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

1.抗原递呈细胞的概念

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辅佐细胞,称为抗原提呈细胞(APC)。

2.抗原递呈细胞的种类

抗原提呈细胞分专职性递呈细胞和非专职性递呈细胞两类。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B淋巴细胞等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属专职

性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其它细胞如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各种上皮

及间皮细胞等也具有一定的抗原提呈功能,又称这类细胞为非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3.外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外源性蛋白抗原进入体内后首先被抗原提呈细胞内吞,水解为多肽片段,与MHCII类分子结合。抗原肽-MHCII复合体的细胞与CD4+T辅助细胞接触后,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MHCII和结合于MHC分子沟槽里的抗原肽,同时接受抗原提呈细胞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后活化和增殖。

4.内源性抗原递呈过程

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的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转移至内质网腔内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再经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膜上。抗原肽-MHCI 复合体的细胞与CD8+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后,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MHCI 和结合于MHC分子沟槽里的抗原肽,T细胞接受抗原信息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协同刺激信号后活化和增殖。

5.抗原的交叉递呈

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存在交叉提呈现象,即MHCI类分子也能提呈外源性抗原,而内源性抗原也能通过MHCII类途径加以提呈,但这种交叉提呈并不是抗原提呈的主要方式。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题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试题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题 52、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遵循的原则 A A、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B、沿用传统输血、病人失多少血,补多少的输血原则 C、随时与血站联系,急用急取的原则 D、根据临床需要,随用随取的原则 53、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应负责哪些工作?A A、临床用血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B、负责临床输血会诊 C、负责突发事件的抢救 D、负责业务讲座 54、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输血科业务范围:A A、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计划的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B、贮血发血 C、常规临床配血 D、参与输血会诊 55、收领、发放血液核查内容A A、血站名称、许可证号、献血者姓名、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 B、外观色泽、有无溶血、脂血 C、收、发工作人员分别签名 56、输血协议,有谁来签署?A

A、医、患双方 B、院方与患者 C、病人亲属代替 D、病人或亲属 57、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核对那些内容?A A、配血单和血袋标签中的各项内容 B、血型 C、配血单有无空项 D、血袋包装 58、医疗机构所需全血及其血液成分,需要那级政府批准的血站负责提供?A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B、由各医院批准 C、医疗机构自采自用 D、血站 59、科研用血也需要审批吗?A A、需要 B、不需要 C、自找血源 D、收集病人血样 60、突发事件时,边远地区,无正式血站或中心血库,当地医疗机构应急采血抢救后几日内报告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D A、当时 B、3日内 C、7日内 D、10日内 61、违反用血管理办法的医疗机构应负什么责任?A A、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B、批评教育 C、办学习班提高认识

免疫学试题及答案(绝对精品)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 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是指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3、CK:是指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 有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蛋白物质的总称。CK 能调节白细胞生理功 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是除免疫球蛋白 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4、TAA:指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但可在肿瘤细胞异位表达或出现量的 改变,包括某些糖蛋白、胚胎性抗原等。 5、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致敏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 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免 疫应答。 四、简答题(共30分) 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答:V区:结合抗原 C区:激活补体;结合Fc受提:调理作用; 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穿过胎盘和黏膜 2、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答:1)溶解细菌、细胞2)调理作用 3)引起炎症反应4)清除免疫复合物 1、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答:一、补体介导的溶菌、溶细胞作用:1。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2。某些病理情况下,可介导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

二、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与调理作用、(二)促炎症作用、(三)对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作用、(四)免疫调节作用 3、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区别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潜伏期长短 需要的抗原剂量大小 抗原类型TD-Ag TI-Ag TD-Ag 抗体产量低高 抗体类型IgM为主IgG为主 维持时间短长 亲和力低高 4、自身免疫病的特点 1、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高滴度的自身抗体和(或)与自身免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2、患者组织器官的病理特征为免疫炎症,并且损伤的范围与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所针对的抗原分布相对应。 3、用相同抗原在某些实验动物中可复制出相似的疾病模型,并能通过自身抗体或相应致敏淋巴细胞使疾病在同系动物间转移。上述三个特点是自身免疫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确定自身免疫病的三个基本条件。除此之外,目前所认识的自身免疫病往往还具有以下特点: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一、免疫细胞治疗概念和分类 细胞治疗分为干细胞治疗和体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前者包括ES、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治疗等。后者体细胞治疗一般是指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扩增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或无、无耐药性的显着优势,成为继传统的手术疗法、化疗和放疗后最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疗法LAK、CIK、DC、NK 和特异性TCR、CAR。(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免疫细胞靶点,是从整体上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达到缓解肿瘤症状,特异性治疗具有明确的靶点和机制,能通过激活或者抑制明确靶点来实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激活)。 目前,国际最领先的是CAR-T细胞治疗,辉瑞、诺华等巨头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从事CAR或TCR开发,国内这块还没出成果,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而我国广泛使用的是非特异性细胞疗法,主要涉及CIK,DC-CIK治疗,比如双鹭药业,北陆药业,中源协和等公司已经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还有些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二、传统非特异性细胞治疗 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而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其中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为其主要效应细胞,兼具T细胞特异性杀肿瘤和NK细胞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目前CIK细胞主要用于手术后、放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及调节患者免疫能力。 CIK 细胞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肿瘤微小残余病灶,防止复发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表面含有与靶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结合的受体,启动细胞溶解反应释放一些细胞毒颗粒或因子,从而溶解肿瘤细胞。 (2)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可分泌IL-2、IFN-γ、TNF-

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 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又称早期的医学研究发现,在胸腺依赖性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中,不仅需要T、B淋巴细胞的协同作用,还需要另一类细胞的协助,遂将该类细胞称为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s)。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为辅佐细胞。 分类 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⑴树突状细胞; ⑵单核/巨噬细胞;提呈细菌抗原 ⑶B淋巴细胞; 2.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⑴内皮细胞; ⑵成纤维细胞; ⑶上皮及间质细胞; ⑷嗜酸性粒细胞。[1] 抗原提呈MHCⅠ类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2.MHCⅠ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3.MHCⅠ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与多肽提呈。[1] MHCⅡ类 1.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 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转运; 3.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多肽的提呈。[1]

交叉致敏 交叉致敏也称为抗原交叉提呈,主要是指抗原提呈细胞能够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处理并通过MHCⅠ类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1] CD1分子 脂类抗原不能被MHC限制的淋巴细胞识别,可于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1] 树突细胞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能够直接刺激初始T细胞,是免疫应答反应的始动者; 2.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3.髓系DC主要参与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淋巴系DC通过分泌高水平Ⅰ型干扰素主要 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 4.非成熟DC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能力强,而成熟DC抗原提呈功能强。[1] 提呈过程 APC表达已被处理的抗原多肽,供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此为抗原提呈。以巨噬细胞为例,可将抗原提呈过程分为3个阶段。 1 抗原摄取:巨噬细胞通过吞噬,吸附,吞饮等途径摄取外源性抗原。 2 抗原加工处理:抗原在巨噬细胞内被降解,暴露免疫原性多肽,后者与APC中产生 的HLA-II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转运至APC表面。 3 抗原提呈:TH细胞的TCR特异性识别HLA-II分子-抗原多肽复合物。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输血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输血与检验 英文名称: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查 总学时:30 学分:1.5 理论课学时:24 实验课学时:6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输血与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它主要讲述输血安全、安全献血和输血管理、免疫血液学、血液成分制备、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相关传染病、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等临床输血学检验的基本技术、基础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熟练应用常用的免疫血液学检验技术,掌握临床输血治疗的理论,同时能针对不同的临床病例提供输血相关诊断与治疗建议。由于临床输血学是免疫学与输血治疗学相交叉的学科之一,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在以上所提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了解临床输血学的新知识、新理论及新技术,以使学生既能适应一般临床输血检验与治疗工作,又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根据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教学培养方案,教材使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临床输血与检验”(高峰主编)。理论课讲授方式应抓住最基本内容,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时数可适当地介绍反应本学科的有关进展,或已被公认并在本学科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学派观点,并给以公正的评价。实验课可根据教学经费和实验条件,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临床输血检验教学内容分为重点内容(重点掌握),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重点掌握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有关知识,同时会联系实际加以灵活运用。熟悉内容要求学生对其内容清楚明确。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性认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教学环节 在临床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教学活动分为讲课、实验、考试三个环节。 (二)教学方法 1、讲课要以启发诱导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根据不同章节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除课堂讲授外,可采用自学、组织讨论、。部分内

第十章 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递呈

第十章抗原递呈细胞及抗原递呈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根据APC提呈抗原的来源不同,可将抗原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来源于抗原APC之外,如吞噬的细胞、细菌或某些自身成分等;后者是APC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所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以及胞内某些自身成分等。 1.内源性抗原由广义抗原提呈细胞(靶细胞)经________途径提成,此途径又称为_________途径;提呈的抗原肽由_________T细胞识别。 2.外源性抗原由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经________途径提成,此途径又称为 _________途径;提呈的抗原肽由_________细胞识别。 3.专职APC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多选题 [A型题] 1. 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有一个重要标记,它是 A.表达MHC-I类分子 B.表达MHC-II类分子 C.FcR D.C3bR E.抗原特异性受体 2. 淋巴结中能提呈抗原的细胞有 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T细胞和巨噬细胞 C.巨噬细胞 D.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E.巨噬细胞和Th细胞 3.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 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

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E.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 4.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DC是重要的专职APC B.FDC滞留抗原-抗体复合物于细胞表面,有利于B淋巴细胞摄取抗原 C. DC提呈外源性抗原能力强 D.DC提呈内源性抗原能力强 E.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 5.下列哪种物质与MHC- II 类分子抗原提呈有关 A. Ii B.LMP C.TAP1 D.泛素 E. TAP2 6.关于APC提呈抗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内源性抗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B.内源型性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 FDC向B淋巴细胞提呈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脂类抗原与CD1结合,由APC提呈给CD4+T、CD8+T、CD4-CD8-和NK1.1T 细胞。 D. 记忆性B细胞将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h2细胞 E. TAP参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的处理 7.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外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A. MHC- I 类分子 B. MHC- II 类分子 C. BCR D. TCR E.Fc R 8. 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内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

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规范(护理) 一、血液常规采集与运送规范 (一)、常用真空采血管的种类 1、促凝管/分离胶促凝管(橙色/黄色):用于医学检验中生化学、免疫学、 血清学、各种病毒检测及血库检查血液标本的采集与盛装。管壁经特殊处理,防止挂壁及溶血现象。 2、枸橼酸钠1:9(蓝色)管:用于凝血机制等检查,按抗凝剂与血样体积比为 1:9设定的真空采血管,具有准确的血液量与抗凝剂总量,配比精度较高。 3、肝素钠/锂(绿色/墨绿色)管:用于急诊生化、血液流变学、全血铅测定 的血液标本采集。对血液成份干扰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具有血浆分离速度快,与血清标本指标兼容性强等优点。 4、EDTA(紫色)管:抗凝剂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分子量292)及其盐, 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验,不适用于凝血试验及血小板功能检查,亦不适用于钙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铁离子,碱性磷酸酶,肌酸激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的测定及PCR试验。 (二)多管采样时采集次序 多管采血时一般按下列顺序:凝血试验→血沉→血常规→其它。以防止凝血因子活化,或者血小板聚集而影响检验结果。 多项检测同时采血时应按下列顺序采血:①血培养;②无添加剂管或促凝管;③凝血管;④有添加剂管的顺序为:a.橼酸盐管;b.肝素管;c.EDTA管;d.草酸盐/氟化钠管。 (三)各种血标本的采集及注意事项 1、血常规检验标本 一般用EDTA-2K(EDTA-K2?2H2O) 1.5~2.2mg/ml抗凝(EDTA抗凝管,紫色帽)采血。 采血注意事项: 1)应按抗凝管刻度准确采静脉血至2ml。 2)采血后立即上下颠倒混匀(5~10次,不可用强力震荡,以免造成溶血。);

血液运输要求

血液运输要求 1、血液运输 指将血液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 2、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在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条件、血液质量实行的控制、监督、检查和检验等措施。 3、运输方式 本院主要是采用盛装血液的运输箱借助汽车等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4、血液运输箱 4.1外观和内壁要求如下: 4.1.1箱体在盖合后应整体密闭,能防尘、防雨、防滑; 4.1.2箱体外观和内壁的表面光洁平整无裂痕,能防止液体渗漏; 4.1.3箱体在装入血液之前应保持清洁状态,应易于消毒和清洗。 4.2箱体材料:应保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箱体不变形,内部材料不自发产生有害气体。 4.3保温性能如下: 4.3.1装载4C ~20C物体时运输箱外表面不应出现明显的凝露现象;4.3.2血液运输箱的保温性能应在血液冷藏运输箱投入使用前进行确认,以确保符合要求。(验证方法参考《血液运输要求》) 4.4运输温度 4.4.1运输全血及红细胞类血液成分(不包括冰冻红细胞):应维持在2-10C;

442运输冰冻血浆、冷沉淀:应维持在冰冻状态; 443运输血小板:尽可能维持在20-24C; 4.4.4运输冰冻红细胞:应维持在-5C或以下温度。 4.5质量监控 4.5.1血液运输过程中应有可供追溯的记录,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血液的品名、数量、规格; 血液的发放地和运输目的地; 血液发放日期、时间、负责发放人员的签名; 血液接收日期、时间、负责接收人员的签名; 运输设备。 4.5.2运输血液前检查冷藏运输控温设备的性能和运行状态,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运输。 4.5.3运输过程应符合血液运输温度。 4.6采用血液运输箱运输血液应按血液成分运输要求分箱装载,并不得在同一运输箱内混装其他任何物品。 4.7定期对血液运输箱体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免疫细胞疗法联合化疗

免疫细胞疗法联合化疗 化疗即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优点在于化疗药进入人体后能很快分散到全身,既可杀死局部的癌细胞,也能杀死转移的癌细胞,全身减少肿瘤负荷,见效快,并能抑制肿瘤生长与扩散,对原发灶,转移灶,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暂时控制的作用。 但化疗对杀灭癌细胞并无特异性,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造成机体免疫损伤,而且过度化疗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部分肿瘤对药物不敏感,化疗不可能彻底杀死体内所有癌细胞,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癌细胞还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同时化疗还会产生很多的毒副作用。 免疫细胞疗法联合化疗,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杀灭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细胞; 增强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 迅速恢复化疗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损伤,并进一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 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化疗对免疫细胞进一步发挥作用也能起到协同作用: 部分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霉素等治疗病人后,可提高肿瘤的抗原分子和FAS等肿瘤凋亡受体表达,有助于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更易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在线咨询医生请访问中国生物治疗网

https://www.doczj.com/doc/da9869634.html,另外吉西他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治疗后,可抑制病人体的MDSC、Treg等免疫抑制细胞,有利于免疫细胞引发病人自主的免疫应答; 还有蒽环类、丝裂霉素等化疗药物治疗后,可非特异性的激活病人的巨噬细胞,来杀灭肿瘤细胞; 另外化疗药物可提高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免疫细胞分泌的杀灭肿瘤细胞的因子进入未与之结合的肿瘤,引起肿瘤细胞的崩解,导致"旁观"的肿瘤细胞死亡。 同时肿瘤细胞在化疗时被杀伤,释放抗原入血,对于生物免疫治疗中提取抗原进行DC疫苗和效应细胞的制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联合应用方案设计: 免疫细胞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将单纯化疗、间断性治疗转变为综合治疗及连续性治疗,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广州肿瘤医院https://www.doczj.com/doc/da9869634.html,治疗方案是: 1、可以在整个化疗疗程前期应用免疫细胞治疗; 2、在化疗间期应用,比如患者采用的是21天化疗方案,可以于每次化疗前1天采集细胞,化疗后约一周左右开始回输。 3、整个化疗结束后,也可应用免疫细胞治疗,可于化疗后约一周采集细胞,培养10-14天进行回输。 免疫细胞治疗与化疗交替应用,既可以杀伤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干细胞和其它处于非增殖期的肿瘤细胞,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效缓解化疗所引起的副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血液输注技术规范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其目的是治病救人。鉴于输血可能发生多种不良反应和传播多种疾病,因此在临床输血前应认真进行评估,权衡输血的利弊,能不输的尽量不输血。如果患者确需进行输血治疗,应选用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全血输注 全血(whole blood,WB)是指将人体一定量的血液采集入含有抗凝保存液的血袋中,不做任何加工的一种血液制品。全血输注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已有百余年历史,但随着输血观念的转变,全血的直接输注也越来越少,输全血逐步被输成分血所取代。现全血主要作为制备各种血液制品的原料。全血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为红细胞、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等,输注后起到补充红细胞、稳定凝血因子和扩容的作用。 一、输注全血的适应症 (一)急性大量出血 如产后大出血、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时,患者丧失大量血液,红细胞和血容量明显减少,当失血量超过自体血容量的30%,并伴有明显的休克症状时,再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的基础上,可输注全血。 (二)体外循环

心肺手术时,常见体外循环机。过去常见全血作泵的底液,现主要使用晶体液和白蛋白,较少使用全血。 (三)换血 新生儿溶血病患者经换血可去除胆红素、抗体及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当前主要采用换血和白蛋白联合治疗,效果比单纯换血治疗要好。在换血时,一般使用新鲜全血。但何为新鲜全血,当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指保存五天内的全血。选用新鲜血主要是因其钾含量较低及2,3-DPG的水平较高,后者有利于恢复机体氧的供应。 二、输注全血的剂量和方法 (一)剂量 没有固定的标注,应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输血的适应症、贫血的轻重及心肺功能来决定。全血作用是补充红细胞的同时扩充血容量。一般来说,给一个体重60kg,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输注一单位的全血(200ml)可提高血红蛋白(Hb)5g/L。但由于供着的个体差异,所含血红蛋白有所不同;再加上全血采集量的误差,每个患者输注后Hb的改进有所不同。 (二)输注速度 全血输注速度应根据情况而定,如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输血速度宜快,而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速度应适当放慢。一般开始时输血的速度应较慢,约5ml/min,10~15分钟以后应适当放快,1单位全血多控制在30~40分钟输完较合适。

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国家卫生部医政处第三类技术准入制管理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使用体外培养获得免疫活性细胞作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技术。本管理规范适用于在临床上已完成安全性和有效性认证,并符合伦理要求,只涉及T细胞和NK细胞作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技术。这类新技术已在世界多个国家开展,目前基本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为规范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保障人体健康,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促进我国相关生物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第一部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范畴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从自体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增后输入患者体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这类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主要包括: 一. 自体CIK细胞(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二. 自体TIL细胞(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三. 自体DC-CIK细胞(自体树突状细胞刺激的CIK细胞) 四. 自体CTL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 五. 自体γδT细胞(自体伽马德尔塔T细胞) 六. 自体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第二部分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机构要求 一、临床应用机构基本要求 (一)开展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应当与该医疗机构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部门核准登记的三级甲等医院或省级及省级以上专科医院。 (三)具有与免疫细胞治疗相关的科室。科室人员组成包括有从事人体免疫细胞治疗相适应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具有免疫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和免疫细胞制备技术人员。该科室职责包括接受体细胞免疫治疗患者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管理和随访,疗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规范治疗的程序建立,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具备从事体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的专业检验科室和人员。(四)具有人体免疫细胞治疗所需要的场地、设备和设施。(五)医院设有管理规范、运作正常的临床伦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中从事人体细胞免疫治疗的相关人员不超过委员人数的1/4。 二、从事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人员基本要求 (一)免疫细胞治疗临床医师 1. 从事免疫细胞治疗的临床医师应取得《执业医师证书》、有5年以上相关临床诊疗工作经验。负责人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主管医师应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采供血机构上岗证考试考前复习题:成分输血模拟试题

成分输血模拟试题 2006年8月4日18:54:24 单选题 1、红细胞在正常人体血液循环中的平均寿命是多少时间?() A、 10天左右 B、60天 C、120天 D、80天 2、血小板在正常人血液循环中的平均寿命大约是多少天?() A、3-4天 B、10天左右 C、24小时 D、7天 3、输用保存几天的血液可防止传播梅毒?() A、 1-2天 B、2天保存 C、3天以上的血液 D、无关 4、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有哪些?() A、糖、脂肪、蛋白质 B、无机盐、白蛋白、球蛋白 C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D、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 5、手工法制备血小板1单位不保存者容量应为() A、25-30 mL B、50-70mL C、 15ml D、30-50ml 6、手工法制备血小板保存期为() A、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24小时 B、4±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24小时 C、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天 D、22±2℃ 3天 7、机器单采血小板需要保存的应采集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为() A、250-300mL含血小板量2.5×1011 B、125-200mL含血小板量2.5×1011 C、125-200mL含血小板量2.5×1010 D、150-300ml含血小板量2.5×1011 8、特制血小板现分为几种?( ) A、3种 B、4种 C、5种 9、CPDA保存液保存的全血在7-10天内,2、3-DPG值() A、基本正常 B、显著升高 C、显著降低 10、血液的有效保存期如何制定的?( ) A、根据红细胞输注人体后24小时存活率为70%以上时保存天数 B、根据红细胞输注人体后24小时存活率80%以上时保存天数 C、根据红细胞输注人体后24小时存活率90%以上时保存天数

免疫思考题及答案

1、免疫定义:①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再感染有抵抗力,不患疫病,即抗感染。 ②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并能将非己成分排出体外的复杂的生理学功能。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 2、免疫的三大功能和三大特点是什么? 答:⑴三大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②免疫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⑵三大特点:①识别自己与非己;②特异性;③免疫记忆。 3、免疫系统的构成 骨髓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 法氏囊 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 外周免疫器官骨髓 哈德氏腺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 抗体 免疫相关分子补体 细胞因子等 4、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树突状细胞、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系统、红细胞)第三章 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物质。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 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族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微生物之间性质相同的抗原。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免疫原性: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应答产物。 反应原性:抗原+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特异结合。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源性---是抗原的首要条件: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物质(自身抗原) 2、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答:异源性;大分子物质;分子结构复杂;物理状态;适当的进入途径。第四章 抗体(Ab):是由抗原致敏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对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或尚不知是否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

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

附件3 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 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指从自体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经过体外激活和扩增后输入患者体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或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本管理规范适用于在临床上已完成安全性和有效性认证,并符合伦理要求,只涉及自体T细胞和NK细胞作为治疗手段的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甲等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与应用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有关的诊疗科目。 (三)具有与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相关的科室,科室人员组成包括有与开展人体免疫细胞(T细

胞、NK细胞)治疗技术相适应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具有免疫学专业背景的专家和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制剂制备技术人员;具备开展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的场地、设备和设施;具备从事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质量控制的专业检验科室和人员。 (四)医院设有管理规范、运作正常的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 (五)有至少2名具备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 2.有10年以上开展本技术临床应用相关专业临床诊疗经验,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本医院连续工作不少于2年。 3.经过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 细胞)治疗技术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犬猫血液 输血知识

动物交叉配血试验 一、概述 交叉配血试验用于检测贫血的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的血清型是否相容,用于预防受血动物输血后发生输血反应。 1.主测配血试验是检测受血者血清中是否有抗供血犬红细胞抗体,如果有则不能输血。 主测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浆+供血者红细胞 2.副测配血试验是检验供血者血清中是否有抗受血犬红细胞抗体,即使有也可以忽略,因为供血犬血液进入受血犬体内后很快被稀释。 副测配血试验:供血者血浆+受血者红细胞 3.多数犬不存在自然产生的抗体,因此从未输过血的犬初次交叉配血试验显示相容性。 4.曾经有受血经历的犬,在第二次输血前,即使用同一供血犬,也一定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5.猫能产生自然同种抗体,所以在猫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还能鉴定猫的血型,若主测配血试验不相合,受血猫可能为B血型,供血猫为A型血。若副测配血试验不相合,受血猫可能为A血型,供血猫为B血型。如果交叉配血实验相合,则供血猫和受血猫血型相同。猫的血液最好在需要输血时,现采血现输血,不要长期贮存。 二、步骤 1)分别取0.5毫升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抗凝血液,可用EDTA抗凝,或者从供血袋内取血;(见下图) 2)对抗凝血进行离心,2000转每分钟,离心5分钟;(见下图)

3)离心后,用移液枪吸取上面血浆,放入另外的一个试管,并标记;或者直接转移入贴有主测、副测和受血者对照标签的3支1毫升离心管中,每支离心管中加对应血浆100微升。 (见下图) 4)用磷酸盐缓冲盐水或者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遍,并制成5%的红细胞悬液。操作方法是:加入洗涤液后,用手指轻弹试管底,使红细胞和洗涤液混合,再2000转每分钟离心5 分钟,取上清液扔掉,如此重复3次;(见下图)

细胞免疫疗法介绍

【414】肿瘤免疫疗法介绍 2014-12-21张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 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最具前景研究方向之一,各大药企纷纷寻求 与其他公司合作研发肿瘤免疫相关治疗方法。初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治疗 有效率非常高,Science杂志也将肿瘤免疫疗法评为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第一位。 本文首先介绍肿瘤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然后是作用机制和具体分类,已经上市或在研药物、市场预测,最后列举各公司之间的收购合作及国内部分 参与相关研发的公司。 1肿瘤治疗发展历程 1.1传统疗法 手术切除、化疗、放射线治疗。其具有局限性:手术切除的方式常因为癌细胞入侵蔓延到邻近组织或远端转移而效果有限;化疗受限于对体内其他正常组织的毒性;放疗辐射也同样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伤害。传统疗法都是对身体有极大负担,并且在发生恶性转移后,无论是何种方式都是很难彻底治愈。 1.2靶向疗法 20世纪末出现的靶向疗法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 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伤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单抗。 小分子靶向药物: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节,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异常、过度表达某些受体蛋白、抗肿瘤血管形成等,从分子水平来一转这些恶性生物学行为,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单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作为靶向治疗的载体,将化疗药物、放射性同位素、毒素等细胞毒性物质特异性地运送到目标部位,而选择性杀伤靶细胞。 但靶向药物存在不足:主要有分子靶向药物有效性低,某种药物只能对特定突变基因型肿瘤产生作用;肿瘤基因突变产生药物耐受性导致长期的治疗效果下降;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部分肿瘤不能通过靶向药物得到有效治疗。 1.3免疫疗法 最新的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肿瘤微环境抗肿瘤免疫力,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

《免疫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

《免疫细胞制剂制备质量管理自律规范》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2016年10月10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3) 第三章人员 (4) 第四章场所及设施 (5) 第五章设备 (6) 第六章样本及物料 (6) 第七章工艺 (9) 第八章检测与放行 (11) 第九章储存与运输 (12) 第十章标示与追溯 (14) 第十一章附则 (1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协助免疫细胞制剂制备机构(以下简称机构)在制备过程中避免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及差错,且保证免疫细胞制剂的安全性、生物学效应,参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和指导原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的免疫细胞是指人体组织来源(骨髓、外周血、胸腹水、脐带血、淋巴结、肿瘤组织)中获得的用于以治疗为目的免疫细胞。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免疫细胞制剂制备的所有阶段。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第四条机构应建立与免疫细胞制剂相符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配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对应条件。 第五条质量管理体系应涵盖影响免疫细胞制剂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物料、免疫细胞制剂的制备、控制、放行、储存和运输的全过程,确保制备的免疫细胞制剂符合预定用途。 第六条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管理文件、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电子方法保存的记录应有其他可靠的方式备份以确保记录安全。 第七条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对错误、意外事件、可疑不良事件、偏差、变更和投诉等进行调查、评估、文档记录及报告的程序和措施。 第三章人员 第八条机构应配备与细胞制剂制备相适应的人员,关键人员至少应包括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第七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辅佐细胞的是 D A APC B DC C Mφ D T E B 2.有关APC错误的是 D A 即抗原提呈细胞 B 分专职和兼职 C 包括Mφ D 包括血小板 E 包括DC 3.与Mφ功能无关的是 D A 杀伤肿瘤细胞 B 提呈Ag C 免疫调节 D 产生IL-2 E 产生TNF 4.对巨噬细胞而言,错误的是 E A 由血单核细胞演变而来 B 具有多种形式 C 可摄入并降解微生物 D 可处理并向T细胞呈递抗原 E 属于兼职APC 5.根据下列哪个特性可将Mφ与淋巴细胞分离 C A 趋化性

B 吞噬能力 C 对玻璃与塑料制品的粘附性 D E花环实验 E IgG介导的ADCC效应 6.下列细胞中,具有抗原提呈作用的是 B A N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肥大细胞 D 嗜酸性细胞 E 嗜碱性细胞 7.关于树突状细胞的论述,下列哪项错误 D A 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B 一般无吞噬功能(早期研究认为) C 表达MHC-II类分子 D 有SmIg E 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是最重要的刺激细胞 8.下列哪种摄取抗原的方式是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 D A 非特异性吞噬颗粒性抗原 B 非特异性吞饮可溶性抗原 C 被动吸附抗原 D 借助抗原识别受体摄取抗原 E 借助表面IgG Fc受体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 9.一般情况下,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具有的关键性效应分子是 B A MHC-I类分子 B MHC-II类分子 C FcR D C3bR E 抗原特异性受体 10.巨噬细胞表面缺乏 E

A C3b受体 B IgG Fc受体 C 细胞因子受体 D LPS受体 E 羊红细胞受体 11.Mφ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C A 清除废物 B 转运抗原 C 与致敏T细胞结合,具有特异的抗菌作用 D 加工提呈抗原 E 产生细胞因子 12.关于DC,不正确的描述是 C A 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发现 B 是功能最强的APC C 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 D 有许多树突状突起 E 是1973年发现 13.DC表达 D A CD21 B CD19 C CD3 D CD11c E CD8 14.有关DC分布,错误的是 A A 脑 B 肝 C 肾 D 脾 E 皮肤

血液制品临床合理使用规范

九江学院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 血液制品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规范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血液制品药物的临床使用,改善血液制品短缺现状,促进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收录的血液制品品种,结合临床实际常用的品种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人纤维蛋白原、人凝血因子Ⅷ等血液制品,特制定血液制品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规范。 一常见血液制品的主要药理作用及适应症 1 常见血液制品的主要药理作用 药物主要药理作用 人血白蛋白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及解毒;营养供给 球蛋白受者血液中的IgG水平,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 人纤维蛋白 原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经凝血酶酶解成纤维蛋白,在凝血因子Ⅷ作用下形成坚实纤维蛋白,发挥有效的止血作用 人凝血因子 Ⅷ在内源性血凝过程中,凝血因子Ⅷ作为一辅因子,参与凝血因子Ⅹ的激活,从而使凝血过程正常进行。输用每公斤体重1个单位的人凝血因子Ⅷ,可使循环血液中的因子Ⅷ水平增加2%~2.5%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药理作用与人凝血因子Ⅷ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品:1.不含von willebrand因子;2.含BHK或CHO蛋白;3.不含红细胞凝集素(抗A、抗B)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本品含有维生素K依赖的在肝脏合成的四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上述任何一个因子的缺乏都可导致凝血障碍。输注本品能提高血液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浓度 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LG是人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猪或兔所获的抗血清(ALS)精制而成,可抑制经抗原识别后的淋巴细胞激活过程,特异性破坏淋巴细胞 2常见血液制品适应证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自身免疫应答: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体内检出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B细胞,此为自身免疫应答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MIS)黏膜免疫系统即(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由弥散分布于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及粘膜下的淋巴细胞组成。功能: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发挥黏膜局部防御作用;产生分泌型IgA(SIgA);口服蛋白抗原介导免疫耐受。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命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原,诱导时间较长(数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数月到数年),应用在预防方面。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是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体、致敏淋巴细胞,诱导时间较短(立刻),体内维持时间较短(2周到数月),应用在治疗和应急预防方面。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属于粘附因子的一种,此类分子具有与IgV区和C区相类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系列也具有同源性,在粘附作用中,它们通常作为整合素成为其他IgSF的配体。(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TCR识别并结合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导致ITAM 所含酪氨酸磷酸化,与ZAP-70等信号分子中SH 2结构域结合,可活化相关酶,将识别信号转入T细胞内。CD3是参与TCR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CD3肽链的缺陷或缺失,将导致T细胞活化缺陷。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首先报道于1981年,1984年证实人类免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