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为眼科难治性眼底病,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病因。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高达15.15%。目前,美国超过175万人患此病,预计10年后将达

到300万人。

面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的高致盲率,病因又不明确,目前几乎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很多眼科学者都在积极探索AM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形态,AMD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萎缩型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主要为玻璃膜被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有人观察萎缩型亦可转变为渗出型,最后导致中心视力丧失。尤其是CNV的位置大多靠近黄斑甚至位于黄斑中心凹,导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故目前对CNV治疗仍很困难。据资料显示:渗出型患者占AMD总数的10%~20%,而80%~90%患者均伴有严重视力障碍。 AMD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与很多因素有相关性,包括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不良、中毒、免疫异

常等。

目前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低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脉络膜血流不正常可引起RPE-脉络膜低氧。早期研究已证实AMD眼脉络膜血流下降,灌注不足,渗出型AMD眼更显著。脉络膜为眼中的血库,黄斑中心凹的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的毛细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脉络膜血管的顺应性降低,血管内血流的阻力增加,脉络膜内血液的灌注量也相应降低,从而损害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导致色素上皮的变性和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压力增加还将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转运代谢废物减少,沉积于玻璃膜疣和基底层;压力的增加还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何种因素最终导致AMD发生,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一些希望,接着又迎来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新时代,这两种疗法是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流方法,然而这两种疗法仍存在很多不足。

前者价格昂贵,容易反复,视力是否能提高难以确定。对于很多低视力患者来说,如此昂贵的费用令人难以承受。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包括ranibizumab(Lucentis)、bevacizumab(Avastin)和pegaptanib(Macugen)已经被用于治疗新生血管型AMD,即湿性AMD。该类药物虽对CNV有效,但难以控制CNV复发,需反复玻璃体腔给药时又存在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特别是该类药物尚未获得国内卫生部门的准入批准,国内患者仍处于“望梅止渴”阶段。中医学认为AMD归于“视瞻昏渺”范畴。特别是渗出型AMD,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出血引起视力下降属于“暴盲”,黄斑区渗出水肿引起视物变形归属“视直如曲”。AMD中医临床特征与精、气、血亏损有关;主要涉及肾、脾和肝脏;证候类型多表现为“痰瘀”、“血滞”、“气虚”。渗出型AMD因新生血管膜的结构异常,导致黄斑区反复出血。《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的病机因于热者多。《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方面。《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疗方法。黄斑区水肿多为水湿停留、瘀滞结聚所致。《诸病源候论》谓“经络痞涩,水气停滞”,则发为肿。《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为肿。”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水液运化、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而产生的水、湿、痰等病理产物,属痰饮范畴。其积于黄斑,多为有形之物,按痰饮治之。痰湿聚积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及上皮的脱离,而又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产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黄斑变性多与老龄化相关,对于萎缩性AMD,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衰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证治准绳》认为“视瞻昏渺乃肝肾不足之病,由于阴虚血少,精液耗尽”,为从肝肾论治AMD提供了一定依据。“肝为血海”,“精血互生”揭示了通过补益肝肾从而达到调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机理。有报道,长期服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或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有改变,为中医补益肝肾治疗AMD提供了依据。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老年人精气不足与肾、脾关系密切。有人以补肾益精明目为治疗大法,其中肉苁蓉、补骨脂补阳,旱莲草、女贞子补阴,黄芪补气升阳,苍术可燥湿健脾,丹参、当归有活血之功。干性者加葛根、党参健脾。

本方经动物实验证明:可以增强眼组织抗组织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降低过氧化物质含量,延缓机体组织细胞老化,并能改善微循环。中医治疗AMD占有一定优势,从古至今,中医按照辨证论治一直在治疗这类疾病。但是不足之处是仅以提高视力为疗效标准,缺少观察脉络膜 CNV病变的精密仪器,因此也就缺乏了对AMD发生、发展的足够认识,中医只是处于一个“盲治阶段”,个案报道多,系统总结少。近10余年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先后问世,使眼科医生揭开了AMD的CNV形成的面纱,借助于这些仪器可以清晰地观察到CNV的范围和形态,使中医眼科丰富了眼底病的望诊内容,对

于AMD的认识也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有汤药、成药、针灸疗法等多种形式,但究其理论源泉不外从虚论治、从实论治及虚实兼治。从古至今有关AMD中医治疗法则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思想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如果辨证得当,确有疗效。但这种思路不适于做大样本的观察,也不具备推广应用的条件。总结出一套既有中医理论指导又有中医眼科特色、既有疗效又可推广的中医方剂,对于提高医生治疗AMD的效率是十分必要

的。

本文由北京空军总医院挂号服务网整理转载https://www.doczj.com/doc/da11857896.html,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 一、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CD10:H25.901);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ICD-9-CM-3:13.41+13.71) 根据具体情况,必要时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病史:渐进性视力下降; 2.体格检查:晶体出现混浊;眼底模糊,红色反光黯淡。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 1.诊断明确; 2.矫正视力低于0.3; 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3-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25.90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眼部常规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晶体、眼底; 2.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心电图、胸透或胸部X光片; 4.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糖); 5.眼科A.B超+角膜曲率、验光、眼电生理检查; 6.根据病情需要检查的项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野、角膜内皮计数、人工晶体测量等。 (七)术前用药 术前抗菌药物眼药水(左氧氟沙星眼液),4-6次/日,用药2-3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 2.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IOL); 3.眼内植入物:可折叠人工晶体; 4.术中用耗品:粘弹剂(透明质酸钠)、一次性手术刀、缩瞳剂、眼内灌注液或平衡液、显微手术缝线; 5.手术用设备:显微镜、超声乳化仪; (九)术后住院恢复2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裂隙灯检查; 2.视力; 3.眼压; 4.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类固醇激素眼药水,必要时加用非甾体类消炎眼药水。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 2.切口闭合好,前房形成; 3.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人工晶体位置良好。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目的:通过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操作综合论述系统性硬化病(SSc)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着重介绍系统性硬化病的常规中医中药辨证分型、分期治疗及其它经验治疗。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硬皮病属中医“皮痹”范畴,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多认为是脾肾阳虚,气血瘀滞,在治疗上多以补脾益肾、活血化瘀为主。巢元方曰:“风湿痹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疼痛,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日久不愈入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手足不遂”。其病机可以概括为气血不足,外感寒湿风邪,致使寒凝肌腠,日久耗伤精血,脏腑虚损,气血瘀滞,实质为本虚标实之证。结果:强调在硬皮病的临证治疗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分期、分型治疗,应灵活应变,辨证论治,内服结合外治法,全面治疗硬皮病。Objective:throug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ystemic sclerosis (SSc)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ype and the type of objectiv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c. Introduces the systemic sclero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experience, and other treatment.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 characteristic and bright spot,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cleroderma belong to "bi" categ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disease for more of this virtual the actual card, its pathogenesis is more spleen kidney Yang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more than on the treatmen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onifying spleen kidney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chao yuan fang said: "rheumatism bi, or dense thick skin, and muscle pain, is composed by rheumatism disease, blood gas virtual time not into the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in Y ang meridians, also become the body found in the brotherhood of".Its pathogen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lack of qi and blood, exogenous wind cold dampness evil, cause haemorrheological nature muscle Cou, time consumed JingXie, viscera is deficient, qi and blood stasis, the proof of the essence for this virtual to real. Results: the stres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not constrained in the conventional stage, parting treatment, should be flexib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scleroderma. 【关键词】系统性硬化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正文】 系统性硬化病(SSc)【1】,又称硬皮病(SCL)、进行性系统性硬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临床上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及内脏器官结缔组织纤维化,硬化及萎缩为特点的结缔组织疾病。临床分为二大类型: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SS)。系统性硬皮病又分两亚型:肢端硬皮病和弥漫性硬皮病。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患病率50~300/100万人口,发病率每年2.3~22.8/100万。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儿童相对少见,女性多见,男女比率1:3~14。 1.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中医无硬皮病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及病情过程,属“皮痹”、“脉痹”、“痹病”【2】范畴。如果累及内脏器官,则属“心痹”、“肾痹”、“肺痹”等。《内经》有“皮痹”的记载,《素问·痹论》说:“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指出了本病皮毛寒冷而不痛的症状。《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不足。隋·巢元方明确提出了本病的皮肤改变,云:“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圣济总录·皮痹》【3】云:“感于三气则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2018年11月20日 药品审评中心

1.1背景 (4) 1.3适用范围 (6) 2.AMD治疗药物开发的整体考虑 (7) 2.1 遵循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 (7) 2.2 进入临床试验的前提 (7) 2.3 临床药理学研究 (8) 2.3.1首次人体试验 (8) 2.3.2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 (9) 2.4探索性临床试验 (11) 2.5 确证性临床试验 (12) 3.临床试验设计的考虑 (12) 3.1总体设计考虑 (12) 3.2 受试者的选择 (12) 3.3 对照的选择 (13) 3.4 再治疗标准 (14) 3.5 研究周期和访视频率 (14) 3.5.1 研究周期 (14) 3.5.2 访视频率 (15) 3.6 疗效评价 (15) 3.6.1 探索性临床试验疗效指标 (16) 3.6.2 确证性临床试验疗效指标 (17)

3.8 补救治疗与合并用药 (21) 3.9统计学考虑 (21) 4.参考文献 (22) 5.附录(如适用) (23)

1.简介 1.1 背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引起严重的、不可逆性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1, 2]。该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偶发于40-50岁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MD致盲 者约占全球盲人的8.7%,全球约有3000万AMD患者,每年约有50万人因为AMD而致盲【3】。我国50岁以上人群早期AMD的患病率在 1.7%-9.5%之间,晚期AMD的患病率在0.2%-1%之间[3, 4]。AM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目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衰老、代谢减缓以及氧化损伤等导致Bruch膜增厚以及脂褐素沉积,玻璃膜疣形成,并产生慢性炎症刺激,进而形成早期AMD。随着病程发展,炎症等反应不断放大,最终可导致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和以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出血、渗出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nAMD是一种进展期AMD,可导致快速重度视力障碍,是视力丧失和视力发病的主要原因(Bourne et al. 2013;Wong et al. 2014)。临床可见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引起的出血、视网膜内、视网膜下的积液、渗出性或出血性神经上皮/色素上皮脱离(PED)等病变,纤维血管性盘状瘢痕是新生血管性AMD最终的结局5。已知血管生成、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多种生化和生物过程在nAMD的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防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防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以往称老年黄斑变性)可以分为早期、中期、进展期,进展期AMD在西方世界50岁以上人群造成不可逆中心损害。早期及进展期AMD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西方统计结果:AMD在55--64岁人群为14.4%,65--74岁中19.4%,75岁以上占36.8%。随着西方世界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AMD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国内统计结果:50-59岁,5.7%,60-69岁,13.5%,70-79岁,20.2%,>80岁,23.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AMD 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AMD患者视力:盲(日常生活视力< 0.05) 5.1%,低视力(日常生活视力> 0.05 但< 0.3 ) 31.3%。进展期AMD可分为两型:无新生血管型(包括黄斑中心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地图状萎缩)和新生血管型CNV)。80—90% AMD重度视力丧失因新生血管引起。由于新生血管性AMD发病率的升高及对视力的威胁,通俗地告之公众关于AMD的相关知识及其治疗的益处显得非常重要。 一、关于“黄斑” 眼睛的结构可以简单比做照相机,(图1) 视网膜相当于胶卷部分,起感光作用。而黄斑 是位于视网膜的后极部中央一直径约2mm的 特殊结构,是人的视觉最敏锐和最关键的部 位,它的功能包括:精细视觉,识别色觉,包 括我们日常看电视、读书看报。一旦黄斑受损, 视力将受到严重损坏。 图1:眼睛与照相机 二、关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多指50岁以上人群黄斑部出现玻璃膜疣、地图状萎缩、和/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及其引起的出血、渗出、水肿、神经上皮脱离、色素上皮脱离等。AMD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公众认知率非常低(2%),而AMD的有效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被眼科届公认为最难治的眼病之一。AMD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1. 年龄:呈显著的年龄相关性,50岁以上高危;2. 性别:女性是男性的两倍;3. 人种:白种人较黑种人和棕色人种容易患有CNV性AMD;4. 高血压和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10-11-02T11:41:36.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9期供稿作者:罗雪英黄经河李艳[导读] 对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可延缓眼疾的发生及发展。 罗雪英黄经河李艳(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00) 【中图分类号】R7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9-0327-0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大多发生于50岁以上,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当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1]。该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湿性或盘状黄斑变性)两种。尤其是湿性AMD因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进而发展为后极广泛瘢痕,而使黄斑功能丧失殆尽。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AMD的人数逐渐增多,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威胁着老年人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对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危害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极为重要。现将我院健康教育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3例,均为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46-75岁。经视力、眼底裂隙灯检查、眼底彩色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AMD者。 2 方法 健康教育方法均以个别健康教育为主,辅以疾病防治宣传资料。 3 健康教育实施 3.1疾病相关知识介绍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不同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以及接受能力等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健康教育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科学健康用眼。并向患者讲解每项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其配合要点。对患者的疑惑给予热情、耐心的解释,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使患者树立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2危险因素防范指导 3.2.1控制全身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为AMD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应让患者了解全身疾病对发生AMD的关系。指导患者科学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维持平衡饮食,多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选择抗氧化剂丰富的果蔬。对糖尿病者应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可延缓眼疾的发生及发展。 3.2.2避免日光照射据研究发现,过度暴露于日光下与AMD的发生呈正相关系。当黄斑暴露于日光时,脂褐质作为光敏剂可产生反应性氧,引起氧化损伤,诱导光感受器凋亡[2]。有学者在动物实验和病理报告提示:强烈而明亮的太阳光线或光谱中的高能部分紫外线的照射可引起AMD的改变,并随着光量子的效应增加而增强损伤。 因此,指导患者当天晴外出或行户外活动时应戴遮阳帽或打伞,并戴有色太阳镜保护眼睛,以防眼睛暴露于阳光下时紫外线造成视网膜黄斑部损伤。尤其是生活在高原地区者,由于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紫外线强,更需加强自我防护,以减少黄斑部的光氧化损害的危险因素。 3.2.3抗氧化剂摄入抗氧化剂在调节和控制代谢,拮抗氧化损伤,推迟衰老及保护黄斑,减少其氧化损伤,防治AMD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氧化剂的摄取除口服多种维生素等药物补充外,主要还是通过食物途径补充。因此,指导患者多食抗氧化剂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尤其是红、黄、绿等深色的蔬菜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C、牛磺酸、β-胡萝卜素、黄体素、玉米黄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可增强免疫力,保护黄斑,减少氧化损伤。 3.2.4忌烟、酒吸烟是AMD的重要危险因子,酒中的甲醇可通过血液循环使视网膜黄斑部受损;吸烟可促进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生长,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从而进一步加剧缺氧性损害,引起血液中抗氧化剂水平下降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导致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对视网膜黄斑部的损害;吸烟可导致血浆中类胡萝卜素浓度下降及黄斑色素减少。因此,应耐心向嗜烟酒患者讲解忌烟酒的重要意义,使之了解烟酒对眼睛的危险性。同时,亦需告之患者注意防范二手烟对眼部的损害。 3.3情感支持由于AMD是一种慢性需长期治疗的疾病,且对视功能的损害渐进性加重,对患者的工作、学习、社交活动等产生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来自家庭及社会的情感支持及生活照顾,可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治疗,对AMD的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疾病的治疗,对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鼓励参予协助患者的治疗及生活照顾,使患者感到家庭及社会的温暖,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保持愉悦心情,积极坚持配合治疗对缓解病情十分重要。 4 小结 AMD已为眼科老年人常见致盲眼病之一。故专科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AMD的危险因素,熟悉并掌握其疾病的防治护理知识。对其特定人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降低AMD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兴.眼科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7. [2]蒋毅萍,李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4): 333-336.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的患者。 一、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圆翳内障(TCD 编码:BYT07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ICD-10 编码:H34.802)(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5-94) (2)西医诊断标准:李凤鸣主编的《眼科全书〈老年性白内障的分类〉》 2.疾病分型 分期(级)眼部改变 初发期自晶体周边开始出现皮质楔形混浊,视力可不受损害 膨胀期晶体肿胀、体积变大,前房变浅,出现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 成熟期晶体完全混浊,前房正常,虹膜投影消失,视力高度障碍 过熟期晶体核变小、下沉,前房加深,可出现虹膜震颤、晶体移位 3.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的证候分类” 。 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常见证候: 肝热上扰证 肝肾不足证 脾气虚弱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 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眼科学》的治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圆翳内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患者。 2.疾病分型为膨胀期、成熟期、过熟期者。 3.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消渴、眩晕),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视力检查 (2)裂隙灯检查 (3)眼压检查 (4)血、尿常规、凝血四项 (5)免疫(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6)凝血功能检查 (7)心电图 (8)眼科A+B超、测角膜曲率 (9)眼电生理 (10)角膜内皮计数 (11)眼压、屈光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O CT、OCT、视野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2.术前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肝热上扰证:清热平肝,明目退障。 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清热明目。 脾气虚弱证: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术后给予眼科创伤方:理气活血。 3.内科基础治疗,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 视力稳定或改善。 2. 无眼部并发症(如高眼压、出血、渗出、晶体脱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诊疗新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诊疗新进展 老年性黄斑变性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即是在老年人黄斑区出现的玻璃膜疣、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退行性改变。其特点是:玻璃膜疣形成、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异常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地图样萎缩、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患AMD危险性高于男性。多与光暴露、吸烟、高血压、高加索种族等危险因素有关。 临床上笼统的将AMD分干性(萎缩性)与湿性(渗出性)两型,区别在眼底是否有出血渗出和水肿,如有为湿性,反之为干性。 AREDS有关AMD分型: 1、无AMD:无或仅有很小的玻璃膜疣(直径小于63微米); 2、早期AMD:同时存在多个小的玻璃膜疣,和少量中等大小的玻璃膜疣(直径63—124微米),或有RPE异常; 3、中期AMD:广泛存在中等大小的玻璃膜疣,至少有一个大的玻璃膜疣(直径大于125微米),或有未涉及黄斑中心凹的地图样萎缩; 4、晚期AMD:累及黄斑中心凹的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地图样萎缩或有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如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神经上皮或RPE浆液性或出血性脱离、脂性渗出、视网膜下和RPE下纤维血管性增殖、眼底见盘状瘢痕)AMD临床表现: 中心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型,色觉异常,视野检查出现中心暗点,萎缩性AMD眼底检查见黄斑区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玻璃膜疣,边界清晰。根据玻璃膜疣大小分:硬和软疣,大小与视盘边缘的静脉血管直径(125微米)比较,小于63微米为硬疣,63—125微米可为硬疣或为软疣,大于125微米为软疣。渗出性AMD眼底检查可见融合的软性玻璃膜疣以及深层和浅层的出血、渗出以及黄白色机化膜。渗出性AMD均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根据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表现,CNV分为典型和隐匿CNV。68%隐匿性CNV 可以通过吲哚青绿造影(ICGA)来确定部位。根据病变的位置可见CNV分为中心凹外(病变后极部至少距离中心凹无血管区200微米)、旁中心凹(病变后极部距离中心凹无血管区200微米内)、中心凹下(中心凹无血管区下)。 检查:Amsler方格检查、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脉络膜造影等眼科专科检查。 治疗: 萎缩性AMD用多种维生素、叶黄素、抗氧化剂、葡萄糖酸锌等微量元素,多吃水果蔬菜,户外活动如阳光强烈要带墨镜。 渗出性AMD:1、激光治疗:适用于中心凹外,治疗时小心勿接近中心凹边缘,以免激光直接伤及黄斑。2、经瞳孔温热疗法是采用激光在治疗区产生相对较低的温度(10度)升高,使CNV发生萎缩或瘢痕化,但易产生暗影,易复发。 3、光动力疗法用于中心凹下的CNV,但不对因治疗,易复发。 4、放射疗法 5、抗新生血管治疗,直接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到眼内的玻璃体为主要治疗AMD建议三月+PRN(即前三月每月一针,后根据造影检查选择是否再打) 6、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 7、手术治疗不建议,是禁区,恐脉络膜出血。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优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d-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为眼科难治性眼底病,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低视力和致盲的首要病因。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据统计,我国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已高达15.15%。目前,美国超过175万人患此病,预计10年后将达 到300万人。 面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以下简称AMD)的高致盲率,病因又不明确,目前几乎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国内外很多眼科学者都在积极探索AMD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其眼底的形态,AMD分为萎缩型(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和渗出型(又称为“湿性”或“盘状”)。萎缩型主要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玻璃膜增厚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等引起的黄斑区萎缩变性。渗出型主要为玻璃膜被破坏,脉络膜血管侵入视网膜下构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以下简称CNV),发生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神经上皮下浆液性或出血性的盘状脱离,最终成为机化瘢痕。有人观察萎缩型亦可转变为渗出型,最后导致中心视力丧失。尤其是CNV的位置大多靠近黄斑甚至位于黄斑中心凹,导致中心视力显著下降,故目前对CNV治疗仍很困难。据资料显示:渗出型患者占AMD总数的10%~20%,而80%~90%患者均伴有严重视力障碍。 AMD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与很多因素有相关性,包括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不良、中毒、免疫异 常等。 目前认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低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脉络膜血流不正常可引起RPE-脉络膜低氧。早期研究已证实AMD眼脉络膜血流下降,灌注不足,渗出型AMD眼更显著。脉络膜为眼中的血库,黄斑中心凹的血液供应来自脉络膜的毛细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脉络膜血管的顺应性降低,血管内血流的阻力增加,脉络膜内血液的灌注量也相应降低,从而损害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的代谢,导致色素上皮的变性和萎缩。脉络膜毛细血管压力增加还将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转运代谢废物减少,沉积于玻璃膜疣和基底层;压力的增加还可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何种因素最终导致AMD发生,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为本病的治疗带来了一些希望,接着又迎来了抗血管生成疗法的新时代,这两种疗法是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主流方法,然而这两种疗法仍存在很多不足。 前者价格昂贵,容易反复,视力是否能提高难以确定。对于很多低视力患者来说,如此昂贵的费用令人难以承受。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包括ranibizumab(Lucentis)、bevacizumab(Avastin)和pegaptanib(Macugen)已经被用于治疗新生血管型AMD,即湿性AMD。该类药物虽对CNV有效,但难以控制CNV复发,需反复玻璃体腔给药时又存在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特别是该类药物尚未获得国内卫生部门的准入批准,国内患者仍处于“望梅止渴”阶段。中医学认为AMD归于“视瞻昏渺”范畴。特别是渗出型AMD,黄斑区新生血管膜出血引起视力下降属于“暴盲”,黄斑区渗出水肿引起视物变形归属“视直如曲”。AMD中医临床特征与精、气、血亏损有关;主要涉及肾、脾和肝脏;证候类型多表现为“痰瘀”、“血滞”、“气虚”。渗出型AMD因新生血管膜的结构异常,导致黄斑区反复出血。《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的病机因于热者多。《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提纲挈领概括为“火盛”及“气伤”两方面。《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疗方法。黄斑区水肿多为水湿停留、瘀滞结聚所致。《诸病源候论》谓“经络痞涩,水气停滞”,则发为肿。《血证论》说:“瘀血化水,亦发为肿。”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水液运化、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而产生的水、湿、痰等病理产物,属痰饮范畴。其积于黄斑,多为有形之物,按痰饮治之。痰湿聚积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及上皮的脱离,而又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产生视网膜下新生血管。黄斑变性多与老龄化相关,对于萎缩性AMD,祖国医学早就认识到衰老与“肝肾”的关系密切。《证治准绳》认为“视瞻昏渺乃肝肾不足之病,由于阴虚血少,精液耗尽”,为从肝肾论治AMD提供了一定依据。“肝为血海”,“精血互生”揭示了通过补益肝肾从而达到调节血液流变学性质的机理。有报道,长期服用杞菊地黄口服液或明目地黄丸补益肝肾,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参数有改变,为中医补益肝肾治疗AMD提供了依据。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老年人精气不足与肾、脾关系密切。有人以补肾益精明目为治疗大法,其中肉苁蓉、补骨脂补阳,旱莲草、女贞子补阴,黄芪补气升阳,苍术可燥湿健脾,丹参、当归有活血之功。干性者加葛根、党参健脾。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又叫老年性白内障,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多为双眼发病,一般是一先一后。晶状体的混浊就是白内障,白内障分为: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主要症状 白内障早期的症状可能有视物模糊、色调改变、怕光、眼前黑点、复视(看物体时有双影)、晶状体性近视等;晚期症状则为视力下降,最后只能在眼前辨别手指或仅剩下一点光感。

白内障的主要症状是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由于白内障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其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同,若白内障长在晶状体的周边部,视力可不受影响,若混浊位于晶状体的中央,轻者视力减退,重者视力可能只看见手动或光感。 老年性白内障,从初起到完全成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2~5年,少则数月,长者可达十数年,可停止了某一个阶段,静止不变。 治疗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在初发期和末成熟期,用非手术疗法可能抑制或延迟病情发展,并可能增进一些视力,但仍没有特效与根治的方法。一般可选用下列几种眼药水点眼:法可灵、消障灵、卡他灵、1%碘化钾溶液、2%谷胱甘肽溶液等都可能有一定的作用。祖国医学

主张中药疗法等,对早期白内障都有一定疗效。 对于成熟期和过熟期的白内障,最好采用手术疗法,将晶状体摘除。混浊的晶状体摘除后,如能配戴眼镜,则可明显改进视力,成熟期和过熟期药物治疗通常没有什么疗效。市面上有许多号称可“溶解”或使白内障“消除”的眼药水,但其实际效果并不肯定。手术疗法目前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惟一直接有效的方法。最先进的手术方法:超声乳化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最先进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由于切口小,不需缝合,术后视力恢复快,而受到患者的欢迎。 预防方法 1、经常在户外劳动,一般戴上质量符合要求的墨镜就可阻挡住90%的紫外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痹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朱璐业余2008级(本科)中医学专业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摘要:痹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地域、气候、人体体质的特点,在东北地区此病发病率较高。症状多表现为关节疼痛重着,遇冷加剧,得温痛减,伴见腰身重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等。本文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小针刀治疗、中药关节内注射)、内外兼治等综述中医中药治疗痹症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医中药痹症综述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痹症的社会问题与卫生保健问题必将会变得愈加严重。与此同时,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此问题变成了当务之急。《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痹症是本虚标实,故治疗应内外兼顾、标本兼治,历代中医医家主要从虚、邪、瘀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1、内治法 中药内治法治疗痹症具有整体调节作用,通过活血止痛、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标本兼治。据多数文献报道,临床以专方专药治疗为主,而按具体分型治疗的较少。擅用专方治疗的医家有以下几位代表:李念虎【1】针对痹症肾虚血瘀的病机,自拟补肾活血方(熟附子、熟地黄、巴戟天、仙茅、丹参)水煎服。惠礽华【2】从痰湿瘀论治,把符合膝关节痹症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注关节型或痰瘀交阻型的膝关节痹症用膝痹康(制南星12g,制川乌6g,薏苡仁10g,刺五加20g,丹参l0 g,地龙lOg)治疗。 2 外治法 外治法是膝关节痹症的重要治疗手段,主要有中药外治、针灸疗法、推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卜文娟徐国兴 来源:《海峡科学》2007年第12期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由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仍存在许多争议。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RMD)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其病因不明,可能与黄斑长期慢性光损伤、遗传、代谢、种族、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多种因素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神经视网膜发生退行性变从而造成不可逆性视力下降或丧失。 ARMD可分为干性(萎缩性)和湿性(新生血管性)两型,干性ARMD主要有玻璃膜疣、RPE异常和地图样萎缩改变;湿性ARMD主要以脉络膜新生血管、RPE脱离或盘状纤维化为病理特点。目前本病在欧美国家是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2]ARMD在52~64岁的人群发生率为2%,75岁以上人群则上升到28%。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此病。ARM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现有以下假说,且各有其侧重点。 1 氧化刺激学说 许多年龄相关疾病均与活性氧中间物(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的积累有关,如过氧化氢、单态氧、超氧负离子、氢氧自由基等。氧自由基过多或清除过慢,会对生物体产生一系列损害,由于多种原因视网膜对ROI特别敏感,如光感受器内高氧张力,长期暴露于光辐射下,光感受器外节含高比例多聚不饱和脂肪酸,视网膜和RPE细胞内含大量生色团如脂褐素、黑色素、细胞色素C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证明,脂褐素在ARMD的氧化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3]。 脂褐素是一些细胞如神经元、心肌细胞、RPE细胞在衰老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棕黄色具有自发荧光特性的物质,脂褐素一旦形成,就不会从细胞内自然消失。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RPE细胞内积聚大量的脂褐素,脂褐素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尤其是蓝光)与氧作用可以产生超氧负离子、单态氧和过氧化氢等。它们与氧、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核酸等相互作用导致了脂质的过氧化、溶酶体酶及抗氧化酶等的失活,进一步引起细胞膜和溶酶体功能异常[4]。由此RPE细胞吞噬功能下降,造成脱落感光细胞外节异常沉积,引起正常感光细胞的变性增加;另一方面,RPE细胞凋亡或脉络膜血管异常,均可引起细胞内物质的释放,诱发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玻璃疣。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从冠心病(CAD)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及证型的客观化研究、中医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着重介绍中药复方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这也是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一个特色和亮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医辨证论治 由于冠心病的辨证分型具有多样性,其中医临床治疗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分析众多医家的治疗方药发现,多以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生脉散、参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不同的病理阶段,兼有气虚血瘀或肾虚血瘀,治疗中始终坚持活血化瘀,益气补肾用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益气药与补肾药通过调节激素分泌及细胞代谢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细胞的耐缺血缺氧能力。 中药复方制剂治疗

以丹参、红花、川芎为主要成分:“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冠心病的活血化瘀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活血与补血并行,临床中常用中成药如丹参滴丸,注射剂则以丹红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为佳。组方中之丹参,其药理机制为: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环磷酸腺苷(cAMP) 浓度;其水溶成分能兴奋前列腺素(PGI2)合成酶的活性,使PGI2 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2增高,血管扩张[1];丹参还是强抗氧化剂,能有效清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去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呈明显正相关。此外,丹红注射液中的红花,冠心宁注射液中的川芎也在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冠心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红花中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其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作用,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川芎中含有川芎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文献资料表明,川芎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外,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具有解聚作用,尚能扩张小动脉,改善血液循环,产生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 益气治本为主中药:临床常用药物以人参、黄芪为主组成,成药如通冠丸,注射剂常用的有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等。以人参为主要成分的制剂,人参的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人参皂苷[2]能增加心肌细胞Ca2+浓度,从而增强心肌收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 一、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或称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干性ARMD:起病缓慢,双眼视力逐渐减退,可 有视物变形。 湿性ARMD:患眼视力突然下降、视物变形或中央暗点。 2.眼底改变:干性ARMD:黄斑区玻璃膜疣、色素紊乱及 地图样萎缩。 湿性ARMD:后极部感觉层视网膜下或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暗红、甚至暗黑色出血,病变区可隆起。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35.305年龄相关性黄斑变 性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 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眼部检查:视力、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辅助检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1)根据已有眼部辅助检查及视功能情况,选择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视盘区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眼科B超、眼底照相、视觉电生理等; (2)病因排查:进一步行实验室、影像学、心电图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排查相关疾病。 (3)对于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者,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评估。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 针对病因治疗: 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为常见的原因,根据病情及内科会诊意见调控血压、血糖、降血脂等; 2.改善微循环治疗:给予全身及局部扩血管及改善微循 环药物治疗;

眼睛黄斑病变中医治疗方法

眼睛黄斑病变中医治疗方法您是否有所了解呢?专家指出:黄斑变性是一种病理非常复杂的疾病,由于这是由于人体组织结构的老化以及遗传等不可修复和改变等的因素所导致的,因此治疗起来还是相当的有难度。那么目前来说,对于老年黄斑变性或少年黄斑变性中医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呢? 对于黄斑变性无论是老年还是少年患者,目前在现代医学中,尚无确定的药物治疗,也未找到阻止本病病程进展的好方法,治疗上目前为止,仍然是十分困难的。近年来,中医眼科学者运用中医药治疗,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许多地方在对本病运用中医药进行治疗的多年临床实践中,有了很大的裨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有抗衰老及改善循环的作用,活血化瘀,渗湿利水,消除眼底渗出与水肿的作用尤为特长。对萎缩型疗效尤好,对阻止渗出型瘢痕形成以及瘢痕的修复,防止另眼病情发展起一定作用。总的治疗目的是控制延缓病情发展,消散眼底瘀滞,改善或提高视力。 黄斑变性病程较长,虽然在各不同阶段其治疗用药各差异,但都以全身宏观辨证和眼底局部辨证进行用药,老年黄斑变性在玻璃膜疣期病变进展缓慢病程亦长,当以病因病机进行辨证用药,一旦进入渗出性病变,引起眼底大量出血则应按照急则治其标之原则进行抢救,晚期患者注意加强治本减少复发,争取挽回部分视力。 黄斑变性中医治疗效果好吗 黄斑变性中医治疗效果好吗?据武警北京总队医院眼科中医诊疗中心的中医专家——孙伟教授介绍,黄斑变性就是由于眼压太高而导致的,所以治疗黄斑变性的过程就是一个降眼压的过程,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确实很难的,尤其是在西医中,黄斑变性已经背叛了“死刑”。那么中医中该如何治疗眼压高黄斑变性呢? 眼科专家介绍说:眼压高黄斑变性是指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因瞳孔多少带有青绿色,故有此名。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黄斑变性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 因为眼睛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全身经络系统均有着密切的联系,眼能够明视万物,辨别顔色,依赖五脏六腑精血的滋养。中医治疗注重于眼和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根据眼底病多属于眼底慢性缺血的状况,本着辩证论治的原则,制定了本疗法! 眼睛黄斑病变中医治疗方法步骤有四步: 一、全面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肝是人体贮藏血的主要脏腑,喜舒畅调达,最恶抑郁。怒伤肝,肝失调达,则肝气横逆,气机不畅,血脉淤滞;脾气主升,主运化。脾与胃互为表里,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完成人体消化、吸收、运送营养和气血生化的作用;肺的主要功能是主一身之气。人体组织脏腑的活动,气血、津液等的输布,都依赖肺气;肾藏精,若肾精耗伤,肾气虚弱,冲任失调,气血不和,肾精不充,精失所养,致身体虚弱。易反复发作的慢性外障眼病及眼底病后期,有退行性变化的内障眼病。治用肾气汤加牛膝、红花等以温肾益精行血, 调节脏腑气血,建固涩之功。 二、疏通经络,改善眼底缺血状态。 由祛风医与活血通络医组合而成。适用于风邪入络,血络瘀阻之证。风亦有内、外之别。外风者,太阳风邪传入阳明,挟热而下;内风者,从内而生,厥阴肝木,虚热生风。 三、扶助正气,提高新陈代谢能力。

浅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进展

中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综述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方法: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大量查阅近几年的相关资料。结果:分别从中药汤剂、针剂、针灸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药对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中药膳食对不同冠心病患者的日常调理。结论:中医药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冠心病;进展;综述 0引言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发病率极高的心血管疾病,发达国家患者居高不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冠心病的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步增加。目前,中国的冠心病患者人数也逐年增长,越来越威胁中老年的生命安全。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在我国属于高发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研究冠心病的治疗,近年来,中药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把中药治疗方法及成果综述如下: 1 从中医看冠心病 “冠心病”不曾出现在中医,但如“胸痹”“心胃病”“胸痛”等词汇,却表达着同样的意思。《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描述的症状与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也指出此病是心因性。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了“胸痹”病名,并对其症状及治疗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其阐明了胸痹是由于正气虚,定义为“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并提出著名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1】。 2 传统中医疗法 2.1 活血化瘀法 胸痹发作期,瘀血是最主要的指征。吴玉虎【2】等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柴胡6g,当归9g,生地12g,川芎6g,枳壳12g,桃仁12g,红花6g,赤芍12g,桔梗锯,甘草6g,并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增减剂量,此为中药治疗组。两组均4周1疗程,治疗期间,只在心绞痛发作时服用硝酸甘油片。最终的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远大于对照组。马彦玲【3】等采用活血祛瘀汤剂化瘀泄浊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药物组成:藿香12g,佩兰12g,茵陈15g,瓜蒌15g,薤白15g,半夏15g,枳壳10g,丹参15g,川芎15g,全蝎6g。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6.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活血化瘀在临床上已经大有尝试:陈氏【4】等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祛瘀作用的冠心一号方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冠心一号方(由党参、麦冬、五味子、玉竹、川芎、知母、丹参、三七、郁金等药物组成)。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疗效及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有下降,而对照组的下降作用不明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