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学基础详细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详细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详细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详细笔记

●社会信息:自然界·生

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

息,只要有人类主题介

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

的特定目的

●数据:是载荷或记录信

息的按照一定规则排

列组合的物理符号

●信息:定情况下经过整理

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

文字、符号、图像、声音、

信号等

●知识:是信息接受者通过

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

得的正确结论

●情报:已知的需求者所寻

求的知识或信息

●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

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

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

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

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转化

过程的递进链,是加工组

织程度的等级链,是价值

量的等级链。

●信息的性质和特征:①信

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信息产生的广延性和无

限性③信息在时间和空间

上的传递性④信息对物质

载体的独立性⑤信息对认

识主体的相对性⑥信息对

利用者的共享性⑦信息的

不可变换性和不可组合性

⑧信息产生和利用的时效

●分类:⑴按信息的性质—

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

用信息⑵按信息的内容—

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

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

法规信息、娱乐信息⑶按

信息的流通渠道—正式信

息、非正式信息⑷按信息

的记录方式—语声信息、

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

字信息、计算信息

●分类目的:为了认识信息

的性质和特征,以便描述

信息和处理信息。无论从

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划分,

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

有绝对的界限,彼此之间

互有交叉重叠。尤其是我

们从内容角度对信息的划

分更是如此

●社会信息化: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

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

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

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

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社会信息化层次:⑴通过

自动控制、知识密集而实

现的生产工具信息化⑵通

过对生产行业、部门以至

整个国民经济的自动化控

制而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系

统信息化⑶通过通信系

统、咨询产业以及其它设

施而实现的社会生活信息

●社会信息化发展阶段:①

建立并普及信息工业阶段

②建立与发展先进的通信

系统阶段③企业信息化阶

段④社会生活的全面信息

●社会信息化的基本表现形

式之一:经济信息化

●三金工程:金桥,金卡,

金关

●信息管理的实质—人类综

合采用技术的、经济的、

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

方法和手段对信息流,以

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

限度地实现信息效用价值

为目的的一种活动

●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⑴

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

以信息源管理为核心,以

图书馆产生和长期存在为

象征,同时也包含档案管

理和其他文献资料管理⑵

技术管理阶段—这一阶段

以信息流的控制为核心,

以计算机为工具,以自动

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

造为主要工作内容。⑶资

源管理阶段—取代过去单

纯以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

理,主张对信息资源要运

用技术、经济人文的手段,

进行统筹规划全面管理,

即管理特征是自上而下的

集中式的可控的个性化的

实时的管理。⑷知识管理

阶段-知识管理正是在克

服信息管理固有的缺陷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

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

理活动,其实质是将结构

化与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

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

系起来

●信息交流:为不同时间或

不同空间上的认知主体之

间的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

●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

①信息发送者②信息接受

者③交流通道④符号体系

⑤知识信息库,是信息交

流的最根本来源和最终极

的归宿⑥支持条件

●信息栈:可以进行信息的

存储,转换,处理,传递

的节点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

间传递;栈主要实现信息

的远距离传递

●社会代理:是指信息交流

双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

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

另一方,于是将信息交流

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

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

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

成信息交流

●直接交流与社会代理交流

的区别:①直接交流是s

-R的直接联系,它的媒

介系统是纯自然的和客观

的,没有社会因素的介入

②直接交流中,源信息或

需求信息是直接沟通的,

是S或R的直接联系,其

信息内容不会受到社会系

统的干预和控制③S-R

直接交流时,都是共时交

流,而社会代理交流中,

既有共时交流又有历时交

流④直接交流是S-R关

系,社会代理是S-A-

R关系⑤当A出现多级代

理时,根据其传递性特点,

可以将与其直接联系的一

次代理视为全部代理

●信息传递模式:①多向主

动传递②单向主动传递③

多向被动传递④单向被动

传递信息守恒:是信息传

递过程中信息量的变化的

规律,信息一旦产生,他

将永远的存在并且其信息

量与产生时相等

●S信息守恒意味着任何信

息生产者,只要信息自它

的大脑中输到外部世界,

这些信息就是永恒存在的●R信息守恒描述的是信息

接受者在接收信息时所特

有的0或1的特征

●T信息守恒是信息传递的

保真性要求促成了信息传

递的守恒

●社会信息流的普遍原则:

S守恒,R守恒,T守恒

●信息扩散原理:①信息扩

散的多向对称性②信息传

递的密度递减法则

●信息扩散的多向对称性:

指信息在传递或扩散过程

中,如果信息源S所处的

外围介质是同质均匀分布

的话,则S的信息传递就

成一种各向对称结构

●多向对称的形式:①传递

速度对称②传递内容对称

③传递空间对称④传递的

信息强度对称

●多向对称性法则的条件:

信息是在同质介质中传递

●多向对称性的引申原则:

①信息传递的拓扑原则②

多路传递法则

●载体具有变换与位移两种

状态,变换是指信息从一

种载体传递到另一种载体

并引起记忆转换的过程;

载体的位移是指同一载体

的空间运动或沿空间上的

展延程度

●载体变换过程中,符号要

发生转换,即信息要从一

种载体中的符号形式转换

成另一载体中的符号形

式;在载体的位移过程中,

符号表现为保持状态

●信息变异的障碍:①信息

失真②信息附加

●信息失真的表现:①物理

失真②语义改变③语用衰

●物理失真是指信息传递所

依赖的物质系统在传递信

息时发生失真

●语义改变是指信息传递过

程中,或多或少的都要经

过几次语义转换

●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①

技术或通道障碍导致信息

失真②信息栈过多导致失

真③社会因素导致信息失

真④自然因素导致信息失

●信息附加的原因:①自然

因素②技术因素③社会因

●信息无序的具体表现:①

信息数量大,增长快,分

散程度愈来愈大②内容交

叉重复,载体及传播渠道

多样化③新陈代谢加速,

信息质量下降保证信息交

流的准确性的方法:①信

息保真②信息冗余

●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

太效应”:信息需求量较大

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高

于平均水平

●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洛

特卡定律;普莱斯定率

●普赖斯指数即某一学科领

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

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

的引用次数之比值。一般

来说,普赖斯指数越大,

半衰期就越小,文献老化

的速度越快。

●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

德夫定律;齐夫定律

●信息对事件的分布规律:

指数增长律;逐渐过时律●文献信息老化的因素:①

文献增长②学科差异③学

科发展阶段的差异④信息

环境和需求

●信息源:们在科研活动、

生产经营活动、文化活动

和其他一切活动中所产生

的成果和各种原始记录,

以及对这些成果的原始记

录加工整理所得的成品

(如数据库、文摘索引杂

志等等)都是借以获得信

息的源泉

●从信息进行管理的角度将

信息源划分为:记录型,

智力型,实物型,零次型●记录型信息—按物质载

体:印刷型、微缩型、计

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

听资料;按内容、性质和

加工:一次信息,二次信

息,三次信息

●一次信息:指凡是在科研、

生产、经营、文化及其他

各类活动中产生的原始信

息,如期刊论文,研究报

告,市场调查,专利说明,

网络信息

●二次信息:对一次信息进

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

信息,如书目、题录、简

介、文摘等形式的检索工

●三次信息:在一、二次信

息的基础上,经过分析、

综合而产生的信息。人们

常把这类信息称为信息分

析研究的成果,如综述、

述评、学科年度总结、文

献指南、书目等

●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

信息是在特定的问题和状

态中被利用并有效发挥其

功能的信息,是实现某种

目标所需要的知识,是进

行决策和选择所必需的资

●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的

特性:及时性、准确性、

综合性、获取简易性、经

济性

●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具备的

条件:⑴能及时地以适当

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所需

要的依据;⑵信息符合用

户需求的内容;⑶信息的

可信赖程度高;⑷信息具

有综合性;⑸信息容易获

取(既不是用特殊手段或

极少数人才能获取);⑹信

息的费用与目标吻合

●信息源的评价方法:①直

接评价②间接评价

●直接评价的局限性:①对

各指标的评分带有极大的

主观性,完全取决于信息

工作者个人对信息源的认

识和了解②信息源的价值

只有在实际利用中的真正

动态,因而不能正确反映

信息源的价值③上述五项

指标也还是不能够完备的

●间接评价的方式:以调查

表的方式调查用户对信息

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然

后由信息工作者对调查所

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和对比,对信息源的价值

作出评定。这种方法的特

点是需要信息用户密切配

合,工作量较大,但评价

效果较为客观

●评价指标:①评分平均值;

②评分比重;③最高评分

频度;④平均名次指数

●交叉检验—一般把从各个

方面获得同一信息,并进

行比较评价的方法叫做

“交叉检验”。由于信息的

比较也是相应的信息源的

比较,所以经常注意各种

信息源的特点及各自携带

的信息、可靠性水平等方

面的评价数据,是非常有

益的

●信息准确度的比较评价:

第一种角度包括的方法①

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得同一

性质的信息,对这些信息

进行比较②定期的,系统

的收集信息,调查过去同

种信息是否出现并和新获

取的信息进行比较评价③

从多种信息源收集,分析

同种信息和相关信息,与

切题的信息进行比较;第

二种角度是从信息所含的

六要素出发评价信息的准

确度①内容②原因③时间

④地点⑤人⑥方法,途径,

状况

●信息的经济性评价:①所

需信息存在率的评价②所

需信息适合率的评价③所

需信息可靠性的评价

●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⑴

采全率—用来衡量切题信

息搜集的完整程度,指某

一信息系统(信息库)所

含的全部切题性信息(对

该系统全体用户而言)在

当时系统内外所有切题信

息中所占的比例⑵采准率

—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针

对性,指某一信息系统(信

息库)所含的全部切题信

息(对该系统全体用户而

言)在当时该系统所有信

息中所占的比例⑶及时率

—用来衡量信息搜集的速

度,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

成信息搜集过程的能力。

它由搜集过程的每一环节

(从信息的产生到其被输

入到信息库)所花费的总

时间来计算⑷费用率—用

来衡量信息搜集的资金效

率,指用于信息库中单位

信息的费用的最低能力。

它取决于搜集过程的组

织、各环节的技术装备及

其他因素⑸劳动耗费率—

指信息系统搜集到的单位

信息所消耗的最低劳动

量,可用搜集过程所有环

节的劳动消耗总数来计算●信息搜集的原则:⑴针对

性⑵系统性⑶预见性⑷科

学性⑸计划性

●信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①采购②调查③交换④索

取⑤检索

●信息组织—亦称信息整

序,是利用一定的规则、

方法和技术对信息的外部

特征和内部特征进行解释

和描述,并按给定的参数

和序列公式排列,使信息

从无序集合转换为有序集

合的过程

●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⑴

信息选择⑵信息分析⑶信

息描述与信息揭示⑷信息

贮存

●信息选择目的:从采集到

的、处于无序状态的信息

流中甄别出有用的信息,

剔除无用的信息,它是整

个信息组织过程的第一步

●信息分析就是按照一定的

逻辑关系从语用、语义和

语法上对选择过的信息

内、外表特征进行细化、

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的

信息活动

●信息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⑴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①

文字信息组织②图像信息

组织③声音信息组织⑤视

频信息组织⑵按信息加工

的程度划分①一次信息组

织②二次信息组织③三次

信息组织⑶按信息的传播

载体划分①文献信息源②

非文献信息源

●信息组织的特性:⑴信息

组织的渗透性⑵信息组织

的依附性⑶信息组织的增

效性

●信息组织的原则:⑴客观

性原则⑵系统性原则⑶目

的性原则⑷现代化原则

●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信

息组织的最基础理论是语

言学、逻辑学和知识分类。

●逻辑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科

学。信息组织的直接目的

是建立信息检索语言,各

种信息检索语言都建立在

概念逻辑和科学分类基础

上。信息组织的最终成果

是建立不同类型的信息系

统,因此系统论、耗撒结

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自

组织理论等也被广泛的应

用于信息组织

●自组织是指系统无需外界

指命而能够自行组织,自

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自

主的从无序走向有序

●自组织系统:凡是能够不

再借助与外部控制而实现

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并

维持稳定有序状态的系统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

关于信息的信息,或者描

述数据的数据。它是专门

用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属

性,也是描述和组织信息

资源、发现信息资源的语

言和工具

●元数据的类型:元素名称;

元素描述;元素表示;元

素代码;元素语义;元素

分类

●信息描述的作用:⑴识别

⑵定位⑶检索⑷选择

●著录:在编制文献目录时,

对文献内容和形式特征进

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

●文献著录标准化是指在国

家或国际范围内,对文献

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

等作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

规范

●著录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

目录的质量,生产机读目

录,便于通过使用计算机

实现编目和检索的网络

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文献

的交流和充分利用

●标引:指分析文献的内容

属性(特征)及相关外表

属性,并用特定语言表达

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

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

●标引语言是表达文献主题

概念和检索需求主题概念

的简明性、单义性和关联

性的概念标识系统,是根

据标引和检索需要而编制

的人工语言。从用途来讲,

标引语言又称检索语言、

索引语言;相对于自然语

言,标引语言又称受控语

言、规范语言

●文献标引过程一般包括两

个环节:a.主题分析 b.

转换标示

●标引的类型:一。根据构

成原理—分类语言、主题

语言、代码语言(分类语

言和主题语言是最主要的

两类标引语言)二.按标

识组合时间的前后—先组

式语言、后组式语言、散

组式语

●分类标引:是指对文献进

行主题分析,用分类语言

表达分析出的主题,赋予

文献分类检索标识的过程●文献分类:是指根据文献

内容及其他相关属性,以

分类语言为工具,分门别

类的系统揭示和组织文献

的过程和方法

●主题标引:是指对文献进

行主题分析,用主题语言

表达分析出的主题,对赋

予文献主题检索标识

●网络信息资源描述的相关

标准:⑴MARC标准⑵都柏

林核心集

●MARC:机器可读目录,

他是计算机能够识别和阅

读的一种目录

●典型MARC标准:①USMARC

(美国国会图书馆机读目

录通信格式)②UNIMARC

(国际机读目录通信格

式)③CNMARC(中国机读

目录格式)

●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由

OCLC等组织于1995年提

出,1996年12月最终定型,

是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的一

种简单元数据,是文献连

接的客体

●都柏林的主要特点:①简

单易懂②运用灵活③国际

通用④可扩展性

●文献型信息组织方法:①

分类组织法②主题组织法

③引用组织法④文献型信

息的宏观组织

●文献分类是根据文献所反

映的内容性质、形式题材

和用户用途,分门别类地

系统组织文献的一种方法

●主题法以语言为基础,用

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来揭

示文献内容的一种方法

●主题组织法划分:a.标题

法b.单元词法c.关键词法

d.叙词法

●网络信息组织—主题法、

分类法仍然是网络信息组

织从语义角度的基本组织

方法,引用法则是网络环

境下主题树方法和超媒体

方法的思想基础

●网络信息组织的特点:①

信息组织的对象从各种类

型的数据发展到更加丰富

多彩的信息、信息链,甚

至知识②信息组织的范围

从文献内外部特征深入到

信息单元、知识单元③信

息组织的结果从静态的文

本格式发展到动态的多模

式连接④信息组织的形式

从数据结构发展到知识表

示,即要求信息组织的透

明化、易用性⑤信息组织

的技术从手工单一发展到

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

化,即要求信息组织的标

准化、兼容化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方

法:①文件方式,优点:

a.简单方便

b.是贮存

非结构化信息的天然单位

缺点:a.难以平衡网络负

载与文件数量的关系b.对

结构化信息组织显得软弱

无力c.文件本身可看作信

息单元,需要作为对象来

管理②数据库方式③主题

树方式④超媒体方式

●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

元,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

或行为,最为快捷的为用

户提供有效地知识或信息

●知识组织的特征:①自动

化②集成化③智能化

●知识表示,是指把知识客

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

联表示出来,以便人们识

别和理解知识。知识表示

是知识组织的基础与前

提,任何知识组织方法都

要建立在知识表示的基础

●知识表示的划分:①主观

知识的表示②客观知识的

表示

●主观知识的表示包含:①

逻辑表示法②产生式规则

表示法③语义网络表示法

④框架表示法⑤面向对象

的知识表示

●知识组织技术与方法:⑴

分类法和主题法是客观知

识组织的基本工具⑵数据

仓库和知识挖掘是主体知

识组织的工具

●信息检索:是根据特定的

需求,运用某种检索工具,

按照一定的方法,从大量

文献中查出所需的资料或

信息的过程。

●信息检索的类型:⑴按存

储和检索的内容划分:①

文献检索②数据检索③事

实检索⑵按检索系统中信

息的组织方式划分:①全

文检索②多媒体检索③超

媒体检索⑶按检索性质划

分:①定期检索—又称为

SDI检索②回溯检索—也

称为追溯检索⑷按检索要

求划分:①强相关检索—

强调查准率②弱相关检索

—强调查全率

●信息检索的特性:①信息

检索的相关性②信息检索

的不确定性③信息检索的

逻辑性

●检索策略是指处理信息检

索提问的逻辑与查找步骤

的科学安排

●信息检索的发展阶段:①

手工信息检索阶段②机械

信息检索阶段③计算机信

息检索阶段

●信息检索模型的三要素:

①信息集②用户提问集③

信息集与用户提问集的相

似性匹配

●信息检索的模型:①布尔

逻辑检索模型②概率检索

模型③向量空间检索模型

④模糊检索模型

●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①

信息检索语言可以表示文

献内容,数据或其他信息

形式②有专用概念表示用

户的信息提问③能够指示

计算机执行查询与检索

●信息检索策略的研究重

点:①检索策略失误分析

②降低检索费用的研究③

用户检索行为及用户培训

④现代信息技术在检索策

略制定中的应用

●检索效率:是指全,准,

快,便,省(检全率,检

准率,检索速度,检索方

便性,检索成本与效益)

●信息检索的程序:①分析

研究信息检索课题②选择

信息检索工具③确定信息

检索方法④掌握获取原始

信息的线索⑤获取原始信

●分析研究信息检索课题的

主要内容:①明确信息检

索课题所涉及的领域和范

围②明确所需信息的内容

及其内容特征③明确所需

信息的类型④明确信息检

索课题对查新,查准和查

全的指标要求

●从检索手段,信息检索划

分:①手工信息检索②机

械信息检索③计算机信息

检索

●手工信息检索工具:①目

录②索引③文摘④年鉴⑤

手册⑥百科全书

●索引:是把一种或多种书

刊里德具体内容按一定的

方式分别摘录,并注明出

处,以便检索的一种工具

●文摘:是把文献资料的主

要内容,由有一定水平和

经验的编者将其准确,简

要的摘录出来,并标明出

处后,经分类排序而编制

成的检索工具

●手工信息检索工具的排检

技术:①字顺排检技术②

分类排检技术③主题排检

技术④时序排检技术⑤地

序排检技术

●手工信息检索方法:①顺

查法②倒查法③抽查法④

追溯法⑤循环法

●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技术与

方法:①联机信息检索②

光盘信息检索③网络信息

检索

●联机信息检索:是指信息

用户利用终端设备,通过

通讯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信

息检索系统联机,进行人

机对话,从检索系统的数

据库中查找出用户所需信

息的全过程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优

点:①检索速度快②检索

范围广而全面③检索途径

多,质量高④检索内容新,

实时性强⑤检索辅助功能

完善,使用方便,检索结

果输出方式灵活,实用;

缺点:①主机负担重②信

息组织方式以线性为主,

不够灵活③联机检索不是

面向最终用户的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的结

构:①检索服务机构②国

际通讯网络③终端

●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是一

个典型的计算机信息系

统,能完成数据收集,分

析,加工处理,存储,传

递通信和检索信息的全过

●联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

理: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

由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检

索指令,向系统提交含有

需求特征的检索表达式,

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接收

到正确的指令后,自动的

将相关信息集合的特征标

识与用户提交的检索特征

进行匹配,匹配结束,系

统自动给出存储信息的特

征与检索提问的特征相符

的记录篇数,用户通过显

示命中记录的内容,判断

检索是否成功

●联机信息检索的服务方

式:①定题信息提供②专

题回溯检索③联机订购原

文④电子邮件

●网络信息检索模式:广义

为如何对网络上的海量多

态信息进行组织;狭义是

以网络为媒介,利用网上

以提供的一些信息检索工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①A

rchie文档查询服务

②Gopher菜单式检

索服务③WAIS广域信

息服务④WWW万维网交

互式信息查询服务

●搜索引擎:是提供给用户

进行关键词,词组,自然

语言检索的工具

●网络实名:是建立在自然

语言基础上的全新互联网

访问技术

●信息服务:就是用不同的

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

的一项活动

●信息服务的内容:①是对

分散在不同载体上的信息

进行收集,评价,选择,

组织,存储,使之有序化,

成为方便利用的形式②对

用户及信息需求进行研

究,以便向他们提供有价

值的信息

●信息服务的原则:①针对

性原则②及时性原则③易

用性原则④成本\效益原

●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①

信息检索服务②信息报道

与发布服务③信息咨询服

务④网络信息服务

●信息咨询服务是帮助用户

解决信息问题的一种专门

咨询活动

●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

①电子邮件②文件传输③

远程登录

●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特点:

①信息资源数字化②信息

存取网络化③软件服务系

列化④信息咨询社会化⑤

信息服务管理规范化

●信息用户:是指在科研,

生产,管理,商业,贸易,

军事,外交以及日常生活

中需要利用信息的个人或

团体

●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将

对信息工作产生实质性的

影响:①调查和研究用户

及其信息需求是信息机构

开展服务工作的依据,是

提供优化信息服务的条件

②调查研究信息用户及其

需求是设计和建立新的信

息机构或信息系统的基本

依据③调查和研究用户及

其信息需求,可以争取更

多的用户更全面的利用信

息服务,扩大信息机构的

服务对象和范围④调查和

研究用户及其信息需求,

有助于发挥信息交流的非

正规渠道传递信息的效能

●当前用户:正在利用某信

息机构或信息系统提供的

信息服务的用户

●潜在用户:应该利用这种

服务而实际上并没有利用

的用户

●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

主要内容:①用户构成及

分类研究②用户信息需求

调查分析③用户信息需求

行为的心理规律研究④用

户吸收信息的机理研究⑤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

研究⑥用户的信息保证研

●用户的信心保证:是指通

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和方式

给用户提供适当的各种形

式的信息,供其选择,使

用,他是信息服务的系统

化,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的关键

●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①

用户所需解决的问题重要

性,或所需要的信息的价

值的大小,是决定用户的

信息需求是否转化为信息

行为的根本原因②信息和

信息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

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易

用性是决定情报用户是否

利用某种信息服务的最重

要因素③用户寻求信息的

过程是,首先从个人的资

料库中查询,然后转向非

正规渠道,取得同行的帮

助④任何信息用户,即通

过正规渠道,也通过非正

规渠道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⑤用户对提供信息服务及

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料的时

间要求有一个总趋势⑥用

户向信息中心的信息服务

工作者提出咨询,会产生

两种现象

●穆尔斯定律:一个信息检

索系统,如果对用户来说,

他取得信息要比不取的信

息更伤脑筋和麻烦的话,

这个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

●信息需要和信息需求行为

的互逆性:①从信息需要

到信息需求行为的发展过

程②从信息需求行为到信

息需要的回归过程

●从信息需要到信息需求行

为的发展过程阶段:①信

息需要②信息需要的问题

化③信息需求的目标化④

信息需求目标的作业化⑤

行动方案的实践化

●用户及其需求研究和评价

的基本原则:①用户到信

息中心提出咨询,查阅资

料的需求②用户的潜在需

求,包括未意识到的信息

需求及未表达出的信息需

求③用户通过个人资料库

获得所需信息的需求④用

户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需

求⑤用户通过个人之间的

接触,书信来往,出席学

术会议,参观考察等非正

规渠道获得所需信息的需

●用户信息需求的评价标

准:①用户本身的特性指

标②用户所需信息的主题

内容特点③用户所需信息

的类型④用户所需信息资

料的数量指标⑤用户要求

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

性⑥提供信息的时间性指

标⑦用户获取信息的方法

和习惯的评价⑧用户所需

信息的阶段性特点‘

●用户及其需求的调研方

法:①直接调查法②间接

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包括:①调查

表法②询问法③观察法

●间接调查法形式:①文献

分析法②用户资料分析法

③信息业务资料分析法

●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

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

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

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

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

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功能:①输入

功能②存贮功能③处理功

能④输出功能⑤控制功能

●从管理过程和功能角度,

信息系统的类型:战略计

划,管理控制,操作控制

和事务数据处理

●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系统

特点,信息系统的类型:

①数据处理系统②管理信

息系统③决策支持系统④

专家系统⑤虚拟办公室

●OSI参考模型:物理层;数

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应

用层

●单个信息系统的层次模

型:物理层;操作系统层;

工具层;数据层;功能层;

业务层;用户层

●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①

集中式的结构模式②客户

机/服务器结构模式③浏

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

●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①

计算机硬件技术②计算机

软件技术③计算机网络技

术④数据库技术

●系统软件:是指为管理,

控制和维护计算机及外

设,以及提供计算机与用

户界面的软件

●计算机网络:是用通讯介

质吧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

置的计算机,计算机系统

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

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

件实现信息互通和网络资

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包括:①网络

介质②协议③节点④链路

●数据库:是以一定的组织

方式存贮在一起的相关数

据的集合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信

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

生存环境的变化,要不断

维护,修改,当他不再适

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要

由新的系统取代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包括:

人们的思维方法;指导策

略;技术途径;活动规则

及步骤

●较有影响的系统开发方

法:①结构化系统分析与

设计方法②原型化方法③

面向对象方法④组件化方

法⑤CASE方法

●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是为

了保证系统良好的运行状

态及功能正常发挥而提出

来的,是指在一定资源约

束条件下,对一个既定目

标的项目要求的一次性任

务进行计划与控制的过程

●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的主

要威胁:①计算机病毒②

信息攻击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

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

破坏计算机功能毁坏数

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

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

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技

术:①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系统②加密技术与数字签

名③PKI认证技术④VPN技

术⑤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

●PKI(公开密钥体系)是一

种遵循标准的密钥管理系

统或安全平台,它能为所

有的网络应用透明的提供

公开密钥加密和数字签名

等密钥服务所必须的密钥

和证书管理,从而建立以

感情的网络通信环境

●信息隐藏:是将秘密信息

秘密的隐藏于另一非机密

的文件内容之中

●数字水印:就是向北保护

的数字对象嵌入某些能证

明版权归属或跟踪侵权行

为的信息

●非营利信息机构管理的本

质:①要找到有利于推进

其信息服务事业更有效,

更经济的管理模式②要在

政府投资日益减少的情况

下吸引获取足够的经费,

以保证信息机构完成他们

的社会使命

●非营利信息机构经商的好

处:①同从事商业行为获

取的收入来代替本来就不

稳定的政府资助②非营利

信息机构从经商中得到其

部分收入这一事实,很可

能会促使私人捐赠者甚至

政府部门给该机构以更高

的评价

●非营利信息机构的盈利方

法:①开发市场②利用相

对优势③寻求资助④投资

⑤营利部门的设置

●相对优势:是指一个组织

机构在哪些方面可以相对

的比他的竞争者干得更

好,在哪些方面是独一无

二的

●信息机构申请资助项目的

指标:①满足社会的成本-

收益效率②项目获得支撑

的可能性,即该项目是否

有市场

●非营利信息机构筹措投资

资金方式:①用现在正在

进行的创收活动所得到的

收入进行投资②用风险资

金或其他传统的公共或私

人资金来资助高质量的心

的商业活动③同某个商业

信息公司联合投资来发展

商业④有商业公司提供所

有的资本和直接管理

●信息机构在选择投资方式

的分析因素:①是否能够

为投资计划或项目提供技

术或资源②在计划允许的

资金范围内,可提供哪些

实施投资计划所需要的专

门技能和经验③在商业投

资中所寻求达到的目标是

什么

●增加营利机构成功机会:

①营利分部一旦成立,就

应该明确的标上营利的招

牌,并且明确它从一开始

就会有不同的目标和需要

不同的经营方式②营利分

部要从商界招聘一些专业

管理人员③为了给从事营

利工作的专业管理人员提

供适当的奖励营利分部应

采取不同于非营利本部的

报酬政策④营利分部同非

营利本部之间的关系由非

营利机构本部中的一位高

级官员来协调⑤将盈利项

目的最终负责权明确的授

予非营利机构高级管理层

的一个小组⑥营利分部的

所在位置应同非营利机构

本部分隔开来

●战略规划步骤:①任务的

确定②评价竞争对手的行

为③外部环境的评价④支

出和收入的预测⑤制定具

体目标⑥建立工作规范和

反馈机制

●信息机构在制定营销计划

需要考虑的策略:①市场

定位策略②产品和服务策

略③价格策略④渠道策略

⑤促销策略

●非营利信息机构常用的预

算方法:①零基预算法②

滚动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指机构在

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不

考了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

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

●零基预算编制程序:①动

员与讨论②划分不可避免

项目和可避免项目③划分

不可延缓项目和可延缓项

●零基预算法的优点:①不

受现有费用项目限制②能

够调动各方面降低费用的

积极性③有助于机构未来

发展

●滚动预算法:是指编制预

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年

度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

行不断延伸补充预算,逐

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永

远保持为12个月的一种方

●滚动预算法优点:①透明

度高②及时性强③连续性

●信息机构领导者的职责包

括:①确定该信息机构的

优先发展项目及其价值②

提出达到信息机构目标的

策略③识别机构的经营管

理人才

●制定补贴政策时,三个关

键目标:①支付有竞争力

的工资②在支付报酬上,

保证机构内部公平合理③

基于表现的补贴

●国家信息政策的要素:①

政策主体②政策目标③政

策问题④政策内容⑤政策

形式

●我国国家信息政策的目

标:信息服务社会化和通

过化以实现公平;信息产

业市场化以实现效率;信

息管理科学化以保证安全●当前信息政策问题主要

有:①产业经济发展问题

②法律问题

●产业经济发展问题:宏观

层次上①信息产业发展与

投资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③信息资源管理④信息技

术管理⑤人力资源的投资

⑥信息经济测度标准和信

息化指标的制定问题;微

观层次①IT行业,网络产

业的垄断问题②出版业的

高额利润问题

●政策内容的法律层面:①

知识产权保护②信息自由

流通与信息安全

●信息法律:是指在调整信

息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信息法律,法规文件的特

点:①国家级立法较少,

而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的行

政规定较多②针对信息产

业某个领域,某个现象的

法律较多,而从宏观上对

信息产业的全局性进行把

握的法律较少③有形规则

与无形规则共存④信息技

术的应用与发展程度为信

息法律法规的立法空间设

置了特定的边界条件

●信息法律的立法模式:修

该适用模式②专门立法模

式③谨慎暂缓模式

●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

则:①市场驱动,放松规

则②技术中立③国际化合

●政策评价标准系统:是指

用于评价各项备选政策或

规划的关于目标范畴的特

定陈述系统●信息政策的评价标准:①

技术可行性②经济与财务

可能性③政治可行性④行

政可操作性

●信息政策效益评价:①信

息政策效益②信息政策效

益率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管理学原理笔记汇总

管理学原理笔记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 一、什么是管理 1、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2、国内专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3、教材P5: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概念:要点:1、预期目标; 2、必须存在于社会组织之中; 3、本质为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有多样:关键是由机智和经验合成的掌握尺度的能力。 二、管理者做什么 管理职能和过程:法约尔5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H·孔茨著作《管理学》中——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一般的教科书已将管理的职能精简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代表人监督者企业家 领导者传播者干扰对付者 联络者发言人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管理技能:卡茨(L.Katz)的看法: L.Katz教授在研究高层管理人员成功所必须的特征时,把成功的管理人员在 完成工作时所显示的技巧(skill)概括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者的三种类型:平均的管理者:一般的管理人员。 成功的管理者:用在组织中晋升的速度作为标志。 有效的管理者:用工作成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下级对其 的满意和承诺的程度作为标准。 管理系统:两种基本系统:封闭系统(closed system):不与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不受环境的影响; 开放系统(open system):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相互 作用。 在不同和变化的情境中进行管理 三、什么是组织 1、组织的特征:组织是对人员的一种精心安排以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组织日益成为 更加开放,灵活和响应变化的实体) 2、变化中的组织 传统组织:稳定的、缺乏灵活性、关注职位、根据职位定义工作、个人导向、永久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管理学笔记

管理学笔记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管理学原理】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4、6、8章是重点,尤其第4章,要花本科80%时间复 习,1、3、5、7章非重点 第一章管理的历史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近代管理的发展★ 姓名理论称号要点内容 泰勒科学管理理 论 科学管理之父 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 化;刺激性工资报酬制 度;精神革命;职能工 长制;例外原则 法约尔一般管理理 论 管理过程学派理 论创始人 六种经营活动:生产、 商业、财务、安 全、会计及管理 活动; 五大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 协调、控制 马克斯·韦伯行政组织理 论 组织理论之父 法理大于神授 官僚制、科层制、理想 的行政组织 巴纳德一般组织管近代管理理论的见下

理理论奠基人 梅奥人际管理学 说 霍桑试验、工人是经济 人、社会人、企业中存 非正式组织、行为科学 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 1、组织论的管理论 理论结构:个人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 织理论-〉管理理论 2、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协调的行为或 力的系统,包含三要素。 正式组织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 组织是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统一。 3、组织平衡: 是组织与管理之间的联结环节,包括: ①组织内部个人和整体的平衡,②组织与环境之间的 平衡③组织动态平衡(第十章) 4、管理人员的职能 ①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的系统;②从组织成 员那里获得必要的努力;

③规定组织的共同目标;④领会组织 整体把握管理艺术。 当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 ①管理过程流派,②管理科学流派③组织管理 流派 ④行为科学流派⑤经验管理流派⑥其他学说 和流派 组织管理流派 行为科学流派、经验管理流派可能出选择题 管理学发展的显着线索 A.科学化理性化线索 B.人道主义线索 C.管理过程线索 D.实证分析线索 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 个体行为的假设★(多选)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管理人假设 D.复杂人 组织生活中个体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A.行 为:决策决定方向,心理力量决定强度; 目标、知识、思维方式制约决策,情感影响心理力量; B.学习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 市) 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 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 套) 。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 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管理学复习笔记

1.管理的内涵 ①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职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相关的各种资源。 ③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协调资源,目标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①有科学的规律性②严密的程序性③先进的技术性 艺术性:①巧妙的应变性②灵活的策略性③完美的协调性 3.管理的六大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4.管理者的角色 ①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②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③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 5.管理者技能 ①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②人际技能:指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③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 6.管理环境的构成示意图 P30 7.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 8.社会责任: (1)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投资收益最大化,财务状况公开,真实准确、不搞欺骗 (2)企业对所在社区的责任:提供就业机会,创造财富 (3)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不歧视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民主权利 (4)企业对顾客的责任:提供安全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售后服务,提供必要的产品指导,允许顾客自主选择。 9.(1)儒家管理思想:①民本和仁政的管理思想②礼治与和谐的管理思想③中庸的管理思想 (2)兵家管理思想:①知己知彼的信息管理思想②全胜与利害的决策管理思想 ③举贤彰能的人才管理思想 10.资本主义早期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①劳动分工思想②经济人观点: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2)罗伯特·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企业应该致力于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增加员工的福利,管理手段上要杜绝惩罚的手段,提倡柔性管理方法。 11.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和融合点 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点是文化与伦理,主张通过伦理、道德和责任感实施管理。西方管理的思想基点是科学和效率,谋求最高的经济效率和最好的经济回报,在管理手段上,偏好通过实验分析和定量公式来研究管理问题,体现为“制度化、标准化和定量化”。 我国管理追求和谐,西方管理追求卓越,和谐和卓越是两者追求方向上的主次差别,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当前西方管理思想的问题是如何在管理操作过程中配置伦理观念和人伦关系,增加管理的人情味。中国则建立操作行为体系,认清操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知识负熵语法信息语用信息语义信息信息流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GII “三金”工程信息管理文件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 【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 第一节信息得含义 【本章考点】 1、信息、全信息、社会信息得概念(2010年名词解释) 2、信息得特征 3、社会信息化得含义及层次 4、信息管理得内容及任务 5、信息管理得沿革发展 【本章重难点】 1、社会信息化 2、信息管理得目标与任务 3、信息管理得发展阶段及基本特征 【知识点详细讲解】 一、信息概念得发展 1、消息层面得信息 早期,人们对信息得理解就是很肤浅得,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瞧做就是消息得同义语。这种认识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李中曾吟出了“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得名句。诗中得“信息”就就是指音信、消息。在西文中“信息”(information)与“消息”(message)两个词汇在许多场合也就是相互通用得。 2、通信领域得信息概念 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得就是在通信领域。 (1)哈特莱得开创研究 1928年,哈特莱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得方式,并用选择得自由度来计量这种信息得大小。 (2)申农得负熵理论 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以概率论为工具,阐明了通信中得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给出了计算信源信息量与信道容量得方法与一般公式,得到一组表示信息传递重要关系得编码定理,即负熵理论,把信息定义为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3)维纳得控制理论 1950年,控制论得奠基人维纳则把信息瞧做广义通信得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得过程瞧做就是一种广义得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物、人与自然物之间得信息传递与交换。维纳同样也把信息解释为负熵。 3、经济科学得信息概念 不确定性与信息之间关系得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就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得关注。这些关于信息得理解也在不断影响着其她领域得研究,例如有关风险定性得减少(信息得获取)与成本、收益联系起来,取得了突出成果。 4、信息得生物科学概念 英国生物学家W、阿思比把信息定义为“变异度”,她认为,任何一个集合包含得元素得数目以2为底得对数就就是该集合得变异度。 在生命科学领域,动物界与植物界得信号交换,甚至生命体由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由一个机体传递给另一个机体,也开始被瞧做就是信息得传递。例如生物体内得核酸分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与核糖核酸RNA)就就是通过自我复制,把遗传信息一代代传下去,这就就是一种重要得信息传递。 5、科技工作得信息概念 科技信息工作中信息被瞧做经验、知识与资料。诸如:“信息就是作为存贮、传递与转换得对象得知识”,“信息就是人与人之间传播着得一切符号系列化得知识”,“信息就是决策、规划、行动所需要得经验、知识与智慧”,“信息就是组织好得、能传递得资料”等等都就是有代表性得信息定义。 6、哲学中得信息概念

大学管理学笔记

大学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第三节:管理学的特点和内容 一、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定义: ?? ?? ? 西蒙(Herbert A Simon):管理就是决策。 ?? ?? ? 罗宾斯: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 ?? ? 唐纳利: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 ?? ? 卡斯特:管理就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 ?? ? 国内管理学界比较认可的定义: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活动,使别人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效率是管理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二)管理的基本特征 ?? ?? ?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 ?? ?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是指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 组织的特点: 1.每个组织都有一个目标。 2.由人组成。 3.有系统性的结构。 二、管理的二重性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1.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2.社会属性:指任何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总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

3.科学性:以反应管理客观规律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4.艺术性: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学的特点与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管理学的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和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2、多学科性或综合性。 3、历史性 4、实用性或实际性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1).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我国管理的落后不仅表现在管理理论及方法等落后,更主要的是管理思想的落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3).随着共同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劳动分工协作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日趋复杂。管理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二章管理的演进 一、历史背景 1.早期的管理活动和管理思想:大多散见于埃及、中国、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2.管理理论的萌芽:劳动分工理论,工业革命及其在美国出现的管理运动。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正规化管理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二、多样化时期 1、科学管理: 其关注点:如何改进工人的生产率 泰罗所面临的状况:工人磨洋工,管理者凭感觉和经验管理,几乎不考虑人与岗位匹配的问题,劳资关系非常紧张。提出了四项管理原则: 1).研究工人工作方式,收集相关的工作知识,试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 2).将完成工作的新方式编成书面规程和标准的操作步骤 3).仔细挑选工人,以他们具备与工作需要相匹配的能力和技术,按特长分配工作 4).提倡实行有差别记件工资制泰罗进行的著名的试验:a.搬运生铁块试验b.确定铁锹大小的试验c.金属切削试验d.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

教育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功能的演变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法国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美国教育家孟禄; (2)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基础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产生教育的重要条件; (3)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主要传授文法修辞;培养官吏、牧师、骑士等;强调纪律;个别化教学;无 学制。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最早出现在18世纪; (2)包括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大学; (3)体系完备、类型多样,世俗化; (4)实施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逐渐增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得到更多关注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渐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 (一)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中心功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 1、学校要满足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双轨制的出现 2、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 ●近代学制的形成 3、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被加强 (三)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功能的新发展 1、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联系 2、教育终身化 3、教育要面向未来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管理学笔记完整版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管理的概念含义 答: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预期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管理职能的基本活动中。 这一表述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世界上不存在无目标的管理,也不可能实现无管理的目标。 2、管理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这样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就是使个人努力与组织的预期目标一致。每一项管理职能,每一次决策都要进行协调,都是为了协调。 4、协调的中心是人。任何组织都同时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但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任何资源的分配也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由于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还有精神需要,因此,社会与人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协调产生重要的影响。 5、管理存在于组织之中。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离开了组织的集体活动来讨论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6、协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7、管理活动即强调目的又注重过程。强调目的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果问题;注重过程则重视“正确的做事”,这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效率问题。在效果与效率之中,效果是本,效率是标,有效地管理就是要标本兼重即“正确地去做适当的事情”。 其他: ⑴管理目的:管理是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⑵管理主体:管理者;一种职业; ⑶管理客体: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⑷管理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及创新。 (5)有效的管理者=理论掌握+技巧运用 2、管理的职能 答: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职能是一切管理最基本智能。 计划: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管理者必须制定符合并支持组织总体战略的目标。另外,他们必须制定一个支配和协调它们所负责的资源的计划,从而能够实现工作小组的目标。 组织:计划的执行需要靠他人的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应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

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_知识点

第一章 1.1简答或者选择 1.信息的要素:语义要素、差异要素、传递要素和载体要素 2.按信息描述的对象划分,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 3.按信息加工深度划分,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4.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献型、档案型、统计型、动态型等。 5.按信息的性质划分,可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6.信息一般表现为四种形态:数据、文本、声音和图像 7.从时间和空间上,信息运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信息运动、生物信息运动和人类社会信息运动三种不同的类型。 8.信息产业包含四大技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 1.2知识点【判断】 1.核心资源、支持资源和环境资源构成了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 2.冗余是指在表达和传递信息时,用较多的信息量来实现较少的信息传递。 3.自然信息运动过程是随机的和盲目的; 4.自然信息是不完整的,只有信息的生成和存储,而不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利用,存在着过程上的断层。 5.信息产业是智力和资本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 6.信息网络体系、信息产业基础以及社会支持环境这三者组成的有机整体也称为信息基础设施。 7.信息:信息是按照用户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对信息的加工是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 8.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也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者有用的数据。广义的信息资源把信息活动的各个要素都纳入到信息资源的范畴,强调系统的概念。 9.信息差异:由于客观事物差异性的存在,信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越是表现细微差异的信息,越有使用价值。

1.3综合 1.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多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针对整个社会的需要将自己生产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动传递给事先未确定的接收者。单向主动传递: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将信息传递给事先确定的接收者。多向被动传递:这种方式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是信息收集者向整个社会开展的信息服务。单向被动传递:这种传递方式是指信息生产者或收集者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举例论述信息传递模式的多样性】 2.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辐射式运动:信息生成以后便向四面八方做辐射式传播和扩散。主要手段有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报刊杂志等形式。有序性运动:信息运动的有序性既表现在信息自身的有序性,也表现在运动过程的有序性。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按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以一定的方式,沿着固定的方向运动。主要手段是传真、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等。接力式运动:信息运动从信源到信宿是需要多次接力传递的。布朗运动:信息在人的作用下往往做无规则、无休止的运动。人际交谈、小道消息是这种信息流动的主要方式。【举例论述信息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 2.1简答或者选择 1.人类的信息管理活动: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2.信息源种类繁多,形式复杂,可分为记录型、智力型、实物型和零次型。 3.记录型信息源按不同的物质载体,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计算机阅读型、网络型、视听资料。 4.信息搜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针对性、系统性、预见性和科学性。 5.常用搜集信息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采购、调查、交换、索取和检索。 6.信息组织形式可按不同方式划分: ?按信息表现形式划分,有文字信息组织、图像信息组织、声音信息组织和视频信息组织。 ?按信息加工的程度划分,可分为一次信息组织、二次信息组织和三次信息组织。 ?按信息的传播载体划分,分为文献信息组织和非文献信息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