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021120103

黄丹丹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6周年。对于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鲁迅曾说,“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鲁迅写这段话,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后,就有一些人“说些风凉话”,对他和其他先烈们进行“讥笑糟蹋”。鲁迅对此十分愤慨,专门写了《战士和苍蝇》一文,悲愤地指出:“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当然,这是70年前的一桩公案了。

时光流逝到现在,仅仅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孙中山确实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似乎已不足以成为肯定孙中山的理由和根据了,因为有些论者已经“发现”,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罪过。他们认为,“如果要对20世纪中国进行反省”,头一个应该进行的“根本性的反省”,就是革命革糟了,“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抽象地、脱离具体历史环境去讨论革命是好还是糟,是对还是错,容易陷入概念的争论。平心静气地来研究问题,倒不如看看当时的那些志士仁人,究竟为什么选择了革命?是好乱成性,“发疯发狂”?是出于“狂热与幼稚”?还是回答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的潮流?

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谴责革命的人,往往以为革命是由少数人倡导或煽动起来的,革命家制造了一种“革命崇拜”,于是很多人也就把革命当圣物,以革命为时尚。其实,古今中外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只有在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这是就社会而言。就个人来说,选择革命或接受革命,也往往是别的路都走不通之后,才“逼上梁山”的。孙中山本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叙述过他怎样“不得不”选择非和平的、暴力革命道路的缘由和经过。他在《伦敦被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改前失,建设东亚之平和,以为世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其目的。所谓‘欲得平和不可不以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联系到孙中山在发起组织兴中会之前不到半年时间,还上书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希望李鸿章“采择施行”,而李鸿章未予采纳这一事实,孙中山上面所讲的心路历程,确实是符合实际的。其实,在孙中山的同志和战友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也都是因为“时机拶逼”而成的。黄兴“在校经堂读书时,尚无革命思想”,只是在自立军起义惨遭残酷镇压后,“益知专制恶毒,决非革命不可。”章太炎在投身革命之前,也是一个活跃的改良主义者。他在《时务报》

上发表许多文章,希望“以革政挽革命”。他上书李鸿章,入幕张之洞,希望他们“转旋逆流”,实行改良,变法图强。一直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他才认识到“无兵枋者之不能变政”,逐步下定了革命的决心。这样一种思想变化的过程,在当时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志士仁人中间,有着一定的普遍意义。

上面的事实足可说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不是一伙迷恋暴力的好事之徒。他们眼见自己的祖国在帝国主义侵凌荼毒之下,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将不国。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他们曾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的和平改良,直到无数事实证明这种希望不过是虚妄的幻想,才不得不改弦更张,走上以暴力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权的道路,以便驱除民族振兴的障壁,打开社会前进的通道。关于这一点,当时的革命者曾反复作过说明。例如,有一篇文章就直截了当地说:“革命流血,原非人生所乐为,激则生变,亦万不得已之苦衷耳!”革命者对于亡国灭种的忧虑既不是杞人忧天,他们投身于革命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没有革命对旧制度的扫荡,所付出的代价要大过千百倍

非难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是说革命付出的代价太大,太沉重,“革命方式”有很多弊病,产生很多后遗症,“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老是革命,整个民族的生命能量就在革命中耗尽了。”破坏和建设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讨论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讨论过。现在再来重复这个问题和答案,实在有点像“炒冷饭”,没有多少味道。所以,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革命固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但没有革命对旧制度的扫荡,人们以及社会付出的代价要大过千百倍,要沉重千百倍。

辛亥革命的直接锋芒所向,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这个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呢?我们可以引孙中山起草的《檀香山兴中会章程》里的一段话:“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类似这样的话,当时的革命报刊上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俯拾皆是。或许有人会说:这不过是革命派为制造“紧张状态”而有意作出的“渲染”和“煽动”,是危言耸听。那么,我们来看看主张和平改良的梁启超是怎么说的。他在1902年著文说:“呜呼,国事不可问矣,其现象之混浊,其前途之黑暗,无一事不令人心灰望绝。”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我辈实不忍复生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真有点“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的派头。他与革命派的不同,只在于他认为专制政体是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来推翻的,历史对他的看法作出了确切的回答。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要么服从和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听凭专制统治者对他们宰割欺凌,予取予求;要么作专制统治的叛逆,用革命暴力打破这种统治秩序,别无其它选择。当然,对我们现在一些人来说,没有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生活过的切身体验,如果再缺乏一点起码的历史感,要深刻理解当时人们对专制统治深恶痛绝的心情,确也不那么容易。不过,自诩为长于读书和思考并正式作为“理性的”学术见解提出,却完全无视如此丰富生动、如此触目惊心的历史实际,硬把革命派对专制主义的揭露和斗争,说成是“非理性的情绪”,甚至“畸形心态”的反映,未免有点厚诬古人了。

我们还可以谈一点更加实际的问题。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指斥清王朝反动统治的诸多罪恶中,有一条是统治者只顾自己骄奢淫逸,“于我民之水旱馑饥,毫不为之轸念”;而在他们的统治下,“水旱迭臻”,“几于无岁无之”。这完全是事实。例如,从清朝开始建立后的200年间(1644—1844),黄河共决口364次。道光以后,更是“无岁不溃”。各种水、旱、蝗、震、风、霜、雪、疫之灾,交相迭出,弄得“民不堪命,转徙流亡”,“流离于道路,物故者十八九”。事实上,一次大灾荒,死亡人数常常不亚于一次革命或一场战争。就以光绪三、四年(1877年、1878年)的“丁戊奇荒”来说,这次旱灾覆盖了山西、河南、陕西、河北、山东五省,并波及江苏、安徽、四川北部及甘肃东部。在总面积百余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树木枯槁,青草绝迹,更没有任何庄稼,真所谓“赤地万里”。据统计,这次灾荒造成饥饿而死的竟达1000万人!灾荒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但是,灾荒造成的后果如此严重,则不能不更多地从政治的、

“中国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社会的方面去寻找根源。孙中山明确指出:

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这种贪污是产生饥荒、水灾、疫病的主要原因”。“官吏贪污和疫病、粮食缺乏、洪水横流等等自然灾害间的关系,可能不是明显的,但是它很实在,确有因果关系,这些事情决不是中国的自然状况或气候性质的产物,也不是群众懒惰和无知的结果。坚持这说法,绝不过分。这些事情主要是官吏贪污的结果。”辛亥时期的革命派明确地告诉人们:“专制之淫威”,使“人命贱于鸡犬”。这样腐朽而又暴虐的反动政权,除了坚决推翻它之外,难道还能有任何别的选择吗?

革命志士仁人大多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操

据说,“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革命使“社会变得空疏,空洞,理想重新化为空想”。这里涉及到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也值得稍稍讨论一下。还是以辛亥革命为例,当时的志士仁人们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理念和精神状态,走向革命的呢?

我们很难发现当时的热血青年是因抽象的“革命”教条或“道义压力”而投身革命的事实。相反,吸引他们信仰革命并勇于牺牲的,却往往是极为真挚的、深切的对于同志、对于父老乡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爱心。比如,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方声洞,在起义前写信给他父亲与妻子,表示“决志捐躯于沙场,为祖国报仇,为四万万同胞求幸福。”他并不是铁石心肠,而是充满了对家人的眷恋之情。他告诉父亲:“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于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后,切不可过于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他解释自己慷慨赴死的缘由:“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于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能不死中求生也。儿今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矣!”在这里,革命的激情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如此和谐地统一,浓烈的亲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如此和谐地统一。至今读来还不由得对它产生至深的敬意。又如,与方声洞同时牺牲的另一位革命先烈林觉民,起义前也曾给他妻子写了一封《绝笔书》,其中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自觉的革命者,他们不是在任何“道义压力”下去迎接死亡的。对妻子的深沉感情同对社会进步的热切追求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超越自我的博大的一面,升华成了一种更加高尚的革命情操。事实上,在几乎

所有的志士仁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博大情怀。这种情怀,同“发疯发狂”或“冷酷无情”之类的字眼,实在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根据历史事实,探究中国近代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革命?这种选择的根据和合理性是什么?用革命的方式还是用改良的方式,用暴力方式还是用和平方式去争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二者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如果脱离了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抽象地提出问题,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荒唐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说革命任何时候都好或都坏,同说改良任何时候都好或都坏一样,都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思想理论导刊》

浅谈中国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 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 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 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 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

浅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革命的探索

浅谈近代中国各阶级对革命的探索 10税务三班谢某某 15世纪起,世界开始进入可谓翻天覆地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以哥伦布、麦哲伦等为代表的航海探险家的伟大的地理大发现,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再到各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为开拓世界市场、发展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而进行的疯狂的毫无休止的争夺与掠夺。世界开始“动荡不安”了,而此时的中国又在上演什么呢?中国与世界之间发生了哪些对抗与妥协呢? 古老的中国沿着封建制度的历史车轮已经行驶了一两千年。19世纪的中国,依旧在清朝骄傲自大的统治者的带领下过着似乎安逸美好的生活。看是美好,可一切又似乎早在安排之中,终有这么一天,被一个陌生的远到之客把它正常的生活打个稀巴烂,毫不留情。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840年英国的枪炮是多么的令人毛骨悚然,多么的令人烦躁不安。被这样屈辱地打开了国门,谁会服气了?只要是有良心的中国人,他就会不甘心的。于是乎,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之举。 封建的王朝是地主阶级的,地主阶级在沉睡中被人打了,那么肯定会有某些地主起来开始反抗的。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应该也就是地主阶级了,鸦片战争中的抵抗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林则徐为了清王朝拼命杀敌,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可怕和自己的腐朽落后。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又做了些什么呢?虎门销烟是他的壮举。之后的他,为国练新兵,开翻译局,引进外国先进文化,提供炮书,帮助研制新式炮车和车轮战船,授老友魏源以《四洲志》及有关外国资料,嘱撰《海国图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生为清王朝,同时也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一系列初步的探索。魏源是早期地主阶级的另一代表,他则是在精神方面进行了探索。他有这样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这在当时的的确确是本好书,可是,麻木的中国人似乎对魏源的心血之作不感兴趣,因此在中国大地上,它远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效果,民智依然未开。地主阶级的另一派,洋务派,他们怀着美好的梦想与愿望,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做一系列的壮举,幻想赶超西方先进大国,再续清朝统治的香火。当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他们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的大旗,纷纷建立各类企业,主要为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比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机器局(1867)和湖北枪炮厂(1890),台湾基隆煤矿、兰州织呢局、湖北织布官局、湖北汉阳铁厂,直隶开平煤等等,俨然创办企业一蔚然成风。但是但是洋务派推行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两种组织形式,都是把代表封建集团利益的“官”和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商”两种社会力量糅合在一起,“官”“商”在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法上格格不入,极不

中国近代改良革命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班级: 100006 姓名:仲倩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社会始终充斥着改良与革命,商鞅变法到近代的维新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的改良的尝试,然而我们看到,改良与革命只是近代中国人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都是外国入侵的产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用都是不容抹煞的。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 革命与改良的关系到底如何?对于社会历史的前进运动来说,革命和改良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改良是常态,改良是经常存在的。而革命则不然,社会革命不能经常存在,一个社会不能经常处在革命的状态中。如果是那样,这个社会就会是病态的。革命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能推动历史发展产生质的变化;改良是在社会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是在体制内进行。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的改良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往往就可能爆发革命。从这个角度说,改良为革命准备着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良的人和实行革命的人一般不是同一批人。 关键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在中国的近代史的开端,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很多年。在这段历史过程中,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开始积极救亡图存;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进。改良一般是自上

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之际,中国该如何选择,究竟该走改良这条道路还是革命这条道路,改良派和革命派展开了非常激烈的争论。改良派认为不要废除皇权,提出君主专制,革命派认为要废除皇权,主张民主共和。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洋务派人士翻译了不少很多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外交和科技人才,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 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都失败了,说明了农民阶级挽救不了中国。康有为领导和发动了戊戌变法。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度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浅谈近代的改良与革命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 提要 回顾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从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的政治变革,到辛亥革命的彻底推翻帝制,再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一直在经历着改革和革命,并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革命和改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并且持续实践着。本文从近代历史改良与革命演变的事实出发,浅谈改良与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及改良与革命的关系。 关键字中国近代史改良革命影响关系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改良派革命派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因为在这两百年来,外国侵略及民族 问题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经走向了边缘.但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水深火热的两百年,中国也在改良与革命的道路上艰难前行.当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中国究竟该走改革这条路还是革命这条路,改良派与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最具典型意义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的: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但这两个目的都没有达到。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便是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头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其中,由于领导力量不同、革命前途不同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时14年,旨在反对清朝统治,但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看,单靠农民不可能建立一个区别于封建王朝的新政权,因此太平天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毕竟还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为此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它本身不能算是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革命,都是典型的革命。 " (一)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也曾试图走改良的道路,但由于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特权,不愿意进行真正的改良,因此,这条路走不通。(二)辛亥革命不是靠革命党的煽动才发生的,而是封建统治阶级逼出来的,是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导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原因不是因为推翻了清朝皇帝,而是因为革命不彻底。(三)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没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无数革命者的流血牺牲,特别是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也就根本谈不上中国今天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四)笼统地特别是不顾客观历史事实主观地宣称“改良比革命好”、“要改良不要革命”,不仅是简单化,而且是历史唯心主义。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试论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作者:贺加贝 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史属于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时期。所以,称其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丝毫不为过,因为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已不再是过去王朝更迭的翻版。而也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革命与改良相互交织且相互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与改良这一深刻主题,至今依旧是史学界不断讨论思考的对象。基于此,本文将以革命与改良的简述为切入点,进而围绕着其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革命;改良 中国近代史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意一个时期,这是因为,往日王朝更迭式的历史发展,已经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则是近代国家的成型。基于这样的历史路口,革命同改良便成为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重要路径。实际上,革命与改良之间的界限并非明显,两者之间有交集的存在。而区分两者间不同的关键,便在于性质层面而非手段。所以,若要谈及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首先要做的便是明确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区别。而后在以此为基础,洞悉历史的深邃之处。 一、革命与改良的简述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在西方国家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打开了国门。而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内部民生艰难外部四方扰攘。以至于,李鸿章亦称此“未有之变局”面对这样情况,清王朝无奈之下只得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亦即后世所提及的“洋务运动”但在甲午之战结束后,天朝上国的迷梦则再次被现实所粉碎。而在甲午之战失败后,人们则开始探索新的图强之路[1]。 在甲午之战结束后,“戊戌变法”则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其代表人物则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但因这场改革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所以仅维持了百日便土崩瓦解。这之后不久,中国爆发了庚子国难,以至于京师沦陷皇室西遁。自这之后,清王朝则打算以君主立宪的方式推动改良,可在1911年公布的内阁成员中,13个成员中皇族占据了7个。至此,清朝的改良运动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取而代之的则是革命道路。 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路程之中,改良在最开始的时候属于一个首选。其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无疾而终,但却也留下了一些成果。如在“洋务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过程中,中国诞生了最早的工厂、企业,这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还是在这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浅谈中国近代史革命 021120103 黄丹丹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36周年。对于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鲁迅曾说,“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鲁迅写这段话,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孙中山先生1925年逝世后,就有一些人“说些风凉话”,对他和其他先烈们进行“讥笑糟蹋”。鲁迅对此十分愤慨,专门写了《战士和苍蝇》一文,悲愤地指出:“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当然,这是70年前的一桩公案了。 时光流逝到现在,仅仅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孙中山确实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似乎已不足以成为肯定孙中山的理由和根据了,因为有些论者已经“发现”,革命本身就是一个罪过。他们认为,“如果要对20世纪中国进行反省”,头一个应该进行的“根本性的反省”,就是革命革糟了,“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带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抽象地、脱离具体历史环境去讨论革命是好还是糟,是对还是错,容易陷入概念的争论。平心静气地来研究问题,倒不如看看当时的那些志士仁人,究竟为什么选择了革命?是好乱成性,“发疯发狂”?是出于“狂热与幼稚”?还是回答时代的呼唤,顺应历史的潮流? 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 谴责革命的人,往往以为革命是由少数人倡导或煽动起来的,革命家制造了一种“革命崇拜”,于是很多人也就把革命当圣物,以革命为时尚。其实,古今中外任何一次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的结果。只有在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才会发生。这是就社会而言。就个人来说,选择革命或接受革命,也往往是别的路都走不通之后,才“逼上梁山”的。孙中山本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孙中山曾不止一次叙述过他怎样“不得不”选择非和平的、暴力革命道路的缘由和经过。他在《伦敦被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改前失,建设东亚之平和,以为世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其目的。所谓‘欲得平和不可不以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联系到孙中山在发起组织兴中会之前不到半年时间,还上书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希望李鸿章“采择施行”,而李鸿章未予采纳这一事实,孙中山上面所讲的心路历程,确实是符合实际的。其实,在孙中山的同志和战友中,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也都是因为“时机拶逼”而成的。黄兴“在校经堂读书时,尚无革命思想”,只是在自立军起义惨遭残酷镇压后,“益知专制恶毒,决非革命不可。”章太炎在投身革命之前,也是一个活跃的改良主义者。他在《时务报》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洋务运动;1860----1895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②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总理衙门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③70年代中期起积极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④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洋务人才。评价(含意义):①洋务派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而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但洋务运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百日维新;1896—1898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内容: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提倡开办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等④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广设学堂,提倡西学。评价: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给了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机会,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但是没有提“君主立宪”,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并不彻底。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清末新政与立宪;1901—1911背景;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等野蛮的排外暴乱事件造成列强大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喜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内容;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意义;.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改革开放,1978—至今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

中国近代史之革命发展

中国近代史之革命发展 中考着实是一种丰收,它包蕴着太多的内涵。不管成绩如何,你的成长与成熟是任何人没法改变的事实,这三年的辛苦走过,你获得的太多太多。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近代史之革命发展,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旧民主主义革命 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烧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入侵者的气势,表明了中国人民保护民族威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同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光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全部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争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图 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入侵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中国革命的历程

中国革命的历程 中国革命的历程 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从辛亥革命到现 代中国,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下面将以有序列 表的形式,详细介绍中国革命的历程。 一、辛亥革命(1911年)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革命。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 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南京,宣告了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的封建政治 被推翻。随后,孙中山成立了民国政府,并被推选为首任临时大总统。这场革命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开启了新的历史时代。 二、北伐战争(1926年) 北伐战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 1926年7月,国共两党开始合作发动北伐战争,旨在推翻北洋政府, 统一中国。1927年春,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大屠杀,解散了革命根据地,结束了国共合作。但北伐战争最终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三、抗日战争(1937年) 抗日战争是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最为激烈的一场战争。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军攻占中国的北平(现北京),中国政府和军队开始全面抗战。中国军民用死亡换来了最终胜利,抗日战争成为中国革命的又一 重要里程碑。 四、新中国成立(1949年) 经过长达20多年的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成 为新中国的首任主席。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事件,对 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改革开放(1978年) 改革开放是中国革命的新的历史时期。1978年,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开展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改革。改革开放取得了 历史性成就,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让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大 国之一。 总结 中国革命的厚重历程,凝聚着中国民族的无穷精神,带给中国人民希 望和力量。艰辛卓绝的斗争,始终蕴含着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决心。只有保持民族精神的不屈不挠,才能让中国革命不断前进。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近代史中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篇一 《浅谈辛亥革命》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下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伟大革命。尽管革命最终失败,但是这次改革尝试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封建民主孙中山成功失败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在取得巨大革命成果之后,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也为本次轰轰烈烈的革命蒙上了失败的阴影。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发生,是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他们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实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权利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革命酝酿之际,正是清政府处于内外交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 一系列重大变革和转型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各种外来侵略、内忧外患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 首先,中国在近现代史中经历了列强入侵和割地让利的阶段。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香港、澳门等领土,丧失了主权和尊严。这个时期的中国面临了列强的压迫和剥削,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始相对滞后,并激发了中国人民爱国意识的觉醒。 其次,中国在这个时期面临着政治体制的挑战和转型。从晚清朝廷的腐败和无能,到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政治运动,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尽管中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帝制、民国、共和、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政权更替,但是中国政治体制的进步缓慢,民主制度和法治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另外,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型。从清朝末期的封建经济制度,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封闭向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人民群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义

和团运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以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行动为国家的独立、自由和民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些运动和战争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进步,也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了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但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和成就。中国的近现代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必将继续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近代史论述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评述 1、鸦片战争 “日不落帝国”以罪恶的鸦片贸易和坚船利炮推行其先进的工业文明;行将腐朽的“天朝”为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战。在爱国、保族的旗帜下,部分民族英雄英勇献身。然而,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代表的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实在是一种离奇的悲剧。 2、太平天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民和下层贫民首当其冲,受到毁灭性的压迫、掠夺和打击。他们由道德正义而迸发出“魔鬼“旋风和肆意扫荡。但是,其破坏的正是使中华民族备受凌辱和侵略的根本所在,业已没落的晚清王朝。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们虽然不可能是新社会的代表,而且是最为激烈的维护旧体制的复辟者,但客观上却是中国人民反抗序幕的先声。 3、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天朝上国”受尽屈辱,知道了厉害。太平天国起义加剧了清王朝的危机。统治者逐渐醒悟:也许“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启用汉族精英,学会与洋人打交道才能复兴。战争的失败、弱国的谈判、军备的购买、工厂的筹建等等,把洋务领袖推向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和国际社会旋窝之中。他们是中国人真正知道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列强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第一代,在鼎力挽救王朝免于崩溃的过程中,成为集政治上无可奈何和军事、外交、经济等移花接木而又创新于一身的近代化奠基之巨擘。 4、甲午战争 挺身甲午之役的将士无疑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可惜他们捍卫的这个从骨子里反近代化、反民族的专制王朝,并没有因为洋务运动的努力挽回其沉沦和苟延残喘的命运。英雄们民族危亡时别无选择地献身,以其凛然大义惊秫了中华大地,也显示这个王朝的气数将尽和中华民族的必须重生! 5、戊戌变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世界潮流、列强之道和中华垂危。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极端义愤中,以知识分子为主策划、极少数开明中央和地方大员参与的改革。不幸的是他们依靠也只能依靠远未真正掌权的皇帝,在势力尚不足以改变现状时,历史就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背水一战。无论是高看自己,还是低估对手,都是由于其弱、其险而不得不为的孤注一掷。

浅谈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清朝灭亡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时期,也可以称之为19世纪 末至20世纪初,近代史通常可以分为1840年以前的晚清时代和1840年以后的民国时期。 晚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特色的时期,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末代封建社会的灭亡, 还使中国出现了近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思想家从现代欧洲的思想影响下,把它们带 回中国,影响了中国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中国进入新时代。 此外,在晚清时期,随着欧洲各国发动殖民主义,中国出现了一些腐败的政府官员,加强 了外国主权的侵犯,在一些殖民地,外国人挑起冲突,贸易活动受到阻碍。19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同盟军侵略,中国封建政府彻底瘫痪,引发大革命,进而形成推进现代化的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灭亡到新中国建立的这段时期,多元政治思想出现,有辛亥革命的思想,有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思想,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使中国发展出来的政治体 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革命前后,推动新中国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中共领导建立的,发动经济建设,改造落后的经 济和社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新中国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建设, 在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国近代史通过各种变化,逐步开辟出中国进入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从历史的停滞阶段 走向进步的改革及新的发展水平。晚清时期的一些思想理论激发了中国民主与科学文明的

发展,中国近代史给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广大开辟了现代政治,新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康庄等国家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而且,它既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又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 的一篇。在这段时期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几次内部改革,从而走起了 一条通往现代化的艰难而又刺激的道路。

论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止。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直到现在。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56年底至今是社会主义社会。 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整个中国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时代,是从遭受侵略奴役的弱国变为世界政治舞台上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强国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这170年中,中国的社会制度一共发生了三次变化。 第一次社会制度变化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变化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落后,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而新兴的工业国家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并借林则徐虎门销烟之机,以"保护通商"为名侵略中国。经过鸦片战争,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再加上之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及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使中国从此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 之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

浅谈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 浅谈中国近代史篇一 中国的政党制度产生于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中国政党制度就成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调动最广大人民抵抗外侮、争取国家独立统一和富强民主的政治机制。历史起点和历史主题深刻影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道路,也使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特色。 中国政党制度是基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逻辑和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律的历史逻辑设计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要素:民主党派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庭抗礼的反对党,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掌政权的联合执政党,而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参政党;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律,从功能上规定了中国政党制度的设计初衷: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分权制衡关系,而是体系内的权力制约关系,其目的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反对或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从政治架构上看,列入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政治功能上看,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从民主价值上看,民主党派以民主为价值取向,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旨归,以参政党身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它拓展和深化了人类社会对民主及其实现方式的认识:民主的内涵是丰富的,民主的形式是多元的;谋求共识是民主的灵魂,合作与协商应成为更好的民主形式。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民主党派是民族抗战的重要宣传者、战时民主的重要追求者、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者。在当今中国,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从1840年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直到抗日战争前,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条约结束。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中国近代历史的论文篇一 《晚清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晚清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关键字:晚清政治经济外交格局变化影响 一、晚清社会的政治 (一)北京政变发生,清朝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谕令其弟恭亲王奕诉留在北京,与联军议和。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诏由6岁的儿了载淳继位,并以肃顺、端华等八人辅政。八大臣秉政完全把留守北京的奕诉排除在外,又不许权利欲极强的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干预政事,这就使得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激化起来。慈禧太后拉拢东太后慈安,暗中联络在京的奕诉为后援准备发动政变。 奕诉是咸丰帝异母弟,道光时期就是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咸丰初年遭到罢斥,他和咸丰帝的矛盾很深。留在北京议和期问,奕诉通过签订《北京条约》和处理一系列善后事宜,笼络了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和一批统兵大员,树立了白己的威信。1861年秋,奕诉借奔丧之际与两宫太后密谋政变,随后回到京城布置一切。11月2日,政变发生。载垣、端华、肃顺等被处死,其他人被充军或被革职。这次事变被称为“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作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清朝封建买办势力相勾结的开始。政变发生后,清政府对外公然宣布“借师助剿”,借助外国武力镇压太平天国;对内则调整了与曾国藩集团等汉族地主的关系,继续执行重用汉族地主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史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经过艰苦的武装斗争,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这是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的首次腾飞。 一、在政治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改用公历纪元,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他在誓词中说:“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代。临时政府的内外大政方针,是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这一开国文献中拟定的。其建国方针为:“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2]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二、在思想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辛亥革命推翻的不仅仅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更是对传统思想的根本颠覆。一是临时政府规定国家官员之间及官民之间一律平等,并且废除对官吏的跪拜礼,禁称“大人”、“老爷”;废止奴婢,解放“贱民”;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等等。这些措施,使社会一时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对改变社会风气产生了长远影响。在临时约法的第二章“人民”规定:全体国民无分阶级、种族、宗教信仰异同,一律平等,均享有人身、财产、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利;负有纳税及服兵役义务。[3]由此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带来一场思想上的巨大解放,用法律来规定了人人生而平等。二是国家是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体国民。在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中规定:“中华民国之国权,属于全体国民”。 三、在文化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之后之后公民的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从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一直到清代八股取士,无一不是统治者对文化的专制统治,人民的没有言论自由,数千年来“腹诽”、“文字狱”等不知道屠杀了多少言论稍敢离经叛道的民众。辛亥革命打碎了文化专制主义的枷锁,《中华民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