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案2(湘教版必修2)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案2(湘教版必修2)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案2(湘教版必修2)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案2(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从容说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80%的工业和90%的财富,人口却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20%的工业,10%的财富。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受控制地位,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尽快过渡到工业社会,实现强国富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要想发展工业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板书: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师工业区位是指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

生(齐答)运输、土地、集聚。

生阅读教材P67页第二、三、四自然段,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

材料: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工业区位理论:论工业区位》一书中,曾以“原料指数”分析最低运费点,原料指数是指工业生产中所有消耗原料、燃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如果原料指数大于1,则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企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如果原料指数小于1,则为产品指向型工业,企业应在产品消费地;如果原料指数等于1,则企业区位可在原料产地或产品消费地。如下图,O点到原料M1、M2产地和市场N的距离相等,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工厂选址在O点最合理,那么()

A.M1的原料指数大于M2的原料指数

B.M1、M2的原料指数都大于1

C.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约需要0.5个单位重量的M1、M2

D.生产1个单位重量的产品分别需要1个单位重量的M1、M2

2.若生产两个单位重量的产品需要3个单位重量的原料M1,2个单位重量的M2,那么工厂区位最好接近以下四点中的()

A.N

B.P

C.Q

D.R

参考答案:1.D 2.C

生审题得知,M1O=M2O=NO,且工厂选在O点最合理,在工厂选址只考虑运费,且运费仅与所运货物的重量和运距成正比的条件下,说明从M1和M2运来的原料重量相等,且等于从O点运到N市场的产品重量,即可知第1题正确选项为D。同理可证,第2题正确选项为C。

师(精讲命题立意)工业区位的选择事关企业的生存,利益相关,务必慎重。决定工业区位的因素当然很多,如社会协作条件、税收政策、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交通条件等。但运费无疑是一重要因素(有时是主要因素)。因为运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减少运费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本题正是立意于这一因素,来考查考生的分析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在材料限定的范畴内,这两题几乎是一个纯数学问题。所扣考点是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师(提问)相关产业的集聚有什么好处?

生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②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

师(指导学生阅读,提问)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列举出主要因素。

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归纳)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环境生态因素。

(承转)除上述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外,信息化在工业布局中有何影响呢?

板书:

信息化与工业布局

思考:在一定的区域或某一行业构筑信息化平台的作用是什么?

生(自主学习,讨论后回答)

①利于整合工业资源、协调专业化生产;

②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功能互补,加强协作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合作探究]

师生双边活动:(1)绘制工业区、居住区简易布局图,注意图例和风向的标示。

(2)理解风向频率图(即风玫瑰图)的意义,可确定该地区一年中的主导风向,并依此布局城市功能用地,协调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生(自主探究活动)了解一个工厂,分析其发展优势,限制性因素和改进措施。

生(举例)某热电厂,发展优势是:某城区唯一集中供热单位,在政府“取消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还城市一片蓝天”的政策下,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产品具有不可取代性。

限制性因素是:已被新发展的市区包围,粉煤灰、废渣、废气对市区有污染,煤炭价格持续上升,暖气价格较高,缺乏铁路专用运煤干线,公路运输量小,污染重,价格高。

改进措施:搬迁至城区西寺火车站附近,既解决了市区污染问题,又靠近铁路,可降低成本。

(承转)上述事例说明,工业企业要想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注重与其他工业部门、交通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板书:

二、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一)工业联系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个实例:

课件展示:

工业联系和工业链(以袜子生产为例)

思考:(1)如何理解“在生产链中,许多中间环节的承担者既是供应商,又是消费者”?

(2)从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海尔冰箱的上游工业是什么?下游产业呢?

(3)美国福特汽车在本土仅生产阀门、螺母,其余零部件的生产遍及瑞典、德国、日本、挪威、法国等15个发达国家,以此例说明有些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工业制成品的生产链是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家的,分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全球生产系统。有些粗加工工业或生产过程较单一的产品生产链可在同一个地方,即相关工业部门的企业聚集到一个具体区域,形成地方生产系统。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在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布局的是。

①汽车厂②化纤厂③电视机厂④有色金属冶炼厂⑤机床厂

参考答案:①⑤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探究了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和工业联系两大问题,从宏观上指明了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是工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这些条件又在不断变化着、发展着、联系着,任一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调整,甚至整体的转移、集聚,实行专业化生产,以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正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从容说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工业是相互联系的,具体到某一企业,则受到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的制约,而这些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必然会依据条件的改变寻找最低运费点布局工业,这就会引起工业的迁移和工业集聚。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1内容后,自主学习并思考:

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如何?

2.为什么劳动密集型产业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为什么仍由少数发达国家控制?

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后回答。

问题1: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1851~1900年,英国→德国。1879~1930年,德国→美国。1950~1990年,美国→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20世纪80年代,→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问题2: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多属于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环境压力日益沉重。③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所以劳动密集型工业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师(强调)提醒一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要严格审核工业的“三废”排放量和其他污染问题,防止盲目引进,以防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机会转移污染工业。

问题3: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

师这是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P72材料,小组讨论,完成1~2题。

问题1:(1)原因: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大增。②相比于高端产品而言,电视机生产已不属于高新技术,再加上日、美两国国内

市场的饱和,这类工业也逐渐向中国迁移。③中国三大品牌电视(长虹、TCL、康佳)生产技术日臻完善,产销两旺,所以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上升。

(2)影响电视机制造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①市场;②知识和技术。

问题2:原因:①资源供给方面,美国内地、墨西哥、东南亚等地资源丰富,材料供应充足;②以上三地劳动力素质水平在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却低于美国硅谷;③市场需求量和环境容量都很大。

师(总结归纳)同学们的评点精确到位。近年来,地理高考中简答题比重逐步提高,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审视具体问题,总结要点要逐条、有重点地列出,同时要注意语言简洁、书写工整。

(展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

师珠江三角洲地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由于实行了开发区在税收、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里独资引进或合资合作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工业企业,凭着技术先进,依托国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其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广州市、深圳市国内GDP分别居我国计划单列城市的第3、4位。

板书:

三、开发区和专业化产业区

思考: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浙江温州等地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很高,已形成了“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的生产格局。试分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专业化生产,使同一个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分享了专业化协作、专业化商场营销网络、社会化服务等好处,上下游配套工业得以健康发展。专业化服务部门也随之兴起,所在区域呈现出该种工业的文化氛围。

[合作探究]

讨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发展特色?

学生分四个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要点。

原因:①历史基础较好,广州自清朝起就是对外开放的商埠,对外联系较密切。②改革开放的政策惠及该地。③毗邻港澳,经济辐射作用强。④著名侨乡,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建设,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⑤企业发展方向明确,技术先进,国际市场把握较准确。

发展特色:专业化生产,同一工业部门的企业相对集聚,“一县一品”,“一镇一品”。

(承转)几乎所有的工厂都产生废弃物,不同的工厂所产生的废弃物,在性状上有很大不同。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污染的防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厂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效率,因而成为工厂的区位因素之一。

板书:

(四)工业与环境

课件展示: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图。

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单位产量污染控制费用示意

读图思考:

1.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污染工业正在由城市向农村转移,是否合理?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1:污染物排放量少,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较高。随着处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在逐渐变小。

问题2:不合理。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地区之间的有关环保法规,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治理的要求差别很大,农村地区治污费用少,治理要求低,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追逐利润,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应该受到环保法规和部门的有效制止。

生阅读教材P74“循环经济与环保产业”。

师(1)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必须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转变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模式。

(2)开发清洁技术,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无氯纸,可降解包装材料的国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1.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玻璃瓶、塑料袋

B.废铜烂铁、破布料

C.旧报纸、易拉罐

D.烂菜叶、果皮

2.1996年6月5日以“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为主题的活动日是… ()

A.世界环境日

B.世界地球日

C.世界气象日

D.世界粮食日

答案:1.D 2.A

师要求学生做P74~P75两个活动,完成问答及填空。

生活动1:(1)①水泥厂、酿造厂对大气都有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其中酿造厂对水源也有污染,还要考虑布局在河流下游区。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均对水源产生污染,其区位选择条件应是市区河流下游。③化工厂、炼油厂均对大气有污染,其区位条件也应该是市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④发电厂、钢铁厂的主要污染物有废气、废渣,所以应选择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的远郊。

(2)在淮河流域陆续关闭一大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厂,虽然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一定损失,牺牲一点局部利益,但是还淮河以本来面目,一条清澈的淮河,却保全了淮河流域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活动2:(学生填写)(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

(2)江苏、浙江、广东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课堂小结

现代的文明社会,几乎无时无处不与工业生产有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现代工业,就没有现代文明。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工业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产生了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为污染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的,绿色GDP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出现的。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的新变化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分别如下:

(一)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因工业需要建造厂房、安装设备、建造职工宿舍,一般是需较平坦的平原地区,但如果位置重要、海运方便,或者矿藏丰富,也可以“创造”合适的地形,如香港、日本太平洋沿岸,劈山填海造陆;再如中国攀枝花,劈山造地,都用人工方法创造了工业用地。

(二)资源条件。早期的工业企业受原料、燃料产地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超高压输电技术、集装箱和巨型运输船的出现,使工业逐步摆脱了区域资源条件的束缚。以钢铁工业为例,市场、技术、劳动力素质、便利的海运条件已越来越成为钢铁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如日本濑户内海沿岸的福山、上海的宝山、意大利的塔兰托、鲁尔区在莱茵河河口鹿特丹建立炼铁厂等等就是实证。

(三)市场条件。商品经济的特点,即一切为了消费者,所以市场决定工厂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早期那些易损坏、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多接近市场,但随着保鲜和冷藏技术的成熟化,这些产品也可以在原料地加工,远销海内外。例如蒙牛牛奶、伊利牛奶、三鹿牛奶保质期均可达8个月,畅销全国各地。

(四)劳动力条件。采矿、冶炼、伐木、纺织、服装、成衣,这些工业确实需要大量男女劳力。但是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换言之,是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这就是许多第三产业愿意在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周围布局的原因。

(五)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德国鲁尔区从初期成长阶段到转型和再生阶段的发展史,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经济上,人们追求的是“绿色GDP”的增长;生活上,人们追求的是高质量。所以,不光是一些拒绝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感光器材厂、IT产业,就是一些普通企业也追求环境洁净的区域。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一个具体工厂的区位选择因素。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小论文,班级交流。

活动与探究二

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发展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精略估算自己穿过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再了解父母、祖父母像你这样年龄时所穿的服装面料、款式、花色有多少种。通过对比,谈谈你对纺织工业和服装制造业发展的认识。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调查访问,查阅材料,汇总成编,或上网查询。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写一篇小论文,班级展览评比。

●追踪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厂商在选择工厂区位时,运输费用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据此回答(1)~(3)题。

(1)为了减少运费,最需要接近市场的是( )

A.制糖厂

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

D.高级时装厂

(2)运费构成中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小的是( )

A.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低

B.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高

C.原材料重量大,产品价值低

D.原材料重量轻,产品价值高

(3)工业区位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是因为( )

A.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加

B.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

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需要下降

答案:(1)C (2)D (3)B

2.下图表示某些工业部门对区位因素(仅考虑原料、能源、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判断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工业部门分别可能是( )

原料

A.炼铝、服装、家具制造

B.炼铝、制糖、服装

C.汽车、造船、水泥

D.炼铜、奶制品、制鞋

答案:BD

3.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不同工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据此回答(1)~(2)题。

(1)区位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

A.葡萄酒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B.服装加工厂、羊毛加工厂、水果罐头厂

C.造船厂、飞机制造厂、电子装配厂

D.钢铁厂、时装加工厂、家具厂

(2)啤酒厂、家具厂、面包加工厂的区位属于( )

A.原材料指向型

B.技术指向型

C.劳动力指向型

D.市场指向型

答案:(1)A (2)D

下图是“美国本土某种工业生产厂的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地理原理回答4~6题。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①

②③

4.该工业的布局属于( )

A.资源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答案:B

5.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

A.飞机制造工业

B.机车制造工业

C.瓶装饮料工业

D.高档时装工业

答案:C

6.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位于图中的( )

A.①地区

B.②地区

C.③地区

D.④地区

答案:C

7.下列各组食品,其加工厂靠近原料产地的是( )

A.鲜奶、蔗糖

B.面包、食盐

C.鱼干、饼干

D.豆浆、酱油

答案:A

8.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 )

A.煤炭资源丰富

B.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C.水陆交通便利

D.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答案:CD

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某个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9~13题。

9.该厂产品可能是( )

A.化工产品

B.电子产品

C.建筑陶瓷

D.生物药品

答案:B

10.该工厂布局首先需考虑靠近( )

A.海港

B.航空港

C.公路枢纽

D.铁路枢纽

答案:B

11.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 )

A.本地化

B.全球化

C.城市化

D.工业化

答案:A

12.该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厂与成品生产厂在地理上集聚,主要有利于企业(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A.快速交货,及时应变市场变化 B.降低生产成本,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C.集体快速转移生产地点

D.降低产品销售费用

答案:AB

13.要吸引该产品的生产企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工厂的地方,应当( )

A.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

B.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C.提供广阔的市场

D.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答案:BD

二、综合题

14.读“东亚工业区域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的分布及污染工业迁移方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出口加工区和经济特区

污染工业迁移方向

(1)从自然条件考虑,A 国发展工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是__________。

(2)20世纪70年代以来,A 国工业由__________密集型转向__________密集型。图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怎样利用这种变化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

(3)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经济特区。在图中B 处建立经济特区有哪些优越的地理条件?

(4)图中污染工业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有利:岛国,多优良港湾;不利:能源资源不足

(2)劳动 技术 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并利用本国本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3)毗邻香港,水陆交通方便,背靠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是有名的侨乡。

(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污染工业的法律约束较A 国小,环境成本低,A 国借助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之机将污染大的工业转移出去。

精校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3.4《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 受地质规律的影响,资源供给在全球的分配是极不平衡的。这就产生了生产区与消费区的空间分离,这是现代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交通运输就是利用各种运输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的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它是边疆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共有五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方便快捷、经济安全,形成了高速化、网络化、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交通运输网络一旦形成,其对聚落、城镇分布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2. 3.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教学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交通运输是进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条件。 2.掌握交通运输与聚落、城镇、商业网点布局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案例分析,结合所在家乡的具体个案,明确交通运输对聚落、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2.读图分析,理解我国北方城镇与南方城镇在选址时考虑的区位因素不同。 3.自主探究,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反过来指导感性认识的辩证的观点。 2.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第三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运输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运输既然能影响到工业的发展,那么一个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势必对该区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板书: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 (一)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P77页,并分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分布”图。 课件展示: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从容说课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 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 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湘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环境的限制 1.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

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时间长于一年;跨行政区域分界线) 1.定义: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国际迁移(国家→国家):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3.国内迁移(行政区→行政区)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1.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 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 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某一事物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资源) 3.城镇空间分布特点:①人口密集地区;②沿河、湖、海地区;③交通运输枢纽; 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知识讲解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期中考试将至,给大家汇总了必修二的知识点,请大家抽空读读背背,再配合作业本上的两套综合练习做做!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补充: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1.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说课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讲课稿

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2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

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期末取得好成绩。 四、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45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湘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

最新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1 人口增长模式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 ●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 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a.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b 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4、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校版

自用精品高一复习资料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导语:高一期末考试将至,我们高一地理组精心准备了这套期末复习资料,特别提供给大家!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1.1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非洲少数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出现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和少数发展中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定居的现象;2)国迁移:是指一个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地理必修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学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工作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学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知识,应从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加强综合性,使地理性更加突出。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相关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地理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湘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从上期期末考试情况看,六个班的成绩都有较大提高,但学生的

学习基础还是参次不齐。地理思维和地理分析表达能力都比较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虽然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有待老师们的循序渐进和引导。 四、教学目标 本学期学校共安排四次大型考试。第一、三次为月考,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入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起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因而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双基”,特别是识记性知识要求要到位,月考时也以识记性知识作为考查的重点,对理解性知识暂不作较高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月考成绩要尽可能高一些,要出现相当比例的高分成绩。第二次为期中考试,此阶段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逐步 引导学生在识记性知识的基础上努力探讨理解性知识,考查中仍以识记性知识为主,增加一定比例的理解性知识,创造一定的挑战性题目,使一部分优等生脱颖而出。第四次为期末考试,此阶段应继续巩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且有计划地指导个别学困生提高成绩。知识上识记与理解并重,通过典型习题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应试素质,确保联考取得好成绩。 五、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

精修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精品地理学习资料【精修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城市化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 【点拨】

1.自然因素: (1)气候: 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 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茶树:南方的酸性土壤,甜菜:北方的碱性土壤。 (3)地形: 平原:种植业,原因: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山地丘陵:畜牧业与林业,原因:耕作不便,不易于保持水土。 (4)水源:灌溉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市场需求量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决定因素)决定农业生产类型与规模。 (2)交通:园艺业与乳畜业,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而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政策:中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增加农民收入。 3.农业生产技术: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提高农业产品的重要手段。发达国家的农业新增产值中,有60%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 【思考】以上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种类差异(农产品类型);而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因素更多地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在这些因素中,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更多的考虑自然还是社会经济因素? 【点拨】社会经济因素。原因:自然条件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条件多变。其中市场是最终决定要素。 【讲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例: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珠江三解洲的基溏生产——地形;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市场;江南丘陵的茶树,东北的大豆——土壤;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土壤、地形、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 3.农业生产技术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 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 些国家的人口 数量还会逐渐 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家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 快,世界新增 人口中,发展 中国家占到 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 趋于缓慢,很 多国家实施人 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高高高低 死亡率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湘教版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word教案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从容说课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继农业之后,就是工业,它不单是一场生产的变革,而且给社会带来了空前无比的变化,所以人们称现今工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为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出现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已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物质生产、社会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各地景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速度之快、扩散之广、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 工业生产是利用物理的、化学的或者微生物变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来说,只要具备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水源、原材料、设备等即可进行工业生产。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决定了工业内部的联系,工业联系又为工业区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影响工业发展的各个区位因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如资源的日趋枯竭,使开采成本提高,“三废”的排放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某种产品出现世界性生产过剩、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等等,都会导致工业转移,在新的合适地区产生集聚,这种集聚往往是同类产业的大汇总,为了降低成本,开发新技术,形成了专业化产业区,又为了共同生存,加强环保,所以着力改善整治周边环境。 教学重点 1.工业区位因素。 2.工业联系。 教学难点工业联系。 教具准备工业区、居民区布局与风频图,工业联系和产业链、某大企业景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三大主要因素。 2.从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关系看工业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和师生共同学习,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当地工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理解工业联系的必要性。 3.学会应用列表、循环图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使用辩证的、全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逐步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了世界上80%的工业和90%的财富,人口却只占20%,而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拥有20%的工业,10%的财富。这种差距还在拉大,发展中国家要想摆脱受控制地位,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工业,尽快过渡到工业社会,实现强国富民。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正是为这一目的而服务的,要想发展工业必须首先了解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板书: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工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识记:城市化的含义、标志; 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意义、动力机制及特点; 3.应用: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特点 【知识梳理】 一、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城市化 (1)概念:又叫,是指和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地区的过程。 (2)标志: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 城市用地规模。 【探究活动1】有A、B两座城市,A城市总人口为1000万,城市人口460万;B城市总人口2000万,城市人口680万,哪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呢?(3)意义: 项目意义 人口转化城市能创造出比较多的机会,大量吸引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 构 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 科技的进步和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文化、思想、 观念 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 村的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 2.城市化动力机制 (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2)城市化与三次产业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服务业发展 【同步检测1】 1.下图表示某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t1到t4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② ;③。 (2)此过程被称为。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标注重点版) 一、人口与地理环境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 (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 (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 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 著部落; ②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 (5)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从“高低高”(传统型)向“低低低”(现代型)转变。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 (4)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①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 ③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 人口流动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 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 (6)人口迁移的影响: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其他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迁出地劳动力过剩问题,

新教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示范教案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一) 从容说课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