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遇故人而.止之食

B.则是无信/非信不可

C.故人至.暮不来/过中不至.

D.下车引之./起之.不食而俟者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出自《世说新语》,该书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B.【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断句为“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C.【甲】文中“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父亲的称呼。

D.【乙】文中“待公而食”的“公”是旧时对男性的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说明了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B.【乙】文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

C.【甲】文中“元方入门不顾”一句既表现出元方维护父亲的尊严,又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D.【甲】文不能很好地体现出陈元方品行正直、不卑不亢的特点。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答案:

1、D (A均表顺承、B均为动词,守信、C均为动词,到)

2、D (A刘义庆组织编写、B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C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3、D

乙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要使军队信服,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附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2008年来宾市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 (4分)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B 去后乃至乃: C 天又雨,公将焉之雨: D是日,饮酒乐是: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一.1.约定才下雨这 2.(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3.(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四则

中考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候袁公》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完成7-11题共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①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②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③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④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了,周旋⑤动静⑥,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①绥:安抚。②恣:任凭。③孤:王侯自称。④法:政法 ⑤周旋:谋划⑥动静:举止。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 ③.元方入门不顾()④久而益敬()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分) (2)弱者抚之以仁。(2分) 11.从【甲】文元方财友人的批评话语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入门不顾”的行动中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从【乙』文元方回答袁公的提这一内容中可以看出元方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 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②相委而去(丢下,放弃) ③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④久而益敬(更加) 8.“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③)(只写序号)。(2分)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B.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C.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D.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8课】 班级:姓名: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 ⑩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芳时年七岁,门外 ..戏: ?友人惭.: 2、一词多义: 相: ①相委而去:

时: ①元方时.年七岁: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 若: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 ①俄而.雪骤: ②相委而.去: 3、判断文言句式: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④去后乃至: ⑤待君久不至,已去: ⑥白雪纷纷何所似: ⑦撒盐空中差可拟: ⑧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 2、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

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 9、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世说新语》由南朝人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2、指出下列称谓各指代的是何人。 ①即公大兄 ...: ②尊君 ..在不: ③待君.久不至: ④君.与家君 ..: 3、《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咏雪》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

2020-2021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阅读 阅读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并请回答文后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如果你认为正文与标题不般配,那么你准备拟什么题目呢? 2.文中“友人惭,下车引之”中“引”是“拉”的意思,该“友人”有涉嫌打人之嫌,难怪元方赶快“入门不顾”,结合全文,你能猜想“父友”该时该地的想法吗? 3.陈元方能以礼说服“父友”,并能指出他不知礼的实质性错误,可称得上知礼;可在“父友”“惭,下车引之”要向元方致歉时,元方竟“入门不顾”。对此,你认为“父友”做得对,还是元方做得对?请选择一种观点,并简要为你的观点辩护几句。 4.文中强调“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有何用

意? 5.“陈太丘失信、友人失礼、元方失礼”,有人说本文中全写了几个丧失礼义之人,你赞同吗?请说说你的理解。 6.“父友”是先怒后礼而元方先礼后怒,两者都有“怒意”,其“怒意”相同吗? 7.元方持的“礼”与“父友”持的“礼”是否相同? 8.“父友”的发怒是何声色?元方的发怒又是何声色呢? 9.如果“父友”不“对子骂父”说什么“非人哉”而只是一般的责怪陈太丘,那么你认为“父友”的做法是否就恰当了呢? 10.如果“父友”不骂陈元方的父亲“非人哉”,那么陈元方可能会怎么做呢?请你猜想两个以上结局。 11.本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参考答案: 1.“陈元方斥‘父友’”或“陈元方护礼”。 2.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竟那么知礼,“父友”自愧不如,想拉元方过来向他认错且夸赞他。绝对不是想要打元方。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13133931.html,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9年第35期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台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交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②也,弗难矣。 (选自《题峡山寺》) 【注释】 ①俦: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微.斯人没有 士大夫莫.敢往别没有人,没有谁若.得为范公党人如果 二、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只有王质一人抱病在京城门外与范仲淹饯别。 三、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D范文正公贬/饶州 四、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五、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 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范仲淹遭贬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避之而恐不及,王质却带病为其送行。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二)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释加点字。 ⒈太丘舍去舍: ⒉尊君在不不:⒊下车引之引: 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⒌去后乃至乃:⒍相委而去委: 去: 二、翻译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 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 五、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元方责客无信无礼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 六、古今异义词。 太丘舍去 奋不顾身

房舍整齐划一 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七、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⑵元方入门不顾。 八、《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九、用一句话概括这两则故事的大意。 ⑴《咏雪》: ⑵《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参考答案: 一、⒈放弃⒉同否⒊拉⒋约定⒌才⒍舍弃、丢失;离开 二、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那朋友 四、为人要言而有信,不讲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副得对方无言可答。 2.对比 六、①舍:放弃;②房屋 顾:①照顾;②回头看;③拜访 七、(1)惭愧。 (2)轻视。 八、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专题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部编语文 期末分项复习专题二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好学》 【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⑵即更刮目相待() ⑶门人益亲()⑷不迁怒,不贰过。()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 ⑵不迁怒,不贰过。 译:

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2分) 答: 4.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2分) 答: 二、卖油翁(略原文)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尝射于家圃()(2)尔安敢轻吾射()(3)子乃曰可教射()(4)而不以善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尔安敢轻吾射 / 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 / 但当涉猎 C.睨之,久而不去/ 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4分)答: 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三、 [甲] (刘禹锡《陋室铭》略原文)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重点】 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难点】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志虑忠纯。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3分)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期行》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期行》原文译文赏 析 《陈太丘与友期/期行》 南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

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后汉书·郭伋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③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④,诸儿复送至郭⑤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⑥,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儿曹)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④(及事讫)等到事情办完后。⑤(郭)古代城外筑的一种外墙。⑥(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9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太丘舍去.______(2)相委.而去______ (3)先期.一日______(4)须期乃.入______ 99.给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0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元方入门不顾。 (2)伋计日告之。 101.文段理解。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_________。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_的正面例子。 【答案】 98.(1)离开(2)丢下,舍弃(3)约定(4)才99.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100.(1)元方走回门里去了,没再回头看。 (2)郭伋计算了日程告诉孩子们。 101.①做人要守时守信②郭伋对孩子们守信

陈太丘与友期历年中考阅读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 阅读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 )与友野亍()(2)去后屋至() (3)相委而去()(4)下车也之() 2.“君”“尊君” “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4.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 分)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阅读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d]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丕? ②诺,期返而宜。 2.解释下列句中横线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枣行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建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F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阅读三 〔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攸始至行SB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演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日:"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攸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攸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值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彳及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攸(ji)始至行部〕郭攸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程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丘道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迄(完毕) D.先墨一日(约定的日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桃花源记(节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雪窦山 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③。 越信宿④,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⑤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⑥,高下联络⑦,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⑧,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⑨“雪窦山”字。(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不类城府:意谓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④越:过。信宿:连住两夜。⑤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⑥畦(qí)、陇:园田间的长条土埂。陇,通“垄”。⑦联络:连接。⑧牧竖:牧童。征逐:追逐。⑨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B.若.仿佛若有光皆若.空游无所依 C.才.通人卿今者才.略 D.阡陌交.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语段【甲】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什么作用? 4.根据语段【甲】【乙】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雨中上韬光庵 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①阡陌交通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 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不觌() (1)有仙则名.()(2)妻子 ..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 (三)【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 (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也是关于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大家知道这个儿童叫什么吗?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2、推荐朗读 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

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 (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 5、集体朗读 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 1、质疑 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 2、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刚才问大家说没有疑问了,但是被我一个问题就给问倒了,下面来测测你们对短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期:乃:至:不:通假字“否” 去:惭:引:顾: 过中不至:去后乃至: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下车引之:4 3、同桌之间互译课文 4、教师质疑: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 ..经史,兼有才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4.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沈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匠师如其言()(2)人皆伏其精练() (3)尝射于家圃()(4)惟手熟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4.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5.《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