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

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

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

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

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诗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

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资料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

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

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

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

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

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

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

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

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

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

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

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

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

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

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

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

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

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

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

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

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

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

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

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

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

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

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

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

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

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

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

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

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

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

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

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

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

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

《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

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

“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

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

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

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

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

“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

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

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

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

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

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

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拨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拨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

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

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

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拨时应鼓励

学生多读多说。) ??【自读思考】 ??阅读下列两首中国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天空于坚 ??天空永远流

着 ??从这个世纪到那个世纪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

家 ??在鹰和闪电的上面 ??在神的上面 ??天空日夜流

着 ??没有岸 ??没有帆 ??也没有波浪 ??星星和萤火

虫晓雪 ??远天的星星 ??有时只像萤火虫那样 ??但它

毕竟仍然是星星 ??近处的萤火虫 ??有时会像星星那

样 ??引人注目 ??但它终归只是萤火虫 ??1。读过《天空》之后,你能试着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对“天空”的感

受吗? ??2。“诗者,思也”,你认为《天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考? ??3。《星星和萤火虫》采用对比手法,通过“远—近”、“星星—萤火虫”的对比,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4。比较《萤火虫》和《星星和萤火虫》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试写一段赏析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说:设计“自读思考”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课内掌握的读诗品诗的方法;

进一步扩大阅读视野;学会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赏析。) ??参考答案 ??1。永恒、深邃、神秘、博大、宏大、肃穆、庄严、包容……均可。 ??2。诗人仰望天空,沉浸在对天空的敬畏之中,对时空永恒、天地肃穆庄严

产生深深的景仰之情。(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表达了诗人宁愿做永恒的星辰,不愿当渺小萤火虫的人生态度。 ??4。(略)作者邮箱:youyudelanjingling@tom。com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1

(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二、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萋.萋()忧郁.()瞬.息()怀恋.() 三、自主学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背诵诗歌 《未选择的路》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3

4《外国诗两首》课时作业

《外国诗两首》课时作业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娇.阳(jiāo) 凝.成(níng) 弹.起(tán) 欢嚷.(rǎng) B.疲倦.(juàn) 撒.下(sǎ) 漂.荡( piāo) 微漾.(yàng) C.沉浸.(jìn) 栖.息(qī) 喧.响(xuān) 昏晕.(yùn) D.消逝.(shì) 树篱.(lí) 静谧.( mì) 遐.想(xià)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大自然_________在梦乡。 (2)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_________。 (3)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_______。 (4)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____。 A.沉寂晕眩喧闹游荡 B.沉静昏晕热闹飘扬 C.沉浸昏晕喧响飘荡 D.沉寂眩晕吵闹飘浮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浸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 B.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环境清幽。 C.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 D.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4.判断下列各句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 (2)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 (3)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 5.填空。 济慈,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 指导 教师二次备 课栏 【自学准备】: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学习】 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生字词 瞬息伫立荒草萋萋 幽寂延绵 shùn zhù qī yōu yán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68085246.h264_1.f4v 普希金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 史称: “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的始祖”;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 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 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 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 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 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 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现实——假如 生活欺骗 不要悲伤心急 需要镇静对待 态度 相信——快乐将会来临 永远向往未来 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怀恋 嘱咐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问题: 诗中是怎样阐明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如何理解: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人生的体验不管是美好还是忧伤的,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将来的日子里,回首往事,都成为亲切的怀恋。 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

假如————————, 不要——,不要——! ——需要——。 相信吧,————。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 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 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 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 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 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 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学生分析] 《外国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 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 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 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 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 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 ━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 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 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 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 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 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 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 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 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4课《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 2. 了解写景诗的特点. 3.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 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第一首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

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 节: 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十 第三 节: U 口、【/十丄宀3弘士一 冃静谧.美 丽 第四节: 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 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 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 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 .思考盛夏的 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二首 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 国外的诗歌.这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 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 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 .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 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大地的诗歌 盛夏 严冬 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 加深认识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品读《祖国》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 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者介绍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

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 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 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 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2.时代背景: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 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 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 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 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 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 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 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 国的爱”。 三、整体感知 1.词语积累 虔信qián慰藉jiè 虔信:恭敬而相信。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理清思路: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

《外国诗两首》_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一、名师说课 《蝈蝈与蛐蛐》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

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二、名师引路 【创新方案一】 教学角度:读写结合——读诗时学会用想象的方法,改写、续写则能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主要教学步骤: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教案鲁教版

4.《蝈蝈与蛐蛐》 教学内容 本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作,通过倾听炎热夏天蝈蝈的乐章和寂寞冬天蛐蛐的歌儿,领悟生命的热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领会诗产生美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2.掌握诗人通过以静写动抒发感情,感慨“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的创作手法。 3.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 l.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亲近自然,想象自己为小昆虫。 2.引导学生学会拆分诗歌,把握诗歌意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并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标示出来。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用旧有知识引出新课,学习外国诗。 1.仔细聆听教师的范读,能够在音乐中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诵《蝈蝈与蛐蛐》。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诗人的感情, 能够纠正自己的读音,示标停顿。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让学生整体感悟 2.学生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诗歌。问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诗中 是否划出印象深刻的句子。 3.再读,此时分段读,让学生带着问题 3.带着问题分段读,思考两段描绘的东 读,为什么要如此分段读。理清诗作的结西有什么不同。 构。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天蝈蝈的 4.根据教师的提示,能够独立地发现诗声音,能理解济慈以静写动的手法。歌的以静写动。 5.用同样的思路,指导学生集体学习诗 5.与同学合作,学习《蝈蝈与蛐蛐》的第歌的第二段,引导学生去理解两段之 间解蝈蝈与蛐蛐形象的叠印。 6.再次阅读,此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如 6.有感情地朗读诗作,体会诗歌感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3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 1、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三)达标练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答: 5、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 6、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答: 二、探究案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答: 8、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答: 9、《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精读精练】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十九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

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作者简介: 播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中作者简介的部分,结合图片,让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19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14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27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13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400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20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 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祖国》研读: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语文9年级下】教案2:《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1)

4.《外国诗两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抒发爱国情怀。 3?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领略诗歌浓厚的文化 底蕴。 【学习重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2?欣赏诗歌语言,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学习难点】 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能深入诗歌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诗歌的文化背景。 ①莱蒙托夫被尊为_______ 文学史上“ _________ ”。他一生充满忧患意识,素以忧国忧民 著称于世。他别具一格的抒情诗人的气质使他的全部创作都饱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 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兰斯顿?休斯(1902 —1967)是著名的___________ 诗人。黑人文艺复兴时的领袖,被誉为 “________________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______________ ,想到林肯总统为 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 的其他河流一一 ________________ 。诗就这样产生了。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 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 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虔信() 慰藉()惦念() 颤抖() 镶嵌()深邃() 晨曦()沐浴() 潺潺() 河畔()瞰望() 浑浊() 黝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