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中异常分析方法

生产中异常分析方法

生产中异常分析方法
生产中异常分析方法

生产异常分析方法浅谈

在生产中,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异常问题出现,如何快速找到问题的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呢?我根据自已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首先确定“异常”是否确实存在,打个比方说,在产过程中,我们经过测试发现机器吸力偏小,这时我们就应首先确定机器吸力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偏小?与测量方法、测试治具是否有关系?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测一测,或让其它测试员测一测。然后更换一下测试治具测试确定效果如何。如果经过以上方法测得吸力仍然偏小,则进入下一推测阶段。如换一测试员或测试治具测试又趋于正常,就可以判定是测量方法还是测试治具有误造成“异常”。

2,目测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如当在制程中有装配不良,我们可以仔细观察各配合部位有无异常(如有无部件变形或有批峰)?各传动机构是否畅通?通过目视找出不良现象,然后顺藤摸瓜找出问题的根源。

3,分析法。分析法是通过一些数理方法来快速推断问题的根源。这要求我们对机器各个机构的的工作原理非常熟悉。如我们在生产DS-0110时发现有很多机器子机开关失效,既不可以启动马达,充电时LED灯又不亮且无充电电流显示。我们如何能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就要用分析法来考虑。首先我们应考虑到该开关是一个单刀双掷开关,即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回路,如今两个回路功能均失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两个回路的公共端负极出了问题,因为只有公共端断路才可能同时造成两个回路失效。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最终检验出原来是和负极相接的温度保险管内部断路造成的。但温度保险管是怎么断路的?是来料问题还是其它问题?根据温度保险管的特性:与温度有关,当温度超标时会被击穿。而温度保险管外面包有一热缩套管,是不是用热风枪吹热缩套管时间过长或热风枪温度过高引起的?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最终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是因用热风枪吹热缩套管时间过长引起温度保险管烧毁而造成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述说了,分析法要求我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平时要多加学习,子解机器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的特性。

4,替换比较法:对于分析法、目测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用此法。例如,在生产中我们发现某总成装配后间隙比较大,而又无法直接看出是哪个零件出了问题,这时我们就须用此方法:假如引起此总成间隙大的装配件有A、B、C三件,我们可用标准合格的其中一部件逐一装配另外两部件,通过比较装配后的效果来判断问题出在哪个部件上。然后将其与标准件对比(目视、工具测量)找出问题原因和改善措施。5,经验法:在生产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这时我们最快的方法就是靠经验去判断问题出在何处,这需要我们平时要善于用心总结经验,做事细心、对待异常问题做到:不查清原因不放过。

以上是解决问题常用的几种方法,当然,上面几种方法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时可能要同时用几种方法才能找到问题所在。我们在分析问题应时刻想到引起不良的原因无非就是:人、机、料、法、环等。然后围绕这几点,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快速找到问题之要因。另外平时应多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因为有很多知识都是有关联的,只要整体素质提高了,我想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电化学分析技术.

第五篇电化学分析技术 第一章电分析化学导论 电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来测定物质组成的分析方法。电化学性质表现于化学电池中,它包括电解质溶液和放置于此溶液中的两个电极,有时还包括与之相连系的电源装置。化学电池本身能输出电能的,称为原电池;在外电源作用下,把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称为电解池。电解池和原电池中发生的一切电现象,如溶液的导电、电极与溶液界面间的电位、电流、电量、以及电流~时间曲线、电流~电位曲线等都与溶液中所存在的电解质的含量有关。研究这些电现象与溶液中电解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是电化学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电化学分析就是利用这些关系把被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某种电讯息而加以测量的。在不同讯息的转换中,力图准确、灵敏并应具有一定的特效性,才能应用于分析。为此目的,电化学分析还应注意改进所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实验方法和技术,因此本课程应当包括方法原理,仪器测量技术和实际应用等方面。 §1.1 电分析化学的发展 电分析化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与化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早在1801年,铜和银的电解定性分析就已问世,经过半个多世纪才将电解分析用于铜的定量测定。1893年、1910年和1913年相继出现了电位分析、电导分析和库仑分析。1920年成功制备了pH 玻璃电极,简捷地测定了溶液pH。这是一个重要的发明,它推动了整个分析化学的发展,并为电位分析中酸碱滴定创造了重要的条件。1922年捷克化学家J Heyrovsky 首创极谱分析,标志着电分析方法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后相继出现了交流示波极谱、交流极谱、方波极谱和脉冲极谱等。1964年日本留学生Kuwana在R N Adams教授指导下,将电化学与光化学结合,提出了光谱电化学。1966年S Frant和J Ross首创固态膜和单晶(LaF3)膜的F-选择性电极。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热潮,制成了多种多样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选择性电极。1972年K B Oldham等和1975年M Goto等先后提出了卷积伏安法和去卷积伏安法。1973年R F Lane和A T Hubbard利用铂电极表面吸附具有不同基团的烯属类化合物,再吸附磺基水杨酸根,制成了第一支吸附型的测定Fe(Ⅲ)的化学修饰电极。这种电极突破了电极上电子授受的单一作用,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在电极表面接上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标准范本)

绩效考核绩效管理企业建设企业管理招聘配置薪酬待遇薪酬管理培训开发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人事管理行政后勤行政管理制度规范招聘与配置实用表格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建设方案方案书员工培训培训计划入职培训团队建设考核方法员工考核工资待遇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表签到表考勤表工资表考核表申请表登记表检查表计划表报告表通知单日报表记录表审批表报销单绩效考核企业管理招聘配置薪酬待遇培训开发员工关系行政后勤实用表格行政表格办公常用人事报表财务报表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2019-2020年版) 内部资料注意保管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加强产品品质管制,使制造过程中品质异常得以顺利解决,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品质异常处理,除另有规定外,悉依本办法执行。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异常处理规定 2.1.处理流程 1)由发现异常之单位(一般为制造单位或品管)提出《品质异常反馈单》,并先 用口头、电话方式向发生单位与责任单位告知。 2)由制造单位或品管部提出临时对策。 3)由责任单位提出改善对策。 4)由品管部负责对策效果追踪、评估。 5)由品管负责对品质异常进行统计、存档和其他管理。 2.2.品质异常反馈单 《品质异常反馈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2.2.1.发现异常单位填写 1)制造命令。 2)生产产品名称、规格。 3)客户。 4)发生时间。 5)发生场所。 6)异常情形描述。 7)不良率。 8)责任单位。 2.2.2.发生异常单位或品管部填写 1)不良原因分析。 2)临时对策。 2.2. 3.责任单位填写 1)不良原因分析。 2)改善对策(根本对策)。 2.2.4.品管部填写 对策效果追踪。 2.3.品质异常处理时效 1)责任单位应在接获异常反馈单后,于24小时内提出对策,并回馈至发现异常 单位及品管部。 2)确因原因复杂未能于上述期限内完成时,应事先向发现异常单位及品管部说明。 2.4.异常原因分类 异常原因分类以及责任单位如下:

电池制程中异常质量问题分析解答

电池制程中异常质量问题分析解答 制造技术培训-生产中常见问题与解答 1、什么是锂离子电池制造过程? (1) 配膏:用专门的溶液和粘接剂分别与粉末状的正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经高速搅拌均匀后,制成浆状的正负极物质。 (2) 涂布:将制成的浆料均匀地涂覆在金属箔的表面,烘干,分别制成正负极极片。 (3)制片:将涂好的布裁成工艺要求的大小,压片,再焊极耳 (4) 装配: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顺序放好,经卷绕制成电池极芯,装入包装膜,再注入电解液、封口等工艺过程,即完成电池装配过程。 (5) 化成:用专用的电池充放电设备对成品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对每一只电池都进行检测。筛选出合格的成品电池,待出厂。 (6)包装:按客户的要求,将电池组合出货 2、锂电池在生产中最为严格控制的因素之一是水,为什么? 答:只要电池里有微量的水就会使电池产生气体,使电池容量下降,放电效果差,因此,生产过程要严格控制水分。 3、在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引入水份?如何有效控制? 答:在电池注液封口前,要求电芯非常干燥,真空干燥箱烘干后的电芯水分含量小于空气相对湿度5%的水分含量,由于空气湿度一般在60%~90%,所以,只要接触空气电芯就会吸水。注液室经过特殊处理,空气湿度可控制在25%以下,但还是大于电芯的水分含量,因此注液室也要缩短操作时间,减少电芯在空气中暴露时间 为了有效控制水分,从极片生产就开始控制,包括涂布烘干,烘干桥烘干,控制车间湿度,一直到装配裁隔膜烘干,控制车间湿度。总之一切要求干燥。我们洗手后要手干后再进车间,戴口罩防止口水喷到极片上等。 4、极片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答:极片存放时间过长,会造成电池性能下降。而且长时间放置会落尘,极片上出现灰尘等杂质,造成自放电大、微短路等后果。 5、极片上有浮粉会有什么问题? 答:极片上有浮粉在卷绕成电池以及注液后,浮粉会在电池中随着电解液的运动而运动,运动到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时,比如隔膜有缺陷的地方,将有可能造成电池出现微短路、自放电大等问题。 6、正、负极片压片的目的? 答:使活性物质与导电箔料接触紧密以及活性物质本身接触紧密,降低极片的厚度,提高电池体积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内阻,提高了电池的大电流放电性能。 7、压片厚度对电池性能有什么影响? 答:极片压片厚度达不到要求,首先会造成电池的厚度达不到要求。另外,极片压片厚度不同,活性物质中的紧密接触程度也会不一样,会造成电池性能的差别。 8、油性物质粘在极片上有什么问题? 答:油性物质粘在极片上有可能造成此处电解液不浸润,使活性物质反应不好。另外,油性物质对于电池来说是杂质,在电池中会出现破坏电池性能的一些反应,造成电池性能下降。 9、极片脱粉会导致电池性能出现什么问题? 答:极片脱粉会造成电池容量不够。另外,负极片脱粉还会造成安全问题,有可能电池枝晶短路起火燃烧。 10、极片表面有硬点、手印、不平滑对电池有哪些影响? 答:极片表面有硬点,在卷绕后,压电芯时很容易出现硬点穿透隔膜,造成电池短路。极片表面的手印是手上的汗液留下的痕迹,主要成分是人体分泌的一些盐分和油脂,和上面油性物质的危害相似。极片表面不平滑是极片厚度不均匀的表现,可能造成极片各个不同部位反应不均一的问题。 11、刮粉部位(箔料表面)不太干净,不平滑,轻微刮烂对电池有哪些影响? 答:刮粉部位箔料表面不太干净,主要会导致极耳焊接困难,焊接不上或者容易出现虚焊。刮粉部位箔料表面轻微不平滑对电池影响不大,如果出现打折的情况则可能在卷绕时刺穿隔膜。极片轻微刮烂容易在电芯受压时刺穿隔膜,造成短路。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 1.目的 为了使品质异常发生时,处理过程有据可依,使重大品质异常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防止相同的问题重复发生,降低品质成本,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制程控制。 3. 名词释义 品质异常:因制程中出现了品质问题而导致的异常,也称制程异常。 停机:生产线生产出的产品不符合规定要求时或生产线不具备开机条件而已开机时,作停机处理,并下发《品质异常反馈单》。 4. 职责 检验科负责品质异常的反馈与跟进。 责任部门负责对品质异常进行分析、改善与预防及不良品的处理。 5. 作业流程 品质异常问题分类

备注:“”表示当该类问题发生时,需填写《品质异常反馈单》。 异常问题处理流程 5.2.1当出现以上异常情况时,QC迅速对已发现的问题品作好标识并隔离。 5.2.2问题反馈 5.2.2.1发现人员或QC立即向上级或责任部门报告。 5.2.2.2根据本流程的要求填写《品质异常反馈单》并传递到责任部门。 5.2.2.3一般情况发《品质异常反馈单》即可,若某一问题多次发生,或问题较严重,可 能会导致批量不合格或客户重大投诉时。检验科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处理单》,要求责任部门改善。 5.2.3异常问题处理 5.2.3.1当缺陷不影响产品的性能(上表不需停机的问题),仅外观不良、非关键尺寸超差 时或问题未最终确认时,在得到检验科长级或厂长同意后,不需要停机,可进一步确认或执行在线分选。 5.2.3.2当生产线出现异常时(上表中需停机的问题),相关人员参照本流程的要求,暂停 有问题的机器或工位的操作。 5.2.4停机的时机 5.2.4.1 出现上表中需要停机时,QC直接下达停机指令,即上述表中所致A类问题,员 工/主操/领班应主动停机。 5.2.4.2 出现需要停机时,QC直接下达停机指令,相关部门不执行的,QC领班跟进处理。 即上升为B类问题。 5.2.4.3 出现需要停机时,QC及 QC领班先后要求停机,相关部门仍不执行的,及时反 馈到检验科长,由检验科长跟进处理,即上述的C类问题。 5.2.5纠正行动

高压电气试验中的常见异常分析及应对 赵伟

高压电气试验中的常见异常分析及应对赵伟 发表时间:2018-06-05T17:05:58.94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期作者:赵伟李伟峰 [导读] 摘要:为考核电气设备是否具备安全运行的条件,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应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将多次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如有问题,必须及时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解决。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高压电气试验的重视。 (国网保定供电公司清苑运检分部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为考核电气设备是否具备安全运行的条件,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应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将多次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如有问题,必须及时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有效地措施解决。所以我们要加强对高压电气试验的重视。文章对高压电气试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压电气;试验;问题;方法 要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则必须在运行期间,定期试验电网设备,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维修和处理。电气设备必须拥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对其性能的检查是一项危险性较高、难度较大的工作,高压电气试验就是对电气设备施加高倍电压,检测其绝缘性能是否良好。如此高倍电压对于检测人员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再加上工作人员离设备比较近,所以在工作时就必须注意安全。一旦操作出现失误,或者电气设备出现意外故障,不仅影响到整个电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造成人员伤亡。可见提高电气试验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应加强这方面的重视,保障电网和人员的安全。 1 高压电气试验存在的问题 1.1 设备接地不良 对于高压电气设备接地不良的问题,后果比较严重,造成介质的大量损耗,问题不易解决。通常这类事故易发生在电容性设备上,如: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等。在变电站的工作中,通常会有相关措施来检测线路的正常情况,即将电压互感器直接与线路连接起来。作为电气设备的接地开关,如果连接线接触不良,就相当于在电容器上串联了一个相等量的巨大电阻,一旦设备接地不良的状况发生,就会使电容器的电容量增大,同时产生的损耗也不短增大,最终导致被试设备介质损耗超标的问题。 1.2 接地开关问题 在检测工作中,对耦合电容器的测量会出现滤波器的接地开关问题。由于耦合电容器的装置是顶部接地,在对其测量C1的介质损耗工作中通常都是使用反接屏蔽进行测量,即将测量装置的屏蔽端口接到C2的下端,以此屏蔽C2端口下方的全部原件,但在真正的操作中并非如此。根据这一情况,工作人员在测量耦合电容器的相关介质损耗时,需将联合滤波器的接地开关闭合。 1.3 避雷器的引线问题 相关人员在某次高压变电站进行检修工作中,对一台110kv的主变中性点避雷器的引线中部切断,但引线接头仍保留在避雷器上方,最后检测结果表明:75%的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泄露电流十分严重,高达85μA。但工作人员将部分残留在避雷器上的引线拆下,再次试验,结果有极大不同,75%的直流参考电压下的泄漏电流明显减少,不到20μA。由此可见,在对高压电气的试验中,务必将避雷器上面所有的引线拆除,避免残留引线造成的泄露,从而引起试验数据不准、试验人员误判的现象发生。 1.4 绝缘带方面 在对相关电压互感器的介质进行损耗测试工作时,必须将测试结果提高到更准确,若引线周围附有绝缘带,会阻碍电流增大电阻,导致测试结果的数据产生误差,从而影响到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 2 主要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国家电力企业和部分电力运营商的配电柜中都出现过不良高压事故,甚至在部分电力系统集中处发生过避雷器爆炸事故,如此危险的状况发生无疑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对电力企业来说损失也十分惨重。首先是因事故本身带来的直接损害,同时,因事故而造成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运所带来的损失。由于高压电气试验工作人员与电气设备的距离近,而且在电压极高的状态下操作,这与一般的电气检修维护工作相比,危险性十分高。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安全性,应安排至少3人执行,设置专门负责人,做好各项交叉工作的部署,明确分工。因此,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尽可能地保证电力系统本身的安全和稳定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作为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高压电气试验的重要性也就十分明了,对人员安全意识方面的强化也应进一步加强。 2.1 做好前期检查工作 即将开展电网检查工作时,提前通知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准备,具体做法为确定需要检修的线路范围,包括需要停电的区域、车辆的行驶路线等,做好记录。 2.2 做好作业前准备 正式进行高压试验检测前,对检测仪器和工具确认性能状态,质量是否合格,所需工具是否带齐,避免工作过程出现手忙脚乱、临时更换设备等现象。 2.3 严格遵守制度 遵守相关制度是保障工作有序开展的有效条件,在高压电气试验中,通常都会出现场地的不确定因素,操作环境恶劣,增加了工作的复杂程度,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更为困难,安全问题也受到更大的影响。因此,在执行任务时,特别是环境复杂、危险性较大的工作场地,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施工制度,按流程操作,保证工作按程序顺利进行。执行作业时,需向负责人确认电源是否可以合上,得到负责人的许可后方可合上电源开始检测作业,工作人员不能仅凭借以往经验判断,该类做法属于违规行为,不符合规范,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严格遵守制度具有重要性意义。 2.4 认真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执行工作前,要对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潜在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制成方案,交由全体人员,执行方案,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执行过程需要对各项流程的落实进行签字确认,各负责人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履行相关权利和义务,确保工作的安全进行。 2.5 确保各项设备运行正常 对于高压电气设备和被试设备两者的接地不良问题,应加强对高压TV和TA的二次绕组问题,在工作过程重点把握测量的准确性和安全

品质异常处理规定

品质异常处理规定

1.目的 制定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使发现的制程品质异常能够立即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映,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分析和处理。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拉线生产过程中品质异常的处理。 3.定义 无 4.职责 4.1 品质部: 4.1.1品质异常的发现与报告(必要时,其他部门也可提出); 4.1.2异常原因分析部门(必要时,技术部协助予以分析); 4.1.3主导现场小组讨论解决制程异常问题,并做全程跟踪; 4.1.4改善成效之追踪及稽核。 4.2生产部: 4.2.1 改善措施的填写与实际改善工作的执行。 4.2.2 协助现场小组解决制程异常问题; 4.2.3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3 技术部: 4.3.1 相关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3.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4 设备组: 4.4.1 相关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4.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5 采购部: 4.5.1 相关来料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5.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4.6 PMC部: 4.6.1 相关品质异常原因的分析; 4.6.2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方案(纠正预防改善措施)的提出及标准化确定。 5. 规定内容 5.1 制程品质异常处理流程见附件。 5.2 制程品质异常的发现与报告: 5.2.1在制程中出现下述品质不良问题,应开出《品质异常纠正预防措施通知单》。 5.2.1.1来料不良(物料缺陷); 5.2.1.2制程中发生混料;

电化学分析方法

杨航锋化学工程2111506055 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是应用电化学原理和技术,利用化学电池内被分析溶液的组成及含量与其电化学性质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操作方便,许多电化学分析法既可定性,又可定量;既能分析有机物,又能分析无机物,并且许多方法便于自动化,可用于,在生产、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最为主要的一种类型,是利用试样溶液的浓度在某一特定的实验条件下与化学电池中某种电参量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的,这些电参量包括电极电势、电流、电阻、电导、电容以及电量等;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测定化学电池中某种电参量的突变作为滴定分析的终点指示,所以又称为电容量分析法,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滴定法等;第三种类型是将试样溶液中某个待测组分转入第二相,然后用重量法测定其质量,称为电重量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电解分析法。习惯上按电化学性质参数之间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电导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解与库仑分析法、极谱与伏安分析法等。 1.电位分析法 电位分析法是利用电极电位与溶液中待测物质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法。Nernst方程式就是表示电极电位与离子的活度(或浓度)的关系式,所以Nernst方程式是电位分析法的理论基础。

电位分析法利用一支指示电极(对待测离子响应的电极)及一支参比电极(常用SCE)构成一个测量电池(是一个原电池)如上图所示。在溶液平衡体系不发生变化及电池回路零电流条件下,测得电池的电动势(或指示电极的电位)E =φ参比-φ指示由于φ参比不变,φ指示符合Nernst方程式,所以E的大晓取决于待测物质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1.1电位分析法的分类 直接电位法――利用专用的指示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选择性地把待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转化为电极电位加以测量,根据Nernst方程式,求出待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也称为离子选择电极法。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应用广泛的快速分析方法。 电位滴定法――利用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电位的变化及化学计量点附近电位的突跃来确定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方法。电位滴定法与一般的滴定分析法的根本差别在于确定终点的方法不同。 1.1.1 直接电位法特点 1.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许多阴离子、阳离子、有机物离子的测定,尤其是一些其他方法较难测定的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一价阴离子及气体的测定。因为测定的是离子的活度,所以可以用于化学平衡、动力学、电化学理论的研究及热力学常数的测定。 2.测定速度快,测定的离子浓度范围宽。可以制作成传感器,用于工业生产流程或环境监测的自动检测;可以微型化,做成微电极,用于微区、血液、活体、

品质异常处理及不合格品管理办法

品质异常处理和不合格品管理办法 1.目的: 1.1 为有效的控制不合格和品质异常的重复发生消除产生不合格品的隐患。 2.范围: 2.1 本规定适用于生产制造过程出现品质异常和不合格品的评审及处理 3.定义: 3.1 不合格:不符合合同、标样、图纸、状态、公差、技术条件或其它规定的技术文件的要求。 3.2 不合格品:任何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指标不符合合同、标样、图纸、状态、公差、技术条件或其它规定要求的产品。 3.3 轻度不合格品:指不构成对产品功能和使用造成影响的产品。(按正常工艺经后道加工后,仍能符合标准要求) 3.4 严重不合格品:指构成对产品功能和使用造成影响的产品。(必须改制或已无加工价值) 3.5 重大质量事故:指某产品在生产过程出现:经济损失达30000元以上批量不合格。 4.指导文件: 4.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职责: 5.1 品检部负责提报异常与不合格;制造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品工部负责制订对策 措施。 5.2 制造部负责按评审意见处理不合格品(包括处置过程中做好不合格品的隔离、标识,记录、 信息传递)。 5.3 品工部负责提供返工(修)作业指导书 5.4 品检部负责对返工、返修产品进行确认; 5.5 各责任单位依不合格品评审得出的结论进行原因分析和纠正、预防措施,品检部进行措施验证。 6.工作程序:

6.3.检验员应在《不合格品(异常)处理单》注明(如属成品则记录其责任工序): 6.3.1 该产品的生产班组、日期、带班师傅、操作工等; 6.3.2 产品代号、工序名、状态、流程卡号、本批产量等; 6.3.3在不合格品特征描述栏目中注明5w2h。 6.4 对不合格品评审处理: 6.5.1.1品检部品质主管在收到《不合格品(异常)处理单》后应在4小时内签署处理意见后研发中心、品检部等部门进行评审,各相关评审部门应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和判断后,提出对不合格品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1.品质异常处理原则 1.1 异常的判定严格依据检验标准签样执行,超规格产品不可私自放行。 1.2 异常必须及时处理,必要时逐级上报处理。 1.3 异常物料须及时标示,隔离并追溯。 1.4 及时追踪异常结果,依据PDCA和特裁单等方案执行 1.5 非特殊异常处理以不影响生产线生产和出货时间为原则。 2.异常处理的一般流程 2.1 异常确认: 2.1.1不良资讯和样品的收集(不良总数、不良比例、发现不良的时间/位置、 产品料号/生产日期、批次)。 2.1.2 依据检验标准和签样,结合实配结果判定不良是否属实。 2.1.3 不良品及嫌疑品的追溯标示和隔离。 2.1.4 依据不良比例和不良类别决定是否开单处理。 2.2 原因分析及对策拟定: 2.2.1 异常属实则需分析异常产出和流出原因。 2.2.2 判定异常责任单位(本制程,前制程,供应商,工程单位,客户) 2.2.3 责任单位提出临时及长期改善对策(包括所有不良嫌疑品处理,不良改善 对策) 2.3 异常物料处理: 2.3.1 依据会议决议,异常单,主管认可的其他处理意见对不良品级嫌疑品进行 特裁重工或报废处理。 2.3.2 异常品处理监督执行。 2.4 改善对策执行及确认: 2.4.1 确认责任单位改善对策是否予以严格执行并标准化。 2.4.2 确认改善对策执行后异常改善效果。 2.4.3 效果OK则结案,效果不佳则需责任单位重新分析原因提出改善对策。 3.异常处理过程QC工作要项 3.1 发现异常:

3.1.1 异常主要分为产品异常和制程异常 产品异常常指产品各特性(外观,尺寸等)超出管控标准(IS签样) 制程异常主要是制程要素不符合管控要求(人,机,料,法,环) 3.1.2 日常产品检验和制程稽核过程中发现以上异常状况须将异常详细信息予 以记录,包含但不限于发现时间,地点,生产日期,批次,数量,比例)。 3.2 确认异常: 3.2.1 异常确认前必须详细了解产品的判定标准和签样要求。 3.2.2 有必要重新测量和送检的予以重新检测。 3.2.3 异常判定可参观现场相关人员描述和个人经验常识。 3.2.4 对超规产品的嫌疑批次予以扣留隔离。 4.反馈异常 4.1 个人可以判定的异常及时确认并知会责任部门改善跟进处理对策和结果,异 常信息当班次下班反馈给领班知悉。 4.2 个人无法确认和处理的异常须立即反馈领班和责任单位QE协商,QC关注异 常处理进展并给必要帮助。 5.跟进异常处理 5.1 跟进异常处理人员(生产,工程,QE)尽快分析并给出合理处理方案,(需 经主管签核)即可。 5.2 依据处理方案对不良品进行重检处理。 5.3 责任单位改善措施和改善效果确认并反馈给领班。 6异常结案 6.1 针对发生异常的项目需列入重点关注并加严检验。 6.2 连续追踪查核异常改善并无再次发生则予以结案。 6.3 效果不佳则需责任单位重新分析原因并提出改善方案及对策。

电厂在线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系统

广 线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系统 刘丽平,叶春,忻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 [摘要]设计了1个在线的电厂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系统。该系统由运行监测、参数仿真、性能分析、故障诊断、运行指导、数据报表、数据追忆等模块组成,并在吉林莱电厂实际应用。实践证明,该系统基本能反映机组运行状况,可使运行人员及时了解并调整机组运行状态,为电厂的经济运行提供指导。[关键词]电厂;在线系统;性能分析;故障诊断[中图分类号]TM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31002—3364(2003)11—0076—02 电厂的运行包括两方面的要求:(1)运行平稳(质量);(2)经济性好(效率)。前者要求机组运行可靠、稳定,能及时发现故障及故障的前期征兆;后者要求机组运行效率高,能实时给出机组运行的经济性指标。大型电厂设备多而复杂,许多设备处于高温高压下工作,发生异常或故障的几率较大。在传统操作方式下,运行人员无法及时、准确预测机组性能的变化及故障的发生,以致影响了机组的经济性、安全性。因此,研制在线的性能分析及故障诊断系统很有必要。 1系统整体结构 整个系统由参数仿真、性能分析、故障诊断、运行指导、数据报表、数据追忆等模块组成,其功能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该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3层结构模式。在终端(表示层)只需要支持ActiveX的浏览器即可。浏览器与中间层间使用COM+的通讯方式。中间层包括Web服务器和组件对象。它们通过OLEDB与历史库连接。数据库层即历史数据库,其结构如图2 所示。 运行监铡性能分析故障诊断 卜运行状态卜热力分析卜_传感器 卜经济性 卜能损分析 r_通流部分 L安全性 L优化运行 r_冷凝器 L_加热器等 固1系统模块框架 图2系统软件结构 收稿日期:2003—02—27 作者简介:剂丽平(1978一),男,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电厂性能分析、故障诊断研究及相关软件的设计。 电在慧一~ 乙小历历 姒 一L 一万方数据

电化学分析习题答案

电化学分析习题 一、选择题 1.不属于电化学分析法的是C A.电位分析法 B. 极谱分析法 C. 电子能谱法 D. 库仑滴定 2. Ag-AgCl参比电极的电极电位取决于电极部溶液中的 B A.Ag+活度 B. Cl-活度 C. AgCl活度 D.Ag+和Cl-活度之和 3.正确的饱和甘汞电极半电池组成为B A. Hg/Hg2Cl2(1mol/L)/KCl(饱和) B.Hg/Hg2Cl2(固)/KCl(饱和) C.Hg/Hg2Cl2(固)/KCl(1mol/L) D.Hg/HgCl2(固)/KCl(饱和) 4.pH玻璃电极的膜电位产生是由于测定时,溶液中的 D A.H+离子穿过了玻璃膜 B.电子穿过了玻璃膜 C.Na+与水化玻璃膜上的Na +交换作用 D.H+与水化玻璃膜上的H+交换作用 5.玻璃电极使用前,需要C A.在酸性溶液中浸泡1h B.在碱性溶液中浸泡1h C.在水溶液中浸泡24h D.测量的pH不同,浸泡溶液不同 6.氟离子选择电极对氟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是由于 B A.只有F-能透过晶体膜 B.F-能与晶体膜进行离子交换 C.由于F-体积比较小 D.只有F-能被吸附在晶体膜上 7. 在电位法中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电位应与待测离子的浓度D A. 成正比 B. 的对数成正比 C. 符合扩散电流公式的关系 D. 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8. 当金属插入其金属盐溶液时,金属表面和溶液界面会形成双电层,所以产生了电位差。此电位差为B A.液接电位B.电极电位C.电动势D.膜电位 9. 用pH玻璃电极测定pH为13的试液,pH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关系为 B A.测定值大于实际值B.测定值小于实际值C.二者相等D.不确定 10.直接电位中,加入TISAB的目的是为了 C A.提高溶液酸度 B.恒定指示电极电位 C.固定溶液中离子强度和消除共存离子干扰 D.与待测离子形成配合物 11.测量pH时,需要用标准pH溶液定位,这是为了 D A.避免产生酸差 B.避免产生碱差 C.消除温度的影响 D.消除不对称电位和液接电位的影响 12.玻璃电极不包括 C A.Ag-AgCl参比电极B.一定浓度的HCl溶液 C.饱和KCl溶液D.玻璃膜 13.电位测定水中F-含量时,加入TISAB溶液,其中NaCl的作用是 B

C语言程序编辑或调试中常见的错误

常见错误和程序分析 (1)忘记定义变量。例如: void main() { x=3; y=6; printf(“%d\n”,x+y); } C要求对程序中用到的美一个变量都必须定义其类型,上面程序中没有对x,y 进行定义。应在函数体的开头加int x,y; (2)输入输出的数据类型与所用格式说明符不一致。例如,若a已定义为整数,b已定义为实型: a=3;b=4.5; /*对a和b赋值*/ printf(“%f %d\n”,a,b); 编译时不给出出错信息,但运行结果将与原意不符,输出为0.000000 16402它们并不是按照赋值的规则进行转换(如把4.5转换为4),而是将数据在存储单元中的形式按格式符的要求组织输出(如b占4个字节,只把最后2个字节中的数据按%d作为整数输出)。 (3)未注意int型的数据的数值范围。Turbo C等编译系统,对一个整型数据分配2个字节。因此一个整数的范围为-2的13次方到2的15次方减1,即-32768~32767常见这样的程序段: int num; num=89101; printf(“%d”,num); 得到的却是23565,原因是89101已超过32767。2个字节容纳不下89101,则将高位截去,即将超过低16位的数截去,也即89101-65536=23565,有时还会出现负数。这种情况应改为: Long int num; num=89101; printf(“%ld”,num); 注意,如果只定义num为long型,而在输出时扔用%d说明符,也会出现以上错误。 (4)在输出语句scanf中忘记使用变量的地址符。例如: scanf(“%d%d”,a,b); 这是很多初学者刚学C语言时常见的疏忽,应写为scanf(“%d%d”,&a,&b); (5)输入数据的形式与要求不符。例如有以下scanf函数: scanf(“%d%d”,&a,&b); 有人输入 3 , 4 ,这是错的数据间应该用空格来分隔,读者可以用printf(“%d%d”,a,b);来验证下。应该输入 3 4,除非函数是scanf(“%d,%d”,&a,&b); 还应注意不能企图用

入侵检测系统中两种异常检测方法分析【我的论文】_百度文库(精)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量迅速增长,网络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入侵检测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功能、模式及分类,指出了当前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特别是针对异常入侵检测方法的研究,着重分析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和层次聚类的异常检测方法,并从理论和试验层次队两种检测技术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分析了两种算法的优缺点。同时预测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BP神经网络;层次聚类;网络安全。 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石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为了弥补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入了入侵检测 IDS(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技术。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检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定义为识别为被授权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有合法权利使用系统但却滥用特权的过程。即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入侵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DS)。一个入侵检测产品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传感器与控制台。传感器负责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并生成安全时间;控制台主要起到中央管理作用。商品化的产品通常提供图形界面的控制台,这些控制台基本上都支持Windows NT平台。 入侵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1、监视、分析用户及系统活动;2、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3、识别已知进攻并向相关人员报警;4、统计分析异常行为;5、评估重要系统和数据的完整性; 6、操作系统日志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活动。 二、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SRI)的D.E.Denning于1986年首次提出一种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的检测方法就是建立用户正常行为的描述模型,并以此同当前用户活动的审计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较大偏差,则表示有异常活动发生:这是一种基于统计的检测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来人们又提出了基于规则的检测方法。通用入侵检测架构(CIDF)组织,试图将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标准化,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4个组件: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相应单元和事件数据库,同时将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事件可以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包,也可以是基于主机的系统日志中的信息。事件产生器的目的是从整个计算机环境中获得事件,并向系统其他部分提供此事件;事件分析器分析得到的事件并产生分析结果;响应单元则是队分析结果做出反应的功能单元,它可以做出切断连接、修改文件属性等强烈反应;事件数据库是存放各种中间和最终数据地方的通称,它可以是复杂的数据库也可以是简单的文本文件。

品质异常处理操作规范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 文件编号:AW-QR-PZ003-2017 拟制:孟非非日期:2017年4月21日 审核:日期:2017年4月*日 品质异常处理流程 1.目的: 为规范质量文件体系,提高产品的可追塑性,更效的解决异常问题的重复发生,明确质量异常问题的处理流程,特制定此文件 2.范围: 公司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第三阶文件记录表单,《品质异常处理单》、《不合格品处理单》、《纠正和预防措施单》等。公司各组织部门管理负责人及涉及人员 3.说明 A.品质异常内容属于内部异常时要求对原因分析及临时解决措施在4小时内给予答 复,永久措施和需要与客户、供应商进行沟通的最长可延长2个工作日 B.品质异常分为四级 缺陷: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A级致命缺陷影响安全的所有缺陷,会影响使用寿命的,造成产品失效故障的,造成产品组装困难的,造成下道工序混乱的缺陷难以纠正的情况都为致命缺陷B级重大缺陷可能影响使用寿命的,易于修复的故障,对产品组装肯定会造成困难的,外观难以接受的,给下道工序造成较大困难的易于纠正的情况都为重大缺陷 C级一般缺陷不会影响产品的运行或运转,不会造成故障的起因,对外观影响较大,会对下道工序影响较大的,可能影响装配的情况都为一般缺陷

D级轻微缺陷对产品外观有影响,可能对下道工序有影响,其它方面不涉及有产品缺陷的情况都为轻微缺陷 C.三不原则 不生产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受不良品 D.四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事故责任人和相关人员未受到教育培训不放过 事故制订的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4.职责 品质部对品质异常进行判定,并开出品质异常处理单 各责任部门对品质异常进行原因分析及提出纠正预防措施 品质部对评审结果进行综合判定给出最终判定结果,对让步接收的需由质量主管领导批准,需要时由总经理批准 品质部对不合格品的让步及纠正预防措施进行跟踪评价 5.流程 a)表头/异常描述栏 当生产品质异常发生时检验员依据实际情况填写品质异常处理单,表头部分和异常描述栏由检验员进行填写 b)检验员勾选异常来源属于哪一环节并填写相关数量 c)涉及外协采购时需写明供应商及订单号以便准确记录质量信息 d)在异常描述时写发现的客观现象,不能主观臆断。一般采作六何法来描述即 何人何时何地何物何法何因 e)检验员在完成异常描述后通知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异常发生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1、总则 1、 1、制定目的为加强产品品质管制,使制造过程中品质异常得以顺利解决,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本公司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品质异常处理,除另有规定外,悉依本办法执行。 1、3、权责单位1) 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2) 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异常处理规定 2、 1、处理流程1) 由发现异常之单位(一般为制造单位或品管)提出《品质异常反馈单》,并先用口头、电话方式向发生单位与责任单位告知。2) 由制造单位或品管部提出临时对策。3) 由责任单位提出改善对策。4) 由品管部负责对策效果追踪、评估。5) 由品管负责对品质异常进行统计、存档和其他管理。

2、2、品质异常反馈单《品质异常反馈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2、2、 1、发现异常单位填写1) 制造命令。2) 生产产品名称、规格。3) 客户。4) 发生时间。5) 发生场所。6) 异常情形描述。7) 不良率。8) 责任单位。 2、2、2、发生异常单位或品管部填写1) 不良原因分析。2) 临时对策。 2、2、 3、责任单位填写1) 不良原因分析。2) 改善对策(根本对策)。 2、2、4、品管部填写对策效果追踪。 2、3、品质异常处理时效1) 责任单位应在接获异常反馈单后,于24小时内提出对策,并回馈至发现异常单位及品管部。2)

确因原因复杂未能于上述期限内完成时,应事先向发现异常单位及品管部说明。 2、4、异常原因分类异常原因分类以及责任单位如下:1) 技术原因,由开发部、生技部研究对策。2) 原材料原因,由品管部、采购部、供应商研究对策。3) 上工程原因,由品管部、上工程制造单位研究对策。4) 设备原因,由生技部研究对策。5) 作业原因,由制造单位研究对策。6) 其他原因,由相关责任单位研究对策。 2、5、对策原则 2、5、 1、临时对策临时对策以尽快恢复生产,在确保品质的情形下降低损失为原则。 2、5、2、根本对策改善对策(根本对策)以彻底纠正不良,具有巩固和预防之功效为原则。

电化学分析法(最全)汇总

电化学分析法 [日期:2011-06-24]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电化学分析法(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是根据电化学原理和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这类方法都是将试样溶液以适当的形式作为化学电池的一部分,根据被测组分的电化学性质,通过测量某种电参量来求得分析结果的。 电化学分析法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最为主要的一种类型,是利用试样溶液的浓度在某一特定的实验条件下与化学电池中某种电参量的关系来进行定量分析的,这些电参量包括电极电势、电流、电阻、电导、电容以及电量等;第二种类型是通过测定化学电池中某种电参量的突变作为滴定分析的终点指示,所以又称为电容量分析法,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滴定法等;第三种类型是将试样溶液中某个待测组分转入第二相,然后用重量法测定其质量,称为电重量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电解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所需仪器简单,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分析速度快,特别是测定过程的电信号,易与计算机联用,可实现自动化或连续分析。目前,电化学分析方法已成为生产和科研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手段。 第一节电势分析法 电势分析法是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它是利用测定原电池的电动势(即用电势计测定两电极间的电势差),以求得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电势分析法又可分为直接电势法(potentiometric analysis)和电势滴定法(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直接电势法是根据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直接求出被测物质的浓度。应用最多的是测定溶液的pH。近些年来,由于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相继出现,应用它作为指示电极进行电势分析,具有简便、快速和灵敏的特点,特别是它能适用于其它方法难以测定的离子。因此,直接电势法在土壤、食品、水质、环保等方面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势滴定法是利用电极电势的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的分析方法。电势滴定法确定的滴定终点比指示剂确定的滴定终点更为准确,但操作相对麻烦,并且需要仪器,所以电势滴定法一般适用于缺乏合适的指示剂,或者待测液混浊、有色,不能用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的滴定分析。 基本原理 在电势分析法中,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其中一个电极的电极电势能够指示被测离子活度(或浓度)的变化,称为指示电极;而另一个电极的电极电势不受试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具有恒定的数值,称为参比电极。将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共同浸入试液中构成一个原电池,通过测量原电池的电动势,即可求得被测离子的活度(或浓度)。 例如某种金属M与其金属离子Mn+组成的指示电极Mn+/M,根据能斯特公式,其电极电势可表示为: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精)

品质异常处理办法 1. 总则 1.1. 制定目的 为加强产品品质管制,使制造过程中品质异常得以顺利解决,特制定本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公司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品质异常处理,除另有规定外,悉依本办法执行。 1.3. 权责单位 1 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 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 异常处理规定 2.1. 处理流程 1 由发现异常之单位(一般为制造单位或品管)提出《品质异常反馈单》,并先用口头、电话方式向发生单位与责任单位告知。 2 由制造单位或品管部提出临时对策。 3 由责任单位提出改善对策。 4 由品管部负责对策效果追踪、评估。 5 由品管负责对品质异常进行统计、存档和其他管理。 2.2. 品质异常反馈单 《品质异常反馈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2.2.1. 发现异常单位填写 1 制造命令。 2 生产产品名称、规格。 3 客户。

4 发生时间。 5 发生场所。 6 异常情形描述。 7 不良率。 8 责任单位。 2.2.2. 发生异常单位或品管部填写 1 不良原因分析。 2 临时对策。 2.2. 3. 责任单位填写 1 不良原因分析。 2 改善对策(根本对策)。 2.2.4. 品管部填写 对策效果追踪。 2.3. 品质异常处理时效 1 责任单位应在接获异常反馈单后,于24小时内提出对策,并回馈至发现异常单位及品管部。 2 确因原因复杂未能于上述期限内完成时,应事先向发现异常单位及品管部说明。 2.4. 异常原因分类 异常原因分类以及责任单位如下: 1 技术原因,由开发部、生技部研究对策。 2 原材料原因,由品管部、采购部、供应商研究对策。 3 上工程原因,由品管部、上工程制造单位研究对策。 4 设备原因,由生技部研究对策。 5 作业原因,由制造单位研究对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