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

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

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
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

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可谓一日千里。新兴网络技术的普及构建了一个不为时空所限的“网络世界”,从而形成了“地球村”的新概念。然而,在人类为此欢呼的同时,发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种种网络犯罪行为也向我们发起了挑战并呈蔓延趋势。截至2001年底,我国的网络用户已经增加至3370万以上,到2005年将超过美国,而我国的网络犯罪,“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2001年达到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了70%。其中,90%以上的计算机违法犯罪牵涉网络。”这一惊人的犯罪增长速度,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网络犯罪问题深层次的思考,也促使我们要加强对网络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这对指导和推动我国立法和司法活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犯罪的概况与立法现状

(一)网络犯罪的概况

网络犯罪的雏形是计算机犯罪,最早发生在美国。195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有案可查的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

1960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一位计算机工程师通过篡改程序

的方法修改银行帐目上的余额而被发现并受到法律追究。这是世界上首例使用计算机犯罪而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件。1970年代末,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犯罪开始大幅度增长。趋势科技在2004年1月16日表示,全球企业在2003年,因为病毒的攻击,付出了550亿美元的代价,这还不包括间谍、勒索、共谋、伪造、盗窃及计算机软硬件盗窃等案件。

综观世界各国当前的网络犯罪情况,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网络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

2、利用网络侵犯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

3、利用网络侵吞公私财产的犯罪行为。

4、利用网络进行色情交易、传播等活动的犯罪行为。

5、利用技术及其用户作为攻击对象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6、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的犯罪行为。

在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将更加深入到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医疗、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结构精密、复杂,组织化程度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因而更容易受到损伤,网络犯罪危害的面也越来越广,一旦某个要害环节受到破坏干扰,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网络犯罪的立法现状

1、国外的立法状况

20世纪中期,美、英、法、德、俄等30多个国家,先后根据各自国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实际情况,制定、修改或补充了惩罚计算机犯罪的法律法规,并且刑法调整的范围日益扩大,制裁渐趋加重。比如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于1978年通过了第一个网络犯罪法案;1984年10月美国正式通过了《伪造存取手段以及计算机诈骗与滥用法》;德国1986年8月1日实施的第二次经济犯罪防制法即对刑法进行了修正,加入有关防制计算机犯罪的规定,其主要有计算机诈骗罪;资料伪造罪;资料刺探罪;资料变更罪;计算机破坏罪等。关于对计算机犯罪的处罚主要有监禁和罚金,最高为10年,同时对未遂犯罪也进行了规定。

2、国内的立法现状

我国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始于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该《条例》虽然规定得非常全面,然而却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有鉴于此,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我国又针对不同的情况先后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例如《教育网站和校网暂行管理办法》、《专用

网与公用网联网的暂行规定》等。然而,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纵向的统筹考虑和横向的有效协调,使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率低下,效果未如理想。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活动尚处于就事论事阶段,主要集中在网络运行安全、网络经营秩序方面,然而在关于网络犯罪立法体系的构建上却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我国《刑法》关于网络犯罪的罪名规定的过少,量刑过轻及刑罚种类过少,单位犯罪问题的处理有欠完善等等。

二、网络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网络犯罪的概念,是伴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概念逐步发展形成的。对于网络犯罪的概念,目前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法律界对其尚未提出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起将网络犯罪包含在计算机犯罪中进行探讨。美国司法部将网络犯罪定义为:“在导致成功起诉的非法行为中,计算机技术和知识起了基本作用的非法行为。”而我国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的定义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或以计算机资产为对象实施的犯罪行为。”

(二)网络犯罪的特征

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如下特点:

1、智力成本高。网络犯罪需要通过熟知电脑技术及网络技术从而对其操控以达到相应的目的,这往往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运用人的智力而为之,因此,其智力成本往往较之于传统犯罪要高。据有关调查显示,网络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了电脑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其作案手段高,隐藏性强,因此为侦察机关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强。在虚幻的网络世界,人的善恶难辨,并且不再作为现实中的实体而存在,这为其犯罪实施提供了极好的空间与交流优势。网络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只需要简单的基础设备,这也方便了其实施地的选择,且流动性强。另一方面,犯罪行为瞬间便可实施,且不留痕迹,没有客观的表现形态,犯罪证据难以收集等这一系列犯罪优势条件为网络犯罪的侦查与网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据有关统计,在号称“网络王国”的美国,网络犯罪的破案率还不到10%,其中定罪的则不到3%。这充分说明了网络犯罪的隐蔽性强的特点。

3、犯罪主体的多样化与低龄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使得网络犯罪的主体日趋多样化。据调查统计,计算机网络犯罪者的年龄主要在18-46岁间,平均年龄约为25岁,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很多还是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

4、网络犯罪的国际化。在网络世界,信息的传播是跨时空的,人们交流信息、进行交易等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如此一来,为犯罪分子的跨地域、跨国界作案提供了可能。作案者往往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便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实施网络犯罪行为。另一方面,犯罪分子可以依此组织远程犯罪集团,从而进行危害性更强的犯罪活动。

5、犯罪的成本低却影响巨大。一般情况下,要实施网络犯罪,只需要一台廉价的组装电脑终端机。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实施手段简便快捷,且回报率高风险成本低,这一系列客观优势成为了近年来网络犯罪发案率逐年递增的诱因。此外,由于网络全球化已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并且世界大多数国家在国防建设、金融财政、公共卫生等部门现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犯罪在此空间中随时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严重的危险性是其他犯罪无法相比的。美国中央

情报局局长约翰?多伊奇(John Doechy)说,到21世纪,电脑入侵在美国国家安全中可能成为仅次于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第三大威胁。

三、网络犯罪的原因

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导致对新技术的滥用也在同时增加。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观念、法制的落后,也导致了对新技术的管理出现漏洞甚至是空白。由此产生的犯罪现象也日益增多,并逐渐变得尖锐和突出。网络犯罪的产生有许多的原因,概而论之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网络犯罪的主体大多是青少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不完全成熟,又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和反叛精神,在网络虚拟环境下,容易超越传统道德和法律的制约而产生犯罪动机。在心理上,网络犯罪大多以对钱财的贪欲为首要动机,其次,有好奇和寻求刺激、显示过人技能、寻求报复、发泄私愤、反社会等动机。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

第一,作案者自以为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超群,孤傲自负,喜欢挑战。美国陆军信息系统安全处的大卫?肯尼迪说:“我们曾抓到的坏家伙要么是不走运,要么是出了错。那些走运的且不出错的坏家伙犯罪手段十分高明。但他们会变得傲慢自大,那就是他们的失误之处。”2001年俄罗斯黑客侵入微软公司内部网络,窃取了其操作系统的源代码;2002年2月化名“库拉多”的黑客在美国广播公司的网址公布了他在网上非法获取的比尔?盖茨的信用卡资料。这些案例实际上都是网络犯罪者自负心理的具体表现。

第二,漠视道德法律。网络犯罪者认为在虚幻的网络世界,自由就应当是绝对的,法律也不该干涉。如2000年3月,墨西哥总统府网站遭黑客入侵,并贴出了一份所谓的“总统声明”,宣布塞迪略正为自己在美国拥有的房产寻找买主,希望有意者来函商洽。这份声明立即在墨西哥网络世界引起轰动,直至总统府发出公告,才为塞迪略澄清事实。

其次,侥幸心理。网络犯罪主体自以为自己熟知电脑操作技术,作案时间短、手段多且不留痕迹,侦察机关无法对其实施打击,进而肆无忌惮的开展网络攻击。如“爱虫”制造者约瑟琳?德古兹曼在警方搜查其公寓时仍声称警方乱怀疑人,但由于警方在病毒中发现有10个内嵌的密码姓名,均来自约瑟琳所在的AMA计算机学院才使其被迫认罪。

再次,放任自我的心理。由于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大都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而且有相当多的人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对他们的谴责较弱,不愿意对他们采取比较严厉的制裁措施,再者网络的无边界性使管辖权极容易出现矛盾。因此,放任自我的意欲也将随之膨胀,虚拟的网络即成为人类恶欲的孳生地。

最后,利益诱使。据国外专家统计,犯罪分子通过银行信息系统进行盗窃的犯罪,平均每次可得赃款25万美元,而被破获的可能性只有2%。许多犯罪人由于经受不住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加上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企图不劳而获,在巨大的利益诱使下,铤而走险,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客观原因

首先,网络的虚幻性。网络世界由于没有时空的限制,人们行为的作出存在着极大的任意性,这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以实现的。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客观条件,行为人缺乏自我监督的意识,在网络世界里无限的放任自己,并且缺少社会的监督,因此对自己行为的正当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控制。

其次,作案轻松、隐蔽且犯罪成本低廉。作案者在自己任意选定的地点只需轻敲几下键盘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

成作案,这种网络违法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所冒的风险小、

成本低且获益大,从而强化了作案者通过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心理。

再次,侦察难度大。网络的时空跨度超过了传统的限制,而且操作具有距离远、范围广、修改易、不留痕迹等特点,因此网上犯罪行为在侦察和取证时都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以目前的侦察技术,要提高网络犯罪破案率无疑还需要长期的技术发展。如此一来,网络犯罪分子的侥幸心态也便大大的强化从而恣意的实施网络犯罪。

最后,先进技术与落后法制的矛盾。技术的进步,总是在通过“存在缺陷—技术修补—又发现新问题—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求得发展。网络犯罪正是利用了这一事实来实施攻击或破坏。用传统的法律规范先进的技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难免不健全,在网络行为中将不可避免的存在法律空白,犯罪分子也便在此方面有可乘之机。

四、网络犯罪的防治

有别于传统犯罪,网络犯罪不能把对传统犯罪防治的方法简单的移植。应针对其特点,立足于标本兼治,从而进行综合治理。

(一)道德约束

在社会防治的环节中,道德手段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它使人们从内心形成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善恶是非观念,自觉地以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它是一种自律的内化控制方式。而网络犯罪正是一些人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实施的极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发展良好的网络教育文化,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培养众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在思想上建立一道防范网络犯罪的屏障,是预防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具体来说,网络犯罪的道德约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律,即行为人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虽然网络是虚拟的空间,然而行为人在网络世界中作出的行为却将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的信息交流、发展动态及其他方面。因此,每个电脑用户都必须要有对计算机及网络的正确使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识。二是监督,即行为人除对自己正确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承担社会责任外,还应该监督同行不越轨、不犯罪。倘若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能建立这样的道德观念,把良好的道德信念移植到网络空间中,网络犯罪行为将会在社会群体中得到内化的控制,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二)技术防治

网络犯罪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犯罪,因此,防治网络犯罪应依靠技术手段,以技术治网。综合起来,目前一些比较有效的技术防治手段有平行处理,自动识别,自我解除病毒等,在一定的时期内,这些措施确实能防止重要的信息系统被非法操作,然而,随着网络犯罪技术的发展,现有的防范措施将不足已维护网络及信息的安全。因此,加强相关安全技术和产品的研制,增强电脑用户的自我防护能力将是网络犯罪防治的一个必然措施。在开发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国外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一些大公司也加快了对关键保密技术,如采用路由器把住国际Internet出口,并在用户服务器上运用专门软件设置过滤网关以对抗利用

信息网络传播非法内容的犯罪;采用主体识别及验证技术对抗网上金融犯罪;埋设跟踪程序,设置具有能够记录各种犯罪证据并能保存完整证据以备事后查核的软件系统对抗网

络犯罪的反侦查行为等。

(三)加强网络的管理与监督

具体而言,就是成立网络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并建立起配套的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反网络犯罪的侦查、司法及预防的力度。从国外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安全保护和防范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经验教训来看,网络安全监察工作的好坏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保护状况。如瑞

典、丹麦等国家不仅制定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监察的专门法律,而且还成立了专门的执行机构来监督和指导有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此外,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将是提高打击网络犯罪的另一重要措施。作为一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型犯罪,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技术犯案,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犯罪的作案与打击不再是仅仅的智慧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技术与专业素质的比拼。因此,从时代发展的需求来看,网络警察的构建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

(四)法律防范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关于网络犯罪的法律,我国1997年刑法亦对计算机及网络犯罪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这些规定相对于不断发展的网络犯罪已呈现出明显的滞

后性,难以对付日益严重的网络犯罪。正如布兰斯科姆所说“计算机网络的电子环境的显著特点是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和治外法权。所有这些特征对调节信息的产生、组织、传播、存档的法律都提出了挑战。”网络犯罪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法律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除利用互联网所实施的犯罪外,现行刑法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规定,只涉及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保护,这对于网络犯罪的法律防控来讲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互联

网法制建设,使互联网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大环境下发展。由此,制定专门的网络犯罪法,从民事、行政、刑事三大方面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将为有效的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提供最直接的依据与手段。此外,还应当对侦查、起诉网络犯罪的程序和证据制度加以完善,为从重、从严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

(五)加强国际合作

网络是全球性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全面有效的保证自身的网络安全,这就意味着世界各国都需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开发对抗网络犯罪的新技术。同时,通过加强各国间的司法合作,制定国际间适用的法规、条约以治理具有国际性质的网络犯罪。2001年11月23日,欧洲理事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的网络犯罪大会上举行了《关于网络犯罪的公约》的开放签署仪式。这个公约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控制网络犯罪以及其形式的计算机滥用行为的国际刑法公约,其旨在通过敦促缔约国进行适当的立法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以达成一种共同刑事政策来加强社会保障。更重要的是,公约创建了一个全天候的“协作网络”,可以在缔约国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情报交流及相关协助。这对网络全球化的环境下打击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短短几十年,却在各个方面推进了人类文明,然而在享受网络技术所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大进步的同时,网络犯罪也随之相伴而生,逐渐演化为全球所为之困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断的自我更新网络技术,掌握网络犯罪的特点,并加强道德教育。同时,优化网络犯罪刑事立法与行政立法模式,制定统一的、效力层次高并且可操作性强的网络法,方能彻底的打击与防治网络犯罪活动,使网络这项世纪工程真正的造福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