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曲阜师范大学犁牛之子精神

犁牛之子精神——一所草根大学的灵魂

徐丙利

2008年5月3日,一个名为“赞非先生的后人”的网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道:“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怀念他。“五一”假期期间有幸回到了老家山东,并去参观了伯父生前工作的地方曲阜师大,得以瞻仰伯父照片。特别希望学校组织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高老的资料,以夙我们后代的心愿。几十年了,一直找不到他的墓地以让我们拜谒追思!”我觉得,在曲园应该有一个地方属于高赞非,以让我们曲园缅怀和纪念。

——题记

今年是曲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高赞非离世四十周年,早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高老,纪念他为曲阜师范大学创立和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但苦于手中资料太少,可以访问的曲园老人也不多,转而寻找另外一种方式来纪念高老,那就是想说一下曲园里根源于高老且生生不息的精神——犁牛之子精神。

在曲园里有一尊名为“犁牛之子”的石雕。这尊石雕是96届毕业生离校时送给母校的礼物。关于石雕的命名还特地请了张元勋教授,在拟名的过程中张教授用心良苦。因为这尊犁牛俯首躬耕,奋蹄向前,颇有气势,因此用了“犁牛之子”一词,很恰当地形容了我校学子的精神风貌。每当我走到那座石雕旁,就会想起孔子的那句话:“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的这句话其实是暗指他的学生仲弓出身微贱,是真正的“犁牛之子”,但他各方面都很优秀,犹如耕牛生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和周正的角,即使不用在祭祀,山川之神也不愿将他舍弃的。我校的学生大部分出身农村,是典型的“耕牛后代”,但他们都非常用功,非常努力,从而变得异常优秀。曲阜师范大学近60年的发展也印证了“犁牛之子”的真谛:只要如犁牛一般默默地辛勤耕耘,也能出类拔萃,不同凡响。

犁牛之子的精神发源于高老,发展于曲园,光大于曲园人身上。我校校友、著名作家安家正曾在《怀念最初的岁月》里这样写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场开学典礼。省委书记舒同来了,代表周恩来总理在庄严的国歌声里授予高赞非同志院长委任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高院长的就职演说,具体语句已经记不全了,但有几句刻骨铭心:“我们是第一所走向农村的高等学府,对启迪民智、改造农村有着发端的意义;我们也是山东第一所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办起的高校,我们要发扬革命传统,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些话掷地有声,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高老对曲师大寄予了厚望。走向农村、启迪民智,改造农村,走自己的路、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高老对这所大学的期待。

学校从开始就是一所农村高校,她属于农村,深深植根于农村,纯朴、踏实、肯干是这所学校学子们共有的品格。扎根基层,服务农村是她的使命,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化学系师生研制的土蒸馏釜和数学系师生的《公社数学》在1960年5月山东省首届科技展览会上得到了毛主席的披阅和赞赏。

如果说高老播下了曲园勤奋朴实精神的火种,那么学子们在曲园里的不懈奋斗则使得这个火种代代相传。

省委副书记王军民说过:回顾曲阜师范大学的发展历程,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所大学

的勤学苦学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这是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所大学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勤学苦学、自强不息是曲园人的精神写照,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曲园成为研究生的高产区。青灯相伴、深夜苦读是曲园里处处可见的事,因而这所大学被媒体誉为“一所特别能考研的大学”、“考研基地”。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让这所高校走出了院士,走出了省委书记、将军、部长,走出了硕士村官······同样走出了企业家、作家、校长、知名记者。他们走到了社会上需要他们的地方,他们把在圣地学府所拥有的犁牛之子精神和作风带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杨本伦,82级政治系学生。1992年10月,他辞去在国家人事部的公职,回到家乡沂源县石桥乡东北庄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为中国第一位硕士村官。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曾批示:本伦的选择代表了一个方向。

鹿元飞,2002级体育科学学院学生。在“村村有大学生”计划的号召下,经过选拔任枣庄市山亭区城头镇政府服务区主任助理、村主任助理。他协助村里创建市级文明生态村并获得优秀等级;帮助村里争取到一个养殖项目,总投资约500万元;协助村里引进以色列红椒新品种,注册“城头牌”商标,产品成功打入大型超市。2008年他光荣获选“中国首届十佳优秀大学生村官”,作为我省大学生村官代表参加全国有关会议,受到贾庆林、李源潮、回良玉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犁牛之子精神在圣人故里传承着,它的世代传承,成就了曲园今天的辉煌。我想这足以告慰高老的在天之灵。

谨以此文献给曲阜师范大学的首任校长高赞非。

(本文写于2009年,作者简介:徐丙利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99级学生现任茌平县实验高中校长助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