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哲学部分)

余玉花yyhecnu@https://www.doczj.com/doc/d94824763.html,

哲学理论计划读三本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附信

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史观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读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这个文件中,马克思提出了实践的思想,这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第一步。

新世界观就是不同于以往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

费尔巴哈仅仅把对象看成客体,而马克思把对象看作有主体性的客体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及真理的问题

一、认识对象的理解

哲学上所讲的认识对象就是认识者说想要认识的东西。怎样去认识对象?包括人以及一切现实的东西?

费尔巴哈是从直观的、客体的形式去认识对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马克思则从实践的角度,把对象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动,这样一来,认识对象就不是被动的,而具有主体的内涵。

二、认识结果(真理性)的检验

马克思: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思考:如何理解,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和力量?

现实性就是指认识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

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认识才是正确的,才具有理论的力量

结论:一种思想或理论时候具有现实性,唯一检验的方法就是实践

什么是实践?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客观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活动,带着方案去进行的活动。活动的结果是客观性的,结果是否成功就可以检验主观认识是不是真理,实践活动是一个桥梁,是将主体与客体链接起来的桥梁。

三、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第八条)

神秘化的理论往往具有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

马克思提出,实践是破除理论上的神秘性最好的武器。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再神秘玄奥的东西在社会生活的阳光下都将暴露真相。

第二节人的本质与实践的关系

●探讨历史之谜与人的关系,没有人就没有社会历史,所以解决历史疑问必然

要探讨人的问题

●西方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就开始了人的研究,一直到近代的唯心主义人性

论、唯物主义的环境学说,应该说这些思想对马克思都有启发,但都留下了很多疑问。

●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有这么几点:一、从人的现实性上来认识人

费尔巴哈的类本质

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只限于人同动物的区别,不能说明人本身,不能解决人与人不同的问题。

马克思着眼于实践,提出在人的现实性上来认识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现实性:人不是抽象化的人,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环境中具体的人,只有从具体现实活动中的人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才是有意义的。

二、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来认识人

具体的现实的人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个内涵来自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的个体性(通常是标明的、极易被认识到的)与人的社会性(这是隐蔽的、必须用理性思维才能认识的)统一的表现在“现实的个人”身上。

从具体的人出发来研究人,但不能忽略个人生活所依托的社会关系,真是这种社会关系造就了人的智慧、人的力量,造就了人的个性。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则难以真正的认识人的本质。

三、通过实践改革环境和人本身

一种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如何理解?

马克思认为仅仅说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忽视人对环境的主体能动作用。

这种学说容易把人分成两部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者往往凌驾于受教育者之上。

马克思看到了环境和人互动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的发展虽然受制于环境,但“环境正式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实践。突破了环境决定论者的狭隘的眼界。

第三节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同

旧唯物主义哲学史直观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哲学(新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立场不同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反映的是资

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其哲学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立场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突破了资本主义的时限,着眼于人类的未来,并以人类的利益或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其哲学的立场。

二、哲学的使命不同

一般“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不仅仅要说明、解释世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这意味着实践的变革。

时间观念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决裂的第一个口子,也是他解开历史之谜的第一步。历史之谜的真实内涵及其解答方法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找到。他将循着实践观点的思路继续历史之谜的剥离。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前提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个理论前提是什么呢?那就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一、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

为什么人是马恩的理论出发点?

他们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讲认识他们理论的前提,但是他们所讲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体形象的(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的人,一句话是活生生的人。

二、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的条件

人进行着感性活动,最首要最基本的活动是物质生产活动。

“人们为了能够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人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一致性

认识历史发展的主体,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人的活动受一定条件的约束:

第一,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第二,受人们的活动和活动所创造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

料本身的特性。”

三、人创造着自己的物质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冷的生产劳动。他们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

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见解的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彼此产生交往,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并且产生了社会结构和国家。

概括:

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考察的方法是现实的前提,这个现实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以这个前提去看历史,历史就是能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过程。这个方法完全不同于抽象经验的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像唯心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

第二节生产过程中的伟大发现

一、两种生产及其地位

一种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一种是生命的生产,即生育。

两种生产在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生产能力低下,人口的生产及由此决定的家庭,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和需要的增长,动产和不动产的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人口的生产和家庭关系才逐渐变成从属的东西,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的活动中日益起主要的决定作用。在两种生产中马恩发现了什么问题呢?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生产过程的两重关系:

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同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就是劳动生产过程,是人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生活资料需要的活动。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同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就是人们彼此进行的各种交往过程。而一切生产和交往都是人们在一定目的意图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生产过程的两种关系的揭示是个伟大的发现,这一发现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发展规律的揭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结,相互制约的: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有制约的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在这个相互作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的生产能力。

思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交往方式,交往方式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历史进步产生的每一种交往方式,起初是适应生产、成为生产的必要条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就逐渐变成阻碍生产发展的桎梏。“已成为桎梏……P25最后一段……发展的历史。”

第三节社会基本结构及其相关因素

一、关于社会结构

马克思恩格斯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理出了一个头绪,认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

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多样,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社会结构思想的意义:其一,破除了归家和意识形态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说明国家和意识形态都根源于人们的经济条件,是经济利益和生活需要的反映。其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其三,意识的各种形式(如道德的观念、神秘的宗教)不可能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而只有通过推翻产生这些观念的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才能把他们消灭。其四,历史的动力以及利润的动力是社会性的革命,而不是精神批判。

二、关于社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究社会基本结构的相关因素时,还考察了人的意识问题以及意识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实际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什么是存在?马恩说:“人们的存在

什么是意识?意识则是“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这句话同时说明了:

第一,揭示了意识产生的源泉。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思想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P17第一段……生产者。

第二,揭示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收到物质的“纠缠”。意识的内容依赖于人于物质世界的关系。

第三,第三,揭示了意识发展变化的原因。“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

物。”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第一次十分明确

的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

三、关于社会分工

在《德》文中,马恩十分着力的分析了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呢认为“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

1、分工的发展及其原因

人类最早的分工是性行为的分工,那是具有动物形态的分工;然后是自发的自然分工,那是根据人的体力、需要的自发分工,带有偶然性。而后出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马恩称之为真正的分工。

(思考:为什么是真正分工?)

分工发展的原因:一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是需要的增长,三是人口的增多。这个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2、分工内在的矛盾及其产生的结果

分工的一个结果是,使意识发展并且独立出来,作为与物质劳动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开,“意识才能现实的想象:它是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某种东西;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的想象某种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意识的独立使社会产生了专门从事思想理论研究的思想家,但马恩指出,哲学思想家一般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在革命的阶级中也会产生提出革命思想的思想家。

分工的第二个结果是产生享受和劳动。由于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增加了社会

财富,使享受成为可能。但是享受与劳动是矛盾的,那就是享受者和劳动者的对立,实际上就是贫富对立。

分工的第三个结果是生产和消费

上述分工的结果与生产关系有密切关系,使分工包含着无法解脱的内在矛盾,造成不平等的分配和私有制,产生了单个人或单个家庭与共同利益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国家产生成为必要,国家虽然代表着共同利益,但只是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因为分工已产生不同利益的阶级集团,国家是取得统治权力阶级的意志体现。3、自愿的分工和自然的分工

马恩认为,自然的分工对人来说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人的活动范围强加于人的。但是这种异己的力量是人类必经阶段,“这种力量现在却经历着一系列独特的、不仅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和行为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

要消灭这种异化,达到自愿的分工,就要改变这个社会。马恩提出了革命的思想: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使人类大多数人成为“没有财产的”人,即无产者,同时这些人有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形成与资产阶级对抗的力量。

但是这种革命力量的形成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条件的,使之消灭极端贫困,并且促进人们的普遍交往。因此自愿的分工……

四、关于共产主义

1、《德》文中更强调共产主义是革命的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态的现实的运动。”

2、共产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消灭雇

佣劳动,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自觉的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强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他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这里的联合指只有个人的联合体。

3、共产主义是历史和规律性的逻辑结果。“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

生的。”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说明了共产主义意识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的必然性。(客观性)

共产主义意识和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有其客观的条件,但又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自觉意识的而引导和组织,需要用歌名的手段才能解决。这点与前面马克思的物质生活的时间观点是一致的。(联系现实)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读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这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著作,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上。1888年出单行本时,恩格斯做了一些修改,写了序言,并把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赫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附录。

第一节正确认识黑格尔哲学

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与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的历史遭遇不同,得到了官方的赞许,成为国家哲学,当然同时受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咒骂。只有诗人海涅看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的内容。1883年,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称黑格尔是完成了德国哲学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认为德国革命经过哲学革命后,将会发生巨大的政治变革。黑格尔哲学中的革命饮食体现在哪里?

一、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分析:这一命题字面上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

但现存的绝非无条件的是现实的。

现实的属性与必然性是一致的。

“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必然的东西才具有合理性。

这个命题包含着发展的观点

现实性不是任何一个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在发展过程中,一切现实的事物都会因丧失其必然性,而变成不现实的、不合理东西。

恩格斯指出:

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人的认识是这样,没有终极真理。人类历史也是这样,没有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

二、黑格尔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上述表述(93页)是黑格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黑格尔本人要将他的哲学建立一个体系,以某种终极真理来完成。

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绝对精神”三个节本阶段:逻辑阶段,“绝对精神”作为纯粹的逻辑范畴,经过一系列概念的过渡,和推演而达到“绝对观念”。自然阶段,“绝对观念”最初纯粹思维的范围转化为自然界。当自然界出现人之后,“绝对精神”就开始回复到自身,即重新作为精神体现为人类社会。精神阶段,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绝对精神”的全部内容就以哲学的形式得到了最彻底的实现,发展也就到此完结。

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同辩证法的?实现发生了矛盾。

1、按照黑的辩证法,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永恒

合理的社会制度,而黑格尔认为,普鲁士的君主专制国家是“绝对精神”在社会历史中的最高体现,是人类历史的终结,是尽善尽美的社会制度,是不需要任何革命的。

2、按照他的辩证法,人类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无限

过程,是永远不能穷尽的绝对真理,而黑格尔却说,他的哲学已经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是最后的“绝对真理”,是全部哲学史的顶峰。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占主导地位,革命的辩证法从属于体系的。

黑格尔与歌德一样,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同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因为他们代表德国保守资产阶级的利益。

如何看待黑格尔的哲学?

黑的体系是保守的,但要看到他的哲学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恩格斯概括:哲学在黑格尔那你终结了,一方面,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的

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另一方面,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个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的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那就是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达到的相对真理。

三、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

“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前者站在保守的立场上,因袭黑的体系,用基督教的神学观点来解释黑格尔哲学,否则站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立场上,抓住黑体系中的某一部分来批判黑格尔,并反对宗教神学

当时两派的斗争主要体现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不是直接面对政治。最坚决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摆脱黑的唯心主义,回到英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这个回归不是一下子的,有一个矛盾彷徨的过程。

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的出版,解决了这个矛盾。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是在唯心主义在德国长期统治之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把黑的哲学抛在一边,没有批判的克服黑格尔哲学。恩格斯说:“仅仅宣布一种哲学史错误的,还制服不了这种哲学……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要批判的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新内容。”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当时是针对教会提出来的:世界是神创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

2、世界本原问题

世界本原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家对此不同的回答组成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3、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之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统一性?

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作了肯定的回答。只有少部分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坚持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观点,批判了不可知论,但未能真正的驳倒它。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 的历史使命 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班级:H会升班 学号:5240115107 姓名:尹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当代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按照社会的需要,时代要求来塑造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把个人成才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合格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同学面前的艰巨任务和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争取最大限度的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真正的哲学,是 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奠定了哲学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为我们明确了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1、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该章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批判的标靶,以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为主线,涉及与历史发展和思想斗争相关的种种庞杂内容。因其理论内容具有独立的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新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以下是我的读后感,因为理论水平有限,其不足之处恳请刘老师斧正。 本节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生产活动是一个人存在的最根本、最具决定性的活动,生产活动的吞噬性应该为每一个立志献身精神生产的人所警惕。即便是精神生产活动,其生产方式也能左右生产者真正的生命样态:服务于商业文明、听从于文化学术体制的精神生产与大工业生产一般无二;码字的匠人与码砖的匠人殊途同归。 “交往”概念的使用蕴含了比“生产关系”概念更丰厚的内涵,它涵盖了生产关系仅仅侧重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的内容,又体现出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在物质生产和交换、市民社会的交际、文化精神领域的交流等层面的关系,启发了哈贝马斯的以“交往行为”为核心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有尚未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的理论意义。 国家代表的不是单个利益也不是全体利益,而是共同利益。单个利益通常被外在的力量轻易抹掉,许多不同的单个利益又构不成全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 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是发展的理论,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其一,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实践,特别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它的一切理论观点形成和发展的最深刻源泉和动力,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哲学诚然要解释世界,但更根本的是改造世界,为此,它坚持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离开无限丰富、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其二,它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从小在家庭和学校就受到了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圣西门学说等启蒙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拥护进步政治与反对反动势力的正确立场,并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他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这篇德语作文虽然写得还比较的稚嫩,却已经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指针和选择使马克思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他极其认真负责地使用了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尊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韫,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的人;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没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 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4、《共产党宣言》 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二、中文专著 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 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生平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城 2,1830年秋天,马克思进入特利尔中学 3,1835年,中学毕业 4,1836-1938年,进入伯恩大学法律系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在此期间结识布·鲍威 尔 5,1839年-1841年,马克思学习希腊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和,博士论文《德谟克利 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 6,1842年,马克思为黑格尔左派分子创办的杂志“德法年鉴”写“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令”。1842年11月首次会见恩格斯。 7,《莱茵报》由马克思主持,但是青年黑格尔拍企图利益这份报纸来宣传他们的唯心哲学观点。最后被普鲁士查封。 8,1843年---1844年,马克思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者变成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变为共产主义者。1844年,马克思收到恩格斯为“德法年鉴”所写的两篇论文《政治经济学批评大纲》和《英国状况(评马斯·卡莱尔的‘过去与现在’)》。这些论文被普鲁士当局误认为是对国家的叛乱和侮辱陛下而停止。 弗·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年表 1,1820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诚 2,1834年中学转学 3,1837年父亲不让七读书,恩格斯辍学在父亲的营业所打工。 4,1838年---1841年,边工作边学习,黑格尔的哲学等 5,1841年----1842年,进行服兵役,在柏林大学课间学习 6,1842年---1844年,恩格斯研究英国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英国工人的生活条件和劳动 条件,了解英国工人的斗争和宪章运动,他访问了曼切斯特的工厂和工人区,参加各种群众 大会和工人集会。 7,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对后 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也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原有的观点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科学的解释。其中,在自然科学上主要借鉴了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进化学说,政治经济学上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在哲学上则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但马克思主义在借鉴时也对原有的哲学理论进行了批判,是批判的继承。这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表现的很明显。 恩格斯以精练的语言,着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关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在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命题上,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的唯物主义过分强调了环境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经验上认为人仅仅是自然地所谓“受用体”,而环境则是纯粹的、自然的环境。而马克思主义突破了这一点。环境既

非唯心主义所说的必然被人类支配,也不像旧唯物主义所说的是“单纯 自由的存在”。人一方面受到环境的支配,另一方面又能以能动的感性 活动改变环境,这样人与环境便形成了辩证统一。 之后,在这种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恩格斯又批判了旧的认识论,旧有的认识论否定了人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只是对于环境的反映而已。但马克思认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 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在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中,认识这种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认识的主体即人,是怀着自己本身的认知的。认识对环境是有选择性的,而非单纯的对客观的反映而已。进一步说,认识是认知的主体对认知事物,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或思维方式进行内化的过程,在认识环境的过程中,认知主体不断地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加工。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样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 看法。这种认知上差异的出现便是由于认知主体的不同。 对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恩格斯指出“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费尔巴哈决不希望废除宗教,他希望使宗教完善化。哲学本身应当融化在宗教中。”费尔巴哈的错误在于他将人们之间的天然的情感,如性爱、友情、同情、舍己精神归于宗教。这些关系只有与宗教联系起来才是圆满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宗教。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种思想的唯心主义本质。他写道“费尔巴哈的下面判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仅仅 是由宗教区分开的”。恩格斯同时指出,道德是具体的,不同的时代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正文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

马克思高中毕业论文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于1835年8月12日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分享

【史料】】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 历史教育 2017-08-18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于1835年8月12日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 ?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的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812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马哲原理和马哲原著)考研真题及详解 —、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已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

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2.简述“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佘化了的人类”这句话的内涵。 答: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条。马克思指明了自己的哲学即新唯物主义同旧哲学即旧唯物主义在理论立足点和根本目的上的对立。 (1)旧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实践性,因而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及其历史发展,它的立脚点是脱离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旧唯物主义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他们把作为私人利益关系总和的社会,看成纯粹私人根据个人动机不受约束地去追求私利的领域。 ②根本目的 旧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只是“认识世界”,而马克思认为重点在于“改造世界”。 (2)新唯物主义立足点和根本目的 ①立足点 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上的关系 广告1201 徐振泽 1219200112 通过以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家。两人情同兄弟,志同道合,有着很深的友情。我想两个人能够成为好兄弟,志趣相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相近或趋于一致的。这也是我觉得首先导致两人在思想上有相同的地方的原因。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时一致的,其中包括他们的出发点、基本原则、基本路线等等。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两人在基本思想主张是趋于一致的,两人都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做着努力。包括后来,我们可以发现,说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时一致的这种观点不是别人,而是恩格斯自己。在看了恩格斯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我们可以验证到这样的观点。 而且,恩格斯也把自己从事的理论研究看做“第二小提琴手所演奏的乐章”,而把马克思当作是“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并且以有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而骄傲。1886年,恩格斯在回顾他和马克思所共同走过的历程时,十分诚挚地说:“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了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非常公正的。由此就可以看到两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看到两人思想上的一些差异性和不同点。首先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的视野上存在的区别,主要表现为超验和经验的分野。由于在视野上的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致思取向。第二点,如果说马克思更强调“存在决定意识”,那么恩格斯则更侧重于“物质决定精神”。而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也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的总结,深化。 以上两点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两者思想上的一些差异。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所带来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而恩格斯则没有。再加上两个人个性上的小差异,也不可能造成两个人的思想完全同化。再加上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上,也难免会有一些疏忽和遗漏的地方。但是好在经过实践的发展,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总结,他在马克思逝世之后所做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上,马为主,恩为辅,但离开了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也很难以形成,更难以传播。马克思一生的主要创作中,要么是在恩格斯的帮助下完成,要么是两人共同完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恩格斯在资金上给了马克思极大的帮助。在马克思逝世后,他为宣传马克思的著作出版和宣传作了不朽贡献。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有感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

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美文赏析: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美文赏析: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从小在家庭和学校就受到了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圣西门学说等启蒙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拥护进步政治与反对反动势力的正确立场,并树立起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理想和崇高精神。他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这篇德语作文虽然写得还比较的稚嫩,却已经表现了这位17岁的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作的最初选择的严肃考虑。少年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已经认识到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这一指针和选择使马克思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他自己的一生。他极其认真负责地使用了一个人所可能有的最尊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韫,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的人;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 但是,这声音很容易被淹没;我们认为是灵感的东西可能须臾而生,同样可能须臾而逝。也许,我们的幻想没油然而生,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于是我们的整个存在也就毁灭了。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常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 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课外阅读】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营业所,从事商务活动。这使恩格斯十分懊恼,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称作是“该死的生意经”。并且不止一次地下决心:永远摆脱这些事,去干他喜爱的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然而,当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一家经常以面包和土豆充饥,过着贫困的生活时,他就抛开弃商念头,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并取得了成功。这样做,为的是能在物质上帮助马克思,从而使朋友,也使共产主义运动最优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资本论》早日写成并得以出版。 于是,每个月,有时甚至是每个星期,都有一张张一英镑、二英镑、五英镑或十英镑的汇票从曼彻斯特寄往伦敦。1864年,恩格斯成为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合伙人,开始对马克思大力援助。几年后,他把公司合伙股权卖出以后,每年赠给马克思350英镑。这些钱加起来,大大超过恩格斯的家庭开支。 从马克思来说,也正是为了对刚刚兴起的科学社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根本缺陷,才接受了恩格斯这种帮助。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所有的一切,无论是金钱或是学问,都是不分彼此的。 虽然他们分开了20年,但他们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并没有终止。他们每天要通信,谈论政治和科学问题。在一段时间,马克思把阅读恩格斯的来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着信自言自语,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谈似的。 “嗯,不对,反正情况不是这样……” “在这一点上你对了!” 马克思说着说着竟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样地相互尊重,在他们看来,任何人对他们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评都不及他们彼此交换意见那样意义重大。于是,一有机会,恩格斯便摆脱商务,跑回伦敦。他俩天天见面,不是在这个家里,就是在那个家里。讨论问题时,他们在屋子里,各自沿着一条对角走来走去,一连谈上几个钟头。有时两人一前一后,半晌不吭一声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止。于是,两人就放声大笑起来。 1867年8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凌晨两点,马克思向他的战友报告说,《资本论》第一卷所有印张(一共49个印张)的校对工作,都已结束。他兴奋极了,写信对恩格斯说: “这一卷能够完成,只是得力于你!没有你为我而作的牺牲,这样三大卷的大部头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拥抱你,感激之至!” 《资本论》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伟大意义的大事,也是两位巨人友谊的结晶。 这种理解的友谊是那样深厚,甚至一直延续到马克思逝世之后。 马克思在病重期间,曾告诉女儿爱琳娜说,希望恩格斯能为他尚未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点什么”来。当然,即使马克思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恩格斯也会去做的。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整整十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尽力从事《资本论》后两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补充了许多材料,重新撰写了一些篇章,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青年的指导意义 摘要:现代青年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导思想,得出的几个观点1、对社会有足够的认识。2、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从量变和质变谈坚持不懈。4、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现代青年认识实践量变质变价值观 在现代这个社会,我们在生活、学习中总会遇到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然而,在这样一个学习知识,增强素养的时期中,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我们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 首先,我们要对社会要足够清醒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同时,克服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的缺点,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对认识论的研究进行了根本的改造,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强调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在认识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① 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对事物的认识也因时代客观发展而有所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同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带有直观性质的反映论。它认为,人所特有的反映不是以单个人消极直观外部客体的形

式进行的,而是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和能动的实践活动基础上实现的。反映过程同物质的和观念的创造过程密切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能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发展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和反映过程的辩证法。它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的崭新阶段。 其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客观生活中去。“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时间发展。 《实践论》一书中指出,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③第三,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得为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奋斗,这就需要一份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这就联系到了哲学中的量变到质变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的状态,量变和质变是辨证统一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