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各布斯采用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讲诉和强调了城市多样性的重要,其结论就来源于对城市生活的观察人员的访谈城市问题的相关问题

的阅读。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与城市规划

人本主义地理学家认为他们的方法称为人本主义是因为他们所研究

人的方面是大部分特殊的“人”的意义,价值,目标和目的。人本主

义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对人知觉和人的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的

创造性赋予中心的和积极作用的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含义,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

一个要素—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

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题的哲学”。

此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一)人的空间本体论:马丁布伯的空间

本体论定义为“距离与联系”:空间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原则,包括

与客观世界具有一定距离的初始环境和进入其中的联系。二进入未

知的初始环境的能力是组成任何人

类存在的本体论基础。空间性不止人类意识的必要条件,他是人类

意识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认识论:其实关于重建和辨析知识与人类

利益之间的关系的方法。通过研究人鱼自然的相互关系,地理行为

以及关于空间和地方的感受和理念,获得对人类世界的认知。(三)人本主义地理学方法论的核心:其很多方面与人本主义认识论相一致,是一种拒绝对人类主题进行抽象统计和汇总计算的方法强调特

性具体以及高度经验化得调查模式。(四)理解地方的主体性意义:首先其对地方的理解不限制于在规范的公认的名名词解释上和定义上,地方会随着历史和文化视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不仅是因为个

人会议的差异,而且会因为人的不同经历而发现或者产生不同的地方。而对地方主体性的认识就是人对地方的能动性的作用,以及在

此能动性作用下创造与形成的各类现象和空间特征。

(三):后现代主义与城市地理学研究

“后现代”作为一个术语,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学者德里克1934年编

辑出版的《西班牙和拉美诗歌选集》中,流行与20世纪60~70年代。而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各家各有说法。但,我同意的为约翰斯顿

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思潮,它是哲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

个近代思潮,强调兼容并蓄等一系列在社会研究,艺术实践和政治

强权方面的批评”。

后现代地理学的内涵:(一)反对形而上学和语言中心主义;(二)反对理性和科学主义;(三)反对主客二分,重建平等关系;(四)反对确定性,提倡多元化。后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解构是

其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本质之间差异的文本分

析方法;话语分析,话语是社会实践的整体,世界正是通过它对自

己和他人变得富有意义而易于理解;福柯的考古学与系谱学方法,

此处的考古学非历史学分支考古学,而是一种知识考古学,这种方

法一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支配不同话语的规则。系谱学,

相较于考古学更加侧重于对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知识以及肉体之间

关系的诊断。索加的三元辩证法;试图探讨人类生活的历史性社会

性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景观的文本分析;文本通常指与书面表

达相关联系的一系列表达习惯后来逐渐扩展到包括景观地图绘画等

其他类型的文化产品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从而作为“语

言转向”的一部分在社会科学领域广泛传播,吸纳了后现代主义的话

语分析成分。

后现代城市地理学研究案例蒙特利尔收入分布研究,为希尔莫和查

理昂利用蒙特利尔1996年人口普查区的定居地中值收入数据,对芝

加哥学派的基本,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很有意思:对于同心圆模型,中值收入显示出自cbd随距离系统地变化,没增加一分钟通勤

时间,中值收入增加139加元,对于扇形模型,术语不同扇区的人

口普查区的中值收入存在显著不同。以cbd为中心把同中心模型与

扇形模型结构与每一个扇区,相互作用十分明显。

(四):芝加哥学派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芝加哥学派主要是指从1915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以robert park为代表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学者。芝加哥学派以其对

于芝加哥城市的实证研究著称,关注芝加哥的地方社区,社会问题,城市结构与形态等。主要贡献是在于研究城市社区和城市形态的人

类生态学一级在此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学派的研

究方法非常多元化,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材料和案例研究,分

类学,访谈和统计。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思想;人类生态学的起源,狭义的人类生态学是

指理解城

市区域内空间形态形成的过程和模式,以及不同人群和功能要素在

有限的区域内分布的方式等问题的学科。人类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竞争与共生,竞争会影响人类社区的规模,另一方面,竞争会影

响人类社区的稳定程度,对于建立和重塑生物平衡和社会均衡具有

重要的意义。集中于分散)中心化与去中性化:中性化作为一种生

态过程,主要是指人口为例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想特定的区位集聚

的趋势,而这些地点往往是城市的中心区。去中心化意味着中心的

规模减小,导致多个核心并存,而每一个核心的重要性相对于原有

的中心都比较小。隔离。侵入与演替,自然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这一模型是伯吉斯在对20世纪

20年代美国急剧城市化背景下的芝加哥市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e.park)与伯吉斯(e.w.burges)等

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调查,总结出城市人口流动对城市功能地域

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它

们在各功能地带间不断交叉变动,使城市地域形成了由内向外发展

的同心圆式结构体系。

其结构模式是:①中心商业区。是商业、文化和其他主要社会活动

的集中点,城市交通运输网的中心;②过渡带。最初是富人居住区,以后因商业、工业等经济活动的不断进入,环境质量下降,逐步成

为贫民集中、犯罪率高的地方;③工人居住区。其居民大多来自过

渡带的第二代移民,他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了提高;④高级住宅区。以独户住宅、高级公寓和上等旅馆为主,居住中产阶级、白领

工人、职员和小商人等;⑤通勤居民区。是沿高速交通线路发展起

来的,大多数人使用通勤月票,每天往返市区;上层和中上层社会

的郊外住宅也位于该区,并有一些小型卫星城。这个简单模型说明

了城市土地市场的价值区分带:越近闹市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越高;越向外,土地利用越差,租金越低。该学说的可取之处为:在

方法上采用动态变化人手分析城市;在宏观效果上,同心圆模式基

本符合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但由于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划

带过多,过于规则,且未估计到城市交通的作用。

(六):中国古代城市营造观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要居民集聚地的一种

特殊聚落形式,他的兴起于发展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多

方面因素等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都会对城市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公元前约3000年中叶开始,是父系氏族社

会想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出现了城堡式聚落,有了城的雏形,

第二阶段从公元前约21世纪左右开始,经历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正式的城。第三个阶段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经历封建社会初期,

出现了正式的城。(1)礼制思想与阴阳八卦,中国在奴隶制中后期,出现了各种流派的人地关系思想,在世界观方面,主要围绕对“天”

的争论,商,周时期人们对于天的认识,无论是指主宰一切的上帝,还是指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都带有听天由命的色彩。

商代开始出现了城市雏形,如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

(早期)图略

(安阳殷墟)礼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学,特别是对城市组

合分布和空间布局等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意义。

(2)人法自然与天人合一,在方法论方面,则用五行学说解释地理

方位,

季节和地理特征。以木,火,土,金,水类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春夏秋冬属五个季节。此种皇权,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始终,到明清时期,北京城达到建城的高峰。以

下为北京城历史不同时期的建城图。

(3)营国制度体系形成

营国制体系从城市的性质,城市主导职能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协调区

域经济双重要求出发,提出具体的规划方法。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

的影响:“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

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

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c,对城市

道路系统的影响: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

地方”的观点相同。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

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三:关于研究城市地理的大家

雅各布斯

大卫哈维

【篇二: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学习笔记】

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学习笔记

城市地理学主要分为三大块内容: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内

部空间组织。

一城市化

1. 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城市的地域界定。以美国城市划分为

例进行介绍。

对于实体城市,城市化地区即由中心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对于中心区与外围区有具体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总数要求。

对于城市功能地域,分为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还有都

市圈,城镇密集区等概念。

2.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2.1 城市与区域的共生关系;

2.2 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2.3 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一般说来,中心地城市的发展动力源于其行政等级,服务范围大小,服务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本身的发展条件;交通运输类城市

取决于天赋与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发展前景取决于经济腹地,后

方疏运系统,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专门话城市起源于某种天赋的

资源与人类的某种特殊需要,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开采条件,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家或市场对这种产品的需要。 3 城市

化原理

3.1 城市化主要理论:主要从推拉假说来解释,并考虑个人投资行为、家庭收入风险最小化等因素。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宁老师更进一步

地指出中国城市化的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差异叠加在城乡差异上;

二是城乡差异还体现在户口制度形成的人口再生产方面的差异以及

城乡的社会包容性差异。

另外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还从资本的三次循环解释城市化,认

为城市化是剩余资本的第二次循环——生产性环境和消费性建成环

境的投资。这个观点也相当新颖。

3.2 利用西方再城市化讨论我国的城中村改造。事实上,我国大城市的城中村与西方的空心化的成因完全不同,但是却可以借鉴西方再

城市化的实践经验指导我国的城中村改造。

3.3 问题:对比分析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化差异及主要对策。

首先东中西城市化差异整体上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一致,但由于城

市化涉及到经济意外的一些因素,如人口,所以有些局部地区的城

市化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偏差。基本城市化水平依然是从东至

西逐级递减。

主要思路:可以归于区域协调发展。

从第4点开始是城市与区域部分。

4.城市职能分布

4.1 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相互作用促进城市发展。

4.2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

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1

4.3 城市职能的分类方法:一般描述法—统计描述法—均值或方差—

统计分析法—城市基本部分—城市经济基础法—多变量分析法—新

方法(土地利用模式分析城市形态、长波理论)

5.城市规模

5.1 城市规模分布的基本理论

1.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的比值。首位度

大的城市规模分布为首位分布。

2. 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

越少,规模等级越低,数量越多。

3. 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双对数线性关系)。问题: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经济发展与并不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主导因素,

城市规模也并非经济发展的主因,两者相关但不互为因果。这方面

研究较多的贝利通过对38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规模分布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进行验证,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基于此他得出结论:城市规模分布发展模式,可分为4个阶段,随

着经济、社会、政治上的发展,会从首位分布,经过中间形态向对

数正态分布(位序—规模分布)靠近。这实际上体现了区域发展上

的“点轴扩散”。

6.城市空间的分布体系

6.1 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产生的条件

分类:. 对流(物质与人的移动);传导(货币流);辐射(信息流)。条件:互补性(一方需要,另一方能提供);中介机会(两

地输送时介入了另一个能提供或消费货物的第三地);可运输性(距离成本有限)。

6.2 空间扩散类型

空间扩散:在时空中进行,每一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至承受者身上。

类型:传染(从源点向外,渐进连续);等级(在距离较远但先在同级规模的城市间扩散,再逐级向下扩散);重新区位扩散(在传染扩散中,接受者数量未增加,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

扩散成功的条件:源生地的选择;扩散中心;扩散战略。

6.3 克氏中心地理论及其应用

克氏中心地理论:理想区上因为最大利润的最求和最大销售距离的限制,六边形网络分布构成最佳市场区模式。

由于实际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较多,实践中着重于中心地的层次结构、功能专业化、空间结构的分级,根据中心地的级别确定相应商业服务设施标准,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地的社会经济价值。

6.4 生长极理论与核心-边缘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分布,并按不同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这些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的生长极。生长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对周围区域产生影响。

同样用极化和扩散效应解释经济空间变化的有核心-边缘理论。根据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强弱比较,随着经济体由前工业化阶段向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成熟、 2

后工业化阶段转变,经济体的空间结构也由离散型向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演变。

在了解城市的社会属性(城市职能)和空间属性(城市规模及),以及城市间分布规律后,就要谈到具体的落脚点:区域城镇规划。

7.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1 城镇体系: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其特征包括:整体性(城镇体系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等级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动态性(随时间发生阶段性变化)。

7.2 城镇体系的规划:中心城市吸引范围分析—城镇体系基础条件分析—城镇化体系分析—城镇体系的支持系统—实施对策

从第8点起讨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8 城市土地利用

8.1 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8.2 城市土地的特征

1. 自然属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2. 经济特征: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效益递减性;利用方式变

更的困难性。

3. 法律特征。

8.3 西方土地利用的划分,我国土地利用的划分

8.4 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划分的影响

1. 地租理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地租可视为总产值减总成本之后

余下的那部分;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经营较优土

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的超额利润)和垄断地

租(土地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

2. 地租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根据地租理论,土地产品的利润决定了地租,地租反应了城市土地

的利用价值,因此地租是调节城市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方式,是制

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为制定

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提供基础。具体说来,具有一下两方面效果:

(1)直接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形成。比如,根据

地租的高低,城市空间从中心到边缘依次分布:cbd,商业带,区级

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邻里商业中心。

(2)土地级差地租一直是郊区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直接经济动力。首先是一些占地大的工厂迁到郊区,产业工人随之迁出,商业中心

继而开始在郊区分布。

(3)级差地租引发利益冲突,这种状况在城乡结合部那些半城市化

区域表现的尤为突出。

8.5 我国土地制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的转变。

在无偿使用时期,城市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混杂,单位制空间

成为城市的基本要素细胞,城市空间被分割成马赛克镶嵌结构。

改为有偿使用后,通过级差地租的调节,提高了城市土地配置效率,促进了城市用地的功能与结构的合理化,具体表现在:

3

1. 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第三产业在中心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地租

较低的郊区迁移,优化了城市经济的空间布局;

2. 促进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有助于形成产业集聚;

3. cbd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等级的提高;

4. 城市功能区的分化与集中,改善了市民的城市感受;

5. 城市空间的优化过程,有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进而发挥城

市作为区域核心所应有扩散作用;

9 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9.1 匀质地域:在匀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城市地域中表现出来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

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城市系统在内部匀质性的作用下,各种职

能表现出了区域差异,划分匀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局、旧城区改造

具有指导意义。

9.2 土地利用三模式的基本内部

1. 吉伯斯的同心环模式:cbd—过渡带—工薪住宅层—住宅区—通

勤地带。

2.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保留同心圆模式经济地租机制,加上放射状

运输线路的影响,故城市各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呈扇形或楔形。

3.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基于地租理论,假设除主要经济

胞体(中心商业区除外),尚有次要经济胞体分布散布在整个体系内,这些中心地和成长点随交通网、工业区及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交通最优越的最后成长为中心商业区,其他则分别发展成次级

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由于该模式并未假设城内土地是匀质的,故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布局并无一定序列,大小也不一样,其

空间分布具有弹性。

9.3 cbd的演变及发展机制

1.cbd的演变

(2)鲍登:三种方式影响cbd的空间结构变化:周边增长方式

(增加功能圈或已有圈层向外围发展);爆发增长(出现同化圈层);分化方式(功能圈层的更大分化)。

(3)戴胜德:将cbd的发展演化划分为商业与办公混合—cbd和

商业中心分化—cbd与商业中心脱离—cbd网络形成。

2. 问题:为何说cbd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从cbd的职能看,cbd的主要活动包括金融、贸易、信息、

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及交通服务设施是城市中上述商务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而这

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又是最为重要的。

(2)从cbd的区位看,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

(3)从的规模看,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

(4)从看,cbd是城市地价最高的地区,这也直接反映了cbd对

于城市的重要性;

总之,现代城市cbd是城市、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枢。

9.4 我国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4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历程:1984.5 在大连、天津、上海等14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后沿海和长江流域共建立47个经济技术开

发区。总的来说,从沿海起步,向内陆滚动式推进。

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历程:1988.5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至1997年达到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

区位特征:宏观上区位特征沿海指向性;区域首位指向性;微观处

于城市近郊区。

9.5 “城中村”原因

1.城中村是在特定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

化的产出。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背景是农村快速城市化;

(2)处于经济原因,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基础建设滞后,而农民

为求房租收益最大化,不断加高宅房;

(3)根本是传统的城乡二元制;

(4)政策体制上是土地使用制度;

(5)规划和管理上的失误及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是社会因素;

2. 改造措施,总的来说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地市场为基础,以

城市规划为指导,分类逐步推进。

具体说来,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经济上,加速土地使用的市场化进程,通过土地的使用权的转让、入股、抵房等合理交易城中村土地;

(2)政策上,加快农村与城市体制融合的速度,对于城中村的建设

可以采取四种模式:市政基础设施带动;整体搬迁改造;周转地块;滚动开发;

(3)完善管理体制,遵循城市规划控制,分类指导,政府承担基础

设施投入和改造后城中村社区的管理职责;

(4)社会保障方面,保障原村民收入不减,保障外来低收入人群的

廉价住房需求;

(5)社会文化方面,促进村民角色意识、思想观念、文化素养、职

业技能、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10 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10.1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多层次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

专门化商业区,由这些商业布局组成的复杂系统结构。

10.2 赫夫的商业零售引力模式

通过统计某一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计算市内各大小不同的商店群或

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从而可得出每一商业中

心的顾客来源,并可通过概率等值线的绘制,查出每个居民区对不

同商业中心的等值概率点,连点成线即为每个商业网点的市场区域。应用:对商业网店的分区,大城市规划,新商业中心的布点或规划

以及零售商业的布局具有指导作用。

局限是只适用于同一层次的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

10.3 城市社会区形成的因素和分析方法

首先要明确城市社会区的概念:

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

同体。 5

【篇三:人文地理学读书笔记】

漫话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绪论读书笔记《人文地理学》(第三版)作者:陈慧琳、郑冬子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1字数:361000 阅读时间:2014年3月

陈慧琳编著的《人文地理学》(第三版)绪论部分首先通过对比不

同时期、不同学者的观点,指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以研究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

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次,介绍了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它的学科特征及体系。人

文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等学科特征,它包

括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三个体系。

最后,作者详细阐述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有实地调

查法、分析与综合法及比较与分类法等等。

诚如作者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和研

究方法,在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

对象进行界定,这也是区别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在确定了研究对

象后才能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划分与研究,因此,整个绪论部分是理

论前提,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了人文地理学的面貌,对进一步深入了

解她奠定了基础。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

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讨论。它还是人文地理学

研究对象的核心,

1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经历了由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其内

涵不断丰富,如人类社会与客观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客观

环境的关系,个别国家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其内涵越来越科学。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发展性,有因果关系论、地理环

境决定论、自然可能论(或然论)文化景观、人类适应论、人地协

调论等各种流派。尤其是人地协调,包括动态协调、综合协调、战

略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主导协调等。可以看到,任何一种

理论都经过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从不科学到科学的一个过程,而

且理论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上,西方科学界把人文地理学划分为经济

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社会地理

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政治

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在我国,对人文地理学的划分主要有区域人

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和理论人文地理学,每个子部分又包涵

具体内容。以本书为例,理论人文地理有经济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等;部门地理学包涵行为地理学、历史地

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区域地理学有世界、国家层面等的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属于地理学的三大分支之一(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

属于人文地理学,因而是两大分支),是基础性学科,既有理论价值,更有实践意义。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骆院长在谈到他人文地

理学研究心得时,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人文地理学的意义在于指

导和运用实践,决不能脱离实际搞研究。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人

文地理

2

学习上,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必要的,但更关键的在于要理论联

系实际,积极思考,在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做书呆子。当然,这也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实际运

用能力,注意把握理论与现实的衔接。具体的来讲,可以根据国家

和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通论人文基础上,向经济地理学、人居环境学、城市地理学、中国旅游地理、云南乡土地理等方向拓

宽延伸,并加强人文地理学的实践课程教学,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

地观、人口观、资源环境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使学生能系统

地掌握人文地理理论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创新能力,以便更好的为基

础教育教育和社会实际服务。

3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城市地理网上复习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0 2、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p21 3、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化。p44 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p80 4、景观型城市化: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p58 职能型城市化: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5、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为集中型城市化。 离心型城市化:城市设施和部门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p57 6、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p58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7、外延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城市化。p57 8、B/N: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p98 9、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p109 1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叫做首位城市。p123 首位度:一国的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叫做首位度。p124 11、结节点:城市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集中场所,通过各种运输通讯网络,使物质、人口、信息不断地从各地向城市流动,这种过程类似光线的聚焦作用,而城市就是各种网络中的聚焦点,或称结节点。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4、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5、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18、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19、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城市地理学/Urban Geography 课程编码:07442609 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学时数:54 学分数:3 先修课程:人文地理 考核方式:考查制订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 制订日期:2003年审核者:夏丽华 执笔者:李文翎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城市既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又是一种区域现象,因此,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城市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我国城市发生与发展的独特特点,揭示与预测我国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从而提高对城市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教学、讨论、课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城市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规划研究的基础,还是区域信息研究的落脚点。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教学参考书: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许学强、朱剑如,《现代城市地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周一星著,《城市地理学》,商务出版社,1995年。 阎小培等,《地理·区域·城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第二节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

城市地理学整理57961知识讲解

城市地理学 乾乾乾er哥 第一章:绪论 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对象)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即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五点:①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④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⑤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主要内容)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认识世界的任务和改造世界的任务。 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学科关系? 答: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综述)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①与城市经济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把经济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来分析,吸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反之,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城市经济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二者相互取长补短,在研究内容上相互融洽,例如:研究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③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中吸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以城市地理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二者联系十分紧密。 ④与城市生态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内容相互交叉,城市生态学的“系统”和“平衡”的思想为城市地理所吸收。 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答: ①1920年以前(萌芽时期):城市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期间地理学家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城市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命运。尚未形成有系统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 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 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 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在物质构 成上 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 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 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多核心。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 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 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 的都市区。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 为集约化农场、开阔林地、零星分散的牧场和草地。这些非城市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 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 系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 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 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 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 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三种城市类型: (1)中心地型城市: 形成动因:商品、农业 功能: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 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 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 类别(例如):集镇、城镇、县城 (2)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

最新整理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书籍:城市地理学二(2)

城市规划师考试相关书籍:城市地理学二(2) 地理科学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 由于地理学处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地位,被推到解决当代重大全球性的自然与社会问题的前沿。由于传统地理学的不完善与知识结构的局限,“参与”意识淡薄,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发挥科学潜力。环顾当今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严重威胁地球表层与生命支持系统的自我维持,单一的学科已不能解决如此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地理科学的提出,这种大科学体系的理论,有助于反映协调人地关系的本质要求,即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学家历来关注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苏联地理学家 B.阿努钦(ДмитрийНиколаевичАнучин)在《地理环境中社会与自然关系以及地理 学的哲学问题》(1975)中指出:“决定地理环境持续发 展的正是生产发展规律和地球上自然综合体演变规律的作用。”然而,这并未引起地理学界足够的重视,而重新提出并引起全球性反响的是生态学。美国生态学会1991年提出生态学认知(e c o l o g i c a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观念,

鼓励研究人员创造性地解决当代全球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圈的创议(S B I)”,确定了全球变化(G l o b a l c h a n g e)、生物多样性(B i o l o g i c a l D i v e r-s i t y)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S u s t a i n a b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三个应优先研究的领域。其中有大量地理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 地理科学的力量首先在于正确认识自身。现代地理学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在限制持续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日益深重的当今世界,如果不冲破传统地理学的自我桎梏,不能将知识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用于全球持续发展,那么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地理学科本身的建设,都将是一次无法挽救的历史性失误,也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力量。 现代地理学发展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体系。西欧学者将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部门地理学)和专 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苏联学者长期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一些欧美学者则将地理学区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大部分。这些传统的分类方法显然未能包容地理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详细整理

城市地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3、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4、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5、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6、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8、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9、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10、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11、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12、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3、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4、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5、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6、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7、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8、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9、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20.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1.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22.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23.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24.城市网络化: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网),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为基础(络)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