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牧小传

杜牧小传

杜牧小传
杜牧小传

杜牧传记

说到诗人,我们肯定会想到唐代诗人辈出,佳作如林;说到唐文学,我们也无不想到唐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唐文学的繁荣以诗为最高成就。它是一代文学的标志。盛唐的辉煌让李白、杜甫等诗人有了进取的精神,、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然而安史之乱之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一些人士大受打击,长庆以后中兴成梦,诗也渐成退潮之时,而这时诗坛又在一片退潮中掀起了小股波浪。他们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有“小杜”之称的杜牧便是这股波浪,他是一个诗人,他有军事家的策略,他有政治家的才能,他和他的诗成了晚唐一道靓丽的风景。晚唐诗坛的形式主义之风盛行,反映现实的作品不多,杜牧的出现了完全打破了这种形式,他能写现实、写国计民生,特立独行于晚唐诗坛。

一、家道变迁,少年志怀高远

二、8年幕僚,初入仕途,惨淡收场

杜牧制策登科后,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任职不到半年就应江西观察使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团练巡官,事大理评事,赴洪州充任幕僚。830年,沈传师迁宣*观察使,杜牧也随同前往宣州。不知道杜牧选择幕僚放弃弘文馆校书郎一职是对是错?更准确地来说选择入仕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从此以后,杜牧的生活开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他的举措也影响着他以后的人生。

杜牧一生都以他的祖父为榜样,所以他选择进入幕府来作为他以后能一展宏图的跳板,然而这个决定却让他度过了枯燥乏味,碌碌无为的8年。文宗大和5/6年,杜牧在宣州幕中度过。这段时间他为李贺集作序,还与沈传师和沈术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他听到听说牛僧孺由武昌节度使入相,杜牧有感他在武昌

时候的赫赫政绩,作了《寄牛相公》,写“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来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此时的杜牧还抱有青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他在为统治者任用贤臣而高兴。文宗大和7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赴扬州,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此时的杜牧已经31岁了,入幕府已经5年了还是无所作为,杜牧的激情已经被消磨殆尽了。扬州是一个风花雪月之地,自唐初以来,开明的风气使得狎妓冶游成为一种风气,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也总是流连于烟花之地,再加上晚唐的光景使得一些有志之士放弃仕途,更加助长了这种风气,于是杜牧也大受影响。杜牧在供职之余,颇好宴游。“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就是在扬州生活糜烂而被人称为“风流才子”。杜牧终日流连酒色,甚至让牛僧儒不得不派人暗中保护他的安全,等到他离开扬州赴京时,牛僧孺还叫人抬出几箱关于杜牧每天行踪的报告,可见当时杜牧有多么风流。这难道是杜牧的本性吗?我想不是的,是因为当时正直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两派都赏识他的才干,可是杜牧是一个性格秉直的人,他不会趋炎附势,不会迁就、倾向某个党团,所以他处于夹缝之中,只能做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官。多少年的时间下来自己还是毫无发展,仕途无望,他颇感壮志难酬,郁闷不已,所以他寄情与酒色来排解自己心中的不快。但是杜牧并非完全堕落下去,在扬州期间,他还鞭辟入里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写了《罪言》《原十六位》《战论》《守论》等军事论文,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一直关注的国事,一直思考着为国家寻找治国之策,他关注政治,所以他才会力顶用武力削藩的策略。

835年,杜牧转监察御史,赴长安供职。杜牧结束了8年枯燥的幕僚生活,重新拾起已经削弱的斗志,正准备大干一场,青史留名。在进京途中,他突闻李甘因受李训、郑注等人被贬,朝廷中正酝酿这一场朝臣与宦官的争斗,这个消息

对他来说犹如是晴天霹雳,本来将会是一个很好的能大展拳脚的政治舞台,现在却混乱不堪,他的心情很是复杂。甘露之变的前兆让杜牧急转方向,分司东都。这时我们不得不佩服杜牧的政治远见,他当时因欲避朝中皇帝、朝官与宦官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而避世洛阳的决定让他躲过了“甘露之变”这个政治浩劫,或许这是他的幸运,或者这又是他的无奈,因为一次与京城的擦肩而过可能会导致他再无可能进京。杜牧作《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历数李训、郑注等人的陷害贤臣,专权罪名,表达自己对李甘的同情和自己无缘朝廷的愤怒。在洛阳东都,他遇到了江西歌妓张好好,想到曾经她是沈术师的宠妾而现在却当炉卖酒,不禁感慨命运的无法掌握,一是为张好好等歌妓鸣不平,一是表达自己仕途坎坷的无奈。杜牧羡慕冀处士淡泊名利的胸襟和潇洒飘逸的生活,以及经邦济世的才能《洛中送冀处士东游》,“连昌绣岭行宫在,玉辇何时父老迎”他希望河山能够振兴。此时的杜牧的心境只能说是:充满了有志难逞,沉抑下僚,无所作为的苦闷和不平。

二归隐与入仕的纠葛,杜牧二次入京

837年,杜牧因弟弟眼疾,告假百日,东下扬州,陪弟弟看病。在禅智寺里感觉到的清幽雅静使得杜牧受伤的心更加感觉到孤独。838年,杜牧第二次进入宣州幕中,但是这和第一次岁沈传师来宣州情况不同。前次刚入仕途,壮志满怀,此次正被卑官薄宦和有志难展的苦恼煎熬着,加上身上还带着重病的弟弟,心情是凄楚的。他惆怅的心情无法排除,只能寄情山水,不停地游玩宣州各地,好像是想要用满眼的景色来充斥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忘却一切烦恼。杜牧登宣州城内名胜开元寺,描写登楼时的所见之景,写下了《题宣州开元寺》,可是想那诗圣杜甫《登高》也只是慨叹年老人至苍茫的无奈,杜牧又何能完全抛却苦闷的心境呢?此时的他真希望滂沱大雨冲刷所有的烦恼《大雨行》。《题宣州开元寺》《偶游石

盎僧舍》《是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溪下舍人》这些诗都表现了宣州美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纵情山水,归隐之心跃然心头。然而杜牧性格、志向、爱国心,他的社会理想只会让他依然浮沉于世。我也觉得杜牧真像众人所说那样是在故作旷达。的确,严酷的现实让杜牧磨光了早年的锐气,自然中的青山秀水让他疲惫的心得以休憩,他很想像元处士那样身世两忘,纵情山水,拜托尘世的烦恼,但是他只是羡慕而已,他做不到,因为他那颗看似平静的心还是会为国家而激动起来。838年,因百日假满,杜牧迁左补阙,史馆修纂。他没有拒绝,一方面他觉得自己为人臣子,另一方面他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他觉得第一次的擦肩而过让他与政治舞台失之交臂,这次他定能把握住机会,只不过是没有当年的激情,而是有些犹豫,或许是长时间沉迷山水让他激进的心有些缓和了吧。杜牧经长江汉水、经南阳、武关商山而至长安,一路上心处于归隐与入仕的纠葛中。

此次入京依旧还是那么短暂,当时正值李党是朝廷的主力,虽然他推崇李德裕对藩镇处理的策略,但是由于李德裕顾忌他与牛党相交甚好,他还是遭到排挤,被贬为黄州刺史。可想而知他的新是多么的低落,他只想能展示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恢复盛世局面出一份力,却因为朋党之争使自己没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他不服,他无奈,他悲痛。他一向主张“文以致用”“不务奇丽,不涉世俗”,所以他的诗完全表达了他的低落。他写《君斋独酌》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愤懑,写《早雁》《抒怀》表达对国家危难、百姓疾苦的担忧。在黄州和池州任上,他察访调查,革除了地方上的很多弊政,为整顿治理地方做出了努力。虽然沉郁的官场经历、内忧外患的时局使得杜牧“少年垂白须”《张好好诗并序》至为黄州刺史,更是“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却又沉沦下撩,才不见用,青春时期雄心勃勃的经国济世之情日渐低落,然而到了会昌年间,皇帝又有所作为,

又任用有政治才能的李德裕为相,使得国家出现了较好的政治局面,这时杜牧的政治热情受到鼓舞,经国济世的愿望在此腾起。于是他又向社会表露了自己的心声“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843年,李德裕发兵讨伐泽路、抗击回纥,杜牧经兴奋地未等捷报就唱起了凯歌,又积极上书,陈述自己的军事观点,844年,国家要收复河湟,,他甚至要请命出关,杀敌报国。会昌年间的中兴之势让杜牧重新燃起了对社会美丽的幻想,虽然我们都知道那是垂死前的挣扎。

武宗会唱5年,杜牧为池州刺史。在池州,他还是上书李德裕,论江戝事,还是希望李德裕能采纳他的建议,并且重用他,可是朋党之争还没有结束,杜牧依旧无法有所作为。七月,“唐武帝灭佛”事件又轰动一时,远在池州的杜牧听闻之后不仅为统治者拍掌叫好。寺院自唐五代皇帝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有着独立的政治,并且可以免徭役,这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实力,加重了国库负担。武帝的这一举措让杜牧看到了统治者有意兴邦治国,让杜牧拍手叫好,但是这一举措又让那些僧尼的命运发生重大的转变,“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还老僧俗》《斫竹》等都表现了僧尼还俗的落魄和苍凉,表达了杜牧的深切同情。846年9月,杜牧移睦州刺史。从黄州到池州到睦州,杜牧一直徘徊于政治边缘,他曾经抱有希望,认为自己为国君治理好地方就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可是国事还是那么紧张,国家还没有稳定下来,会昌年间的中兴快要褪尽,6年的辗转的刺史生活让杜牧更加觉得人生的灰暗。此时的他好像是受伤的小鸟,希望回到家的怀抱,他开始感觉自己漂泊于外,对家乡、对友人无比思念,同时又感觉自己年老,有点力不从心,心情自然更加低落。“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不仅看透了人生,对自己急于追求功名,没有看透事实颇感可笑,饱含了无奈之意。

三次入京,坚决出仕,安享晚年

宣宗大宗二年,杜牧内迁为司勋外郎、史馆修撰。九月初,自睦州启程,取道金陵、宋州,十二月抵长安。一路上他不停地告诫自己要谨少慎微,为官须乖巧,以免重蹈覆辙。他甚至发出“浅深须揭厉,休更学张纲”的感慨。《除官归京睦州雨霁》相比年轻时的豪放不羁,相比于第一次入京时的斗志昂扬,现在的杜牧俨然有了稳重的感觉,他很想好好把握这一次机会,因为自己已经年老,这样的机会又能有多少呢?大中三年,吐蕃内乱,沙皇地区人民起义,唐朝趁机收复了原州、秦州等地,杜牧以及夸张的手笔歌颂了宣宗的功勋,“吉甫裁诗歌盛业,一篇《江汉》美宣王”,他还把自己多年的心血《孙子注》献给了朝廷。这次在京两年时间算是最长的一次,然而杜牧并未能向范仲淹、王安石一样有所作为,只是难着微不足道的俸禄养家糊口,而这些俸禄根本不够日常开销。他看到统治者一味粉饰太平,重于玩乐,唐王朝腐败不堪的局面没有改善的趋势,于是杜牧终于看到了本质。他对统治者的幻想彻底打碎,他终于明白,并非一些能人志士能挽救国家,而是统治者的昏庸才是根本。于是杜牧在850年三上宰相乞求出为湖州刺史。有人说杜牧要求湖州刺史,是因为有一个十年之约。故事又不得不追溯到杜牧第一次在宣州幕僚的时候了,杜牧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湖州刺史盛情款待,找来全部妓女,可是杜牧没有看到一个满意的,于是他建议湖州刺史在江边举行一个竞渡的娱乐活动,让全湖州的人都来看,而他则在人群中找自己中意的美女。终于在晚上,他看到一个乡村老妇人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姑娘,杜牧一看便说:“此女子真是天姿国色》。”便与妇人相约十年之后来娶她,若是没有如期赴约就另行嫁人。后来他一直想念那个女子。后来十年以后杜牧再次去而那个女子早已结婚,杜牧还写下“自是寻春去校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自满孙”,所以就有了这种说法,不管是何种理由,反正杜

牧已经无意仕途了。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浅谈杜甫律诗中的流水对 (04年2月13日) 我们在中学时就都读过杜甫的七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与七律诗体之间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有的,一方面,杜甫是七律诗的集大成者。七律一体并不古,大约是在所有古、近体诗中最晚成熟的一种诗体,是在唐朝新起的,但是在杜甫之前,比较平淡,杜甫的七律一出,雄浑浩荡,超忽纵横,气象极尽阔大,不仅大大推而提升之,而且带动有有唐一代诗风的走向。后来的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杜牧、许诨、李商隐等都是以学杜甫为能事,成为七律名家,创作出了无数名篇流世;整个《全唐诗》里七律占了近一半,几乎都可以说是杜风之绪。 另一方面,杜甫自己的诗里,也差不多是以七律为代表的。我们知道杜甫弱于绝句;古风虽也不错,但仍以律诗为强项;在他遗今的律诗中,虽然五律数量多于七律,但后人公认,七律成就相对高于五律。所以可以说,杜甫诗以七律为代表,七律诗以杜甫为代表,仍可以说唐诗以七律为代表,这就与人们通常认识的唐诗以李、杜为代表很接近了。 杜甫对于七律有什么贡献呢?这是一篇大文章了,简言之,无论题材、手法、意境等方面,他都是开风气的集大成者。我今天只说到他的一个小特色而已。 我们知道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对仗是在律诗之前就有的古老的文字形式,写过律诗的人都知道,对仗其实又好写又不好写,好写在于完成它的文字游戏形式上,不难,就如对联,人家出上联都不难对,自出自对就更容易些了;但所谓不好写,是在于作为诗中的一部分,既要达意,又要融洽、流畅,更别说还要增彩增色了。所以自古以来,作为诗中不可分割部分的对仗佳作,真是少只又少呵。 杜甫非常长于对仗,堪称古今第一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流传万世的名对很多。关于他的对仗方面的正解,我不配讲,只说起我注意到他的几个花絮特色的一个。那几个特色,我注意到,比如其一,宁求意而可以失工为代价,这既是我们今天学写诗的人所达不到的境界,实际也根本就是我们容易误解忽视走死的毛病;又如其二,巧借形式,妙夺天工,《曲江》的二联就是一个典型;再如其三,杜甫常常不止在二、三联里用对仗,而扩大到首、尾联里,像上面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与其说是因为杜甫才高而溢,或卖弄强项,不如说他是在探求诗体或诗风呢,因为这与下面第四个特色相联系着呢;其四,杜甫善于、惯于用流水对。

杜牧《村行》诗词赏析

杜牧《村行》诗词赏析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杜牧《村行》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村行 唐代: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译文 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 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 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 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注释 春半:阴历二月。南阳:地名,古称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村坞:村庄,村落。坞,四面如屏的花木深处,或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娉娉:姿态美好的样子。

回塘:曲折的池塘。 蓑:草制的雨衣。 茜裙:用茜草制作的红色染料印染的裙子。茜,茜草,多年生植物,根黄赤色,可作染料。 征衫:行途中所穿的衣服。 馈:招待。鸡黍:指村人准备的丰盛饭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于开成四年(839)春,由宣州到长安做官时途经南阳,在南阳城西农家避雨时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有感而写下的田园村野风景小诗。 赏析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

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村行》的艺术特色,可用轻倩秀艳来总括。《李调元诗话》云:“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所谓轻倩秀艳,即轻盈巧倩,秀美艳丽。它好像是个风华正茂的女子,秋波流转,含情脉脉,秀而不媚,艳而不淫,风姿婀娜,楚楚动人。 轻倩秀艳,不仅显示在妇女形象和爱情生活的描写中,也表现在大自然的描绘中。除了《村行》以外,《汉江》、《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寄远》、《柳绝句》、《江南春绝句》等,均以轻倩秀艳见长,又各有其奇特风采。然而,它们与《村行》相比,却缺少那么一点点野趣与农村风味。《村行》一诗,在轻倩秀艳之中,显示出野逸、村朴、真挚、热情。诗人所描绘的柔桑、村坞、垂柳、塘雨、蓑衣、牧童、耕牛、篱笆、村女、主人、鸡黍等,都是美好的田园风光。

杜牧《秋夕》赏析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古诗山行杜牧带拼音

古诗山行杜牧带拼音 《山行》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一起来看看古诗山行杜牧,欢迎读者参考!山行 作者:杜牧 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远上寒山石径斜, 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g chē zuòài fēng lín wǎn 停车坐爱枫林晚, shuāng yè hóng yúèr yuè huā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扩展资料: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827—835)年间登进士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作者:杜牧)唐诗赏析介绍 《鹭鸶》 作品介绍 《鹭鸶》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2 卷。 《鹭鸶》 原文 鹭鸶 作者:唐·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鸶》 注释 ①觜:通“嘴”,指鸟喙。 ②远:全诗校:“一作低。” 《鹭鸶》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 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 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 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 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 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 《容台集》 称: “余所见颜、 柳以后, 若温飞卿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 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 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麻笺, 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 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 是诗稿, 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 元、 明、 清人的题签、 题跋印章。
1/5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岁写《阿房宫赋》。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后任池州、睦州刺史。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第三年,迁中书舍人。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旷放不羁。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 杜牧的诗现存二百多首,众体兼备,内容丰富,情调豪放爽朗,风格清新俊逸。他的近体诗,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尤其七言绝句更是名篇迭出,脍炙人口,如《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泊秦淮》、《江南春》、《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秋夕》等,历代传诵,家喻户晓。他的七律《早雁》、《河湟》、《润州二首》、《题宜州开

最新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杜牧《早雁》诗歌鉴赏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 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 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

山行杜牧古诗

山行杜牧古诗 导读:《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关于山行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词句注释 ⑴山行:在山中行走。 ⑵远上:登上远处的。寒山:深秋季节的山。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⑶生:明万历赵宦光刊本《万首唐人绝句》、明高棅编《唐诗品汇》、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御定全唐诗》作“深”。 ⑷坐:因为。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⑸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于:比。 白话译文 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

色胜过二月春花。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杜牧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寄扬州韩绰判官的诗意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美人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诗的头两句写景。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扬州,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们倚箫而唱,歌舞通宵。 解读: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

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正文 (2) 一、忧怀诗 (2) 二、咏古诗 (2) 三、咏史诗 (3) 四、赠别诗 (4) 五、写景诗 (4) 六、宫词、闺怨诗 (4) 参考文献 (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杰出诗人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 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 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描写秋天的古诗杜牧《齐安郡中偶题》赏析.doc

描写秋天的古诗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别名《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晚唐时期杜牧所写的七言绝句。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原文: 作者: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赏析: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

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 ·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

杜牧《独酌》古诗赏析

杜牧《独酌》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独酌》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 》的第 520 卷。 原文 独酌 作者:唐·杜牧 长空碧杳杳,万古一飞鸟。 生前酒伴闲,愁醉闲多少。 烟深隋家寺,殷叶暗相照。 独佩一壶游,秋毫泰山小。 注释 ①隋家寺:隋朝所建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谓即长安大兴善寺。 ②殷叶:红叶。 ③刘伶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事见《晋书》本 传。 ④秋毫泰山小:《庄子·齐物论》:“莫大于秋豪之末,而泰山为小。”豪, 通毫。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 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 《樊 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 《泊秦淮》、 《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 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

《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 《樊川外集》 和 《樊川别集》 各一卷。 《全唐诗》 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 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 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 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 与 (杜) 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 《张好好诗》 。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 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 岁时所书。帖为 麻笺,纵 28.2 厘米,横 162 厘米,46 行,总 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 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 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 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 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 《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 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獨酌杜牧 長空碧杳杳,萬古壹飛鳥。 生前酒伴閑,愁醉閑多少。 煙深隋家寺,殷葉暗相照。 獨佩壹壺遊,秋毫泰山小。 [杜牧《独酌》古诗 赏析 ]相关文章:

杜牧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父亲杜从郁“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太子司议郎,下调至闲官。唐文宗年间考取进士,授校书郎,《樊川文集》,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小李杜”生于晚唐,终年50岁,因秉性刚直,遭人排挤。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给《孙子注》序。 《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作者曹操,是《孙子》的最早释本。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对孙武的某些军事原则作了发挥和补充。如《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曹操给予的阐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祖父是宰相,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政治上的不得意,必定会影响他的创作,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在《雨中作》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开始堕落了。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唐文宗时期的宰相)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杜牧见此,又愧又羞。在《遣怀》“落魄江南载酒行,

浅谈杜牧七绝诗

浅谈杜牧七绝诗 摘要:杜牧的文学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他能在短小的形式中表现一幅优美的图画,用精炼的语言传达含蓄的思想。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道。 关键词:七绝诗;论史;抒情;写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等。 杜牧诗文并佳,尤其以七言绝句为最佳。晚唐诗风流于萎靡,惟杜牧豪迈俊爽,遒劲峭拔,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他还称赞杜牧的《泊秦淮》为唐人七绝的压轴之作。《泊秦淮》前两句说:“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以优美文笔描绘出迷迷茫茫冷冷清清的水上朦胧夜景,极富诗情画意。当诗人在如此这般的水上遇到一处酒家时,笔锋一转,吟出后两句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从这千古传诵的诗句中,诗人的忧患意识不言自明,呼之欲出。语言如此精练,意境如此深远,又有一唱三叹的韵致,真乃绝唱。 从内容上看,杜牧的七绝主要分为论史借古讽今和写景抒情纪行

咏物两大类。本文主要从这两大类来浅谈杜牧的七绝诗。 一、论史借古讽今 杜牧出身于仕宦之家,是中唐名相杜佑之孙,思想深受其家学影响,才兼文武,志在经济,心怀天下。然而偏偏时运不济,晚唐社会藩镇跋扈、宦官专权、朋党倾轧,使得这个壮志少年满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于是在飘荡沉浮的人生仕途中,杜牧只能将自己的才气、睿智和热情诉诸于诗歌,写下了不少风格清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杜牧诗、文、赋兼善,而他的论史诗之所以能够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这与其自身修养是分不开的。 杜牧的论史诗通常借古讽今,其针对晚唐朝廷的黑暗政治和统治者荒淫奢侈、腐朽没落的社会现实,借历史上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加以讽喻。历史人物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特别是本朝的唐玄宗,都是其笔下批判的对象,如《过勤政楼》、《过骊山作》等。而《过华清宫三绝句》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尤其是《过华清宫》的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

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诗歌鉴赏 杜牧诗歌鉴赏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

杜牧《山行》教案

杜牧《山行》导学案 雁江八小杨莉 一、导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充满感情的诵读《山行》,理解“坐”的意思。 2.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美景,在脑中勾勒出山林秋景图,并用自己的话作介绍。 3.在读中,感受秋日山林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4.感受秋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写一写秋带给自己的感觉。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诗中的新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的同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互助作用,在读、听、看中体会意境。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五、导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六、导学难点:品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诗情。 七、导学方法:诵读法为主,小组合作学习法为辅。 八、导学准备: 教师准备:布置预习作业,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作业:1. 了解杜牧;2. 自读《山行》,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径”、“霜”,做到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3. 有节奏的朗读古诗,在疑问处做上标记;4.思考这首诗写的哪个季节,找出相关依据。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书题目】: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师范读。 3.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学生感知古诗大意(自主学习,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3.检查古诗诵读情况,小组汇报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