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水土保持是一门有关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为了应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本课程旨在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

1.课程内容:

–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管理

–水土流失与防治

–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

–水资源管理与治理

2.课程目标:

–熟悉水土保持规划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水土流失和其他重要问题的评估和诊断方法

–能够设计适应不同情境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

–具有研究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给学生讲授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基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小组作业;

3.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和收集数据;

4.精心设计期末大作业,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优秀作品可

发表在相关期刊上。

四、教学评估

1.平时作业(30%):包括课堂作业和小组作业。

2.实地调研报告(20%):教师要求学生组织实地调研,撰写

相应报告。

3.期末大作业(50%):学生根据自选的研究课题,用以上所

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写作。

五、教材

1.《水土保持学》(第2版),周卫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第2版),张学民,科学出版

社;

3.《水土流失定量研究方法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六、参考文献

1.张天保.中国水土保持学[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2):1-

4.

2.李宗省.基于阈值的山地水土流失特征——以四川锦屏河流

域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9.

3.雷汉金.最新土地利用规划工程设计[M].中国国土出版

社,2015.

七、课程流程

课时内容教学方法

第1-2课水土保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讲授和讨论

第3-4课土地资源评价与分级管理讲授和案例分析第5-6课水土流失与防治讲授和案例研究第7-8课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讲授和实地考察第9-10课水资源管理与治理讲授和学生报告第11-15课学生实地调研、小组作业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汇报第16-18课学生大作业答辩和总结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课程编号:19371166 课程学分:2.0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简介 《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3学时) 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 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 一、水土流失 二、土壤侵蚀 三、水土保持 四、水土保持学 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及动态 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 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 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 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

水土保持学 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水土保持学》(西南林学院) 精品课程建设报告 一、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西南林学院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1968年)北京林学院搬迁至云南成立云南林学院时的水土保持专业,而以西南林学院名义正式开始本科招生始于2000年。2000年经当时的林业部批准开始本科招生,成为西南地区和云南省第一个招收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的院校。2000年开始在生态学专业硕士点设立水土保持方向并招生,2006年经批准设立水土保持专业硕士点,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2007年水土保持专业被评为云南省重点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 西南林学院是西南地区和云南省较早开设《水土保持学》课程的院校。2000年西南林学院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开始招生,《水土保持学》作为环境类非水土保持专业的主干课程而设置,林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农业资源和环境等专业分别将《水土保持学》列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课,园林、园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利用、生态旅游、林业经济管理等专业也将该课程列入专业选修课。但这时的《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教材陈旧,需要进行全面建设。 2002年,经课程组申请,学校批准《水土保持学》作为校级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随着重点课程建设的展开,课程组相继对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建设。2004年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结束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制定出比较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完成了25万字的全日制本科适用教材《水土保持》1部(油印本),《水土保持实习指导书》1本;指定了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水土保持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土保持》、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开发建设水土保持》、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及《东川泥石流研究论文集》等多本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反映水土保持的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等方面的参考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感性认识,课程建设组还收集到300多幅反映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图片资料、4盘教学录像带、400多分钟的教学录像,并制作完成了多媒体课件;同时,结合科研项目建立了元谋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实习基地,在昆明晋宁县建立了大春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实习基地,和昆明市东川区泥石流防治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泥石流防治综合实习基地。另外,还在昆明市官渡区气象站、昆明松华坝水库、盘龙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水土保持是一门有关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为了应对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本课程旨在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程内容及目标 1.课程内容: –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级管理 –水土流失与防治 –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布局规划 –水资源管理与治理 2.课程目标: –熟悉水土保持规划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水土流失和其他重要问题的评估和诊断方法 –能够设计适应不同情境的土地资源利用方案和水土保持措施 –具有研究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给学生讲授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基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独立或组队完成小组作业; 3.定期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和收集数据; 4.精心设计期末大作业,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优秀作品可 发表在相关期刊上。 四、教学评估 1.平时作业(30%):包括课堂作业和小组作业。 2.实地调研报告(20%):教师要求学生组织实地调研,撰写 相应报告。 3.期末大作业(50%):学生根据自选的研究课题,用以上所 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写作。 五、教材 1.《水土保持学》(第2版),周卫健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2.《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第2版),张学民,科学出版 社; 3.《水土流失定量研究方法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 六、参考文献 1.张天保.中国水土保持学[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2):1- 4. 2.李宗省.基于阈值的山地水土流失特征——以四川锦屏河流 域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09.

《水土保持学》课程学习指南

《水土保持学》课程学习指南 一、课程性质 水土保持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的交叉应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受自然和社会影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本课程主要针对我国水土流失。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同时也是林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教学方法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旨在从“听”、“看”、“思”、“做”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与沟通,因材施教,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教学方法有:现场教学法、教师示范法、分组学习法、互动讲评法。 三、课程具体内容 《水土保持学》共分11章,包括绪论、土壤侵蚀类型、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研究法、水土保持效益估算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内容 四、资料书籍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2002.区域分析与规划[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崔云鹏,蒋定生.水土保持工程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3].范荣生.1996.水资源水文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4].方正三.1958.水土保持[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关君蔚,解明曙,张洪江,等.1996.水土保持原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6].华东水利学院.1984.水工设计手册[M].北京:水利出版社 [7].李醒民等译.1974.水土保持工程学(美国)[M].徐氏基金会 [8].刘秉正,吴启发.1996.土壤侵蚀[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9].刘松林.1990.水土保持工程[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0].倪绍祥.2001.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孙保平,丁国栋等.2000.荒漠化防治工程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五、相关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da19198925.html,/index.cfm https://www.doczj.com/doc/da19198925.html,/main/site_main.htm?modecode=36-02-15-00 https://www.doczj.com/doc/da1919892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da19198925.html,/ https://www.doczj.com/doc/da19198925.html,/

水土保持学教案

水土保持学教案 教案标题:水土保持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土地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案步骤: 引入: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引起学生对水土保持的关 注和思考。 2. 提出问题:你认为水土保持对环境和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 知识讲解: 1. 介绍水土保持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原因,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农业和林业活动等。 3. 介绍水土保持的原理,包括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4. 讲解水土保持的方法和措施,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土保持设施、合理施肥等。 5. 强调水土保持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 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如某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 解决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实践活动:

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水土保持项目或农田,让学生亲身感受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2. 分组进行小型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制作水土保持设施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结与评价: 1. 学生总结所学的水土保持知识和方法。 2. 学生评价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3.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鼓励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实践。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2.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某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和解决方案。 3. 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树苗、工具等。 教学评估: 1. 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水土保持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对水土保持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程度。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水土保持学的相关领域,如土壤保育、水资源管理等。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环境保护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注:此教案适用于中小学各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能力,可以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设计 (2)

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设计 一、选题背景 水土保持工程学是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涉及到防止土壤侵蚀、保持 水土资源、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基于对这个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探索,进行课程设计,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深度和综合能力有良好的提升作用。 二、课程设计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加之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实践,让学生借 此了解水土保持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流程和实现技术,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土保持基础理论 通过讲授水土保持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因素、防控措 施等方面,为学生今后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水土保持设计流程 介绍水土保持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包括方案设计、定量测算、选材选型等方面 的要点,指导学生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3. 案例分析实践 借助典型案例实践,包括某农田水土流失问题的调查、定量分析和方案设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4. 实验课程 把实验课程纳入课程设计中,介绍水土保持工程的实验测试方法、测试技术和 测试设备。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水土流失的本质原因和控制方法,习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技术能力。 5. 课程论文 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学生需要撰写课程论文。这是对学生在知识掌握和 应用实践方面的全面考核。 四、课程设计评估和考核 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和考核也是以这个为标准。公开答辩 是课程设计成果的重要表现方式,考生在答辩过程中需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对课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课程设计实施计划 1. 教学周期 本次水土保持工程学课程设计共计12周,其中前6周为理论学习,后6周为 实践和实验。 2. 教学安排 1.第一周:介绍水土保持学科背景和课程设计目标,分配课题; 2.第二-第六周:进行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学习; 3.第七-第十二周:开展水土保持案例实践和实验学习,撰写课程论文; 4.第十二周:进行公开答辩和总结。

水土保持学教学设计 (2)

水土保持学教学设计 前言 水土保持学是农业与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保护中,水土保持学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水土保持学课程,并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来加强他们的理解和应用水土保持学知识的能力。 目标与目标群体 目标 提高学生的水土保持学知识基础,帮助他们理解水文循环,土壤物理和物化性质以及环境污染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使他们熟悉并掌握水土流失方案和控制的基础知识。 目标群体 本教学设计适用于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涉及农业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土地管理等专业。 教学内容 以下是教学内容和建议教学时间: 第一次课程 1小时 主题:水土保持学导论 •介绍水土保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给出水土保持学的定义和历史发展 •给出水土保持的目的和原则

第二次课程 1小时 主题:水文地理学 •介绍水文循环、水文历程和水源管理概念 •介绍水文流量计算和雨量-径流模型 •提供水文地理学的应用例子,例如洪水预测等 第三次课程 2小时 主题:土壤物理学 •介绍土壤的定义、成分和特性 •介绍土壤孔隙度和水分特性、土壤质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介绍土壤侵蚀的过程和类型,并讨论土壤侵蚀的评估方法 第四次课程 2小时 主题:土壤化学学 •介绍土壤物化性质,例如植物营养元素、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 •了解农药和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 •讨论土壤污染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第五次课程 2小时 主题:水土流失控制 •为什么要控制水土流失,介绍流失类型、原因和影响 •了解基本的水土流失控制方法,例如保持植被、控制土壤侵蚀、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提供水土流失控制的案例和实践措施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一些案例、问题和材料

填海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填海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一、填海工程概述 填海工程是指在海岸线上进行填平、垫高或扩建陆地的工程。填海工程通常用于城市发展、港口建设、围垦农田以及海上工业化等方面。然而,填海工程所涉及的水土保持问题是不 容忽视的,因为填海工程会对周边的水域生态环境和海岸线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不加以合理规划和控制,很容易引发各种环境问题。 二、填海工程水土保持问题 1. 水质污染:填海工程可能会引入大量的人工材料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海水中,就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 海岸线侵蚀:填海工程改变了原有的海岸线形态和地质特征,导致海浪侵蚀加剧,岸线 退缩,甚至威胁到周边建筑物和居民。 3. 水生生物破坏:填海工程会改变原有的海底地貌和生境,对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和洄游路 线产生不利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 地质灾害:填海工程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如滑坡、塌方等,对周边的居民和建筑物构 成威胁。 三、填海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1. 装设拦沙网:在填海工程周边的海域,设置拦沙网以阻挡填海工程产生的泥沙、岩石碎 屑等固体颗粒物质,防止泥沙淤积对水质产生影响。 2. 智能排放控制:对填海工程产生的废水和废渣进行合理处理,使用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 及技术,确保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不对周边水质产生影响。 3. 生态修复措施:对填海工程影响到的海域进行生态修复,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补植水生 植物、恢复水体氧化还原平衡,促进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 4. 岸线防护:对填海工程周边的海岸线进行合理规划,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海堤、护岸等,减少海浪对岸线的冲击,保护岸线的稳定。 5. 水土流失控制:在填海工程周边进行植被覆盖,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整地、植树、种草等,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填海工程对土壤造成侵蚀。 6. 地质监测与应急预案:对填海工程周边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建立地质监测网,密 切关注填海工程对地质产生的影响,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够及时进行应 急处理。 四、填海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实训》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规划与设计实训》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actical Training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课程编号:090227022 课程周数:3 学分:3.0 适用对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培养学会综合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编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土保持规划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所掌握的基本知识的目的。 2.基本要求 由教师提供一个完整流域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土流失概况、水土保持工作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情况基础资料,设定投资定额和水土保持效益计算定额,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的编制。 二、实践教学指导书 《水土保持规划课程实训》指导书(自编)。 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GB/T 15772-2009; 国家标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GB/T 16453.1-16453.6-2008; 水利部.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2000年; 北京林业大学主编. 《水土保持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年。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按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的内容、结构条理、规范和格式,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等评定成绩。严禁抄袭、拷贝,内容完全雷同者按不及格处理。 四、实践内容与要求 (一)实训内容: 按照水利部《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的章节内容,编制完成《水土保持规划报告》,规划报告大纲如下: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课程设计 1. 课程背景与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口不断增加,对土地和水资 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土地和水资源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了保护土地和水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相应的水土保持农业技术也日益发展和完善,在农业生产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为学生提供相关知 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在实际生产中运用水土保持农业技术,从而实现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1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水土保持基本概念和理论 2.农田水利工程与管理 3.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4.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5.农村生态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通过讲授水土保持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全面了解水土保 持的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为后续的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的实践技能, 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3.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探讨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在实际生 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课外阅读:指定一些相关的书籍或项目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课程目标和评价方式 3.1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 1.理解和掌握水土保持农业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掌握水土保持相关实践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3.了解水土保持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和作用,理解其对农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 3.2 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操作成绩:针对本课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 能进行评价。 2.课程论文:鼓励学生对本课程中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撰写相关 的课程论文,对论文进行评价。 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课堂提问、互动讨论、思考 问题等。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1 课程背景 水土保持学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土地资源利 用与保护的方方面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水土保持学的 研究和教育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水土保持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水土资源的特点、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 2.1 水土保持学概论 2.1.1 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体系

2.1.2 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 2.1.3 水土保持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2 土地资源特点与评价 2.2.1 土地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2.2 土地资源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2.2.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2.3 水土保持的原理和措施 2.3.1 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3.2 水土保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2.3.3 水土保持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的应用2.4 水土保持政策与法规 2.4.1 水土保持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4.2 水土保持相关法规与法律责任 2.4.3 水土保持政策和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

2.5 水土资源管理与保护案例分析 2.5.1 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案例分析方法 2.5.2 基于案例的水土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解析 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 3.1 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验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2 学时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讲授18学时、实验实践8学时、实地考察6学时和案例分析4学时。 四、考核与评价 4.1 考核方式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STC)是一种措施,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和改善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状况。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质量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质量,政府和学者提出了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议,即建立一个完善的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识别和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 境质量变化的潜在风险,制定出实施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实现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环境质量。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有助于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和有效利用资源,有助于减少过度开发带来的后果。 一般来说,水土保持规划涉及到全面的调查、评估和区域性和战略性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土保持宣传:政府应该推出一系列宣传活动,让公众熟悉水土保持的概念、重要性,以增加水土保持的社会关注。 二、实施可行的技术方案:应该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综合利用技术方案,选取合适的技术方案,例如岩土工程、植物控制、土壤改良等,依据当地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地貌地质条件等条件来确定最佳施工方案。 三、强化管理: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对所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采取应急措施。

四、推动水土保持技术的发展:应该加强科研研究,以提高水土保持技术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和效率,以满足各种形势需要。 完善水土保持规划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重要课题,应该加强水土保持规划的研究,深入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切实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水土保持规划既关注经济发展,又重视环境保护,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从而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经济作出贡献。 总之,水土保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采取科学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土壤保持其可持续性,从而获得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

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

概述 水土保持规划学是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涵盖了水文、土壤学、植被学等知识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在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领域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讨水土保持规划学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目的 水土保持规划学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以下能力: 1.了解农村环境的生态基础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 2.掌握水文学、土壤学、植被学等基础知识 作为水土保持规划学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水文学、土壤学、植被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包括水文循环、土壤形成和类型、植被组成和生态特征等内容。 3.熟悉水土保持规划法规和标准 学生需要熟悉当前水土保持规划的法规和标准,包括“水土保持法”、“水土流失定量化分类评价标准”、“农村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指南”等。

4.具备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基础水土保持规划的设计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工具,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教学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教学方法应体现以下原则: 1.实践性教学 针对农村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教学应充分体现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应该注重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尽可能让学生了解实际案例,并通过考察实际环境场地的方法,促使学生掌握实践性技能。 2.引导性教学 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例如,让学生现场观察和实践规划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交流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索答案,从而达到知识的自主获取。 3.差异化教学 由于学生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和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水土保持设计(完美版)

水土保持设计 一、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3、《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18; 4、《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 5、《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 6、《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7、《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SL342-2006;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 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2008。 二、水土影响因素分析 本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渣的堆放,将影响区域景观,毁坏水土保持林、草,加剧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程度,如果不采取合理地保持防护措施,暴雨冲刷泥沙将压占下游农田,淤积下游河道,降低河道的行洪能力,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加剧洪涝灾害。 本工程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为: 1、工程施工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和结皮,削弱地表抗蚀能力,同时提供了水土流失物质源,增大了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强度,加速当地土地的沙化,工程区及其周边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而且使空气尘埃

含量增加,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施工产生的弃渣量较大,由于其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如果工程施工产生的弃渣随处堆放、堆放不合理或无防护措施,必将造成弃渣随风随水到处搬移,对周围的植被、土壤及工程运行造成影响,从而扩大水土流失面积。 3、开挖、扰动等工程建设易形成潜在的水土流失源,工程施工面较大,必将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料场取料后会形成较大的破坏面,且因取料造成的取料坑坑面物质松散,易产生较大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 总则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结合工程实际,以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施工导致的新增水土流失为重点,同时治理原有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 1、重点防治区段及时段的确定 根据本项目水土流失的因素可知,主体工程施工区及料场区、弃渣 区的扰动地表流失量比重较大,因此,本工程的重点防治区段主要为工程施工区、料场区和弃渣场。重点防治时段为工程施工建设期。 2、应采取的防治措施类型 主体工程施工区以工程措施为主,结合土地整治及其他措施进行综 合整治;料场区按勘测确定的范围集中、适量取料,并采取一定的临

水土保持设计规划讲义

绪论 第一节关于规划的概念 水土保持规划:是为了贯彻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水土流失地区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规划:规划是一种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选择、制定最好行动方针的自觉过程。 从技术层面上解释水土保持规划,为了振兴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而应用各学科的有关理论、技术,将人们利用、保护水土资源的具体目标和意向自觉的、科学的分配到特定范围内的空间和实践的过程。 生态规划: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种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议对策,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第二节水土保持规划的方针和原则 方针:贯彻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 原则:除上面的“24字方针”中大部分可以作为规划原则外,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有关部门发展规划相协调,做到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方法,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 第三节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期和任务 规划期:省级以上为10—30年,最长不超过50年;地、县级为10年。规划编制应研究近期和远期两个水平年,并以近期为重点。水平年宜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长远规划的时段尽可能一致。 任务:进行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确定水土流失类型及分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因地制宜的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近期和远期的治理进度。估算规划区的治理总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第四节水土保持规划的类型与方法 类型:总体规划;实施规划;常规规划;优化规划。

水土保持教学设计

水 土 保 持 教 学 设 计 范茂花

第一课:水土流失的概念、形成及类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危害,以及水土流失的类型; 2、了解是水土流失形成的不同类型原因; 3、各形成原因的认识 4、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的认识增加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 一、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危害 1、学生自行看书后回答以下问题: a、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b、什么叫水土流失? c、产生水土流失现象的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有 哪些? d、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二、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引出我国的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如城市空气污染、河流水质污染、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污染等,但是,分布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水土流失。我国山区、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3,大部分面积都有水土流失。据2000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用先进的遥感技术调查,全国的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0%。水土流失不仅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造成群众生活贫困,而且为下游江河带来严重

的洪水泥沙危害。被洪水淹没的地方,不论城镇和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都遭受严重损失。泥沙淤积在湖泊、水库、河床,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远,在全国各省(区)不同程度地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说,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三、水土流失的类型 教师提问:那我国受水土流失影响那么严重,那水土流失是不是单一的一种呢? 学生:看书P3回答 教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总结出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 四、那接下来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使水土流失形成的不同类型的 原因 1、水力侵蚀因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分为面蚀和沟蚀:在山区、丘陵区的坡面和沟壑都有水力侵蚀,发生在坡面上的叫面蚀,发生在沟壑中的叫沟蚀。面蚀包括片状侵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等现象。沟蚀主要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方式,分别向长、宽、深三个方向发展,不断使沟壑加长、加宽、加深,其结果是不断地割切和吞蚀地面,使地面变得支离破碎,沟壑的面积和体积越来越大。

水土保持初步设计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编写提纲 1 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章的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阐述项目来源,工程地理位置、建设任务、设计工作过程等。 1.2简述工程确定的主要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简述工程建设任务与规模。 1.3简述工程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等。 1.4简述工程总体布置,以及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封育治理等措施数量。 1.5简述工程设计的依据、深度。 1.6简述工程施工条件及进度安排。 1.7简述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管理模式。 1.8简述投资概算的编制原则及依据、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和分年度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方案 1.9简述效益分析结果。 附表 (1)水土保持工程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主要说明项目的来源,是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哪个部门批复的,批复意见如何。 2.2建设任务、目标和规模 2.2.1建设任务 首先根据上阶段有关批复文件,结合工程区实际情况,复核并明确建设任务。 主要包括: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河入库(湖)泥沙; ——蓄水保土,保护耕地资源,促进粮食增产;

——涵养水源,控制面源污染,维护饮水安全; ——防治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等,减轻山地灾害; ——防治风蚀,减轻风沙灾害; ——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2.2建设目标 以工程区为单元,拟定到设计水平年工程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 (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面积等。 (2)生态环境改善目标,主要是林草覆盖率。 (3)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包括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占有量、土地利用率、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2.2.3建设规模 根据建设任务、目标、水土流失状况、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要求等,论证项目建设规模,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和水土保持单项工程规模。 2.3工程设计依据与说明 主要介绍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同时简单说明数据来源,调查勘测的技术方法和内业设计的主要方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说明选定工程布置、树种草种、施工技术等工程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 3基本情况 工程区指一个小于50km2的完整集水区,或由部分或多个集水区组成的片区。3.1自然概况 3.1.1主要概述工程区的地理位置及经纬度、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所属地貌类型区,海拔高程,相对高差等。 3.1.2地质、地貌 地质主要说明工程区地质构造、地表的地层岩性及其分布情况,重要单项工程的基础地质情况等。 地貌主要说明工程区主要地貌单元及分布。小流域的特征与形态,主要包括小流域的面积、流域平均长度、流域平均宽度、流域形状系数、沟道比降、沟谷裂度、沟壑密度、地面坡度组成等。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前言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尚有294.91 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成立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 年5 月正式启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咨询、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 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 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 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 年。规划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及其

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拟定我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布局和对策措施,为维护良好生态、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首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系统开展的国家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规划基础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等工作成果,国家和地方已公布的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相关批复规划成果等。本规划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8-205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 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 年)》《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等做了充分衔接。规划中的水土流失面积是指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公布的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面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