发表的新体诗作4篇。

《浮雕》新编集。收作者1931年至1940年为刻画诗人朋友和自己而作的新体诗5篇。集名为编者所拟。

《乐章》新编集。收作者1949年病中所作新诗3首,集名为编者所拟。

作者自1949年1月起,由于内外原因交互作用而精神崩溃,到9月中下旬一度稍有好转。这3首诗反映了他在病中特定时期的精神状态。

《匡庐诗草》新编集。收作者1961年冬去庐山参观时创作的3首古体诗,及备考文本2篇,集名取自作者诗稿。

1961年,中国作家协会和江西省邀请作者等9位作家去江西参观,并提供长住进行创作的条件。作者对自己的一部长篇传记小说,已作了两年构思和素材准备,打算在江西试写几章。此行虽长达四个月,小说终未动笔,却开始了古体诗创作。《匡庐诗草》属于作者生前留存下来的全部古体诗中最早的一批作品。

《井冈山诗草》新编集。收作者1961年12月至1962年春参观井冈山时创作的古体诗9篇,以及当时与张兆和讨论这些诗作的3封往来信函。集名取自作者诗稿。

《赣游诗草》新编集。收作者1962年春在赣南各地参观时创作的古体诗作4篇。集名取自作者诗稿。

《青岛诗存》新编集。收作者1962年始作于青岛的古体诗、备考诗稿和跋共4篇,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其中《残诗》为仅存未写完的初稿。集名为编者所拟。

《郁林诗草》新编集。收作者1963年去广东、广西期间所写的古体诗作及备考诗稿共13篇。集名原为作者自题于诗稿的总题。

《牛棚谣》新编集。收作者1968年尚未得到“解放”时所作古体诗共6篇,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为编者所拟。

《云梦杂咏》新编集。收作者下放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期间,1970年2月至9月在双溪写的古体诗7篇,计18首,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为编者所拟。

《文化史诗钞》新编集。收作者初稿写于1970至1971年下放五七干校时的咏史古体诗9篇及备考1篇,并汇集有关诗的不同序跋2组,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为编者所拟。

《京门杂咏》新编集。收作者1962年到1975年间所作古体诗6篇共7首。集名为编者所拟。

《喜新睛》新编集。收作者1962年至1975年创作的古体拟咏怀诗5首,及序跋、备考诗

稿等7篇相关材料。集名取自其中一作品的标题。

第16卷文论

本卷收《中国小说史》、《新文学研究》、《沫沫集》、《沫沫集续编》、《序跋集》、《编者言》、《术艺刍言》。

《中国小说史》上海暨南大学出版社1930年版。沈从文与孙俍工合著。全书包括绪论、第一讲:神话传说、第二讲:汉代的小说、第三讲:魏晋南北朝的小说、第四讲:唐代的小说、第五讲:宋代的小说、第六讲:元代的小说、第七讲:明代的小说、第八讲:清代的小说。其中,绪论与第一讲:神话传说为沈从文著,第二讲至第八讲为孙俍工著。这里所收,为沈从文所著部分。

《新文学研究》作者1930年上半年在中国公学曾讲授以新诗发展为内容的“新文学”课程,其后任暑期课程时又教新诗。7月中旬在致王际真信中写道:“这次一定把讲义好好编过寄来给你。”9月,应聘到武汉大学任教,由武汉大学印行了这套讲义。11月5日又在信中告诉王际真,为他寄了“一点论文讲义,那个讲义若是你用他教书倒很好,因为关于论中国新诗的,我做得比他们公平一点。”

这套题为《新文学研究》的讲义印成线装书形式,前半部是编选以供学生参考阅读的新诗分类引例,后半部是作者6篇谈新诗的论文。编入全集时,因讲义分类引例标题相同,所引若干新诗篇幅较大,故仅保留篇目,并在引例标题后附加序号以资区别。又因作者的6篇诗论文章,于讲义印后两年间,分别在报刊发表,1934年其中3篇还收入作者的文论专集《沫沫集》出版。在公开发表前作者对讲义作过校勘,故选用公开发表的文本,而据武汉大学讲义排序。

《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店1934年4月初版,共收文12篇。

原目:《论冯文炳》《论郭沫若》《论落华生》《鲁迅的战斗》《论施蛰存与罗黑芷》《〈轮盘〉的序》《〈沉〉的序》《〈阿黑小史〉序》《论朱湘的诗》《论焦菊隐的〈夜哭〉》《论刘半农〈扬鞭集〉》《我的二哥》。

此次所收,除《〈阿黑小史〉序》入《阿黑小史》集;《论朱湘的诗》《论焦菊隐的〈夜哭〉》《论刘半农〈扬鞭集〉》入《新文学研究》集外,余皆保留。

《沫沫集续编》新编集。收《沫沫集》以外的作者评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字16篇。集名为编者所加。

《序跋集》新编集。收作者各种序、跋30篇。集名为编者所加。

《编者言》新编集。收作者先后担任《红黑》、《人间》、《小说月刊》、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天津《益世报》、北平《平明日报》、北平《益世报》等报刊编辑时所写编者言、启事、发刊词等18篇。集名为编者所加。

《术艺刍言》新编集。收沈从文论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字11篇,过去未曾结集。1949年初,作者拟将自己部分论文学艺术的文章结集,并以“术艺刍言”为集名,故取之以为本集名。

第17卷文论

本卷收《文学运动杂谈》、《废邮存底》、《昆明冬景》、《云南看云集》、《新废邮存底续编》。

《文学运动杂谈》新编集。收作者1949年以前有关文学运动、文坛论争的文字26篇。集名“文学运动杂谈”,为编者所加。

《废邮存底》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1月初版。原书中“甲辑”为“沈从文:

废邮存底”14篇,“乙辑”为“萧乾:答辞”15篇。现仅收其中沈从文所著部分。

原目:一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录、二给一个写诗的、三给一个写小说的、四给一个大学生、五给某教授、六谈创作、七致《文艺》读者、八元旦日致《文艺》读者、九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十风雅与俗气、十一情绪的体操、十二给某作家、十三给一个读者、十四《边城》题记。

其中除《边城》题记已收于第8卷《边城》集外,余皆据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编入。

《昆明冬景》收文5篇,原目:《真俗人和假道学》、《谈朗诵诗》、《谈保守》、《一般或特殊》、《昆明冬景》。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9月初版;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又于1941年12月再版。

《云南看云集》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

原目:第一组第一篇文艺政策检讨;第一组第二篇文学运动的重造;第一组第三篇小说与社会;第二组第一篇新废邮存底十六则;第三组废邮存底十三则。第三组的细目,除《边城·题记》未收外,均同1937年版《废邮存底》一书中作者所著部分。

本集所收,除《废邮存底》十三则在本卷已另成集外,其余均据1943年6月重庆国民出版社初版本。编入全集时,对原目标题前、组、篇序号予以简化。

《新废邮存底续编》新编集。收作者《废邮存底》和《云南看云集·新废邮存底》之外,还收写于1949年之前并公开发表的“废邮”及相关附录38篇,共43通。集名为编者所加。

第18~26卷,书信,编入书信、废邮(即信稿)和零散日记,但1949年前已发表的书信、废邮,分别编入散文、杂文或文论卷;第27卷,集外文存,编入作者生前未发表的史料性、回忆性文字,及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试笔等。

第18卷书信

1927年-1948年

本卷收沈从文1927至1948年间的书信,酌情选入张兆和致沈从文的部分信件,共计224件。另编入2篇附录供参考。

曾在上述年代公开发表过的书信及以《废邮存底》为题发表的各种信稿,已分别编入全集的散文、杂文、文论等卷,本卷不再收入。1949年后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

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1934年初,作者返回家乡凤凰探望患病的母亲,此行留下的家书共34件,曾合编为《湘行书简》,收入《湘行集》一书,由岳麓书社于1992年5月出版。《湘行书简》各信与作者的散文《湘行散记》有密切关系,已整体编入全集第11卷。

1927年沈从文未再求职,成为完全靠写作谋生的职业作家;1948年除夕夜,在书赠友人条幅跋语中他用“封笔”一词预示将退出文坛。本卷的时间跨度几乎覆盖了作者的文学生涯,记载着这二十多年的苦乐、愤懑、追求、幻灭和颠沛流离。

第19卷书信

1949-1956(1-9月)

本卷收沈从文1949至1956年9月间的书信、废邮存底及零星日记等,酌情选入张兆和致沈从文的部分信件,以及少量供参考的附录,共计130件。

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1948年末,沈从文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已不得不结束,心情日渐抑郁;北平围城期间,他没有接受陈雪屏代表南京政府提出的乘飞机南下的邀请,决定留下;不久,外界对他的政治压力骤然升级,因而预感到即使停笔,也将难免政治清算……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1949年1月逐渐精神失常。

1949年是作者人生命运和事业的分水岭,本卷记录了他从作家改业为文物工作者过程中的种种主观感受。

第20卷书信

1956年(10-12月)-1960年

本卷收沈从文1956年10月至1960年间的书信及废邮存底,并选入张兆和致沈从文的少量信件,共计173件。

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1957年“反右”及其他政治运动前后的部分信件,反映了作者当时的见闻、认识和心情。信中涉及到运动中一些人和事的提法,与落实政策后的组织结论或有所不同,或与调查澄清后的史实不相符,故信中提法不足为据,但为保存史料原貌,编入时未作改正。

第21卷书信

1961年-1965年

本卷收沈从文1961至1965年间的书信、废邮存底及零星日记,酌情选入张兆和致沈从文的部分信件,共计146件。

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作者停笔改业后,曾用“跛者不忘履”来表达他萦怀文学创作的心情;另一方面,十几年潜心学习与实践,他在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工作,逐渐打开了越来越多为社会服务的大门。本卷一部分书信,再次记录着他为找回用笔能力所作的计划、探索、努力,也反映了作者面对两种事业选择的困惑。

第22卷书信

1966年-1971年

本卷收沈从文1966至1971年的书信、废邮存底和零星日记,共计161件。

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在本卷所涵盖的6年中,作者变换了三种社会身份:文化大革命前,是深怀“临深履薄”杞忧的老知识分子;文化大革命开始便成为受冲击的“革命对象”,历时3年;终于获得“解放”后,又以老、弱、病职工一员,成为本单位首先下放的“五七战士”,在湖北农村过了两年干校生活。文化大革命错综复杂,本卷记叙的人事沉浮、评议或文革实录,反映作者当时的见闻、认识或心情,部分提法且留存着运动中的历史印痕,可能与拨乱反正后的组织结论不一致,或与澄清后的史实不相符,故信中说法不足为据,但为保存史料原貌,编入时未作改正。

第23卷书信

1972年-1973年

本卷收沈从文1972至1973年间的书信和废邮存底,共计120件,并编入附录一篇供参考。同一信若存有多种废邮时,仅择其一编入。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作者在五七干校虽身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但“有责任待尽”的强烈愿望和健康日益恶化的现实,终于使他一再提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让我工作”的要求。在得不到答复情形下,只好用请假治病为由回到北京。

本卷所收书信,记载了作者在两年“请假治病”期间,抓紧每一个日子“尽责”,并克服生活、健康、人事、政治现实、观念差异等等障碍的情形和感受。信中对一些人事和事件的记述、评议,只反映作者当时的见闻、认识或心情,可能与拨乱反正后的组织结论不一致,或与澄清后的事实不相符,故信中说法不足为据。但为保存史料原貌,编入时未作改正。

第24卷书信

1974年-1976年

本卷收沈从文1974至1976年间的书信和废邮存底,共计128件。

同一信若存有多种废邮时,仅择其一编入。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本卷所收书信,大部分为“四人帮”覆灭前最后三年所写,多反映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治学观,童心幻念,忧国情怀,对评法批儒等中心运动的思考,以及在实践理想时,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

信中对一些人事和事件的记述、评议,只反映作者当时的见闻、认识或心情,可能与拨乱反正后的组织结论不一致,或与澄清后的事实不相符,故信中说法不足为据。但为保存史料原貌,编入时未作改正

第25卷书信

1977年-1979年

卷收沈从文1977至1979年间的书信及废邮存底,共计151件。

除个别情形外,同一信若存有多种废邮时,仅择其一编入。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1978年,作者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条件逐渐得到改善。在新领导支持和热心朋友的协助下,被搁置十几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得以补充修订完稿。1979年,国内开始有人对作者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见诸报章的文字,对沈从文渐有不同以往的评价。

本卷一部分书信记载拨乱反正初期,作者所经、所见社会观念逐渐转变过程中各种矛盾事物,自己对荣辱的感受和看法。

第26卷书信

1980年-1988年

本卷收沈从文1980至1988年间的书信、废邮存底和零星日记,共计237件。

同一信若存有多种废邮时,仅择其一编入。曾公开发表过的书信,编入本卷时加注发表纪录;但在全集编辑过程中(1993年以后)的发表情况不再纳入。

本卷所包容的9年间,沈从文大部分文学旧作正陆续结集出版,改业后的重要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成书,《边城》等作品被搬上银幕,媒体和学界在重新评价沈从文,领导方面对他的关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者晚年信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对“沈从文热”的看法,以及对社会变革中消极方面的思考和关切。

作者最后的文字全部收入本卷,信中再次袒露了他后半生挥之不去的独特心态。

第27卷集外文存

本卷收沈从文1949年后留下的以史料为主的文字材料,包括:1949年病中所写的自白、历次政治运动中按指定要求写的材料、谈话和建议、杂文和文论、回忆性散文,以及文学创作试笔等。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

全卷文稿分编为7集,其中:《一个人的自白》、《沉默归队》、《史无前例》诸集大体按时间顺序编辑;《谈话及其他》、《无从驯服的斑马》、《无从毕业的学校》和《忘履集》按文章内容与性质分集编辑。

《一个人的自白》1949年是沈从文人生命运和事业的分水岭。元旦前,他虽预见到自己“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出发,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但当这个“结果”迫近时,1月,外界强大压力刺激,使他预感到二十五年用笔无法一搁了之,而

陷于恐惧与绝望,终致精神失常。3月,曾于病中自杀,获救后被送入精神病院。且因病情时有反复,在北京大学的教职无法正常履行。8月,被安排到历史博物馆工作。至秋冬,病情渐趋平稳。

本集为新编,收沈从文病中所写自白性文字10题,实编入4篇,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取自其中一篇的篇名。

《第二乐章——第三乐章》、《从悲多汶乐曲所得》、《黄昏和午夜》已编入全集第15卷,《四月六日》、《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和1949年11月的《日记四则》,已编入全集第19卷。作者病中留下的零星杂感,见全集第14卷《艺文题识录》。

《沉默归队》1950年,沈从文的病情在继续缓解中,但仍时有反复。当年3月至12月,他进入华北大学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初步接受系统的思想改造教育。本集为新编,收1950年至1958年间,沈从文在组织安排的学习或政治运动中,按有关方面布置所写的部分检查及其他书面材料,共10篇。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取自文稿中用语。

1950年6月12日,《光明日报》刊载《我的感想——我的检讨》,是作者1949年后第一次公开发表的短文,见全集第14卷;1951年11月11日,《光明日报》刊载《我的学习》,是1949年后作者发表的一次长篇检查,见全集第12卷。

《史无前例》作者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自1966年7月至1969年6月受冲击。仅以截止“曾初次作过大小六十多次的检查。”受冲击期间,被迫写的材料主要有:到1968年12月计,

业务工作检查、文学创作思想检查、政治历史人事方面的交代等。

文革中的全部检查、交代材料以及表态、申诉性文字,均由当时运动领导机构长期收存审查,事后有部分发还给作者。由于材料内容多重复,本新编集选编其中20篇文字材料,集名为编者所拟。

作者违心写出的检查、交代和表态等材料中,含有当时对自己、他人、单位、事件、作品的贬义叙述或称谓,多与史实或拨乱反正后组织上的正式结论不合,但为保存史料原貌,编入时维持原稿写法未作纠正。

《谈话及其他》本集为新编,收作者在不同场合的谈话记录、发言及建议文稿等,共10题,实收8篇,除【备考】《今日文学的方向》外,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和《在湖南吉首大学的讲演》已分别编入全集第14卷和第12卷,本集存目。

《无从驯服的斑马》本集为新编,收作者1951至1983年间留下的杂文、抒情散文及文论稿共13题,实收文章11篇。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取自其中一篇的篇名。

《抽象的抒情》已编入全集第17卷,《凤凰观景山》已编入全集第12卷,本集存目

《无从毕业的学校》本集为新编,收沈从文1959至1983年间留下的回忆性散文,共7题,实收文章6篇。作者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取自《从文自传》中用语。

《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已编入全集第12卷,本集存目。

《忘履集》作者“搁笔”以后,提到“跛者不忘履”时曾写道:“……这个人本来如果会走路,即或因故不良于行时,在梦中或在日常生活中,还是会常常要想起过去一时健步如飞的情形,且乐于在一些新的努力中,试图恢复他的本来。”

1949年后,他为了找回用笔能力,进行过多次试探、努力,曾写出一些未能发表或不打算

发表的文学作品。

本集为新编,收作者在1950年至1982年间留下的文学试笔及创作计划,共8篇。在其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为编者所拟。

第28卷(物质文化史)

本卷收《中国玉工艺研究》、《中国陶瓷史》(残章)、《中国陶瓷研究》、《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狮子艺术》、《陈列设计与展出》。

《中国玉工艺研究》作者对中国古代玉工艺的研究,约始于1949年冬,嗣后两三年间,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陆续写出一些笔记性短文和专题文章。就目前所知,玉工艺问题是他转业到博物馆后,自行选择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个领域。但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参加革命大学学习、参加土改工作队、参加“五反”工作组等政治任务,在历史博物馆的工作时断时续,因而对玉工艺的研究,从来都是间断穿插进行的。

本集收作者讨论中国玉工艺的文章共10篇,均未发表过。集名为编者所拟。

《中国陶瓷史》(残章)这是沈从文1948年陆续写出的一部书稿,于1949年6月抱病整理完成。当时写此书的目的,是作者在为北京大学博物馆专业授课中,深深感受到迫切需要一本陶瓷工艺史方面的教学参考书。书稿写成后并未出版过,因年久稿件佚失,现已无法得见书的全貌,仅从片段残稿和笔记可知,曾有《彩陶之发现》等若干佚失的章节。

现将此著作尚存的残章:《题记》、《彩陶的衍化》、《黑陶之发现及其意义》、《青瓷之认识》、《越窑——秘色瓷》编为一集。其中《题记》仅保存有古代服饰研究室一份题为《中国陶瓷》的他人誊抄稿,该章据抄稿编入,并按其内容更名为《题记》。其余各章据原稿整理编入。其中《越窑——秘色瓷》为残稿整理,中间缺失约1800字。整理时,凡原稿以“民元前”标注历史年代处,均据所述年号校核后,改为“公元”标注。总篇名《中国陶瓷史》据原稿角注而定。

《中国陶瓷研究》作者对中国陶瓷工艺史的关注,至少可追溯到1933年左右。抗战前主要收集青花、豆彩盘碗类古瓷。复员后,在协助北京大学创建博物馆专业时,除将新旧收藏的大部分瓷器捐赠于筹建中的北大博物馆外,并亲自参加教学实践。由于痛感中国工艺美术史各专题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迫切需要,1948年着手撰写《中国陶瓷史》。1949年转业为文物工作者后,对中国陶瓷的研究始终是作者30年间关心的一个领域,先后撰写过多篇文章,但大部分未发表过。

本集为新编,收作者《中国陶瓷史》之外其他讨论中国陶瓷工艺的文章共14篇。集名为编者所拟。

《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本集为新编,收作者讨论中国漆工艺的文章共6篇,在其生前均未发表过。集名为编者所拟。

作者对中国古代漆工艺的关注,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曾在昆明收集了大量西南的漆工艺品,多数为各式“耿马”漆盒。对所收藏的作品,始终是从艺术上的特殊性,及在工艺史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着眼。1947、1948年作者协助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创建过程中,除亲自授课外,并将从云南带回的全部漆器捐赠给北京大学博物馆。1949年初,这些收藏曾与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沈从文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他把诗和散文引进小说之中,打破了三者的界限从而大大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和审美功能. 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贡献是他创造了一个特异的"湘西世界".他以湘西人,乡下人的视角,来赞美湘西的山水美景,人的淳朴和风俗的古雅.并以这样一个世界来观照,批判,否定他所生活的,他认为是丑恶的都市社会.因此,沈从文的小说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以阶级,阶层的观念分析考察社会不同,他是取地域的,文化的视角,通过两种文化的对峙来表达自己的文学理想。 曹禺戏剧的主要特征(艺术特点)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但有部分苗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擅长中国画、版画。历任湖南省凤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凤凰县书画院院长,二级画家。版画《狂舞》,《沈从文像》参加全国第八届版画展,《赛》被北京中国美术馆收藏,《母亲呵母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边区牛市》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呵也》获全国少数民族美术百花展铜奖。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

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

题目: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院(系):中文系 专业年级:文秘教育一班 姓名:胡美玲 学号:0 8 4 0 1 7 1 5 指导教师:赵秋生 2012 年 3 月 1 日

鲁迅与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 指导教师:赵秋生姓名:胡美玲学号:08401715 摘要:该论文主要是论述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与沈从文两位大家的小说创作的同与异,同从作品所选择的地域范围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上来分析的,而异则主要是从小说创 作的人生背景经历,题材反映的大小差异,作者创作的风格的不同以及作者小说创 作语言的差异来说的,而这几个方面之中,又是重点从小说创作的风格的不同方面 来具体了解这两位现代文学大家小说创作的差异,文章的结尾重点谈了一下两位作 家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并且反思了一下与鲁迅与沈从文先生的创作,当代文学创作 的不足。 关键词:鲁迅沈从文经历题材风格语言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贡献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力量都对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着影响,这些外因影响着它的萌生、兴起,影响着文学运动、文艺论争、文学创作,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种种迅速、纷纭的变化,构成一部能折射历史的方方面面的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正是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期,孕育了鲁迅,沈从文这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家,而同样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批现代文学大家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一部部文学作品,才能够创造20世纪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学史,影响中国的文学发展,甚至影响整个中国人民的觉醒,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沈从文散文中的水意象 1 水的原始意象———亘古如斯的文化承载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忘川悠悠。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水。”“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做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上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的那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他的散文《戴水獭帽子的朋友》、《老伴》、《辰河流域的水手》等等,或在河边,或在溪上,演绎着人间的离合悲欢。即使不直接以水为背景的作品,也带着水的色泽。《云南看云》中变幻莫测的云彩,五彩斑斓的霞,还有澄明如镜的天。他们交织出的画面也渲染着水的光彩,流溢着水的音符。水为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他的散文创作呢? 这与水的原始意象密切相关。 1. 1 水象征阻隔,也暗含着联结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水作为原始意象本是一种自然物象,先民们通过无数次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使人们对水达到一种普遍的体验。在我国,水作为一种原始意象是阻隔的象征,具有阴柔的美感。在《易经》中,《坎》卦代表水,同时也代表险阻; 《说卦》曰:“坎,陷也”; 《象辞》也说:“习坎,重险也。”水意象表示阻隔意绪早在《诗经》中就有体现。《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湾清水,波光摇曳,倒映着相恋双方日益憔悴的身影,载得动多少离人的相思泪? 此岸和彼岸隔着几度春秋? 积蓄着多少惆怅和孤独? 沈从文的散文世界,是一个水的世界。在这方世界里的人物依然也摊派了哭笑吃喝,演绎着悲欢离合。一湾清水或者让他们失去了的爱情,或者让他们痴痴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的牛保,为了一个女人,也为着一份尊严,与另一个水手持篙乱打,最后落水身死。他竟然连遗嘱都没来得及说,从此以后这个妇人阴阳相隔了。河水卷走了牛保,卷走了妇人依稀的希望。傍水而依的吊脚楼从此消散了妇人的笑声,江畔的晨雾隐没为妇人那带着镀金戒指的纤纤手腕.属于他们的伊甸园瞬间坍塌,原始的热情与力量升腾为浮光掠影。河水阻隔了现世中的幸福,却也成就了天国里的英雄! 这是一幕撼人心魂的悲剧,可沈从文却从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既然生之意义受到揶揄,那么以死的形式追求生之意义,也不失为高尚和永恒的。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 沈从文的故事:知错就改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 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 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 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 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又一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 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 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 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着名的作家。 沈从文:半生辉煌,半生沉寂 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 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 小屋里。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 他的住处。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看 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 全部给了他…… 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 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1924年,已在《现代 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 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 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 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 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 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 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 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

沈从文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等小说,以及《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这时他急了,但转念一想:书包不见了,也不是什么大事。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先生。毛老师面带怒色,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知道隐瞒不住,干脆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大约跪了半个小时,毛老师才叫他起来。这时,毛老师用温和的口吻问沈从文恨不恨老师罚他跪在树下。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说:“当然恨,恨你不该在同学面前罚跪侮辱我。”后来,毛老师把沈从文带进办公室慢慢开导说:“树木是往上长的,你却要往下跪。人必须要求进取,不能自轻自贱而要自尊自贵。”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浅析沈从文“魇”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摘要】: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最高成就应属以湘西为题材的乡土小说的创作,然而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也同样是很有成就的。尤其是他的早期散文,更是比同期小说备受青睐,一经发表就获得林宰平、徐志摩等老一辈学者的肯定与赞赏,而其中的“魇“系列散文以其独特的创作模式代表了其散文领域的独特阶段。并以作品的独到艺术魅力展现了一个泅渡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而又深感自我迷失的生命个体形象。 【关键词】:浅析;“魇”;系列;散文;艺术魅力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无论是成就显著的小说,或是退而居其次的散文,从广义的方面来讲,应归属于“乡土系列”。然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乡土小说或散文相比,却又有着其富于个性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作品的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语言等几个方面。其实从沈从文散文创作的纵向发展轨迹来看,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这是以其表现形式的差异而别类的。具体说来,就是二十、三十以及四十年代三个时期,但其中有一条线索却始终如一的贯穿于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即一种对生命的原初意义的终极探究。 而在这里,我所要选取的论题内容就为沈从文先生于四十年代所创作的“魇”系列散文,在我看来,这些散文应是最能体现沈从文先生的生命本质的,因它集中体现了一种融合于他内心的惯常的“哀情”与“苦闷”。同时,“魇”系列散文亦是他于抗战爆发后,寄居云南时所作,是作者本人民族危机感的“感同身受”以及个人内心焦虑相冲突而产生精神无所皈依的产物。所以对这类散文,我们称之为“抽象的抒情”。而这与其后期的散文相比,如《湘行散记》、《湘西》等写实记闻的散文,它却并不以对地方自然与人生风貌的描写取胜,而是由对外在现实的叙写返归到对内心的烛照。但是它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对其内心的精神实质及全新的艺术探索方式有一更深刻的认识。接下来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此系列散文的艺术魅力。 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创作话语 他的作品具有这样的写作特色,是与他的家庭背景及成长坏境有非常大的联系的。沈从文先生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家人所愿,是望其成长为一位强壮威严的将军以光耀门楣。同时,在儿时的沈从文心中也似与当时的教育方式格格不入,以致他经常性的逃学,专致力于一些(按他自己的话说)无聊甚至于野蛮的事情,如逃学与同伴一同去看杀头的场面。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的引导下,他常常将几本破旧的图书,即教科书连同装书的破竹篮一起放到土地庙的神像后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沈从文短篇小说资料 《萧萧》 内容简介 腊月,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坐在轿中的新媳妇照例要哭,但萧萧就不哭。她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上。12岁时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成了婆家劳动的好帮手。喝冷水,吃粗粝饭,带孩子,绩麻,妨车,打猪草,推磨,洗衣,搓尿片,还要受婆婆折磨。就这样“天晴月雨”混日子,可萧萧觉得“并不比先前受苦”,夜里睡觉常做这种年龄的人所做的梦;半夜小丈夫哭闹,萧萧把他哄睡后,天已快亮,看一阵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葵花,感到这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萧萧与小丈夫以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婆婆又有了儿子,5岁的小丈夫就像归萧萧独有,日夜跟着她。把15岁的媳妇视如母亲,他俩“感情不坏”。萧萧被家里的长工花狗喝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花狗见事不好,不辞而别。萧萧喝冷水,吃香灰都无济于事,想逃走,却被家里发觉关了起来。于是,摆在她面前的命运是“照规矩”——被“沉潭”或“发卖”。萧萧只有一个未曾读过“子曰”的帮人种田的伯父,他不忍把这个小女子抛下潭去,才被议决发卖;又由于一时没有相当的人家来买,事情便延搁下来了。小丈夫知道萧萧肚里有儿子的事情,也知道“照规矩”应当嫁到远处去,但“十月满足”,萧萧生下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牛儿,合家欢喜,“照规矩”吃蒸鸡和江米酒。这样,萧萧被留在婆家,牛儿称小丈夫为“大叔”。萧萧同丈夫圆房时,牛儿已10岁。待牛儿12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6岁。接亲那天,萧萧怀抱着新生的儿子毛毛,在屋前看热闹,同10年前一个样子。 鉴赏 《萧萧》是沈从文早期以故乡特殊民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初叶湘西山村小丈夫大媳妇的风俗。作品对这种尚未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的带有乡野气息的民风,却以喜剧形式谱写了一曲。主人公萧萧是个童养媳。她是个苦孩子,从小失母,寄养在伯父种田的庄子上,12岁就嫁给一个不到3岁“拳头大”的小丈夫。名为媳妇,实为奴隶,从带孩子、做家务到绩麻、纺车,什么活都得干,而喝的是冷水,吃的是粗粝饭,还要受婆婆的“折磨”。萧萧与小丈夫姊弟相称,抱着他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这一切在萧萧看来“并不比先前受苦”不开化的原始蒙昧渗透于萧萧勤劳而纯朴、天真而稚气的性格之中。她虽然像野草般任人践踏,“婆婆生来象一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然而这个山村少女还是顽强地生长着,依然有着对生活的憧憬。她常常梦到自己像鱼在水中游,在梦中捡到大把的铜钱,吃好东西……好梦被小丈夫哭醒,哄睡之后,看到“变幻无端的黄边紫心”,感到那是人生“一种真正的享受”。作品于人物瞬息即逝的情态中,精细地刻画了梦与现实的矛盾,也表现了萧萧平凡的人性美。她被长工花狗的山歌唱开了心窍,变成了妇人之后,这种奴隶的命运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照规矩”,或被“沉潭”,或被“发卖”。只是由于偶然的事件,她又被留在了婆家;12年之后,以婆婆的身份看牛儿迎亲。20年代初期,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然而“五四”运动的浪潮只是“零星碎雨”般的散落在湘西山村;封建宗法社会的观念与规矩,还牢牢地钳制着萧萧们的命运,在种种必然的或偶然的事件面前,萧萧们对自己的命运无法作出自由的选择,而且也未曾想过有这种权利,生命完全处于蒙昧的自然状态之中。萧萧与花狗的恋情被视为“做坏事”,并非出于她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也不是争取做人的权利;逃走的打算被发觉,她的人生命运便完全由别人宰割了。12年后,她抱着毛毛看牛儿娶亲——又一代萧萧,这是多么可悲而且可怕的重复!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现代意识也开始闯入沉寂的山村生活:城里的女学生路过此地;然而宗法制山村的人际关系却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愚昧的习俗。在强大的传统势力压榨下,山村女儿的美好“人性”消失殆尽,萧萧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作者渴望湘西人民摆脱生命的自在状态,去寻求一种合理的“人生形式”。然而,他却不动声色地以湘西山村风俗为背景,展示了童养媳制度的原始野蛮性,不无悲哀地写出了萧萧及其周围人们那种世代相因的愚昧和麻木。特别是作品结尾,萧萧看牛儿的大媳妇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被迎娶进门,她怀抱新生的毛毛,神态是那样的麻木。这个画面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远远超出了画面本身。她对人生毫无追求,生死祸福任人摆布而不觉悲苦,眼看着牛儿的大媳妇于愚钝麻木中无声无息地重复自己的道路成为第二代“萧萧”而浑然不觉,无动于衷。这表明世代相因的封建传统对人们思想的戕害已经深入骨髓。这里‘‘没有眼泪,也没有血”,不喊叫,也不呻吟,但却是深刻的“心灵悲剧”。作者用艺术形象步步深入地引导人们思索这“心灵悲剧”的根源。作品抨击封建宗法的童养媳制度,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民族悲欢荣辱的探寻和深沉的忧患意识,但表面上写的却是山村民风的古朴和生活秩序的沉静。这正是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特色之一。古朴而野蛮的社会风俗的描绘,纵横驰骋的想象,舒卷自如的结构,流水行云般的风姿,水一般流动的笔调,使小说融进了丰富的散文和诗的因素,韵味隽永,也更衬托出“心灵悲剧”那悲凉、沉重的氛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目录 一、内容摘要、关键词 (1) 二、正文 1、《边城》没有写阶级斗争,“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 (2) 2、《边城》写的是一个世外桃源,脱离现实生活。 (2) 3、故事情节简朴优美。 (3) 4、与众不同的地区人情风俗和精致描绘,具有民俗学价值。 (3) 5、洁简的笔墨,独到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众多栩栩如生的美好人物形象。 (4) 6、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朴素、洁净的语言。 (4) 7、巧妙的场景设置和含蓄的结尾。 (5) 三、结束语 (5) 四、参考文献 (6)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创作特色 徐鹏 内容摘要: 沈从文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笔下描绘的那种从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融合起来,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善于从平淡无奇中挖掘出美的艺术造诣。 关键词:情节;人情风俗;人物;语言;结构 《边城》曾被朱光潜称为“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国学者金介莆盛赞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着永远要看,而且自己的子女看的”一部作品。 作为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的沈从文笔下描绘的那种从容不迫的韵味和平静舒缓的格调;那种将诗和散文融合起来,用亲切素淡的语言塑造的或者讲述人生的善恶与悲欢,或者歌唱生命与人性的艺术境界;那份无处不显示作者的聪灵雅静而又暗藏苦闷孤寂灵魂的和谐。 作为青少年时代在湘西特殊历史环境下生长并有士兵生涯的沈从文,正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一切叙述于笔端,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宁静淳朴的田园般的湘西人民风情画,同时又寄托了他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平等、自由各得其乐的人生理想。正如他自己所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1)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1) 一、“诗人批评家”与“创作室批评”:沈从文的小说批评理论 我在《从艾略特“诗人批评家”看沈从文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指出,沈从文是一个标准的 诗人批评家(poet-critic),他的小说理论与批评是典型的创作室批评(workshop-criticism)。“诗人批评家”的文学批评理论,视野与论点都很有局限,他只评论影响过自己的作家与作品,只评论自己有兴趣又努力去创作的作品,因此被称为创作室批评,因为它只是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的一种副产品(byproduct)。(1) 目前收集在《沈从文文集》中第十一及 第十二卷中的文论,虽然很不齐全(2),但从这些论文中,已经很清楚地看到,沈从文的 文学批评理论,是属于“诗人批评家”的传统。他对小说的看法,所以具有权威性,并不是 因为他对小说作品及理论有特别深广的研究,更不只是他有一套严密的批评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一个有创作经验的艺术家(craftsman),他所论的问题全是他人未能 道的经验之谈。他对鲁迅、废名等人描写被现代文明毁灭的乡镇小说的见解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是通过他自己在创作经验中的深入感受与了解所得出的结论,不是纯理论或哲学性的推理或分析。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理论文章,都是在创作之余,把零星创作中的真知 灼见,反复地表达在不很正式的文学批评文章中。第一类,属于序言或后记,把自己开拓的小说领域之新发现或艺术技巧记录下来。第二类是直接评论一位作家或作品,如《沫沫集》中的《论冯文炳》,这些都是沈从文向他们学习过,或受其影响的作家。第三类是笔记式的篇幅较长的著作如《烛虚》。这些论说序跋,其实主要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一方面替自己所写的小说辩护,另一方面为他所写的小说建设一个理论架构,以便得到承认与建立其权威性。(3) 沈从文在1922年从湘西到北京,开始写作。大约到了1928年后,才开始写出《柏子》、《雨后》、《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夫妇》、《萧萧》、《丈夫》、《边城》这些代表杰作。因此他的批评理论在193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4) 由此可见,沈从文是从他自己的作品来考察当代或前辈的作品,因此对那些深感兴趣又影响过他的以抒情笔调写乡土小说的作家,就大为赞赏,但对那些与他创作兴趣背道而驰的就表现冷漠,甚至攻击,对郭沫若小说的态度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二、包含着社会现象与梦象的小说 文学理论的目的是要为自己的作品建设理论基础,争取承认,因此作为诗人批评家的沈从文,所写的许多评论文章,基本目的不是要替读者解读作品,更不是为作家在文学史上定位,也不是要建立一套文学理论新体系。他的动机与目的很有局限性,从沈从文对小说创作的理论架构来看,就更能了解他的小说理论是从自己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这构成了他关于小说的理念。在三十年代前后,当写实主义、人生文学成为主流时,沈从文注 意到很多作家凭着一个高尚尊严的企图(如为人生),一个不甚坚实的概念(如“社会的 脏污”、“农村的萧条”)去写作,结果“所要说到的问题太大,而所能说到的却太

散文作家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散文家 散文家是一种常见的作家型式,因为散文是一种比较随性,短篇的文章。常为杂志,报章所采用。比较著名的散文家有朱自清、冰心、徐志摩、张爱玲、郁达夫、黄永武、孙犁、劳伦斯、博尔赫斯、茅盾、宗璞、王鼎钧、珙玮、卞毓方、沈从文、钱钟书、张晓风、刘心武、逸盈玮、刘湛秋、陈染、韩春旭、逸名、汪建中等。 1、宗璞,女,原名冯钟璞,。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蜗居》、《我是谁》;长篇小说《南渡记》(《野葫芦引》之一)、《东藏记》(《野葫芦引》之二);四卷本《宗璞文集》。 《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山东人,一生流亡,阅历不少,读书不多,文思不俗,勤奋不懈。1949年去台湾,1978年后移居美国纽约。 主要作品:(一)抒情散文--《情人眼》(情话)《碎琉璃》《灵感》《左心房漩涡》《心灵分享》《活到老,真好》《海水天涯中国人》《山里山外》《看不透的城市》、代表作《开放的人生》。 (二)小品文--《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意识流》《随缘破密》《千手捕蝶》。 (三)杂文--《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 (四)自传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3.卞毓方江苏盐城人。1944年生。著名散文作家、教授、高级记者。现供职于人民日报文艺部。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日语专业,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专业。已出版《雪冠》、《岁月游虹》等多部作品。近年来在散文界长啸而出,独树一帜。 4、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生平事迹

沈从文生平事迹 坚忍不拔独立自学 在多姿多彩的现代文学史中,沈从文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关注。他早期出版的《鸭子》、《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它》、《神巫之爱》等作品集,深受鲁迅先生开拓的“乡土文学”影响,包含着对湘西故土生活的叙写,作品题材新颖特异创作初露才情。30年代以后,中篇小说《边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说集《虎雏》、《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以及长篇小说《长河》的创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和作家”的称誉,而且为他确立了现在文学史上别人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埃德加? 斯诺编译的第一次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新文学成就的作品集中就收入了沈从文的作品,并将他与巴金齐名,称“这两位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有过巨大贡献”。 以笔代枪 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原名沈岳焕,家庭的熏陶使他自认为总有一天能当上将军,所以14岁就离开学校进了军队,几年中,辗转各种各样的部队,浪迹黔北、川东,湘西各地。1922年,只身来到北京,“我想读点书……读好书救救国家”。就是在这一信念支撑下,他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中,自学、创作,最终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创作之路,以多产的著作而置身于现代作家的行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靠自学而取得辉煌成就的罕见的作家。 我只想把我生命所走过的痕迹写到纸上 沈从文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到北京后无法进入大学成立正式学生,他就在北京大学作旁听生。最初的两年半时间里,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一身单衣,两条棉被,这就是沈从文的全部财产。吃饭是他最主要的问题,开始的学习就是在有一顿没一顿的情形中完成的。他就是在这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追求自己的信念。同时,也开始了他最初的创作,在他那间“窄而霉小斋”的公寓里,留下了无数个他无日无夜伏案写作的身影。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日子里,他投出去的稿子如泥牛入海。可是,他依然“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窘困但却独立中埋头写作。为了生计,他曾经以每千字5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为生。1925年初,沈从文的散文《遥夜??五》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发表在《晨报副刊》上,在这部作品中,他倾诉了自己窘迫处境和内心感受到人生痛苦和孤独。沈从文早期的创作都带有鲜明的“自叙传”性质,这部作品虽然在艺术上还缺乏深度,但是它的情感的真挚和天真的自然之趣赢得了称赞,并形成了沈从文独有的风格。30年代后,他以乡土为题材的全部创作,展示了一个延伸很远的人生视野,塑造出“乡下人”的形象系列,这既是他对生命形态的考察,又是他生活轨迹的回顾。 我们实在需要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作家 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创作风格是沈从文一生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 沈从文将重造民族生机的希望寄托在非党派、非集团、学有所长、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身上。他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应当“游离”于国内的任何政治党派与集团之外,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沈从文在政治上不与任何人结盟,他是一个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者,沈从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摆脱政治、集团拘束,摆脱人身依附,争取人格的独立。 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同样要求文学自身的独立性,他认为,文学在表现人生社会的同时,必须烯烧起作家个人的生命之火,“我们实在需要些作家!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作家,能够追求这个民族一切症结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他决不允许作家“只知道求进髦”而“走上了一条共通必由的大道”,“结果把自己完全失去了”。30年代中期的那场“京沪之争”就是沈从文为了追求创作个性和独立性所进行的一次努力。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决无趋炎附势、迎合时尚之笔。

湘行散记名著导读

湘行散记 编辑推荐 最浪漫、真挚的家书 最真性情的散文 最真实的关于湘西的记述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2-1-c-n-j-y 内容简介 《美文馆: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三个部分是《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https://www.doczj.com/doc/db15754938.html,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https://www.doczj.com/doc/db15754938.html, 《湘行散记》内容介绍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像读古画。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怎么也抹不去,还有那黄色公共汽车,那客栈,那河街,那吊脚楼,那河埠头,那船,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简介与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苗族,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30年代知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文体家。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散文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小说写得平静、哀怨,美丽中透着悠长的感伤。他写湘西的乡下人,钟情于未被都市污染的人们,但又对现代文明罩在人性身上的暗影,生出厌倦的情感。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晚年醉心于文物研究,对服饰、瓷器、锦缎丝绸、旧版经文,多有心得。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林林总总,巍巍大气,像他的小说一样,流动着祥和之美。 沈从文生平 14~15岁时,他投身行伍,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随军辗转于湘、川、黔三省边境一带,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2年他到北京,受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同年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1929年时,任教于中国公学,这时沈从文的作品已颇有名气了。 20年代末到抗战爆发的七八年间,出版了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老实人》《月下小景》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量最多的作家之一。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时他已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不久,苏雪林、刘西渭等都撰文肯定了他的创作,可谓声名鹊起,一时气撼文坛。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57年被动放弃了文学生涯。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1980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 1982年增补为中国文联委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都市背景下沈从文的小说创作 摘要: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然而,他对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的“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印照下得以显现。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成了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当他把小说创作视点由“湘西世界”转移到都市社会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都市的情感厌恶和道德批判。 关键词:乡野文明、都市文明、相互渗透、对都市的厌恶和批判 引言:沈从文都市背景下小说创作,以人性和道德完善理想发现都市文明的生活和生命。 正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描写都市生活的小说,如《第二个狒狒》、《如蕤》、《八骏图》等,这类小说讽刺性强;他还有一类小说,在展示湘西原始的民风和朴素的人性时,暗带对人生的些许哀怜,如《萧萧》、《丈夫》;而《月下小景》、《菜园》等,对愚昧的习俗和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批判。但真正奠定沈从文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边城》这一类“牧歌”小说——以湘西的人情、自然、风俗为背景,旨在展示淳朴的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他认为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与“城市”的隔膜,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悬殊和所谓文明教养的差异,最根本的是他与城市人在生活、经验、知识乃至价值观上具有后天无法沟通的天壤之别。他以“乡下人”的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成名于都市。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这主要是他的“湘西小说”创作;二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这主要体现在其都市小说上。因此,沈从文便有两套笔墨:一套用来描绘湘西乡土世界,展示乡村生命形式;一套用来描绘都市世截然不同的情感取向。而对于这两个具有对立与对照性质的生命世界,沈从文表现出一个在精神归宿上始终向着“乡下人”的知识分子对湘西乡土的天然亲近感与认同感;而对文明化的都市世界,沈从文则始终怀有一种无形摆脱的敌对情绪与潜在的恐慌感,代表一个有湘西“乡下人”向城市“边缘人”转化的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归属的陌生感与荒诞感。无论是叙写人性美还是人性扭曲,沈从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痛惜人性的失落,呼唤人性的复归,而在他构筑的两个鲜明对立的世界表现了自己对人性问题的独特思考。沈从文这两个世界的塑造都是独特而成功的,因为他没有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湘西,单纯地在世外桃源中描绘人性的善与美,而是从湘西走向现代都市,以都市世界的参照,以一个现代文人的眼光返顾湘西的文化体系和趋向,从而使他获取了超越于自身乡土文化锻造的人格模式,同时又将批判的锋芒指向都市文化的形态。正是他这种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沈从文这种将原始的乡野文明与新近生成的都市文明互渗互参的描写姿态,为其都市小说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